1959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提高工效 节省劳力 保证及时夏种夏收
静观公社建立田间运输轨道
本报成都26日电 四川江北县静观人民公社在突击检修赶制夏收夏种工具中,加速铺轨造车,大办田间运输工具,重点解决占用劳力较多、费工量较大的田间运输问题。目前全社已修建木轨道一百四十多公里,各种车子二千多辆,接连了田间和所有的晒场、仓库、食堂、饲养场,使夏收夏种期间预计参加运输的劳动日,由原来占全部劳动日的50%以上降低为20%左右,仅运粮运肥两项即可比原来用人力肩挑节约六万多个劳动日。
最近,记者来到静观公社,只见在起伏无垠的田地里,运输轨道四通八达,沿着田埂、小路、蜿蜒地盘旋着一条条的木轨道,纵横交错,互相衔接,轨道上奔驰着各式各样的人推木轮木斗车,有的正往田头送肥,有的装满了刚刚在田间打下的麦粒。中共静观公社党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用木轨车运输,每人每次平均推二百公斤以上,比人力肩挑提高工效三倍多,而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在麦收开始前的一个多月里,全社利用木轨木斗已经运输了三亿多斤肥料,在修建水库工程中节约了九万七千多个运土工。
静观公社西、北两面环山,境内丘陵起伏,交通极为不便。由于运输艰难,去年曾因劳动力调配不及,数万斤颗粒肥料运不下地,使麦苗一度发黄,影响了产量。今年全社工农业生产比去年有更大进展,小麦空前丰收,中稻栽插面积也比去年扩大。据统计,全社农产品、肥料和其它物资的运输量将比去年增加二倍左右,劳动力感到更加紧张。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中共静观公社党委根据本社地形特点和当前生产需要,认为必须大搞交通建设,改变田间运输方式。他们研究后便提出了建立木轨运输的建议,运用算账对比的方法,发动群众讨论当前生产到底需要多少劳动力,今年工农业产品总共需要多少人运输等问题,使全体社员都了解到实现全社运输轨道化的重要意义。接着,结合清理公社仓库,找出了一些废铁和大批木料。这样,一个群众性的铺轨造车运动就在全社迅速地开展起来了。
静观公社铺设的轨道具有运输量大、工程简单、取材容易、建成快的特点,它的路基窄,宽度一般只有一公尺,占用土地少,不受地形限制,山区平原都能修。而且花钱很少,实际每公里造价只有四十三元。木轨车省人省力,根据测定每百公斤的起步拉力只有四点零三公斤。因此,全社群众莫不欢欣鼓舞。
(李绍伊)


第3版()
专栏:

新旧大小齐用 早晚地区协作
河北夏收工具准备停当
本报天津26日电 河北省以大、小、新、旧同时并举的办法,准备夏收工具,并实行全省范围的大协作,有效地解决了夏收工具问题。现在,这个省北部张家口、承德、保定及天津市等麦收季节较晚的地区,正在把联合收割机、割捆机、拖拉机、脱粒机等源源运往麦收季节较早的邯郸、石家庄专区及天津市南部地区,准备收割小麦。各地还试制了畜力收割机、割禾器等工效较高的新式农具,修理、添置了大量的新、旧小型收割工具三百九十多万件。
河北省在准备夏收工具的时候,既提倡大、小、新、旧同时并举,又强调以小型为基础,要求各地每个劳动力都有一件工具。天津、邯郸两个市指定了八千零六十多个工厂,为夏收准备小型工具,这些工厂的职工制造了割禾器、马拉收割机等新型工具四百多件,修理和新制了镰刀、木锨、木扒、等小工具二百五十八万多件。各地在准备工具工作中,为了节省原料,采用“查、补、挖、找”的办法,对散存社员家中的农具进行了清理、修补,发动社员拿出有用的闲弃工具,公社付酬借用,或到外地去采购。河间、武清、坝县等九个县用查、补的办法,就解决了小农具三百一十九万多件。昌黎县双望公社组织了一支由二十六个铁匠、木匠组成的农具加工、修理突击队,深入到四十七个生产队进行加工、修理工作,只十天时间,就修好车辆、镰刀等各种工具三千七百多件。
为充分发挥大型机械的作用,达到收快、收好的要求,在机械使用上,实行了大协作。在夏收季节里,投入收割的联合收割机、割捆机、割晒机、脱粒机四千零二十八台。以收割机械工作七天,脱粒机械工作十天计算,可收割三百二十一万多亩,脱粒十三亿二千多万斤,可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到十四。5月末到6月初前后,邯郸、保定、石家庄三专区就要进入收割阶段。这里麦田多,季节早,从北部张家口、承德、保定三个专区调出联合收割机、割捆机、脱粒机二百十四台,分别支援邯郸、石家庄及天津市南部地区;天津市又抽出拖拉机三十台支援保定专区,三十八台联合收割机支援邯郸专区;现在各地支援机械已经启运。石家庄机械化学校三百五十名学生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下放实习的九十名学生也分赴各地,帮助当地公社接收机械,准备投入紧张的夏收战斗。 (谷克东)(附图片)
河北收割小麦的季节快到了,唐县望都镇公社运到了一批联合收割机和马拉收割机。公社拖拉机站的职工们正在安装、检修机械。
袁浩摄(河北日报供稿)


