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全国广泛展开土壤普查鉴定工作
  对准土壤“脾气”确定增产措施
新华社16日讯 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的以耕地为主的群众性土壤普查鉴定工作,对促进生产起了显著的作用,为具体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会同农业部土地利用局最近联合召开了十五省(区)市的土壤普查工作汇报会,各地代表交流了土壤普查工作结合生产尤其是结合当前生产的丰富经验。
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是去年11月在广东新兴县举行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现场会议后广泛开展起来的。截至目前为止,全部完成的有两个省,已基本结束的有五个省、市,正在全面开展的有十三个省(自治区)、市,正在进行试点工作的有六个省(自治区)。
会上各地列举了许多鲜明的事例,说明土壤普查工作从生产入手,落脚于生产,在当前农业生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例如广东新兴县红旗人民公社运用土壤普查鉴定的成果,把七万四千多亩稻田全部深耕、施肥,改良了土壤,使去年晚稻获得了亩产近两千斤的大丰收。浙江兰溪县有一片地原来每年种水稻、玉米、春花作物等三季,近年改为种早稻、晚稻、春花三季,但产量不高。通过土壤普查,摸清这里是河沟土,砂性大,肥力低,并且秋季雨少,水源不足,因此不宜种新三熟,便仍然改为老三熟。江苏江宁县近年来扩大茶园,但是年年种植的茶树有许多长的不好,甚至成片枯萎。通过这次普查,发现这是由于把树苗种在不宜于茶树生长的碱性土地上了,便把茶园移到酸性土壤的地区。河南开封专区进行土壤普查鉴定后,规划了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区和面积,又规划出大型林带的线路、果树区、牧场、渔区等,作到了因地种植,合理利用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各地在进行土壤普查鉴定工作中,紧密地结合了当前的生产。如江苏兴化县提出了“五结合”,即在进行土壤普查鉴定工作时,结合田间管理消灭三类苗;结合春播工作,查种子与秧田面积是否对头,布局与茬口是否对头,指标与措施是否对头;结合积肥运动,做到自然肥料,土化肥,草塘泥自给;结合整社工作,检查“三包一奖”制的执行情况;结合整修农具,检查农具数字。常熟县白茆公社提出“土壤普查到哪里,生产促进到哪里”的口号,两天中普查了夏收作物田的土壤,并查出三类苗九百九十七亩,干部立即召开群众大会,提出了消灭三类苗的具体措施。
在土壤普查过程中,各地还发掘出许多肥源。广东省查出了大量泥炭和一百多种野生绿肥。江苏、浙江等省也查出许多泥炭。浙江省还查出磷矿、钾矿等多种肥源。黑龙江省阿城县红星公社通过土壤普查找出了大量的泥炭,当时每天就出动了百多人挖,三十多辆大车运送。甘肃在牧区查出了古羊粪,堆积达几公尺厚;内蒙古自治区也查出古牛、马、骆驼粪堆。
进行土壤普查鉴定工作,还为公社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土壤普查,公社弄清了每块耕地的肥瘦、灌溉、排水等条件,使生产队能够根据土质条件的不同,评定产量指标和确定措施。如浙江通过土壤普查,更合理地推行包工、包产、包成本,使公社经营管理更加细致。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土壤普查从生产入手落脚于生产,反过来当前的生产又对土壤普查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土壤普查工作做的更深入更细致。


第4版()
专栏:

  “田间会诊”
本报讯 四川省新津县太平人民公社在土壤普查工作中采取田间会诊的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的农业生产。例如这个公社的涧漕坝的一片小春三类苗,施追肥四次,但是不升级。普查工作组根据这一情况同公社干部和老农一起进行会诊,发现这块土地主要是土壤排水不良,以致土温低、空气少、麦根呼吸作用困难,土壤微生物也因此不活动,养分不易分解;另外发现这块地的土壤是强碳酸盐反应,可利用的磷酸含量少,而追的肥又缺乏磷质,因而小麦不分蘖,根不发展。
根据会诊结果,提出以下药方:一、追施干的粉状速效肥,如老墙泥加少量磷肥;二、集中在根部附近施肥,以提高土温,使养分溶解后,渗入土中;三、根外追施氮磷肥,以加强根部吸收能力。
对于彻底改造这块土壤,大家也提出了一些根本办法。根据涧漕坝为一袋形排水沟所围绕,灌溉水可由沟对岸渡水槽供给,所以将迂回的排水沟在接近处挖通,使水直接排走以降低地下水位,这样还避免了夏季洪水为患,保障渡水槽的安全。
经过这次会诊,既找到了当前的“药方”,也提出了比较长远的规划。群众说土壤普查队是“土壤医疗队”、也是“生产检查队”。温江专区很重视这个公社的经验,及时召开现场会交流和推广了这种工作方法。 (何兴磻)


第4版()
专栏:

  揭开土壤的秘密
  本报评论员
密切结合生产的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着。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揭开土壤秘密,摸清土壤底细,进一步合理地安排生产,制定各项农业增产措施,促进农业生产。
农业增产,是多种因素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结果。我们强调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就是这个道理。“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正确地认识它,改良它和利用它,对于农业增产关系极大。但是,土壤也决不是孤立的。形成土壤好与不好的原因是复杂的,它和地理环境、地质、水文、灌溉、施肥、耕作方法等各方面因素都互有牵连,互相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壤普查的时候,要研究土壤本身的问题,也要研究与土壤有关的各种因素,这样就可以把一块地、一片地、进而到一个公社、一个地区在目前生产上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根据地找出来,对症下药,为增产提出有效的措施。
为了全面地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济,也需要土壤普查。了解了各地的土壤特性之后,才能因地制宜安排生产,做到地尽其利。河南开封专区通过土壤普查,规划了五个粮食作物区,十六个经济作物区,六条大型林带,一百三十三个果树区和四十个渔区。同时选定了肥沃的土地作为丰产方。这就为今后更好地全面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
摸清土壤底细,测定土壤的氮、磷、钾含量,还可以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要求,科学地制定施肥计划,有利于合理施肥。结合土壤普查,还可以查出大量肥源。广东省就发现泥炭七亿多担,野生绿肥一百多种。江苏省查出泥炭二亿多吨。其他各省发现的肥源也很多,这就为农业生产跃进,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土壤普查工作,必须围绕当前生产中心任务进行。从生产入手,又落脚于生产,把它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搞得有声有色,深受群众欢迎。正在准备春播的地区,可以根据土壤条件考虑作物的布局,作到茬口合适,指标和措施对头,能使春播进行得更好。摸清土壤底细,也能更科学地作好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例如四川省江津专区根据不同土壤的肥力特性,查苗色,查密植程度,查根系发育状况,查分蘖;由苗到土,由土到苗,进行田间会诊,为生产“开药方”,提出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因此土壤普查队,又是生产检查队,也是庄稼医疗队,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说:过去是睁眼瞎子种田,现在是对症下药促进生产,今后增产一定更有保证。
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与土地共命运,同呼吸,摸透了耕地土壤的“脾气”,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只不过还不够系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进行土壤普查的全部过程中,要认真地走群众路线。只有发动群众,参加普查工作,并在工作中虚心向群众学习,深入、细致地总结群众经验,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把群众的经验加以系统化,提高一步,才能把土壤普查工作做好。
为了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生产,必须把土壤普查鉴定成果,切实运用到生产中去,使它开花结果。目前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查的地区,都在进一步开展改良土壤运动。浙江省通过普查鉴定,针对土壤情况对症下药,已改良土壤八十余万亩。许多地区的人民公社选定几种主要土壤,建立田间档案。有的人民公社还建立了简易的土壤化验室,定期测验土壤肥力的状况。显然,采用多种方式,紧密结合生产需要,开展群众性的土壤科学研究活动,就能使土壤科学回到群众中生根落脚。这就不仅可以加速提高农业产量,而且也将使我国农业土壤科学大放异彩。


第4版()
专栏:

  适应大面积高产运动创造新的领导方法
  富顺建立高产“指挥区”
本报成都16日电 记者王焕斗报道:为加强对大面积高额丰产田的领导,四川富顺县最近出现了许多大面积高产“指挥区”。
富顺县委第一书记于家俊在调查访问中,有一个老农对他说:“干部种的试验田是小块的,我们搞的是大块的,大块田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小块试验田未必能够遇到……。”这些话启发了于家俊,他决定亲自搞一块大面积高产“指挥区”,以便通过在大面积高产田的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来及时指导一般田的生产。
记者最近访问了由于家俊同志领导的共和公社的高产“指挥区”。这个“指挥区”包括两个管理区以及附近农场和农业红专学校的部分田地,参加的成员有县委、公社、农场、红专学校的负责人,以及生产队长、社员和技术员。“指挥区”首先发动群众对二千亩高产田的各种作物提出增产的具体措施,同时对劳动力、肥料、用水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细致的安排。
于家俊在领导“指挥区”的工作中,充分地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倾听大家的意见。例如,“指挥区”在水稻栽种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密植规格。“增加密度会不会烂秧?大面积烂秧能否像小块试验田那样容易避免?”老农民夏海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指挥区”的干部分头领导群众总结了去年密植水稻的经验,找出了有些田发生烂秧的原因,主要是通风透光不良。经过大家反复研究之后,有些社员提出了去年采用向阳条栽的办法,可以解决通风透光的问题,而且事实上获得了高产。这个问题对于家俊有很大启发,使他从向阳联想到风向和水向的问题,并立即组织干部普查“指挥区”全部田地的地形,跟农民一同探讨栽插的方向,最后确定了几项栽秧的原则:平坝上的田地,可以采用南北开厢东西条栽的方法,这样,可使阳光顺着一行行稻苗从早照到晚,东西风可以顺着行吹,南北风可以顺行距和窝距流通;“叠阴山田”的日照方向与风向常有矛盾,因为风向迎面遇到山坡会改变方向,这时,主要应考虑“阴山田”的日照时间短,采取以向阳为主的办法;防洪条件不好的“正冲田”,应当以水向为主,顺水条栽,防止苗架被山洪冲倒;“塝田”、“坳田”四面通风,作物如果不顺风条栽最易被风吹倒,因此在向阳与顺风发生矛盾时,应该顺风条栽,在开厢上也要注意向阳。
作物品种、时间、劳动力怎样安排最好?这个问题也从“指挥区”的生产中取得了解决的办法。例如按照目前密植规格,要在两千亩田地上进行大面积栽种,用工量要增加一倍以上,深耕、增施肥料以及同一时期还要照顾小麦、油菜、红薯、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的生产,劳动力就更显得不够用了。除了大抓工具改革以外,于家俊还从群众中摸索出一套安排作物、时间、劳动力的“三结合”方法。在作物安排上,改变了往年的水田全种双季稻又普遍采用单一品种的状况,把稻田分别安排为一季早稻、中稻、晚稻,并分别采取用南特号、麻谷、胜利籼等十种品种,并实行分批育秧、催秧,使栽秧期限由往年的两个节令延长到四五个节令,这就可以大大缓和栽插阶段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为了不使杂粮、小麦、经济作物的生产挤进插秧期,“指挥区”按照各种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今后的农活分成五个阶段:早、中、晚稻的栽插期作为三个阶段;在前一季水稻栽完、后一季水稻尚未开始插秧的两个阶段,集中突击旱地上的作物,这两个阶段正好是麦收、播种杂粮和经济作物的重要时机。这样安排也缓和了劳动力紧张状况。
最近,富顺县委召开区委书记会议,介绍了建立大面积高产“指挥区”的做法,全县各区、社很快推广了这种领导方法,并在全县形成了大面积高产“指挥网”。
  (附图片)
上图:富顺县共和公社的社员们,正按照“定向密植条栽”的技术规格,栽插早稻秧。
左图:中共富顺具委第一书记于家俊(左第一人)正在高产指挥田里栽插早稻。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4版()
专栏:

