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因地制宜修订计划
本报讯 四川省南充县火花人民公社,在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制度中,各生产大队在自己职权之内,根据本身具体条件,发动社员细致讨论与修订队的生产计划。
第四生产大队在讨论计划中,决定将高秆矮秆作物进行适当搭配,实行间种混作。原来公社安排这个队拨出一定土地专门种黄瓜。经社员建议,改在玉米地里间作黄瓜。这样既不影响黄瓜的产量,每亩还能收玉米三百斤。这个队还将花生、玉米进行混作,腾出一百亩地来种红薯,以便调剂食用和解决饲料问题。由于采用增种、间种的办法,这个队今年仅大春一季就可以增加收入四万七千多元。
各大队在安排生产中,认真贯彻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因地制宜,对一些小宗经济作物和土特产品,都进行了妥善安排。第十生产大队是著名的烟叶产地,但近几年来烟叶生产被粮食挤掉,现在这个队已决定划出一百亩土地种植烟叶。过去往往忽略的小宗产品,如生姜、西瓜、药材、辣椒及其他零星蔬菜等,现在各大队在不占用耕地的原则下,尽量利用河滩、荒坡、田坎、屋角来种植,从多方面来增加生产,增加收入。
为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跃进,靠近嘉陵江的几个生产大队都组织了渔业队。丘陵区各大队大量种植果树和发展畜牧业。
(孙跃冬)


第3版()
专栏:

克勤克俭自力更生
本报讯 河南省滑县小铺人民公社认真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办法后,全社上下一心,出现了克勤克俭大搞春季生产的新高潮。
连日来,各大队和生产队为保证公社计划的完成,都相继召开了一系列的“家务会”,积极开动脑筋,自力更生克服在各方面的困难。
在小件农具的购置上,全社仅据初步计算,共缺三万多件,他们就广泛收集过去丢失与损坏的农具,进行修配;有的队利用社员家中现存废铁,组织烘炉加工,使这个公社原计划用八万多元添置小件农具的费用,节约了差不多一半。其中,大武庄大队原来需要添置的二十五种共一千多件小农具,现在不用花费一文钱,便能自行设法满足需要。
各生产队还重新审查修订了各队的财务包干,进一步的压缩非生产开支,使各大队和生产队的管理费较前减少了20%。
一些生产条件比较差的队,生产积极性更为奋发。例如全社按人平均占有土地最少的中封大队,现在全队提出了不要国家贷款,不向公社要钱,自己来克服一切困难。这个队过去没有经营副业,现在在保证以80%劳力投入农业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了劳动潜力,因地制宜找出了十七种副业门路,到麦收前的两个月里,可以收入一万八千多元。这些钱不但能添置一部分农具和解决全队一千三百多名社员的伙食费,剩余的钱可够发放全队两个月的工资。         
(阚枫)


第3版()
专栏:

开展竞赛争取超产
本报讯 安徽省当涂县湖阳人民公社贯彻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各生产队的积极性。现在,各生产队为了保证和超额完成公社提出的今年各项生产计划,正在开展热火朝天的生产竞赛运动。
湖阳人民公社为了充分发挥生产队的积极性,在公社向各生产队进行包工包产后,社员们冒雨给三十多亩三类苗每亩追施五十担人畜粪,并进一步加强了其它田的管理。生产搞得比较好的第十七生产队,在切实执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后,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
由于公社各级职责明确,层层建立了责任制,为了进一步调动生产队在生产上的主动性,这个公社在统一领导下,明确了分级管理的职责,使生产队在完成公社生产任务的要求下,根据具体情况在安排农活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个办法对生产队组织全面生产起了促进作用。社员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公社一千多只小船,由生产队包管包用,生产队就主动地进行了修理和油漆。这个公社因为一方面贯彻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一方面又大力加强政治工作,开展队队、亩亩、项项、人人插红旗的定期评比竞赛运动,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办法得到了全面执行,出现了新的生产高潮。       (李祥仁)


第3版()
专栏:

大队主动,公社更主动
本报讯 安徽桐城石河人民公社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精神,使生产大队的工作比过去更主动了。这个公社的文昌大队直接管理了蔬菜专业队以后,立即安排了蔬菜生产计划,确定一个副大队长和一个会计专门负责管理蔬菜专业队,并连夜分配了肥料、劳力,准备种五十多种蔬菜,保证社员和供应市场的需要。前进大队直接管理了窑厂以后,立即对窑厂进行整顿,添制、整修了十四样工具,并且改进劳动组织,每人做砖坯的效率由每天二百多块提高到五百多块。有些小型副业由生产大队直接管理后,显得更加活跃。
由于充分发挥生产大队的作用,使公社领导摆脱了事务主义,因此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抓生产上的关键问题。最近,公社就集中力量抓住了当前生产上的重要环节——育秧;研究和检查了各生产大队的生产计划,深入领导全公社的丰产竞赛运动。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办法,还大大鼓舞了各级干部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公社党委委员方绍华下放到工作较差的胜利大队担任总支书记,协助大队订出生产计划,力争今年赶上先进队;并和社员一道积极劳动。翻身大队大队长张文升已订出今年要参加劳动生产一百二十天的计划。各级干部已普遍种了试验田。社员生产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工作效率提高30%以上。
由于各生产大队摸清家底,进一步贯彻了勤俭办社的方针。
石河人民公社一个新的春季生产高潮已经形成,社员们正在忙碌地翻地做秧田、积肥、送肥,大闹春耕生产。到上月26日止,全社已积肥五千三百多万担,做秧田一千八百多亩,育秧已播种四十多万斤。
(冒茀君、王林祥)


第3版()
专栏:

工作做得好 生产更出色
生产队长张江考能文善武
全年做六百一十个劳动日,超过全队平均数一倍多
本报讯 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所领导的山西壶关县西沟金星人民公社,有个能文能武的生产队长,他的名字叫张江考。说他能文,是他能坚定地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说他能武,是他的劳动好,有韧性,能实干苦干,他除担负全队领导工作外,在一年中还做了劳动日六百一十个(从1957年10月至1958年10月),是全队做劳动日最多的一个。这六百一十个劳动日来源是:参加田间劳动三百三十三个:其中在本组二百四十五个,巡回到各组八十八个;参加水利基本建设劳动一百二十五个;喂牲口一百五十二个。今年,他决心继续运用去年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经验,保证搞好大队工作,争取全年做六百五十个劳动日。
张江考作为一个八十三户的生产队长(原东坡村高级社主任),为什么能够比一般社员还做得劳动
日多呢?是不是只管自己参加劳动,而影响到工作呢?当记者向张江考同志提出这些问题时,他说:“不管是高级社主任,还是公社的生产队长,工作任务主要是带领群众把生产搞好。生产搞好了,证明你工作做得好;生产搞得不好,那也就说明你的工作没有做好。”可是,在去年以前,他还没有这样明确的认识,因此,尽管他有勤劳的习惯,当了社主任以后也经常参加劳动,但做的劳动日也不过三百个。去年大跃进中,党号召干部参加体力劳动,要以生产领导生产。张江考是共产党员,当时又是社主任。他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下决心走出办公室,把办公室搬到田间,一边劳动,一边工作。经过管理委员会的研究,除了定期召开管理委员会以外,又和各个生产队建立了三天一接头,五天一检查,十天一安排的制度,经常了解各个时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安排下段任务。而这些事情,一般都不占用白天的时间。例如,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安排生产,公布账目,以及宣传鼓动等一系列的工作,就都是利用饭场、地头、工地进行的;遇有需要召开会议解决的重大问题,一般都放在晚上,会议时间最多不超过两小时。这样,做工作就踢开了办公室的圈子,使工作做得又好,又节省了干部和社员的时间。
与办公室搬到田间就地解决问题的同时,他十分注意发挥下层干部和党团员的作用。例如,全体干部在集体领导的原则下,实行了分工负责、常年包干、按月按季评比检查的责任制;全体党团员,则实行了分户包出勤全、包劳动数量多质量高的责任制。这样,既发挥了集体智慧,又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采取上述办法以后。张江考同志就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参加劳动。但是,这个八十三户的生产队,包括着六个生产小组,又分布在四个小山庄上。作为一个全面领导人,要深入下去依托一个重点,又不能死守在一个地方。于是,江考同志按照分工,除固定在东坡生产小组工作和劳动以外,还采取了巡回劳动和巡回检查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工作到哪里,首先劳动到哪里。在农忙时期,一般每隔三天至七天到各组劳动一天,农闲时就隔十天或者半个月。通过巡回劳动解决各组存在的问题。去年春耕下种的时候,县委号召全部玉茭要双株密植,西沟、西岭小组因为过去没有种过,不懂技术,又怕种上不大保险,结果没有种。江考同志发现以后,就到西沟、西岭轮流劳动,各住了三天,教会他们双株密植技术,按时按质地把玉茭全部种上。他不管到哪个组检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以干部的身份出现;劳动的时候,即和一个普通社员一样,服从组长指挥、调动,组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下种、锄苗、追肥、收割一直到给食堂担水……等等,他什么也干;生产当中的各种问题以至社员们的家庭生活问题,样样他都关心。
以身作则带头干,是江考同志的一个最大特点。他,出生于贫农家庭,放过羊,是种地的好把式,具有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他,忠于党的事业,能够模范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进行忘我的劳动。他说:“当了干部,负的责任大了,但不能靠指手划脚,当甩手掌柜;只能走在群众的前头,不能落在群众的后头;只能比群众做得多,不能比群众做得少。落在群众后面,做事不如群众多,那还算什么干部?”正因为如此,他事事带头,处处带头,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群众。1957年冬天,决定在东坡村角下的河滩里,修一道七十三丈长、三丈五尺左右高的大坝。计划从阴历10月起到第二年清明完成。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当时已经是腊月天寒地冻的时候了,谁也不敢担当这一任务。江考同志觉得:现在不修,等到春暖花开再动工,工程和春耕下种碰在一起,一来劳力不足,二来洪水一发,就干不成了。六十亩地有被河冲的危险,三百亩地也修不成。这是多大的损失呀!想到这里,他认为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因此,他亲自领导这项建设工程,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提前七十五天修成了。去年春天,社里有两头瘦弱牲口,谁也不愿意喂,江考就拉到自己家里,精心喂养起来。他为了解决饲草问题,夏天早出晚归,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共割青草八千多斤,把两头牲口喂得又肥又胖。
去年,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社员们的出勤率有了显著提高。会计张二虎做了五百多个劳动日,做到四百个劳动日以上的劳力,占到劳力总数的20%以上。全队每个劳动力平均做劳动日二百九十个,劳动日总数比1957年提高了45%。
由于社员劳动出勤率提高,苦干实干,去年大跃进中,东坡生产队获得了特大丰收。全队亩产量由1957年的四百零三斤提高到六百一十六斤,社员每人平均口粮由三百八十斤提高到四百五十斤。当社员们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想到他们的队长的功劳。在东坡村,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江考说句话,叫咱干啥就干啥。”这句朴素的语言里,充分说明,优秀的共产党员张江考,已经和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已真正起到“火车头”的作用。
(俊良)


