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苏英发表麦克米伦访苏公报
双方认为有必要举行讨论德国问题的国际会谈
两国将在最近商谈进一步发展贸易和文化交流
新华社3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和英国关于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苏联的公报今天在大克里姆林宫签字。
公报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联合王国首相在过去十天的会谈中,对目前引起世界焦虑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有价值地交换了意见。自由交换意见和看法,使得双方更好地了解了两国政府的立场,从而对即将举行的有更广泛成员参加的国际会谈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公报说,两国总理承认,达成在有效的国际调查和监督的制度下停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有重大的意义。他们讨论了在日内瓦举行的停止试验核武器会议的情况,并且决定尽自己的努力来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
双方承认,有关德国和柏林问题的迅速解决,对维护和加强欧洲与世界的和平和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双方认为,有必要在短时期内举行有关国家政府的会谈,以便为解决各种意见分歧创造基础。双方认为,这种会谈可能给持久的欧洲安全体系奠定基础。
在这方面,双方一致认为,进一步研究通过在欧洲的一致同意的地区内限制武装部队以及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的某些办法,并采取相应的监督制度,来增进巩固安全的可能性,是有益处的。
两国政府首脑一致认为,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这次访问苏联,对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们赞同地获悉了两国政府代表关于发展文化交流的报告。他们还讨论了苏英贸易状况的问题。双方满意地指出,两国之间的贸易从一段长时期来看有增长的趋向,并且现在有可能增加这种贸易额。他们一致认为,以联合王国大臣为首的一个代表团最近将要访问苏联,以便比这次会谈更仔细地研究进一步发展贸易的可能性。
两国政府首脑相信,他们将继续保持直接接触,以利于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以利于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
公报后面附有文化交流协定。这个协定说,英国文化委员会苏联关系委员会代表将在3月下半月到达莫斯科,来同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对外文化委员会会同其他有关机构签订关于今年苏英在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交往计划的协定。公报是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签字的。
出席签字仪式的,苏联方面有科兹洛夫、米高扬、柯西金、波利扬斯基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英国方面有外交大臣劳埃德和英国驻苏联大使赖利。


第4版()
专栏:

