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促使各类生产队平衡发展
衡阳专区抽调大批干部到工作薄弱的生产队去
广东从化县街口公社石合大队立志大干一年赶上先进队
本报长沙15日电 为了使各种不同类型生产队的生产平衡发展,齐步跃进,并首先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力争今年获得更大的丰收,中共湖南衡阳地委最近从各县、公社和大队里抽调了一万一千四百多名干部,深入到经济基础薄弱的队、后进队、边远队和规模较大的生产队去,加强这些队的领导。
衡阳地区今年春耕生产各方面都较去年大大跃进了一步,但是目前还有占35%(据六个县的统计)的队落在先进队的后面。比较后进的原因很多:或者由于物质条件较差,或者由于工作基础较差,或者由于地区偏僻,不便于领导,干部力量也较少,或者由于队大、范围大,工作比较繁重,干部抓不过来。因此,迫切需要加派骨干到这些队去,充实力量,加强领导,这样,才能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地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实现今年的继续大跃进。
衡阳地区全体干部最近认真讨论了地委关于加强基层、加强对四种队的领导的决定,一致认为这一决定对于促进今年农业生产高潮、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关系十分重大。县、公社、大队各级干部热烈响应了地委号召,纷纷报名要求下放。许多干部还提出响亮的口号:“到最偏僻、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不回来!”东安井头墟公社党委决定副社长冯志云到一个连续三年遭干旱的经济基础薄弱的队去。他说:“不怕工作落后,只要发奋努力,事在人为,就能赶上先进。”他并向党委提出三项保证:一、深入群众,坚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深入生产,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关键问题;三、一定在短期内改变这个生产队的面貌。
这批干部下去以后,普遍做到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和群众商量,有困难和群众共同克服,因而进一步鼓舞了干部和群众的信心,解决了许多问题。祁阳下马渡公社经济基础薄弱的大茅坪大队,在春耕中需要三万斤石灰,但因缺乏资金,无法买回来。公社党委委员石友德到这个大队以后,除了向公社借钱买回石灰以外,还和群众一起研究,做了两只渔舫捞鱼苗,很快就收回一千一百多元,除归还借款以外,还可解决一部分工资问题。衡阳英陂公社建楼生产队(边远队)原来干部少,骨干力量不强,生产进度较慢,公社干部宏效高、胡德荣到这个队担任正、副队长以后,召开了基本群众的座谈会,并且立即脱鞋袜下田,带动了广大社员,只四天就犁田一百六十亩,消灭了板田。肥料也由每亩二百担迅速增到四百担。
本报广州15日电 原来生产基础比较差的广东省从化县街口人民公社石合生产大队,最近分析了过去“落后”的原因,发扬了积极的因素,因地制宜地订出了切实可行的生产规划,向公社里的先进队雄峰大队提出生产竞赛的倡议。他们决心在公社统一领导下,发奋图强,大干一年,赶上“雄峰”。现在,这个去年插秧插到“立夏”的生产大队已在“清明”后七天基本插完秧,赶上“雄峰”的进度;多种经营也初步发展起来。
石合生产大队位于丘陵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来不是高地受旱,便是低地受涝。1957年以前,全大队二千一百多亩耕地经常受旱的有四百五十亩,受涝的有七百四十亩,生产不很稳定。因此,过去社员普遍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加上土地多,劳力少,对赶上先进缺乏信心,因而生产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在最近这次整社运动中,这个大队经过充分的讨论,肯定自己的自然条件虽然比较坏,但过去“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干部和社员受“唯条件论”的束缚,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积极推行各项技术改革。如去年早稻到“立夏”后才插完,拖了四十多天,而且还是插7×8寸或8×9寸的规格,肥料每亩也只有四、五十担,因此产量就比较低。而现在,由于公社修建了龙潭水库和八乡水利工程,加上大队自己建了四个山塘和两条排水渠,旱涝灾害已基本消除。在自然条件方面,这里虽然是丘陵地区,土壤条件不如平原好,但在发展林木、水果和多种经营方面,却是平原比不上的。
