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谈小小说
徐明
在讨论群众创作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许多的劳动人民是在展开了全国规模的扫除文盲运动以后,才从文盲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来说,许多业余写作者是刚从口头文学创作进入文学写作的。在刚学会拿起笔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因此,他们在选择创作形式上,首先从他们已经熟悉了的(如新民歌)和便于掌握的形式入手。
由于小小说篇幅短小,故事情节一般都不复杂,而且多半是依据真人真事的材料写成,只要作者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有人说,小小说为业余写作者敞开了文学的大门,是有道理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不少的工农业余作者,通过写作小小说的练习,写出了一些好作品来。
不过,我认为如果把小小说认为只是一种锻炼群众创作的过渡式的手段,我以为是低估了它的价值。有经验的作家在指导初学写作者时,常常这样说:写作最好先从写短篇小说开始,不要一开始就去写中篇、长篇。这是很有教益的劝告,而且也确实是经验之谈。但是人们并不能因此就把短篇小说列为仅仅是向长篇小说过渡的一种手段。而小小说在这里也有着同样的意义。
茅盾同志认为小小说“结合了特写(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主要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和短篇小说(如果我们不否认它以概括为基本方法)的特点而成为自有个性的新品种”。我认为这看法是对的。从报刊上已经发表的小小说来看,大部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一般只有几百字乃至一两千字,篇幅短小精悍。故事情节一般都不复杂。它应该兼有小说、散文、特写的优点。
小小说诞生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从一开始,它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爱护和承认。小小说正在成长,它需要人们精心培植。
今年5月号“红岩”发表的三篇农民作者的作品:“寻牛”(徐珩光)、“捉虫”(裴寿全)、“发工资”(胡吉祥),具有一般小小说的特点。而它们的某些不足之处,也有代表性。因此,我想简略地谈一下这三篇作品。
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短小、精悍。“发工资”最短,不到一千字;“寻牛”较长,但也不过一千五百字左右。
我们需要长篇巨著的伟大作品,但也需要更多的短小文学作品,来迅速地反映我们时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小小说确是符合这样需要的一种形式。
让我们先来看看“寻牛”这篇作品吧。
这篇小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又有曲折,这就避免了“简单化”的毛病。这就是它的特点之一。
小说本来要叙述一位县委书记深夜学犁田的故事,但是却没有从犁田说起。作者在这里没有从正面去写。作者一直在文章写了一半多的时候,才让他的主人公——县委滕书记和读者见面。如果我们只看作品的前半截,你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揣测:也许这条牛会让一个爱社的社员亲自送回来吧?也许在寻牛时,这些人要吃尽千辛万苦吧?……总之,围绕着牛的走失,会让你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和猜想。可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牛并没有跑掉,是被县委书记牵去学犁田去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问题:有些作品只要让你看到了开头,就可以知道它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作品,甚至不能引人把它读完,或者是虽然读完了,却让你感到这些时间花费得不值得。而在这短短的一千多字的“寻牛”里,却不给人这样的感觉。
在这篇小小说里,作者对他的主人公——县委滕书记写得不多,但却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书记的真实感人的形象。一方面他是下定了决心要学会犁田,同时又怕白天用牛要耽误生产,就在夜间来学。
“捉虫”和“发工资”,都是写公社社员爱社的故事。“捉虫”写的是王老汉在队长要他休息的晚上,主动地约了几个老年人去捉虫。“发工资”写的是社员杨荣芳领工资,会计多数了钱给他,他拿回去才发觉多了,又连夜送回的故事。两篇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后者。
三篇小小说中,以“发工资”最短,也最精炼。这篇故事把社员杨荣芳的形象描绘得很好。作者首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公社社员在领了工资以后的愉快心情。他的第一个感想是:自从建了公社,他这个老超支户也能领到这样多的钱,他想起了党的恩情。他想到那床烂铺盖该换了,小红那件棉衣也该换了,还要给妻子买点花布做新衣裳;最后,他也没有忘记储蓄。……这一切思想活动,有一个事实作为基础,那就是人民公社,没有人民公社,就没有这一切。
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在说明大跃进以来,我国人民在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上的空前提高。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作者写的这个故事,脱出了一般的所谓“拾金不昧”的巢臼,把人物写得更高一些。在杨荣芳夫妇的思想上,多了的钱应该送去与不送去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他(她)们之间的分歧只是今晚送去还是明天送去。
妻子认为可以明天送去。她的理由是:“明天也不迟嘛!隔办公室二十多里,天又黑,何必这样急呢?”