赫鲁晓夫在招待麦克米伦宴会上说
希望各国致力谋求消除“冷战”的办法
麦克米伦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谈判是解决问题唯一途径
新华社莫斯科3日电 苏联政府2日晚在大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宴会,招待英国首相麦克米伦。
麦克米伦同英国外交大臣劳埃德以及其他英国活动家出席了宴会。
苏联方面参加宴会的有:阿里斯托夫、勃列日?夫、伊格纳托夫、基里钦科、科兹洛夫、米高扬、苏斯洛夫、福尔采娃、赫鲁晓夫、柯西金、波利扬斯基。
在来宾中间还有伊拉克政府代表团成员、罗马尼亚政府代表团成员、各国驻苏联的外交官员等。
赫鲁晓夫和麦克米伦在宴会上先后致词。
赫鲁晓夫在致词中首先感谢英国首相不顾英国本国和它的盟国中有人对他这次访问和同苏联领导人的会见的益处抱有某些偏见,而作出了访问苏联的决定。
赫鲁晓夫说,我们对交换意见的情况感到满意。我们的会谈是在各种场合下和不同的温度中进行的。我们希望。你们将来同自己的盟国会谈的时候和我们同自己的盟国会谈的时候,大家都致力于谋求这样的解决办法:它能为双方所接受,并且符合消除“冷战”的目的。赫鲁晓夫说,自从我们经过交谈并互相阐明态度后,你们和我们现在都对这件事有了更好的准备。仅是我们现在已经更好地互相了解彼此的观点这件事,就说明这种会晤的好处了。
赫鲁晓夫接着指出,英国客人提出了一些使人感到兴趣的想法,特别是在停止试验原子武器和氢武器的问题上。
赫鲁晓夫说,这次会谈,正如麦克米伦先生在从英国起程到这里来的时候所形容的那样,是一次侦察、一次试探,所以就不能指望解决重大问题。但我们希望,这次试探终于会导致既会受到英国人民欢迎、也会受到苏联人民欢迎的结果。
赫鲁晓夫接着说,在交谈中,我们已经把我们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德国问题的想法谈出来了。我们希望消除目前还使人感觉到的上次战争的一切残余,希望国际气氛变得清朗起来。我们认为,同两个德国缔结和约和解决西柏林问题也能有助于做到这点。
赫鲁晓夫指出,其实,苏联方面是在建议把希特勒德国被粉碎后一直到今天所形成了的实际局面确定下来。
赫鲁晓夫说,在今天发给英国、美国、法国和其它国家政府的照会中,我们又一次阐明了对这一切问题的态度。我们希望,英国政府以及其它西方国家政府会对使国际关系正常化和消除“冷战”状态这件事表现应有的注意。
赫鲁晓夫说,我们曾经建议缔结苏英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因为我们认为,这不仅对我们两国人民有好处,而且对加强普遍和平也有好处。在这个条约中可以承担这样的义务:双方互不侵犯,不对对方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如果能承担这样的义务,即不允许在我们两国境内建立新的外国军事基地,并采取措施来取消现有的外国军事基地,那也是很好的。
赫鲁晓夫说,苏英两国之间可能产生的一切争执问题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和本着互相谅解的精神来解决。建立良好睦邻关系和在更大的程度上互相谅解不仅对两国人民有利,对其他各国人民也有利,因为这能加强普遍安全。
赫鲁晓夫接着指出,两国政府首脑在交谈的时候还就贸易问题交换了意见。他说,现在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是不够的。我们对英国国家领导人对发展互利的贸易关系感到兴趣这一点表示欢迎。英国也有不少的公司希望得到新的定货,而我们可以订大宗的货物。这不仅对苏联有利,对英国也是有利的。
赫鲁晓夫强调说,我们的七年计划是指望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完成的。如果其它国家,其中也包括英国,希望获得大宗额外定货并将为此拨出贷款,那么我们愿意在上述的基础上签订协定。我们可以满意地指出,已经就扩大苏英两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达成协议。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接触和互派代表团有助于各国人民更好的互相了解。
赫鲁晓夫表示,希望苏英两国代表之间今后的谈判能使在所有这些问题上已达成的协议具体化。他还希望,苏英两国之间能够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
麦克米伦接着在宴会上致词。他说,他的访问“对于今后举行更广泛的国际谈判应当是一个有益的准备”。
麦克米伦认为:“在经过全面讨论而获得的认识的基础上,并怀着达成公正协议的诚意来举行谈判”是正确的途径。
麦克米伦向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他的殷勤而友好的接待表示热烈的感谢。他指出,在访问苏联期间,他所看到的苏联的建设和经济发展给他留下了“真正强烈的印象”。他接着说,如果回想起遭受战争破坏的情景,这些成就甚至还要更加显著。麦克米伦对英苏贸易和文化协议表示祝贺。
麦克米伦在谈到苏联关于英苏之间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时说,他同意以下几点:
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都应该本着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条款来解决;
无论此方或彼方政府都不应该企图片面地使彼此的权利、义务和切身利益遭到损害;
两国政府根据这些原则承认,各种争端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
麦克米伦马上又补充说,这决不牵涉到英国支持它的军事同盟的坚定决心。
他表示:“英国将坚持我们的防御性联盟,直到世界上可以放弃这种保护性措施的愉快的日子到来。”
麦克米伦说,无论英苏之间的分歧有多么大,他仍然相信:“我们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谈到在莫斯科坦率地交换意见的时候,麦克米伦说:“我们不想讳言我们的分歧,而是每一方都想了解这些分歧和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
新华社3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英国首相麦克米伦3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历时四十分钟。
麦克米伦在记者招待会开始时发表了一项声明。在谈到刚刚在克里姆林宫签字的苏英公报时,麦克米伦的声明说,这个文件阐明了会谈过程中所谈到的那些问题的基本方面。他说,东西方存在着分歧的那些问题,应当在有诚意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下通过谈判来解决。
他又说,他同苏联国家领导人会谈的真正宝贵之处,在于双方更好地了解了对方的态度。
麦克米伦说:“我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举行正式的谈判。但是这些会谈是最近几个月将要举行的会谈的基础。”
麦克米伦提醒记者注意,他拒绝公布他同赫鲁晓夫秘密会谈的内容。他说,如果我这样做,那么这个会谈就失去了一切价值。
麦克米伦告诉记者,他打算会晤西方代表,磋商他访问苏联期间所谈到的一些问题。
英国首相回答了苏联和外国记者提出的许多问题。
在回答“真理报”记者关于缔结苏英互不侵犯条约的前景的问题时,他主张根据刚刚签字的苏英公报中的原则,就这个问题继续举行谈判和磋商。
应英国“工人日报”记者的请求,麦克米伦解释了他昨天在大克里姆林宫宴会上讲过的、世界上可以放弃防御性联盟的“愉快的日子”来到的一段话。他指出,相对立的国家必须达成协议。他接着说:“交新朋友而丢掉老朋友是不好的”。
“国际生活”杂志记者问,英国政府对波兰政府关于在欧洲建立无原子武器区的著名建议采取怎样的状态,麦克米伦引述了苏英公报中的一段话,即双方一致认为,进一步研究通过在欧洲的一致同意的地区内限制武装部队以及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的某些办法,并采取相应的监督制度,来增进巩固安全的可能性是有益处的。
“红星报”记者问麦克米伦说,他如何对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不久前的这样一种说法,即西方国家为了维持西柏林的占领制度将不惜采用武力。
麦克米伦认为,这样的问题必须通过谈判来解决。他说,这是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途径。
麦克米伦补充说,任何单方面的行动都只会导致危险的后果,必须避免这种后果。他再一次强调说,必须做到一切问题只通过谈判来协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获得进展。