经过这样分析后,社员们雄心勃勃,又切切实实地订出了一个“因地制宜,大干一年,赶上先进”的生产规划,并向公社里的先进队——雄峰大队提出了竞赛倡议。
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现在石合大队全队二十三名干部个个都以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的姿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同时,全大队贯彻了任务到组、定额到人、按工计酬的劳动管理制度,并展开了队与队、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竞赛。公社党委还抽调了一名书记长驻这个大队,加强领导。到12日止,仅仅十多天,全队一千四百亩早稻便基本上插完,赶上了先进队的进度。现在,这个队已把主要力量转上田间管理,大抓中耕追肥,做到丘丘有排灌尺,浅灌细耘。
(黎作骥)
  (附图片)
  四川成都平原在春播 高华敏摄(成都日报供稿)


第4版()
专栏: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龚杰
在一个地区、一个县、一个公社,甚至一个生产队里,工作不平衡的现象是不断有的。但是,决不能因为它是不断的就不设法加以改变;不改变,就不可能使工作全面地迅速发展。正因为不断会发生不平衡,所以要经常力求平衡。平衡的方法不是挡住先进单位的去路,也不是把先进的和落后的在原有基础上拉平,而应该是使先进的更先进,使后进的以更大的速度赶上来。
这里虽然有种种客观条件,如自然环境、历史情况等等,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主观能动性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领导方面来讲,决不可忽视对落后地区工作的领导,而应该把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当作推动全盘工作前进的一种力量。
主观能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即群众的能动性和领导的能动性。群众的能动性是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的最根本的力量。可是,如果没有很好的领导,这力量就不容易发挥出来。有些地方之所以落后,原因正是领导力量薄弱。正像在田间管理工作中有时候需要对“三类苗”实行“偏水”“偏肥”一样,对工作比较差的地方,也需要分外加强领导力量。
人们往往愿意到先进公社、先进生产队去,在那里可以创造经验,指导全面。但是,我们更应当到生产和工作都较落后的生产队去,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区去,在那里同样能够创造出宝贵的经验,指导全面。在那里,能使干部得到更好的锻炼。最主要的一点是:那里的群众最需要干部去和他们一起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改变自然面貌。为群众服务,和群众一起创造新的幸福生活,是每个革命干部的根本职责,也是他们最大的愉快。衡阳地区的许多同志深刻理解革命干部的光荣任务。一位公社的副社长到一个连续三年遭干旱、经济基础薄弱的队去工作的时候说:“不怕工作落后,只要发奋努力,事在人为,就能赶上先进。”这番话说得有理。事在人为!现在的许多先进单位当初不也是在困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只要发奋图强,只要加强领导,后进单位是很快就可以赶上先进单位的,而且会共同在更加先进、更加富裕的大道上前进!


