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9-04-06

1959-04-06新闻联播 文字版

提早准备夏收工具 河南各地加强试验、定型、制造、推广工作

第4版()<br/>专栏:<br/><br/> 提早准备夏收工具<br/> 河南各地加强试验、定型、制造、推广工作<br/> 本报讯 正当河南省广大地区小麦拔节的时候,3月下旬的一天,紧靠郑州市金水路旁边的一块空地上,进行着一个有趣的表演:人们在用麦秆插成二、三分地大的一块茂密的麦丛里,观看全省各地创造的各式各样收割工具竞比高低。钐刀、麦镰、人推马拉的各种收割工具,一个个像巧裁缝的剪刀一样,飞快的把一丛丛麦秆铲平。南阳市八一冶金制造厂技术工人冯明泉带着他创造的跃进式人推收割机来参加表演,只听见嚓嚓几声,麦秆就整整齐齐倒了一大片,博得了人们的喝彩,许多从郊区进城的老大爷赞不绝口。有人说:今年麦子不怕长得再稠,也不愁收不到家了。这个表演会是由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农业厅召开的夏收工具选样定型座谈会所举办的。通过这次实地表演,准备评选出几种较好的收割工具,在全省推广。<br/> 参加这个座谈会的有各个专区和四十多个县市的工具改革干部和农具制造土专家,他们带来了各种收割、脱粒工具共五十一件。其中南阳市八一冶金制造厂技术工人冯明泉制造的跃进式人推收割机最受欢迎。这种收割机的优点是制造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二人操作,一天能收割三十多亩。有些地区的改良工具,也受到普遍的欢迎,如开封专区改良的合镰、鹿邑县的钻头式跃进麦铲,都准备在全省推广。钻头式跃进麦铲一天能收割十四至十八亩小麦,比原来工效提高二倍多,开封专区准备推广这种麦铲一百五十万把。<br/> 河南省各个地区在当前农具改革的浪潮中,由于及早动手,大抓夏收农具的制造,目前不少地区小麦收割、脱粒工具的准备已经趋向高潮。据南阳、许昌、新乡三个专区的不完全统计,已经制造出各种小麦收割工具样品一百七十七部。许昌专区各县都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领导夏收工具的制造,从县到乡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商水、长葛、郾城、舞阳等八个县,已抽出八千多工人,成立了二百三十八个收打工具研究站,全区已试验成功的有马拉收割机、手摇收割机和用双轮双铧犁改装的收割机一百多件。开封专区各个县通过算劳力账,在全区掀起夏收工具制造的高潮。据各个县统计,麦收时期,一般都缺劳力40%——50%,为了保证小麦丰收,粒粒还家,不少地区都提出:向工具要劳力的口号。全区不完全统计,已改制各种收割工具和脱粒工具九万多件,在大搞各式收割机的同时,还准备再改良麦铲、钐刀、麦镰二百二十一万件,计划把全专区小麦五天收割到家,保证收得快、收得净。<br/> (方徨)(附图片)<br/> 跃进式人力收割机侧视图底部构造示意图<br/> 图片说明 1、分麦板 2、刀片 3、压刀螺丝 4、下刀板 5、上刀板 6、摆臂 7、摆臂轴 8、直角拐臂 9、前轮 10、前轮轴<br/> 11、糟轮 12、连杆 13、曲轴 14、钢套 15、反正轮 16、木翻轮板 17、木翻轮杆 18、糟轮 19、糟轮轴 20、轴卡板 21、木翻轮架 22、皮带 23、糟轮 24、弯支架 25、调正螺丝 26、托刀螺丝 27、压刀板 28、支杆 29、顶系 30、手把 31、机架<br/> 32、木链轮 33、抓地板 34、地轮35、钢套架 36、飞轮 37、链条

