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丰富人民生活增加现金收入
四川赶种小宗作物
本报成都1日电 四川各地在紧张的春播中,既抓大宗生产也不放松小宗生产,他们在播种水稻、玉米、红苕等大宗作物的同时,抓紧季节大力抢种糯米、杂粮、瓜、豆等小宗作物。
在开展粮食大面积高产运动中,如何保证不把小宗作物挤掉,是四川省各地今年一开始就十分注意的问题。许多地区为此专门发出指示,并广泛组织群众进行了讨论。南川、郫县等不少公社群众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小宗作物都是城乡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既可以调节生活、节约粮食、使伙食多样化,又可以增加公社现金收入。大足县中敖公社社员们算了一笔帐,全社每人种三斤四季豆,每户二百株南瓜,全年收入就够公社发半年以上的工资。郫县太平公社计算,全社如果今年完成四百九十一万多斤瓜豆的计划,就可收入现金十九万多元。经过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群众对种小宗作物的认识和热情。
为了保证小宗作物按时、按量、按质种好,各地都层层制订了小宗作物的生产计划。内江专区各公社以10%的土地种植各种小宗作物,同时还大力发动群众利用田边、空地栽种瓜豆。在人力上,各地大都采取划出一定劳力组织专业队种植的办法。这些劳力一般都以辅助劳力为主。在种子、肥料等方面,各地也都依靠群众换种、献种和投资一定肥料,解决得又快又好。社员自种的瓜豆等小宗作物,一般都确定由社员自己收获,用以饲养家畜家禽,或改善生活。
各地采用各种措施力争小宗作物高产。资阳县前锋人民公社今年计划黄豆比去年增产两倍,高粱增产160%,糯米增产近一倍。在技术上,他们实行了深耕、密植、施肥等许多措施。如黄豆由不施底肥改为多施底肥,条播密植。高粱地深翻一尺以上,改直播为移栽等。南部县新政区抢种的早包谷一千多亩全部深耕一尺五,每亩施优质肥料二万斤,密植株距一尺二寸。从3月份以来,四川各地利用各种空隙开展了小宗作物的突击播种运动。播种的作物有高粱、小米、向日葵、辣椒和各种瓜豆。万县两天中就种了四百多万窝瓜和两千多万窝豆,播种向日葵种子一千多斤。 (于竞祁)


第3版()
专栏:

抓大也抓小
 于竞祁
人的躯干和胳膊大腿是重要的,可是手指脚趾也不可缺少。机器的主要部件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没有小零件和螺丝钉。在大抓主要作物的同时,也不可把小宗作物丢掉。
目前,从南方到北方,春播工作越来越紧张了。在这时候,如何不误季节地把各种小宗作物种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注意抓小宗作物,是不是不分主次呢?不是的。小宗作物是“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谓小宗作物,包括小杂粮、小经济作物、向日葵、大麻籽、海椒和瓜、豆等等,品种繁多,五光十色;就其总产量的绝对数来看,也是相当大的。说它们“小”,仅仅是和水稻、麦子、棉花等主要作物比较而言。它们有的是粮食,有的是油料作物,有的是副食品或副食品原料,有的是饲料,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种好小宗作物,对人民生活的关系不是很“小”,而是很大的。要完成粮食、油料、畜产品、副食品的生产计划,怎能把小宗作物丢开?
人民公社生产的基本方针之一是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并举,以便充分满足本身的和社会的需要。为了实行这个方针,也必须正确对待小宗作物。在小宗作物中,商品性生产占大部分,许多小宗作物是很重要的商品和工业原料。应该清楚地看到,它们和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也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总之,决不要因为小宗作物“小”而把它挤掉,要把它纳入生产计划内,要使它和大宗作物一样大跃进。
要种好小宗作物,必须及早地进行安排,有周到的计划,有可靠的措施。除了一些主要小宗作物要占用一些耕地以外,许多零星作物都可以发动社员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种植。四川许多地方的情况表明,只要领导方面注意这个问题,充分发动群众,小宗作物需要的土地、肥料、种籽等等都不是很难筹措的。群众认识了发展小宗作物的意义以后,热烈地向公社生产队献种、换种、投肥料,并组成了专业小组种植和管理。种植小宗作物所需劳力不像大宗作物那么多,又不要很强的劳力,只要安排得当,也不会妨碍主要作物种植计划的完成。


