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关于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的几个问题
刘涤尘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全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我国社会劳动力的状况,发生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变化:社会失业现象根本消灭了,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无论城市或农村,都感到劳动力紧张。在我们有六亿多人口的大国中,感到劳动力不足,这是一件大好事。它证明我国工农业生产正在大发展。从前,那种认为我国人多,吃饭就业问题不能解决的反动论调,在事实面前已完全破产。
毛主席早就说过:“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因为生产的范围大了,部门多了,工作细了,这就不怕有力无处使。”事实证明毛主席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以钢、煤、粮、棉四大生产指标为中心的1959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一个比1958年更加宏伟的跃进计划。实现这个计划需要更多的劳力,因此,统一规划,全面安排,把现有劳动力使用在关节上,结合技术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统一规划,全面安排
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首先要采取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的方针,也就是在安排劳动力方面,贯彻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劳动力的分配和使用,是发展生产的一个根本环节,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全国一盘棋,没有劳动力分配和使用上的全国一盘棋是不可能的。
在人民公社化和全面大跃进以前,由于社会劳动力还有富余,那时,对社会劳动力的全面安排,把重点放在国营企业、事业部门和机关团体的用人数量、技术工人培养指标和补充职工的来源上,这不仅是由于当时所有制形式所限制,而且和当时的生产发展情况也是相适应的。1958年的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全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这就给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社会劳动力,进一步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劳动力的全面安排和合理使用,最主要的办法是根据生产的需要,在生产各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运输部门)之间确定使用劳动力的适当比例,在经常性生产任务、突击性生产任务之间合理调度劳动力,在农村划出支援城市劳动力的数目,建立预备工区或预备工制度。
按比例地分配使用劳动力,是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所要求的。这样可以灵活地调节和调度人力,以避免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的现象,大大减少和消除使用劳动力的浪费现象。劳动力的安排,是为生产服务的,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的安排也要充分考虑到劳动力的条件和可能,并且要千方百计地节省使用劳动力。这是生产与劳动力的相互关系。生产与劳动力要同时统一规划、全面安排,才能使两者之间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才有利于发展生产。在国营企业里,增加新职工时,还应该注意经济核算,严格实行定员管理,防止一时增人过多的现象发生。对农村劳动力的安排,不仅关系到农村生产的全面跃进,而且直接关系到对城市大中型企业的支援。
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还必须精确掌握劳动资源,使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采取积极措施,使劳动资源和需要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目前劳动力紧张,的确是事实,但是,我国劳动资源还是很丰富的,这不仅因为人多劳动力多,而且我国人民有勤劳的优良传统,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又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两参一改三结合等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只要把这些因素都调动起来,并加以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劳动潜力,挖出更多的劳动资源。
同时,要作好劳动力的统一规划,全面安排,一方面要根据生产建设的安排和需要劳动力的情况,分别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不同,局部服从整体,首先保证完成钢、煤、粮、棉四大生产指标的需要。另方面也要大力组织城乡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劳动力的协作,互相调剂,灵活调度。
尽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使用劳动力
各经济部门增加生产的途径,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新的工人队伍,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新企业日益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人阶级队伍需要有相应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是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力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在今后还要不断壮大,这是一方面;但是,在壮大工人阶级队伍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节约使用劳动力。劳动力的浪费,是社会上最大的浪费,劳动力的节约,也是社会上最大的节约。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大跃进,我国社会劳动组织确有很大改进,社会劳动资源,也有了比较充分合理的利用。然而,国营企业招收职工不注意经济核算,许多地方浪费劳动力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如果说在原来劳动力有富余的情况下,它只能影响国营企业内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加重城市供应,那末,在现在城乡劳动力都呈现紧张的情况下,企业不适当地多招收职工,就会对国民经济全面跃进发生很大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节约人力的重大标志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提高的速度越快,就说明劳动力的使用越节约、越合理。当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其更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条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降低成本,为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创造条件。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许多工作的中心环节,尤其是劳动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劳动管理工作的纲。