第4版()
专栏:

范文同总理函日内瓦会议两位主席
要求保证日内瓦协议的履行
首先应使老挝国际委员会恢复活动
新华社河内3日电 越南民主共和国外交部长范文同已经写信给日内瓦会议两位主席,要求两位主席采取适应老挝目前局势的坚决措施,首先是使老挝国际委员会恢复活动,以保证日内瓦协议的履行。
越南外交部今天发表了范文同在2月4日所写的这封信。信中要求日内瓦会议两位主席注意:目前老挝局势正在朝着不利于老挝、越南和印度支那和平的方向发展。
信中说:“最近美帝国主义加强了它在老挝的干涉和活动,特别是它在军事方面的干涉和活动。有许多美国军事人员奉派到老挝去充当老挝军队中各单位的和所谓警察组织的顾问;美国军事援助机关运送了许多新的武器和弹药到老挝,在那里还加紧扩建和新建了许多军事基地、机场以及连接老挝和南越的战略公路。”
信中指出:“为了实现美帝国主义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的阴谋,南越当局在老挝王国政府的纵容下,派遣了许多穿上伪装的军人到老挝,利用老挝国土来向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侦察和破坏活动。”
信中还指出:“自从寮国战斗部队加入老挝国家共同生活之后,老挝王国政府加强了对前寮国战斗部队人员——即前抗战人员——的迫害、报复和歧视。这完全违反了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定第十五条。”
信中说,“老挝王国由于美帝国主义和其它外国的唆使、帮助和配合,最近在越南和老挝的边境增兵,连续侵犯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领空和领土,制造了两国边境的不安局势。虽然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多次抗议,并建议用和平协商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纠纷,但是,类似事件仍继续发生,最近更在向立地区制造了紧张局势。而向立乡一向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领土。”
信中揭露,老挝王国在边境制造紧张局势的目的,是要用来作为借口,以便在国内建立起军事独裁制度,用它来作为破坏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的工具,为把老挝拉进东南亚侵略集团开辟道路。
信中强调声明,上述行为严重地违反了关于在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第六、七、九和十五条以及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第四、五条。
信中说:“所有这些违反协议的行为的目的,都是企图把老挝变成美国的军事基地,并且利用老挝来破坏越南的和平、统一。”
范文同在信件的最后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为了越南人民和老挝人民的和平利益,作为参加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的一方,要求日内瓦会议的两位主席,“采取适应老挝目前局势的适当而坚决的措施,首先是使老挝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恢复活动,以调查上述违反协议的事件,确保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的履行”。


第4版()
专栏:

日本共产党总书记
宫本显治在郑州参观
新华社郑州3日电 日本共产党总书记宫本显治,今天上午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李文、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处书记刘必陪同下,参观了国营郑州第三棉纺织厂。
郑州第三棉纺织厂负责人向宫本显治介绍了全厂生产和工人生活福利事业的情况。接着,宫本显治参观了工厂的各个生产车间,并着重地参观了工厂的食堂、哺乳室、托儿所、母子楼以及职工家属宿舍和职工集体宿舍。
在参观的时候,宫本显治受到了职工群众和工人家属的热烈欢迎。


第4版()
专栏:

我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
宴请全非人民大会筹委会秘书长等人
本报综合报道 据新华社讯: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3日晚设宴欢迎全非人民大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加纳“泛非世纪”杂志编辑顾问加米苏·可非·阿麦格倍和“泛非世纪”杂志的发行人摩西·费尔却艾尔特·哥霍霍。
出席今晚宴会的有包尔汉、丁西林、刘西元等各界人士。
全非人民大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加纳“泛非世纪”杂志编辑顾问加米苏·可非·阿麦格倍和“泛非世纪”杂志的发行人摩西·费尔却艾尔特·哥霍霍是在2日乘飞机到达北京的。这两位非洲客人是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后,应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


第4版()
专栏: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副总理海因里希·劳
接见我参加博览会代表团
新华社来比锡2日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副总理兼对外贸易部长海因里希·劳今天上午接见了由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率领的参加来比锡博览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接见时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并就中德两国贸易的发展交换了意见。


第4版()
专栏:

胡志明主席在万隆群众集会上讲话
万隆精神动摇殖民主义基础
新华社雅加达2日电 万隆人民今天举行群众集会热烈欢迎胡志明主席。成千上万的人民高举着胡志明主席和苏加诺总统的像片。
出席集会的有西爪哇省省长甘达曼纳、第三军区司令科沙西上校以及当地的文武官员。
胡志明主席在讲话时,称赞万隆人民在印度尼西亚争取独立的斗争中所作的贡献。他还称赞他们对亚非民族独立运动以及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他指出,今天的万隆会议精神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动摇了殖民主义的基础。
胡志明主席说,被压迫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他们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且争取更大的成就。
他说,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垂死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仍旧不愿意放弃它们的侵略和好战计划。它们企图继续对人民进行殖民统治。
胡志明主席说,印度尼西亚的西伊里安现在还没有收复,越南南方仍然处在帝国主义者及其代理人的统治下面。但是,依靠两国人民团结的力量和坚决的斗争,依靠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印度尼西亚为收复西伊里安的斗争和越南为统一祖国的斗争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苏加诺总统在会上讲话时,对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领导下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表示敬意。他说,印度尼西亚人民和越南人民有着同一的愿望,这就是独立的愿望。他们用以反对殖民主义的有力武器是争取独立的昂扬的气概和强烈的愿望。
苏加诺总统说,我们热爱胡志明主席。越南人民的自由就是印度尼西亚人民的自由。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和平就是越南人民和世界的和平。
胡志明主席是今天上午由苏加诺总统陪同从茂物乘飞机到达万隆的。他们首先出席了一个技术学院的成立典礼。在从机场到学院的途中,他们受到当地人民热烈的欢迎。民间乐队在街上演奏乐曲,农民们随着音乐跳舞。
新华社雅加达2日电 万隆黎明大学今天下午授予胡志明主席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校长苏曼特里教授把学位证书交给了胡志明主席。出席授予学位仪式的有苏加诺总统、沙多诺议长以及黎明大学的教授和学生等。
这所大学的发起人穆罕默德·亚明在仪式上讲话时,详细介绍了胡志明主席为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为争取越南人民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长期斗争。
胡志明主席在致答词中,对于他所受到的荣誉表示感谢。他说,这不仅是他自己的荣誉,也是越南知识分子和全体越南人民的荣誉。他说,这表明了印度尼西亚知识分子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对越南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胡志明主席说,越南人民一直钦佩印度尼西亚人民的伟大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他说,印度尼西亚知识分子、青年和全体印度尼西亚人民为争取建立他们的国家,为收复西伊里安统一祖国,对殖民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他祝印度尼西亚人民和知识分子在他们将来的斗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胡志明主席在对大学学生们讲话时指出,他们的前途是同印度尼西亚的光明前途密切联系着的。胡志明主席希望他们把自己的才能用来为人民、祖国和和平服务。他还表示希望他们学习苏加诺总统和他们祖先们的战斗精神,并且支持万隆精神。


第4版()
专栏:

促进中玻两国文化经济交流
玻利维亚—中国文协筹委会成立
新华社3日讯 拉巴斯消息:玻利维亚最近成立了玻利维亚——中国文化协会筹备委员会。
据报道,参加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的有玻利维亚的八十多个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参议员、执政党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党党员、玻利维亚矿工联合会的领导人、玻利维亚妇女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律师、医生、教员、学生和新闻工作者。
玻利维亚首都的圣安德烈斯大学工程系主任曼西利亚博士在会上讲了话。他指出中国文化协会的目的是促进玻、中两国的友谊和文化经济交流。他还着重叙述了玻利维亚人民对中国人民在文化和生产战线上的成就所表现的钦佩。“人民报”总编辑马里奥·古斯曼在讲话中介绍了他去年在中国访问的情况。发言的人都对中国文化协会的成立表示祝贺。
消息说,古斯曼和曼西利亚被选为筹备委员会的秘书。消息还说,吸收会员的工作已经开始。


