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善其事”和“利其器”
葛德
小时候念书,听先生讲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来把别的都忘了,只是对这句话却还记得清楚。一是因为先生讲得通俗明白,他说:“要打算做好一件活计,就先要收拾好应用的工具,比方,你要劈柴,就要先磨快斧子。”二是因为生活的经验,也不断证实这个道理:捕鱼先要结网,割麦先要磨镰,纺线先要扎纺车……总之,我一直坚决相信这个道理。
后来,生活的经验一多,对这句话就有了一些批判。我先就怀疑了“必先”两个字。觉得“必先”这两个字,有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还有人把它过分的强调了,在战争中,出现过唯武器论,否认我们可以打败装备优良的敌人;在建设中也出现过唯条件论,否认我们可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是事实却是:靠了人,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消灭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靠了人,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国家里,来了一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再同生活经验一联系:没有网也能用手摸鱼,没有镰也能用手拔麦,没有纺车也能用手捻棉线,于是明白了,人才是生产中的最积极的因素。这样一来,干劲大起来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了,做工作时手也甩得更开了。这确乎是一种精神的解放。
但是不久,生活就又作了进一步的批判,我对那句话的理解,原来也还是浮浅的。先是听到了关于苏广铭的消息。苏广铭能够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提前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的计划又跃了三跃,都决定在他不断地改进工具,也就是“利其器”。接着是农村里传来了“车子化”、“轴承化”等等农具改革运动的消息,这也是“利其器”,工作效率都是成倍的提高。这时,经验便又使我作了比较:
摸鱼:一次只摸一个;手工网鱼:一网可收十多条;机船捕鱼:一网可得百十斤;
拔麦:一人一天不过一亩;用镰割麦:一人一天割三亩;收割机割麦:一天数十亩;
捻线:一人一天不过一两;手摇纺车:一人一天可纺一斤;用纺纱机:一人一班可纺一百八十公斤左右。
用手摸鱼要比手工网鱼差的远,而手工网鱼比起机船捕鱼又差的远;拔麦子比用镰刀割慢的多,而镰刀割又比收割机慢的多;手捻线比手摇纺车纺线产量低的多,而手摇纺车比起纺纱机来产量又低的多。这岂不正是证明了:手工工具比徒手优越的多,而机械化又比手工工具优越的多;工具的作用真是不可忽视的啊!
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工具的重大作用统一了起来,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拿生产这件事来说吧:“善其事”,就是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一方面又要不断减轻人的劳动强度,用镰刀割麦,就比用手拔麦“善”,用收割机割麦比用镰刀割就更“善”。“利其器”就是不断改进工具的意思。
“利”的方法,一个是“改”:改良旧的;一个是“创”:创造新的。要想不断地“善”,就得不断地去“利”。一个“善”字,一个“利”字,都是要求人们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而不是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那句话理解成没有增加设备我就不去增加生产;或者要我增加生产就要先给我增添设备,那是唯条件论者的借口,不足为训的。发展生产要靠不断地改进工具,而改良和创造工具,主要又靠人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改良工具和创造工具,而不是工具支配人,因此,归根到底人还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却又要借工具的不断改进和新创才能发挥出来,只是赤手空拳,就好像孙悟空没有了金箍棒,即使有冲天本事,也是施展不出来的。


第8版()
专栏:

山区水运 (套色木刻) 张桂林


第8版()
专栏:

人民的颂歌
冯之丹
“伊拉克的曙光”正在首都上演。这是一部优秀的彩色纪录片,它生动地介绍了伊拉克的风光和人民的生活;它纪录了斗争中的伊拉克人民的英雄形象,显示了伊拉克人民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是一首人民的颂歌,一首胜利的歌。
伊拉克,这古老的沉睡的国土苏醒了!在那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升起了黎明的曙光。
呵,美索不达米亚,你的庄严和美丽,使全人类为之倾倒,你的古文明的光辉,使全人类为之骄傲。两条神圣的河——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搂抱着你,有如母亲。你终年披戴着娇艳的阳光,葱翠茂密的枣椰林在你的身上丛生。勤劳善良的人民世世代代从你的怀抱里吸取着甘美的乳汁;在你热情的胸腔里,日日夜夜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般的天然煤气。
呵,美索不达米亚,你这神话般的平原呵!是谁曾赋予你的金光闪闪的青春:那巴格达的殿堂、巧夺天工的花园和那雄伟的巴比仑!所有这些,都是伟大的人民,你的儿女们的才华和心血的结晶。
多少世纪过去了。多么深沉的灾难,多么沉重的枷锁,加在你的身上!
封建暴君和卖国贼的鞭子抽得你遍体鳞伤;帝国主义用你的鲜血致祭“西方文明”的殿堂。帝国主义的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架起了输油管,它们像毒蛇一样缠在伊拉克的身上,吞噬着人民的膏血。巴格达,这座古代华丽的京城,竟变成了西方强盗们的罪恶的渊薮,“巴格达条约”的中心。
但是,沉重的枷锁终被打碎,罪恶的渊薮终于复亡。英勇的人民站起来了!伟大的、不朽的伊拉克人民,穿过那四十年革命斗争的激烈的风暴,起来了!砸碎专制暴君的宝座!粉碎帝国主义者的枷锁!摧毁“阿拉伯民族的监狱”——巴格达条约集团!呵,1958年7月14日的革命的光辉照耀,伊拉克共和国从烽火里诞生。
看吧,人民起来了,人民的队伍像汹涌的潮水,像奔腾呼啸着的海涛,卷过巴格达这座古老的京城,卷尽帝国主义给蒙上的耻辱的灰尘,使巴格达恢复她的美丽的青春。人民自由了!人民胜利了!到处是欢乐的舞蹈,到处是雄壮的歌声。
电影“伊拉克的曙光”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真理:已经获得了自由的人民,懂得怎样去保卫自由;已经挣脱了锁链的人民绝不允许把锁链再套上自己的脖颈。英勇的伊拉克人民一天之间就镇压了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势力所周密策划的摩苏尔叛乱。几天前,卡塞姆总理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伊拉克退出“巴格达条约”。伊拉克从此变成了一个自由、独立和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当然,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在叛乱阴谋被粉碎以后,并没有死心,他们正在暴跳,正在策划新的阴谋。但是,在团结一致的、时刻警惕着的伊拉克人民,具有大无畏的斗争勇气和酷爱自由的伊拉克人民面前,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的一切阴谋都将被粉碎!呵,伊拉克,你新生的共和国,英雄的共和国,你将巍然屹立!你将迅速治愈你的疮伤,昂首阔步,走向独立、民主和繁荣!
通过电影“伊拉克的曙光”,使我们从遥远的伊拉克自由的土地上看到了伊拉克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的友情。在巴格达,在伊拉克的城市和乡村,人民欢呼中伊两国人民的友谊。同样,在北京,在我国和平的乡村和城镇,我们伊拉克的朋友们也会看到中国人民对伊拉克人民的亲切的同情。中伊两国人民心连着心,我们的友谊将万古长青!


第8版()
专栏:

北京的早晨
丁力早晨,我走出大门,空气是那么甜,那么香;太阳还没有露面,先把彩霞挂在东方红光普照,红旗飘扬。每个人,都在为新的一天开始忙。每当新的一天来到,该有多少新的奇迹在创造!新出版的人民日报,会告诉你北京又跃进了多少!祖国又跃进了多少!我走出胡同,走在宽阔的大街上,这是东长安街,它伸延到建国门了,向西一望——又宽,又光,又直,又长。来往的公共汽车,好像穿梭一样。每部车子刚一停站,售票员就会热情的喊叫:
“您早!您早!我们接您来了!我跳上公共汽车,到天安门前去义务劳动。驰过东单,这里正在翻修马路,碾路机,铲运机大声哄哄!好像在说:快把这条最好的马路修好,让国庆十周年游行的队伍畅通!我到了天安门前,首都多么光辉灿烂!我戴上柳条帽奔向工地,工人们正在为广场巧加打扮,好让人们在这里尽情狂欢。层层脚手架伸到了半空,宏伟的大厦露出了笑容,这是多么神圣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愉快地劳动!


第8版()
专栏:

公社纪事
夏孟
书记的试验田
到过公社办公大院的人,都会啧啧称赞党委书记的试验田:
“不到半亩地,种了几十样东西,真是有意思!”
党委书记的试验田就在办公室前面的院子里。这里有故意改在夏天栽种的小麦,有像麦子一样播种的旱稻,有从兄弟国家来的向日葵,有新推广的饲料作物牛皮菜,有嫁接月光花的山芋,还有据说这里长不好的苹果和从未在这里落脚过的甘蔗……最有趣的是一个破碗里栽着的一棵寸把长的小茶树,它也是从远地搬到这里来落户的。它只有一片深绿的叶子和一颗嫩黄的芽苞。
党委书记一有时间就在地里细心灌溉,细心除草。地里的泥土总是松软的,连一棵小小的杂草都没有。那个破碗里的宝贝茶树也经常有浇过水的痕迹……
党委书记有他的很美很美的理想。他要在荒山上开辟茶园、果园,要在这里生产从未出产过的东西,更使这个不够富庶的地方变得非常富庶。
党委书记的小小试验田,是他的理想的一部分缩影。他培育着他的试验田,也培育着他的很美很美的理想……
新的公路
公社新建了几条公路。一条通县城,一条通工矿区,一条通集镇。在公路的交叉点,设了一个站头。通县城的班车开始通车了。
公路是公社的筑路大军只花一个来月的时间突击建成的。战士们从山上采下石块,从路边挖起泥土,从溪边挑来黄沙。他们用极其简陋的工具造成了这条崭新的公路。
公路的站头在一棵大柳树下,
“××站”的木牌钉在高高的树干上。乘客买了票,就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坐着候车,一面吸烟,一面聊天,一面看四周的庄稼。
为这个车站工作的,只有一个卖票的姑娘。她梳着双辫,穿着灵小的衣裳,一看就知道是个机灵人,她刚从高小毕业就担任了这个工作。她联系车辆,送票上门,腿勤手快,人们都叫她“站长”。
新的公路,新的站头,新的“站长”……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成长。不久,这里将有更多的公路,将有像样的车站,将有老练的站长……
孩子们
在公社集镇的街道上,我看见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起劲地做着一种奇特的工作:他们东一伙西一伙地蹲在地上,每人手里拿一把小小铁铲(哈!原来是锅铲!),把路面、墙角的黑泥一片片地铲起来,然后把黑泥装在小竹篮里,小竹篮满了,又倒到大箩筐里。他们很快就积起了好几箩筐。这种黑油油的、又细腻又坚实的“千脚泥”,是一种很好的肥料。
不久以前,我还看见“红领巾”们在筑路工地劳动。他们每人手里拿一把小铁捶,把一块块断砖敲成核桃大小的砖块,让筑路大军有足够的铺筑公路的材料。孩子们敲得真起劲,真认真,他们敲出的砖块,几乎一般大小,块块合格。
很久以前,在炎热的夏天,我还看见孩子们抱着盆盆罐罐,提着水桶、木勺,列着长长的队伍,向干旱的田野走去。他们用最轻便的提水工具,去参加抗旱救苗的斗争。
在这里,孩子们参加各种战斗。他们正在学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老篾匠
公社办起了敬老院:一间间瓦房修理得崭新崭新,一道道墙壁粉刷得雪白雪白,一张张床铺布置得整整齐齐……
手工业社的七十多岁的老篾匠,有一手好手艺,干起活来干净利落。可是,一有空他就站在敬老院门外,呆呆地看得出神。
公社的干部以为那准是老头羡慕敬老院里的生活,想进敬老院。
有一天,当老头又在敬老院门口站着呆看的时候,干部和老头聊起来了。
老篾匠说:“我喜欢敬老院。我活了七十多岁,还没见过这样好的地方。这真是新鲜事!”
老篾匠说:“现在,让该进的先进去。我还能干活。等我干不动了,我才进这个大门……”
老篾匠说:“嘿,到那时,敬老院准会比现在更好!”
老篾匠天真地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干瘪的嘴巴咧开来。
干部也笑了。这时,他才了解这个老篾匠……


第8版()
专栏:杂志架上

列宁喜欢诗歌吗?
3月号的“诗刊”上,发表了戈宝权同志写的一篇文章:“列宁与诗歌”。
关于我们的革命导师列宁是不是喜欢诗歌,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许有的读者会以为列宁是不喜欢诗歌的,因为列宁自己说过“在这方面是外行”、“即使剥掉我的皮,我也写不出两行诗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列宁与诗歌”一文告诉我们:列宁在他的一生中不仅热爱诗歌,而且对于诗歌还有他的独特的见解。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她能唱许多古老的歌曲和抒情歌,并且弹得一手好钢琴。所以,列宁从小就喜欢唱歌,在他的一生中都保持着对音乐的爱好。列宁对音乐的爱好和他对诗歌的爱好是连在一起的。列宁从童年时代就非常喜欢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诗,甚至在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仍然把他们的诗放在自己的床边,到了晚上就拿出来再三反复地读。
列宁不但喜欢唱歌,而且在唱歌方面有他独特的地方。据列宁的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说:“我几乎从来没有听过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唱消沉、忧郁的曲子,他的歌声永远充满着勇敢、无畏、激昂和号召力。”在1889年,列宁在俄国最早唱起了“国际歌”。他对“国际歌”是非常重视的,1913年“国际歌”的作者艾任·鲍狄埃逝世二十五周年时,列宁还特地写了纪念文章。
列宁一再关心着苏联诗歌的发展。他对杰米扬·别德内依和马雅可夫斯基都有过很高的评价。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过杰米扬·别德内依的作品有极大的鼓动作用。
列宁热爱诗歌和音乐,首先是重视它们的政治思想性,把它们作为一个进行革命斗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武器。