第3版()
专栏:

要粒粒棉籽都出苗
山东在临清召开现场会加强备耕工作
陕西制定八项技术措施提高播种质量
本报济南1日电 山东省在临清市召开棉花现场会议,推广临清市棉花播种准备工作经验,进一步研究了如何种好棉花,确保一次全苗。
盛产棉花的临清市在1958年大丰收的基础上,对今年棉花播种的准备工作搞得特别好。这个市今年计划播种棉花五十万亩,亩产籽棉一千斤,其中搞大面积丰产田二十五万亩,亩产籽棉一千五百斤。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跃进指标,他们在去冬就提出了早规划、早安排、抢时间、争主动,一次播种,苗全齐旺的要求,因此,这个市的播种准备工作已成为全省的标兵。全市的各人民公社从去年12月就从上到下对1959年计划指标开展了鸣放辩论,通过辩论使计划在群众中扎下根。接着各级党委带动十万多名劳动大军,大搞棉田深翻,经过五十天的艰苦奋战,五十万亩棉田全部耕翻八寸以上。随翻地随施肥,现在一般每亩已施底肥二、三万斤,比去年增加三至四倍。当前又突出地抓住保墒问题,所有棉田的水利条件也准备得很好,全市除五万零三百四十九眼机井、水井外,又修了大小干渠四处,各级渠道二千三百八十条,水源充沛,天不下雨也可以保证棉花大丰收。在这即将播种的时刻,各公社还开展了群众性的培育棉苗的运动。在这同时还组织了一千多名铁木工大修农具,并且训练了大批的技术员,分片包干进行管理。
这个市去年曾获得无虫市的光荣称号,对棉花增产作用很大。今年他们开展了两次灭虫战役,消灭了大量的越冬害虫。现在各社、队已备足各种农药,准备将病虫害消灭在棉田以外。各地代表们参观了这个市的棉花播种的各项准备工作,莫不连声称赞,大受鼓舞。会议经过参观介绍,交流经验,增强了到会代表对棉花大丰收的信心。
(姜 涛)
本报西安1日电 陕西省在3月21日到23日举行的全省棉花会议上,根据已往经验制订了今年播种棉花的八大技术措施。会议决定立即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检查和验收工作,进一步推广张秋香的植棉技术。
会议制定的八大技术措施是:一、把全部棉花种在深翻的土地上,这项工作在3月底以前全部结束。所有深翻过的土地都随翻、随耙、随耱,争取作到地平如镜,垅沟似线。二、保证施足底肥,一般田每亩施圈肥、堆肥三万斤左右,丰产田至少施五万斤,分层深施或开沟深施。三、争取全部棉田灌溉一次,把棉花种在墒饱、墒好的基础上。四、全部实现良种化,保证每亩棉田平均留足一套半种子。五、合理密植,要求旱地适当放宽行距,缩小株距,每亩留苗五千到六千株。水地用宽窄行播种,每亩留苗四千到五千株。六、实行条播,消灭大犁溜种。大力推行南北行,以利通风透光。保证做到下种均匀,不断条,不漏播。七、种子下种前必须进行选(粒选)、晒(晒三天左右)、浸(温汤浸种)、拌(赛力散拌种),争取种一粒出一粒。八、适时早播。棉苗出土后,要及时防治病虫害。
今年陕西各地的棉花备耕工作比往年扎实、细致。目前,全省棉田已经基本深翻完毕,大部分施了底肥,有二分之一的棉田进行了灌溉。土地的整理也较往年平整,做到了上松下实、地无土块。在防虫工作上,各地先后铲除了五边(井边、村边、路边、地边、坟边)杂草,用药粉喷洒了榆树、苜蓿、石榴树等容易孳生棉花害虫的地方。
(韩国英)


第3版()
专栏:

追施苔肥,加强后期管理
力争荚多粒大产量高
据新华社1日讯 全国各地四千多万亩油菜普遍抽苔,季节较早的地区并已开始开花结荚。
今年油菜长得很出色。据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主要油菜产区的调查,长得好的一、二类油菜的面积,平均占到80%以上,有些地区的三类苗相当于去年的二类苗,二类苗相当于去年的一类苗。全国一千四百多万亩的“胜利油菜”,更是长得株高叶大。这种油菜是我国目前最好的良种油菜,它的产量要比一般油菜高半倍到一倍以上。
各油菜产区的许多县和人民公社,目前都在展开以加强油菜后期管理为中心、力争亩产菜籽三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等的油菜大面积高额丰产运动。浙江全省四百多万亩油菜田半数已经追施苔肥,二类苗普遍升级,三类苗已由原来的占30%下降到占14%。上海市郊区十一个县六十多万亩油菜田也普遍追了一次到两次苔肥,松江县最近经过田间大检查,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理,保证油菜过好抽苔、开花、收获三个“关”和战胜可能的雨涝病虫等灾害。湖南省各油菜产区正在掀起追肥、清沟沥水等油菜培育管理高潮,许多地区在“丘丘保收,亩亩丰产”的口号下展开了红旗竞赛。著名油菜高产县江苏兴化县连日来也在紧张地为油菜追肥、浇水、灭虫,除草,决心今年再夺油菜高产红旗。
为了争取油菜大面积丰产,不少地区相继召开了油菜田间管理现场会议,推广培育油菜的先进经验,争取今年油菜大面积丰产。


第3版()
专栏:

黎润初赛神农
 本报记者 刘扬深
我国古代相传神农遍尝百草,为人们治疗疾病,立下不朽的功劳;而今,贵州乌江江畔的思南县大河坝人民公社泥溪大队党支部书记黎润初同志,为了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也尝遍了百草,配制各种农药。社员们带着尊敬的口吻说:“我们的老黎赛过了神农。”
三十二岁的黎润初一出家门,不是咬咬这种草根,就是嚼嚼那种树皮,有好几次口腔被毒草腐蚀了舌头,分不出酸甜苦辣,牙齿也疼得不能吃东西。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呢?
去年他领导社员订农业增产计划时,群众都说“不怕无肥缺水,只怕地里生虫。”是的,关键在于解决杀虫的农药问题。可是滴滴涕、六六六等杀虫农药供不应求,价钱太贵,远水救不了近火。这时黎润初想起了利用草药杀虫的办法。过去给地主家放牛时,不是用樱桃叶、核桃叶、麻柳叶杀死牛身上的虱子吗?蔬菜上的铁甲虫,不是用老虎麻熬水扑灭了吗?还有,过去割牛草时身上一不小心沾上灯台草的浆液,就会红肿痒痛,难道这些东西不能杀死害虫?黎润初想到这些高兴起来了,他决心上山找杀虫的药草。
眼看害虫要出土,任务是这样紧迫。他到处拜草药医生、中兽医和老农为师,一边学习草药的基本知识,一边爬遍附近的大山峻岭,只要看到新奇的植物就采摘下来,把汁液抹在手上,或是放在嘴里尝尝。就这样他曾经中毒,身体浮肿了,口舌麻木了,甚至昏倒了。但他没有因此动摇寻找药草杀虫的决心。
在群众的支持下,黎润初终于发现附近山上有毒草一百六十多种,其中四十多种出产多、效力大。
黎润初搜集了一大堆坛坛罐罐,在这些坛坛罐罐里,装有不同毒草配做成的药液或药粉,然后捕捉一些害虫放在坛子里作试验。他发现用“蛇包谷”(一种草药)拌的种子,虫子和麻雀都不敢吃;他发现用野烟制药粒杀水稻螟虫、玉米钻心虫、小麦金花虫的效力不大,因为这些害虫身体外边都有一层细毛,使药粒接触不到虫子的肉体;但是用烟秆制成水剂喷射,就可以杀死虫子。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黎润初用土农药治虫成功的事实,使泥溪大队的社员坚定了根治虫害的信心。六千多名社员在十天内采集了一百零二种草药,加工后施在一千八百多亩稻田里,三小时内杀死了螟虫。第一仗打胜了,他们乘胜前进,用野棉花和烟秆泡水杀小麦吸浆虫和棉田红蜘蛛,效果也很好。去年由于土农药大显威风,粮食比1957年增产将近二分之一。黎润初赛过神农的说法,也因此在群众中传开了。
去年秋后,黎润初以土农药专家身份出席了贵州省第一次科学工作会议,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现在他决心在做好党总支书记的工作外,研究农作物害虫的生活史和提高土农药效力等专题,并计划在今年写出用土农药杀虫的材料,供给各地参考。(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3版()
专栏:

从农业气象谈棉花播种
中央气象局农业气象研究室
今年我国将生产皮棉一亿担,要求亩产皮棉达一百斤以上。为了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适时播种、保证苗壮苗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棉花整个生育期长约一百三十到二百五十天,全年无霜期在一百三十天以上的地区都可以植棉。我国植棉的北界约在北纬四十五度左右。黄河以北棉区无霜期约一百四十到一百八十天,渭河与淮河流域约一百六十到二百一十天,长江流域约二百到二百六十天,华南地区在三百天以上。只要气温、水分和肥分施的适宜,棉花可以充分利用无霜期多显花、多结桃,从而增加皮棉产量。
但是,从过去的经验看来,棉花的花、蕾、铃的脱落是严重问题,脱落最多可占总数的70%—80%,在夏秋多暴雨和阴雨天气脱落最严重。通风透光条件差是引起脱落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植棉地点最好是无霜期长,夏秋日光充足,暴雨和连阴雨天气少,并且地下水位在二公尺以下,同时雨水适中或有灌溉条件的平原地带。
从密植方式上解决
棉田通风透光问题
棉田通风透光问题解决得好,就可以减少花、蕾、铃的脱落,从而增加产量。在播种和苗期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如下:
因地制宜控制株数和安排株行距。棉花株数以每亩四千到六千株较好,地势高、纬度高以及夏秋风速较大并较为干燥的地区,可密植一些,风少、湿度大的地区可适当稀植一些。行距大,株距小,宽窄行相间都更有利于通风透光。如每亩株数四千到六千株,则行距宜控制在一点八到二点一尺,株距五到七寸之内。南北行向利于透光。为了通风好,应根据各地夏秋的盛行风向使行向适当地迎着风向。我国夏秋偏南风比较盛行,因此行向的南北向排列一般是能同时兼顾通风与透光的。
棉花和矮生作物分厢间作。棉花植株一般比较高大,容易使下部互相荫蔽,因此使棉花和矮生作物间作,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为了管理方便,以分厢间作,即种几行棉花间作几行矮生作物为宜。春马铃薯、春播大豆以及花生等矮生作物均可同棉花间作。甘薯不宜同棉花间作,因为危害甘薯的斜纹夜蛾能加强对棉花的为害。在地下水位高、低洼易涝、雨水过多或温度较低的地区,最好采用垅作,以便利于土壤透气,提高地温,促进棉花发育。
棉花适期播种的条件
棉花是一种喜温作物。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在摄氏十一度左右。保证棉花出苗齐全、苗期健壮的主要条件是出苗前后温度适中、水分良好。因此,棉花播种时的地下温度,以五至十厘米深处的地温稳定在摄氏十二度以后为宜;土壤水分,以水分占干土重的16%—20%最好。
在这些条件下,棉花在播后十到十五天即可出苗。如果土壤水分太少,棉籽不易膨胀发芽,使出苗期延长,容易造成出苗不齐;如土壤水分过多,在温度稍低的情况下,棉籽发芽慢,容易腐烂和遭受病害,使得出苗率小,出苗期延长,缺苗断垅严重。
前华北农科所在1956年棉花分期播种的试验结果指出,过早播种,出苗慢而不整齐,其原因是由于早春地温低、土壤湿度过大的结果。播种过迟,温度高,虽然出苗快而齐全,但因为生长过快,第一果枝着生部位高,果枝之间的节间距离增长,减少结桃,吐絮期后延,因而霜后花增多;同时,由于播种过晚,棉株生长期缩短,植株没有充分的生长时间,棉花产量与质量都要降低。
我国北方棉区因为无霜期短,春季雨水少,温度升高较快,土壤水分一般都不会过大,群众已经取得“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的适时早播的增产经验。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以及新疆南部晚霜冻结束日期一般在4月中旬前后,过去这些地区在4月10日到20日播种的棉花,产量一般都是比较高的。新疆北部、甘肃西部和东南部、陕西北部、山西中部以及辽河流域南部,晚霜冻大致在5月5日到15日结束,故常年这个地区以在5月上旬播种较好。
长江流域无霜期较长,春季雨水多,地温缓慢升高,为避免梅雨期间大量落花落铃,棉花最好在7月上旬梅雨结束以后开花。因此把北方“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的经验在南方运用就不见得恰当。华东农科所1957年对“长绒3号”播种期试验的结果,以4月底前后播种产量最高。
华南地区系亚热带气候,全年有霜日数很少,春夏雨多(7月雨水较少),夏秋有台风为害。往年极少种棉,今年新开棉区播种期最早可在3月上、中旬,最迟可到5月上旬。海南岛的气候在华南地区是特殊的,终年都不会有霜冻,平均气温一般都在摄氏十五度以上,大部地区(尤其是岛的西南部)从11月到第二年7月上旬一般降水少,台风次数不多;降水和台风最多的时期是7月中旬到10月份。为了利用这个地区对棉花成桃的优越气象条件,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验在头年12月播种棉花,以便让开花到吐絮的时期都在3至7月上旬的晴朗、干燥的季节,尽量减少落花落蕾,增加成桃率,延长吐絮期,从而达到高额丰收。
我国棉区广大,气候条件复杂,以上分析只能作为各地根据当地经验决定棉花播种期的参考。各地在棉花播种以前,最好参考“十天天气预报”,如预报播种以后几天内有大雨,则不妨改在雨后播种,以免大雨引起土壤板结,造成棉苗出土困难。