  湖南·黑龙江
  充分利用零星地种瓜种菜种油料
本报长沙16日电 湖南各地在大抓春耕插秧工作的同时,正发动广大社员抓季节抢种瓜菜等早熟作物,争取寸土不闲。到4月6日止,全省已播种春荞、马铃薯、玉米等早熟作物二百二十多万亩;种瓜菜约一百多万亩。仅据郴县专区统计,就利用屋前屋后隙地种南瓜二千一百八十二万蔸,还在一千九百多万条田埂、水圳边播种了豆子。湘西地区许多人民公社开展了“户户百蔸瓜”的南瓜山运动。仅据凤凰、吉首等七个县统计,利用小荒山头种南瓜一千五百多万棚。以产黄花菜著名的邵阳专区,许多地方利用菜园边扩种黄花菜;还有些地方利用宅旁隙地种芝麻、向日葵等油料作物。单是邵阳县下花坪人民公社一个生产队就利用屋前屋后空地播种向日葵四十六亩。现在,利用空坪隙地种瓜种豆种油料的运动也在城镇中开展起来了。郴县各机关干部最近出动八千人,在住宅空地上突击种瓜种向日葵,平均每人种了十九蔸。
湖南农村可以利用的小块隙地很多。大庸县茅岗人民公社去年社员利用荒山和屋前屋后隙地种南瓜,共收九百二十多万斤,增加纯收入十八万多元。今年社员利用工余时间种南瓜的积极性很高。现在,全公社已种六十六万多蔸,出现了四十五个“南瓜山”。
为了进一步调动社员播种瓜菜等早熟作物的积极性,各地人民公社一般把早熟作物播种任务包到食堂和作业组,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办法,并提倡食堂大量利用空坪隙地种植各种杂粮、瓜菜等早熟作物。邵阳专区各人民公社在3月初安排粮食工作、实行口粮包干到食堂的同时,对早熟作物普遍采取了“三包一奖”制度,全区很快播种马铃薯等作物五十五万多亩、瓜菜十八万多亩。同时,各地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原则下,允许社员利用工余时间在宅旁隙地种瓜菜,实行自种自收的办法,也大大调动了广大社员种瓜菜等作物的积极性。
据新华社讯 黑龙江省许多县在小油料作物计划种植面积以外,发动群众利用宅旁、路边、沟沿等空闲地块种植油料。巴彦、嫩江、青冈三县的青少年已经种植了五千多亩向日葵等油料作物。克东县为了更多地增产小油料,今年除按国家计划播种三万亩外,还要在二十九万亩大豆地中普遍套种线麻,在四十四万亩高粱、谷子、玉米等作物的地头上全部种上线麻。


第4版()
专栏:

力求寸土不闲
胡坚
湖南省各地人民公社在发动广大社员集体经营瓜菜等早熟作物的同时,也发动社员在宅旁的零星土地上种上瓜菜,力争寸土不闲。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常言说:“粒米成箩,滴水成河。”一块两块零星隙地,栽几兜瓜菜豆角,看来好像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可是,一个队一个公社聚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南县南红人民公社最近计算,全社的零星隙地,合起来有六千多亩。如果全部种菜,年产可达三十多万担;除全社四万多人每人每天吃一斤半鲜菜外,还可以有将近七万担供应市场。
“寸土不闲”,是我国农民勤俭耕作的好习惯。多少年来,农民总是利用田间劳动的空闲时间,在田塍塘坎、路边宅旁、空坪隙地种瓜种豆种菜种油料,不仅添补了口粮和蔬菜,增加了养猪饲料,还能补油料之不足。这是一件花工不多、占地不大、一举数得的好事情。公社化以后还应该继续这样作。人民公社的生产虽然同过去农业社比起来集体化的程度更高,但是并没有也不必要把路边、宅旁过于零星的土地统统由公社和它的生产队经营。公社和生产队的生产计划,只能包括主要的方面,大的方面。至于那些零星土地,应该发动社员去经营。他们对零星土地的情况摸得很清楚,知道在什么地方宜于种点儿什么作物。湖南各地人民公社在播种瓜菜等早熟作物的时候,各个生产队除对食堂、作业组布置了一定的生产蔬菜的任务,实行了“三包一奖”制度外,并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原则下,允许社员利用工余时间,在屋前屋后的小块空地上种瓜菜,而且规定收益归社员自己处理。这些办法是正确的,它既以搞好社、队的集体生产为前提,又充分地发挥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土地的潜力,对社会来说增加了许多物质财富,对公社和生产队说更大地发展了生产,对社员个人说又增加了收入,的确是一举数得。


