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既要加强统一领导 又要实行分级管理
人民公社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原则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春天,我们国家的大计是什么?就是整顿、巩固人民公社,掀起更大跃进的新高潮。要实现这个大计,在目前整社工作中,首先必须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所指出的:“人民公社应当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这是建设好人民公社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也是实现今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人民公社规模大、范围广,人多、事多、经营多;既是人民生产的组织者,又是人民生活的组织者。毫无疑问,集中领导和统一安排是人民公社组织经济生活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为了有效地合理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公社又大又公的优越性,就必须坚决贯彻这个原则。但是,这种集中领导和统一安排,又必须与分级管理的制度密切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像乐队的指挥一样,得心应手地指挥乐队的每个成员演奏出优美、和谐、有节奏的曲谱。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公社又大又公的优越性,首先要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切实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原则。我们的人民公社的规模,多数是方圆十里、数十里,千户万人以上,如果只注意“统一”的一方面,布置任务过死,人力物力的使用过分集中,不注意分级管理,不注意发挥各级干部和广大社员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能够发挥人民公社又大又公的优越性的。我们知道,宇宙是多样化的统一的宇宙,事物的不平衡和千差万别是绝对的。经济生活很复杂,在一个人民公社内部的各管理区(或生产大队)、生产队中,原来的生产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工农商学兵的分布等等,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人民公社在统一安排全社的生产、交换、消费和积累的计划时,既要根据国家的统一计划和勤俭办社的原则,又要根据各管理区(或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具体情况,使各管理区(或生产大队)、生产队在贯彻执行计划中具有高度的主动精神和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使我们的经济建设工作取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成效。“人民公社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我们不但在政治生活中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经济生活中也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是贯彻执行这个原则的具体表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建设人民公社的领导方法方面的具体应用。
有人怀疑,实行了分级管理能不能实行统一领导?有两种统一领导:一种是所谓“单一”的统一领导,它否认分级管理的必要,忽视下级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积极性,不照顾各级生产组织的具体情况,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统一领导。另一种是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在集中领导下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统一领导,这是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走群众路线的统一领导。我们坚决反对前一种统一领导,提倡后一种统一领导。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但又是辩证的统一,我们不应该抓住一个侧面而否定了另一个侧面。很显然,在人民公社中所以要实行分级管理,正是为了更好地实行统一领导;而要更好地实行统一领导,就必须认真地实行分级管理。
那么,要怎样才能更具体地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呢?目前重要的是我们要认清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人民公社是在原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一般都以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建立了管理区(或生产大队),作为当前分片管理工农商学兵、管理生活福利事业和一般的基本建设事业,进行组织生产、经济核算和产品分配的基本单位,这是完全正确的。管理区(或生产大队)内所属的生产队作为组织劳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做,才便于继承和进一步发挥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经验,便于因地制宜,挖掘生产潜力,发挥人民公社又大又公的优越性;促进人民公社逐步地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