第8版()
专栏:

哪种动物跑得快?豹——每秒30.5公尺;羚羊——每秒26公尺;袋鼠——每秒20公尺;马——每秒19公尺;兔——每秒19公尺;猎犬——每秒15公尺;象——每秒11公尺;龟——每秒5公分;蜗牛——每秒1公厘。
(高伟译自苏联“青年技术”)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萤石——真正的宝石
柳风
近年来,在宝石的行列里,出现了一种真正有价值的“宝”石,这就是萤石。
萤石在过去并不被认为是很珍贵的东西,但长期以来人们便把它用来作装饰品,因为它色泽美丽,常呈较淡的黄、绿、蓝、紫以及褐、红等色,并有玻璃一样的光泽,有些像水晶。当它成分纯粹不含杂质时,更和水晶相似了。但是,水晶是矽和氧的化合物,萤石是钙和氟的化合物,它们的性质不是一样的。只要注意观察,就可发现。在外形上,水晶是六方柱状,而且常有一端收拢成为锥形,萤石则是正方块状。此外,它们的硬度也不同,萤石较软,可以被玻璃划破,而水晶则能划破玻璃。因此,就这一点来比,好像萤石不如水晶珍贵,但是在工业上,萤石的用途就远非水晶能比。十九世纪末叶以后,人们发现在炼钢时掺和了它,可以增强炉渣的流动性,并能去掉硫、磷等有害物质,特别是在碱性平炉炼钢中要用它。炼一吨钢大约要消耗二至四公斤,于是萤石被大量开采起来了。
后来炼铝工业发达起来了,萤石的身价更高了,因为在用电解法制铝时,需要加入一种冰晶石才能促使氧化铝电解。冰晶石是铝、钠和氟的化合物,天然产出的很少,要用萤石来制造。
但是萤石的大显神通还在今朝。
萤石中含有大量的氟。氟是一种化学活动性特别强的元素,没有一种金属不能和它化合,连玻璃也能被它腐蚀。它的这个性质曾经被利用来制造玻璃器皿上的花纹。从这里可以看出,氟要比氧的活动能力强得多,氧能使铁生锈,但不能使玻璃腐蚀,科学家们设想,如果用氟来代替氧作为氧化剂,燃烧时将得到极高的温度,从理论上算出可以达到四千多度以上,因此氟成为火箭推进药中很理想的氧化剂。
要制取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它有剧毒和极高的腐蚀性。不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于氟来说倒很合适。不少氟的化合物都很稳定,不怕腐蚀。譬如有一种叫“聚四氟乙烯”的塑料,便可以抵抗住氟的腐蚀,自然对氧、氯、酸、碱之类的作用更是不在意;它还很坚固耐热,因此被称为“塑料大王”。又如硫和氟的化合物是最稳定的气体,能耐五百六十万伏特的高电压,是最好的气体绝缘材料。
在原子能工业兴起后,氟又有了新的任务。在天然产出的铀中,只有一种原子量为235的铀才适合作原子反应堆或是原子弹的“燃料”,但是这种铀在天然铀中含量不多,要经过提炼才能将它大量聚集起来。我们利用了铀235和氟的化合物以及其他铀和氟的化合物都有挥发性的特点,利用分馏的方法将它分开,便能得到纯度很高的铀235。在铀的化合物中,只有和氟的化合物才有挥发性,因此氟就特别重要了。
看来,氟的利用前途还很广阔,这不过只是开始,氟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算很少,占到0.08%,比氮的含量要多一倍。但是它很分散,因而在普通的岩石土块中含量极微。目前还只有萤石以及磷灰石可以用来提取氟。磷灰石中含氟也不多,主要来源还靠萤石,因此萤石一下从历史上的装饰品变成了尖端矿物和真正的宝石,这是人的劳动赋予了它珍贵的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