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
方元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分配消费品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今天对个人分配消费品的基本原则。我国的人民公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仍将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现在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制度,其中供给制的部分包含着按需分配的因素;但是,对社员分配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还是按劳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又会反过来对生产发生影响。分配得好,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分配得不好,则会妨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分配问题,是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除去用以补偿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以外,其余的,一部分归社会掌握,一部分分配给个人。由社会掌握的部分,是用来作为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费用、预防灾害所需的储备、行政管理费用、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费用、社会保险费用等。对人民公社来说,这些费用的扣除,在总收入中占多大的比例,应当按照各公社在经济上的可能和需要来确定。扣除过少,不利于公社的巩固和发展;扣除过多,使分配给社员的部分过少,不利于进一步发扬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样也不利于公社的巩固和发展。我们决不能把劳动的成果全部分配给个人,全部消费掉,而必须作各项扣除(包括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补偿费用在内)。这些扣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满足劳动者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用于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这是巩固和发展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物质基础,因而是决不可少的。
作了以上各项扣除之后,剩下的产品,根据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按劳分配的原则,要求按照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要求劳动者分得消费品的多少同他付出的劳动量(经过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相符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明这一点时,曾指出:“每一个别的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中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股份。……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收据,证明他供给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收据又从社会储备中领得与其劳动量相等的那么多的消费品。他以一种形态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态全部取回来。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那个调节商品交换的原则,因为商品交换是同等价值的交换。”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分配问题上坚持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劳动人民内部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的全部产品是由全体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但每个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在数量和质量上,是不相等的,有的付出得多,有的付出得少,有的质量好,有的质量差。而我国目前阶段,社会的产品还没有丰富到足以充分满足全体成员的各种需要;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还有待于大大提高,全民教育有待于普及和提高;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这件事,现时对劳动者来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还不是乐生的第一要素,主要的还是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消费品的分配问题上不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不执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企图用不等价交换的办法勉强拉平在各个劳动者间、各个生产队间、乃至各个公社间的差别,因而发生一部分劳动者无偿占有另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情况,这对于劳动人民内部的团结,对于充分发挥全体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对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于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巩固,都是不利的。