为麦收准备利器

第4版()<br/>专栏:短评<br/><br/> 为麦收准备利器<br/> 去年小麦空前大丰收的情景,到现在还深深激动着人心。今年,在充满了更大跃进气氛的阳春里,人们在广大产麦区的千里沃野上,又可以看见像无边的大海似的葱郁的麦田,到处都呈现了一片预兆丰收的景象。人们正在继续不断地加强田间管理和防治病虫为害,尽一切力量确保更大的丰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这样多、这样好的麦子,怎样又快又净地收获到家呢?<br/> 今年大部地区的小麦又密又壮。根据最近河南各地调查,平均每亩分蘖都在六、七十万株以上,许多丰产方和高产田每亩达到一百多万株。这样密茂的麦子,如果单是一人一镰一点一点去收割,就很难及时地把小麦全部收割到家。夏收夏种期间,也正是全年农活最紧张的季节。以河南省来说,有七千二百多万亩小麦需要抢收,有八千一百多万亩晚秋作物要适时种上,还有四千多万亩大秋作物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根据初步估算,麦收需要的劳力大约要差一半还多。除了在麦收时节动员城市工人、机关干部、学生及其他居民投入抢收运动以外,最根本的办法是向工具要劳力,发动群众改良和制造收割、脱粒工具,把工效提高一倍到两倍。不少地区的领导方面已经开始大抓夏收工具改革工作,有些地区已经制造出不少工效较高、制造简单的收割工具。如河南南阳市八一冶金制造厂工人冯明泉创造的“跃进式”人推收割机,两人轮班,一天能收割三十多亩麦子。如果各地都能普遍推广类似的收割工具,就不愁小麦收不到家了。<br/> 在大搞各种新式收割工具和脱粒工具的同时,对原有旧式农具的修理和改良也不能忽视。有些地区把镰刀加长,石磙加轴承,也能大大提高工效,很受群众欢迎。<br/> 各地党委都要认真加强对麦收工具准备工作的领导。目前,最主要的是根据本地区小麦生长的特点,迅速选择几种制造和使用方便、效率高、群众欢迎的麦收工具,试验、定型、制造、推广。无论如何,要在麦收以前把所需要的工具都准备齐全,为大破收割关预备好足够的精良的锋利的武器。

安徽推广安庆式插秧机 竹木结构 适于密植 比手插快二至四倍

第4版()<br/>专栏:<br/><br/> 安徽推广安庆式插秧机<br/> 竹木结构 适于密植 比手插快二至四倍<br/> 本报合肥4日电 安徽省在插秧前,正大量赶制安庆式插秧机,全省今年60%的稻田力争要用插秧机插秧。目前全省已制造插秧机三万八千多部,每个人民公社平均已有三十多部插秧机。<br/> 今年安徽共种植水稻四千七百万亩,比去年增加一千三百万亩。在插秧期间劳动力将十分紧张。一个安庆式插秧机三人操作,一天可以插秧五亩到七亩,比人工手插能提高工效两倍到四倍。这样不但代替了繁重的插秧劳动,而且还可以节省大批劳力,及时完成插秧。<br/> 安庆式插秧机是安庆地委农具研究组集体创造的,自1958年6月开始研究,经一百零七次试验改进,终于获得成功。在今年1月经过和各种插秧机实地评比,决定在全省推广。它的机身全部是竹木结构,一般木工都能制造,同时具有拉力轻、用材省、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这种插秧机还适合密植要求,插得直,不伤秧漂秧。<br/> 安徽省在推广安庆式插秧机工作中,特别强调制造的质量。要求从选料、制造,一直到验收,使每一个负责这一工作的干部,每一个制造者,都从思想上深刻了解造好插秧机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认真掌握规格,一分一厘不差地进行制造。<br/> 为了解决制造插秧机所需材料问题,各地都发动群众找窍门,尽量采用代用品。如省农业机械厂农具研究室根据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的指示,试验用竹杆代替钢丝成功,经各地采用后效果很好。<br/> 在推广插秧机工作中,从省到专区和大部分的县,都经过提前温室育秧,进行试插,使广大干部和群众都看到了它的实际效果,因此对制造和推广插秧机的积极性很高,进度很快。<br/> (纪和德)

如何防止烂秧?