妻子是为丈夫着想的,丈夫杨荣芳的看法比他妻子更高些。他是从爱社和关心别人出发的。他回答妻子说:
“急?会计错了账,恐怕忙得满头大汗了。快点清出来吧!”
等到他走出大门时,偏偏又飘起雪花来了。她又劝他明天送去,他说得更好:
“会计这几天已忙坏了。要是为了这笔钱,再让他查一夜账,那就太过意不去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多么融洽,多么友爱啊!这样,作者就把他的人物形象,从“拾金不昧”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
小小说应该以概括力见长,要求具有更鲜明的战斗性。正因为篇幅短小,就应该多留一些余味让读者去咀嚼、体会,以加深其含蓄力量。这点,我以为正是某些小小说所缺少的。从“捉虫”和“寻牛”两篇来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上述某些缺点。“捉虫”的含蓄性要差些,经不起再三的咀嚼。某些情节的安排上也显得不够合情合理。如在队长已经听到了王老汉在唱:“鲜巴虫,你莫鲜,老汉送你到黄泉,除掉病害和虫害,我们永远保丰年。”的时候,就不应当还认为王老汉是在打火把照黄鳝的。这仅是次要的缺点,而对于作者所描写的这几个老汉爱社的形象,还是应该肯定的。


第8版()
专栏:

寻牛
徐珩光
夜,已经深了。四区队耕牛饲养员杜朝珍一觉醒来,要去丢牛草,她翻身起床,披上衣服,摸着火柴,咔察一声,点了油灯。她刚把门闩抽开,开门出去,夜风迎面扑来,呼的一声,就把油灯吹熄了。她抬头望望天上,圆圆的月儿藏在鱼白色的云头,一片大地亮沙沙的,就把吹熄了的油灯放在地上,赶紧朝牛圈屋里走去。她走进屋四处一看,不响不动,牛不在圈里似的。
她满屋子摸了许久,却没找着,才连忙转身跑进她房里去,带来火柴,又把油灯点起,一看,硬是牛不在圈里了。她浑身打颤,心里着急,飞踏踏的一趟跑出去,喊道:“刘(牛)跑不见了,天啦!怎么得了哇!快点,快……”嘶哑的嗓子连二赶三的惊叫起来。
正在沉睡的人都惊醒了,听到外面有人喊,连忙爬起来,踉踉跄跄跑出来清问:“杜朝珍,你屋‘老刘’跑了呀?”七嘴八舌的,谁也搞不清楚。
杜朝珍的爱人刘建川也惊醒了,从床上跑出来:“你闯了鬼呀?我还在床上睡起的,你说我跑了……”
炊事员潘世杰从梦中醒来,听到外面闹成一片,也连忙爬起床来,乱抓了一根棒子拿在手头,一股劲朝人面前跑:“哪里烧起来了?”
“你们在问哪一个哟?”杜朝珍看到很多人都跑拢来了,问得来牛头不对马嘴。她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
“你又在喊,你又不晓得,你癫了哇?”“哈,哈,哈,哈,哈!”又是笑又是急。
“哪里房子烧起火来了?”潘世杰急得直跳。
“你们是做啥子的?我的牛跑不见了。快点,请你们帮我找一下吧!天啦,把社的庄稼踏了,怎么得了呵!帮我找一下吧!快点……”杜朝珍这时才把话说明:是“牛跑不见了。”
“哦!是牛跑不见了,怪我们没有听明!”
杜朝珍说:“我急倒了,没有说圆,字没叫明,怎么怪得着你们呵!”
潘世杰一嘴接过去说:“莫说了,算了!我们快去帮她找牛……”
路上一串黑簇簇的人,东寻西找,好大一阵都没找到牛影。
一走过乌龟堡,传来“哗哗”一片水声。大家朝着水响处一趟跑拢去,抬头一看,原来是县委滕书记,手执鞭子和犁头尾巴,“?,?,?”的在犁田。
大家一齐打招呼:“滕书记,你在犁田呀?”
