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工作只怕行家做”
栋榕森
俄罗斯有句古语:“工作只怕行家做,冒牌行家怕工作。”我觉得含义确实十分深刻。要把工人阶级的事业办得有声有色,必须把自己变成真正的“行家”,而不是“冒牌”的“行家”。没有革命的意志,缺少革命的热情和毅力,当然会在困难艰苦的工作面前被吓倒的;可是仅仅有意志、热情和毅力,而没有“内行”的见识,事情是办不好的。列宁说:“劳动人民应当精通科学。”为的就是工作只怕行家做,行家一做,事情就会用较少的时间花较少的力气办得较好。
行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熟练地掌握了这一行工作的规律、规则的人。要成为行家,就必须用知识将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而所谓知识,又不是狭义的。高尔基有一篇文章叫做“论‘渺小的’人及其伟大的工作”,这里面说:“要想知道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过去和现在所做的一切,知道这一切是怎样做的,那是困难的。但是必须使所有识字的工农知道这些,必须让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些,并且要他们把自己这种关于创造的知识传授给不识字的工农。”
要获得知识,那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当然是比喻,这比喻总结了一条真理:要花时间!当然,在没有人压迫人的新制度下,速度是可以更大的。可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危险的敌人,那就是容易自己满足。古语云:“学而后知不足。”凡是刻苦用功,钻研知识的人,才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沧海之一粟。这句古语的反面是:“不学则知足”了!古往今来,越是“行家”,越是虚心,所谓“大智若愚”者,我看这“愚”实非蠢材之谓,不过是那些“行家”“知不足”,于是“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向人学习,看上去活像“愚”公而已。
自豪感是要的,在我们尤其必要,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多少年来曾经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剥削者压迫下面生活,有时不免多了些自卑感。但是自豪不等于自傲。如果把自豪过分地发展到傲慢,对于寻求知识是很不利的。高尔基讲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据说有个傲慢的人去欧洲游历。人家问他:“你喜欢海吗?”他就回答说:“我们自己有的是海!”高尔基对此大不以为然。据我想,自己有海——这是自豪感,但是“以本国海自豪,看不起别国的海”(高尔基),那就有点过分了。从前有人说:“月亮也是外国的好!”这是媚外,没有出息,民族自卑主义者。但是“我们自己有的是海!”也就妨碍着虚心看看别国的海,还不必说对别国的海不够尊重了。海如此,其他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说,获取知识和参加劳动——这是由外行变为行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至于冒牌行家,那当然简单得多,只须在脸上搽上好看的颜色就行了,不过他碰到实际工作,只好瞠目结舌,束手无策;要不然就冒充内行,乱来一气,把好事办坏了。


第8版()
专栏:

“呵嗬”响彻烟宝地
谢平仄
开工以来,在红安烟宝地有三种声音最引人入神:除了那打夯时雄伟而有节奏的号子;除了那几十路土车群发出的坚韧而锐利的叫声;就要算劳动竞赛高潮中,人们放声高呼的“呵嗬”,它出自肺腑,声音宏亮、高亢而圆润,它此起彼伏,连延不断,有如万丈波涛在咆哮,响彻整个山谷和天空。民工们这样歌唱着它:
“呵嗬”一阵,
浑身是劲;
东海我来填满,
泰山我要削平!
提起“呵嗬”,红安人会以自豪的口吻告诉你:“这是我们的土特产呵!”一位革命老人王泽孝,还给我讲过一段关于“呵嗬”的故事:
1927年,党领导义勇军第一次攻打黄安城。义勇军都是七里、紫云和城关几个区的贫苦农民,连撇子枪只有两三架。农历十月二十三日,天还没有发白,数百名义勇军就手执脚鱼杈、梭镖和扁担,扛起大大小小的红旗,大声地“呵嗬,——呵嗬”着,前呼后应,潮水般地向县城进发。这下可把反动派的警备队吓坏了,他们只听得人声潮涌,摸不清来了多少红军,不知道我们拥有多少枪枝弹药,一个个丢枪弃马逃之夭夭。义勇军很快打进了城,当时的伪县知事贺守中没有来得及逃跑,就被活捉了……。
从此,我开始注意这“呵嗬”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体会这
“呵嗬”说明的问题。得出了这样的认识:在往日,它是觉醒了的农民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号角;在今天,它是站起来了的人民、干劲冲天的信号、挑战应战的战表、丰收胜利的凯歌!在过去和现在,它都是红安人民倔强、勇敢、豪迈和乐观主义的奔放!
最近,我还发现了一种新现象,每当工地出现了年轻姑娘们组成的车子队、担子队,民工们就几乎不约而同地“呵嗬”起来,她们呢?大方、开朗,笑着红润的双颊,昂起头,也跟着高声“呵嗬”。这时,整个工地沸腾了,车子跑得快似箭、担子颤得更有劲……。我想:这“呵嗬”不也蕴藏着一股纯朴的互相爱慕、鼓舞和浪漫主义精神?
在这民工的大海里,他们都是按照公社、大队、生产队组成团、营、连,过着集体化、战斗化、军事化、民主化的生活。问起修水库的意义,民工们都能说出几条:灌溉、发电、防汛、养鱼……正是这原因吧,他们成天劲头十足,“呵嗬”连声。要是以肩挑手挖的水平来要求,他们的工效是不低的。但是在这工程大、时间紧迫的面前,这样工效就显得不够了。拿主要的工程大坝来说,它需要土方一百一十二万,现在只完成了十万多方,而大坝必须在清明以前修成,不然山洪爆发,工程将前功尽弃。工务科算了一笔帐,如果照现在的办法,一百一十二万土方需要四百四十万个标工,即每天要有八万多人上工,才能使大坝跑在春汛之前。而县委考虑了全县的情况,决定上烟宝地的民工不能多于两万。怎么办呢?只有改良工具、革新技术。
党委书记向大家宣布:指挥部决定在工地铺设轻便铁轨九千公尺,用三部汽车拉八十个车皮,计划每个车皮载重两千斤,一部汽车一趟拉二十几个车皮,就是五万斤左右,相当于五、六百人用肩挑跑一趟。如果这些措施都能实现,如期完成任务就没有问题了。但需要铁轨和铁轮子两百多吨铁,从哪里来呢?书记说:各公社答应包下来了。
四天之后,我因事去指挥部,发现门的左角里堆了一堆灰黑色的东西,我好奇地走近瞧瞧,原来是全新的小铁轨!每根三尺长。我用指头轻轻敲了几下,铿锵有声。更使我惊奇的是门外平地上,铺了丈多长的小铁轨,上面还搁了一辆崭新的自动卸土车厢。啊!“前后不过四天,怎来的这快?”……。
“难道不是大办钢铁的结果!”我越想越有道理:“如果没有全党全民办钢铁,公社哪来这两百吨?如果没有全党全民办钢铁,公社怎能设计和翻砂?如果没有全党全民办钢铁,哪来这钢铁般的自力更生的信念?”因为,就在五个月前,红安还不曾炼铁,更不用说解放前,全县一个工厂也没有!我还想:如果没有公社化,又哪来这一切?


第8版()
专栏:

分土地——插田界碑
越南 陈文林


第8版()
专栏:

车间里的春天
柳毅
今年的春天是个不平凡的季节。一则我们要在春天讨论1959年更加跃进的计划;再则每个人还要订出个人思想和学习的跃进规划,三则大伙还有个念头,在这更加跃进的开始,给党送点什么礼物。大伙正在议论的当儿,党委书记老杨向全厂职工做了报告,他巧妙的把1958年空前的全国大跃进,和我们工厂的大跃进揉合在一起了,件件事都激动人心。当党委书记老杨报告我们1959年的产量要比1958年再翻一番的时候,人们沸腾起来了,车间到处都是议论,到处都在订规划,研究完成指标的具体措施,个个摩拳擦掌,人人跃跃欲试。
排字工人真是心灵手巧,春天最早来到他们手中。你们看吧!那个个儿不高,胖敦敦的年轻的小萧,在去年的大跃进的日子里,他举起第一面的跃进红旗,日产量一下就从一万字跃进到三万六千多字。今年他又要向新的指标跃进,并争取创造全国排字的新纪录。当他把新的指标腼腼腆腆地告诉党支部书记老胡时,老胡乐哈哈的拍着小萧的背膀说:“好小伙子,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人,就是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决心,就是要有比牛还坚韧的干劲。”从1959年的第一天开始,小萧就日日夜夜的和老将们研究改进字架,献礼台上的小飞机,一个劲儿的往上窜。
苦干和巧干就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一样的难舍难离。我们铸字工人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刚刚二十二岁的李修树,你别看他人长的精瘦精瘦的,个儿也不太高,可是他却有一颗蓬蓬勃勃的心。不知打哪时候起,他就老想,我们铸字工人,多咱能像纺织工人那样,一个人开好多台机器,一想到这些,他的心就热乎乎的,可是又一想,就凭自己这两下子,论技术才是三级工,论文化水平,八年前进北京城时,还是个目不识丁的睁眼瞎,虽然苦练了这几年,也不过刚刚是初中一的水平。是党帮助了他克服了自卑感,是党给他无穷无尽的智慧,是党给他蓬蓬勃勃的信心和毅力,困难也就永远也挡不住党培养出来的青年人。于是,一个人开三台机器试验成功了。
印刷车间和修配车间的工人也和排字车间一样的沸腾起来了。就拿那台在仓库里呆了十四年的全张米力机来说吧!这台机器,是日本鬼子1945年在沈阳溃退时炸毁的,在沈阳没法修理,搬到北京,也曾有过好心的人,想把她从沉睡中唤醒,也曾把她送进“医院”,经过半年多的“诊断”,证明了这台机器是三台破机器拼凑起来的,只有报废,回炉重铸。可是,在大跃进的日子里,党委书记亲自挂帅,老技工侯永福亲自动手,发动全车间工人献策献计,在三个月的短短时间里就把这一台报废的机器修好了。春节的前几天,这台报废的机器轰轰??的开动起来了,一张一张字迹清晰的印品印刷出来了。
刚刚搬进新厂房的装订车间,工人正在突击,许多春节后的工作也都提前完成了。车间里到处都是阳光,照的人心里暖洋洋的。车间的正中间,放着一台长龙似的用木头制成的配页机,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人,守候在她的身边。他摸摸这儿,正正那儿,这就是这台机器的创造者孙建章,这是他赠给1959年春天的第一件礼物,很快就要投入生产。这台机器投入生产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六倍,从此装订工序,又少了一个手工操作的过程。
春天是个不平凡的季节,而我们车间里的春天,却比季节的春天更加沸腾,更加生气勃勃。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广播之声何时最清楚?
张林
从广播电台的天线发出来的无线电波,载着声波,好像人搭乘了飞机一样,飞向四方。无线电波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天波和地波。地波是沿着地面传播的。它的传播距离受着天时地理条件的影响,在平坦的地面上,比山岳地区传得远,乡村比城市传得远,海面上又比陆地上传得远。这主要因为地波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地面物体吸收了。天波却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一下子可以穿射到离地面二、三百公里的高空,在那里好像放着一面巨大的镜子,有些天波就像光线碰到镜子一样,立时就被反射回来,因此地面上的收音机就可以收到远方电台的节目。这一层能反射电波的“镜子”,我们把它叫做电离层。
短波广播波段,特别适宜于远距离广播、传真和通讯,就是由于它的天波被电离层所反射的缘故。只要反射波所能达到的区域就能收到讯号,但由于反射波呈抛物曲线形,往往中间隔开了一段不能收听的“跳越距离”。通常波长愈短,跳越愈远。因此同样的短波收音机,在不同的地点所能收听的电台是不相同的,在武汉可以收听莫斯科的某一电台,到新疆可能就听不见了。