第3版()
专栏:

向荒山秃岭进军 (木刻)
 阎云峰


第3版()
专栏:

河北磁县成安镇公社植棉能手林长润(左),在温室内利用大麻子、杨树苗、菊花和柳树苗,嫁接了六种棉花。试验成功后,将使棉花由草本改变为木本。
李棫 袁浩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合理密植是水稻丰产主要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1958年我国水稻总产量从1957年的一千七百三十五亿斤,猛增到三千亿斤左右,单位面积产量由平均亩产三百五十八斤增至六百二十斤,增产幅度达73%,这不仅是我国水稻生产史上,也是世界稻作生产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拿产稻著名的国家日本和意大利相比,日本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从1882年至今的七十余年来,仅增加了80%左右;1958年日本全国四千八百七十九万五千亩稻田,平均亩产六百二十点三斤。意大利1958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为一百九十九万五千亩,平均亩产量为七百零一点七斤。而1958年我国稻田面积共四亿八千万亩,总平均亩产量也已接近这个水平。如以单位面积最高产量比较,我国各地大量出现了二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更远远超过了日本在1955年所创造的亩产一千六百四十多斤的最高纪录。
肯 定 密 植 增 产
提高插秧密度是1958年我国水稻大丰收的中心环节。在深耕、增肥的基础上,插秧密度突破了常规,来一个创造性的发展,这就大大地促进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大跃进。
过去有些老农的经验,认为“稀三担,密六箩,敲敲打打一样多”。有些科学工作者的试验研究结果,也认为每亩插秧穴数超过二至三万穴,即增产有限,或不能增产,甚至还有减产的倾向。而1958年各地在抓水、抓肥、抓深耕的基础上,插秧密度大大超过了上述范围。先进地区早、中稻每亩插到三至五万穴,二十五至四十万苗;双季晚稻插到四至八万穴,四十至六十万苗,比1957年增加一倍甚至几倍。如安徽省双季早稻每亩插秧三万三千穴,比1957年增加了一倍,平均每亩产量达一千零二十八斤,比1957年增产182%。从1958年各地的密植对比材料来看,在深耕增肥等措施跟上的情况下,不仅每亩插三至四万穴的普遍增产,插五至六万穴增产更显著。依靠主穗是增产的主要特点
依靠主穗是1958年我国水稻密植增产的主要特点。我国先进的农民从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粒数是实现水稻增产的主要关键。在苏联先进经验的启发下,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依靠主穗成长来增加穗数,增产才有可靠的保证。过去所采用的大株稀植和近年来推行的小株密植,都是依靠分蘖成长来增加单位面积内总穗数的办法,这些方法很难使水稻产量在大面积上加倍的提高。如广东省广四县双季晚稻,1957年亩插二万穴,十万苗,平均亩产只有二百多斤;1958年有些丰产田用5×1寸的行株距,每穴插四至六苗,平均每亩总穗数达六十万左右,在其他措施配合下,亩产量跃增到二千斤左右。而日本最高纪录的水稻产量,是主要依靠分蘖穗获得的。折合我国单位面积计算,他们每亩只插一万二千穴,二万四千苗,结果每穴虽平均获得了二十八点二个穗子,但每亩总穗数仍只有三十二万左右,平均每穗九十四点一粒,产量也只是一千六百四十斤。(见日本“农业及园艺”杂志1955年5月号六百六十三页,原文产量为每反糙米一千零十四点六公斤,经日本农业技术访华团山田登先生折合稻谷如上数。)
依靠分蘖不可能获得更高产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穗数没有保证,在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常常不能达到创造高产所必须的穗数;其次,既要依靠大量分蘖,也就很难控制无效分蘖率的增长,以至耗费大量营养物质,妨碍有效穗的充分发育;第三,抽穗不齐,穗形大小不一,成熟延迟,空壳率增加;第四,无效分蘖数多,会增加稻棵间的湿度,影响通风透光,妨碍植株的正常生育。而密植后,分蘖减少,主穗所占的比重即随着增加。据江苏省金山县良种繁殖场单季晚稻田调查:每亩插三十万苗的最高分蘖率为46%,而插八十万苗的只有0.6%。由于分蘖减少,植株的营养物质可以集中供给主穗发育,更利于形成大穗,充分发挥个体的增产潜力。据湖南醴陵县太平农业社早稻高产田调查,品种为南特号,主穗粒数平均一百六十一点五粒,比分蘖穗多79%,不实率只17.4%,比分蘖穗少43%。在去年水稻大丰收中,依靠主穗密植增产的巨大潜力,不论在生产实践上或栽培科学理论上,各地农民和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取得了一致的认识,并且已成为我国水稻丰产栽培技术的独特标志。