第3版()
专栏:

辩论密植规格训练插秧能手
广东佛山专区保证早稻合理密植
本报讯 广东省佛山专区各地为了过好以合理密植为中心的早稻插秧关,力争今年早稻大丰收,一边组织“密植规格”大辩论;一边训练插秧手,使思想教育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力求今年的插秧工作做到早、密、好。
早造插秧前,部分有保守思想的干部和群众,对去年密植的成就和今年早稻的密植要求,采取了怀疑的态度。尤其是一些上中农,甚至还公开反对密植。怎样去肯定去年密植的成就?怎样做到今年的密植规格既积极可靠而又不保守?为此,各地都召开了干部、群众的密植辩论大会,总结去年的丰收经验,肯定了密植是增产的关键之一。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让群众研究如何结合去年的丰收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今年的密植规格和措施,做到合理密植。宝安县吉布公社在总结去年丰产成绩时,列举了不少由于贯彻了“八字宪法”后获得丰收的实例,驳倒了上中农陈观容、张祥有反对密植的论调。如马鞍山的三亩多田,过去插九乘八(行距九寸、株距八寸),平均亩产只有二百五十斤。去年插了五乘二,加上施肥足,管理好,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二十斤。贫农张秀娇指出,去年部分密植倒伏了是因为没有深翻,底肥不足,管理不周所造成的。
许多公社在批驳了密植不好的论调之后,还研究分析了去年一些密植田没有达到计划指标和生产不好的原因,并据此制定了今年的密植措施。稔山公社召开了插秧现场会议,决定了全社插秧分四种规格:占5%面积的试验田,全部插三乘一,每亩达一百五十万穗以上;占60%面积的基本农田插一乘四,其他的插一乘五和二乘四。
为了使今年密植规格能够真正贯彻下去,各地在开展“密植”大辩论的同时,还大量培养插秧手,干部层层带头试插示范。全专区培养的插秧机操作手就有六万二千多人。有些公社还举办了技术训练班,进行实地试插。惠阳县横沥公社第一批训练出来的插秧手有一百四十九人。     (梁彬)(附图片)
广东番顺县南大围生产管理区开展插秧竞赛。
  本报记者 张家昌摄