努力节约人力,更多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国民经济继续大跃进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当农业生产未实现机械化、电气化以前,不应该过分地从农业生产方面抽调劳动力,而应当在兼顾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条件下,适当抽调一部分劳动力支援工业、支援城市。同时,在工业企业内部,必须充分挖掘潜力,更节约更合理地使用劳动力,更多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目前生活资料的生产还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城市人口也不宜增加得过多过快。否则,就会过分加重城市供应的负担。更多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目前有许多有利条件,在党的总路线的鼓舞下,广大职工群众发挥了冲天干劲,今年比去年干劲更大。许多老工人学会了“多面手”,新工人经过了半年来的训练,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技术革命的广泛开展,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程度日益增长,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进一步改进,按劳分配原则的正确贯彻执行,各级党委对劳动工作的领导日益加强,等等,都给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善劳动组织,挖掘潜力
改善劳动组织,挖掘劳动潜力,是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所始终应当贯彻的精神。这就是要求各企业单位,首先依靠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而不是首先依靠增加新职工。坚持生产越多越好,用人越少越好的原则。改善劳动组织,挖掘劳动潜力的工作,大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改善社会劳动组织,挖掘社会劳动潜力;二是改善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挖掘企业内部的劳动潜力;三是合理地组织和使用机关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军队官兵参加体力劳动和学生实行勤工俭学的力量。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在合理使用现有劳动力的情况下,大量发掘新的劳动资源;在安排使用劳动力时要做到因人使用,人尽其才;减少和消除劳动力使用上的浪费现象。
改善劳动组织,挖掘劳动潜力,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的具体内容,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1958年,在解放妇女劳动力、调整社会劳动力的分布、缩减非生产人员、改善企业内部劳动组织、组织“义务劳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和丰富经验,应该继续加以巩固和扩大。
在解放妇女劳动力方面,除了继续采取步骤,适当地积极发展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缝纫组、洗衣组等集体福利事业之外,对解放出来的妇女劳动力,还应当注意合理使用,加强教育,不断地提高觉悟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以充分发挥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作用。目前有许多地方采取了男女换班、老少换班、强弱换班的办法,已经取得不少成绩。这种办法是:凡是可以由妇女负担的工作,换出男劳动力;凡是可以由老年人负担的工作,换出青壮年人,凡是可以由身体较弱的人负担的工作,换出身体强的人。经过这样的调剂,把年轻力壮的男劳动力调整到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工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这样全面地调整社会劳动力,就可以做到“因人使用,人尽其才”。此外,各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还应当经常不断的精简机构,缩减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企业内部的非生产人员,增加直接生产人员。在各企业内部,要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调整工作队(班、组)的劳动组织,逐步改变原来分工过细,工种间、班组间、生产队与检修队之间互不配合、忙闲不均、窝工浪费的现象,大大加强共产主义协作的精神。下放到各企业、农村的机关干部、军队官兵和参加劳动的勤工俭学的学生,也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和合理使用。
开展技术革命,提高职工文化水平
开展技术革命,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根本途径。在这一方面,1958年全国各地都作了许多工作,广大群众以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精神,改进和创造发明了许多工具和机械,修改和革新了许多旧的工艺规程。许多地方和部门,把原来背、扛、挑、抬等繁重而效率又低的劳动,用工具来代替,推行车子化,滚珠轴承化。水利工程实行滑道运输法,火车站实行高台卸煤法等等,都成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目前我国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以上海来说,全市工业企业的工人从事机械化操作的仅占27%,半机械化操作的占36%,手工操作的占37%。机械化程度低,是目前劳动力紧张的根本原因。要加速消除劳动力紧张状态,就必须大力开展技术革命,并且应当首先抓劳动消耗多、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采取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由低级到高级步步提高的办法,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这样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尤其是那些劳动力紧张程度比较严重而工业基础又比较强的地区,更需要加速进行这项工作。
1958年在大搞技术革命的同时,广大群众掀起了学习技术文化的热潮,许多企业都办了红专学校。从建筑业发展起来的多面手运动,对于缓和目前劳动力紧张局势,提高我国工人阶级的技术水平,合理地使用劳动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工人技术水平还很低,1958年又增加了一大批新职工,在我国现有职工中,只有一技之长的仍属多数。为了满足生产继续大跃进中劳动力的需要,更广泛地开展多面手运动,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改进劳动制度,加强管理
为了使城市中的企业,既能够及时地从农村中获得需要补充的劳动力,又能够在人员多余的时候安排一部分工人重新或暂时去从事农业生产,以避免窝工浪费,就要进一步改进劳动制度。这就要求一方面注意有利于调度劳动力,充分利用本企业现有人力,另方面还应该巩固生产责任制,以促进和保证企业内部合理分配使用劳动力。
在劳动管理方面,今后主要应当加强计划性,按计划办事。对国营企业、事业部门增加职工,要适当控制。这样,既可以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防止不适当的过多增加职工,造成浪费;又有利于防止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所以,适当控制招用职工,并不只是一个消极措施,而是一个积极措施。劳动定员、定额和劳动统计,是编制劳动计划的必要基础。劳动计划工作愈作愈细致,对这些工作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必须经常注意加强这些工作。企业内部劳动力暂时多余或暂时短缺的情况,总是会常常发生的。为了避免由此而产生的劳动力浪费和不足,最重要的办法是加强劳动力的调剂,组织企业之间劳动力余缺的临时借调工作。事实证明,只有加强劳动力的管理,才便于发挥劳动计划工作的作用,在劳动力的分配使用上,使工农业生产间保持相适应的关系,是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人口和人手
若水
“人口论”已经被有些人谈论得够多了,现在我们应当谈谈“人手论”。
“人口”这个名词是很值得玩味的。本来,人生下来并不只有一张嘴巴,为什么单单用口来作计数单位呢?可见在“人口”这个名词里,隐含着把人当作单纯消费者的意思。
从这个观点看,既然每个人都有一张嘴巴,都要吃饭,于是人多就成了负担。要证明这一点好像也很容易,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就在闹人口问题:嘴巴太多了!据最近的材料,美国失业工人的数字在六百万以上。
可是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不只带了一张嘴巴,而且带了两只手。照美国今天的生产水平来看,这六百多万人只要依靠自己的双手,供应自己嘴巴吃饭的需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还绰绰有余呢!