第4版()
专栏:

  随采伐 随集材 随清林 随更新
  确保森林更新赶上采伐
去年更新速度空前提高,今年要继续跃进
新华社15日讯 今年,各省对森林更新工作都抓的早,抓的紧,计划落实,措施具体,并重视了种苗的培育工作。黑龙江省先后在带岭、美溪两地召开现场会议,研究今年的更新工作,并推广伊春地区“长结合(在常年采伐中结合更新)、短突击(在更新最有利季节大力突击)、两大动员(全党动员、全体职工动员)、三大突击(更新育苗、清理林场、采种)”的经验。全省要在春季更新季节开展一个十万人大兵团的突击旬或突击月。四川省今年要基本上做到随采伐、随集材、随清林、随更新。加强育苗工作,采取深翻、施肥等措施,促使苗木提早出圃,保证更新需要。内蒙古自治区在3月中旬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更新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在大力生产木材的同时,坚决贯彻执行采伐与更新并举的方针。吉林省提出“冲破更新关,力争今年更新赶上采伐”的战斗口号,要求春季完成70%的更新任务。
在“一手砍树,一手栽树”的战斗口号下,全国各地的森林更新工作在大步跃进。仅据十六个省(区)的材料,过去一年中共完成更新面积三十七万二千九百多公顷,基本上接近了当年的森林采伐面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和四川五省区已有十二个林业局的森林更新面积赶上或超过了采伐面积。更新工作的质量也较往年有所提高。人工植苗更新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许多地区还开展了以改革工具为中心的技术改革运动。伊春大修厂和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创制出我国第一台各式动力除草机和挖坑机,为更新工作的继续大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森林更新事业还不能适应国家建设高速度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重点采伐地区,更新面积还赶不上采伐面积。如黑龙江省去年更新面积只占当年采伐面积的63.5%,更新的树苗成活率在一些地区还不高。
为了扩大森林面积,林业部在3月召开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新疆五省区森林更新座谈会上,总结了1958年森林更新工作大跃进的经验,规划了1959年森林更新的具体任务。


第4版()
专栏:小常识

  森林更新
利用人力或借自然力,在采伐过的林地上,培育新的森林,叫做森林更新;把林区现存的火烧迹地、稀疏林地和林间空地等的森林恢复起来,也叫森林更新。
森林更新,在林业建设事业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巩固和发展现有森林基地,保证森林永续利用的根本措施。
森林更新的方法,一般分为天然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三种。天然更新,是借助于母树天然下种或根株萌芽来恢复森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实质属于天然更新范畴,是在林地上进行整地松土、或清除杂草灌木苔藓等地面被复物,以促进天然飞落的种子发芽更新;人工更新,是用人工栽苗或播种的办法,在林地上培育新的森林。
我国在1957年以前,恢复森林的方法主要是天然更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恢复成林的时间很慢,更新起来的树种,多不合乎理想,并且分布不均匀,生长慢,单位面积产量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虽然好些,但效果与人工更新比较仍然很差;唯有人工更新,不仅可以保证采伐迹地迅速恢复成林,而且具有生长快、林质好、产量高的优点。据调查,在东北同是二十年生红松林,人工栽植的比天然生长的要快六倍多。
  (附图片)
  小兴安岭林区采伐迹地生长起茁壮的松树幼苗(林业部供稿)


第4版()
专栏:短评

  一手采伐,一手更新
森林更新,是国家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发展现有森林基地的首要措施。“使更新的速度超过采伐”,“伐一棵种两棵三棵”,是林业工作中的一条根本性的方针。