第3版()
专栏:

启发
 丁山
不断地涌现着走在斗争前面的先进人物,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前几天刚刚读了李天柱爱社如家,一人做活顶两人,一年做了六百多个劳动日的消息;今天又出现了生产队长张江考善文善武的事迹。他领导的生产队,样样工作做得出色,全队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每亩四百零三斤提高到六百一十六斤;他自己在一年中还做了六百一十个劳动日,成为全队劳动日最多的人。
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为什么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在工作多、任务重的情况下,需要干部用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进行领导工作的时候,而张江考不仅能把工作做得很好,他自己的劳动也能做得那样好?难道在他面前不存在着进行领导工作和参加体力劳动的矛盾吗?
矛盾是存在的,只是他找到了解决矛盾的办法。任何矛盾都有它对立的一面,但也有它统一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是可以转化,可以解决的。工作和劳动的矛盾在张江考身上怎样解决的呢?就是因为他具有坚强的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因此他能通过劳动、依靠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劳动也走在别人的前面。
张江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生产队长的根本任务是把生产搞好。他说:“生产搞好了,证明你工作做得好;生产搞得不好,那也就说明你的工作没有做好。”说得好,说得深刻,抓住了解决工作和劳动的矛盾的关键。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紧紧地抓住了生产,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把工作带到田间去,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因此他能更及时地发现和提出工作中的问题,比较容易地避免和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这正是张江考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劳动也比一般人强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张江考还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是大家的愿望,发展生产是大家的要求,要搞好生产,必须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努力。怎样把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起来?张江考不是以干部的“派头”对群众指手划脚,而是用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用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群众。由于他事事肯干,处处带头,群众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把他看作自己人,他们说,“只要江考说句话,叫咱干啥就干啥”。群众是伟大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张江考有了广大群众作依靠,那还有什么办不好的事呢!
张江考所以成为一个工作好、劳动好的干部,除了因为他在工作中贯彻了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之外,还因为他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勤劳生产的习惯。工作方法是实现方针任务的手段。没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正确的方针任务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张江考有了明确的生产观点和坚强的群众观点,同时又有把工作和生产结合起来的办法,这就使他不仅工作做得好,也能劳动得好。当然,张江考所以能在劳动时间比一般社员少,而得到的劳动日却比人多,还和他爱劳动,会劳动有关系。他出身贫农家庭,养成了勤劳生产的习惯,学得一手好技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是一个启发。张江考既然能把工作和劳动结合得很好,成为善文善武的干部;其它公社的队长和干部也一定能把工作和生产结合得很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个战线一定会成批地出现自己的“张江考”。


第3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甘肃加强羊只药浴工作
甘肃各地羊只经过几年来积极防治,体外寄生虫病已经大大减少。从一九五三年以后,国家在羊只集中的牧区兴建了八座大型药浴池,有一百五十万只羊经过药浴。去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地区的人民公社,自办起中型土药浴池三十七座,流动药浴池和浴槽两百多座,积极开展羊只药浴防病工作。
布依族人民发展果木生产
贵州黔南布依族聚居区罗甸县,在造林中开展了一个人人栽果树的群众运动。据最近统计,全县移栽的果树苗,仅广柑一种就有五十八万多株,种植面积达八千多亩。此外,各地还栽种了芭蕉、香蕉、柚子和梨、桃、杏等果苗。
这些果木,无论栽培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
广西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广西僮族自治区播种的五百七十三万亩早、中玉米中,早玉米已生长八寸多高,中玉米也出土三寸。目前,各族农民正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力争今年玉米大丰收。
种植玉米最多的南宁专区各县都抽调了一定的劳动力,组织专业队,采取包时间、包任务、包质量的办法加强玉米田间管理。有些公社还组织了防灾抗灾委员会,发动社员向病虫害作斗争。


