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控制水土流失 发展山区经济
  各地水土保持工作有新发展
  推行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大修水平梯田
本报讯 去年冬天以来各地开展的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控制水土流失的面积,为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山区多种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年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在总结大跃进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质量提高了,要求更为严格。在过去基础较好的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今年都树立了水土保持高标准的典型。真正做到山区园林化,坡地梯田化,沟壑川台化,耕地水利化;出现了“水不下垣,泥不出沟,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新气象。山西临县开展的高标准治理运动,使全县四百多万亩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初步控制了水土的流失,一百五十多万亩坡耕地实现了地埂化,并修成水平梯田一万五千亩,开挖清、洪水渠三十四条,营造了一万多亩水土保持林。河南郏县青龙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高标准运动,基本上改变了“大雨山地尽冲坏,流到平洼把地淹”的情况。人们采取“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的方针,削岭填沟。并用里砌外垫、起高垫低、窄块加宽等方法,将原来石多土少、高低不平、倾斜不一的小块农田,变成了“地平如镜面,地埂直如线,地地有埂,块块有口”适于机耕的较高级水平梯田。其他如甘肃的华家岭、内蒙的二泉山等地区,今年也有了更大、更好的发展。这些水土保持工作高标准的红旗,不但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并且为逐步实现大地园林化的伟大理想,摸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去年水土保持工作量做得较少的地区,今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黑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任务。最近统计,黑龙江已完成水土保持初步控制面积四千七百多平方公里,江西已完成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超过了去年完成的数量。
各地在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方面,特别抓紧了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许多地区在春季造林季节,大规模地栽植容易成活、抗灾力强的杨、柳、榆、洋槐、马尾松等树种。安徽省已完成的一千多万亩造林面积中,就营造了这种水土保持林带五百多万亩。同时,今年各地也注意在退耕的坡地种上牧草,如甘肃华家岭今年就种草十二万亩,不仅保持了水土,而且增加了许多饲料、肥料和燃料。
在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方面,今年显著的特点是水平梯田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全面跃进后劳力紧张,许多地区都建立了水土保持基建专业队,进行常年兴修和工程养护。山东、吉林、甘肃等省都有许多青年,扛着红旗,深入荒山野岭,为改变大自然的面貌进行艰巨的工作。吉林伊通东胜人民公社组织了三十二人的水土保持专业队,他们不但在治山治水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并且在山区种树、种菜,大搞经济作物,使公社增加了很多收入。


第7版()
专栏:短评

  水土保持工作要提高一步
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经济、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自然面貌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逐步实现大地园林化的伟大理想以后,水土保持工作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随着整个农业生产战线的大跃进,去年很多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宝贵的治山治水经验。今年,很多地方在去年的基础上已经把水土保持工作大大提高了一步,有些地方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水土保持计划。但是,从整个水土保持工作的形势来看,工作的开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还需要作更大的努力,才能完成今年的任务。
今年,各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公社化后的有利条件,加强计划性,对全公社范围内的水土保持工作,要统一安排、全面规划,根据不同情况,分出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做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使荒山秃岭变成锦绣园林。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但数量上要完成任务,更要提高质量。不论是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都应当尽力使这种措施发挥最大的效益。修建了梯田、塘坝、水库,就要使它们真正能够起到拦水蓄水抵御洪水和保土的作用;植了树造了林,就要做到保种保活保成林,使荒山真正能够披上绿色的新装。这样,才能控制水土流失、改变自然面貌。如果只追求数量,不提高质量,那就会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达不到水土保持的目的。有许多地方在水土保持中开展了高标准运动。这个办法很好,值得各地重视和学习。
水土保持工作,应当与发展生产密切结合。水土保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山区生产、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过程,也应该是发展山区生产的过程。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时候,就应当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水土情况,全面考虑什么地方适宜种什么林木,是造经济林还是用材林,什么地方该作牧场,什么地方应当作为饲料基地,什么地方养鱼,什么地方栽桑养蚕等等,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展一切能够发展的生产,繁荣山区经济,满足国家需要,改善人民生活。


第7版()
专栏:

  治山治水精益求精
  沂蒙山区水土保持向高标准迈进
本报讯 山东省革命老根据地沂蒙山区的六百七十多万人民,去年苦战一年,水土保持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基本上达到了“泥沙不下坡,浑水不出沟”的巨大的成果。现在正乘胜前进,向一次降雨(七至八天)七百到八百公厘,山坡不被冲刷和雨大水不急、无雨水常流的高标准迈进。
沂蒙山区,大小山峦星罗棋布,山地和丘陵地约占临沂专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长期战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摧残,水土流失严重,给山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里的治山、治水工作;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全面治理,还是在去年大跃进中开始的。经过一年奋战,有七千多个大小山头三百六十二万多亩面积的荒山丘陵得到治理。人们用双手在二百二十多万亩坚硬的山坡上开挖了鱼鳞坑,兴修起拦沙蓄水的谷坊三十多万座,中、小型水库、塘坝及蓄水池七万四千多座;此外还修了大量的梯田、截水沟、消力池、拦水坝等,总共完成了十五万八千立方的土石方,相当于过去五年导沂整沭工程量的十八倍。一年内造林一百多万亩,零星植树一亿一千三百八十二万株。
过去穷山恶水的山区,现在已出现了一幅“站在山上看,好像珍珠连成串;站在山下看,庄稼、树木绿连天;远看鱼鳞满山间,好似荷花开满山;双手改造大自然,穷山恶水永不还”的美丽图景。大小工程都已经受了去年汛期的考验,一般的能达到一次降雨一百五十到二百公厘“泥沙不下坡,浑水不出沟”;有些地区的山岭已能抵御三百公厘的暴雨。去年汛期临沂地区的总雨量为五百六十八公厘,与1955年相当,但受灾面积只有四万多亩,而1955年的受灾面积则达九十多万亩。由于治山、治水工程的显著作用,保障了1958年的大丰收,全区亩产量达到一千斤,比前一年增长了四倍多。
以往,这里对治山治水,思想不够明确,偏重于防洪和排涝的治标工程。自去年春天中共山东省委在沂蒙山区召开了山区建设会议,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帮助他们总结了治山治水的经验后,各级党组织才进一步的明确了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在依靠群众的基础上,以小型为主、以蓄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并立即派人去河南学习治理漭河和禹县治山的经验,聘请三十二名治山专家来传授技术。业务部门也组织十多个工作组分赴各县,帮助制订从山头到山脚,先上游后下游,先治荒山秃岭后治平原涝洼,先治山坡后治山沟等全面、系统治山、治水的规划。很快掀起一个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整个治山进程中,还采取常年专业队与突击治理相结合和小忙大干、大忙小干等灵活的方法。各级党委在治山工作中,都逐片、逐流域的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或水利建设指挥部,加强了领导。不少党委书记还亲临前线,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进了工程的加速进行。在治山工程中,广大群众发扬了共产主义大协作的风格,自动打破了县界、乡界,互相支援,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为彻底控制山区水土流失,中共临沂地委已制订出新的规划,要求今年除继续完成未完成的治山工程外,重点地举办大、中型水利工程,综合利用水利资源,并整修、巩固和提高去年已完成的各项工程,以彻底控制水土流失,把两万多平方公里面积的沂蒙山区,改造成山青水秀的花园。现在全专区结合春耕继续进行治山和兴建水库工程,数万劳动大军正战斗在高山原野。
  (附图片)
  河北青龙县草碾乡的梯田
(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供稿)


第7版()
专栏:

  一面红旗
  上蔡人民和穷山恶水斗争的经验
福建漳浦县浯江人民公社第一大队第八中队(原上蔡高强社),位于浯江大溪注入内海的汇口处,南部滨海,东北部五座崎山环抱,属沿海丘陵地区。多年以来许多山丘变成了砾石和贫薄的片状冲刷地区,每降三十公厘以上的雨,堤岸就被冲决口,30%多的农田受到冲压。因此,农作物产量很低,人民生活贫困。
1957年4月间,上蔡人民提出了“艰苦奋战一年半载,改变上蔡自然面貌”的口号,开始和穷山恶水进行顽强的斗争。到1958年10月,已获得巨大的成就,在全中队七千五百多亩山地上,造林二千八百亩,挖鱼鳞坑二万八千多个、水平沟一万四千公尺,整地八百八十亩,修建大小谷坊八百五十六座和培修地埂六十五亩,做到“步步控制,节节拦水,土不下山,水不出沟”,基本控制全部水土流失,改变了上蔡的自然面貌,减免了水旱和山洪灾害。1958年7月间一次降雨三百八十二公厘,堤岸没有发生决口。1958年早季播种的水稻总产四十八万多斤,比治理前的1957年同季,增产粮食三万八千多斤。
这个中队水土保持工作所以能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为漳浦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面红旗,连续两次荣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的锦旗奖励,有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党支部把水土保持工作放在农业基本建设的重要地位上。这个中队党支部在吸取了1957年3月间一次降雨三十二点五公厘就冲压农田二十多亩,损失粮食三千多斤的教训,深刻地体会到要提高社员的生产、生活水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迅速控制水土流失。因此,党支部就把水土保持工作放在农业基本建设的重要地位上。党支部书记蔡耀宗亲自兼任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并由党支委蔡元火专职负责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土保持运动全面铺开之后,水土冲刷严重的地区都选派党员干部包干负责,以加强领导。
第二、加强对社员的思想工作。在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初期,有的社员顾虑水土流失面积大,难于治理,有的怕花工多,影响收入。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水土保持委员会就采取摆事实、算细账和组织参观等办法,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欧圹村召开了有二百多人参加的诉苦大会,以过去著名渡口从军庄(有五百多户)变成废墟的事实,来教育群众。与此同时,还向社员算了水土损失账和保持水土增收账。接着,在山仔村选择一条沟进行典型示范,组织社员、干部实地参观,使社员、干部认识到控制水土流失并不是一项花工多的工作,在治理工程措施上,初步控制一亩面积只需二、三个工(日)就够了。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之后,坚定了社员们改造自然的信心与决心,社员自动荷着山锄冒雨上山修仔坊。
第三、合理地调配劳力,组织全民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劳力少、水土冲刷严重的情况下,要一鼓作气地全面进行治理,难免会在劳力上和农业生产发生矛盾。可是他们在农闲雨后采取了大兵团作战的方法,结合专业队常年开展工作,解决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劳力困难。具体作法是:在忙月里,就由安营扎寨在山仔村的水土保持专业队(四十二人)整修加固工程,加强果树管理和封山育林。在忙月以外,一般抽调50%的劳力和动员四百多个附带劳力,投入水土保持突击运动。1958年9月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以后,更调动了三千三百多个社员,大规模地向山仔等山头发起总攻。由于全民参战,两昼夜就完成土方三万七千四百多公方,使山仔等山坡地上和沟槽地上,鱼鳞坑、水平沟和谷坊星罗棋布。
第四、根据冲刷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方法上,他们根据“岩石裸露,沟壑纵横,满坡砂砾”的地形特点,进行了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了挖鱼鳞坑造林和修建谷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针,在坡地上挖鱼鳞坑(或水平沟)大力造林植草;在石头山上开山整地利用客土造林,在深沟大壑里大量修建谷坊,以防止沟壑继续发展。同时还把年久失修的田埂加高培厚,以保持水土。
(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第7版()
专栏:

  蓄水保土的芨芨草
选择优良的牧草,对荒山绿化、解决山区的饲料、肥料和燃料及蓄水保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直接影响山区水土保持的速度和多种经济的发展。
依据我站在湟中县红旗人民公社坝沟内有目的观察调查,证明芨芨草是一种有经济价值和蓄水保土能力较强的草种。芨芨草,土名席芨,为禾本科、芨芨草属的一种。芨芨草在草地平均株高一般为一百一十三公分,茎杆粗硬,光滑直立,根为须根,一般长约五十公厘。
据调查,芨芨草是一种生活力很强、适应性广、耐干旱、耐碱的草本植物。它能在其它植物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情况下而茎叶茂盛。每当早春大地解冻后,它就萌发生长,对本地严寒有极强的适应性。在这里,一般7月中旬至8月初开花,9月中旬种子成熟脱落。
因它系多年生丛生草本,每丛株数极多在数十株以上,中等长势的芨芨草每丛对地面的被复度常达95%以上,土内根系分布极广,尤其是在深约二十五公分的土层须根极多,纵横交切,使土壤紧密结合,具有良好的固定土壤、增加地面被复的作用。芨芨草主要依靠种籽进行有性繁殖,但也可以利用现有草的移植繁殖。播种时间分秋播与春播两种。秋播时间可在9月中旬以后至土壤结冻时,春播宜早;在土壤解冻后至5月上旬。用移植的方法,可利用雨后挖穴移入。
芨芨草的经济价值很高,也是牲口的好饲料,在抽穗前,幼嫩时期牲口很喜食,成熟后牲口有时只掠食穗头。据“畜牧草学各论”记载,芨芨草含蛋白质14.2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46.1%。芨芨草的茎叶还能编筐、做背斗、扫帚等生产生活用品,还可以用于泥房、造纸等。
(青海省湟中县水土保持试验站)


第7版()
专栏:

  北京市郊周口店区房山公社的绿化大军在老虎山上栽果树。 (中共周口店区委会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