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用笔作战
  ——匈牙利革命艺术展览会观后
  锺灵
正当我们热烈庆祝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四周年的时候,匈牙利革命艺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了。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参观了这个丰富多采的展览会。展出的二百三十多件作品,包括油画和版画,都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和美的享受。虽然匈牙利的许多古典画家和现代画家早就为我们所熟悉和喜爱,但在同一时间内,看到这样大量的原作,还是第一次。
我是一个漫画工作者,所以对这个展览会中的漫画和招贴画部分,特别感到兴趣。匈牙利革命画家所作的漫画和招贴画, 把革命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统一起来了,富有战斗性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每一幅漫画和招贴画,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这里我只选择几幅作品,谈一点感想。
西拉吉·约兰选择老鼠的形象作为“美国之音”的听众,是具有深意的。美帝国主义者通过“美国之音”毒化着世界的空气,发出战争叫嚣,进行造谣污蔑,宣扬腐臭的“美国生活方式”,在全世界早已臭名昭著。老鼠的特性是爱黑暗,怕光明,喜欢干破坏活动,这些也正是“美国之音”的写照。可见作者正是在打击那些站在反动立场、和“美国之音”臭味相投的坏家伙。当然这幅画也起着告诫人们不要上美帝国主义的当,不要去听“美国之音”胡说的作用。这幅漫画刻划的老鼠形象很成功:它们饮酒作乐,丑恶的嘴脸在狂笑,却掩不住内心的空虚。背景是象征战争的断垣残壁,也衬托出了这个角落是多么阴暗。整个画面的安排和调子围绕着一个突出的主题,是单纯的,又是丰富的。
西拉吉·约兰的作品富有战斗性,构思也很巧妙。1941—1942年,欧洲乌云满天,正是希特勒匪徒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年代,他画了“士兵们向戈林敬礼”,“戈培尔:‘叫我如何捆绑她?’”等作品,尖锐地讽刺了法西斯战犯,也预示了他们的必然灭亡。挂满勋章的戈林在阅“兵”,成列的骷髅高举鲜花向他敬礼,背景是大片的坟墓。这幅漫画作于1941年,当时希特勒匪徒正疯狂进攻苏联,但作者已经看到德国法西斯匪军必然灭亡的后果,给以有力的嘲笑。
“叫我如何捆绑她?”画着猥琐的戈培尔,拿着手铐,在维娜斯雕像前束手无策,因为这件著名的艺术品是没有胳膊的。这幅作品对于法西斯白色恐怖作了深刻的揭露,而且是富有风趣的。
展览会展出的招贴画,也和漫画一样,赢得了观众的重视和喜爱。
毕洛·米哈伊的石版招贴画,笔触豪放有力,具有独特的风格。“要红色国会!”用工人正在把布达佩斯的国会大厦刷成红色,表达了匈牙利劳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作品中洋溢着作者革命的激情。
费洛的“不!”整个画面只有一只正要踩下去的皮靴,卐字符号组成了靴底的铁钉,人民绝不甘于在法西斯铁蹄下过暗无天日的生活,喊出了“NEM!”(不!)只是一个字,却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恶。
沙拉·狄波尔在“阿尔及利亚——殖民地的文明”这幅招贴画里,刻划了一位作为阿尔及利亚民族象征的少女形象,殖民主义的铁丝网,在这个少女愤怒反抗的目光下像是在抖动。是的!阿尔及利亚人民在苦难之中,但这个永远不会屈服的民族,正在挣脱殖民主义的枷锁。这幅画唤起了人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不屈的斗争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敬意。
我们从匈牙利革命艺术展览会展出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匈牙利革命艺术家们战斗的传统,艺术家的笔就是人民的喉舌,就是打击敌人的武器。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对匈牙利的画家们怀着崇高的敬意。革命的画家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笔,为社会主义,为人类美好的未来而战!