第3版()
专栏:资料

关于密植
植物有一种奇异的本领,能在太阳光下,把空气、土里的水分和简单的无机质养料变成复杂的有机物质——淀粉、糖、纤维、脂肪等。农作物除去水分以外的干物量,有90%到95%是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十分之九是靠植物的这种奇异的本领造成的。这种本领就叫做“光合作用”。农作物产量的大小,就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的多少。“光合作用”主要是靠叶子进行的。在叶子里把空气、水分、养料初步加工以后,再输送到别的地方去进一步加工。密植,就是为了尽可能增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子的总面积,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地里的水分、养分,地上的空气,太阳的光和热,制造最多的有机物质,使根、茎、叶,特别是果实、种子长得又多又快又大又好。
太稀、太密都不好
如果庄稼种得太稀,就会使可以利用的养料、水分、阳光、空气等等白白地浪费掉,就得不到最高的产量。
如果庄稼种得太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不能满足庄稼对养料、阳光等等的需要,就会使庄稼不能正常地生长,也得不到最高的产量。
既要在单位面积上有最多的植株,又要使每一株都能充分地发挥“光合作用”,都是茁壮的、穗长穗大、粒多粒重的,才能达到高产。
许多例子都可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庄稼种得越密,产量越高;缺少一定条件,超过一定限度,产量又要降低。
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作了夏玉米密植试验:在良好的水肥条件下,用中熟玉米品种,每亩分别种了六百六十六株到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二株。其中以种植五千三百二十八株的产量最高。从每亩八千株的开始,密度越大,产量越低。每亩一万株以上的,比别的地多施不少肥料,产量仍然很低。
安徽舒城县千人桥公社团结生产队,去年有二亩四分中稻是3×5寸密植,每亩收三千零五斤;这个队另有三亩同样品种同样条件的中稻,2×5寸密植,穗子抽齐后就全部倒伏,每亩只收六百一十斤。这个社的重阳生产队有一亩三分“南特号”早稻,3×6寸密植,每亩收四千七百四十二斤;同样品种、同样条件下,另有一块8×12寸稀植的早稻,每亩只收三百七十斤。据舒城各地的调查材料,当地去年密植3×5寸、3×6寸、4×6寸之间的产量最高。比这密的,分蘖少,易倒伏,瘪谷多,产量低;比这稀的,无效分蘖多,浪费地力和阳光,产量也低。
福建南安县五星公社美山大队,去年许多山田都是每亩下三百多担土杂肥,都是采用
“红米早”稻种,采用5×3寸密植的,比5×2寸的每亩多收一百来斤,比5×4寸的每亩多收五十多斤。社星大队5×2寸的山田,比1957年稀植是大大增产了,可是比5×3寸的每亩少收二百多斤。
这个社的一位老农说:“多大的炮装多少药,保证这一炮打得最响最准”。这个比喻好得很。各丘田的具体情况不同,应该分丘确定不同的密度。
突破了陈规
太稀不好,太密也不好,究竟密到什么程度才好?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条件如何而定。条件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条件,像深耕、肥料、水利、工具、劳动力的多少和技术高低、领导强弱等等;一种是自然的条件,像气候、地质、土质、光照、作物本身的特性等等。一般地说,目前我国农业战线上人为条件是比几年前大大进步了,对自然条件的征服力和适应力也大大增加了。这样,密植的程度就可以比过去大大提高。
以前,有些农业科学工作者没有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考查各种条件同密植的相互关系,而是在浅耕、少肥等条件下孤立地进行密植试验,因而做出了水稻每亩不能超过三万穴或三十万穗的错误结论,认为穗数多了每穗粒数就要减少,株数多了就要倒伏,产量都会降低。去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大大发挥了创造性、积极性,水稻密植的这个“极限”已经被突破了。