第4版()<br/>专栏:<br/><br/> 如何防止烂秧?<br/>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br/> 目前,大江南北已是紧张地抚育稻秧的时候,水稻壮秧全苗,是保证获得更大丰收的第一个关口。我国农民素来重视早播,农谚有“一早百早”的说法。早播可以早栽早熟,后作亦可随着提前;也就是一熟早,熟熟都早。经验证明,五岭以南,早稻早熟可以避雨害和螟害;长江流域双季连作晚稻及北方单季稻早熟可以避免后期冻害。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由于推行密植,需工较多,为调节插秧劳力,各地都在抢早分期分批播种。<br/> 今年早稻秧田播种期,一般都比去年提早十天到十五天,比以往提早一个月左右。如五岭以南在大寒期间即普遍开始下种,长江流域在3月上旬即趁暖落谷,北方单季稻区亦有提早在3月下旬和4月上、中旬播种的。早播固然有利增产,但在这一期间,气温变化剧烈,寒暖极不稳定,极易引起严重的死苗烂秧现象,必须加强抚育。<br/> 水稻烂秧与催芽、整地及管理技术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播种早,温度剧变的期间长,如管理不当,烂秧会更加严重。最近长江流域各省可能经受北方寒冷空气侵袭,需要大力加强护秧工作。广东、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在护秧工作中很重视气候预报工作,并且在秧田管理上采取定人、定量、定质、定田块、定期评比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防止死苗烂秧的具体办法有下列几点:<br/> 第一,防止死苗的措施。湿润秧田的秧苗在抽出二至三片真叶时,必须及时灌水护秧,这对制止低温、冷风侵袭是一个有效的办法。灌水可以使秧田增加水气,减少辐射热的损失,同时水的比热大,降温慢,可以保持土温不致迅速下降;灌水还有减少叶面蒸发,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1958年,天津及浙江宁波等地当苗高一寸至一寸半时,灌水上秧板的苗生长良好。在一般气温下,灌水要浅,只当温度过低时才加深。温度回升后,要逐渐放水,以利光合作用的进行,如遇降霜或结冰,应在日出前灌水洗霜。<br/> 有些地区采用油纸复盖或冷床育秧。具体作法是,在出苗后床内温度超过摄氏三十五度时,在避风方向略微启开复盖物,通气降温,以锻炼秧苗对外界低温的抵抗力;在出现二至三片真叶时,必须灌水护秧。冷床育秧可以在低温时继续加盖,油纸育秧可用水调节床温。<br/> 第二、防止烂芽、漂秧的措施。水秧田在播后萌发阶段遭受低温寒流而发生烂芽、漂秧情况时,应当尽早排水,加盖谷壳灰、山草灰、蕨草灰、炉灰、砂、马粪或牛粪碎末拌土或切断的绿肥,再加铺油纸、草帘、茅帘等,以改变水秧田为湿润秧田或保湿秧田的形式,为受寒种芽创造通气、温暖的生长发育条件,以促进根、芽的萌发。在受绵腐病、青苔、锈水等侵害而烂芽时,可采用日排夜灌,结合晒田喷撒倍量式波尔多液(水一百斤、硫酸铜半斤、生石灰一斤)每亩二百斤,或西力生石灰粉(一比十)每亩三至四斤,以消灭绵腐病;青苔可把硫酸铜用布袋挂在水口,每亩每次二至三两,用药三至四次,即可完全消灭;如有锈水,要勤换清水。对稻摇蚊、泥苞虫可撒6%六六六混砂或土(一比一百),每亩用六六六粉四至五两,施用时田面保持二至三分的浅水层,撒后十二至二十四小时内要进行换水。<br/> 在寒温不断起伏的期间,必须提高水温,才能起到护秧作用。各地经验,在秧田附近设立晒水池或晒水田是比较习用的简易办法。四川宜宾专区还采用了打热水针的办法(即用楠竹筒盛热水放入秧田),以提高水温,江安县采取了这种办法,由一畈烂秧20%降低到5%左右。在低温持续不改的情况下,还可采用田间熏烟法,提高秧田的温度。<br/> 在做好护秧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改善秧苗的营养条件,以促进根粗苗壮,栽植后返青快,生育提前,密植后可以苗苗成穗,并能达到穗大粒重的目的。出苗后除了浅水勤换外,还要及时追施速效性的肥料,在秧苗恢复期间施用草木灰、坑洞灰等肥料有很好作用,也有消灭青苔、地皮等低等植物的后效。随着幼苗的成长,要追施硫酸錏或稀薄人粪尿,硫酸錏每次每亩十至二十斤,人粪尿每次每亩三至五担,施肥次数,应根据幼苗生育情况而定,一般为三至四次。施肥技术上要掌握少追勤施,先淡后浓的原则,可以使秧苗不猛长,保持健壮状况。<br/> 北方季节较晚的地区,目前有的正在播种,有的即将播种,应当吸取经验,除密切注意上述护秧工作外,应大力推行湿润秧田;有条件地区,可以采用保温秧田,如油纸育秧、冷床育秧、温床育秧等。播种期适当提早,可根据历年旬平均达到摄氏十度左右时,掌握寒温变化规律,趁暖抢晴播种。在育秧技术上要改进催芽方法,催芽堆不能过大,一般以五十至一百五十斤为度,使催芽整齐,长短适当;催芽温度要先高(摄氏三十五度)后低(摄氏二十度),则稻芽粗壮;播种还必须晾种,这样可以加强抗寒力。在秧田四周要架设防风障保温,整地方面要整得细、推得平,田面要软硬适度,落谷时可使半粒入土。安徽桐城县在秧田烧包子(即熏土)的习惯,能使田土疏松,容易整细整平,土温亦可提高,秧苗生长亦快,这些经验都可以采用。