但怪事就出在这里:这六百多万人不但嘴巴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两只手也没有事情做。他们是“游手好闲”的人吗?不是。不过虽然他们的两只手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他们也愿意工作,可是他们却不能从事生产,来供应自己的嘴巴吃饭。这个口与手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消费和生产的矛盾。
是什么东西阻止这些失业工人用自己的手来供养自己的口呢?资本主义制度。大家都知道: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手段掌握在资本家手里,而没有生产手段,有手也不能做工,要做工就得受资本家雇佣;如果资本家不雇佣某个工人,这个工人就只好闲着双手,饿着肚皮。在这些失业者的口与手之间,横隔着一个外界的、无形的障碍,使得自己的手坐视自己的口受苦而无能为力。
在这些国家里还有一种人也是闲着双手,可是他们的嘴巴却忙于享受。这些人就是资本家。他们的手所做的只是一件事情,就是把别人生产出来的东西抓过来塞到自己嘴巴里。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口”问题同时就是“人手”问题。从人“手”过剩来看,似乎是生产得太多了;从人“口”过剩来看,生产得又太少了。有的人手太忙,有的人手又太闲。有的人“口”吃得太多,有的人“口”又没有什么可吃。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致命的矛盾。
旧约创世记载:上帝对他所创造的人说:“你们要生养众多,在地上昌盛繁茂。”我们主张有计划的生育,但总的说来,人多是好事。今天的马尔萨斯主义者却把人类的生养众多看成了不祥之兆,他们认为避免饥馑的办法是减少人口,为了减少人口,甚至可以推行战争!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把人既看作消费者,又看作生产者,而且首先看作生产者。手供养口吃饭,口吃了饭又使手有气力做工。手与口是互相联系的,生产与消费是统一不可分的。但是,口的消费数量是有限的,手的创造能力却是无穷的,所以主导的一面是手。只要能发挥手的力量,口的消费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而要发挥手的力量,关键在于社会制度。
我国六亿多张嘴,如果合并起来,那真正是一张海口,消费得很多。可是,六亿多双手联合起来,那也等于一双开天辟地的巨手,生产得也很多。去年一年生产了七千五百亿斤粮食,便是证明。现在,我国要大大发展工业生产,大大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大大发展文化科学事业,深深感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
中国旧小说里形容神怪式的人物,总说他有“三头六臂”。佛教故事里面还有“千手千眼观士音”。这些想像表明人们十分重视手的作用,手愈多,神通便愈广大。那么我们六亿五千万人该相当于多少“三头六臂”,多少“千手千眼”呢?西方国家里有不少人把中国的大跃进看成一个不可理解的谜,而其实谜底很简单,正像毛泽东同志在“介绍一个合作社”的文章中指出的:除了党的领导,六亿人民是一个决定因素。
问题还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量,新的质量会产生新的数量。解放前我们也有几万万双手,为什么没有发挥这样大的作用呢?那是因为这些手大部分是为剥削者进行生产,而且这些手基本上是分散的。现在,所有的手都为自己工作,而且在党的领导之下组织起来了,联合起来了。这就比这些手各自分散时要平添许多力量。在这里二加二确确实实不等于四,而可以等于五,等于六,等于七,等于八,或者更多。马克思早就说明,协作能产生出一种新的生产力,比个别劳动力分散时发挥的总和要大。他又说:“且不说多数力融合为一个总体力时所生出的新能力。单纯的社会接触,也会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上,引起竞争心,成为生活精神的适当刺激,从而,增进各个人劳动的效能。”(见“资本论”第一卷)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在单独的企业内部把人手组织起来,而资本家的剥削也大大损伤了工人的积极性。至于我们,是把几亿人手全部组织起来了。工厂把工人组织起来,人民公社把农村人手组织起来,而国家又把这一切生产单位组成一个总体,——全国一盘棋。加上实行了政治挂帅的结果,劳动竞赛的热情大大高涨,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双手顶两双手,现在已是常事了。
当然,我们的建设所以能够大跃进,所以有如此高的速度,也不能忽视嘴巴的作用。人长了嘴巴,不光要吃饭,而且要讲话,在旧社会的统治阶级看来,不光要吃饭对他们是一种负担,要讲话也对他们是一种威胁。
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人民没有言论自由,茶馆里贴着“莫谈国是”的条子,就表明谈论政治是会闯祸的。反动统治者的心愿是:人民最好只长一双手,不长嘴巴,光做工,既不吃饭也不说话,这就可以省去统治阶级的许多麻烦,他们的江山也就可以传诸万世了。虽然人民的嘴巴是封不住的,但在黑暗的旧时代,多数人的嘴巴的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但吃得少,而且说得少,因此鲁迅曾经慨叹过“无声的中国”。今天不同了,“无声的中国”变成“沸腾的中国”了,到处是辩论会,到处是大字报,到处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洋溢着建设新生活的歌声,全世界都听到了我们震撼山河的大跃进的脚步声音。毛主席说,“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这难道不是口多的好处么?