第4版()
专栏:

鲜明对比
江帆
越南北方去年稻谷产量远远超过南越。去年越南北方获得大丰收,平均每人有稻谷三百二十一公斤。而一向以越南谷仓闻名的南越,去年种植稻谷的面积比北越多五十万公顷,却只收获了三百十九万一千吨稻谷,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只有稻谷二百五十五斤。(附图片)


第4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访问多瑙河三角洲
本报记者 魏凌冰
三角洲的秘密
多瑙河在进入罗马尼亚境内以后,绵延一千零七十五公里,它跨过喀尔巴阡山麓,越过南方的千里沃野,穿过多布鲁查高原下的土丘,直向黑海流去。但是,这条经历过无数灾难的河流好像特别留恋罗马尼亚这块美丽的国土,它愈接近黑海流得愈慢,在土耳卡附近索性分成三股入海。在这个叉形地区,多瑙河的无数支流回曲环转,形成了一片水网地带,这就是很久以来被人们视为神秘的多瑙河三角洲。
这个四十三万公顷的三角洲曾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和旅行者,前来探究它的奥秘和欣赏它的奇异的自然景色。我们也怀着同样的心情访问了这个地方。
我们在美丽的河港土耳卡乘上小汽船,沿着中间的一股多瑙河航行。在河的两岸,无边的芦苇好像一片麦海,使人心中不禁泛起丰收的喜悦。光秃的灌木丛和微红的柳林也随时映入眼帘,它们还残留着饱受洪水灾害的痕迹。偶而也可看到一片耕地和几间芦苇盖的茅舍,或者一群野禽飞过飘雪的天空。
然而,这不是三角洲的全部秘密,它的许多秘密已被严寒驱散或是被冰雪封盖起来了。在温暖的季节,三角洲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这里简直是一个大自然的迷宫。无尽的芦苇和连绵的水塘使你感到处处深邃莫测。你可以看到白色的天鹅和鹈鹕在湖中遨游,苇塘中闪现出野猪的身影,你可以看到有趣的浮岛怎样在湖上移动;你可以听到百鸟争鸣和狼的低嗥;你可以闻到奇花异草的芳香……。这一切使三角洲增加了传奇的色彩。然而这不是一个童话世界,这里为罗马尼亚人民蕴藏着真正的财富。
遍布芦苇和湖泊的多瑙河三角洲是飞鸟和水禽的乐园。这里生活着一百五十种鸟类,成了欧、亚、非三洲许多候鸟的会合地。这些飞鸟中有些是很珍贵的,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这里还生长着野猪、野猫、狼、水獭、水貂、狐狸等十种以上的兽类。现在三角洲每年的狩猎收入占全国的10%。三角洲的鱼类更是多种多样,约有二百种,其中鲤鱼、刺鱼和鳟鱼等最为可口。据估计,这地区每年可产鱼二千六百多万公斤。罗马尼亚的科学家们正在对这些鸟兽和鱼类进行有系统的研究,设法使它们大量繁殖,为国家增加更多的财富。机器收割芦苇
多瑙河三角洲的最大财富是取之不尽的芦苇。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我们的汽船在芦苇之乡的中心——马留克岛靠岸。这个岛上新建了一排排的楼房和宽敞的车间,这是马留克芦苇研究实验站。我们访问了站长托得维丘同志。他首先带我们去参观机器收割芦苇。我们换上芦苇工人穿的皮大衣,一辆检阅车式的拖拉机冒着大雪把我们送到了芦苇的腹地。这里已有大片大片的芦苇收割完毕,地面显得特别空旷,残留的芦苇的根茎整齐地排列着,好像在这里收割了一片好庄稼。
这里有四个工作队,他们使用着六台特制的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吼叫着向茂密的芦苇冲去,芦苇驯服地随着收割机的剪刀应声倒下,机器自动把它们捆成小捆,工人们紧接着把一捆捆的芦苇装上另一辆拖拉机牵引的运输车,运到多瑙河边的码头。
看起来,机器收割芦苇也像收割庄稼一样容易。其实不然,许多芦苇都生长在泥潭或浅塘里,联合收割机一压破了冰层或冻土就会陷进泥淖,有时整个机器都掉进泥潭中拔不出来。我们乘的一台拖拉机也两次陷进泥坑中,最后一次挣扎近半个小时都不能出来,我们不得不走下拖拉机,小心地踏着薄雪覆盖的冰层走上另一台拖拉机。
