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化零为整”(外一篇)
敢峰
不久以前,我在一个展览会上,看到过一种小孩服装,是用各色的零碎花布拼起来缝成的,既经济,又好看,不仅使人钦佩制作者的节俭精神,而且叹羡缝工的勤和巧。事情不在大小,只要体现出一种好的精神来,它总会使人受到感动和启发。这种“化零为整”的精神和方法,我觉得在工作上、学习上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都用得着。
现在一谈读书,有些同志就叫嚷没有时间,不是开会啦就是要有这样那样的事儿。是的,说忙的确也忙,我们正处在大跃进的洪流中,哪能不忙?每个人要拿出一整块一整块的时间安安闲闲地来读书,的确不可多得。但零碎时间却不是没有的,而且还多得很,还大有“英雄用武之地”。我们不妨来算几笔细帐。除了规定的学习制度以外,每天我们利用零碎时间读五页书总该是办得到的吧,如果坚持下去的话,那一年就要读一千八百二十五页书,五年就要读九千一百二十五页书,其数量就要比三卷资本论、一套马恩文选(两卷集)、一套列宁文选(两卷集)、三本毛泽东选集和一套鲁迅选集还多一些。这样一算帐,我们的信心和干劲就来了,不是吵嚷没有时间,而是把许多零碎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
化零为整的办法有没有理论根据?当然有的。在哲学上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在经济上就是节约之道。一些零碎的、分散的东西,看来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但一集中起来,就起了质的变化,成为巨大的力量。
无论在时间上、经济上和物资上,我们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整”的,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零碎的,化零为整,把各种潜力都挖出来。


第8版()
专栏: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去冬出差皖南,路过黄山。黄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气象万千。当地的同志劝我们上山一游,我们还要赶路,只是爬上一个小山坡浏览一下就算到过黄山了。那个同志说:“我们这里有句俗话:‘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不都峰,来了一场空’,只爬一个山坡,连黄山的面都没有照,怎么就能说到了黄山呢?”
读书,做工作,我看也如爬黄山一样。拿我自己来说,许多书也挨了个边,翻过几页,就认为自己读过了,但就是学得不深,因此,书里到底讲些什么,其精神实质如何,却往往弄不清楚。正好像从黄山边上经过一样,爬了一个山坡就过去了,是否到了文殊院,见了黄山面呢?没有。别人问起来,还很得意地认为自己到过黄山;其实,黄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真是天知道!
拿做工作也是一样。有些工作也做了,也抓了,也都摸了一下,但工作没有抓住关键,而且缺乏那种不畏一切困难险阻的精神。因此并未解决问题,常常是做了等于没有做。正像是“不上天都峰,来了一场空”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主峰,俯瞰全山,爬上去路途非常险阻,有云:
“舍命登天都”,没有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和勇气是上不去的。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也有“天都峰”,但我们有时却避开了,或者望山兴叹一番。工作虽然做了,摸了,但并没有解决主要的问题,遇难而退。
学而不透,等于没学;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路过黄山,文殊院和天都峰可以不去,但在学习和工作上,却必须要有“到文殊院,上天都峰”的精神。


第8版()
专栏: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一例
——川剧“柜中缘”观后感
艾芜
我们从古典文学戏剧遗产中,研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怎样结合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这个问题,一定有不少的帮助。