第4版()
专栏:

  红河两岸小麦黄
  各族农民收割忙
本报昆明16日电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四十多万亩小麦开镰收割。经调查估计,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两百斤,比去年提高四倍左右,总产量将增加七倍。红河两岸今年小麦的丰收是空前的。记者行程四百里,但见云雾摩顶而过的哀牢山脉成百上千台梯田里麦浪翻滚,和平坝里已返青的早稻水田编织成锦绣的边疆山河图。
哈尼族、苗族、彝族等十多种民族妇女生平第一次收割小麦。有着丰收“尝新谷”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家,合家欢聚在竹制餐桌旁,笑逐颜开地尝新。以“阿细跳月”歌舞著名全国的彝族聚居的弥勒县,今年十六万亩小麦,平均亩产三百斤以上,这对于高寒贫瘠山区少数民族是莫大的鼓舞;红河沿岸金平、元阳、红河等县哈尼族农民,第一次种小麦就获得亩产四百斤的成就,连云南高原海拔最低的河口、屏边等地,小麦生长也很好。
自治州境内哀牢山脉起伏,气候属亚热带,霜期一般只有十五天左右,有的终年无霜,一年四季可以种小麦。在东北,小麦生长期要三百多天,而这里短的只要八十天。
这里多数地区没有种麦的习惯,个别地区也种过小麦,但由于耕作粗放,产量极低。去年冬天,自治州党委贯彻执行省委“小春大革命”的指示,才决定大力发展小麦生产。从去年10月开始,全州数十万农民投入了种麦生产,他们以冲天干劲,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一般土地都深耕五寸到一尺,每亩施干肥一万斤左右,采用了良种,田间管理也很细致。
目前,全州成百上千的麦场上,打谷机不停地旋转,麦粒似流。


第4版()
专栏:编后

  从“试验田”到“指挥区”
农业生产正在继续大跃进,到处都在开展大面积高额丰产运动。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领导干部仅仅限于搞小块试验田的生产,往往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大面积高产运动中的问题。怎么办呢?中共富顺县委第一书记于家俊同志同群众商量的结果,创造了一种好方法:由许多干部一起种面积较大的田地,作为“指挥区”来领导大面积高产运动。
在参加“指挥区”的生产中,于家俊和别的同志们在一起摸索到了一套合理安排作物、时间、劳动力的方法,大大有助于解决更高度的精耕细作和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他们还在参加“指挥区”的生产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光照、水向和风向等特点,找到了各类地区的最合理的插秧方式,有助于解决密植和通风透光的矛盾。很显然,这些好办法,在小块试验田中是无法找到的。当然,有些尚不能肯定的新的增产措施,先作小块的试验还是必要的。在“指挥区”中,还可以有小块试验田。
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才能不断地更好地领导群众前进。


第4版()
专栏:

  送肥(木刻)  雷时康


第4版()
专栏:

  坚决不让霜冻为害
  北京郊区人民展开防霜冻的战斗
本报讯 北京郊区各人民公社在16日上午听到霜冻警报后,立即组成防霜冻队伍展开战斗。
黄土岗公社的社员们,组成了一支一万一千多人的大军,给刚出土的土豆幼苗封土。这个公社新发地生产队的三百多名社员,在把队里三百二十亩土豆地全部封了土之后,又动员了六辆大车,把家里所有的席子都拉到地里盖住黄瓜、茄子和西红柿等蔬菜的新苗。六圈第一生产队准备打籽用的大白菜和菜花的苗子正在开花时期,不能盖也不能熏,社员们就用草捆成火把,准备在霜冻出现时,点火把在地里串走。
石景山人民公社中苏友好社鲁谷生产队的队员们从昨天下午开始,一面在阳畦上盖好了防冻的盖子,一面把大批柴禾抱到小萝卜地里,准备晚上适当时机熏烟。这个队的生产队长决定亲自在田里通夜值班。
南苑人民公社、海淀人民公社都组织了大批干部,到各生产队具体协助防止霜冻。
(王孔诚)


