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看事有高低
庄农
亲爱的读者,你读过5月12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漭河新事”吗?那里面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对人很有启发。
漭河钢铁厂里,有个一号炉炉长叫郭法彦,2月间,他在一个大会上提出要使他们的大炉子日产一万斤铁,有人不相信,说一炉日产六、七千斤就不少了,现在你要日产一万斤有什么根据?郭法彦笑着说出了根据:“过去矿石品位不高,没有焙烧,粉碎粒度又不够均匀。如果把这些薄弱的环节克服了,日产万斤一定没问题。”经他这么一提醒,大家就这样作起来。结果,出铁时间从每炉四十分钟,缩短到了二十分钟。二十四个小时炼出的铁,总共有一万零五百五十二斤。
出万斤铁的这天,好不热闹。别的车间的工人们,都像看“西洋景”一样前来参观。其中有一个是大峪车间六号炉炉长周备玉,他原先是怀疑这些新办法的,等到看后,心里一计算,扭头就走。回去马上发动群众向万斤产量进军,结果达到日产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斤。
同志,你知道了这段故事,一定会有宝贵意见要发表;不过且慢,还是先让我说一说浅见吧。
我觉得,虽然人人(我只是指我们人民内部)都生有一双眼,但看起问题来,却又有几等不同:
像郭法彦那样,能在日常生产中看出问题,找出关键,提出办法,因而能够“首先吹起了向高产进军的号角”,这是头等看法。本来,在同样的炉子上,像他指出的问题,应该都是存在的,每个炉子上又各有许多人,但别人没有首先发现这些问题,只是“经他这么一提醒”,才都恍然大悟。这正是人眼都一样,看事有高低。
像六号炉炉长周备玉那样,虽然没有首先发现问题,而且,起初还对郭法彦的提议有怀疑,所以,算不得头等看法了;但是,你看他参观的时候:眼里看,心里算,一点就透,立即回去,快马加鞭,急起直追,“结果达到日产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斤”,比郭法彦他们还多产了五百多斤。这正是所谓“行家看门道”,一通即变,周炉长不愧为有心人,这可算作二等看法。
还有一种人,他们对新事物也还热心,听到和看到别人有了新发现也高兴,他们同样也去参观,也鼓掌,但是,他们粗枝大叶,看完之后,所得无多,甚至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因此,他们既没有像郭法彦那样发现问题于别人之先,也没有像周备玉这样悟透于一看之后。这种人比起周备玉那样的人来,吃亏在用心不够。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事物,结果只落得看了“热闹”,并没有寻到“门道”。所以,从“看”的方面来说,只能列为三等。
以上三种人都是热心人。但是用心大小各有不同。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有心人,即使在看杂技表演,他也能从中获得启发;而一个无心的人,即使去看技术表演,结果也只是当戏看。有句古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说明看法的高低和所得的深浅,实在是同看者用心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啊!
有心的读者,你也许能从几等不同的看法中,找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吧!


第8版()
专栏:

夜行船
崔山
乡间有不少这样的小河:水涨的时候,不过一丈五六尺宽;水退的时候,就看得见烂泥石子纵横的浅浅的河床。河水是黄绿色的、混浊的,经常行走的是平底的大粪船。两岸是忽高忽低的羊肠小路。任谁走过也会说:没有什么好看的。不过,如果是在河里行船,载运着什么东西,而且又是在夜里,那却是很有意思的。
我有过好几次在这样的小河里夜行船的经历。
春耕之前,城市里的工人和其他居民们,就响应党委提出的支援农村肥料的号召,运送了大批垃圾来了。分给我们的一批,卸在离村里约三里多的大路旁边。我们下放干部刚到农村,干田里活还不熟练,便力争把运垃圾回来的任务包下来。
你不要以为这些垃圾就是城市常见的烂菜叶加鱼骨头之类的东西。这些垃圾是已经腐熟了的黑色的粉状体,对棉花、山芋等作物来说,就等于广东包子里的豆沙,真是宝货。怎样把这些宝货拿回来呢?我们想出了一个水陆并进的办法,既动用队里的胶皮车,又租来了一条大木船。水路运输要趁潮汛,在大汛期里,潮水来的时间,一次在中午,一次在半夜。因为白天要在田里干活,我们就决定在半夜里行动。
这天晚上,有一个会议,散会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时多了。我们几个人马上出发。天很冷,每个人除了绒线衫外,还穿上两件棉衣。
走到河边,寒冷的但是清新的空气,直往鼻子里钻。小河披上妩媚的夜装,简直变得认不出来了。夜里,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光,何况今晚还有满圆的月亮哩。萧疏的树和屋的倒影,混着清柔的水光构成了非常和谐的图画。
我们带着箩筐等农具上了船,七手八脚地把船撑开了。一上了船,胆子便大了。做什么事情都一样,
“上了马”就得跑。况且撑船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尽管船撑得实在不高明,忽而朝东,忽而拐西,走着之字形,也总算到达了目的地,在横跨小河的柏油路桥前停下了。
路旁一堆堆垃圾,远望过去像连绵的山峰。垃圾的表层变成灰白色,可是一锹铲过去,“豆沙”就倾泻出来了。不能错过潮汛!我们紧铲、多装,扛得快,卸得快,不到一个钟头就装了约五千斤。大家满头大汗,都脱了外面的一件棉衣。
“开船罗!”船平稳地缓缓前行。不久,人们发觉船走得非常慢,回头看看,原来停泊的地方好像伸手就能摸得着。现在的船不是空船了,而且是朝北走,逆风又逆水。怎么办?背纤!我和两个同志跳上岸去,留下那些号称“已经摸熟水性”的人来撑篙、撑舵。
纤绳勒在背上,月光从西边把我们三个人连成一串黑影,清晰地印在明亮的河面上。
最近下了几天雨,堤岸上净是泥泞,很难走。又不能尽挑好路走,因为背上还有一根纤绳,绳那端还有一条重@的船。前面是低洼的浅滩,那就要离开小路跳下去走;是一排低垂的灌木,就要把腰弯得比树枝还低地半爬过去;有一块突出来的土层,就要完全侧着身体挨移过去;遇着小沟就要跳过去。就在第三条小沟上,我出了一点小毛病,前脚跨过去了,后脚却掉落沟里,套鞋里灌了水,也顾不得把它倒出来。
走到地势较高的堤岸,无意中朝西面一望,我们都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一片没有边际的平坦田野,月光把一切都染成白茫茫的,冷空气和着轻雾在地面上流动着,在这些雾气当中,有个半椭圆拱形的建筑物若隐若现。这真是奇幻的仙境!
我回头看看,船上的同志爬在垃圾堆上面,也看到了这片奇景。我们笑闹了一阵,又都沉默起来。我不知道其他同志在想些什么。我想,我们是劳动者,我们参与着创造物质财富的工作。我又想,月光和垃圾,轻雾和汗水,完全可以统一。只有自然景色加上人,自然物质财富加上艰辛的劳动,那末,这些景色才是活的,这些物质财富才是有用的……
想呀想的,不觉已经回到村里。这时候已经是午夜三时了。卸完了垃圾,同志提醒我赶快清理一下套鞋里的水,关心地问我的脚冷不冷。说真的,一路上用劲走着,并不觉得冷。只是睡在被窝里的时候,许久脚还是冰冷的。不知道因为脚冷,还是因为被这头一次不平常的夜行船所激动,我很久才能入睡。
我还可以向你讲许多夜行船的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在黑沉沉的夜里,半路上碰着一条呆在河中的吃水较深的大粪船,我们的船过不去,这时候已经开始退潮,事不宜迟,我们五个人立刻赤脚下水,把靠岸那边的船身硬抬起来,使船侧着身走,真的是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我们使一会力气笑一会,弄得河水哗啦哗啦地响,就好像孩子们戏水一样开心。结果及时地把几千斤垃圾运回去了。又有一次,下午,到镇上购买豆饼运回去。在镇上耽误了一些时间,路程又远,回来时已经是傍晚,不料中途就碰着退潮,船完全搁浅了。我们准备饿着肚子守候到半夜潮来。这晚上刮大风,还下着阵雨,夜越深天气越冷。这不是办法。我们作了分工,两个人从陆路回去拿衣服、雨具,两个人在船上留守。我和一个同志回到村里,老社员们无论如何要爬起来为我们弄一些吃的东西。吃了一些好吃的煎饼再走回原来船搁浅的地方,潮水已经来了,只看见河中心竖插着系船的竹篙,船却失踪了。我们找了许久,才在下游很远的地方追上那条自动顺流倒退着的船。原来船上的同志守候得疲倦起来,睡着了,没有发觉潮来,来势很猛的初潮便把船推送得老远……
你是否也觉得乡间小河使人神往?是否同意在这种小河里夜行船挺有意思?是否也认为劳动本来就是很美丽,很迷人?