合理密度是增产的关键
密植是我们的方向,密植的巨大增产作用也已为1958年水稻密植大丰收的事实证明。但是,密植不是孤立的,不是没有限度的,更不是越密越好。密植仅是农业生产“八字宪法”中的一项措施,它和其他七项措施以及气候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的栽培技术条件,就有不同的合理密度。过去在浅耕、少肥、管理粗放的条件下,一般认为每亩一、二万穴是合理密度;如果超过这个密度,稻穗就要显著减少,就会发生倒伏、死苗等现象。然而,1958年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解放了思想,大搞深耕、增肥、精细管理的技术革命后,情况完全不同了。江苏省常熟县四十八块单季晚稻,每亩二十五万穗的每穗平均六十七点零三粒,三十万穗的六十七点一七粒,穗数增加五万(五分之一),而每穗粒数都未减少;每亩三十五万穗的六十二点四六粒,七十万穗的五十九点八六粒,穗数增加一倍,而每穗粒数只减少4.2%。上海市郊松江县城东人民公社五千五百多亩单季晚稻田,每亩插四万穴左右,比1957年提高了一倍,直到成熟也未倒伏,平均亩产一千三百八十八斤。这些材料说明,生产条件改善了,栽培技术提高了,在一定密植范围内,穗数和粒数的矛盾可以得到调整和统一,倒伏、死苗的问题也可以防止。另一方面,去年也有少数试验田,因为密植前没有进行深翻地,密植后又由于排灌、施肥等措施没有跟上,增产幅度不大,穗短粒小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甚至还发生了倒伏、死苗等情况,反而造成减产。因此,从当前的具体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出发,采取合理的插秧密度、方式和方法,是一件既要有冲天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细致工作,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争取1959年水稻更大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确定插秧密度时,必须考虑到品种、肥料、劳动力及栽培技术水平等各种条件。根据各地经验,早稻比晚稻、双季稻比单季稻、粳稻比秈稻、肥料充足的比肥料较少的、迟插的比早插和适时栽插的应适当密一些;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在确定密植程度时更要考虑到插秧劳力的调配问题,不能单纯追求密植,延误插秧季节,反而得不到显著增产的效果。1958年全国大部分稻田的插秧密度每亩达到了三至五万穴,二十五至四十万苗,大面积丰产田平均亩产一千至一千五百斤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跃进,这样的密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生产条件的。应该努力进一步提高密植栽培技术,贯彻农业生产“八字宪法”,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潜力。至于依靠主穗是否还要分蘖的问题,我们的意见是应依靠主穗,还要争取部分分蘖,适当分蘖能促进稻根生长,有利稻株生长健壮。因此,从全国总的情况看来,1959年大面积采用亩插五万穴左右、四十至五十万苗,争取五十至六十万穗比较适宜。
推广条式栽插