巧安排 多出活

第4版()<br/>专栏:<br/><br/> 巧安排 多出活<br/> 本报记者 胡坚<br/> 湖南日报记者 邓秀海<br/> 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可是湖南长沙县乌山人民公社石塘生产队的副队长张守功,在去年一年中做了七百一十个劳动日。一个人干的活赛过两个人,一年完成了两年的工作定额。张守功是位二十三岁的共产党员、共青团支部书记。去年12月他出席了湖南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br/> 劲从何来?<br/> 在这个春耕大忙的季节,我们在湘江之滨的一个山村里,会见了张守功同志。开始,我们想像这位劳动英雄准是个高个大汉。其实,他的身材并不高大,还显得有些矮小,一看就是一位勤劳、聪敏、朴实的农民。他不爱讲话。我们几次请他谈谈他怎样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他半晌才说:“干活是自己的事嘛,多做点也是应该的。”公社党委副书记李柏桂对我们说:“这孩子就是不讲半句多话,可老是不声不响地干活。”<br/> 解放前,张守功的父亲给地主当长工,一年累到头,也养不活一家五口。他母亲带着他们兄弟讨饭吃。当时张守功还不到十岁,但是他宁愿自己上山寻野菜吃,也不肯上地主的门讨着吃。解放了,他家的生活一天好似一天,从茅棚子搬进了瓦屋。张守功指着那间烂茅棚对我们说:“我每天出工,看到这个烂棚子,想想过去,看看今天的生活,就浑身有劲了。”<br/> 去年春天,农业社订出了亩产千斤的跃进规划,最大的问题是劳力不足。党支部号召党、团员带头,发扬苦干巧干的精神,开展<br/> “突破工作定额”的运动。张守功首先作出了全年要做五千个劳动工分(即五百个劳动日)的规划。他在县里召开的农业跃进动员大会上,说出了自己的规划。他的冲天干劲,在长沙县的干部和社员中掀起了一个“学张守功、赶张守功”的社会主义立功竞赛运动。<br/> 巧干<br/> 张守功一年要做五千个工分的消息在全县传开了。当时一些干劲不足的农民摇了头。他们说:“一年才三百多天,要做五百个劳动日,除非哪吒下凡、观音再世。”上中农张志堂公开和他打赌,“如果张守功做了五百个劳动日,就请他吃海参酒席。”<br/> 党教导人们要提高工效的关键在于改革工具和科学地安排农活,这个教导在张守功心里生了根,他对完成自己的劳动规划胸有成竹。去年4月25日,他首次创造了奇迹。那一天是出凼粪,别人凭肩膀挑,他却设计制造了一种拖泥船。这种泥船,拖手很长,底板是个船形,利用水面的浮力,推着或拖着在田间滑行,一次可以装六、七担,跑得快,人又轻松。那一天,张守功共出凼粪和撒粪八点九方。按照定额出凼粪一点七方,就要记十分工,八点九方就折合五十二个半工分。记工员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三番五次丈量,又细致地检查质量,远近凼粪都散得匀,粪也出得干净,数量更没有问题。<br/> 晚上,社员们评工记分。记工员把算盘一打,向社员宣布:“今天张守功出凼粪八点九方,按定额评工分五十二分半。”不少人觉得奇怪,怀疑这样多是弄错了。有人说:“记工员包庇张守功。”也有人说:“有这样多,工夫质量一定不好。”争论到深夜没有个结果,决定第二天到田间复查。第二天清早,很多社员来检查张守功出的凼粪。事实说服了大家。和张守功打赌的张志堂也承认自己输了。之后,全社推广了一百四十多只泥船送凼粪,工效提高四倍多。<br/> 巧安排<br/> 张守功和他领导的青年突击队还善于合理利用时间、科学安排农活。这个突击队运用“长计划、短安排”的精神,每天的事尽量当天做完,严格执行包工计划,做到日日勤、事事勤、处处勤,时不空过,路不空行。他们每天出工,带一挑肥料下田,收工又带一担青饲料进屋。不管是晴天落雨,都有事情可做。在张守功的劳动手册上记载着:去年他利用雨天在家里换陈墙土、造土化肥等农活的工分就有一千三百五十三分。他去年利用收工后的工余时间,给社里培育红薯达到高产,因此得到超产奖励工分七百多个。<br/> 其次,他们在采取流水作业、分工协作办法的同时,使农活交错进行,重活与轻活巧妙结合。比如,出凼粪,过去是一个人送粪,一个人撒粪,现在他们由一个人来干。推泥船送粪的人感到累了,就撒一阵粪,歇歇气。张守功把这种巧妙的结合叫做:“劳动中休息,休息中劳动。”这样工效高,又能持久。<br/> 张守功还有一条经验是:看事做事,看活安排,做今天的事,想明天的活。比如,去年冬季作田间大凼,他们就考虑到过去的田角凼,来年开春出凼粪,运距远,浪费工。他就把田角圆凼改成长形凼,作在田中间,不仅出凼粪方便,而且翻凼粪可以改用牛犁耙,节省人力。后来,全社都推广了这种新的作凼方法。<br/> 去年春天,三十多名社员从后山运肥下田,中间隔一条小港子,没有桥,要绕道一百四十丈,才能把肥料送下田去。许多人就这样运了几天肥料,都没有注意这是一件浪费劳动力的事情。但是张守功一参加运肥,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放下肩担,上山砍几株树,搭了一条便桥。这一天人们的运肥工效就比前几天提高21%。去年春天,社里用船运来一百六十多担石灰上田,船停在四、五里路外的小河边。往年总是把石灰从河边运回社里,需用时从社里又运到河边的耕作区,这样每年要花很多劳动力。张守功看出了这是一个漏洞,于是提议把石灰寄放在河边社员的家里,需用时就近取用。张守功不但自己巧于安排农活,而且经常耐心地帮助社员们合理安排活路。身强力壮的张正明,干劲很大,就是没有盘算,张守功耐心具体地帮助他合理安排活路。比如,张正明住在山冲里,肥料多,隔田远。张守功告诉他每天早上和中午出工时顺便带一担肥料下田。这样张正明一个月可多做三十分工。<br/> 继续前进<br/> 张守功总是要求自己“今天比昨天做得多,明天又比今天干得更好”,他的心总是向前进,总是想如何把农活做得更多更好。<br/> 现在,这个生产队把弯弯曲曲的间田大道改直加宽了,八个突击队员有七部车子,还准备了五个插秧机。张守功还利用工余时间包种一部分社里的红薯和养猪,进一步把田间劳动和辅助劳动结合起来。<br/> 长沙县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br/> “学张守功、赶张守功”的社会主义立功竞赛运动。单是乌山公社就有上万名男女社员向张守功提出了应战条件,决心要赛过张守功。而张守功在党的鼓舞和群众的支持下,干劲更大了。他向党表示决心,一定要在今年大跃进中,对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造高工效农具 贵州层层加强技术和组织领导