电离层是在很高的高空中,由于气压低,太阳光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使空气产生电离作用而造成的。太阳光强度变化时,电离层的高低、厚薄亦会变化,因此短波的天波反射就要受到影响,冬季阳光弱,电离层薄,离地面远,收听距离可以较远,而且较清晰。夏季阳光强而不稳定,电离层厚而低,且常变动,收音就不清晰。至于晚间阳光虽不直接照射,但电离层仍然存在,只是部分离子自行消散,电离层比白天变弱些,离地也高些,因此也较稳定些,所以收听短波晚间比白昼好,冬季比夏季好。中波广播波段的天波,在白天大都被电离层所吸收,只有在晚上电离层密度变化了,中波段的天波才能得到满意的反射,这才可以较理想的收到远地的中波广播。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花曲吐芬芳
马可
2月16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的
“百花坛”上,登载了李季同志的“希望再开一朵花”。诗人满怀热情地赞扬了引洮工地上的“花儿”歌手们创造了第一个“花曲”的剧目,同时批判了“艺术至上”论者对“花儿”的错误看法,并希望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编写剧本、整理曲调,扶持这一新生的剧种。
“花儿”是流行在西北甘、宁、青一带的一种山歌,其形式与陕北的“信天游”差不多。歌手们在歌唱中称姑娘们为“花儿”,这种山歌也因此而得名。这倒是一个非常贴切的名称,因为这些悠扬、奔放的歌曲,每一首都像春天山坡上盛开的野花,吐露清新的芳香。
用这种山歌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唱腔的基础是否可能呢?
这个问题不仅已有今天的事实作了回答,而且也有历史的证明。例如,远在元曲之前的南宋永嘉杂剧,它的音乐构成,就是“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南词叙录”)。可见,山歌、小曲自来是戏曲音乐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今天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剧种如高腔的拖腔中,还可以看到山歌的鲜明痕迹。
近几十年来发展、形成的一些地方剧种如评戏、锡剧、越剧等,都曾从山歌、小曲中吸收了丰富的音乐成分。最近几年来,南方一些山区和兄弟民族地区,也以山歌为主要基础发展成功了几个地方剧种。看来,从山歌到戏曲,这不是可能与否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规律。
“花儿”的曲调一般是节奏漫长的,这作为一个剧种的基本唱腔,能不能够胜任呢?
其实,这在“花儿”曲调本身的发展中已经有了答案。随着各种不同歌词的变化,“花儿”除了具有充分抒情性质的漫长曲调以外,也有表现激情的、叙述的或互相应答的各种曲调。在节拍上,除了抒情性的自由节奏外,还有一般的四拍子、二拍子和在一般民歌中罕见但却颇为准确的三拍子和五拍子。这些变化,已经使得“花儿”作为一种戏曲的唱腔有了良好的基础,它在戏曲中随着内容的表现还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般从民歌小曲发展而成的戏曲,在音乐上往往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民歌的“曲牌”很多,被吸收进戏曲后仍以各种不同曲牌的变化、对比为主要的表现方法,如花鼓戏等;一种是民歌的“曲牌”不多,但在少数基本曲调上有丰富的变体,被吸收进戏曲后更充分发展了这种基本曲调上的节奏变化手法,如梆子戏等。“花曲”的情况显然更接近后一类。但这两类情况和两种方法不是绝对的,不是对立的,而常常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所以这并不意味着“花曲”在发展中不能吸收其他的曲调。
“花曲”的发展,按照我国目前戏曲和歌剧发展的情况来看,似乎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群众性的创造为主,以民间的“花儿”歌手为主,在创作、表演、歌唱等方面走传统戏曲的路子,专业的艺术家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这一工作,向群众学习,同时提高群众的创作水平。另一种是同样在“花儿”的音乐基础上,但可以作更大的专业性加工,在吸收其他音乐成分上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表现方法上不一定局限于戏曲的传统。这即是一般所说的“新歌剧”吧。当然,新歌剧的创作决不应限于这一种风格和做法,但这样带有更强烈的泥土香味的新歌剧也必将是群众所热烈欢迎的。
写到这里,不禁闭目畅想:若干时日以后,“花曲”将形成一种怎样光辉灿烂的剧种!它将向我们证明,民间的土壤上能够开出多么鲜美的香花,人民又是以多么智慧的劳动和多么博大的眼光来栽培和欣赏这些花朵!


第8版()
专栏:诗情画意

小篷船
浙江民歌 古元木刻小篷船,装粪来,惊飞水鸟一大片。摇碎满河星,摇出满囱烟。小篷船,装粪来,橹摇歌响悠悠然。穿过柳树云,融进桃花山。(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积肥谣人勤地不懒,粪多准高产。家土变野土,一亩顶二亩。人人都来背粪筐,一筐粪肥一斗粮,春前送地千车粪,秋后定收万石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