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吴力永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是党在工业战线上目前和将来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建设方针,是体现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化。正是由于在1958年执行了“以钢为纲”的方针,取得了伟大的成绩,钢的产量翻了一番,一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七年到三十二年才能走完的路程。由于钢铁工业的高速度发展,煤炭、机械、电力、化工、轻工、纺织等工业部门都得到了相应地发展,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全面跃进局面,为今年和今后打下了展开更大跃进的物质基础。这里就如何执行“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和“全国一盘棋”的原则,就钢铁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几个比例关系,作如下的探讨。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间的关系
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间的关系,具体说来,主要是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过去是落后的,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几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1.7%,机械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4.6%。但是我国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仍然是很薄弱的,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求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都要大力发展,同时并举,而相互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加速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加速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加速交通运输的发展。正是基于大力发展机械工业的要求,那就必需充分保证机械工业以足够的原材料,换句话说,供给足够数量的钢铁材料。
而目前金属原材料供应一般说数量和品种都还满足不了现有机械工业的要求。
机械工业建设比较钢铁工业建设,相对的讲,来得快一些,也较容易些。钢铁工业的建设投资大,建设时间长,需要重型设备多,涉及的面广,工程复杂。比如建设一个一百万吨的钢铁厂,从开始勘探设计到建成要五、六年的时间,它不仅有地质勘探工作,矿山、选矿、烧结、耐火材料、焦炭、化工、炼铁、炼钢、轧钢等主要生产部门的建设;而且有交通运输、水、电、瓦斯、蒸汽、机修等辅助服务部门约二十来个单位的建设。而机械工业,却没有地质矿山等单位,设备安装也较简单。建成一个年产二千台机床的制造工厂,只需一年左右;建成一个三万吨重型机械厂也只需要二年左右的时间。
机械工业在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地区正向“高、精、大、尖”的方向发展,对钢铁品种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增多起来。以制造一台汽车为例,需要几十种钢种和几千种钢材,而这些原材料的大部分,必须有现代化的设备才能生产。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目前必需十分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只有优先发展钢铁工业,才能使机械工业与冶金工业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为大力发展机械工业创造有利条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这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之间的变化,轻重工业之间的变化而变化,大体上钢铁工业发展速度与机械工业发展速度近似,或者略高于机械工业的速度。如果我们能够使得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充分满足机械工业的要求,而且有储备,这样,我们许多事情都好办了。在优先发展钢铁工业的基础上,机械工业和钢铁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事实证明是十分正确的。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间的关系
在1958年大跃进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煤炭工业如何与钢铁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也就是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这里有煤炭的生产和分配问题,煤炭和钢铁生产相结合问题,以及煤种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又是原油和天然气还不发达的国家。我们使用的燃料,煤的比重很大;煤炭的分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在工业的各部门之间,其中多少用于钢铁工业,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这种比例关系,将随着工农业发展而有所变化。在农业中由于人民公社的建立,集体福利事业发展了,公社办工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因而用煤增加了,再加上农业的逐渐机械化,农业消耗煤炭是愈来愈多了。同样,工业的发展,对煤的需要量也在增加中。工农业都在发展,但是他们之间的比例的变化,却是工业比重逐年提高。工业比重从1953年的37.6%上升到1957年的46.9%。从工农业总产值每亿元消耗煤的变化情况来看,工业总产值每亿元消耗煤,1957年比1953年增加28%强。工农业的发展对煤的需要愈来愈大,因之,分别主次加以供应,把煤炭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了。
钢铁生产和煤的生产相结合问题,主要是煤铁生产的分布问题。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从过去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上海的情况,已逐渐分布全国。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钢铁生产遍布全国,目前在进行五定(定型、定组、定点、定员、定领导)二化(工业化、基地化)工作,长江以南地区,已有不少钢铁基点,但由于江南地区煤炭的发展赶不上钢铁工业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北煤南运的问题,不仅运量多,而且是长途的运输,增加了运输的负担。在长江以南地区发展钢铁工业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又有了1958年跃进的基础,困难就是煤的问题,而煤的问题又是运输问题。为了长江以南钢铁工业的发展,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来,北煤可以南运一些,但满足不了大发展的要求。这就必须集中力量,在长江以南大搞煤田建设和生产的工作,可以相信,在很短的时期内,江南地区的煤炭工业,将有很大发展,为江南地区钢铁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使煤、铁生产结合起来,在今后建设和目前的“五定”、“二化”工作中,必须使钢铁基地的布点,靠近煤矿和铁矿,采取就煤矿、就铁矿两头布点的方法,以便大大节省运输力。
