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争先与让路
孙景协
争先与让路是对立的统一
全国一盘棋的中心问题是保证重点。为了保证重点,就必须分别轻重缓急,某些次要的或暂时不迫切需要的生产建设事业就要推迟一下,暂时让一下路。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有人却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不是提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吗?既要力争上游,又让停车让路,这不自相矛盾?”的确,在这些同志看来,似乎要争先就不能让路,要让路就无法争先,二者是针锋相对、无法统一的。
其实不然。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争先与让路固然是相互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但是它们又具有着统一性。也就是说,它们既相互矛盾着、斗争着,但是又相互联结着、依赖着。其所以说是矛盾着,因为要保证重点生产建设事业的优先发展,某些次要的或不重要的方面就不得不暂时等待一下,让一下路,这对后者说来,的确是相对地放慢了一下前进的步伐。其所以说是统一的,因为争先是为了使我们的整个建设事业“更上一层楼”,而让路的目的也正是给我们整个建设事业更迅速的发展让出前进的“阶梯”,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性、依赖性则表现在:它们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让路为条件,要使重点生产建设事业获得“一日千里”的飞跃发展就不可能;反过来讲,没有重点生产建设事业的优先发展,那些暂时让路的次要方面今后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没有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争先与让路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正是由于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才推动着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谁该在先,谁该让路
不论办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先后、轻重、缓急,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那样的话,就往往会“拿着鸡毛当令箭”,甚至“抓了芝麻,漏了西瓜”,结果什么事情也办不好。然而谁该在先,谁该在后,谁是重点,谁是轻点,谁该是急,谁该是缓,决不是凭哪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实际决定的。问题在于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究竟谁应该在先,谁应该让路呢?毛主席在“矛盾论”一文中曾这样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可见,这种“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我们所说的重点,因此必须在先,尽先予以解决;而那些“其他矛盾”则必须在后,暂时等待一下,让一下路。我们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就是那些对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而又是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所迫切需要的生产建设事业。它们是全面大跃进中的主攻方面,是决定着整个“战役”胜负的主导环节,因此必须保证它们首先“上马”,迅速前进。而那些次要的或当前不迫切需要的生产建设事业,就应该等待一下,让一下路。比如说:在当前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建设条件比较差的地区,要让路给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暂时不能发挥作用的工程,要让路给能马上发挥作用的工程;国家暂时不迫切需要的工程,要让路给国家迫切需要的工程;生产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高、产品质量比较差的企业,要让路给生产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质量比较好的企业,等等。只有分清主次,该先则先,该后则后,互相协作,互相支援,才能保证我们的建设事业高速度地向前发展。
当然,我们所说的重与轻、主与次、急与缓,这只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相对而言,它们之间的位置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一种矛盾着的东西,不仅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轻也会转化为重,次也会转化为主,缓也会转化为急。例如拿发展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的矛盾来说。当前我们建设中的突出矛盾是原材料不足,因此原材料工业必须列为重点,优先予以发展。但是经过努力后,一当原材料工业有了高度的发展,原材料供应不足这一矛盾已基本解决时,那么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加工工业可能被列为重点。我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心工作,在不同的时期要抓不同的“纲”。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该轻则轻,该重则重,决不能把目前的重点当作轻点,也不能把将来才能成为重点的东西看成今天的重点。
争先必须以保证全局胜利为前提
的确,党的总路线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国六亿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宝库,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犹如泉涌,滔滔而出。他们的豪迈口号是“事事比先进,人人争第一”。人民群众的这种力争上游的气魄,必将不断发扬光大。
但是有两种争先,一种是从全局出发,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计划,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大更好更全面跃进的争先。这是共产主义的争先;另一种是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只顾自己小圈圈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的争先,这是本位主义的争先。自然我们是提倡前者,反对后者。