这里的工人们虽然都穿着到膝盖以上的胶靴,但是泥浆和碎冰块也往往灌进靴里。他们经常是在零下十度的严寒中工作,并且常常同暴风雪搏斗。这里的工作条件虽然如此艰苦,然而并没有难住勇敢的芦苇工人。他们的收割量一天天增加,先进工作者艾纳基每天平均可收割十二吨半芦苇,只要你了解到这里的工作条件,你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位劳动青年联盟盟员,常常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躺在雪地上修理自己的拖拉机,保证机器不出故障是他获得优秀成绩的一个原因。
这里的工人们都是志愿到这里来支援这项新的工作的。据站长说,还有许多青年要求到这个最艰苦的地方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界第一座芦苇城
我们参观过收割芦苇以后,站长同我们一起回到了他的办公室,他向我们谈了多瑙河三角洲芦苇的生长情况和他们这个研究实验站的任务。
多瑙河三角洲生长着二十六万公顷的芦苇,每年至少可收割二百七十万吨,这是世界上最集中的芦苇产地,产量占世界芦苇总产量三分之一。利用芦苇可以制造各种纸张、人造纤维、饲料和其他产品。用芦苇造纸,每吨芦苇可代替一点五立方公尺的好木材。每公顷芦苇可制三百公斤纤维素,但每公顷树林每年所生产的木材却只能造一百公斤纤维素,而且质量也远远不如芦苇。罗马尼亚过去很少利用这笔巨大财富,年年让它自生自灭,或是一把火把它烧掉。1955年,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如何利用多瑙河三角洲芦苇的问题。
这个芦苇研究实验站是在1956年成立的,它是三角洲的芦苇研究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芦苇的生长、收割和运输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实验。
用什么机器能在浮岛上收割芦苇?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多瑙河三角洲上,除去固定的岛屿外还有无数的浮岛漂在湖面上,上面生长着质量最好的芦苇。这些浮岛是由芦苇的交错的根茎、水生植物和一些泥沙构成的。浮岛厚度从十公分到两公尺不等,面积最大的有一千公顷,浮岛的总面积是七万公顷。在遇到风暴或湖水上涨时,有些浮岛就向别处移动。薄的浮岛只能担得起一个人的重量。因此,利用机器在浮岛上收割芦苇是一个难题,机器的重量必须很轻,但“马力”又必须很大。这个研究实验站将建立一个机器制造车间,专门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改善多瑙河三角洲芦苇的生长条件,这个站已把三角洲划分为六个芦苇区。在每个区中都要筑堤、开河道、修水闸,以便进行科学管理,使芦苇生长得更好。这项工程也是很艰巨的,单是在一号区就需要修一百七十公里的堤坝,挖一百五十公里的河道。
站长摊开一份建筑设计图对我们说,几年后,在马留克岛上将出现世界上第一座芦苇城。这里将建立大批的工人住宅,大型的实验室、机器制造车间和发电站,还将修建俱乐部、图书馆、商店、学校、托儿所和医院。这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过坦克军官的站长对这项崭新的事业满怀信心。
在多瑙河三角洲上,不仅马留克岛使用机器收割芦苇,在另外的两个芦苇区也使用机器收割。三角洲的芦苇收割工作要在4月间才能结束。今年全部收割工作将有40%机械化,明年将达到80%。
现代化芦苇加工企业
在访问多瑙河三角洲的同一天,我们还参观了一个正在加紧建设中的规模宏大的芦苇加工联合企业。这个工厂设在离多瑙河三角洲不远的布莱拉,是由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合作修建的。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芦苇作原料的现代化工厂。这个工厂包括四个纤维素车间、一个硬纸厂、一个普通纸厂、一个人造纤维厂、一个芦苇废物利用车间和一个生产造纸用化学品的车间。
这个工厂是在1956年开始建立的,将在1968年全部建成。这个厂的原料运输完全是机械化的,它有自己的码头和铁路,三角洲的芦苇可以通过多瑙河源源供应。不久之后,硬纸厂、人造纤维厂和造纸用化学品车间将部分投入生产。在这个工厂全部建成后,每年约需九十八万吨芦苇作原料。这样,多瑙河三角洲的芦苇再不会白白烂掉了。(附图片)
用机器收割芦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