我们正在一步进一步地解放我们的头脑,使我们敢想;解放我们的嘴巴,使我们敢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放开自己的手——敢做。今天我国五亿农民弄饭吃这个局面表明多数人的手还不够解放,劳动生产率还不够高,还只是在忙于供应嘴巴。所以,手的解放是个重要问题。要解放手,还要靠手脑合作,用工具和机器来代替一部分手,来扩大手的能力。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在农村里搞机械化、电气化,让机器来代替许多人手,那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农业劳动中腾出大批人手来。吃饭是人的基本需要,但除此以外,人还有其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手不只是要为口服务,而且要为眼服务,为耳服务,让眼睛看书,看画,看电影,让耳朵听戏,听音乐。社会越是往前发展,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是高,越是多样化。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头脑和双手会进一步大大地解放,那时,社会不但可以完全按照各人嘴巴的需要来分配食物,而且将使每一双手有充分的时间来从事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天津经济学界讨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经济研究所和天津市经济学会,最近联合举行了三次经济理论座谈会,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
在关于商品生产问题讨论中,大家就“在国营企业之间买卖的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一部分同志认为这种生产资料是商品。理由是:(一)国营企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和生活资料一样计算价值;(二)生产资料的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制造消费品,它的价值最后都将转移到消费品的价值中去,所以从经济联系来看,生产资料也应视为商品;(三)等价交换是商品的主要特征,国营企业之间买卖的商品也按等价交换,而且和消费品一样,也是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的;(四)商品具有二重性,国营企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还存在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尽管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五)国营企业之间买卖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虽未转移,但使用权和管理权转移了。有的人并认为,商品是个历史范畴,商品的特性,不一定要以所有权是否转移为依据,而应该根据不同社会制度来分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有其不同的特性。
另一部分同志认为国营企业之间买卖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主要的理由有二:第一,转移所有权的产品才能算商品,国营企业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故不应视为商品;第二,商品必须等价交换,国营企业间产品则可以不等价交换而进行调拨。他们并强调这两个要素的不可分割。关于计算价值的问题,他们认为,为进行经济核算也可以计算价值。所以计算价值不一定就是商品。并说,如果以社会经济联系、价值转移来分析产品,那末几乎就没有不是商品的产品了,自给性的生产也难以解释了。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在座谈会上也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对生产和流通起主导作用和调节作用,而价值规律则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在生产领域中,价值规律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只起核算作用;对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单位,仅在一定范围内起调节作用。在流通领域内,价值规律对国家调拨和统购统销的物资不起调节作用,只对计划外的物资有调节作用。而有的人则认为,不论是国家平衡、统一调拨、统一收购的产品,还是计划外的产品,价值规律都起作用。例如粮食、棉花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但在确定其价格时,也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规定恰当的差价或比价等。(新华社天津分社专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