第3版()
专栏:

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大协作
贵州各族农民互相支援夏收
本报贵阳25日电 贵州山区在抢收小麦油菜中,组织各族农民互相支援,开展协作,大大加快了抢收速度。到20日止,全省一百九十多万亩油菜已收割六十一万多亩,小麦收割工作也在部分地区展开。铜仁、兴义、罗甸等县油菜已全部收割完毕。
贵州全省五百多万亩小麦、油菜分布很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一些平坝上,因而各生产队种植夏收作物数量有多有少,收获季节有早有迟。抢收开始后,种小麦和油菜多的地区,劳力十分紧张,就是全力收割,也得十天半月才能收完,而种得少的地区,劳力又有剩余。为了不违农时,把夏收作物及时收进仓,各县除了领导干部参加生产和领导生产外,普遍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采取换工、互给工资等办法,组织各族社员互相支援。具体作法是:作物成熟迟的生产队支援成熟早的生产队,种得少的队支援种得多的队,先收割完的队支援未收完的队。
劳力大协作不仅有利于生产,也促进了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古州人民公社平江管理区,住在高山上的苗族社员听到山下由侗族社员种植四千余亩丰产坝的小麦油菜都已黄熟,但因劳力缺乏不能及时收割,就主动派出七百五十多人下山协助抢收。三都水族自治县丰乐人民公社水族农民聚居的光明、高庄等生产队的社员,组织一千多名社员,自带伙食,冒雨翻山涉水,赶到二、三十里外汉族、布依族农民居住的生产队支援抢收。受到支援的社员们感动地说:“水族兄弟冒雨来帮我们抢收,我们要格外加油干呵!”
在组织大协作中,为了使夏收又快又好,各公社都建立了责任制,实行定人、定田、定工分、定质量、定时间的“定工生产、超额奖励”办法,提高了收割效率和质量。布依族聚居的罗甸县各生产队在实行责任制的基础上,又分收割、运输、保管等作业小组,推行流水作业,在十多天里,不仅完成全县夏收任务,还把准备夏播的地都翻犁好。


第3版()
专栏:

愈做愈科学
苏宜
“放手发动群众,一切通过试验”,这是去年大跃进中推广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极其重要的一条经验。现在四川省乐至县红旗人民公社仙鹤耕作区大搞各种作物不同栽培方法的对比试验,从中摸索如何因地制宜地实行“八字宪法”的规律。这就比较自觉地运用和发展了去年大跃进的经验。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切合实际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指导和推动当前的生产,不少地方都已经这样做了。这标志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工作不仅愈做愈细致,而且愈做愈科学了。
我国农业战线的任务,是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提高生产,把过去几千年落后的手工方式的生产,逐步转移到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生产方面来。在这样的形势下,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了。
但是,任何新的科学技术,一开始总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需要先经过试验摸索的过程。对比,是科学试验的好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八字宪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运用,才能取得实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运用“八字宪法”有不同的要求和结果。譬如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深耕要求,不同的作物品种密植的合理株数也不一样。既要按照“八字宪法”的一般规律办事,又要掌握不同作物不同条件下的特殊规律。划出小块土地,进行多种多样的对比试验,就能得到比较合乎当地条件的技术措施。然后再来推行这些先进措施,自然容易切合实际。
这样做,还能够有效地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来认识科学,相信科学。不可否认,由于几千年来旧的耕作习惯的影响,一部分农民对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时或多或少地抱着怀疑以至反对的态度。在这里,采取耐心说服的态度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做出样子来给他们看。广大群众是最相信事实、尊重真理的。乐至县红旗公社的社员,就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观察、评比各种对比试验。当他们看到具体结果的时候,思想就起了显著的变化。去年许多社员还不大相信密植的好处,今年占压倒多数的社员主张比去年提高种植密度了。由此可见,通过目的明确的实践,再加上必要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能够逐步地认识科学,自觉地掌握科学。农民群众自觉地掌握了科学,农业生产就会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第3版()
专栏:

从对比中寻求真理
乐至县仙鹤耕作区对比试验栽培方法大有成效
本报成都26日电 四川省乐至县红旗人民公社仙鹤耕作区,大搞各种作物不同栽培方法的对比试验,从中摸索因地制宜贯彻执行“八字宪法”的规律。最近,他们通过总结小麦生产中普遍进行的对比试验的经验,有效地推动了当前在秋收作物中更好地执行合理密植、深耕等先进措施。
仙鹤耕作区从过去连年增产的实践中,认识到深耕、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密植等措施对农业增产的重大作用。但是,在具体作法上,如深耕多少为宜,密植到什么程度最好,社员之间有不少争论。去年,该耕作区在播种小麦时,本着“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精神,开展了一个群众性的不同栽培方法对比试验运动。
耕作区抽调了二个下放干部、四个老农、四个中年、七个青年,组成了科学试验研究组,划出二十多亩土地,专门进行深耕、密植、品种、施肥等方面不同作法的对比试验。如试验重点的密植一项,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土地上就作了七种用种量不同的对比试验,每亩用种量由最少的二十斤到最高的六十斤。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也根据各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小型试验,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建立“试验田”,边参加劳动、边进行试验、边指导生产。
各种对比试验的结果,使许多争论得到初步结论。如在合理密植方面,凡是甲等土,确实做到深耕一尺五寸、施底肥十万斤,在这个前提下每亩用种量四十斤左右的,都获得亩产七百斤以上的高额产量。其中又以每亩用种量四十五斤的为最好,亩产高达八百斤。过密和过稀的收成都很差。大队和各小队社员自己所作的试验结果大致都是一样。如青年钢铁连几个队员试验的一亩七分小麦,每亩用种量七十五斤,麦苗非常细弱,通风透光问题也没解决,很早就倒伏了,他们看势不妙,中途就把它匀稀了。二大队以老农何德材为首的几个社员种植的两块试验田,每亩只用了十多斤种子,窝行距是九寸到一尺的见方。尽管他们在施肥和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麦吊吊要比其他麦田长一些,但产量每亩只合二百多斤。
全耕作区五百亩小麦高产地的空前大丰收,使对比试验的结果更富于说服力。这些高产地平均亩产都在六百五十斤以上,赶上去年水稻的产量。他们都是严格遵守深耕一尺五左右、施肥八万斤以上,用种量三十五斤到四十斤的技术规格执行的。
仙鹤耕作区党总支在发动社员结合总结小麦对比试验经验的同时,还讨论和制定了今年水稻、棉花等秋收作物的栽培技术规程,并在中稻、棉花等作物的栽种过程中贯彻执行。
仙鹤区党总支感到对比试验的作用巨大,决定今后继续进行系统的试验,并增加了试验的技术力量。除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外,其他小宗作物也要进行对比试验。同时还采取措施,加强大队和小队对比试验工作的领导,以便使这一工作进行得更有成效。
(刘宗棠)


第3版()
专栏:

江苏改制稻麦两用脱粒机
本报讯 江苏各地农具厂正在把大批打稻机改制为稻麦两用脱粒机,迎接夏收作物收割后繁重的脱粒任务。
江苏省定型推广的稻麦两用脱粒机共有三种,即南通县金沙农具厂脚踏飞轮式脱粒机,无锡市东降人民公社农具厂脚踏往复式脱粒机,及江都县木器厂水车踏轴式脱粒机。这三种稻麦二用脱粒机工效都比较高,每天以二人操作十小时计算,可脱麦粒一千二百斤至一千六百斤,脱粒净度都在96%以上。这三种脱粒机还具备使用轻便、构造简单、取材方便等特点。
现在江苏省各地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决定把三十万部打稻机先改制十五至二十万部,以保证夏收作物脱粒的需要。下图是南通县金沙农具厂脚踏飞轮式脱粒机。 (加言、士林)