煤的品种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煤都能用于炼焦,只有粘结性较好和挥发分适当的煤才能炼焦。焦煤是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条件,目前全国焦炭产量还不能满足需要,因而,节约焦煤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以目前情况而论,有的地方炼一吨铁消耗焦煤达七、八吨之多,而有的还不到一吨,如果能够争取以两吨焦煤炼出一吨铁来,那就要节约很多焦煤。焦煤的使用,首先应保证重点企业的需要,如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保证了重点,然后照顾一般。为了适应今年钢铁大跃进的需要,还应考虑炼焦工业的发展,今年全国各地大搞简易炼焦炉的建设,焦炉的布点,必须考虑尽可能地同焦煤的产地相结合,考虑到交通运输、电力、水等条件,考虑到与炼铁厂的结合。如果布点不合理,不仅给今后生产带来困难,而且由于经济上的不合理,会加大生产成本。
总之,钢铁生产和煤炭问题,是有密切联系的,没有煤就没有钢铁工业,为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当前必须抓紧煤炭的生产建设。特别是抓紧焦煤和洗煤的建设。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间的关系
运输工作是“独立的物资生产部门”,每个生产单位离不了它,离了它,社会生产就不能进行。安排生产必须相应地安排运输,否则,运输和生产脱节,就会发生生产失调,不能正常生产,甚至使生产停工待料。
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运输的需要日益增长,运输量的增长,还赶不上工农业的增长,这就表明运输很紧张。再加上生产力的分布,有的距离原料或消费地区较远,运输问题就更为突出了。
钢铁工业对运输的要求很大,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生产一吨钢,需要运输量二十二吨,其中厂内运输量达十二吨,厂外运输量十吨。生产需用的原材料靠原材料产地运来,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要靠运输输送到需用部门去。
钢铁工业对运输的要求,突出地表现在铁矿石和焦煤的运输上,每年为钢铁工业的运输量,占总运输量很大的比例。钢铁工业发展的速度比运输能力增长的速度来得快,1957年比1953年钢增加202%,而运输量只增加81%多一点。因之,钢铁对运输量的要求,在总运输量中所占的比例不能不起变化,这个变化在目前是钢铁运输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大跃进以来,运输量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间的比例,钢铁工业增长占总运输量的比重起了变化,研究它们间的关系,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运输能力,合理分配运输量,组织货源的合理流向运输等,是保证以钢为纲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可以缩小原材料的运输距离,一定程度内解决不合理的货物流向,因而使运输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钢铁工业不仅可以跃进而且可以大跃进
钢铁企业内部的运输问题,随着主要生产设备增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对运输的要求也愈来愈多了。目前,钢铁企业内部矛盾之一,就是运输跟不上主要生产设备能力的增长。这样,就使得企业潜在力量的发挥受到限制。这就是说,企业内部各工序之间,对运输的要求,也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化,抓住矛盾,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在力量。
钢铁工业如何才算大跃进?钢铁工业今年能不能大跃进?
有的人讲:“过去几年钢铁工业增长速度虽然高,只是由于基数小的原故,以后就不可能了。”客观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怀疑,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的增长速度平均达到31.7%,这个速度是很高的。1958年比1957年却增长109%,增加一倍还多。去年一年净增五百八十三万吨,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来说也还是史无前例的。
也有人认为:“今年生产一千八百万吨钢,就是说比去年再增加六百八十二万吨增加得太多,不容易完成。”的确,今年比去年增加的数量不少,同时对钢铁工业的要求也严格了,任务确是艰巨的。但是,今年完成钢的任务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一是广大的劳动群众的干劲十足,劳动热情很高,也就是毛主席指出的:“心情舒畅,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二是有了去年大跃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参加钢铁战线的广大群众受到了锻炼,不仅炼了钢,也炼了人。三是去年找到了办冶金工业的基本经验,如:用两条腿走路,大搞群众运动,找到了全党全民高速度发展钢铁工业的道路,四是经过去年大跃进,我们取得了有计划按比例安排的经验,使得今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了;五是去年全民大搞钢铁,增加了不少的炼铁、炼钢的设备,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六是有了人民公社;七是抓得早,去年钢铁跃进只是8月以后才开始抓紧,今年一开始就抓,而且有专门机构抓生产;八是经过去年群众大搞钢铁工业,发现了不少铁煤资源,提供了大发展的可能;九是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由于1958年的跃进,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工作的主导思想;十是领导重视,一年要抓几次,这会大大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把可能变为现实,紧紧地抓起来的问题。要抓一些什么呢?概括一些说,要抓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它,促进工业的发展;要抓钢铁工业内在的联系,使矿山、炼铁、炼钢、轧钢间按比例发展,克服其中薄弱环节的各种具体有力的措施;要抓两条腿走路和群众路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统一的计划,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下,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我们相信,今年一千八百万吨钢是可以完成和超额完成的。坚持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正确方针
