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视察喜咏
  李济深
  余参加京郊视察凡八处,欣然成咏,得诗三首,词五阕,借作报道。
海淀区工读学校
  人性原相近,多随物欲移,家庭娇养惯,旧染潜支离。
  改造方针确,工读两相宜,兴居有纪律,行动洽规仪。
  学习心情畅,劳工乐不疲,顽童成好学,腐朽变神奇。
  管教成功巨,耐心好老师,愿将经验得,裨作八方资。
交道口居民委员会第四办事处
  制度真优越,人民庆日新,孩提皆有托,老弱得安身。
  街道多清洁,门庭绝点尘,蚊蝇无噍类,鼠雀委沦湮。
  书籍装订整,衣裳洗涤勤,文盲都扫净,工业起椎轮。
  男女资平等,夫妻敬若宾,大家齐得所,善政见闾閪。
象牙艺术工厂
  牙刻闻中外,推陈更出新,山川同毓丽,人物最传神。
  尺幅几千里,圆球廿九层,百花齐放艳,万象共含欣。
东土巨龙跃,红场雄阵陈,天工输技巧,劳动见斯文。
  艺术争谐作,奚论南北分,精工祝盛典,祖国乐长春。
鹧鸪天
十三陵人民公社
乐睹人民公社成,红旗插遍十三陵,山陬新树饶春色,水库鲜鳞乐泚清。春茁蕊,夏垂璎,青苹红柿载车盈。离离庄稼平畴满,果播长生丰产增。
首都市政规划和天安门建设工地
京国繁荣岂偶然,工农生产顾周全,十年改建翻新样,几许经营蔚大观。工程速,世无前,连云崇构峙天安。辉煌壮丽新都会,万国惊奇刮目看。
化工厂
化学功能巧夺天,万般有裨费钻研,五光胶卷增颜色,千缕灯丝接电缘。丰塑料,裕材源,苦思巧干力争前。四千品种车间列,福利人群见大端。
合成纤维厂
新制尼龙第一流,矿农余品耐寻搜,不烦剪伐羝羊触,还看飞腾锦伞收。同结网,羡鱼游,纤维细轫胜丝绸。两期争达千吨产,竞赛红旗劲更遒。
电子管厂
建厂工程巨且艰,无私援助仗苏联,大中型管资空运,长短周波启电传。廉纤手,巧千般,安排半导体完全。会待十周年国庆,举世齐闻广播宣。


第8版()
专栏:

  在祖国大地上
  金仲华
今年以来,无论到哪里,人们最多听到的两个字,是“十年。”一个孩子长到十岁,正是最充满着活力的时候。我们祖国的新生十年了,这时候,在无限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出现着蓬勃、壮丽的景象。
从春节到现在,两个月间,我走了一些地方,看了一些工厂、农村和城市。有的是参观访问,有的只是匆匆过路。但是,有一个总的印象:一切在飞跃前进,迅速变化。人的思想面貌在变化,大地的景物形象在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在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这真是一个春满人间,万物茁长怒壮的季节啊。
春初,我曾在祖国东海岸的一些岛上走了一趟,慰问海防部队和渔民兄弟。短短十天,留下了久久难忘的印象。那些海岛,解放以前是土匪特务横行的地方,渔民的生活暗无天日。他们把这些地方叫做
“穷山恶水”。现在,彻底翻身了,一切都变了。过去一年只捕两季鱼,现在四季都生产了;过去妇女不出海,现在是“千女闹海”了;过去岛上不种庄稼,现在山窝里筑起水库,山坡上一片青葱了;过去渔民卖儿鬻女,妻离子散,现在个个岛上成立公社,到处有公共食堂、小学校、托儿站、医疗所,人人都喜笑颜开了。人与人的关系起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男人骂女人:“船怕顶头风,人怕床头鬼”,女人永远是倒霉的。现在,你看一家男女老幼团团地坐在食堂吃饭的和乐气象,看他们一道在广场上看演出的活跃气氛,你会想到,这些人干起活来会有多么粗壮的劲头啊!
在上海,我看了一些工厂。郊区的工业基地,冶炼、机械、电机等一系列的工厂连在一起,像一座座新的城市。一个锅炉厂新建的车间,比旧时帝国主义“洋商”的整个厂还要大。几千吨的水压机,几万瓩的汽轮机,都在造起来了。这些高级、大型的东西,过去不靠进口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不仅大厂在造大机器,甚至小厂也要办大事,有些百把个人的小厂,也在表演着“蚂蚁啃骨头”的奇迹,搞出大东西来。这就是一年来社会主义大跃进,人人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做的结果。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党的伟大的群众路线,给我们祖国的工业建设打开了一条无限宽阔的道路。我们不仅能造高级、大型的机器,而且也要造许多精密、尖端的东西。在一个手表制造厂,我们看到一排排流水作业的工人,许多是年青的,在静静地有秩序地操作着精巧的工具,琢磨着和拼装着眼睛几乎看不见的金属薄片和螺丝钉。非常整洁的现代化环境,不让一点尘土沾上精密的机件。我们创始这种工业还不过二、三年的历史,但是已经做出高度准确的产品了。去年产了十多万只;今年,他们豪迈地说,订的指标是三十五万只,还要争取超过四十万只。
今年,上海工人争取完成跃进指标中的一句动人口号,是“增产不增人”。怎样做到呢?苦干加巧干,靠技术革新。我到了一个造船厂。一年前,我们去过,那时正在开拓厂地,填平泥坑;今年再去,见到的是几条船身整齐地排列在船坞,工人们正叮叮当当地鼓足干劲工作着。在这里,最吸引我们兴趣的就是工人同志们大搞技术革新。一些青年工人兴致勃勃地指给我们看,他们和老师傅在一起,怎样搞起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来。例如,铜工车间创制一台自动化的车床,把冷钢管不用烧红就能加以弯曲,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木工车间装了四把刀、六把刀同时操作,减少了许多工序,把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些还不过是技术革新初露苗头。我们不能不想到,像话剧“敢想敢做的人们”中的那种顽强苦斗的精神,那种敢于突破一切困难的先进思想,正在我们成千上万的工厂、矿山、田野、车间、以至试验室里,起着多么伟大的作用。
最近,由于偶然的机会,我作了一次旅行,路过西南。只是匆匆而过,但是留在我眼底的雄伟壮阔的景象,却是令人无限兴奋的。千百年来的古老城市,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面貌,换上愈来愈美丽的新装。从昆明到太原,一个个城市,都在出现宽阔的马路,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工厂;穿山过岭的铁路,刚劲有力的高压电线,正在给西南、西北高原地带灌注着无限巨大的生命力。在短短的参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昆明的一个民族博物馆。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解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我们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中,各少数民族是过着多么愉快幸福的新生活。这对于最近西藏一小撮上层反动分子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造谣,正是最有力的回答。
从东海之滨到西南高原,在我们祖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在起着空前的变化。两个月来这些片断的然而深刻的印象,说明了一点:人的变化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在我们这里,人已经做了机器的主人,做了自然的主人,做了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了!


第8版()
专栏:

  钻进去
  鱼跃
毛泽东同志早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提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怎么学法呢?毛泽东同志还说:“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钻进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成为我们党十年来最重要的战斗口号。我们始终如一地执行着这个口号,从来也没有懈怠过。一批又一批的军官和战士,脱下了军装,离开了战场,一批又一批在其他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们,离开了原来熟悉的部门,走上了新的、也许从前见也没有见过甚至想也没想过的战斗岗位:工厂、矿山、建筑工地、交通部门以及其他种种经济工作部门。生疏么?不习惯么?困难么?当然生疏、不习惯,而且困难重重。但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不足为怪。凭着共产党员的意志和毅力,凭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武器,凭着我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一贯传统,我们的同志刻苦地钻研着,前进着。
结果如何呢?进度不一样。有的同志时间短些,几个月、一年两年,有的同志时间长些,三年五年,甚或更长一些,但终究钻进去了,由不懂到懂,由懂的不多到懂的较多、到懂的更多,学会了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的国家,随着这个过程迅速地发展了。我们几乎是在空地上建起了现代工业的基础,我们的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1958年,我们用一年的时间,使钢、煤、粮、棉以及其他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翻了一番,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最高纪录。最重要的是,经过这并不算长的十年的实践,特别是1958年这一年伟大的实践,我们党终于钻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并且钻出了实现这个总路线的一整套方针。
“钻进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这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口号。一方面,我们承认自己不懂新的东西,承认在办好经济这个客观事物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存在着矛盾,承认这是一个困难。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认定矛盾可以转化,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可以打倒困难,由不懂变懂,由不会办经济变为会办经济。过去,既然我们的同志能够由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或学生,变成一个深谙韬略的军事家,为什么现在不能由一个将军、战士变成一个通晓经济的建设者呢?关键就在于高度发扬主观能动性,努力在新的条件中学。要学会办经济,就不能在旁边学,而应该在办的过程中学。结论当然是:钻进去!
事物永远在发展。新事物春潮般地汹涌而来,我们不熟悉的东西一个又一个地摆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解决。因此,“钻进去,学会我们不懂的东西”,也就永远不会落后。过去十年我们钻得很有成绩,可以相信,今后十年我们将钻得更好,成绩更大。


第8版()
专栏:

  故乡
  周建人
我离开故乡(绍兴)已许多年,去年回去,如见故人。但故人久别重逢,必然老了;故乡却不是这样,反年青了。
绍兴本是多河道的地方。过去城区河水很脏。特别到了夏季,市中的水发出臭气。颜色是呈蓝黑色的。近年由于染店已搬往郊外;居民不再把垃圾倒入河中。再加以疏浚,水澄清了。
城区有府山,又名龙山,过去荒芜而且污脏。这次重见,已植了林,满山青彩。山下开辟了公园,山上随处有绿色紫藤棚,缠绕着紫藤花。棚下有长椅,供游人休息。望海亭中常有中学生在温课。
曾在绍兴城区住过稍久的人,此次回去,决不会忘记的一事,是走到秋官地等处,过去常听到叮叮当当之声,今已没有听到了。由于过去这些地方开设着锡箔作坊,将狭长、小片的锡,打成很薄,大张的锡纸。再经过几番手续,制成银锭。现在这等作坊已不复见。有的地区却建设了炼钢炼铁的炉子,过去从事上述迷信手工业(指打锡箔等等)的工人,现在已成为钢铁工人。过去未经勘探,即说浙江没有铁和煤。所以说只能搞轻工业,如织绸之类。现在的绍兴钢铁厂的铁即从本县采取来的。还发见许多县里都产煤。
要求提高生产,便省不了科学与技术。举例来说,海宁县水田已实行了电气灌溉。一部机器能灌溉六七千亩田。我看到的一处,由二个女的青少年轮班管着,那机器上面的一个短铜管,拉起,水就大量地放入,揿下,水就停止了。二个小姑娘的工作,就能顶替一、两万工日(指与过去用脚踏的水车来灌溉)。
机器的力量之大惊人。必须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七八十小时的劳动量,用机器只要一小时就能做好,以至七八千日的劳动量,只要一天就能做好,是十分可能的,而且也能做到的。所以必须一刻也不懈怠的钻研科学,学习科学,努力再努力!


第8版()
专栏:

  海南岛短歌
  纪鹏
高飞吧,小山鹰
只见娘怀胎,
不见儿走路。
——五指山旧时民谣
  是谁把这只悲歌,
  留给苦难的黎苗,
  一只悲歌万行泪,
  今后再也不唱了。
  你看山中幼儿园里,
  活泼、健壮的宝宝欢跳,
  唱歌、舞蹈、做操……
  真像群快活的小鸟。
  不,这是群小山鹰呵,
  他们抖落了千年贫困,
  冲出痛苦的牢笼,
  就要展翅腾空飞跃。
  高飞吧,小山鹰们,
  伟大的祖国海阔天高,
  前进吧,五指山的新主人,
  更美的未来有待你们创造。
  你们再不会唱这只悲歌,
  要唱,也只是告诉后代:
  五指山过去如何阴暗,
  今天却变得多么美好。
红豆树下
  结满闪光的红豆树下,
  站着威武的哨兵,
  望着脚下翻腾的南海,
  想起家乡树下的水井。
  入伍前一天的夜晚,
  他和姑娘才把水井挖成,
  如今离家乡这么遥远,
  姑娘的话却还响在心中:
“你离家去保卫大海,
  可不要忘掉这清凉的水井,
  等我把井水放进稻田,
  从水波中会看到你的面容
……”
  哨兵微笑着把枪握紧,
  了望碧海中的帆影移动,
  他伸手摘下把多情的红豆,
  要把它和喜报一起寄回家中。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小游击队员的英雄形象
  杨子敏
在读者们的记忆里,也许还活跃着“铁道游击队”的战士们的英雄形象。现在,在“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刘知侠著)这本书里,我们又看到了小朋友们的活动。三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小张、小银和小朱,加入了铁道游击队,在刘洪大队长的领导下,出没于敌人的据点里,活跃在敌人的交通线上,执行着侦察敌情、通讯联络等等困难任务,他们在那种富于传奇色彩的斗争中逐渐锻炼得更加机智和勇敢。
和“铁道游击队”相似,作者在这本书里也安排了不少惊险、曲折的情节和场面,但是,它并不仅仅以此来吸引读者,而是通过对三个“小队员”的刻划,塑造出几个小战士的形象。虽然作者对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尽善尽美,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三个孩子当中,小张是最突出的一个,他大胆、沉着、机智,善于在不利的情况下找寻有利的时机。在侦察蓝山庄的敌情的时候,他一发现敌人的伙夫由于天热、人少而牢骚满腹,便立即跑去假装帮忙,探得了敌人吃饭的人数;又以“帮助”端菜、收菜盆的方法,在饭场查明了敌人的武器装备。后来,他又巧妙地闯过了敌人警戒森严的铁路线,把一份关系整个战局的命令送到了指定的联络地点。
作者对于小银的刻划,比较细致动人。小银害怕黑夜,然而他第一次单独执行任务的时候,恰巧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执行任务当中,他不住地为自己壮胆,但又一刻也不能驱散内心的恐惧。在夺取敌人火车上的武器的事件中,小银因怕在黑夜里跳车,被列车带走七百里,作了一次惊险的旅行。作者通过这次不平凡的旅行,着力描写了小银性格的发展和他克服弱点的过程。
这本作品我觉得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作品里表现推动和鼓舞那些小主人公们出入险境、创造奇迹的动力还不够充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解放区的许多孩子们,的确曾以各种形式参加了当时的革命斗争,这并非出于童年的幻想和好奇,而一般是有比较明确的目的的。有的因为他们的家乡遭受过敌人兽性的蹂躏,有的他们的父兄正在和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现实生活的教育,当时的革命斗争,紧紧和他们的童年联系在一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有了明确的敌我界限,因此他们才有所作为。这一点,作品里是写得还不清楚的。
作品对某些情节的处理,显得简单、粗糙。像第四、五章里,小张在蓝山庄监视、探听敌伪乡长的活动,以及他和老长工的几次接触和交谈,使人感到缺少儿童心理和语言的特征。人物和斗争比较简单,因而也就减弱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同时就全书来看,作者在语言的锤炼方面下功夫不够,语言比较粗糙。
作者在小张和大侦察员闹误会这一章里,对大侦察员们的描写,我以为是不妥当的。小张为了把一份紧急命令送给胡司令员,在路上和“大侦察员”遇上了。“大侦察员”们为了保卫首长,伪装敌特模样,发现小张行迹可疑,便把小张绑吊起来,审讯了一番。虽然作者在作品里已指出这是违反政策的行为,但读者对“大侦察员”们的反感仍不能扭转。从全书结构看来,这样的描写并无必要。如果用别的办法,既能表现小张的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又不损伤其他战士的形象,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8版()
专栏:

  春(木刻)
  赵宗藻


第8版()
专栏:

  出发 (木刻)
  小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