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巩固扩大扫盲成果和推广普通话
黑龙江逐步推行汉语拼音字母作出显著成绩
本报讯 黑龙江省推行拼音字母和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从1958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县、市已经开始在广大工农群众中推行。利用拼音字母不仅巩固扩大了扫盲成果,也帮助了普通话的推广,拜泉、通河两县的成绩更是突出。
为了推广利用拼音字母、巩固扩大扫盲成果和推广普通话的经验,并确定今后的工作任务,黑龙江省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和共青团省委最近联合在拜泉县召开了现场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主任十分关心这次现场会议,特为发了贺电,对工农群众利用拼音字母巩固扩大扫盲成果和学校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意见。贺电中说:“根据我在北方几个省市看到的情况,我认为在北方话区工农群众中推行拼音字母,首先和主要应该用来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这样同时也就结合了推广普通话。”
黑龙江省几年来推行拼音字母和推广普通话的成绩是: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推行拼音字母的任务,说普通话的风气正在逐渐形成。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向广大工农群众中推行以来,到今年2月为止,全省投入学习的工农青年已达七十多万人,已经有拜泉、通河、牡丹江、克东等十多个县、市形成了群众性的学习运动。很多地方的工农群众在学会了拼音字母以后,不仅利用它当拐棍巩固扩大了扫盲成果,而且扫除了许多剩余文盲。仅拜泉一县的统计,就扫除了二千五百多人。巩固提高的有六千五百多人。拜泉县丰产人民公社民众管理区女社员王洪霞,未学拼音字母以前是一个一字不识的纯文盲。她仅用十三个小时就学会了拼音字母,然后用它做拐棍,到今年3月初用了十七天的时间就学会了一千三百多个汉字,接近了扫盲毕业水平。另一个女社员柴淑琴是1957年春扫盲毕业的,后来因病没能坚持学习,到1958年上半年就回生了六百多字,她只用了五、六小时就学会了拼音字母,现在不仅恢复到了扫盲毕业水平,又多学了一千多个字。
拼音字母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也显示了它的作用。拜泉县三通镇小学一年级学生吴颂珍,今年才九岁,她不但能相当熟练地拼写词句,而且借助拼音字母,在今年开学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就把第二册语文的全部生字学会了。
许多事实证明,学习了拼音字母就能较快地学好普通话。拜泉县粉米厂在职工中开始推广普通话的时候,没有教拼音字母,结果学习不到三天,职工们反映:“普通话好是好,就是好学不好记,忘了没抓手。”他们马上又教了拼音字母,受到职工的欢迎。丰产人民公社民众管理区的社员们,就是因为掌握了正音拐棍,才能够分辨出自己或别人的语音和北京语音的差别,并能利用注音读物反复进行练习,逐步形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目前,黑龙江省各地正在利用拼音字母,来巩固扩大扫盲成果和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丁义诚)


第5版()
专栏:

