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厚今薄古”
成于思
在学术研究中,所谓“厚今”,是与“薄古”相对而言。在相对的意义上说,我们对于“今”的一般态度比对“古”要“厚”些;就是说要以主要力量去研究当前的问题。但不要把“厚今”理解绝对了。提倡“厚今”,并不是要人忘“古”;学“古”也不一定就是薄“今”。毛泽东同志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对于古代的东西,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目的是为了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这叫做学古为今,使古为今用,也就是一种“厚今”。另一方面,是不是所有的“今”,一律都要“厚”呢?当然不是。同样是“今”,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对它也会有厚有薄,某些人可能厚此薄彼,某些人可能会厚彼薄此。例如到人民公社去,经济系学生可能更关心公社的积累消费问题,教育系的学生可能更关心公社的扫盲、托儿所问题。多关心就是一种“厚”。少关心就是一种“薄”。
所谓“薄古”,是与“厚今”相对而言。在相对的意义上说,我们对于“古”的一般态度比对“今”要“薄”些;就是说只能用较少的力量去研究那些不是当前迫切需要的问题。但又不要把“薄古”理解绝对了。“薄古”并不是说可以不尊重古人。毛泽东同志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所谓“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当然是胡说,但论语这部书仍然为我们研究封建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果我们由于今人的成就(这些成就的确是伟大的、辉煌的),而就瞧不起“古”人,那就不对了。我们要破除对“古”人的迷信,但又“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当然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我们不是对所有的“古”一律都“薄”;“古”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是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同样是“古”之精华,也会因需要的不同而有“厚”有“薄”。出于一种需要,可能要厚此薄彼,出于另一种需要,可能会厚彼薄此。例如同是一本“水浒”,研究文学史的人比研究经济学的人对它就要“厚”些,同是一块化石,研究考古学的人比研究外国语的人对它就会“厚”些。
所以说,“厚今薄古”作为对社会科学的一般原则,必须坚持,但什么该“厚”,什么该“薄”,又要有具体分析,不要把问题弄绝对了。


第8版()
专栏:

文学小丛书评介
扈邑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文学小丛书”,小开本,印花布图案的封面,已经出了二辑,每辑四十本,第三辑也开始出了十几本。从这百来本书看,所收的大抵都是中外古今的好作品;选题范围,不论是时代、地域,都有着一定的比例;所选作品,近代的和现代的,都是众所熟知的选目。古典部分,中国文学以选本为旨,外国文学,则以艺术性既高而内容又大体健康,并且于读者较熟悉的生活题材的作品为标准。这些,虽然书内并无编辑例言之类作什么说明,但就全体选目看,大体可以窥见编辑者以上的一番心思。
小本书不一定“浅”,它也可以包容着一个艺术高峰,问题是在于选目。这种小丛书的出版办法,世界上好几国都有,例如苏联的“星火”丛书,日本的“岩波文库”等就是。德国“莱克兰”丛书,从来就是固定的小开本,也从来就是固定的封面格式和排版格式,但是它的选目,非重要作品不收。据说这套书享有这样的声誉:读者可以不看内容,买来就是,决无上当。小丛书做到这样的信誉是必要的。
“文学小丛书”有益于读者是无疑的。但精益求精,是读者的要求,现在来对这套书作一番粗浅的“巡礼”,并提出些意见以为参考。
从两辑书中看,中国古典文学共收了六本,数目多寡无关宏旨,但选题是否相当,却是重要的。“诗经”与“离骚”见于第一辑,并附有适当的注释,于读者设想,是十分周到的。但是这两本书都是以今译为主,并以此冠为书名,这就值得斟酌了。今译的作用,只是为了有助于对原作的欣赏与理解,纵然是佳译,充其量亦不过附丽于原作而已,倘以今译为主,原作其次,似有点喧宾夺主了。编者的立意,恐怕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但既然要读书,就不免要费点脑子来理解原作。自然,编辑的工作是要作的,那就在注释上做工夫,做一些“引人”的工作,至于“入胜”,是读者的事,让读者自己去专攻、思索,自己去找出天地。一切为读者设想周到,以至包办代替,恐怕是不足为训的。
此外,所选的唐宋传奇、元曲、话本,大体都好,这里包容了中国古典文学丰富的样式。小丛书在开手介绍中国古典文学时,关于话本不妨从缓,先从主要的诗文宝藏入手,如以年代次序计,先秦的散文文学,乐府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等,尽可以先选。
近代的文学,“五四”作品所选几本,都极其精炼,多属烩炙人口之作。倒是新创作,份量既多,方面又广,有小说、诗、报告文学、剧本、民歌、民间故事、散文特写、革命故事等,好处是可以反映出今天文学形式的多样性,缺点则是杂,参差不齐。有些影响较大的报告文学和革命故事,通常可以买到别的本子,我以为小丛书就不必急忙收入。至于歌谣及群众创作,看来是因为多,编者选辑不易,因而也不易做得好,我看也不必急忙。可注意的是有好评的新创作,例如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艾芜的“新的家”等,都是佳作,列入小丛书中当无愧色。但可惜这类书收入的还不多,我看是一个缺憾。此外,有一个特色是可以提一提的,就是选短篇,例如“百合花”一书选了三个短篇,都是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动人心魄之作,艺术上也有一定的工力,不失为好小说。文后附有茅盾同志的评论,精心缕析,见解独到,佳作佳评,可谓相得益彰,于读者欣赏与揣摩作品之有帮助,是不消说的。这一特色,在第二辑中仍保留着,类似的一本,是“典型报告”。
小丛书容纳的翻译作品几占半数,为丛书本身篇幅所限,收的也都是中短篇。因为包含了世界各国,有古有今,从选目看,便觉绚丽夺目,美不胜收。我尤其喜欢其中的几个名篇,如海?的诗集,他的深沉而感人的笔,撕裂着资本主义的幕帷,他的充满了同情的为西利西亚纺织工人生活的歌唱,是一首忧伤而愤激的曲子。巴尔扎克的小说“高利贷者”,莫泊桑的“羊脂球”,就如铁锤一样抨击着资产阶级社会,是至今读来仍为之激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马雅可夫斯基诗选”,是选了他重要短诗的一本好诗集,有名的“罗斯塔讽刺之窗”,“开会迷”,“向左进行曲”,都在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巴革命诗人纪廉的诗集“汗和鞭子”,是一本向美帝国主义的控诉书。在这些书中,像一颗红星似地吸引着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集,所收虽寥寥二十几首,但读来觉得都十分优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位革命大师对民间文学深切的爱好。
不论中外文学所收的,佳作多,但也还有高低不一的地方,尤其是现代文学方面,也许是编者过于照顾到比例和地域选择的缘故罢。但既然是小而精,就如一串珍珠一样,保持其晶莹的浑然一体的风格,是必须的。这样,我们提出选题再严谨一些,就不是什么苛求了。总之,使这套“文学小丛书”具有自己完整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真正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这是读者的期望。


第8版()
专栏:

奇怪的眼睛
△海扇身上有许多只蓝宝石似的眼睛,但是,它却形同半盲,能看出一些模模糊糊的光影。当它的主要敌人星鱼前来袭击它的时候,它身上复盖的触须便发生一种化学反应,立刻闭上两壳,喷出两条水柱,借反作用的力量逃之夭夭。
△南极的企鹅为了适宜当地的自然环境,生着一对奇怪的眼睛。当它在耀眼的冰雪的闪光下,眼睛的瞳孔就缩成一个正方形的小孔,但当它潜入深海阴暗处的时候,它又扩张成大圆形。在眼睛的右角,有一片透明的薄膜。它能随意在眼珠上扫动,分泌粘液,润湿眼珠,还能保护眼珠,防止南极的大风和海水的损害。
△马蝇的眼睛大得惊人,它们由许多小眼面组成,每一个小眼面只能看到一件事物的一部分。这样,一只马蝇的两只眼睛可同时看到七千个各别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传达给大脑。雄马蝇的眼睛上部的一些小眼面看到的是在它的上面的明亮但粗糙的事物形象,而眼睛下部的小眼面传达给大脑的是较暗但是清晰的事物形象。雌马蝇的眼睛上部和下部的小眼面的感光力却没有分别。但飞起来特别快,能够追上任何快马。雄马蝇单吸花蜜和植物的汁就可以生活。但雌马蝇却须要吸马血。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关于体育片
沅单
长住乡下和远离大城市的人,有很多精彩的球类比赛和体育表演都无法看到,常常引为憾事。即使是住在大城市的人吧,也常常因为买不到票而望“场”兴叹,恨不能一饱眼福。于是,我想起了电影。假如能多拍一些体育纪录片,让那些精彩的镜头呈现于观众面前,那该多么好。
可是,像这样的纪录片目前似乎还不太多。因此我认为加强体育纪录片的拍摄工作,似乎还是有必要的。
体育纪录片人们喜欢看,体育故事片那就更不用说。建国几年来,我们的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新人辈出,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把这些新人的成长过程等等,编写和摄制成电影,无疑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当然,摄制体育故事片有它的特殊的困难,主要的是培养演员不容易。但是我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何况我们确实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女篮五号”就是一个例子。