我们说“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是相当长时期的方针,不是一时权宜的方针,这是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要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机械工业制造各种各样的设备,不可能将我国国民经济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起来。机械工业水平的高或低,是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充分保证其所需的金属材料,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主要的问题。以钢为纲正是从这一基本要求提出来的。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现有的一点钢按人口平均低于很多国家,如果我们要逐步改变这种情况,不是一年两年能搞起来的,要有一定时间的努力,有了钢铁,我们有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具体运用。突出重点,全面安排,这并不是说只要求一马当先,可以脱离万马。恰恰相反,客观要求一马当先,万马也要相适应地奔腾。不可能设想,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以脱离煤炭、交通运输、机械工业等部门的发展而不相适应地奔腾起来。正是为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相应发展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事业。……正是这些工业和交通部门得到了大发展,返回来就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突出重点同时要照顾到“左邻右舍”全面加以安排。脱离左邻右舍,忽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内在联系,必然“欲速不达”。如果忽视“以钢为纲”来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而把各工业部门机械地平列起来,抓不住重点,也将延缓工业发展速度,不能确保重点指标的实现,从而其他指标的实现也缺乏可靠的物质条件。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是互为依赖的,互相促进的。
贯彻“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必需两条腿走路。有的人认为“小土群”去年已经起了历史的作用,今年只依靠“大洋群”就能完成任务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今年和今后要依靠“大洋群”这是主要的,同时也要依靠“小土群”。今年的“小土群”经过“五定二化”整顿、巩固、提高以后,将逐步成为“小洋群”,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小土群”发展成为“小洋群”,这是一个跃进,质的变化。它可以提高钢铁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使资源得到较合理的利用。不搞“小土群”的提高工作,否认其作用,这是我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片面性,不是从全面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小土群转为小洋群的作用,充分的利用它为完成一千八百万吨钢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贯彻“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在统一的领导下,分工负责,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就有可能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如果每个地方,各个单位,都只按自己的需要先满足自己的要求,那就不可能有“全国一盘棋”,就不可能完成国家计划。这样作是有害的。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是百废俱兴呢?还是分别轻重缓急排队,完成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呢?当然我们要求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第7版()
专栏:

要讲究战法
——读书随感
卢弓
学术思想批判,是一种论战,要讲究战法。
进行战斗,当然首先还在于方向对头。方向对头了,如能讲究战法,就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
鲁迅是很讲究论战的战法的,并且还有一些讲述战法的文字。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鲁迅曾经论到“女性”的文章的特点,其中说:“一到辩论之文,尤易看出特别。即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虽然犀利,而不沉重,且罕有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者”(见“两地书”,全集卷9,第34页。)
看来,鲁迅在这里所描述的,与其说是“女性”的辩论文字的特色,不如说是“初初上阵”的青年的辩论文字较易犯的通病。对于那些勇于战斗,但还缺乏战斗经验的“初初上阵”的青年,指出他们的弱点,教给他们以战法,正是一种切实的帮助。在这封信里,鲁迅正是在教导自己的“女性”的学生,不仅要勇于战斗,而且要善于战斗,要学会“正对‘论敌’的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
在另一篇文章里,鲁迅又曾教给青年说:“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要善于“伺隙乘虚,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如果一味鼓噪,已是‘三国志演义’式战法……”(见全集卷四,第345、346页。)
“一味鼓噪”当然无补于论争,而“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也不能击中论敌的要害。因为,首先,进行论战常常不能单靠“就文论文”的方法,而必须把论敌的文章和观点,置于一定的思想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揭露这些观点的本质。其次,即就文章本身而论,一种错误的理论,它的错,在于根本之处错了,不必句句皆错。错误的理论,为了要能迷惑人,往往是掺杂在许多并非错误或不甚相干的议论之中,未必都是错得那么“纯粹”,那么赤裸裸。而且,错误的理论多半要利用一些正确的命题加以歪曲,利用一些片面的道理把它绝对化,利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把它错误地解释,或作荒谬的引伸,或作不伦的类比,或作概念的偷换……总之,以诡辩充当论证。以所,批判者必须先作一番研究剖析的功夫,洞察这一切,然后才能抓住其立意的根本,揭穿其手法的虚伪,一击而中其要害。如果没有经过仔细地研究剖析,没有看透论敌的手法,简单地采用
“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的战法,势必陷于夹缠,把根本之处同无关宏旨之处,把真实的本意同虚假的装璜混在一起,纠缠不清,甚至有时由于不是从根本之处同论敌相对立,而是逐句同论敌相对立,竟至使自己走到极端,失之片面,达到直接否定那些被论敌所歪曲的正确命题,所绝对化的片面道理,所错误解释的真实事例的地步,结果使自己有些论点理由不足,或者错误,对于战胜论敌,十分不利。这正是上了论敌的当的原故。
