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跃进随笔

割爱
古田
“割爱”一直是被人称颂的美德,在旧社会,常常听到的是“忍痛割爱”,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时代,涌现了无数动人的割爱的故事。人们把这些故事概括为一句话:“把方便送给别人”。“送给别人”这四个字很值得细细咀嚼,它道出了人们乐于割爱和勇于割爱的共产主义风格。
人民日报2月24日刊载两则消息。一则是北京汽车制造厂,为了完成长春汽车厂和洛阳拖拉机厂附件的生产任务,决定削减原来制造小轿车的计划。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忍痛割爱,可是北京汽车厂同志们的口号却是:生产汽车光荣,生产汽车附件同样光荣;这是乐而为之的。
另一则消息是安徽省运生铁支援上海等地,一个多月就调出生铁十万五千多吨。不仅量大质高,而且保证及时送到。安徽同志并且还把这件事列为重要工作之一。这种主动精神又是多么动人啊!
我们的口号只有一个:全国一盘棋。人们从全局着眼,乐于割爱,勇于割爱。有了“乐”和“勇”,就能顺利实现全国一齐动手,保证重点生产建设的需要,从而带动全国更大跃进。


第8版()
专栏:跃进随笔

“试剑”和“大战”
曾志
对于去年的大跃进和今年的更大跃进,福建龙溪县胜利公社的社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去年试剑,今年大战。”
这个比喻真好!它说明虽然去年粮棉产量翻了一番,有的地方甚至翻了几番,但人们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昏昏然飘飘然。它还反映了人们永远向前不断革命的精神,反映了人们实现今年更大更好更全面跃进的雄心壮志。
是的,去年的大跃进,无论是对领导还是群众来说,都还只是初试锋芒而已。去年,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党的启示和号召下,摆脱了旧思想的束缚,开始大胆地想,大胆地干。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热情和智慧,像节日的多彩的火花一样迸发出来。在一年的伟大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宝剑,在生产建设中大搞群众运动的宝剑,技术革命和“八字真经”的宝剑,铸成了,磨好了,金光闪闪,灿烂夺目。这些宝剑锋利不锋利?究竟有多大威力?在1958年,初试了一下,真是锋利无比,威力无边。
剑试好了,今年要大战。大战才能取得大胜;大战才能带来大幸福,要大战就得有更旺更盛的斗志,更大更猛的干劲,更精更细的韬略。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举起1958年铸好的几把宝剑运用自如,赢得新的胜利。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大海给我们的礼物
高士其
大海是生物的家乡,也是地球上一切元素的归宿地。
在大海的怀抱里,生长着千奇百怪、种类繁多的海生动植物,可供人们的食用;有的还可以充当肥料,叫做海肥。
在大海的浪涛里,溶化着一切可能溶解的物质,几乎大陆上的每一种元素,在海水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据估计,全世界海水的总体积是十三万七千万立方公里。全世界的河流,每年从陆地带到海洋里去的溶解物质,就有三十万万吨之多。无疑的,大海的宝藏是非常丰富的。
在这些溶解物质之中,连水的原子都算在内,有氧、氢、氯、钠,镁、硫、钾、溴、碳、锶、硼、氟、矽、铷、锂、氮、碘等十七种元素,占海水总重量的99.99%以上,其中以食盐、碘、溴、镁等四种物质,是人类所特别需要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这些就是大海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大海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之一,是食盐。
食盐是氯元素和钠元素的化合物。虽然内陆也有一些盐湖和盐井,而海水却是它最丰富的来源。人们把海水引进海滨的盐田,让太阳把水蒸发掉,食盐的结晶体就出现了。
一般说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含有十两多的食盐,我们不吃食盐是不行的。此外,食盐还是制造肥皂、玻璃、漂白粉以及许多其他化学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
大海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之二,是碘。
碘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色结晶体,很容易挥发出紫色蒸气。
地球上不论那块地方,都含有少许的碘;在岩石里、在土壤里、在河流里,都含有碘的成分。动植物和人的身体里,含有更多的碘,而以海水里含的碘最丰富,每一公升海水含碘二毫克。海生动植物,如海藻、海绵、海带之类,都含有大量的碘,每一吨海藻约含有几公斤碘。
碘对于人体是有救伤治病之功的。它有止血、杀菌、防止伤口感染的能力(但是,用碘过多,也会使人中毒);它还有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血管硬化和治疗甲状腺肿的功效。人的身体里,如果缺少碘,就会发生甲状腺肿的症状。
碘在工业上的用途也很广,碘的有机化合物能不让爱克斯光透射过去,把这种化合物注射到人体组织里,就可以把组织内部特别清晰地照出像来。
如果我们把一种碘盐加进赛璐珞里,就会阻止光波从各方面透进。这种加了碘盐的赛璐珞片,可以制造非常优良的放大镜,完全可以代替显微镜,尤其是适合于在野外勘探的时候用。如果把加有碘盐的赛璐珞片装在汽车的玻璃窗上,你在夜间马路上行驶的时候,就不会被迎面开来的汽车的灯光迷住眼睛。
大海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之三,是溴。
溴也是一种有色的元素,它经常处在液体状态中,不断挥发出红褐色的气体。在所有的海水里,都含有溴的化合物。除了海水以外,地球上一切天然盐水如盐湖和矿泉等,蒸发干了以后,留下来的盐类残渣里,都能找到溴的化合物。溴是工业中一名能手:在照相馆里、在汽油公司里、在药房里、在染料厂里以及在许多其他工业部门,都有它的工作。
大海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之四,是镁。
镁是一种活泼的轻金属,在自然界里,它不能单独存在,经常和其他元素化合在一起。在大海里所含有的,却是它和氯的化合物,含量非常丰富。
氯化镁经过电解,就可以取得金属镁。金属镁是各种轻便而耐用的合金的重要成分。它很容易燃烧发出一种强烈的白光,照相用的镁光灯和各种信号灯以及焰火等,都是用它来制造的。它的各种合金用途很广,如手推车、小儿车、打字机和照相机等的架子,都是它们的制品;至于飞机、汽车和各种机器上面的零件,那更不用说了。