有的同志说:“我们各方面的经济还很落后,为什么不可以在各个方面都大兴土木,多搞一些建设呢?”不可否认,这些同志加快建设速度的良好愿望是十分可贵的。但是我们说,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必须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这些同志忘记了我们国家底子还很薄,因此必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集中使用在最迫切需要的、收效最快的、作用最大的方面去,决不能“分兵把口,分散使用兵力,打消耗战”。如果我们不分主次,齐头并进,百废俱兴,不仅不能真正加快建设事业的速度,而且还会延缓建设事业发展的速度。虽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我们万万不能采用这种办法。
个别的同志缺乏全局观点,他们考虑问题常常过多地考虑本单位的利益,将自己局部的利益凌驾在国家之上,他们钻到小圈圈里,一叶障目,过分强调本部门的特殊,因而在基本建设中尽量多争项目;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想多争一点,甚至“打埋伏”、虚报;在排不上队的时候,硬往上挤,甚至认为挤掉别人不要紧,只要保全自己就行。在他们看来,不管全局怎样,只要自己多搞一些,这就是“力争上游”了。其实这些同志是大错特错了。必须认识,我们所说的“力争上游”,是以争取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大跃进为前提。衡量每一个局部是否力争上游,就要看他在争取全国社会主义全面大跃进中作出了多少贡献,对全局的胜利起了哪些作用。而这种只为小利而损大局的争先,只能是一种本位主义的表现。
这些同志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也许有人会说:“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我也是为了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利益呀!”不错,的确有些人是“好心肠”,但是他们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却违背了整体的利益,从而也就在根本上违背了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正如下棋一样。高明的棋手,总是高瞻远瞩,每走一步都从全局出发,照顾全局。而蹩脚的棋手,则缺乏全局观点,目光如豆,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局,结果处处被动,全盘皆输。下棋如此,搞建设也如此。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不顾大局,对别部、别地、别人漠不关心,就是这种本位主义者的特点。对于这样的人,必须加强教育,使他们懂得这就是一种宗派主义的倾向。如果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整顿党的作风”)
由此可见,争先必须以保证全局的胜利为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的争先,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让路是为了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
前面已经说过,为了保证重点建设事业的发展,某些次要的方面暂时让一下路是必要的。但是有的人就指责我们说:“你们提倡让路,不符合力争上游的精神,”我们说:不,这正是为了加快建设速度,为了更大更好更全面地跃进。
这些同志所以把让路理解为消极退却,正是因为他们不是从事物的联系性看问题,而是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只见小局,不见大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其实让路决不是消极的措施,而是为了更快前进的积极措施。现在让我们举出大家都知道的战争中的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革命战争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事情: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等等。难道我们能说这些“防御”、“后退”、“侧面”、“弯路”是消极退却,而不是为了更迅速地消灭敌人吗?
当然,某些次要方面暂时的让路,从局部范围来讲暂时地确实是减低了一些速度,但是让路的结果却保全了大局,换来了更高的速度,而且也为暂时让路的某些生产建设事业今后更大的跃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难道还不清楚吗?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革命运动所造成的丧失是破坏,而其取得是进步的建设。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用毛主席所列举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让路与更好地前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我国古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就是说,“不为”是为了“为”,是为了“为”得更好。何况我们所说的让路的那些生产建设事业并不是根本不办,而只是在时间上稍微推迟一下呢?因此,我们必须弄清这个观点,在某些需要让路的地方自觉地、主动地让路。


第7版()
专栏:

抗菌素在农业上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刘守初
农作物的病害向来是严重影响产量提高的因素。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指示了在农业上应用抗生菌和抗菌素的方向。抗菌素肥料在全国农村中普遍推广了,抗菌素在防治农作物病害和刺激作物生长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抗菌素在农业上的应用,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抗菌素具有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的性能
抗菌素这一名词,在各地农村中已经不是生疏的了。抗菌素按照以往的定义系指:“微生物在它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抑制他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死其他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但是目前就抗菌素的来源来说,这个定义已经不很适合。抗菌素的来源已经不局限于微生物的形成,从高等植物机体和动物组织中也可取得抗菌素。有一些抗菌素还可用化学的方法人工合成。不过绝大部分的抗菌素,仍然是从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型的微生物)得来,其中以放线菌形成的抗菌素最多,50%到60%的放线菌都能产生抗菌素。