鲁迅的这些意见,今天对于我们也是有益的。当然,鲁迅当时所进行的思想斗争,大都属于敌我斗争的范围,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思想批判,除了对右派分子之类的反动政治思想的批判,属于敌我斗争的范围以外,则属于人民内部思想斗争的范围,性质不同,所采取的态度与方法也要不同。但是,人民内部进行学术思想批判,也要讲究战法,也要击中论敌的要害,这一点都是相同的。一年多来,青年们在学术思想批判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首先是方向对头,思想解放,充沛着敢于同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作斗争的革命气派。同时,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取得教师的帮助,通过斗争的实践,锻炼了同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作斗争的革命本领。但是,青年们既属“初初上阵”,就难于完全避免一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而产生的弱点,如同逐句驳斥而未能击中要害之类。这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无足惊怪的。青年们要在论战的实践中不断去总结经验,不断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而讲究战法,注意向鲁迅这样的思想战线上的前辈们学习战斗经验,也是提高自己的水平的一个途径。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苏联学者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苏联经济学界已进行了长时期的讨论,这个讨论,最近还在热烈地进行着。除少数学者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有商品生产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有商品生产存在,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和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的问题,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等大多数经济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分工和两种公有制并存。也有人认为两种所有制并存是唯一的原因。关于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的问题,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品的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产资料等是用来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被转移到消费品的价值中,消费品的价值也对生产资料部门的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水平有影响。因而生产资料具有商品的性质。他认为国营企业间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为了表明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这两种商品的区别,他主张把国营企业间流转的生产资料称为“特殊的商品”,而且这种流转和一般商品交换有区别。有人认为国营内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有人认为生产资料是只有支配、管理、使用,而没有所有权的商品。此外还有个别学者从交换结果不变更所有权出发,提出生产资料具有价值但不是商品的主张。
另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性质的差别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这方面的意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从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同来说明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如雅·科龙隆德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但由于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劳动还具有差别,所以必须有物质刺激和对劳动消耗的等价补偿,同时也必然存在用于整个社会生产的总劳动和用于各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个别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产品必须通过等价补偿的交换而把社会性质不同的劳动转化为社会性质均等的平均社会劳动,因而产品就成为商品。从而,他也认为国营经济内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生产资料是商品。另一种意见是从社会主义阶段中劳动还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来说明商品生产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劳动还不是共产主义性质的,还需要计算劳动产品的价值,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并认为两种公有制只能决定商品生产的性质,不能决定其必要性。
另一种是把各种不同观点融合起来,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存在的原因,不仅是两种公有制形式,劳动性质的差别,甚至物质鼓励和经济核算等都是。这种观点在讨论中被指责为折衷主义的观点。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苏联学者关于价值规律作用问题的讨论
和商品生产问题一样,关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问题,苏联学者也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探讨的中心问题有下面三个:价值规律对生产是否起调节作用;价值规律对生产是否起影响作用;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和形式。
关于第一个问题,个别学者认为,价值规律作为价格的调节者,必然对生产发展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否认这一点就无异于否认价值规律。有个别学者还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是价值规律的代替者,是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的变形”,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仍保持它原有的作用,只不过要通过有计划发展规律的作用而实现。这个观点受到许多经济学者的批评,认为是取消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
关于第二个问题,许多人认为无论对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的生产都发生作用,虽然作用有所不同。只有个别学者认为价值规律在国营经济内部不起作用,因为它们的生产可以不借助价值形式而进行直接的劳动计算。但这种观点被认为不符合苏联当前的经济实践。
关于第三个问题争论最多,首先是涉及了价值规律在流通中的作用,也就是对价格的作用问题。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价值规律对价格起调节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受到有计划发展规律的限制。有人还认为特别是现在拖拉机站改组后,要利用生产资料的商品形式,就必然要以通过价格影响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需求为前提。许多学者主张,价值规律对消费品的价格有调节作用,供求关系在消费品的价格形成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