第3版()
专栏:

不让到手的小麦霉烂发芽
江西宜春等地冒雨抢收
本报南昌25日电 江西主要产麦区的宜春、上饶、九江等专区,广大干部和群众正冒雨抢收小麦。
这几个专区的大、小麦收获面积达二百万亩。除三十万亩大麦和赣南成熟较早的小麦已收完进仓外,其余未收割的一百七十万亩小麦,在5月中旬遭到了连续十余天狂风急雨的吹打。为使一些倒伏的小麦不致霉烂、发芽,各个专区都立即发动群众,采取各种措施抢收小麦。宜春专区的机关干部、学生和宜春县城的居民,在风雨袭击成熟的小麦后,都参加了当地人民公社的抢收工作。同时,全专区各个县和人民公社也都抽调了大批干部,分别深入到田间,参加抢收领导抢收。全区近二十万人的抢收队伍,冒雨苦战,已经抢了四十万亩小麦。各公社在抢收小麦的同时,还进行了打场凉晒和入仓的工作。
上饶专区各县在抢收中都采取了河滩先收、倒伏先收的办法,经过六天的努力,全区三十万亩小麦,已抢收了十五万亩。
九江专区波阳县五万多人的抢收队伍在“向天宣战、与雨争粮”的口号下,在五天时间中,也抢收了五万多亩小麦。他们在收割中还根据劳动力强弱,技术高低,组成收割、脱粒、运输、翻晒等组织,达到了收得快、打得净、管得好的要求。(附图片)
抗雨突击抢收小麦
伍觉 (原载新湖南报)


第3版()
专栏:

割麦第一天
本报记者 方堤 罗重璋
日出前后
5月23日,湖北省枣阳县七方岗人民公社的大小村庄,比平常任何时候都醒得早。这是全公社开始大规模抢割小麦的第一天。对于农民来说,有什么事情比丰收更令人喜悦呢?何况今年的小麦丰收是那样不平凡,大家都说肯定会比大丰收的去年还要大大地增产!
这一天,许多早就互送战表、决心要在割麦竞赛中比一比高低的社员们,在比平时早得多的起床钟还未敲响的时候,就已翻身下床,邀约自己的同伴,准备比自己的“对手”更早地投入战斗。还不到五点钟,王岗生产队的社员们,就在相互挑了战的青年共产党员王世合、民兵队长王世才和妇女队长李华英等分别领导的快速割麦突击组的带动下,陆续地赶到田间,开始了紧张地割麦战斗。和这个队竞赛的七方岗生产队和潘岗生产队的社员们,这天出工也不比他们晚。出工这样早,田野里还是模糊一片,人们只有借着已经显得黯淡的月亮和星光,才能看见周围几丈以内的东西。但谁也没有去注意这些,而只是用心地挥动着镰刀,把又粗又密的麦子割下来。田野是这样静寂,锋利的镰刀和麦秆相遇时发出的“唰唰”声,远远清晰可闻,它们是多么动听啊!
太阳终于从东边地平线偷偷露出脸来,天际被抹上一层淡淡的红霞,越来越强烈的光辉完全驱散了残夜。朝阳轻撒在肥硕的麦穗上,成熟了的一片又一片的麦田,顿时,金浪耀眼。那些原来只顾一个劲割麦的突击手们,这时也不得不直起腰来,欣赏一下这撩人的丰收景色;唱起赞美的歌声。隆兴寺生产队的女社员顾秀荣,边割麦就边作了首顺口溜:“黄土岗上遍地金,割麦好像砍竹林。”六十五岁的老社员孙开金笑哈哈地说:“我左手拿麦拉不动,右手割麦不断根,不怪我老汉力气小,只因麦子长得好。”田野上突然显得格外愉快而又热闹了。
竞赛夺红旗
麦穗稠、麦秸壮、面积大,成熟齐,使今年七方岗人民公社的小麦收割任务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大,而且必须尽快地突击完成。这当然是艰巨的。但是人们却没有畏难情绪,他们满怀信心地要按时把全部成熟的小麦干净地收割起来。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各队、组和个人,早在几天前,就分别找了比赛割麦的对手,提出了比工效,比质量等比赛条件。这一天,人们把写着自己竞赛条件的红旗,插在麦捆上或田头上边,红旗迎风飘舞,为这丰收的田野增添了新的光采。
高集生产队第二小队妇女队长杨文兰领导的妇女突击组,选择了小队长高兴华领导的男子突击组作为自己的对手。她们在早上五点钟以前就一溜烟地赶到田间,矫捷地挥镰猛进。到中午每人平均已割完一亩一分,按平常效率来说,这算是高的了,可是和她们的对手比赛起来,每人还是少割二分左右。妇女们没有气馁,她们中午在麦地里开了个会,研究上午没有占先的原因主要是:有孩子的回家喂奶和中间磨刀耽搁了工夫。下午继续比赛时,她们叫家里把孩子送到田边来喂奶,同时还把磨刀石带到田里,抽出一个技术好的磨刀手负责帮大家磨镰刀。结果,她们下午的工效比上午提高约一倍,赶上并超过了男子组。孙坡生产队女社员赵芝英和自己的丈夫郭荣祥比赛,因为早上出工比丈夫稍晚了些,上午赛输了。下午,她一吃完午饭不让丈夫知道就下了地,缩短中间休息时间,最后还是赶上了她丈夫。王岗生产队妇女队长李华英领导的五姐妹突击组的姑娘们,为了战胜自己的“对手”——张广凤等九个青年妇女,想了一个节省磨刀时间的办法,每人带上三把镰刀,做到刀停人不停。在这一天的割麦竞赛中,人们真是分秒必争。
这场田野里的“追逐”,使得许多生产小队大大超额完成了原定的割麦任务。高集生产队第二小队三百二十三亩小麦原计划三天割完,这一天组织八个割麦突击组竞赛,只一天就基本上割完了。李华英领导的五姐妹突击组,接受队里的任务是四天半割麦四十五亩,可是从第一天完成情况看,只要三天就可完成。
到田间去
一吃过早饭,公社党委第一书记但新民就下田了。赶到王岗生产队第二小队,就加入了割麦行列,边割边问社员们:“你们谁割得最快?”旁边一个女社员把镰刀指着前面另一青年妇女说:“得数李华英。”这时,李华英已经割在前面有丈把远了。老但看了看一些麦穗后对她说:“李华英,不但要快,还要细心,可不要把没熟的也一起割了!”接着他用商量的口气说:“你们看,这块田还有些麦子不够熟呢,不如先割块熟透了的,然后再割这块怎样?”大家觉得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一商量,就移到东面一块完全熟了的麦田去了。这一天,全公社各级干部也都和但新民一样,跟社员一道参加紧张的割麦,发现了什么问题就和群众共同研究解决。老街管理区总支书记夏如方,在袁庄生产队第一小队和群众一起割麦时,发现效率普遍不高,一交谈,才知道这个小队对于割麦的计分标准未贯彻多劳多得精神,大家有意见。经和社员们研究后,帮助这个小队订出一个合理的计分办法。下午工效就比上午提高一倍还多。到田间去,这不仅是干部们的口号,全公社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也都是这样。全社八十多个医务人员和一百多个工商系统的工作人员,这一天也跟社员们一样,清早吃完饭,就带着药箱和杂货担到田间去了。他们还随身带着镰刀。这一天,七方镇上看到所有商店都关了门,想在镇上买点日用品都困难。可是在田间,却可以买到许多香烟和日用品。原来商业人员都把货物送到田间去了。下午我们在七方岗生产队的麦地里碰到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张杰三,他带着一个医药包和镰刀,正匆匆地往一小队去,他告诉我们,已经跑了九个小队,在田间已给二十六个有些刀伤头晕等小毛病的社员看了病。在七方岗生产队第一小队的食堂,我们碰上一个炊事员挑着开水送到地里去,他告诉我们:“今天已经送了五次开水了。”全公社各食堂的炊事员们除了半夜起来为大家做饭让大家吃得好外,还要不断地给割麦大军送开水。他们也为麦收而忙。
一天的战果
太阳落山了。夜幕复盖着整个田野。但是紧张的割麦战斗仍在坚持着。人们借着明月的光辉有的继续割麦,有的把麦捆运到麦场上去。当夜幕已经降临的时候,田野上还不时响起充满喜悦的“啊嗬”声。白天我们看到的一些金浪翻腾的麦海,现在许多已是麦捆林立,有的已是一片空场了。大约快到午夜十二点时,人们都回家里了,田野里才恢复初夏夜间特有的静寂。可是,就在这时,公社和各生产队的麦收指挥部和指挥所里,干部们还在忙碌着,他们要把一天的战果总结起来,作为推动人们更好地完成麦收的动力。公社麦收指挥部提供的材料证明:割麦第一天的战果是多末辉煌啊!在这一天,全公社割完小麦三万六千多亩,占全部收割面积30%以上。这个公社原来打算在四到五天内把全部小麦割完,但第一天的战果,使公社麦收指挥部作出要在三天多一点的时间内完成麦收的新决定。(附图片)
抢 收 羊放 画