在社会主义阶段,等价交换的原则不仅存在于消费品的分配关系中,同样也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生产方面,在人民公社各生产队之间、公社工厂同农业生产队之间进行的劳动协作,就必须贯彻执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去年劳动人民中间的共产主义大协作,对生产大跃进和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事业起了伟大的作用,他们的劳动结果,将对今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生深远的影响。否认这个伟大的成就当然是不对的。在今后,必须继续提倡相互协作,而按照需要适当地进行某些义务劳动也仍然是必要的。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不实行等价交换或者片面地过多地组织义务劳动,结果就势必使一些单位和劳动者受到经济上的损失,而不能长期坚持下去。又例如,在交换方面,在各个公社之间,在公社内部各个生产队之间,在公社同生产队之间进行产品和物资的交换的时候,也必须贯彻执行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而不应当对于产品和物资实行无偿调拨。
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共产主义也不是平均主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些原则和平均主义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早就批判过这种平均主义的错误。历史上劳动者有过许多平均主义的幻想,在奴隶暴动和农民战争中都曾试行过平均主义,这是劳动者解放自己的运动还不成熟的反映,实际上他们都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坚持按劳分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团结和劳动积极性的发扬,才有利于人民公社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4版()
专栏:

人民公社的积累要适当
洪行
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正确地处理人民公社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有人认为,在人民公社初创时期,既要保证社员的生活有所改善,又要保证公社的积累适当扩大,是办不到的。但是,事实却作了相反的答复。大家知道,在1958年生产大跃进的基础上,许多人民公社创办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等集体福利事业,做到了“吃饭不要钱”,实行了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制度,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人民公社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人民公社举办的小型工业生产单位,达到了几百万个。人民公社还修建了很多简易公路和一些土铁路,疏通了很多航道,建设了很多小学和中学,盖起了许多公共房屋。社员由于生活改善而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公社由于积累增加而壮大了自己的物质技术力量,这两方面相结合,将使人民公社的生产、建设事业,在今后能够继续大跃进。
当然,要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处理得很好,需要我们进行许多细致的工作。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为了在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内,广泛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和人民公社都必须不断地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无论是全国或者每个公社,经济落后的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人民生活的水平也还比较低,积累的增加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一个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面,就更加要求我们严肃地对待和审慎地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民公社收入中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要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就必须不断地扩大积累。但是,不能认为可以不顾当前的客观条件,无限度地扩大积累。我们的人民公社刚刚建立起来,要兴办的事情的确很多。如果管这一部分工作的同志主张多办这种事情,管那一部分工作的同志又主张多办那种事情,企图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下子办起来,那就必然要无限度地扩大积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勉强去做,不仅会分散人力、物力和财力,使那些必需办的事情办不起来,而且可能脱离群众,造成政治上的损失。结果是:想搞得多,反而会少;想搞得快,反而会慢。相反,如果我们集中力量首先去办那些最必需的、最主要的事情,可能从一时一地看来,事情好像办得少一些和慢一些,而实际上反而会多一些和快一些。我们在次要的方面有所不为,或者少有所为,就可以在主要的方面大有所为。我们首先办好了当前最必需办的事情,也就为以后办更多的事情创造了条件。这就是说,矛盾必须一个一个地解决,而首先必须解决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解决了,次要的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要解决矛盾,就需要有千方百计,只有一方一计是不行的。我们不仅不反对而且提倡多出主意、多想办法。但是,对于领导人员来说,应当在许多方案中选择对我们事业的发展有决定意义的方案,在许多办法和措施中选择最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而不能“多端寡要”。