据去年浙江十五丘亩产二千斤以上的丰产田统计:每亩有效穗数在七十万以上的有十二丘,一百万穗以上的有三丘。先进的农民并且以密植为中心,改革了一系列的栽培技术。有些人过去认为肥料上多了水稻就要倒伏,这也是在浅耕、稀植的条件下得到的结论;深耕密植以后,合理施肥量就大大突破了过去人们定下的“极限”。
又据江苏省常熟县四十八块单季晚稻田调查结果:每亩二十五万穗左右的每穗平均六十七点零三粒;三十万穗的六十七点一七粒;三十五万穗的六十二点四六粒;七十万穗的五十九点八六粒。前两个密度相比,穗数增加五万
(五分之一),而每穗粒数却并未减少;后两个密度相比,穗数增加一倍,而每穗粒数只减少二点六粒,即降低4.2%。
小麦,过去许多人也认为密度超过每亩五十万穗就要倒伏,就要变得穗小粒少。可是,1958年许多亩产三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每亩都有一百万穗以上;这些麦田里的麦子,不但穗大、穗多、粒多、粒重,而且也没有倒伏。原因是土、肥、水、种等等增产措施和播种、管理的技术都大大提高了。
别的作物也是这样。以大豆来说,从来认为种得稠了“坑死人”。这也是在过去浅耕少肥甚至无肥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限度内,大豆增加了密度之后,每株的分枝数虽然会减少一些;但是,由于株数增多所增加的产量,却大大超过枝数减少的损失。
看条件定密度
密度怎样才好,要根据各地已有的经验,参照具体条件的变化来决定。同时,也要力求为密植创造更好的条件。
江苏兴化县垛田乡的水稻试验田,一块每亩插了八万一千五百二十一穴,耕深八寸,根系分布达到二十四公分深、十二公分宽,亩产五千三百三十三斤。另一块每亩插了五万三千六百六十七穴,耕深五寸,根系分布约十五公分深,八公分宽,亩产一千二百零三斤。
广西农业科学研究所柳州工作站,同一块试验田,一边亩插三十万苗,肥料足,收获时平均每穗九十七粒到一百二十三粒,亩产达到一千斤。另一边亩插五十万到八十万苗,苗多穗多,但缺肥,收获时每穗只有三十至四十七粒,亩产量也只一千斤多一些。
福建南安县五星公社联盟大队,同样的密植田,用“三冬早”粳稻良种的,比用一般的“红米早”种子的,每亩多收一百八十四斤;平原地区同样条件的密植田,深翻一尺的比翻六寸的,每亩多收二百来斤。
作物栽培期不同,密度也应该有所不同。早稻生育期短,发棵时气温不高,出穗时气温升高,抽穗早而快,种得稍密些,既可促使早熟,又可以在有些苗因天冷不分蘖的情况下提供后备的株数,使总株数不致过分减少。中稻特性近于早稻,但栽秧后正逢高温,发棵较早,容易封行,应该比早稻种得稀一些。晚稻栽插时气温更高,更容易发棵封行,又应该比中稻稀一些。
在早、中、晚稻之中,品种不同,密度也应不同。早沙粳不如籼稻“南特号”容易发棵,可较密一些;中稻成熟早的“桂花球”,又可以比同一类型但成熟稍晚的“黄壳早”较密一些。
同一品种,由于栽插时间先后不同,密度也要有所差别。如先栽的早稻,因气温不高,比后栽的早稻就可以密一些;相反,后栽的晚稻,因营养生长期不足,分蘖少、死亡率大,应该比先栽的晚稻密一些。
既要力求使密度适应作物品种的特性,又要力求培育适合密植的品种。例如河北临漳县群众选育出来的“多桃棉”和江西彭泽县芙蓉农场选育出来的“芙蓉棉”,就都是茎高、枝短、桃多、根深的,适宜密植的新品种。
改进种植方式
在每亩株数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产量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改进种植方式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合理地调整株距和行距。一般地说,中耕作物(玉米、水稻、棉花等)应当以缩小株距为主,保持一定行距;非中耕作物(小麦等)要使植株尽可能分布均匀,并保证单株有一定的营养面积。不论哪种作物,在确定行距、株距的时候,都要考虑到通风、透光的需要和田间管理的方便;同时,也要考虑到作物的特性。