第4版()<br/>专栏:<br/><br/> 大造高工效农具<br/> 贵州层层加强技术和组织领导<br/> 本报贵阳5日电 贵州省在当前大搞工具改革,大力赶制春耕、夏收等各种工具的运动中,省工具改革委员会把全省和一部分外省创造出来的新工具,聚集在贵阳市郊,进行了现场试验和评比,对一些适合山区特点的高工效工具作了评定和定型,并向全省各地推荐,促使当前的工具改革运动达到多快好省的要求。<br/> 这次现场试验评比,已从各地送来的五十多种工具中,选出了犁、耙等十二种较好的工具。这些工具除了能适合山区的特点外,还具有结构简单、取材制造容易、操作方便、工效高和价格低等特点。如遵义南的人民公社制造的鸡咀犁,每天一人一牛能犁板田一至二亩,深度达八寸以上。这种犁的形状和旧式犁相似,能使用旧式犁的农民,不学都能使用。桐梓县东方红人民公社创造的碎土机,每天一人一牛能碎土二十五亩,比手工碎土提高工效五十倍左右。<br/> 通过现场评定和定型,全省根据劳力不足的情况,订出了新工具的创造、推广初步规划。在今年内,要制造出绳索牵引机、深耕犁、碎土机、播种机、插秧机等高工效工具八百六十二万多件,特别是春耕播种和夏收的农具,要大量制造,尽量做到耕地工具深耕化、插秧机化、稻麦收割机化。<br/>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在现场评比试验的同时,举办了训练班,从各县抽调一至二名木、铁匠学习各种高工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另外,县、人民公社要建立工具改革办公室,生产队和管理区要建立改革小组,设专人负责,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贺永丰)