只有在人民公社中,认真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既有集中领导和统一安排,又有分级管理、恰当地划分各级生产组织的管理范围;建立分级的经济核算制度,特别是以管理区(或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承认由于劳动的数量、质量不同和生产基础的不同而产生的队与队之间和社员与社员个人之间收入上的合理差别,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利用和进一步发展原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办社基础与经验,才能合理地分配、调度劳动力,才能切实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
(摘自江西“跃进”第六期社论:“认真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
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基层组织,它是一个整体,必须实行统一领导。无论全社的年度计划和远景计划,生产计划和分配计划,都应该由人民公社的管理委员会统一制定和督促实行;无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和其他事业所需要的劳动力,非有全社统一的合理的安排不可;全社性的基本建设的举办和管理工作也必须有统一的领导。广大的社员们一致认为,必须维护和加强公社的这种统一领导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为了进一步把公社搞得更好,我们今后当然应该按照广大社员群众的共同要求,加强公社的统一领导。
要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还必须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之下,实行分级管理的办法。这样的管理制度有什么好处呢?许多干部和群众在整社过程中,经过研究讨论,已经肯定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干部和群众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细心地学习了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结合各个公社实践的经验,对于经营管理的制度,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这将大大地有助于人民公社制度进一步的健全。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对于公社管理制度方面的根本要求,也做了明白的规定。决议写道:“必须不断地改进劳动组织工作,在生产任务和其他任务中继续执行和巩固分层包干的责任制,健全劳动检查和评奖的制度,切实保证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这个决议中所说的“分层包干的责任制”,现在经过公社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实践,并且根据实践的经验加以研究讨论的结果,已经在分级管理制度中加以具体化。
分级管理制度是以公社的统一领导为前提的。在这个统一领导下,公社的各个管理区各有自己的经济核算和生产分配等的管理权,同时对它们所属的许多生产队应该规定包工、包产、超额奖励、财务包干等制度,并且予以监督执行。至于管理区所属的各个生产队,本来是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它们应该按照上面规定的包工、包产等任务,具体安排每年、每季、每月和每段的生产计划,充分发动群众,挖掘潜力,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承包的任务;同时对于队内各个作业组必须更加具体地进行生产的管理,合理地评定每个社员的工资或工分,合理地评定和发放奖金。这种分级管理的制度完全符合于当前的实际需要。
总之,这样做,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的积极性就能更进一步发挥出来,生产就能够搞得更好。这对于今年争取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是有重大意义的。
(摘自北京“前线”第六期社论:“一寸春光一寸金”)


第7版()
专栏:

谈“结合”
程浦
社会主义事业一天比一天兴旺,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繁多。这么多的工作,若是孤立地一件一件地去做,就很难都做好。于是人们找到一个良好的工作方法,就是把各项彼此具有一定联系的工作结合起来做。拿农村工作来说,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而是农业经济五大部门的结合。在“五业”之中,每个部门又有许多项工作,这些工作也需要结合。我们常常听到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提出所谓“两结合”、“三结合”、“五结合”以至更多的“结合”。工作结合得好,就好办得多。