抗菌素不同于抗菌素肥料。抗菌素肥料是直接利用抗生性微生物,接种在特备的培养基质内,再接种在土壤中,任其在自然情况下生长繁殖,形成抗生物质,产生防治病害和刺激生长的效果。抗菌素肥料对农作物病害只是一种预防的性质。抗菌素是指直接利用抗生性微生物所形成的有效性化学物质,包括粗结晶和纯结晶的抗菌素和抗生素溶液,其中不含有生活的微生物。抗菌素的最大优点,不仅可以应用于农作物病害的预防,还可以直接用于农作物病害的治疗。
产生抗菌素的微生物,不管是细菌、放线菌或真菌,主要的来源都是土壤。但也可从堆肥、厩肥、尘埃、空气、河塘泥及水中得到。依据苏联科学家的研究,每克土壤中能含几十亿个细菌和几十万个真菌和放线菌孢子。这许多微生物聚居在土壤中,是以一种极复杂的关系共同生活的,其中包括共生的关系和互生的关系。例如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它们生长在高等植物和豆科植物的根上,植物根给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以居住的场所。它们共同摄取养分,生活互补,利害相同,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土壤中的纤维素细菌把纤维素分解形成了糖分和有机酸。自生固氮细菌则利用纤维素细菌的分解产物,作为它们的生活资料。同时自生固氮细菌的活动,固定了空气中的氮素,也能改善纤维素细菌的生活。它们是一种互生关系。土壤中除了这两种生活关系外,还广泛存在着一种对抗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产生抗菌素的来源。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对抗关系,是一种极复杂的因素造成的。有许多现象现代科学中还缺乏明确的解释。营养物质的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水分、空气、温度、酸碱度的适应性,都是土壤中微生物消长的控制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对抗关系。某一些微生物在它的生活过程中,为了生存竞争,在新陈代谢作用中能够分泌出一种物质,可以抑制或杀死它的竞争者,这种分泌的活性物质,用精密的化学方法提出来就成了抗菌素。具有真正对抗作用的微生物,有广泛的与专一的两种类型,广泛类型微生物所产生的抗菌素,可以抑制或杀死多种微生物;专一类型微生物所形成的抗菌素,只适用于抑制某一种特殊的微生物。但是一种微生物也可形成几种不同的抗菌素。
抗菌素能防治农作物病害,刺激家
畜家禽生长
发展土壤中对抗性微生物,以控制土壤中农作物病原菌的作用,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对真菌。真菌是为害我国农作物最多也最严重的病原菌。这些病原真菌又经常从得病的作物残体或产品中进入土壤内。专性寄生的病原真菌,能侵害的农作物范围较小,在土壤中能够生存的时间也很短。兼性寄生的病原真菌,有一些能使多种作物遭受病害。这些病原真菌由于能够在土壤中成为腐生菌,生存的时间很长。应用对抗性微生物加入土壤中,防治农作物病害,如果施用的抗生菌在土壤中能够得到应有的繁殖,是会取得所预期的效果的,在这方面,利用抗菌素肥料,已经取得一些成就。
二十年来抗菌素在人类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苏联微生物学家克拉西尔尼科夫院士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把抗菌素应用于农作物病害的防治。依据克拉西尔尼科夫院士的试验证明,抗菌素不仅可以从植物的根部进入地上组织的各个器官,还可用叶面喷射和浸渍种子的方法,进入植物机体的内部。这就指明了抗菌素在农作物病害的防治上的最有利的条件。青霉素在人体内停留二十四小时,就失去了治疗的效果,但抗菌素在植物机体内,可以保持六至七天之久或更多的时间。这就说明了抗菌素效果的持久性。苏联科学家曾经利用抗菌素防治了棉花角斑病、果树病害以及其他种农作物的病害。
应用抗菌素这一类的生物制剂,还可刺激农作物生长,提高和促进种子的萌发。
抗菌素还可以刺激仔猪和雏鸡的生长。苏联科学家成功地应用抗菌素培育仔猪、肥育雏鸡以及提高母鸡的产卵能力。依据克拉西尔尼科夫院士的试验,应用金霉素、土霉素、青霉素等抗菌素喂饲家畜,平均可增加体重15%—30%。耶耳莫利耶娃教授的试验证明,应用抗菌素培育雏鸡,培育的六十天中,比对照增加的生长指数,平均提高了10%—15%。
抗菌素在农业上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途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努力,从拮抗性放线菌中提出了两种抗菌素。其中1013号放线菌的抗菌素,对于棉花立枯和黄萎病、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效果。室内测定对稻瘟病及甘薯黑斑病,也有显著的抑制病菌作用,还可试用于其他种真菌性病害或细菌病害。用1013号抗菌素1∶1000倍稀释液喷射,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比对照提高抗病效果达91.2%。1013号抗菌素的摇培溶液接种土壤,对立枯病的防治,比对照提高抗病效果达65.9%。应用1013号抗菌素1∶1000倍的稀释液喷射黄萎病菌侵染的棉花植株,一星期后病株的生长势显著恢复,病叶亦逐渐舒展。发病初期喷射效果最佳,末期喷射效果降低。应用1013号抗菌素1∶2000倍稀释液,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抗病效果优于应用0.15%硫酸铜喷射,相当于波尔多液的效果。1013号抗菌素不仅对农作物病害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还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发芽率,并刺激幼苗生长。1013号抗菌素对白菜的生长,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加抗菌素液的植株比对照,鲜物量增加超过一倍,干物量增加将近一倍。
1013号结晶抗菌素的提制,由于技术设备和技术件条的限制,不能在农村中普遍生产。党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后,土壤肥料研究所加强了土法制造抗菌素的研究。目前已研究成功简单的制造方法,即饼土培养法、静止培养法、棉花固体培养法,并得到近似于通气培养的方法。摆脱了摇瓶通气化学提炼的束缚。运用这些方法,只要有简单的灭菌设备,在农村中即可大量生产。为了提高质量,增加效果,便于储藏运输,精制的结晶抗菌素,仍然是现时工作的方向。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还进行了应用金霉素、土霉素和青霉素加入饲料,喂饲杂种大白猪的试验。开始时猪的体重为十七公斤,二十周后喂饲抗菌素的猪比对照组猪的体重增加,金霉素是12%,土霉素11%,青霉素无效果。抗菌素对于定县猪的试验,开始时猪的体重为十点六公斤,二十三周后对照组的猪,平均体重为三十七公斤,金霉素组的猪为五十公斤,土霉素组为四十二公斤。抗菌素刺激生长的效果,体重增加最高可达35%。