细心和巧干

第4版()<br/>专栏:<br/><br/> 细心和巧干<br/> 胡坚<br/> 张守功去年为什么能够做七百多个劳动日?看来关键在两个字上:一曰“巧”,二曰“细”。在一般人不大注意的细小事情上,他随时随地都很注意;稍稍盘算一下、改革一下,就解决了大问题。<br/> 这里只举两个例子。去年春天,三十多名社员从后山运肥下田,中间隔着一条小港,要绕道一百四十丈。有一天张守功参加运肥,很快就发觉这样绕道浪费时间。他顺便砍了几株树,搭了一条便桥,运肥的人不再走弯路,就提高工效21%。还有一次社里用船运一百六十多担做肥料用的石灰,停在离社里五里路的小河边。往年,他们总是把石灰运到社里,到需用的时候再运到河边,施到田里。石灰搬两次家,花费许多工。去年张守功建议把石灰寄存在河边社员家里,就近取用。这样就节约了二十多个运石灰的劳动日。<br/>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极其平凡的、细小的事情,是农村中大量存在的事情,也是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可以办得到的事情。但是,有些干部和社员还不太关心这些小事情。在他们看来,要么就大搞工具改革,在这些芝麻样的小事情上,没有多大油水。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诚然,大搞工具改革是解决当前劳力不足的主要途径。但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从一切小地方想办法节约时间。越是平凡的小事情,越带有普遍性。只要大家注意,提高工效的潜力是很大的。<br/> 就拿搭便桥的例子来说吧:没有便桥,一个人挑一次肥料多走一百四十丈。一百五十丈就是一里路。一个人运一次肥料要白白地多走将近一里路,三十个人一次就要多走三十多里路。如果全国几亿农民都注意这一类“小事情”,能节约多少时间啊!小事情聚起来就成了大事情,就能解决大问题。<br/> “做事有盘算”,本是我国农民的优良传统。张守功正是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了当家作主的精神,日日勤、处处勤、事事勤,事无大小精打细算,就在平凡的劳动中创造了奇迹。

红旗奖给谁?

第4版()<br/>专栏:读者来信<br/><br/> 红旗奖给谁?<br/> 人喧马闹忙春耕,<br/> 抓住八字宪法不放松。<br/> 为了打响插秧头一炮,<br/> 生产热潮比火红。<br/> 四句小诗道罢,引出一段“两个穆桂英”的故事来。<br/> 最近,湖南平江县南江公社党委提出了“谷雨”完成插秧的战斗号召。这个号召一发出,社员们个个磨拳擦掌,一致表示:坚决打响粮食增产的头一炮——插秧。看!红旗招展,战马飞奔;听!号角连天,锄声震地。那竞赛擂台,越摆越多;众英雄好汉,愈赛愈热。六十岁的婆婆喊比武,七十岁的公公逞英豪。找对手,定条件,下战表,到处唱起了“对台戏”。<br/> 一天,旭日东升,晨雾浓浓。上塔市大队三生产队的妇女,接到了二队妇女突击队送来的战书。战书写着:“为了更大跃进,积肥送肥比四条:干劲、钻劲、决心、平均每人每日积肥送肥五十担。”三队妇女看罢战书,围着田坎,坐下讨论,马上写了应战书:“三队妇女素有名,昨日战书看得清,今日上台来打擂,不夺红旗不收兵。”<br/> 两队交锋,各鼓干劲。二队妇女突击队长萧慕基,看到运肥下田,人疲劳,工效低,随即召开一个“诸葛亮会”,用活动车轮,改装了水陆两用车,一车一转运肥六百多斤。这样改革了运输工具以后,全队每人每天平均运肥达到一百担,工效提高一倍,受到大队的物质奖励。三队妇女不甘示弱,经大伙儿一商量,从工厂、学校借到四部板车和五部土车,这样平均工效也达到百担以上。这一来,可愁坏了大队干部:“穆桂英”队的称号该谁得?红旗又该谁拿?经过一番争论,最后作出决定:两队都得红旗,两队都叫“穆桂英”队。<br/> (在诚、泽震、品璋)