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诸多的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有密切的联系。每个时期都有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工作,但是中心以外的许多工作也同中心工作不可分离。采取几“结合”的方法,就可以在集中主力猛攻中心工作的条件下,把其他工作也全面地抓起来。这样一来,中心工作突出了、大踏步地前进了,其他工作也围绕中心工作前进了。正所谓“纲举目张”。比如,许多地区在积肥造肥中就实行了许多个“结合”,例如,积肥造肥与备耕结合,与运肥、施肥结合,与夏收作物田间管理结合,与发展畜牧业和副业生产结合,与卫生运动结合,等等。通过这些个“结合”,就把积肥造肥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同时也把其他各项工作带动起来。采取这样几“结合”的方法,不但可以把工作做得较全面,而且可以做得更经济。因为把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常常会使它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事半功倍,这比孤立地一件一件地去做,自然要节省好多人力、物力和时间。
结合是个很好的工作方法,但是,并不是随便怎样结合都能把工作做好。同是结合,有的地方做出的成绩很大,有的地方做出的成绩却比较小。这是因为有的结合得好,有的结合得不好。不好的结合,可能有三种情形:一、各项工作是结合起来了,但重点不突出,中心工作淹没在非中心的工作中;二、重点突出了,但是重点与非重点结合得不够紧密,因此非重点工作显得有些落后;三、重点突出了,但是重点与各个非重点工作结合得不平衡,以致非重点的工作中有的跟上来了,有的却落后了。好的结合,应当是正确地反映着诸项工作应占的地位和它们之间的客观联系的那种结合。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使各项工作正确结合,并不是泛泛地号召一下,或者简单地布置一下就能办到的。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而各个事物本身又在不断的变化中。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在变化着。在安排各项工作的结合的时候,不能不细致地研究这些情况。任何时候安排工作,都要考虑重点和轻点的关系、考虑各项工作相互间的或大或小的影响。这样才能使工作正确结合,全面发展。工作发展了,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变化了,又需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组织各项工作之间新的结合。
可见,这种结合,不仅是工作方法、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提出个“三结合”或“五结合”的口号是比较容易的,要保证各项工作结合得恰到好处,取得全面的胜利,则需要深入的细致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深刻地了解各项实际工作的内部联系和它们之间的外部联系,逐步掌握各项工作的发展规律。这是实现各项工作全面跃进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7版()
专栏:

卓越的数学方法——合理运输的图上作业法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
一个计算方法上的新创造
图上作业法,是我国从事物资调运工作的干部(首先是经济委员会及粮食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在解决合理运输问题的实际工作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卓越的数学方法。我们所以说它是卓越的,首先是因为它可以得到物资调运中运行的吨公里最少的方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运力和资金。例如,粮食部应用这个方法修定了1957年的流向,调整了一百五十余万吨粮食的运输路线,按每吨粮食少运十公里计算(这是很低的估计),那末,节约的运输力就大致相当于用一辆运货汽车绕地球运行一百圈。其次,这个图上作业法,对数学中线性规划这一分支的理论,突破了它的传统的代数运算方法(这种运算方法往往涉及上百个未知数的计算),而采取了纯粹利用图形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它的数学表现形式也很完美和具有独特的风格。第三,这个方法另一突出的优点,是既简单又明确,并且计算非常迅速,易于为一般干部所掌握。应用这种方法,常常是用几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全国的某一粮食品种的调运方案。如果要用传统的方法,由于计算繁复常常需要几天的时间,因而不易推广。图上作业法是把内容复杂的数学问题用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加以解决的一个范例。
为什么物资调运中有不合理现象
在物资调运中,产生的不合理的运输现象,首先是对流运输。例如,有某一品种的煤50吨自唐山运往北京,而同时又有同一品种的煤80吨自大同运往天津。这样,在京、津间就产生了对流运输。要避免这种对流运输的现象是不难的,只要在编制调运方案时,把唐山的50吨煤运往天津,把大同的80吨煤运给北京50吨,运给天津30吨即可。
是否没有对流的调运方案一定就合理呢?事实告诉我们,假如产生迂回运输情况也是不合理的。例如,某月份张家口、石家庄各运出小麦分别为50吨、100吨,而太原、丰台又分别各需要50吨、100吨,这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调运方案,见图一图二
〔注:图中的圈表示发点,×表示收点,箭头表示小麦前进方向。画在沿着铁路线前进方向的右侧,我们称它为流向。收点和发点旁注的数字,是小麦调入和发出的吨数,流向线右旁注的数字是沿此方向运输小麦的吨数,左旁注的是收发点间距离。〕