几年来,全国各林区职工和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更新超过采伐”,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1958年,更新面积比解放以来历年更新面积的总和还要多。更新工作质量也有所提高,人工植苗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这就基本扭转了更新落后于采伐的局面,鼓舞了更新超过采伐的信心,为今后森林更新工作的继续大跃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9年森林更新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继续努力,乘胜前进,确保更新的速度赶上和超过采伐,并且积极提高更新工作的质量。要争取做到哪里采伐、哪里更新,随采伐、随更新,并积极地在旧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稀疏林地和林中空地种植林木。
能不能完满地完成今年的更新工作任务呢?答复是肯定的。今年有完成任务的许多有利条件:有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林业职工对更新工作的重视;有广大群众的冲天干劲;有去年大跃进的丰富经验;有比过去更多的物质技术基础;今年各地一般动手较早,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充分。问题只在于如何充分地发扬这些有利因素。要多快好省地发展更新工作,各级林业部门和其它有关单位,首先应该加强对更新工作的领导,把增产林木和长期经营密切结合起来,实行采伐和更新同时并举,在抓木材生产工作的同时,从思想上、组织措施上把森林更新工作紧紧地抓起来。只把采伐当成紧要任务,而把更新当成可以缓行的任务,那是目光短浅、缺乏共产主义风格的一种表现。我们必须从整体利益着想,为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远大目标着想;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森林面积,并保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做好更新工作,必须大搞群众运动。去年更新赶上或超过采伐的一些单位,如做到“砍一造二”的带岭林业实验局,实现采伐更新双跃进的东京城、美溪和伊图里河等林业局,他们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他们在适宜森林更新的季节,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全力以赴,开展了群众性的更新赶采伐超采伐的运动;在局与局、场与场、队与队之间,开展了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的红旗竞赛。今年,应该继续开展群众运动。同时,要更好地组织劳动力,并且做好种苗、工具等项准备工作,苦干实干巧干。在大搞群众运动的同时,要求各林场普遍建立营林专业队,负责进行种植林木以后的抚育保护工作。
在更新工作中,要坚持“人工更新为主,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单纯天然更新为辅”的方针。这是我国林业工作者几年来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更新工作多快好省的正确途径。在人工更新中,要十分讲究质量。人工更新的林地,要全面贯彻执行“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适当密植,抚育保护,改革工具”六项基本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林地,也应本着这个精神加强经营管理。总之,要力求做到种的多,活得好,更新一片,成林一片。
大抓采种育苗和工具改革工作,在更新工作中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要保证更新的质量,首先要有好的种苗。因此,要继续开展人人采种、场场育苗运动。采种要注意母树林的划定和培育;育苗要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速生丰产。
春季是森林更新的最有利季节,60%—70%的任务要在春季来完成。目前,大规模的更新工作已经开始了。应该迅速发动群众,向采伐迹地和林中空地进军,为森林更新的速度超过采伐而奋斗!


第4版()
专栏:

  从第十四到第四
  ——记湖南衡山县霞流市公社改变后进面貌的斗争
  杨德嘉