“嗯!犁田。你们跑来干啥?”
“杜朝珍的牛跑了,我们帮她找牛。”
“你们看,我犁的这头牛是不是?”
大家看了看说:“是!”
“哈哈哈!”滕书记笑了笑说:“是我牵来犁田来了。”
杜朝珍一嘴接过去说:“滕书记,是你牵来了?吓我这一大跳!你做啥子不说一声嘛?”
“深更半夜喊你,岂不误了你们的睡眠吗?”大家争着说:“滕书记,你太辛苦了,快让我来犁吧!”
“不!我犁,你们回家睡觉去。”
“不!我们犁,你回去睡觉。”大伙都在田里争起来了。
滕书记说:“你们都不要争!我还没学好,白天又不能耽误你们,你们要犁,另外去牵牛来犁,好不好?”
大家齐声应承:“好!好!让你好好学犁吧……”
杜朝珍笑眯眯的说:“这下我放心了!”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衣料会议
高士其
衣服是人体的保护者。人类的祖先,在穴居野处的时候,就懂得这个意义了。他们把骨头磨成针,拿缝好的兽皮来遮盖身体,这就是衣服的起源。
有了衣服,人体就不会受到灰尘、垃圾和细菌的污染而引起传染病;有了衣服,外伤的事故也会减轻。衣服还帮助人体同天气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它能调节体温,抵抗严寒和酷暑的进攻。在冰雪的冬天,它能防止体热发散。在炎热的夏天,它又能挡住那吓人的太阳辐射。
制造衣服的原料叫做衣料,衣料有各色各样的代表,它们的家庭出身和个人成分都不一样。今天,它们都聚集在一起开会,让我们来认识认识它们吧!
棉花、苎麻和亚麻生长在田地里,它们的成分都是碳水化合物。
棉花曾被称做“白色的金子”,它是衣料中的积极分子。从远古以来,它就勤勤恳恳为人类服务。在人们学会了编织筐子和席子以后,不久也就学会了用棉花来纺纱织布了。
从手工业到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棉花的子孙们一直都在繁忙紧张地工作着,从机器到机器,从车间到车间,它们到处飘舞着。当它未到缝纫机之前,为了满足人们爱美的愿望,还得到染整工厂去游历一番,然后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
苎麻和亚麻也是制造衣服的能手,它们曾被称做“夏天的纤维”。它们的纤维非常强韧有力,见水也不容易腐烂,耐磨擦、散热快。它们的用途很广,能织各种高级细布,用作衣料既柔软爽身又经久耐穿。
羊毛和皮革都是以牧场为家,它们的成分都是蛋白质。
羊毛是衣料中又轻又软、经久耐用的保暖家,是制造呢料的红旗手。它们所以能保暖,是由于在它的结构中有空隙的地方,可以把空气拘留起来。不流动的空气原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使内热不易发散,外寒不易侵入。
在人们驯服了绵羊以后,就逐渐学会了取毛的技术。
皮革不是衣料中的正式代表,因为它不能通风,又不大能吸收水分,因而不能作普通衣服用。可是在衣服的家属里,有许多成员如皮帽、皮大衣、皮背心、皮鞋等都是用它们来制造,它们还经营着许多副业如皮带、皮包、皮箱等。皮子要经过浸湿、去毛、鞣制、染色等手续,才能变成真正有用的皮革。
像皮革一样,漆布、油布、橡皮布也不是正式代表,它们却有一些特种用途,那就是制造雨衣、雨帽和雨伞。
蚕丝是衣料中的漂亮人物,也是纤维中的杰出人材,它曾被称做纤维的“皇后”。它的出身是来自养蚕之家,它的个人成分也是蛋白质。蚕虫吃饱了桑叶,发育长大后,就从下唇的小孔里吐出一种粘液,见了空气,粘液便结成美丽的丝。蚕丝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最细最长的纤维之一,富有光泽,非常坚韧而又柔软,也能吸收水分。