第8版()
专栏:

株洲吟
谢觉哉居近株洲,老始来游。@旧的株洲,一去不留;新的株洲,“来轸方遒”。人定胜天,自创命运,十足措施,无比干劲,敢想敢做,一动百动。科技神秘,可以闯破;时间条件,可以改变;一人当百,一厂当十。男女同劳,老幼得所,大的家安,小的家美,@劳动之余,载歌且舞。亭楼错落,花木争荣,无纤巧气,有壮丽风。车轮辐凑,城市园林。@
@我家离株洲只二、三百里,但游株洲还是第一次。
@城市有了公共食堂、幼儿园,工人家属参加了工作,涌现出新
的和好的高尚的家庭。
@株洲市没有旧的所谓繁盛街道,都是新建设的,出现一种新的
城市园林化气象。


第8版()
专栏:

邻居
河南登封中岳庙南新庄 耿振印
红旗人民公社王庄生产队和卫星人民公社李弯生产队,是紧密的邻居。
王庄生产队人力、畜力都很棒,但水利条件很差。刚过完春节,党支书王二会就领着搞麦田管理的一班人,早早把井都修理了,河道都筑了拦坝,赶麦苗浇返青水时,井水、河水凑拢来才够用了。
返青水浇罢,接着又该浇拔节水了。可是水都刮干了,怎么办呢?王支书想想,只好把各个井再往下挖深了三尺,才把拔节水浇了。
拔节水浇罢,又该浇灌浆水了。井里、河里刮几下就干了,眼看麦子灌浆期快过,还有一百多亩没有浇。这可把王支书着急坏了。他黑夜白天想办法,想来想去,突然想到和李弯生产队交界处的地里有两眼古井不知有水没有。他决定立刻到古井那儿去看看。
走到交界处,他看见李弯生产队的一段种棉花的大秋地不但没有犁,连底粪还没运来,田里乱蓬蓬的长着一片杂草。
他吃惊起来:“啊呀!俗话说:谷雨前,该种棉。谷雨已过了,这地还没运粪,还没动犁,不及时种,咋能保证丰收呢?特别是种棉花,晚种一天不就要少收好几斤吗?”
他心神不安的走到那两眼古井跟前看了看,两眼古井早塌了。
当天晚上,王庄生产队召开了社员大会。王支书动员大家集中力量帮助李弯生产队搞春耕。因为现在河里、井里的水都干了,自己田里的活得停一停,等水。
霎时,街上的人马车辆,装的装,拉的拉,担的担,推的推,闹腾起来。
第二天早起,李弯生产队那二十六亩大秋地全部摊了三、四寸厚那么一层肥料,十几犋牲口犁的犁,耙的耙,耩的耩,赶天黑把二十六亩棉花地全翻好了。
傍晚,大家正在饭厅里吃晚饭,王支书耽心着水的事,便又到井上去看水上来有多少。他走出村庄,突然听见哗哗哗的水声。抬头一望,影影绰绰的看见麦田边上站着人,每个人都拿着家伙忙来忙去,好像在干什么。他觉得很奇怪,社员们都在家吃晚饭,哪里来的人?哪里来的水?
“谁在那里?”他远远地问道。
“我们呀!王支书。”对方一个人回答。
他听着这声音好像李弯生产队的李支书,立刻加紧脚步往前走:
“是不是李支书?”
“就是呀!”
“这般时候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
“浇麦呀!”
原来李弯生产队人力、畜力很弱,但有个水库,水利条件好。他们把自己的麦子浇完后,一看王庄生产队的麦子没有浇,便把水改下来浇起来。水库里的水很大,分十几股,一天能浇一百多亩麦,李弯生产队由李支书领着,已把王庄生产队的麦浇了六、七十亩了。
王支书走到李支书跟前一看,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这有什么,将来我们的棉花地,还得请你们帮着犁呢!”李支书笑着回答。
“棉花地?我们已经替你们犁好啦!”
哗哗哗的流水声中,响起了王支书、李支书和社员们的笑声。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千担嫂”
江西省赣剧团 春红
过去,一提大嫂这个名词,人们常常会想到婆婆妈妈的家庭妇女。但是,在人民公社化后的第一个生产高潮里,大嫂们和稻田、肥料结了不解之缘;她们之中,英雄辈出,积肥翻田,什么都干。过去是柴米油盐压得喘不过气来,如今千斤肥担压在肩上,却还在田塍间来往如飞。江西萍乡赤山人民公社在积肥高产日那一天,便有三百五十七位大嫂积肥数达到千担以上。于是,人们管她们叫“千担嫂”。
“千担嫂”这名字,十分鲜明、准确、生动、响亮。它把旧的大嫂的概念,来了一个革新。因而,我就想到我们这一时代的绰号也表现了新的风格。如果说,过去只有李逵才能叫黑旋风,而在我们这个风起云涌的伟大历史时代,许多英雄人物都能争取到这样的称号。而且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英雄之名,再不是某个人所独占,而是能者有份,这就更大的显示了它的人民性。
“千担嫂”将来也会要变的。比如再过一、二年或三、五年,现在的“千担嫂”那时有的也许成为化学肥料专家了,有的也许成为牲畜饲料的营养学家了,担子也会被机械代替,那么,“千担嫂”的名号,不是也就要有新的来代替了么?