第8版()
专栏:

曲六首 赵朴初
天净沙
莫斯科大学及地下铁道
云墙高耸青天,雷车下彻黄泉。谁道茫茫不见?
龙宫月阙,原来都在人间。
又二首
过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首都里加
绿阴芳草人家,轻帆流水明霞,一幅江南图画。
盘旋欲下,不知身到里加。
飞鸿留迹瑶宫,此邦人物玲珑。永远心头供奉,
多情迎送,名花美馔春浓。①
①机场上受拉脱维亚和平委员会同志殷勤接待。
醉高歌带过米履曲
为斯德哥尔摩作
驾长虹桥影纵横,望碧树楼台掩映。海风来仙子应吹醒,喜芳草天涯人近。
无战伐岂关天幸?百余年长享和平。五亿人为汝竞签名。①翩蹮鸥梦稳,浩荡海波清,愿人间欢乐永。
①指世界和平大会斯德哥尔摩宣言
阳春曲
游斯德哥尔摩雕刻师米勒氏花园
海天胜处三弓剪,珠玉腾来百道泉。水中林下舞群仙。①飞动意,凌跨两千年。
①图中雕像多希腊神话故事
满庭芳
克里姆林宫参加赫鲁晓夫同志
荣获列宁国际和平奖金典礼
欢声四动。华灯耀彩,玉陛铺红。列宁志业群推重,火箭长空!亿万众同心制毒龙,百千花齐放傲东风。喜北极众星拱。千秋嘉会,克里姆林宫。