利用蚕丝,首先应当归功于我们伟大祖先黄帝的元妃——嫘祖。这是四千五百多年前的事。她教会了妇女们养蚕抽丝的技术,她们用蚕丝织成绸子。后来蚕丝事业越来越发达,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成就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到了周朝时代,我国的丝绸就成为主要的出口物资之一,给祖国带来了很大的荣誉。
在现代人民的生活里,人们对衣服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要物美价廉,一般的丝织品和毛织品,还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人们正在为寻找更经济、更美观的新衣料而努力着。
近些年来,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品种的人造丝、人造棉、人造皮革和人造羊毛,这些都是衣料会议中的特邀代表。
人造丝来自森林;人造棉来自木材和野生纤维;人造皮革来自石油城;人造羊毛来自牛奶房。
衣料会议中,有一位最年轻的代表,它的名字叫做无纺织布,它来自化学工厂。这是世界纺织工业中带有革命性的最新成就。这种布做成衣服能使我们感到:更轻便、更舒服,更保暖防热、更丰富多采,也更经济。
无纺织布又有人叫做“不织的布”,可以用两种方法来生产。第一种是缝合法。把棉、毛、麻、丝等纺织用的原料梳成纤维网,经过反复拆叠变成絮层,然后再缝合成布。第二种是粘合法。把纤维网变成絮层,再用橡胶液喷在絮层上粘压成布。
无纺织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产品,因为它能利用低级原料,产量高而成本低,还能制造一般纺织工业目前不能制造的品种,所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它的发展,它的新品种不断地在出现。
衣料代表真是济济一堂。
在闭幕那一天,它们通过两项决议。
它们号召:做衣服不要做得太紧,也不要做得太宽。太紧了会压迫身体内部的器官,妨碍肠管的蠕动和血液流通;太宽了妨碍动作而且不能起保暖的作用。
它们呼吁:衣服要勤洗换,要经常拿出来晒晒太阳,以免细菌繁殖;在收藏起来的时候,还得加些樟脑片或卫生球,预防蛀虫侵蚀。保护衣服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


第8版()
专栏:

捉虫
裴寿全
队长和几个社员从街上挑粪回来,已是深夜十一点钟了。刚从沟口进黄桷塆,就见远处坡上,有几处火光在闪,不由得他生气的念道:“这些吃黄鳝的,硬吃起瘾啦,这大晚上,还在田里转。昨晚打火把照黄鳝的,把秧子踩倒几窝,还不知是哪个踩的哩!”他一边说,一边担起粪大步大步的向前走。后面一个社员喊道:“队长,你跑那么快,把粪打泼了,要你用手捧起来哟!”队长没管这些,只是站着换了换肩说:“嘿!今晚趁这个机会,把这些青年娃儿教育一下,不顾庄稼只顾好吃。”“鸡鱼蛋面都不如火烧黄鳝啦,哪个不喜欢吃呀?”一个社员故意打趣的说。大家听了,都嘻嘻的笑。
队长照样往前跑,大家也跟着跑起来。不一会拢了打火把的地方,他放下粪桶,正准备前去问个究竟,忽然听到一个老苍苍的声音在唱:“鲜巴虫,你莫鲜,老汉送你到黄泉,除掉病害和虫害,我们永远保丰年。”队长一听是王老汉的声音,很奇怪,心想:怎么老年人都在打火把照黄鳝呢?他爬上田坎仔细一看,只见王老汉在水田上面新栽的南瓜地里转来转去,但还是不了解他们在找什么,就故意上前大声喊:“谁呀!在干什么?”王老汉一听是队长,便咳一声嗽,好久才应道:“是我!没干什么。”
原来王老汉接连几夜都在积肥,今晚天气不好,队长再三叫他不要去,他勉强答应在屋里休息。队长刚去担粪后,他见天气突然变得凉快,根据他的经验,今晚会有很多“鲜巴虫”出来吃菜,他就约了几个老年人出来捉虫。现在他怕队长批评他不遵守劳动纪律,軃着手,变得规规矩矩的。