第8版()
专栏:

三破万吨关
中共鞍钢第一初轧厂委员会书记 王士英
这是一个初春的寒夜,天边繁星闪烁,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祝捷的会场。前边锣鼓响,后面鞭炮鸣,欢呼的声浪久久不能平息。
扩音器开始说话了。还是那个扩音器,今天的嗓门特别嘹亮、清脆,——它在宣布又一个新纪录的诞生。声波在夜空回旋,把鞍钢第一初轧厂新春的第一曲凯歌——第三次“万吨大战”的胜利战果,送向四方。
“万吨大战”对我们轧钢工人说来并不生疏。去年11月党委提出
“苦干半年,班轧六百(块),日轧万吨(原料),一厂变两厂”的战斗口号。要求在半年内,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大搞群众运动,大闹技术革命,使产量达到1958年6月份平均水平的一倍。我们在12月里就先后两次组织了“万吨大战”,提前实现了“日轧万吨”的目标。
过了年,党委在干部会议上又部署第三次“万吨大战”的时候,全厂职工真是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万吨大战”就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每个职工的心。
你看那原料突击队的小伙子们,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两眼熠熠发光,棉袄的扣子也撇开了。他们说:“一定保证均热炉吃得饱,吃得好。”这句话,正道入了均热工人的心坎。——原来从去年大跃进以来,炉子的烧钢能力翻了番,均热工人所担心的就是原料钢锭不足。原料突击队的保证给正在讨论措施的均热工人以极大的鼓舞。他们马上提出了“热锭再翻番,冷锭再提前”的战斗口号。这一呼一应,使初轧机的工人信心更大了。压延操作手们说:“干吧!有你们的支援,我们保证烧多少,轧多少。”
初轧机侧升起了督阵的帅字大旗。机械在轰鸣。吞钢锭,吐钢坯,一根根的火龙在辊道上向北奔驰着。
在第二个工作班开始的时候,调度图表上反映出将会待热。值班主任老韩,急得满头大汗,不断在叨咕:“够呛!够呛!”调度主任也撅着嘴,觉得待热停轧已在所难免。调度室里,多少人的眼睛看着领导,急切地等待着新的行动号令。这时均热支部书记陈富宽一面提醒老韩:要沉住气,找群众想办法。一面亲自组织各均热炉的操作手进行紧急动员:要求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快烧钢速度。经过分析研究:如果十一号炉能提前几十分钟出炉,就有可能消灭待热。关键找到了,但大家还是有几分担心:因为十一号炉的炉长刘凤营过去是个有名的“老保守”,他能不能提前把钢烧好呢?技术员全廷仁自报奋勇去和老刘共同研究措施。他刚向老刘介绍完情况,还没有来得及说别的,老刘就抢着说:“来吧!保证提前一个半小时把钢烧好!”
刘凤营果然没有辜负众望,他提前烧好了钢锭并保证了钢锭温度适合轧制的要求。
紧张的战斗在持续着……
均热炉又感到原料不足了。待热的危险迫在眉睫。钢锭脱模厂里还有十四盘热钢锭,可就是没有火车头。
原料突击队员们马上向钢锭厂调度室求救。好容易才弄到一台三十九号机车。可是,要把十四盘沉重的热钢锭牵过坡道,送入厂房,却必须有两台机车才能胜任。到哪儿去找另一台呢?
三十九号老司机瞧着突击队员们焦急的脸色,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有办法!为了支援‘万吨大战’,火车头也得鼓足干劲,打破常规!”
说干就干。三十九号火车头吐着浓烟,牵引着长长的十四盘热钢锭,竭尽全力,终于把十四盘钢锭拉过坡道,把钢锭及时送到了初轧厂。
第三次“万吨大战”以日轧钢锭一万零九百七十二吨的最高纪录胜利结束。
一万零九百七十二吨!这个数字标志着第一初轧厂的生产水平比去年6月份提高了94.4%。
为了日轧万吨,费尽了多少心机,经历了多少不眠的夜晚,流过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当英雄的人们谈笑风生地细数着一个个被踏平和被突破的雄关隘道的时候,当钢铁战士们举目远眺,展视着更大胜利的明天的时候,党委办公室的灯光,深夜不熄,更新更大的跃进方案又在热烈的气氛中讨论着:
“苦干五十天,彻底实现‘一厂变两厂’”。全体职工,正满怀信心地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高歌猛进!