拼音字母为扫盲和推广普通话开辟了捷径
本报评论员
目前全国青壮年中还有很大一批文盲需要扫除;已经扫盲毕业的学员中一部分回生的需要回熟和巩固,已经巩固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继续扫盲并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的任务。因此,今年必须继续鼓足干劲,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办法,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在工农群众中认真开展扫盲工作,包括扫盲以后的巩固提高工作。
山东、河北、江苏、黑龙江等省注音扫盲(用拼音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办法来扫盲)的经验证明,拼音字母确实是巩固扫盲成果的有力工具。汉字在学习上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是一个字应该怎么念,一般在字面上看不出来,必须由老师一个一个地教。如果学员忘了,必须由老师重新教过。现在用拼音字母给汉字注音,就解决了汉字教学上的一大困难。只要学员学会了拼音字母和拼音方法,就可以通过注音的课本和读物学习汉字;遇到生字,只要把字母一拼,就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念了。许多群众赞扬拼音字母,说它是“认字的法宝”,“不说话的老师”,就是指这个说的。注音扫盲尤其受到生产任务忙的学员和家务负担重的妇女的欢迎,因为拼音字母提供了这样一个便利条件:使他们可以利用劳动间隙,依靠字母自学汉字。
注音扫盲质量好,便于自学,有利于巩固提高,是扫除文盲的捷径。根据各地经验,工农群众,一般经过十几小时到二十小时可以学会拼音字母;一个文盲,从学习拼音字母到扫盲毕业,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每天一小时半)。对于工农学员来说,掌握拼音字母不仅对扫盲起有利的作用,而且对扫盲毕业以后的不断提高,是个经常起作用的有利因素。目前山东、河北、江苏、黑龙江、河南、辽宁、吉林等省,有的在作注音扫盲的典型试验,有的正在培训师资,有的已经进入全面推行。我们认为,在全国普通话地区(除了少数民族语区、江苏的一部分、和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的一部分等汉语方言区以外,全国其他各省都属于普通话区),都能适用这个注音扫盲的办法,可以先经过试点取得经验,然后逐步推广。
其次,拼音字母又是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方案在1958年2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五次会议批准以后,全国绝大部分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已经开始教学拼音字母和普通话,学习的人数估计已在五千万以上。特别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在当地党委的号召之下密切结合生产、结合各项中心工作,以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掀起了推广普通话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于目前各地区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参观,交流经验,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感到普通话的迫切需要。
推广普通话,在各地有不同的做法。从各地的经验看来,不论用哪一种办法,都必须及时使群众掌握拼音字母,并且供应一定的注音读物,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推广普通话自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因此群众运动必须与经常工作相结合,而教学拼音字母就是使群众使用普通话经常化的最重要的一个措施。有些地方推广普通话没有及时教学拼音字母,群众有这样的反映:“普通话好是好,就是好学不好记,忘了没抓手。”这证明了推广普通话必须有一套正音工具。拼音字母就是学习普通话的最好的“抓手”。
推广普通话是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为了使我们的汉语进一步规范化,使它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继续大力推广普通话。而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拼音字母的作用,才能使这个工作放在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第5版()
专栏:

在青壮年中推行拼音字母
黑龙江省副省长
黑龙江省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王清正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积极地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我们要在推行拼音字母和推广普通话工作上也大跃进,以便有效地帮助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加速地提高全省人民的文化水平,使文化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生产的发展服务。
黑龙江省推行拼音字母和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已经有三年多的历史了。在这个期间,我们对于推行拼音字母和推广普通话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培训了全省的中、小学教师和一部分机关干部以及很大一批群众教师;编印了一些适合地方特点的拼音字母和普通话教材;并且完成了黑龙江省的方言调查工作。目前,在全省中小学、师范学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推行拼音字母的任务,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说普通话的风气。现在,这项工作正在逐渐向广大的工农群众中扩展,并且已经出现了像拜泉县、通河县以及泰来、宁安、克东等县和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市这样一些形成了群众运动的地方。拼音字母在广大工农群众中推行的结果,已经在巩固扩大扫盲成果和加速提高人民文化学习方面显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利用拼音字母学习普通话大有好处。
在工作中,各地已经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主要的经验是:
第一,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由于这是一件新的工作,群众中必然会有许多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障碍;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才能办到。又由于这是一项关系到全民性的群众工作,在时间上和人力上都和生产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妥善安排,才能使这项工作结合中心运动和生产任务顺利地开展。
第二,要形成庞大的教师队伍,编写出适合各种不同对象需要的教材。推行拼音字母和推广普通话,这是一件极其广泛的群众性工作,完成这项任务,并不是少数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因而必须训练庞大的教师队伍。拜泉和通河等地的经验证明,只要打破神秘观点,相信群众,就地取材,采取逐级培养,分段传授,边学边教,逐步提高的办法,师资的来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第三,要造成广泛的群众性运动。一方面要全民教,全民学。以广大教师为骨干,提倡一切会的人,教不会的人,会的多的人,教会的少的人,实行即知即传,互学互教。另一方面,要广泛地布置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利用拼音字牌、标语注音、实物注音等等形式,使人们到处都有拼音字母可学,到处都能按注音学习汉字。
第四,教学拼音字母要结合生产,结合推广普通话和文化学习。在工农群众中推行拼音字母的工作,主要是靠生产的业余时间来进行的。因此,在整个工作进行中,都要牢牢地树立起结合生产的观念。
推行拼音字母还要和巩固扩大扫除文盲成果的任务联系起来,和推广普通话联系起来。从扫除文盲来看,目前普遍发现了一些回生现象,主要原因当然是在扫除文盲以后,没有继续坚持学习,但也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经常外出、闹病、生孩子,或者居住过于分散等等。这些人如果掌握了拼音字母,用它做工具,就能无师自学。这样,回生的现象就可以避免了。
我们要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鼓足更大的干劲,乘胜前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在全省青壮年中推行拼音字母的任务。我们在一年左右拟达到下述几项目标:全省的职业演员、播音员,在掌握字母的基础上,能达到熟练、准确地使用普通话;各级学校,要巩固和提高拼音字母的运用能力,使所有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拼音字母,并能基本上准确地使用普通话;广大的干部和服务人员,要全部掌握拼音字母,并初步形成一个人人都说普通话的风气;在工农群众中,80%的青壮年要学会拼音字母,并运用它扫除剩余的文盲和巩固扩大扫盲成果,使所有扫盲后回生了的人,能全部回熟。同时用它练习正音,逐步推广普通话。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要求:各级学校的教师要先走一步,教课时自己带头说好,并且严格地要求学生,教好语文课中的拼音字母;同时加强课外复习和练习,利用讲演会、朗读会和观摩会等等,以提高标准语音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机关工作人员和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人员,凡是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要统一在业余学校中学习,没有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要利用业余时间,单独组织,集中学习,同时要有计划地举办讲演会、观摩会等,以便逐步形成说普通话的风气。工农群众都要通过扫盲班、组和业余学校组织学习,少数不能参加业余学校的要通过包教保学等分散形式进行学习。全省所有扫盲班、组和各级业余学校,都要把教学拼音字母列入教学计划,划定一段时间集中突击,当群众掌握了拼音字母以后,还是文盲的,要通过它进行扫盲,已经回生了的,要借助它回熟。扫盲成果已经巩固,正在业余中、小学学习的,就结合正常教学,逐步作到熟练地运用拼音字母,校正地方语音。


第5版()
专栏:

岔口人民公社推广普通话前后
安教
极为复杂的方言
这里是一个方圆六十多里范围的山区,人们说“作什么”一句话,就有说成“作何姆”的,也有说成“作毛闹”的,更有说“作么二”的,或是说成“作梅内”的,等等。有的家庭,公婆、子媳、妯娌之间的语音也都不同,一谈起话来,像开语音展览会。生产队长王莲香到县里开会,听负责同志的报告,十句话只能听懂两三句,不容易领会会议精神,回到队里不能很好地传达,影响生产的开展。
这个山区就是安徽省歙县岔口乡。这里由于历史条件和交通的阻隔,形成了极为复杂的方言,几乎一个村子一个样子。这里有七千多户,二万三千多人,他们的土话不仅安徽平原地区的人听不懂,就连相隔几十里地的歙县城里的人也听不懂。1958年县里编的扫盲同音识字课本,有一千五百一十六个常用字,其中与岔口地方音不同的字,就有五百多个。解放以后,这个偏僻山区的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也在文化上翻了身。1958年4月,这里被评为歙县的文化乡。可是他们由于听不懂和不会说普通话,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仍然感到很多的困难和不便。他们说:“不识字是睁眼瞎子,听不懂和不会说普通话,等于半聋子和半哑巴。”
二十天改变了面貌
上面所说的是1958年10月以前的情况。现在的情况已经变了。你要到了岔口人民公社,无论在田间、山上或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社员们用大家都听得懂的普通话进行交谈了。
1958年10月,岔口人民公社成立以后,随着群众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丰富,随着人们劳动生活联系的日益密切,学习普通话就成为干部和群众的迫切要求。公社党委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和满足群众的需要,在1958年11月上旬决定在全社开展一次学习普通话的运动,掀起了人人学、人人讲、到处学、到处讲的热潮。经过二十天的努力,到11月下旬,全社就有青壮年一万五千八百多人初步学会说一些普通话,达到全社青壮年一万九千一百多人中的83%。
这个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
书记挂帅,全民动手
公社党委根据县委指示和群众需要,对推广普通话工作非常重视,由书记亲自挂帅,除在乡党委会上专门讨论作出决议外,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吸收有关单位人员,建立了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制订计划,开展工作,采用“党委包营,营总支包连,连支部包排,党、团员包人”的“四包”办法。并以党、团员为核心,培养大批积极分子作为运动中的骨干力量,带动全体社员学习,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
以虚带实,以点带面
运动一开始,社党委就重视了宣传工作,利用社里所有的土广播、黑板报、灯光报等宣传工具,把推广普通话的政治意义向社员进行宣传。在交通要道和公共场所都写着醒目的有关推广普通话的标语。又召开了各大队党、团总支书记、宣传委员和积极分子的誓师大会,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同时以岔口大队为重点,先作出成绩,树立旗帜,然后召开普通话表演评比大会。通过宣传、辩论和表演示范的实例教育,人们学习的劲头更大了,只要有说话的机会,都是学习的时间。女社员何爱菊歌颂学习普通话的好处道:“学会普通话,好处真正大,与人去交谈,不会闹笑话。”结合生产,互教互学
公社党委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紧密地与生产、工作、学文化结合进行。凡公社召开的各项会议以及平时谈工作都提倡讲普通话。社员在生产时和日常生活中,也提倡用普通话交谈。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本着从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原则,首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学了就用。社员在下地时看到农具也对比着学普通话。总之,见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讲什么;自己学会了就教别人,人人是教师,处处是教材;互教互学,能者为师。同时在党校、红专学校、业余学校的文化课上都结合词语教学普通话。
为了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全面开展,还在公共场所设立了普通话推广站四十八个。全社所有干部、学生、教师、商店工作人员都当了推广员;推广员在教群众学习普通话时,不仅包教、包学、包时间,而且抓一切机会、找一切关系去教。小学生们除了要教会自己的家长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全社各地交通要道口,设立了请问站五十七个,以请问口气、问话方式来教普通话。商店售货员也做到用普通话和顾客交谈。干部无论在家或下队,都把检查普通话工作列为工作之一,并发动广大群众,互相督促,互相检查。(附图片)
王叔晖插图
广东普宁县南阳山、大坝等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开展学习普通话的群众运动。图为农民们在田头学拼音字母。
(“文字改革”半月刊供稿)


第5版()
专栏:答读者问

答读者问
问:既然拼音字母主要是用来帮助扫盲,帮助巩固扩大扫盲成果,帮助推广普通话,那么,非文盲和会说普通话的人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学习汉语拼音字母了呢?
答:非文盲固然不必依靠拼音字母来认识常用汉字。可是,汉字数目多达三、四万,报刊通用的也有五、六千,不要说认识千多两千常用字的刚“脱盲”的非文盲,就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也往往提笔忘字,遇字忘音,或者读错字音。如果学会了汉语拼音字母,这些困难就可以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字典顺利地得到解决。会说普通话的人,要使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更加纯正、更加容易为人了解,最方便的方法,也还是依靠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的读物和字典,随时检查,随时自己校正。
此外,汉语拼音字母在科学技术上以至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正在一天比一天广泛。学会了拼音字母,就增加了不少便利。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运动中,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为扫除文盲和推广普通话尽一份力量。而要最有效地担负起这个责任,就必须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字母。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非文盲和会说普通话的人学习汉语拼音字母不能说是不必要的。
问: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消灭方言?
答: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或者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它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方言也是一种有用的交际工具,它是为某一特定地区的人民服务的,但是它有地区的局限性,超过这个限度就丧失交际工具的作用,成为相互了解的障碍。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就是要使说方言的人们在自己的乡音以外,学会说一种全民族共同的语言,以便跟各地区的人互相交际。另一方面,由于方言在地方性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来干部还应当积极学习当地的方言,以便密切联系群众,做好工作。(附图片)
河北省定县元光村汉语拼音学习班的学员在下地劳动时,利用空隙练习拼音字母。(“文字改革”半月刊供稿)