3月初,湖南衡山县公布全县各个公社2月份评比的结果时,在表示工作比较落后的“牛拉车”栏内,有着“霞流市人民公社”的名字。1月份,霞流市公社在全县十七个公社中站在第十一名;这次,积肥和全面工作都降到第十四名了。
指挥员的心
夜深了。各公社参加全县干部会议的同志们,大都已经安然入睡。霞流市公社的同志们居住的房间里,仍然点着灯光。人们在利用休息的时间,给公社、大队留在家里掌握工作的同志们写信。这两天,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给家里的同志打电话,去信,有的人甚至一天就写了两封信。
最焦急的,还是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宾桂芳。这一晚,他几乎根本没有睡着觉。他想:沙泉公社、南岳公社积肥满氹,犁耙工夫也都搞得好,为什么霞流市公社就搞不好呢?霞流市公社田多劳力少,自然条件差,这是事实;但是,条件难道就不能改变吗?突然,他想起了南岳公社:这个公社上个月也是站在第十四名,由于他们猛追猛赶,这个月终于站到了第四名。这件事给了他最大的鼓舞,赶上先进的决心、信心代替了沉痛、焦急的心情。为了抢时间,他决定第二天向县委请一晚上的假,赶回公社去开一个紧急的电话会议。
全民大动员
第二天晚上十一点多钟,紧急电话会议召开了。电话里传来了宾桂芳的声音:这次评比霞流市公社由第十一名降到第十四名了,再这样下去,下个月就会是第十七名——最末一名了;你们大家说:霞流市公社甘不甘心落后?不甘心落后怎么办?……短短几句话,激动了每一个人的心。这个电话会开得紧凑、热烈,研究了措施,表示了决心,激起了昂扬的斗志。
虽然已经近一点钟了,各个大队还是连夜召开了干部会议。第二天,又都召开了群众大会。领导干部没有隐瞒自己的缺点,而是把缺点、问题交给群众,让群众讨论、解决。岭茶大队部分领导干部,前段强调队大、田多劳力少、水源不足等客观困难,生产进度迟缓,在全公社十六个生产大队中排居最末一名。这次,在支委会、党员会上受到了批评。随后,他们又在群众中开展了“两讲”(讲公社在全县站第十四名、讲大队在公社中站第十六名)“两检”(领导干部检查自己的缺点,发动群众检查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两献”(献力献计)运动。在这个基础上,又围绕着“落后面貌能不能改变”、“大家甘不甘心落后”、“不甘心落后怎么办”等问题,开展了全民性的鸣放辩论。通过辩论,群众斗志昂扬,他们提出了“苦战一个月,改变面貌,猛追先进,为公社争光”的豪迈口号。群众的积极性、智慧大大发扬了。
战斗开始了
紧急电话会议和随后进行的全民大辩论,使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的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了。几万个人的意志变成了一个意志:改变后进面貌!原来生产最落后的岭茶大队,面貌焕然一新。出工人数由占总人口的40%增加到75%。青年人、壮年人用车子、用谷箩送肥料下田。二队食堂女炊事员袁桂华,除了负责煮六十七个人的饭菜外,每天还铲草皮一百五十担。全大队八百来亩板田,四天之内就突击消灭了。
活跃在生产最前线的,还有公社、大队的指挥员。他们既是宣传员、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柏桥大队队长赵雍龙,由于天雨路滑把手跌肿了,可是他还不肯休息,天天到田里去。老倌子杨义有,是巷子大队排形生产队每天起床最早的人;这几天,他落后了。每天天还没亮,杨义有就起床;可是,公社党委委员、大队总支书记李扬生同志,已从野外拣回一箢箕野粪了。
苦干加巧干
紧张的战斗在持续地进行着。很多干部连续苦战,群众的干劲也十足。为了保持群众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公社党委发出了号召:苦干还要加巧干。
随即,一个以运肥车子化为中心的工具改革运动开展起来了。几天之内,全公社整修新修的车子近三千部。车子有了,车箢不足怎么办?群众把不用的摇篮、挑箱、旧式笼子等都献出来了。由人工挑肥改为车子运肥,工效普遍提高了两倍。
群众的创造发明很多。三才大队推广了用旱船在大田里送肥的办法,可以提高工效四、五倍。在整理湿润秧田时,各大队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平整秧田架”,也大大提高了工效,人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了。
胜利了
经过苦战一个月,霞流市公社的面貌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全公社七万多亩稻田,全部作到了“丘丘满氹,氹氹满肥”,每亩平均已积肥六百五十担。浸种育秧、犁耙工夫、春播、畜牧、水产等工作,也都有了发展。原来最落后的岭茶大队,也基本上赶了上来。在3月底,全县各公社评比结果,霞流市公社已由第十四名一跃而为第四名。自然条件比霞流市公社好得多的扬林、草市等公社,却落在霞流市公社的后面了。