队长见他们自觉参加劳动,走过去很激动的握着他的手说:“对!你们作得好,真是越活越年青咧!”王老汉在火光下,打皱的脸动了两动,马上带着笑容说:“应该的嘛,今年跃进更大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怎忍心让害虫把庄稼吃掉呢?”队长高兴的说:“王大伯,你……”他话还没说完,社员们已挑起粪桶走了,有人顺口编了一首山歌唱道:
你们人老心不老,
跃进气魄真不小,
一心一意为公社,
深夜捉虫把苗保。
八字宪法都做到,
粮食增产靠得牢,
国庆向党把礼献,
你们都是老英豪。
老头们听了,捏着胡子笑起来,连忙说:“不敢当!不敢当!”担粪的社员们也回过头来笑,晚风吹着他们的笑声和脚步声,轻轻的,脆生生的,像梦一样,飘得老远老远。


第8版()
专栏:

发工资
胡吉祥
晚上,胜陶人民公社发工资,第五个名字就喊到杨荣芳。杨荣芳走进办公室,把私章递给会计,会计接过他的私章,在他名字底下盖了一下,便连同一叠人民币一起交给他,和和蔼蔼地说:“这是你的钱,你清一清。”杨荣芳赶快接过钱来,数也没数,就笑嘻嘻地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的思想比他的脚步还快,一会想这,一会想那。他想:想不到我这个老超支户,今天领得这么多钱!要不是党领导建公社,搞大跃进呀,嘿……是呵!那床铺盖早已盖成沱沱,该换了,小红那件棉衣,也该换一换了。哎!她妈硬是老封建,三十几的人不穿花衣服,明天赶场,我偏要给她买点花布,看她穿不穿?对啦,常言说得好,有时容易无时难,钱还是要省着用,拿点去存银行吧!
想着走着,不觉来到大门口。杨荣芳推门进去一看,只见他女人独自一个坐在煤油灯下打鞋底,便轻轻地问:“都睡了吗?”“都睡了,领的多少?”他从怀里把钱摸出来,兴奋地说:“一大叠!”他女人一见,惊叫起来:“这么多呀!”“轻点,看把娃儿吵醒了,我还没数,你叫什么?”杨荣芳边说边靠近灯旁,在一个小板凳上坐下来,拿起钱,一五一十地数着:“咋个搞的?三十六元八角?”他不觉一怔,急忙把煤油灯扭大点,又一张一张地数了一道,还是三十六元八角。他把钱递给他女人,叫她再数一遍。他女人接过来一数,还是三十六元八角。“算算看多了好多?”杨荣芳着了急。他女人闭上眼睛沉默了一阵,说:“二十五元七。”杨荣芳说:“快清出来给我,马上送去!马上送去!”“明天也不迟嘛!隔办公室二十多里,天又黑,何必这样急呢?”“急?会计错了账,恐怕忙得满头大汗了。快点清出来吧!”她晓得他的脾气硬,不再多说,便照数清出来交给他。
他女人替他点了个火把,送他到大门口,一出门,扑脸飘来一些雪花。他女人打了个寒噤,说道:“哎呀,又下起雪来了,咋个办呢?路又湿,火把也点不燃,我看还是明天送去算了!”“还是送去吧!会计这几天已忙坏了。要是为了这笔钱,再让他查一夜账,那就太过意不去了。”他女人一听也觉得有理,又去把 蓑衣斗笠拿来,温温柔柔看他一眼,轻言细语地说:“那你就去吧!”
杨荣芳披上蓑衣,戴上斗笠,两手往胸前一抱,埋起脑壳就往办公室奔去了……(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第8版()
专栏:

探矿者的助手
生物地质学家进行了一些有趣的生物化学研究,确定了:地球上的植物的分布和埋藏在它下面的矿藏有着直接关系。
对骆驼刺的灰分进行分析后,探矿者在山麓处发现了新的铅矿矿床。根据某地特有植物中含有大量铬和镍的成分,科学家找到了软玉蕴藏地。
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之后,科学家得出了结论:山上生长的灌木叶子和树枝的灰分中,含有锑、银和铋。将这些分析的资料,标在专用地图上,地质学家便可借助这种地图,发现这些矿藏的所在地。
植物就是这样帮助了探矿者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