人民公社在进行整顿和建设的时候,应当根据自己收入的情况,根据可能和需要,改善社员的生活和扩大积累,做到统筹全局。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税收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社内的工资、实物分配、公积金、公益金、生产费用、管理费用的比例,做到90%以上的社员能够增加收入,其余的社员不致减少收入,做到公社能够逐年地、适当地增加积累,以便正确地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同时,应当根据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状况,适当地安排工业、农业和其他事业的生产和建设,以便正确地处理农业建设和工业建设之间、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人民公社中,应当继续贯彻党的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但是,必须看到,如果没有农业经济的健全发展,工业经济的健全发展是不可能的。公社发展工业,要在保证农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公社的资金和劳动力,应当主要是用于农业方面。我国目前农业中,资金的积累正在逐年增长,但是还不可能像大工业企业那样提供大量的积累。同时,在农业还没有实现机械化电气化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和建设的发展还只能主要依靠人力的充分发挥和对现有农具的逐步改进。如果从农业中抽取过多的积累用于工业的投资,或从农业中抽调过多的劳动力用于工业方面,就势必妨碍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样,公社工业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却很难持久地健全地发展下去,因而最后也就达不到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目的。所以,公社举办工业,要有步骤地进行,而不要一下子办得过多。办得过多了的,要加以调整,把工业占用的过多的资金和劳动力转回到农业方面来。
公社基本建设的重点是生产性的建设,非生产性建设决不能花费过多的资金,建设的标准也不能过高。否则,不仅会造成物力的浪费,而且势必会增加大量的非生产人员,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公社根据国家的计划和本社的长远发展规划,进行一些长远性的建设,如兴修水利工程、大片造林、改良土壤、开采矿藏、改善居住条件等等,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建设同样不能占用过多的资金和劳动力,妨碍当前生产的发展。
为了使积累用得恰当,并且发挥公社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公社在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使用积累的时候,应当避免公社管理委员会集中过多过死的缺点,应当贯彻执行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样,我们的人民公社才会迅速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以上两文原载“红旗”杂志1959年第七期)


第4版()
专栏:

拜老农为师 帮老农提高
扬中县运用老农的丰富经验指导各项生产
本报扬中31日电 江苏省扬中县各级干部在领导农业生产运动中,充分发挥老农作用。在目前春播准备工作中,老农在选种、催芽、平整秧田等方面都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最近,全县在老农中选出三百多个播种能手,参加春播工作。
生产上以老农为师,在扬中县已形成一种风气。县委书记朱维中在二千多人的大会上,正式拜老农黄美善为师。黄美善是扬中县农业生产老模范。他们在去年一同搞麦子和水稻试验田的过程中,经常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研究农业生产上的问题。朱维中向黄美善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很多技术性农活也学会了。今春,扬中县麦子由于冬季河泥压得多,影响麦子“起身”。朱维中马上去请教师傅。黄美善告诉他:“冬天,土肥是麦的‘家’,起风落雨要它遮;春天,过多的土就会变成麦的‘枷’了,一定要把这些土块敲碎或者搬掉。”他们商量出具体办法以后,马上发动群众精细地打碎土块,泥多的地方就用手把泥搬掉,使压倒的麦子顺利地过了返青关。
扬中县委的负责干部,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中的年青人,和对农业生产不熟悉的人,普遍拜老农为师,请老农当参谋。县委在讨论农业生产技术问题中间有了不同意见,从不轻易做出结论,而是分头去和师傅研究。大家把老农的意见带到会上再展开讨论,然后做出决定。农业部门在制定各项作物的技术操作规程的时候,普遍召开老农座谈会,广泛征求老农意见;经过分析提高,拟订出切合当地情况的各项技术要求。
在争取麦子亩产千斤的丰产运动中,扬中县各级干部特别重视发挥老农的作用。在麦子的每一个发育阶段,都及早地和老农研究具体措施。在一次研究如何过好返青关的座谈会上,老农黄美善、张耰德等人特别提出防春寒、春冻的问题,建议在麦田的西北角建立熏土窑,必要时可用稻根烧土熏烟。这既可以防寒防冻,又可以熏土造肥,还可以挖掉病虫的老窝,一举三得。领导方面采纳了这个意见,全县普遍建立了这种熏土窑,效果很好。老农韦成明、刘纪福等分析了去冬天气不冷、麦苗比往年密、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提出要及早做好防治病虫害的一切准备,做到“治早、治小、治了”。农业部门根据这个意见,提前在2月下旬就开办了防治病虫害的技术训练班,修理和添置了喷雾器,并积极搜集和制造土农药。