第8版()
专栏:读书札记

刺配
刘勉之
水浒传里梁山泊头领宋江、林冲、武松等都被宋朝政府处过刺配的刑罚,挨脊杖二十或四十,刺配二、三千里外牢城。连原来押解林冲去沧州的差人董超、薛霸,因为路上没有能够害死林冲,回开封后也被高俅寻事刺配大名府。水浒传第八回说:“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一个人犯了法(或被诬陷以法),既要挨打,又要流配,还要在脸上刺字,正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丘浚“大学衍义补”。)三种刑罚连在一起用,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古时刑法大致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等。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说:“流配,旧制止于远徙,不刺面。晋天福中始创刺面之法,遂为戢奸重典。宋因其法。”原来宋代把犯人脸上刺字这种法律是从石敬塘的晋朝继承而来的。
刺面有大刺、小刺之别。凡是审判官认为犯罪情节严重、犯人“性情凶恶”的,就把字体特别刺大些。所刺文字,除水浒所说“迭配某州(府)牢城”以外,也有把所犯事由,所配地名、军名、服役名色都刺在脸上的。如刺“配某州(府)屯驻军重役”,是发往该处屯驻部队里服劳役的;刺“龙骑指挥”或“龙猛指挥”,是发到那种番号的军队中当兵的;刺“某州某县钱监”,是发到该处铸钱工厂里当苦工的。南宋时还有一种更野蛮的规定,凡犯强盗罪免死流配的,“额上刺强盗二字,余字分刺两脸”,(宋会要一百六十八刑法四。)
受到刺配刑罚的人,到配所后还得服劳役。劳役的名色很多。凡是官营工业(如煮盐,造酒、醋,烧窑,开矿,修造军械等)、交通运输业以及修城修河堤等,都发流配人去做苦工。也有当厢军(主要也是劳役)当水军的。(宋朝的兵都由招募而来,经检验合格后,也要刺面。)所以宋江、武松、杨志都被人骂为“贼配军”。
刺配这条法律,在宋朝统治的三百年间是愈来愈重的。有关刺配的法令,宋真宗祥符(公元1008年—1014年)编敕止有四十六条,到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时增至一百七十余条,到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已达五百七十条之多。刺配的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像宋江、武松那样要刺配以外,法律规定犯窃盗罪一贯以上,贩私盐一斤以上的都要杖脊刺配。佃户在地主池塘里捕了一斤半鱼,或者看见别人贩私盐不告发,也要脊杖刺面,还从福建押送开封判罪,(通考卷一百六十八。)反之,法律又规定地主对佃户犯罪,减凡人一等。地主打死佃户,不刺面,止配邻州近地。(通考卷一百六十七。)
刺配的法律,辽、金、元、明、清都有。只是内容规定不尽相同,
(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五、一百三十七,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四)
宋朝这条脊杖,刺面的法律,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以后,对“命官”就不适用了。“命官”贪赃枉法,止于流配,不杖脊,不刺面。据说理由是“古者刑不上大夫”。“今刑为徒隶,恐污辱衣冠耳。”
(通考卷一百六十七)这样,适用的范围就止限于污辱和镇压人民,特别是冒犯地主阶级利益的佃农和饥寒交迫的穷人了。


第8版()
专栏:

桑椹的营养价值
初夏已到,桑椹就要成熟了,过去人们除了摘下给小孩吃吃以外,并没有好好利用它。事实上桑椹的用处很大。
桑椹经过压榨,流出的果汁发酵酿成的酒,颜色红艳,味道香甜。压榨时取出的桑子,可以育苗,培育新的桑树。
桑椹喂鱼,是上好的饵料。对鱼苗或成鱼都很相宜。食桑果的鱼群,生长迅速、肉质肥美。
桑椹含有多量糖分,蛋白质及矿物盐,还含有非常丰富的甲种维生素和丙种维生素。此外,桑椹里钙质含量也很多,因此,桑果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水果代用品,桑果因无果皮,果面又凸凹不平,表面可能粘有灰尘和细菌,因此,吃的时候最好用加盐的冷开水来洗净,或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后再吃。
目前桑果已经发红,转眼由红变成紫黑色,就可以采摘利用了。采摘时,要注意及时放入干净的箩或桶内,不能压得太紧。最好当天就送到当地的收购站或加工厂去。在运输过程中,要用草席遮盖、防止曝晒,因为桑果发热、发酵、发霉后都不能再利用。
我国大江南北,桑园广大,估计可以利用的桑果数以千万担计。充分利用桑果,对增加公社社员收入和为国家积累财富都有很大的意义。
(吴克心)


第8版()
专栏:

扬青稞(木刻) 李唤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