沈阳农学院光辉农场试验证明,水稻长方形密植比正方形密植好,每亩用秧量相同,长方形密植的分蘖早,积累养分多。同为每亩十万苗的同一品种,6×6寸的每穗七十七点五七粒,亩产七百九十三点一斤;6×3寸的每穗七十九点四粒,亩产八百六十二点七斤。每亩三十万苗的,6×6寸的亩产八百二十六点九斤;6×3寸的亩产九百一十八点九斤。4×4寸,3×3寸的正方形密植,到了分蘖盛期田间就郁闭起来,通风透光不良,并且不利于田间管理,植株软弱,无效分蘖多。
山东临清大新庄去年种的棉花,同是每亩四千四百四十四株,行距二尺的比行距一尺八寸的多产8.6%,比行距一尺五寸的多产18%。
改进种植方式的另一种方法是合理间作。例如玉米、棉花等茎秆较高的作物,可以同马铃薯、豆类等茎秆较矮的或比较耐荫的作物间作。多行间作比单行间作效果更好。
四川省正在推行玉米“定向培植”(使叶子整整齐齐地向同一方向生长),也是改进种植方式的一种。
靠主穗?靠分蘖?
穗数多,才可能多增产。怎样使穗数增多呢?对于有分蘖特性的作物来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依靠主穗,就是说:尽可能使一粒种子只长出一个单株,让这株作物吸收的养分集中在这个单株上,在这单株上长出大穗来;并且认为这样可以减少以至消灭无效分蘖,可以使穗子的成熟时间一致。另外有人主张依靠分蘖,就是说:可以不增加或少增加播种量,而用各种方法使每一株作物多分蘖,多出穗;并且认为这样才适合有分蘖特性的作物的本性。
究竟哪一种意见是正确的呢?目前还不能完全作出定论。从一些情况着来,应以依靠主穗为主,同时也要有适当数目的有效分蘖。
从去年青海省德令哈农场的春小麦的情况来看:每亩二十八斤种子的,每平方公尺四百七十四穗,主穗占52.1%,主穗平均粒数为二十六点九,平均每株无效分蘖数为零点六二,亩产量为八百一十五点五斤;每亩四十斤种子的,每平方公尺七百五十六穗,主穗占75.8%,主穗平均粒数为二十七,平均每株无效分蘖数为零点四六,亩产量为一千零一十二点八斤。
许多地区对水稻所作的调查,也说明了主穗粒数比分蘖穗粒数多。主穗较多、分蘖较少的,比主穗较少、分蘖较多的产量高。
但是,在高度密植的情况下,完全不分蘖的单株也不一定能生长得很好。从目前地里冬小麦的生长情况看来,在总株数相近的麦田里,不分蘖的单株的幼苗一般长得比较高,但比较纤弱,下部叶片发黄;正常进行分蘖的幼苗一般长得比较矮,但比较粗壮,颜色油绿。可见,小麦的健壮生长同它的分蘖的特性可能是有一定关系的,单纯依靠不分蘖的单株不一定靠得住。
当然,如果分蘖太多,也势必会增多无效分蘖,浪费地力,也不利于通风透光。有些品种分蘖本来就比较少,应该种得较密些。在有些条件下(如气温发生变化)不利于作物分蘖,也要种得较密些。
水稻增产靠主穗还是靠分蘖,不但同每亩插秧的穴数有关,还同每穴的本秧苗数有关。
过去,许多地方习惯大株(每穴用秧苗较多)稀植;后来,又推广了小株(每穴用秧苗较少)密植。这都是依靠分蘖多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总穗数。这样,有时气候不利于分蘖,往往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穗数;在分蘖多的时候,又难控制无效分蘖。去年,在深耕、多肥等条件下,许多地方改为“中株密植”,产量大增。
广东广四县双季晚稻,1957年亩插二万穴,每穴五苗,平均亩产二百多斤。1958年,5×1寸密植,每穴四至六苗,加上其他措施,亩产增至二千斤左右。有些地方采用6×3寸密植,每穴十苗左右,产量也比较高。
湖南双峰县杏子公社附铃生产队去年有三丘田都是插的3×6寸,其他条件也相同。其中一丘每穴四、五根苗,亩产八百二十三斤;一丘每穴九根、十根苗,亩产一千三百五十八斤;另一丘每穴十二根到十四根苗,亩产一千斤。这也说明,每穴苗数过多过少都不好。
密度和密植方式究竟怎样好?许多地方已经摸索出来了很宝贵的经验。但是,密植程度的大大增加和密植面积的大大增加,都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事;它同各方面的条件的关系又是十分错综复杂的。不能认为,我们已经揭破了密植增产的全部秘密。但是,只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不断地试验和改进,一定能越来越正确、越来越丰富地掌握密植增产的客观规律和因地制宜的具体方法。
(编者注:这篇资料是本报编辑部根据各地报刊的材料综合而成的,仅供参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