从这两个调运图表可以看出,它们都没有对流的不合理现象。但是,只要我们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图一所表示的调运方案,需要的运行吨公里数是53250,而图二所表示的调运方案,仅需要吨公里33800。因此很显然,图一所表示的调运方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有迂回运输的现象。而第二图就没有这个缺点。图上作业法,就是我国从事物资调运工作的干部,针对避免迂回运输这一实际需要而逐渐摸索创造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个方法。
图上作业法简要介绍
合理运输的图上作业法的第一步,是平衡工作,就是使各发点发出的物资总吨数,等于各收点需要的总吨数。第二步,是根据经验初步绘出一个流向图。见图三
如果这张流向图上有对流,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按着前面介绍的方法来调整。但现在我们的流向图上并没有对流,而是要检查一下有无迂回现象。检查的方法是这样的:对于每一个铁路环状线(简单的称之为“圈”)含在圈内的流向线(称之为内圈流向线)总长和含在圈外的流向线(简称外圈流向线)总长加以计算,如果这两个总长都小于或等于整个圈长的一半,那末,这个调运方案就一定是合理的,否则,它就不是合理的。我们把上面的图例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个图的外圈流向线总长是715公里,大于整个圈长的(1381公里)的一半,因此,这个调运方案不是合理的。这是第一步。
我们怎样使这个不合理的调运方案成为合理的呢?方法是缩短外圈流向线,延长内圈流向线。我们在重新绘制第二个图表时,就可以在外圈诸流向线中涂去物资通过的数量最小的数字,如涂去郑州到兰封和衡水到邯郸间运输量各为20吨的流向。然后,把其余外圈流向线运量各减20吨,再把内圈诸流向相应地延长,并作适当的改变,使之保持产销平衡。见图四
我们把新的流向图再计算一下,图的外圈流向线总长为317公里,内圈流向线总长为666公里,都小于整个圈长的一半。这个新调运方案就是最好的,也就是运行的吨公里数最小的调运方案。如果我们经过改变后新流向图的外圈流向线总长仍大于整个圈长的一半,我们就应当再按以上的方法,缩短外圈来进行调整。
此中道理在哪里呢?这两个调运方案之所不同,就在于旧方案中,邯郸所需的30吨物资中有20吨物资是由衡水供应,10吨由郑州供应,其运行的吨公里数有8180吨公里;而在新方案中变成全由郑州供应,其运行的吨公里数为7560吨公里。旧方案中兰封所需的20吨本是由郑州供应,运行的吨公里数是2300;而新方案中把它变成由徐州供应,其吨公里数就是4680。此外,济南所需要的30吨,原来全部由徐州供应,其运行的吨公里数为9510;而在新方案中就变为由徐州供应10吨,由衡水供应20吨,其运行的吨公里数则为6770。
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新流向图中的内圈诸流向线与旧流向图中的外圈诸流向线凑在一起,恰好充满整个图圈,而且没有重复。因此,既然旧流向图外圈诸流向线总长大于整个圈长的一半,那末新流向图内圈诸流向线总长必小于整个圈长的一半,也就是它小于旧流向图外圈诸流向线的总长。这就使新调运方案较旧调运方案花费的吨公里数要少。
在编制调运方案时,往往联结各收发点的铁路线不只构成一个环状线,而构成几个环状线。例如京、津、德、石,京、津、徐、郑,德、石、郑、徐就有三个圈。判定几个圈的调运方案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要从它的每一个圈来说,每个圈的内外圈流向线总长,都应当小于或等于整个圈长的一半。如果在检查时发现某一个圈不符合判定标准,就对这个圈用缩外圈或缩内圈的方法来进行调整,使运输的吨公里数减少。
到这里,人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否会有这样的现象:尽管缩短外圈流向线或内圈流向线,它始终不会达到内外圈流向线都小于或等于全长的一半呢?是否会有两个运行吨公里数不同的调运方案,他们都是内外圈流向线总长都小于或等于全长的一半呢?我们的答复是这种现象不会有的。道理就是使其内外圈流向线总长都小于或等于全圈的一半的流向图,其吨公里数都是相同的。
图上作业法优于传统计算法
在这里,我们谈一谈图上作业法的价值,把它与线性规划传统方法作个比较。用传统的方法来制定调运方案,是把一切产地到一切销地都假定为一个未知数,来表示它们间的运输量;如果有10个产地20个销地,就共有10×20=200个未知数。每一个产地、销地根据产销平衡条件,都要列出一个方程,这就需要列出10+20=30个关于产销量平衡的方程式。这比图上作业法麻烦得多。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方法,要考虑所有产地到所有销地的各种调运情况,而其中有很多产、销地实际上是不必发生调运关系的。图上作业法就是从线路图形出发,有几个产销地,就划几个产销地,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因素,因此,在方法上,显得格外简便、准确。这一突出的优点,是图上作业法比传统方法简单得多(几倍到十几倍)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图上作业法在数学上的重大贡献。
一切科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事物的规律,并尽量使其结果简化而准确。简化和精练正是图上作业法的特点。这也就说明它在数学上更进一步成熟和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不仅如此,正因为它能非常迅速和准确地解决问题,在许多场合就与传统性方法有着根本的差别。如这两种方法同样用于汽车调度上,结果是因为传统性方法计算繁复,甚至不能应用;而图上作业法,就能很好地选出最好的调度方案。应用图上作业法,我们曾在北京市马公庄车场成功的进行过调车的试验,它不仅使得载重里程增多,而且还减少了空驶里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图上作业法也会更加丰富和完善。现在,应用这种方法,在改善交通和粮食调运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绩,我们应当继续在实际中运用这种方法,并使其同传统的数学方法结合起来,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