“满天星”的插秧方式,曾是1958年某些稻田发生死苗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常用的方形小株密植,也由于密植程度进一步提高后,行距太小,田间早期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软弱,不便管理等严重缺点,在具体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以1958年各地群众所创造的各种插秧方式看来,以单行条插比较适宜于亩插五万穴左右的密度。如采用行距五至六寸,株距二寸至二寸半,每穴插八至十苗,这样,既可大大增加穴数和苗数,又可保持一定的行距,便于通风透光和田间操作管理,在其他增产措施配合下,可以使稻株生长健壮,有效分蘖率高,争取达到五十至六十万穗也较有把握。在每亩插秧穴数达不到五万穴的地区,还可考虑采用长方形栽插方式,以便争取较多的有效分蘖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总穗数,达到增产的目的。至于双行条插和分厢栽插等方式,不仅是费工多,操作不便,而且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容易发生徒长倒伏甚至死苗的现象,也不是目前大面积可以采用的。
适当增加秧田播种量
在解决提高密植程度后的秧苗供应问题上,去年各地取得了很多经验,特别是普遍采用了湿润秧田或半旱秧田的基础上,增加秧田播种量,培育嫩壮秧的方法。过去早稻秧田播种量大都是每亩一百二十至二百斤,南方中稻或单季晚稻一百至一百五十斤,双季晚稻为六十至八十斤。采用这种稀播的办法,在推行密植,每亩本田用种量从十斤以下,提高到二十至三十斤的程度时,要求秧田面积过大,发生很多困难,因此,许多推行密植的先进地区,都采取了增加秧田播种量的办法。根据湖南、湖北、四川早稻秧田播种量试验,每亩秧田密播六百斤以上(每平方寸约有二十多粒稻谷),只要加强秧田管理,并早插嫩秧,在密植条件下,与每亩播二百至三百斤的产量相类似。秧田密播后产量不低于稀播的原因,是由于嫩秧所需要的营养面积较小。不致于发生拥挤郁闭,从而保证了秧苗健壮。
但一亩秧田的播种量究竟可以增加到多少,各地还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来研究确定。如长江流域的双季晚稻,由于采用了生长期较长的单季晚稻品种,需要培育老壮秧,秧田稀播仍有必要;但有些地区已改用生长期较短的早稻和中稻品种作双季晚稻栽培,为缩短秧龄,培育幼壮秧创造了条件,就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又如早稻的育秧季节气温比较凉爽,秧苗生长缓慢但较坚实,秧田播种量就可以稍多一些;晚稻育秧季节气候炎热,秧苗长得快,播种太密时,容易发生徒长,播种量就应该稍少一些。同时,播种量和插秧密度也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是密植后需要的秧苗数大大增加了,另一方面是密植后,秧田稀播的增产作用也不是那样明显;因此,插秧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秧田播种量可以稍多一些。1959年的秧田播种量,如果按亩插五万穴左右的范围考虑,我们认为北方稻区和长江流域早稻秧田播种量可以增加到每亩三百斤左右(折合净秧田面积每平方寸十二粒左右),华南双季早稻每亩二百斤左右,长江流域中稻每亩可到三百斤,双季晚稻每亩八十至一百五十斤左右,是比较恰当的。
最后还必须强调指出,我们上面所提出的插秧密度和秧田播种量,只不过就一般情况提出的。由于全国各地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不同,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地方的要求。合理的插秧密度、秧田播种量以及必要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各地还应该从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参考外地经验,通过和农民群众一起研究来决定。
1958年的大丰收,不仅具有伟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而且发展了以密植为中心的一套适合我国生产大跃进的水稻丰产栽培技术,为我国农业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还必须看到,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更大的丰收,并逐步实现“高产、少种、多收”的方针,还有许多问题,如不同条件的合理密度、稻田的深翻、施肥、灌溉技术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我国水稻生产的无穷潜力,正开始挖掘,更伟大的奇迹和前景,更高度的创造和成就,正在等待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