麦子刚刚返青,各级干部又层层召开座谈会,商量下一步麦子过拔节关的时候该做些什么。县长刘国生在八桥公社幸福大队找了几个老农谈心。六十岁的施掳和说:烧熏土一夜不能歇,磨螺蛳一刻不能停。麦子拔节的时候,要长秆长穗,就要靠这两种肥。下灰肥千万要筛细,不能压断麦子。六十七岁的廖永年说:“清明断薅,谷雨断浇”,今年麦子发得早,下肥还要提前,要来个突击。县长仔细地倾听他们的意见,还提出一些追肥方法和在追肥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向老农请教。县委和各公社党委集中了老农的意见,提出在拔节期间,主攻方向是大积大造磷钾肥,分类看苗施下田,促使麦秆粗壮,穗大粒饱。
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是各种农作物的良医。当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或者是庄稼的生长发生了不正常现象的时候,各级干部就纷纷请老农“会诊”,找出病根,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今年麦子越冬期间,麦苗普遍发黄。有些公社以为是麦子生病了,把麦苗送到县里鉴定。但没有查出病菌,一时又找不出原因。干部们马上四乡出动,召开老农座谈会,进行“田头会诊”。结果,找出了三大病因:第一种情况是深翻时翻乱了土层;第二种情况是天气干旱,肥料不易分解,有些田肥料还不足;第三种情况是部分雨后播种的田太烂,后来天一干,土地板结,不易通气。病因找出后,又集中了老农的经验,分别采取追肥、抗旱、松土等各种措施。十天后,发黄的麦苗全部转青,扭转了当时麦子生长不正常的现象。
扬中县不但重视发挥老农在生产上的作用,同时也很重视培养老农。县里的科学技术会议、布置和研究农业生产任务的会议,都邀请老农参加。经常印发农业科学技术通俗读物给老农阅读,吸收他们参加各种科学技术训练班,让他们有机会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同时,县委还有重点地培养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早在1953年,县里就派了一个技术干部和劳动模范黄美善在一起劳动,通过生产实践,帮助他整理总结栽培水稻和麦子的经验,还固定专人帮他学文化。农业技术推广站也都把总结提高老农的生产经验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很多经验丰富、思想进步的老农已被吸收入党,并被选为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在实行麦子田间管理园田化的过程中,扬中县由于重视培养老农,依靠老农,层层做样子,做到了从上到下不走样,全县各地的质量都很高,夺得了全专区的红旗。
(古平、徐文、韦顺)(附图片)
湖南宜章县渠源公社目前已为每亩早稻田积足五百多担肥。这是忙碌在田野上的运肥队伍。 刘振国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肯定密植 但要合理
北中管理区因地制宜订密植规格
本报讯 广东省汕头市郊外砂人民公社北中管理区为保证今年早稻密植规格,在插秧前专门组织了一次早稻密植问题的大辩论。既批驳了一部分人主张恢复疏植的论调,又防止了那种“越密越好”的倾向,为贯彻合理密植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北中管理区去年推行密植,已经取得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没有通过群众认真地总结,又加去年推行密植时还有一些缺点和问题,因此,社员们对密植的认识参差不齐。于是,管理区的党组织就在领导干部和社员中展开一场关于早稻密植问题的大辩论。
个别社员认为密植费工,禾密要烂死,产量不高。但大部分社员肯定密植比疏植好。他们举出:去年早稻插六乘三的,就比六乘四增产,少数插五乘三的又比六乘三增产;去年全管理区晚稻更进一步密植,大面积插五乘二,四千八百六十亩沙田平均亩收六百一十四斤,比前年增产33%。在绝大多数人的反驳之下,主张疏植的人觉得理亏了。
第二生产队的社员在肯定密植好处的同时,还提出密植要合理,要考虑到当地的条件、经验和技术管理水平,这个意见得到各个生产队的普遍赞同。去年的实践证明,过去那种“越密越好”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北中管理区党总支和管理委员会研究了群众的这些意见后,既反对右倾保守思想,又注意从当地的条件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定出密植规格。
在辩论结束后,大家还围绕密植为中心,切实注意贯彻“八字宪法”,使各项措施和密植能相适应。 (陈东维)


第4版()
专栏:

充分发挥老农作用
余平川
老农从事农业劳动数十年,在长期的实践中,积蓄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有许多是祖祖辈辈劳动实践的经验遗留下来、积累起来的。老农在多年的生产斗争中,经历过各种各样情况下的生产活动,他们在一定范围内摸熟了大自然的脾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对当地农作物的耕作和栽培技术,都很熟悉。他们的这些宝贵经验,是民族遗产中许多宝库之一。这些经验,在历年的农业丰产运动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后,应该使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把老农看作为“过时的人”,冷冷淡淡地摆在一边,那实际上是对我们国家最宝贵的一项财富的巨大浪费。
扬中县从中共县委书记到生产队的干部都拜老农为师,经常注意发挥老农的作用,形成了风气。这是扬中县的农业生产创造了较好的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生产的关键性时期,都召开老农座谈会听取意见。他们还聘请老农参加或指导许多重要的技术操作。这就使他们积蓄起来的增产的法宝大放光彩。别的地方如果还没有这样做,都应该考虑仿效扬中的做法:最好把这定为一项制度。