第4版()
专栏:

  定叫岗地大翻身
  本报记者 曲一凡 罗重璋
得红旗 保红旗
襄枣二县紧相邻,棉花竞赛比输赢。
去年枣阳领了先,襄阳来把红旗送。
高举红旗更向前,定叫红旗扎下根!
这是枣阳人民新编的一首“红旗歌”。3月5日,中共襄阳县委刘书记带领了公社党委书记等十七人,把一面写着“向枣阳学习,向枣阳看齐”的大红旗,送到枣阳县来。枣阳县的群众敲锣打鼓,欢声雷动,接受了这面红旗。第二天,枣阳县举行了三十万人的广播大会;各公社、生产队集会讨论了“保红旗”的办法。他们向红旗宣誓:“高举红旗,乘胜前进,永保红旗!”襄阳县的代表回去,也召开了全县的广播大会,他们的誓词是:“借东风,掀巨浪,战鼓紧催跃进马,襄阳急起赶枣阳!”他们坚决表示:红旗输给哪里,还从哪里赢回!
两个县竞赛如此火热,干劲如此勇猛,是有历史渊源的。
人们都知道,襄阳专区是湖北省有名的低产区。在这个专区里,又有个“三北”地区,即枣(阳)北、襄(阳)北和光(化)北地区。这一带丘陵起伏,到处是土质薄瘦的黄土岗,又是襄阳低产区里的低产区。人们形容这些地方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不长五谷不长(棉)花”。就拿种棉花来说吧,好年头每亩地能收十来斤(皮棉),年成差点只落得六、七斤。枣北群众形容说:“一亩棉花,一年的辛苦,只做得一床棉套子。”种粮食作物的产量也很低,每亩只收几十斤,多的百把斤就算了不起。
多少年来,岗地被人们说成是“屙屎不生蛆,种庄稼不见苗”,“有女不嫁五大岗,一生跟上喝稀汤”……。
去年,枣阳和襄阳两县展开了竞赛。枣阳县委认真贯彻执行了“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工作方法,大抓岗地赶平原,力争大面积平衡增产。经过全民大辩论,打破了岗地生产“无前途”的说法。岗地有些
“不利条件”,在思想获得解放的人们面前变成了有利条件。如土地多可以调茬轮作,多种产量高的春棉花;土质薄经过深耕、多施肥和因地制宜的密植,也就可以增产。去年8月初,岗上棉花正长得旺盛,突然遭到一场凶猛的虫害袭击,枣阳县全体干部和广大群众全力以赴大战虫害,日夜不息打药除虫,技术管理也做得细致。襄阳县本来干劲也不差,棉花也长得好;但在防治虫害和后期田间管理中,由于思想麻痹自满,松了一口气,结果在竞赛中输了。
今年枣阳县棉花的计划播种面积是六十万亩,其中春棉花扩大到四十万亩(主要在岗地),力争岗地棉花由去年亩产百斤皮棉提高到亩产双百斤。全县三十万男女社员,进行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并贴出五十万张大字报,挖出了增产潜力,批判了“增产到顶”的保守思想。在总结去年增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技术措施,全县掀起了“领导带头干,人人搞试验,保证平衡大增产”的竞赛高潮。从县委、公社到队的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已有十万人参加了亩产千斤或双千斤籽棉的丰产试验,为了帮助基础较差的地区和生产队迅速改变面貌,最近由县里派出了四百多名干部,加强基层领导。
在新的一年,人们决心再来一个大跃进,定叫岗地生产大翻身,把胜利的红旗永远插在枣阳县。
奋战七方岗