第5版()
专栏:

她找到了正音教师
广东省潮阳县贵屿人民公社女共青团员陈映菁,参加了乡里的小学教师“汉语拼音方案”学习班,高兴极了。
开始时,“听课像鸭子听雷轰”,教师讲的很多东西她都听不懂。困难不断出现,但都动摇不了她的学习信心。别人下课休息,她忙于请教教师,问个不停。上课时她加倍用心听,看教师的口形,记住发音要领;回家练习发音时,拿镜子检查口形、舌位。难读的音练习再练习,有的甚至练习上百次。经过三天半(上课十二小时),她就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的读、写和拼音等技能。
陈映菁回村后,经常坚持自学。她朗读加注了拼音字母的读物,不懂就查字典,一个个拼,一句句学。平时她在家拿到报纸、书本就念;在路上走,看到标语上的生字就翻字典;听别人讲话,有听不懂的字,也查拼音字典。她说:“拼音字母真好,是我的正音教师;拼音字典是我的好朋友。”
现在陈映菁已经会正确地念出普通话的全部声、韵、调;会拼读、拼写,能根据自己的识字水平给汉字注上拼音字母。最近,乡里请她担任了民办小学教师。 (郭坚)


第5版()
专栏:

全家学习拼音字母
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陈进四,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人。1958年7月间到北京参加全国推广普通话成绩观摩大会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同志介绍了一位拼音字母的教师教她学拼音。会议期间,她利用早起、晚睡的休息时间勤学苦练,仅七天就初步学会了拼音方案。
陈进四回到吴山乡,就带动全乡学习拼音字母,还带动他家全家人学。她的五十多岁的母亲要她用粉笔把拼音字母写在桌上、壁上,边做家务边学习。就是白天上山看牛,她母亲也随身带着拼音字母表,边看牛边学习,并带动看牛组里另外三个大娘和一个小女孩也学会了汉语拼音字母。进四的父亲劲头也不小,饭前饭后总要和老伴一起学一点。劳动休息时,就用树枝当笔在地上划,蹲在田梗边学写,记忆力虽差,但在勤学苦练下,也掌握了拼音字母。进四的嫂嫂是公社食堂的炊事员,她就在食堂的周围贴满了拼音字母,边煮饭边念,晚上睡觉时总要复习一遍,躺在床上,也还用手指当笔,肚皮当纸,用心练习写。陈进四全家都学会了拼音字母,成了全乡学习汉语拼音字母的模范家庭。
(陈吴)


第5版()
专栏:

师徒团结有武器
在厦门市的地方国营厦门玻璃厂,师傅都是上海人,不懂闽南话;可是学徒都是当地人,只会说闽南话。语言不通,师徒间老是闹别扭,生活感情上难以通气,很难谈心。有一次,一位学徒用当地话邀请他的师傅去南普陀玩,师傅听不懂,生气地说:“你们不要拿我开玩笑!”好事变成了坏事。
厂里党组织研究了全厂的语言情况后,认为推广普通话,人人都说普通话,是工厂加强职工团结的重要武器,决定在全厂掀起学习普通话的高潮。于是,党委挂帅,发动群众,互相监督,互相教学,设立了普通话红旗竞赛台,从各方面促进普通话的学习。
果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全厂出现了新的局面,大家都讲普通话了。师徒间不管上班、开会、文化娱乐活动,都融洽地在一起。上海人和闽南人在一起有说有笑了。 (文宣)(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