第3版()
专栏:

迎丰收
本报记者 韩国珍
5月中旬的清晨,还有着丝丝的凉意,安徽省舒城县乾镇公社沙埂大队七十六岁的老社员陈帮正,又独自来到麦地里了。在一大片黄绿色的麦地里,麦穗正随着晨风摇曳着。陈帮正爱不释手地捧着穗头,默默地数着麦粒。这老人已经好几年没能下地干活了,可是这半个月来,随着地里麦子的逐渐成熟,他几乎每天都要到麦地里转几遭。他心里早就在捉摸着:“这么多的麦子要收归仓,可不是容易的事啊!我能割一把,也就快收了一把,不能让到手的粮食损失一粒!”近来,这老人已在家里收拾镰刀,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夏收之战了。
乾镇公社早在4月26日就召开了麦收准备工作的会议,全社已日夜突击安排好丰收的计划。如沙埂大队已算过了劳力账,根据今年麦地的面积大、劳动力少的特点,合理安排了劳动力。干部还接受了社员的意见决定在地里做场基,搭场地棚,以便做到边黄、边割,边收、边打。这几天,沙埂大队的社员们显得格外兴奋,有的忙着收拾镰刀,有的忙着腾房子。西窑组的朱扎文主动腾出家里的一间大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他说:“忙了一年,麦子一定要趁早收归仓!”六十多岁的刘老奶奶听说队里要做场基,她决定把暂时用不着的两间房子的木料借给组里搭场基棚,并亲自扛着木料送到田里场地上去。18日这天晚上,重信生产队的六个生产组的社员,白天刚运完肥,吃罢晚饭,又自动地趁着月色,有的扛着大锹,有的从自家屋里扛来了木料,突击做场基。这天晚上,他们便做了九亩地的场基,搭了十间棚。
全社麦子面积最大、生长最好的伍里大队也下决心要在麦收战斗中打一个出色的胜仗。5月上旬,全大队便组成了收割组、脱粒组、保管组,每个生产队、组,都已腾出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堆放麦子的仓库。伍里生产队还细致地把全队三百七十八亩小麦田排了队,分成三类,准备用不同的人力收割不同的麦地。显得特别活跃的要算副队长王守芝了,这个才十九岁的女队长,看到今年社里麦子面积大、行棵密、麦穗长,真是又喜欢又担心,喜欢的是麦子获得大丰收,担心的是怎样把这么多的麦子收到家。5月17日她专门召集了全队八十多个妇女开会,讨论了今年麦收的任务。会上并组织年纪轻的割麦子,身体壮的挑麦子,年纪大的看场地。十六岁的胡玉凤说:“今年麦子这么多,工具怕不够用了,我们要多从家里带工具,不要光靠队里买!”她的建议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这天晚上,几十个妇女趁着月亮收拾镰刀,准备用具,第二天王守芝来检查时,她们每个人都已将整套的工具准备齐全了。
在迎接丰收的日子里,公社机械厂里的职工们显得更加忙碌。自从4月份社党委将赶制夏收工具的任务交给他们后,工人们已经为公社制造和修配了五千多把镰刀和其他各种工具。支书胡雨发和厂长舒光明这些天来,一直和技工傅先进、汪朝贵、张道海等试制着“五刀转盘收割机”,他们说,今年麦子面积大,长得密,不制造收割机怎能行!为了试制这架收割机,他们连续干了三天,终于把收割机制成了。经过试验,这新制的收割机二人操作一天可割十五亩到二十亩,提高工效十五倍以上。
目前,乾镇公社一万六千多亩麦子即将黄熟,全社夏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社员们正满怀喜悦迎接公社化后第一个夏季大丰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