在全民大辩论中,有些人还是口服心不服,认为要改变落后面貌不大可能。现在,在事实面前,他们也心服了,认输了。他们说:“落了后,不可怕;条件差,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缺乏干劲,缺乏力争上游的决心”。


第4版()
专栏:

  充分挖掘大豆增产潜力
  ——1958年大豆丰产的基本经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1958年我国大豆生产飞跃发展,全国大豆平均亩产一百七十斤左右,为1957年的161.8%。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大面积丰产和高额丰产的新记录。
生产实践证明,改不耕为耕翻或深耕,改不施肥为施肥,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是大豆增产的主要关键。虽然1958年全国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比1957年增长61.8%左右,但仍大大落后于粮棉等作物的增长速度。从各地丰产事例来看,大豆增产潜力还很大。我们通过分析大豆丰产栽培材料和调查研究结果,总结了1958年大豆丰产经验,并提出对1959年大豆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的意见。
深耕是增产的基础
深耕是大豆增产的基础。大豆是深根作物,在良好耕作条件下,主根深入土中;反之,主根不发达,支根多局限于土壤表层。
据山东省诸城县相州村1958年的对比结果,耕地比不耕地增产15%—20%;湖南省1958年大豆现场会材料表明,耕地的每株根瘤比不耕地的多四十二个。1958年我所在寿张县基点进行耕地对比结果,耕地的比不耕地的每株粒数多、主根长、产量高,而且不倒伏,不耕的就有倒伏现象。深耕不仅使植株健壮高大、节数多、分枝多、单株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主根得以向纵深发展,这就加强了植株的牢固程度,也为密植创造了条件。这就否定了“种豆不用犁地”、“犁地种豆子出不齐,好楞青”等错误看法。至于大豆大面积丰产栽培的耕翻深度,应因地制宜的加以规定,一般可在一尺到一尺半左右。
北方春大豆产区,在前作物收获后,应即处理残茬,并在封冻前翻耕完毕,翻后立即耙碎大垡块。春翻地越早越好,在化冻深度达到耕翻深度时即可进行,随耕随耙防止跑墒。黄淮平原的深翻地多采取上层翻动、下层松土办法。深翻地经一冬风化,至来春解冻时立即耙地平整田面,避免跑墒。有的采取大水浇灌方法,促使土壤塌实,增加土壤水分。对砂质土壤也有用直径一尺多的石滚进行镇压的,以防止塌陷透风。麦茬大豆要在小麦收获后,立即处理残茬,铺上底肥翻地,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应及时耙地保墒。
整地好坏直接影响播种和出苗质量,因之要求耕作层上虚下实,即下层塌实含有充足水分,上层平坦疏松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1958年各地创造了结合深耕的分层施肥和多耕耙的经验,做到层层有肥,土肥交融,使土壤在较短时期内形成肥厚的耕作层。
大豆同样需要肥料
我国各大豆产区施肥情况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地区长期习惯于不施肥料。有些地区虽施肥,但施肥量甚少,难以满足大豆生长的需要。有些人认为大豆适应性强,又有根瘤菌固定游离态氮素,可不施肥,这是不对的。不可否认大豆比起其他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耐瘠性强,但绝不意味着大豆不需要肥料。根瘤菌固定氮素是事实,但认为它能供给大豆生长发育所需氮素的大部也是不合适的。也有些人认为施肥(尤其是氮肥)多了会倒伏、徒长,以至对施肥有顾虑,这也是不必要的。从各地丰产栽培材料来看,在多施用富于氮素肥料前提下,采取施足底肥、分期追肥、增加磷钾质肥比例等措施,正是丰产的重要关键。
1、施足底肥,分层施入,迟效肥速效肥并举:各地经验表明,基肥对保证大豆丰产有重要意义。如山东省诸城县相州村对比结果,施基肥的比不施基肥的增产30%。我所在山东省寿张基点对比结果,每亩施用基肥(圈肥)八千到一万斤的比不施用基肥的增产25%以上。