要充分发挥老农的作用,不能光是使用他们,还应该注意不断地培养他们、提高他们。要帮助他们把增产经验从感性认识提高为理性认识。在老农中间,对许多重要的技术经验,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扬中县被称为“稻麦专家”的老农黄美善,过去在田里施了草木灰以后,就盼天下雨。他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摸到了“灰不下雨不来力”的经验,但他说不出道理何在。中共扬中县委帮助他学习科学知识,使他弄懂了“肥无水不溶,不溶就不能为庄稼吸收”的道理。此后,他就能够运用这知识分析更多的实际经验。他在施肥、防治病虫害等许多方面,渐渐地都把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提高了一步。他向南京农学院的学生讲课的时候,大学生们都围在他的周围,热心地向他请教,对他非常钦佩。他已经成为全县农业技术革新的一面旗帜。可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是发挥老农作用的重要方法。


第4版()
专栏:

渔家女制服流沙博
贺港植树造林的故事
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异。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的广东,也有飞沙蔽日的茫茫沙荒。电白县博贺镇几年前就是这个样子。这里三面临海,千百年来,黄沙随巨浪涌向陆地,咆哮的海风卷着流沙埋没了农田和村庄。
但是,原来一片白茫茫的沙滩,经过几年的改造,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青翠的防护林带。博贺镇的面貌改观了,群众也安居乐业了。它变化得如此迅速,连离别不久的老博贺镇的居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当五年前离别家乡的王永清等四名渔民,开船驶近博贺港口的时候,他们突然迟疑起来,怀疑走错了航线。因为他们作梦也没想到,沿海一望无际的沙荒,几年内已变成一堵绿色的长城。他们更没有想到,缔造这片绿色长城的不是别人,而是在党教育下的本地渔民妇女。女共产党员陈娇,就是这些妇女中最出色的一个。
1954年秋,湛江专区和电白县派来了工作组,勘察沙荒和规划营造防护林带,制服风沙。这个半渔半农地区,男的都出海捕鱼,艰巨任务就得落在妇女身上了。由于从没有人见过沙滩上生长树木,对营造防护林抱怀疑态度的人非常多。陈娇也像大伙一样,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也从没想到过这沙滩能长树。但她想起把自己从饥饿中解放出来的是党,于是她坚定地相信:听党的话没错。一股从心里冒出的顽强信念就这样支持着她。
她接受了镇党委交给的任务,发动群众绿化沙滩。她一次又一次召集妇女们开会,但没有人相信她。妇女组长王秀英不久前在海南岛种过橡胶,陈娇高兴地找她商量:“种橡胶的地是泥不是沙呀……”秀英也不支持她。她一次再次地想说服秀英,结果都失败了。有人还讽刺她是想当模范。她气得倒在床上哭了。“这里是绿化沿海沙荒的试点,一定要克服困难,把树种活种好……”党派来的工作组说过的话又涌进她的脑际,照亮了她的心。镇党委书记也帮助她总结失败的原因,鼓励她多想办法战胜困难,把妇女发动起来。
为了了解秀英的真实思想。陈娇住到秀英家去,一次一次的恳切交谈,想起过去风沙带来的灾难,秀英也哭了。但分歧仍是沙滩上能不能种活树,会不会徒劳无功。“沙滩上没泥就挑泥上去,没水就天天浇水,心坚石就穿,只要有决心就成呀……”陈娇耐心地向她解释。她们的分歧越来越少,秀英的思想慢慢地通了。
陈娇就这样不懈地帮助妇女们,大家对改造沙滩的信心渐渐地坚定起来了。
党支部决定大量积肥,将树穴换上客土,加速幼苗长生。这时,正是寒风袭人的天气,谁也不愿跳下齐腰深的水塘去挖泥。陈娇毫不犹疑地脱下棉衣,第一个带头跳下去。她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妇女们,接着,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去挖泥了。她们共有八百多人,一连坚持了四天,共积下四万多担肥料。渔港没有粪箕来装肥,陈娇带动妇女们用家里担水的水桶,将肥料运到沙滩去。造林季节到来了,可是那里去弄植树工具呢?她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有的就用手挖沙、开树穴。陈娇觉得这样干不是办法,她想起家里有锅铲、菜刀等炊具,可用来挖沙、开树穴,就迅速回家拿出来,让大家使用。妇女们着实感动了,不约而同地将家里的炊具也拿来挖穴。这样,进度来得更快了。那时,已经到了酷热的夏天,太阳当空,黄沙烫脚,走起路来非常困难,她们就穿上木屐,在炽热的沙滩上突击挖树穴。刮起大风,流沙迎面扑来,飞进他们的口、耳、鼻子里去,妇女们就用手巾包着口鼻,眯着眼睛,坚持工作。陈娇带动着六百多名妇女,一步一步的克服了面对面的困难,第一批三千多株木麻黄幼苗就胜利地种下了。
陈娇爱护林带就好像爱护她自己的眼睛一样。有一次,海面刮起了八级台风,黄沙飞扬,掩盖了树苗。陈娇看见青绿可爱的幼苗被流沙埋没了,心里可疼啦!她立即挨家挨户的发动妇女去护苗,她们逐株扒开黄沙,把树苗小心地扶起来;有的树苗受了伤,就用竹枝撑起来;树苗坏了,就立即补种上。
树苗种下以后又碰到天旱,眼看幼苗开始枯黄了。陈娇带动妇女们向旱患作斗争,保护幼苗。最初从沙滩上可以挖出水源,但水越来越少了,担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最后要走到四华里远的地方去担水。就这样,陈娇带动着一千多名妇女坚持抗旱二个月,把树苗保住了。陈娇看到树苗发芽,心里就好像开了花。她和南姆、赖二婶差不多天天都贪婪地看树苗,早上起床去看,晚饭后又走去看,百看不厌,越看心里越高兴。她心里想:林带长大后,我们博贺港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就有保障了。农田长上茂盛的稻子、番薯和花生,每家每户用的燃料也可解决了。从此,白茫茫的一片沙荒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英雄的博贺港人民,在党领导下,用自己劳动的双手,一年又一年地营造了一条长二十点八公里,宽一百五十公尺至二百八十公尺的防护林带,把沙滩绣成翡翠般美丽的绿洲。这里长起的树木和青草,就像无数条链子,把流沙牵得牢牢的,改变了自然面貌!在这个绿林中漫步的人们,如果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压服在青草底下染上灰黑色的流沙,这是受过英雄的妇女们汗水浸润的标志。
本报记者 郑世文
南方日报记者 张富贤(附图片)
广东电白县博贺林带——沙滩上的绿长城 (南方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