三老比赛

第4版()<br/>专栏:读者来信<br/><br/> 三老比赛<br/> 在江西崇义县伍子云公社水口大队的春耕誓师大会上,社员们互相提出了挑战应战。老社员杨大春走上讲台,用拳头使劲擂桌子,大声说:“我们老的跟老的比,哪个强手敢应战?”女炊事员邓丁凤(年近六十)高声应战:“老杨!我跟你赛,你上前线搞生产,我在后方煮饭菜,比比谁的干劲大。”邓丁凤的话音刚落,六十九岁的廖茂新也向老杨应了战:“我养牛还行,我在这方面跟你比赛!”会后他向队里要求负责养好四条牛。<br/> 三老比赛就在第二天开始了。杨老汉身体强,力气足,使牛用锄样样都能干,天天同青年社员一起下田,犁田耙田,大家称他是老英雄。茂新老汉虽年纪较大,但干劲却不小,四条牛都养得壮实。他每天进进出出,还捎带检野粪,割柴草。丁凤大娘煮饭有干有稀,三餐茶饭,都能使大家合口。三老竞赛还在继续进行,谁是冠军,还待春耕后社员们评定。

三路兵马争冠军

第4版()<br/>专栏:读者来信<br/><br/> 三路兵马争冠军<br/> 3月5日拂晓,江西星子县隘口公社西洲大队的社员们,挑着粪箕带着锄头和铁锹,直奔花屋塘去挑塘泥。顷刻间,分成三路兵马一齐拉开阵势,展开了竞赛。<br/> 这边是三十七名在去年就组成的“黄继光”突击队,那边是六十四名中年人、老年人组成的“混合军”,中间是五十二名妇女组成的“刘胡兰”突击队。人们挖的挖、铲的铲,装的装、挑的挑。“刘胡兰”队提出:每人日积百担肥,争取全大队数第一。“黄继光”队提出:要有冲锋破阵的精神,积肥战场上夺冠军。“混合军”也不甘示弱,高喊要学习“老黄忠”。“刘胡兰”队里个个紧扎紧装,挑肥的人没等装好就挑跑了。“黄继光”队的青年小伙子,身穿单衣短裤,个个干劲十足。共青团员周崇训、周崇玉,各自使用一根老粗的扁担,一次挑着满满六粪箕肥料,来往飞跑。“混合军”分成三人一组,一人装,两人挑。<br/> 这一天的竞赛结果,三路兵马并驾齐驱。总共挑塘泥六万三千担,平均每人四百担。

竞赛是对手 协作是战友

第4版()<br/>专栏:读者来信<br/><br/> 竞赛是对手 协作是战友<br/> 在湖北应山县广水公社驼子岗管理区的小麦千斤丰产运动中,“十华”和“五英”的比赛,搞得热火朝天。<br/> 一天,十九岁的姑娘瞿仙华对九个名字带“华”的姑娘说:“我们来搞个‘十华’姑娘小麦试验田,你们同意不同意?”姑娘们都积极响应她这个倡议。第二天一清早,田边就竖起了牌子:“我们姑娘共十人,试验小麦十亩整,每亩产量两千斤,少收一两也不行。如有哪个来比赛,我们个个都欢迎。”第六生产队的年青姑娘龙凤英一看到,就约了四个名字带“英”的姑娘,向“十华”应了战。她们也写了个牌子,在试验田旁边竖了起来。<br/> 竞赛就这样展开了。她们竞赛是对手,协作是战友。“五英”人少力薄,肥料不多,“十华”先后帮助她们追了五天肥。从此,她们就“礼尚往来”了。“五英”看到“十华”的田沟清得不好,也主动帮她们清好沟。现在,她们又摆起了棉花、水稻竞赛擂台,似乎非要见个高低不可! (胡群鸣、刘绍熙)(附图片)<br/> (两张插图均为苗地画)

图片

第4版()<br/>专栏:<br/><br/> 江西农村春意正浓,更大跃进的生产高潮正在蒸蒸日上。狠抓早稻,力争大面积丰收就是当前的奋战中心,各公社都在进行紧张的春耕、春播。这是新余县水西公社上江生产队的社员在播种。<br/> 杨石朗摄(江西日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