第8版()
专栏:

  “要红色国会!” 毕洛·米哈伊
〔匈牙利革命艺术展览会作品〕


第8版()
专栏:

  在工厂食堂里的鼓动者
〔匈牙利革命艺术展览会作品〕
克·卡洛伊


第8版()
专栏:

  松涛
  徐远略
我爱松涛。更爱高山上的松涛。
松涛曾吸引我,甚至是迫使我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大自然。我感到大自然雄浑的气魄,并从这雄浑气魄中感染到陡然增长的力量,强烈地冲动起来,想立刻举起双臂推开一座山,掬起一江水。
空手走路也好,挑担上山也好,当经过山脊或者山麓的一片松林时,我禁不住要坐下歇息一会儿。没有风声,没有鸟语,只能听见自己的心在剧烈地跳动。绿草如茵,山花满地。我的心弦逐渐缓和下来,情绪也逐渐变得闲散开来。短短的几分钟里,宁静占有了一切。
然而,突然地,但又是轻悄悄地一个声音出现了,像一线海潮从十分遥远的、遥远得目力刚刚能看到的地方,慢慢地翻卷前来了。又是像一支万马奔腾的骑队,在隐约可闻的战鼓声中,在不可探测的前方震地而来了。是什么呢,在什么地方呢?好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又好像已经飞溅到身边……。
当我的思想还来不及作出正确判断的一瞬间,它突然神奇地已经倾泻到我的面前。原来好像它还是在一个方面的远方,而顷刻间,它已经从四面八方向我冲击过来。它呼啸着,翻腾着,像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被卷进了松涛的风暴,松涛的漩涡中,刚才看来还是那样淡泊、驯服的河山,骤然间变得地动山摇,万物起舞了。
这是强力的大自然之歌,生命之歌。这歌声揭示出朝气蓬勃的青春,也扫荡了我满怀的疲惫,给我以激动。在我的眼帘里会急速地闪过一幕一幕我曾经那么熟悉,或者是能够想像得到的壮丽的情景。我身不由己地会立刻跳起来,想抡起巨大的铁锤,像钢铁工人那样锻打火花四溅的铁块,想举起长篙,像放排工人那样投入战胜激流暗礁的生死搏斗;想手执红旗奔向硝烟弥漫的敌阵。我心里充满着那种只有投入一场剧烈劳动或战斗时所特有的喜悦,并确认只有能奋发无畏地劳动或战斗,才无愧于眼前这壮丽的山河,磅礴的气象。这时,我会感到自己的身心已经和这无边无际的汹涌澎湃的松涛交溶在一起了。
只有这样,当刹那间风静树止,涛声沓然以后,当我沉浸在仿佛经历了一场剧烈劳动或战斗后的宁静的休息时,我才了解眼前顿时平息、淡泊下来的河川山谷并不是沉寂憨睡的,并不仅仅是一度又一度变换着春妆秋色的风物。而是每时每刻都迸发着生命的火花的熔炉,涌流着幸福的泉源。我才想起这里每年该有多少绿叶从萌芽到繁茂,该有多少花朵怒放、果实金黄。而在山谷、河床的深层,翻滚着的乃是无穷无尽的永不熄灭的烈火般的熔岩。
空手走路也好,挑担歇肩也好,经过山脊或者山麓的松林时,我总要在那里坐一下。像一个满身污汗的人渴望淋浴一样地期待着那似乎从天际呼啸前来的松涛。如果在我住处的周围耸立有苍郁刚劲的松林,我总是打开窗扉,并且时常提醒自己跨出房门到松林里徜徉片刻,让我的心朝朝夕夕和着那奇妙的低吭的松涛,怀着真正的劳动者、战斗者的奋发,走向永远召唤着我的战斗。


第8版()
专栏:

  英雄树
  光未然
在广州喜见木棉树。绿叶未吐,红花先开,昂首特立于万绿丛中,张华盖以迎骄阳。听韩北屏同志说,树因诗人而得名。大革命时,郭沫若同志见木棉品格不凡,因题名为英雄树。今已叫惯了。树下徘徊,喜而赋此。两首末联破格处,是漫不经心之过。
其一
红花一树带火烧,星光万点压林梢。
昂昂铁臂凌空举,勃勃英姿立地高。
羞与牡丹争色相,敢同虹女斗妖娆。
朝恋骄阳夕恋月,排云拨雾把头翘。
(注)古人把彩虹比做美女,称为虹女。
其二(用前韵)
耿耿忠心似火烧,拼将热血染林梢。
当年枝干经霜久,此日云霞放眼高:
风物四时多变化,江山何处不妖娆?
绿海翻腾红旗舞,万头攒动向天翘。


第8版()
专栏:

  台下闲谈
  林羽
我没有多少嗜好,就爱看戏。每当有什么新戏上演或是有什么外地的新剧团来了,只要有可能,我总得设法去见识见识。一边看,一边和几个同志随意议论议论。这些话只是闲谈,无关宏旨。有时散戏回家之后,兴致还没有尽,就把这些闲谈记在日记本上自己看看,有时也给别的同志看看。最近看到报纸上戏剧评论很活跃,也抄几则寄去,凑凑热闹。
  生死牌(中国京剧院演出)
生死牌是个好戏,我曾看过湖南邵阳花鼓戏的演出,这回京剧院的演出是大大提高了。戏完整多了,唱做的工夫也发挥得很酣畅了。编剧的安排很见功夫,导演在戏的整个布局和节奏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李和曾同志在筹思要救王玉环的一长段独唱非常精采。
也仍有些感到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感到人物的性格不突出。一个戏,像生死牌这样的,既干净,又很抓人,但由于三个女角色各自性格不太鲜明,就不容易在观众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她们三人由于身世、生活和所处地位的不同,是可以演出不同的,互相对比的鲜明性格来,给戏增加许多色彩的。导演运用性格的对比作为手段,演员为了深入挖掘角色而体现出鲜明的性格来,从这方面再去加工创作,戏就不止于在剧场里面抓人,而且会给人经久难忘的感受。
还有几点零碎意见:一是王玉环上来就来长段唱,似乎费了力而效果不大,而且妨碍了她在后面唱的效果。再则是衡阳总兵初到县衙就对知县耍态度似乎不必要,如果在县官居然不向着他而想秉公断案,使他大出意外,然后才发起脾气来,才更有戏可做。
京剧曾经不止是洗炼的艺术,而且是一种表现性格鲜明强烈的艺术,但后来在这方面渐渐失去强烈的感染力。最近京剧又回复到创造充沛的新阶段来了,如能在性格化方面也多多注意,则成功必更大。
陈三两爬堂
(河南安阳豫剧院演出)
这是一个豫剧独有的传统剧目,一个好剧目。陈三两为了葬亲养弟,卖身为妓女。因为才学好,一篇文章能卖三两银子,故名陈三两。她的父母是贪官害死的,她因此非常恨贪赃的行为。但是当她一次吃官司的时候,却又落在贪官手里;而这个官恰是她多年不见的弟弟。这当然是个传奇的情节,但剧作者之所以设定这样一个情节或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却不是没有用意的,他是为了借陈三两之口来痛痛快快地骂贪官污吏。当弟弟已经发现堂下的妓女就是亲姐姐而跪下来认她的时候,陈三两却说,我倒是有你这么一个弟弟,可惜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没有做官的弟弟,他们活该冤死了(大意)。她说了许多痛快而尖锐的话,实际上把一切的贪官骂了个痛快。
剧本表现了这种对于贪官污吏的痛恨,无可怀疑地是出自一位体验过这种痛苦的民间作家之手。这种痛恨的确不是一般的,而是强烈的和深刻的。当她的另一个义弟,她亲手培养和教育出来,后来中了状元的陈奎来救她并且向她跪拜的时候,她却坚持要问清楚:“你是从前的陈奎还是现在的陈奎?”直到他说是从前的陈奎之后,这才受他一拜。她还谈到为什么不请一位先生来教练,却要亲自教他,因为一切教书先生教出来的人当官后无不贪污。足见作者悲愤之深了。
中国有一种借写戏的方式来写作者胸中不平之气的传统,这个戏恐怕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戏之可贵处在于所写的不是个人私愤,而是人民的公愤。作者把这一腔的愤怒形象化为一个有反抗性、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爱憎、有钢硬的骨头的妓女陈三两,使人看完戏之后忘不了这个人物。
崔兰田同志很细致地刻划了陈三两这个人物,在唱方面尤其能传神入微。但从整个戏来说,还可以在艺术上加工使之更加完整一些。演店家的演员很老,是个有经验的演员,演亲弟弟李鸣凤的演员还可以在人物的刻划上大大加工。如果弟弟的戏也同样突出,和姐姐门当户对,戏就更热闹、更尖锐,也就更深刻了。


第8版()
专栏:

  文武全才
  易和元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大有文章可做,都有英雄用武之地。且谈一谈打乒乓球。
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去年全国乒乓球比赛中赢得男子单打冠军——中了状元;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又荣获世界男子单打冠军——中了世界乒乓球状元,为祖国争得荣誉。
状元只有一个,而争状元的好汉,却人数众多,而且一个个都是武艺高强,出类拔萃的。要夺得状元,就要作能手中的能手,就要百战百胜,击败众家英雄,真是谈何容易!
要战胜对手,武艺高强当然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这还不够,还得用脑子,斗智。在旧小说里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武将在与强手对敌不能取胜的时候,往往用计反败为胜。例如关云长就惯使“拖刀计”,罗成有“回马枪”,秦琼有“杀手锏”。在乒乓球比赛中也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容国团在这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比赛中,所以能力败群雄,连闯八关,夺得冠军,这除了他的技术的精湛和比较全面之外,还在于他头脑冷静,善于用智,知己知彼,临机应变,且看他战败美国选手迈耳斯的那一场。他先赢了一局,接着连输了两局,但他仍保持镇静,以搓球对付对方,使对方沉不住气,终于连胜两局,争得了决赛权。在同匈牙利老将西多争夺冠军中,也表现了这一点。在团体赛中,他曾败给西多,之后,他研究了西多的打法,在单打决赛中,就采取了对策,结果获得胜利。
容国团在去年订跃进规划时,就提出:争取在1961年获得世界单打冠军。可喜可贺的是他的这一计划已经提前两年完成了!
看了这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报道,和容国团的荣获世界单打冠军,倒引起我一些感想。
每个人,不管行业的不同,职位的高低,所负责任的大小,都应该各有各的志气——在所担负的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任务。志气虽不同,而目标却是一个: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还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志”要立得切合实际,而且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练得真实的本领,不是志大才疏,空口说白话。“有经邦济世之才,步月凌云之志”,这是历史上形容那些英雄人物的话。说的是人应该才志兼备。有才而无志的,其才便无法得到发挥;有志而无才的,其志也便难得实现。容国团敢于立下争夺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宏愿,一方面是由于党的帮助、关怀和鼓励,解放了思想,一方面确也因为自己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艺高人胆大。所以经过踏踏实实的勤学苦练,在比赛中的手脑并用,做到了“有志者事竟成”。
所谓才,在我看来,不单是勇,而且包括谋,有勇有谋,手脑并用,才算得是文武全才,拿打乒乓球来说,容国团可算是有勇有谋的文武全才了。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许多英雄模范,也都是文武双全的人。他们既能冲锋陷阵,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又能运谋制敌,巧夺关隘,因而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各行各业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了。


第8版()
专栏:

  一本记叙革命烈士业绩的书:“韦拔群”
  杜映
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韦拔群”(谢扶民编写),是记述僮族革命烈士韦拔群同志英雄事迹的一本好书。
韦拔群同志是广西右江早期农民运动领袖,是右江苏维埃政权和红七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一生献身于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是僮族人民爱戴的忠诚子弟。他是广西东兰县东里屯人,那里是个民族杂居区域,在人民革命胜利以前,当地的僮、汉、瑶各族人民,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农民除了缴纳地租,还得给地主服劳役,逢年过节给地主送鸡送肉,春天送竹笋、木耳,秋天给地主修房屋、谷仓,佃户们实际是地主的农奴。
韦拔群同志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但他痛恨那种人压迫人的制度,当他一接受马列主义真理,参加共产党后,首先解放了他自己家中的瑶族农奴,分田给他们种,还给他们自由。
当他看到在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连东兰县那样的穷乡僻壤,人民也使用法元,深深感到国家制度如不改革,人民就难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当蔡锷组织“护国军”通电讨伐袁世凯的时候,拔群同志便变卖田产、购置枪械,在家乡召募了一百多人赶往贵阳,决心为保卫共和而战。韦拔群同志早期的这些活动,是自发性的,直到他接近了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韦拔群同志是僮族人民的英雄,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他的身上,焕发着崇高的共产主义光辉。1930年红七军北上执行新的任务时,他留在右江坚持斗争。那时西山根据地已经受到敌人疯狂进攻,拔群同志始终和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没有离开西山一步。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没有吃的,没有住处,睡山林,钻石洞,可是他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没有退后一步,直到最后牺牲。
这本书的作者,是韦拔群同志生前的战友。他用真挚的感情、朴素的文笔,记下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