应该加强抗菌素防治农作物病害的研究,特别是对小麦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危害粮食作物增产的最严重病害的研究。在党的领导下,短期内克服这些病害,是完全可以的。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
时间,是劳动生产率的尺度。劳动生产率是以人在单位时间内制造出的产品量,或是以用于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每日、每时、每分、每秒钟内制造出的东西愈多,每件产品内的劳动时间愈少,劳动生产率就愈高。节约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同一回事情。所以上海市委要求上海工人今年“一个人做一个半人的事情”,并不是说要每个人增加一半的工作时间,而是要求大大节约劳动时间,使在同样的时间内,产品量大大地增加起来。这样,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日益丰富,建成社会主义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时间,又是赛跑的尺度。跑到终点的时间愈少,速度就愈快,谁赢得了时间,谁就赢得了胜利。所以当评判员的枪声一响,竞赛者的头脑里,唯一的观念就是时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正在经济建设上同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和平竞赛,我们越跑越起劲,越跑越快,帝国主义国家则越走越慢,气喘脚软,摇摆不稳,它们正在一天一天烂下去。和平竞赛中,胜利的左券,已经稳操在社会主义国家手中了。
时间,也是历史的尺度。产业革命曾经大大地节约了劳动时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马克思就曾说过,蒸汽机的发明,在很短时期就把世界万事万物都改变了。但是现时的已经垂死的资本主义,则表现为劳动时间——社会物质财富的大量浪费,所以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时间,对每一个人说起来,又是生命的尺度。生命是有限的,但有些人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做了许许多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有些人却白白浪费了光阴。如果爱惜时间就是爱惜生命的话,那末,前者就是在延长着生命,而后者却是在损折着生命。伟大的人物都是最“吝啬”时间的,在他们的一生中,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由于这种财富永远地为人类服务着,于是他们的生命,也将与时间永存。所以,“一个人做一个半人的事情”,对每个人说来,是时间的节约,也就是生命的延长。
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时间。在时间里面,蕴藏着无量的财富,无穷的力量;在时间里,也蕴藏着我们最宝贵的生命。(摘自上海“解放”第六期,伊群:“时间颂”)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东扶不要西倒
党提出苦战要和休整相结合,有的人就倒向了休整的一面;党提出一方面要抓生产,一方面也要抓生活,有的人就一下倒向抓生活的一面,党提出冲天干劲要和科学分析相结合,也就是说,要有冷有热,冷热相济,有的人,一下就倒向冷的一面,这种东扶西倒的现象虽是个别的但却值得注意。
看坏不看好,看好不看坏,看到一面,当作全面,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就不可能正确地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就不可能正确地取得经验和教训;也就不可能没有盲目性,继续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过去,人们把错误叫作“过”。现在看来还是有道理的。因为,是非和客观真理是有一条界线的,在界线之内叫作正确或叫“是”,在界线之外就叫作错误或叫“非”。把正确当作错误,把错误当作正确,或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就都是超越了真理的界线,都叫作“过”。
有的人,为什么会东扶西倒、是非不分呢?原因是多种的,但是归结起来,除了有思想意识的原因之外,主要是思想方法不对头。他们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即看问题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是孤立、静止的,不是联系、发展的;是只看到事物的表象,不看事物的本质。它的公式是:“是——是,否——否”。这样就把生动活泼、发展多变的事物,绝对化了,僵硬化了。在他们看来,要么就是肯定一切,要么就是否定一切。在这样的思想方法指导下,看问题不片面性,不东扶西倒,那才奇怪哩。
克服东扶西倒症,唯一良方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也就是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才会有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会事半功倍,把工作做得更多、更好。否则就会浪费精力,以至白费力气,好心好意却把事情做坏。所谓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至少应当作到:无论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观要尽可能地反映客观实际;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一定要实事求是;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全面考虑,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所有这些,都是要用自己的头脑,冷静地、认真地想想,而不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需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有正视客观实际和坚持真理的勇气。但是,为了取得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把工作做好,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地学到它,却是完全必要的。
(摘自广东“上游”第六期,柯夫:“谈‘东扶西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