2、在增施氮素肥料前提下,增加磷钾肥的比例:大豆需氮量比其他作物为多,从苏联A·B·符拉基米洛夫等材料得知,其所需氮量(形成等量干物质时)要比春小麦多一点三倍。各地丰产田一般均施用了相当数量含氮量高的人粪尿、硫酸铵等。黄淮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大豆丰产田施用人粪尿还是比较普遍的,同时还配合施用相当数量的磷、钾肥,如猪粪、草木灰以及过磷酸钙等等,以供大豆生育需要。
3、分期追肥:分期追肥多围绕苗期、开花期(初花前后)、结荚期三个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如黄淮平原和一些地区的大豆丰产田多在定苗后追施富于氮、磷元素的人粪尿;开花期可追施速效性氮、磷肥。大豆倒伏发生在开花阶段,故应在开花前追施钾肥。
4、注意施肥方法:迟效肥应早施做基肥用,一部分速效性肥也可做基肥施用,其余的速效肥应分期追施,以接近根部开沟条施为好。要在灌水、降雨前后趁墒追施,以充分发挥肥料效力。给大豆接种根瘤菌是简而易行的有效增产措施,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增产效果。
5、肥料施用量:按亩产大豆一千到二千斤水平,每亩施用基肥(厩肥)应不少于二万斤。人粪干每亩三到五百斤,做基肥和苗期追施。硫酸铵和过磷酸钙均宜于苗期、开花期施用,每亩施用量可各为三十——五十斤,后者也可供基肥及结荚期施用,草木灰每亩四百——五百斤。其他肥料如石灰、壳灰、微量元素等可根据各地区的土质情况酌情施用。
也要适当密植
缩垅增行,播种量增加为每亩八到十五斤,每亩株数可在一万六千到三万株左右。在适宜大豆生长的天数较短的地区,密度还可适当增加;过去多采用较宽行距,播种量小,每亩才四——五斤,粒数不过一万二到一万六千粒。认为豆子种密了通风透光不好,说“豆打旁秸麦打齐”、“稀麦稠豆坑死人”。这种说法只能反映以往在浅耕少肥甚至无肥条件下的大豆栽培技术,1958年大豆丰产事实已经打破了这种常规。一般说来,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和营养条件下,增加密度时,分枝数和单株生产力虽然会有所降低,但由于适当增多了株数所增加的产量大大超过因增多株数后单株所减低之值。
从1958年大豆丰产栽培事迹、试验调查结果以及现有密度范围来看,适当增加密度的潜力很大。
密植方式,一般多采取在保持一定株距前提下,适当缩小行距、增加播种量等办法。也有些地区加宽播幅。
抓紧播种季节
广大农民对抓紧播种时期都有很深的认识。1958年东北各处大豆丰产田均相应提早播种,一般将播种时期提早至4月中旬(南部)到5月上旬(北部)。适当早播不仅可以避免早春苗期干旱,也增加了生长发育日数。福建省莆田县原柳卓社经验是在春分前七天播种为好,这可减轻豆荚螟为害和避过结荚期的干旱。夏、秋大豆播种愈早愈好。1957年我所在山东省寿张县基点(原民生社)所进行的播种期试验结果:6月17日播种比晚播五天的增产17.4%。夏大豆的播种期不宜迟于6月中旬。秋大豆应在立秋前种完。
加强田间管理
1、实行早疏苗,适期定苗:采用疏苗措施可使幼苗健旺生长而不至于徒长。苗出齐后,即应疏苗,使之均有一定间隔,减少水分养分消耗。苗高四寸到五寸时(出现复叶后),应按等距定苗。在早春冷凉地区,因生长迟缓,可多次疏苗;在夏秋大豆区,苗期气温高,生长快,可疏一次苗或不疏苗,适时定苗就可以了。
2、中耕除草:中耕除草的深度和次数要根据大豆根系发育状况、土壤水分及其板结情况和杂草滋生程度来决定。一般可中耕二次到四次;中耕要结合间苗、追肥进行。苗期多次中耕可抑制幼苗徒长,并促进旺盛分枝。出苗前后耙地是消灭杂草、破坏板结的有效办法,但在技术上须留意掌握。在有培土习惯地区,第一次培土因苗小土量宜少,以后可逐渐增多培土量。在杂草多的田块,可采取先趟一犁的办法抑制杂草。培土也有防止倒伏和便于排水的作用。在有恶性野草菟丝子发生的地区,要时刻加强田间检查,防止蔓延,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杜绝它的传播途径。对检疫性杂草要彻底消除。
3、灌水排水:大豆需水量较多,但也因不同的生育阶段而异。开花前较为耐旱,在此期间水分过多,主根反而不发达,会降低后期抗旱能力。开花结荚阶段,需要较多水分。农谚“豆子开花,沟里摸虾”就是这个意思。花期干旱将招致花、荚脱落率增多,就会减产。因之,开花结荚阶段可进行灌溉增补水分。当然,各发育阶段如逢干旱,也应灌溉。
栽培大豆也要注意排水问题,天气阴晦、雨水过多,每易?花、?荚,在低湿冷凉地区更应注意。
各地大豆丰产成就表明,选用良种也是丰产关键之一。在深耕土地、增施肥料、设置灌溉设备和合理密植的情况下,也为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株型紧凑、叶较小或叶型窄长、主茎结荚多、不倒伏、抗逆性强的丰产品种是最受欢迎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