第8版()
专栏:文化街头

打扮好了出场
秦犁
在文章内容被人看到以前,题目先入读者眼帘。题目一般化还是吸引人,可能左右读者的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固然,文章本身不好,安上一个好题目,也无济于事;但文章好而题目不好,就未免令人惋惜了。文章像演员一样,需要从各方面打扮好了出场,比如逻辑、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顾名思义,题目为一篇眉目,怎能随便对付呢?
书评、剧评的题目难道只能是某书“读后”,某剧“观后”吗?这样的题目几乎可有可无。杂文的题目往往是“从什么什么说起”;再不然便是“春节有感”,“儿童节有感”。它们也许曾经为一些精彩的杂文服务过,但是用得多了,便使人觉得作者没有在题目上好好地用一番心思。论文的题目好像不容易脱出“贯彻执行……”,“应该”或“必须为……而奋斗”的说法,在必要时这些说法也还有采用的必要,但决不能说,这里就没有发挥创造性的余地了。
大家都会记得反右斗争中的一些出色的评论题目。“这是为什么?”问得好!义正词严,狡辩为难。“工人说话了”,多么简洁,又多么有力!还有,“不平常的春天”,政治评论难道不可以有一个“文学”的题目?这些题目是生动的,但也是准确的,对文章来说,是贴切的。离开了文章内容,片面地追求新奇,夸张,那是要失败的。正如打扮是需要的,却不能不注意浓淡得体,以免弄巧成拙。


第8版()
专栏:杂志架上

总结工农作者创作经验
总结优秀的工农作者的创作经验,分析和介绍他们的作品,是帮助他们在现有的创作水平上逐步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和“延河”月刊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他们采用作者、群众、评论家三结合的办法,在“延河”上陆续介绍了陕西远近闻名的诗歌村——白庙村的农民诗人们怎样作起诗来的(1958年8月号);发表了渭南县十六岁的农民诗人高学礼的诗作和他的写作过程(1958年11月号)。特别是今年2月号上,出了“农民诗人王老九和他的诗”的专辑,刊登了王老九的诗和他写的“谈谈我的创作和生活”、“白庙村农民诗人座谈王老九的诗”的记录、严戈和胡采同志的“从王老九的诗中汲取营养”、“读农民诗人王老九的诗”等文章。这些介绍,使我们了解到一个普通农民在党的不断培养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农民诗人。群众喜爱这位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痛恨旧社会,热爱党和新中国的农民诗人和他的诗。白庙村的农民诗人们仔细读了王老九的诗,赞扬它“说的美,听起来有味。句句话说到人的心坎上”。他们对王老九的诗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这样不但帮助作者提高了认识,总结了创作经验。鼓舞了创作热情,而且使其他的群众作者也能受到启发和鼓励。


第8版()
专栏:

顶凌耙地
思治
春天到了,坚硬的土块变松软了,像下过一场雨或浇过水一样,湿漉漉的。这是因为春天土壤温度升高了,土粒之间和土粒内结成冰的水开始融解了,融解了的水就沿着土粒间的毛细管上升,所以土地表面的水就多起来。这种现象农业上术语称为“返浆”,这个时期称“返浆期”。
返浆期在华北一般是3月初至4月上旬。这时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蒸发量逐渐增大,加上北方春天多风,所以沿着毛细管上升到土表的水分很快就会蒸发掉。为了积蓄这些水分,减少水分损失,老乡往往有“顶凌耙地”的习惯。
顶凌耙地就是指的在3月上旬左右,白天温度高土壤化了冻,晚上温度低又结上冻,在这个冻融交替的时候来耙地。顶凌耙地是一种春季保墒的好方法。用耙耙了地面,可切断毛细管,抑制土壤下层水分继续上升蒸发掉,而把水分积蓄在土内,这样可以使春旱季节冬小麦还能得到一些水分而生长良好。有句农谚“锄头上出水”就是指的通过锄地、耙地,切断了毛细管,保持了土壤水分,好像锄、耙上真的出了水。
所以,在返浆初期顶凌耙地是不能误过的农时。


第8版()
专栏:

告别
保加利亚 斯托扬〔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