第8版()
专栏: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命运
——参观打捞“海容”号军舰有感
白危
一个初夏的傍晚,我们去江阴要塞参观打捞沉船。从江阴北关乘船出发,沿黄地港向北行驶,不消几分钟便出了港口,来到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江阴要塞封锁线。只见眼前一派大江,浩浩荡荡,数不尽的渔舟和船舶在烟波浩渺中出没。它们在江面上来往自如,哪里晓得大江之中埋葬着四十八艘军舰和商船。
提起江阴要塞,说来未免令人啼笑皆非。二十多年前,蒋介石借口巩固“国防”,搜刮民脂民膏,耗资巨万,费时数年,在这里修筑了一道号称铜墙铁壁、扼住长江咽喉要道的“国防”工事。据说这计划还是希特勒的德国军事顾问团献的。但后来出卖这要塞图给日本帝国主义的,据说也是这批顾问。更可笑的是,这样一个偌大的“国防”工事,抗战八年,却从来没有放过一炮。当上海吃紧,南京告急时,蒋介石竟又妙想天开,把整整四十八艘军舰和商船凿沉江底,完成所谓长江第一道封锁线,企图以此来阻止日寇沿江上溯,直捣南京。然而,结果怎样呢?日寇压根儿不把它放在眼里。上海失陷后,日寇绕道袭击金陵,句容一役,南京弃守,所谓铜墙铁壁的江阴要塞封锁线,至此也就宣告寿终正寝了。
如今且说这四十八艘沉没在江底里的军舰和商船,以每艘五千吨计算,总数约在二、三十万吨。这是一笔为数不少的财富,让它埋没江中,非但可惜,而且阻塞航道,有时还使来往船只发生一点小事故。上海打捞工程局有鉴于此,便承担了打捞它们的任务。这些年来,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打捞工程队,在这里翻江搅海,日夜和惊涛骇浪搏斗,目的就是为了扫清航道,把这些沉没了二十多年的舰船,一艘艘都使它复活过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是一个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我们去参观的这一天,恰好有三艘舰船同时在打捞:其中一艘军舰已经起出水面;第二艘货轮压在另一艘货轮上,业已粉身碎骨,只捞出一些残也;那艘被压在底下的货轮,现在正在紧张地作起浮工作。我们在工作船上换上防水衣,下到那艘刚刚打捞出来,但仍在半浮半沉状态,舰身稍微有点倾斜,满身污泥和锈损不堪的军舰上。工程队的同志告诉我们,这是一艘五千吨级左右的“海容”号军舰,1914年德国造,舰长九十公尺。我们只参观到第一层舱就下不去了,因为底下三、四层舱都还充满了泥沙和积水,英勇的潜水员们正在那漂浮着蓝闪闪的机油的船舱里进行堵塞漏洞和抽水工作。
我们在甲板上看到的是已经解除了武装,失去了战斗能力,失去了航行能力的破烂军舰。舰桥折断了,大炮不见了,只剩下一些残破不堪的炮弹壳和海军用的日常物品,诸如上了铜青的望远镜,黯然无光的青天白日帽徽,古旧的装饰壁灯,带有链环的弹药舱钥匙。在这些打捞出来的物品当中,居然也夹杂着成篇累牍的档案。其中有国民党“海军部各炮艇所属花名册”,“马尾造船所职员录”,“江南造船所职员录”,“海军部第二舰队司令部暨所属各舰职员录”和民国二十二年的“海军公报”等。奇怪的是这些档案虽然被水渍了二十多年,但纸张印刷依然完整无缺,字迹也丝毫未变,只不过四周被淤泥密封,外表很像一块完整的土坯,只须略一风干,便能一页一页地揭开来。我看了甚是奇怪,不免空发一些议论,说由此可见当时国民党仓皇撤退时,狼狈到什么程度,竟连重要档案也来不及销毁。不料我的话却引起一位海员的兴趣,他幽默地微笑着说:“他们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还要这些干什么呀!”
“海容”号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军舰,我们说不上来。总之决不是什么旗舰或航空母舰。但从它那衰老的容颜看来,也可说得上饱经风险了。世人只知道人掉在江里或船沉在大海里叫做“葬身鱼腹”,那晓得“海容”号沉没江里二十多年,却成了虾兵蟹将的大本营?据亲身参加打捞“海容”号的潜水员说,当它起浮之前,舰上各个舱里都住满了水族动物,单是给他们用麻袋逮住的鱼虾就有五、六百斤之多。这也足以说明“海容”号的身世和遭遇,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年代里,堂堂一艘军舰也只落得如此下场。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终究是无情的,就像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不会回来了。“海容”号现在已经被解放,一俟全部出水,就要送进船坞,给它医治创伤,把它重新装配起来,为我们的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在这里预祝我们的英勇的打捞工程队的海员们,祝贺他们早日扫清航道,把每一艘舰船都像“海容”号一样,使它起死回生,重见天日。


第8版()
专栏:文化街谈

关于“再来一个!”
华仁
有一次,我去听音乐会,节目很精彩,有民歌演唱、乐曲演奏等等,很难说那一个节目不逗人喜爱。每个节目演出之后,听众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表现了听众对演员的热爱、感谢和鼓励。除了鼓掌,听众还发出“再唱一遍”“再来一个”的要求。演员一次又一次地谢幕,掌声却一阵比一阵热烈、不肯罢休。盛情难却,最后演员只好再唱一个甚至唱一个不算,还得再追加一个、两个……,直到听众满足的时候为止。这个音乐会晚七时开始,原定九时半结束,却延长到了十时以后,几乎每个演员都要过“再来一个”的关。因为的确演唱得好,最初我也被想多听几遍的愿望冲动着,跟着别人一齐鼓掌要求再来一个,后来我从演员谢幕的表情上看出演员除了感谢听众的盛意之外,确实也带有“难言之苦”。这使我感到,听众应该爱护演员,关心他们的健康,体谅他们的困难。
演员每次演出,事先要有排练等繁重的准备工作,白天准备,晚上演出,这已经够累的了,加上“再来一个”的负担,结果疲倦不堪,影响了休息和学习。
节目演得好,鼓掌是应该的。“再来一个”的要求也是合理的。艺术家们当然是以得到群众的热烈的反应为荣的,今后还是应该对好演出有这些表示,但是“再来一个”的要求要适当,要有节制。观众对演员,一方面应当尊重、鼓励;一方面也要爱护、关心。


第8版()
专栏:

阳朔风景(国画)
颜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