七方岗,是枣北地区五大岗中最大最穷的一条岗。“有女莫嫁七方岗,红薯疙瘩稀米汤”,平原人就是这样看不起岗上人家。然而,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岗上的人挺起了腰板,勇气百倍,定要和平原区赛一赛。去年,七方人民公社就和平原上自然条件较好的鹿头人民公社赛上了。七方岗六万八千多亩棉田突破了皮棉百斤关,比1957年亩产二十二斤增产将近四倍,和条件好的鹿头公社基本上打了个平手。今年,双方一场新的争夺战开始了。七方公社提出“保证亩产皮棉双百斤,决心和鹿头拼一拼”。
我们从县城搭汽车到七方岗,汽车爬过一个坡又一个坡,司机不断地加油,马达哼哈作响好似老牛打喷鼻。公路两旁的麦田,一片油绿。到处插着丰产田的牌子。在纵横交错的田间大路上,运送肥料的大马车、人拉车、手推车,联成了一条线,一队来一队去,络绎不绝。犁地也是成群结队的,每张犁都架着双套牛,翻起的黄土把撒在地面乌黑一层的肥料压盖了。到达公社党委会,几位书记和社长都不在家,第一书记到武汉开会去了,其他几位都积肥送肥去了。接待我们的余秘书说:全社已有五万亩春花地犁耙三道以上,深耕也有一尺左右;每亩要求施底肥一百五十车(实际不足这个数字)。
为了战胜鹿头公社,七方公社在内部展开几条战线的竞赛。队与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展开了竞赛。对象大都还是去年的老对手。条件好的永丰生产队,去年输给了土质较差的龙光生产队。永丰队不服气,今年要求再来。他们总结去年输了的重要原因是肥料没赶上,地头粪坑没有龙光队的多。现在,永丰队抽出二十四个劳力专挖地头粪坑,已经挖好四十八个。我们去的那几天,人们正在往地里送肥。全队三百多亩春花地,每亩已施三百担土肥。龙光队也不示弱,今年要实现籽棉千斤队,全部春花地都深耕一尺以上。他们的口号是:“早动手,战春天,争取走在永丰前。”
岗上的巾帼英雄
枣北五大岗上,妇女们是一支顶活跃的生力军。这也许是因为岗地上棉花种的多,技术活路也多,适合于妇女们心灵手巧的特点;也许是因为过去岗地上艰难困苦的岁月,使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特别殷切。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妇女们摆脱了繁琐的家务劳动,参加农业劳动就比往日更多更出色了。
出了枣阳县城,沿一条黄泥巴路往东北走,过了一岗又一岗,来到和河南省交界的陈庄,我们会见了名扬全县的“姑娘王”。她叫周明华,是太平人民公社红星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去年她种的棉花试验田,获得了高额丰产,被邀参加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她领导的三十五个“棉花姑娘”中有三十个被选为全县或公社的棉花丰产模范。周明华今年又种了两亩试验田,已经犁耙三次,深耕一尺五,每亩施底肥一百五十车,准备密植八千株,加强技术管理,争取比去年更高的产量。她领导的妇女试验队,对新的一年充满信心,干劲惊人,丰产的奇迹一定会在她们手里不断出现!
争取岗地棉花更大丰收的竞赛运动,逐步深入到每家每户。父子比赛,婆媳比赛,俩口比赛的佳话到处流传。七方人民公社建联队有个老婆婆王明英参加了运肥队,并提出要和她的媳妇崔华兰挑战。崔华兰对她说:“妈,你莫跟我挑战,还是和婆婆队里的人挑战好,你这大年纪,干这种活,还干得过我们年青人?”王明英听了也不哼声,当晚回来,把车子轮轴上好油,又把一车肥上好。第二天一早,等她媳妇上肥时,她已经往地里送了一车。结果,这一天婆婆比媳妇多送了三车。小组长把这场婆媳竞赛的事一宣布,媳妇对婆婆说:“我以为你老人家昨天是说着玩的,怎么真的干起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