四川来京公演的川剧团演出的戏,我看它们就是有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而且两者是结合的好的。我想举出“柜中缘”这个戏来谈谈。有个叫玉莲的农村姑娘,留在家里看守屋子,母亲刘赵氏和哥哥刘春都到舅舅家去了,忽然有个青年逃进门来,后面还有差役追赶。刘玉莲急得要命,只好让青年躲在柜子里。差役去后,母亲回来,发现逃难的青年,原来是恩人岳飞的儿子岳雷,便主张把刘玉莲嫁他,因而名为“柜中缘”。这个故事的结构和情节,就是传奇的,也就是浪漫主义的。
但发生故事的生活环境,却是一般的乡下人家。而母亲女儿,也都是一般的乡下人。故事开始的时候,母亲刘赵氏(戴雪如扮演)打算回娘家,同舅舅商量,要为女儿找一个女婿,但又想知道女儿的心事,到底是要怎样的丈夫,虽然平日也猜到几分,可是总想问个明白。女儿呢,想说出自己的心意是要个读过书的青年,可又不好意思说出口。这都是当时一般乡下母女的情形,现实中常常发生的。因此,戏剧一开始,是现实主义的。
等到母亲哥哥走了,一个逃难的青年忽然闯进家来,姑娘刘玉莲(萧熙凤扮演)惊慌万状,这下子就把一个平常的乡下人家,变成了特殊的环境,笼罩着奇异的气氛,这是非常富于浪漫性的。逃来的青年,只因父亲岳飞遭了奸臣秦桧的谋害,逃了出来,躲在乡下人家的柜子里,这个行动是不常有的,也就是非常富有浪漫性的。他的不平常的行动,产生了不平常的订婚事件。因而使整个剧看来是个传奇剧,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浓厚色彩。
尽管母亲女儿儿子以及逃难的青年,都在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活动,都受到了离奇情节的支配,但他们都是现实中的人物,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们对付这一个不平常的事变,就是根据他们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来对付的。像刘玉莲让岳雷躲在她家,正将门关上,恰好差役赶来敲门,一面大声问:“有个相公到这里来没有?”她恐慌极了,不知如何对答。岳雷连忙向她摆手,她才向外面回答:“没,没得人来。”差役乙打冒诈地说:“我们看见他进去的!”刘玉莲慌忙向岳雷说:“哎呀,人家看见你进来的!”岳雷赶快向刘玉莲低声说:“你就说真的没有人来。”刘玉莲这才慌张向外面回答:“真,真的没有人来。”差役甲又在门外问:“你看见他跑到哪里去了?”刘玉莲只是惊慌错乱地问岳雷:“嘿,你跑到哪里去了?”岳雷低声告诉她:“你就说往西去了。”刘玉莲吓得不敢再答话了,要岳雷自己去说,到后来没奈何,只好惊慌错乱地向门外回答:“你就说——往西去了。”这一段情节,不是非常真实地把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遇见非常事件那种惊慌错乱的幼稚情景,充分表现出来了么?另外,这个小姑娘,还有泼辣的一面。当两个差役再回来敲门,而且进来搜查的时候,她就一下子扑在柜上放刁起来:“我的妈呀,这柜里装的是我们的旧衣服,不准男人家看。你们哪里是差人,明明是强盗来抢我,我跟你们拼哪。”她就拿着棍子,乱打差役,一面大喊大叫:“抢人罗,打抢人罗。”这也把乡下小姑娘,稚气而又不顾一切的泼辣性格,活生生刻划出了。这是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但也有浪漫主义的东西存在。因为人物的动作、言语,以及表情,不是通过日常生活,而是在不平常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其所以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是通过人物的性格来进行的。因为文艺的生命,起码是要富有性格的人物。戏剧本身是否生动,就靠演员把人物的性格表演得好不好。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性格的。反转来说,人物富有性格也就富有现实性。好的演员就是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然后根据性格去应付剧中发生的不平常的事变。他在不平常的事变中,每一动作,每一言语,每一表情,都出自他的性格,而给观众的真实感以及生活气息,自然就非常强烈了。一个戏剧的演出,能发挥出生活的气息,给观众以真实感,则故事无论怎样离奇,世间难有,也不会使人不相信的。而浪漫主义作用又在那里呢?它就是通过不平常的故事情节把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使整个剧富有光彩。
这里可以摸出一点规律来,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首先是在掌握人物的性格,对人物的性格要有充分的了解,把人物的性格,通过动作、言语、表情,发挥在任何大小的事变中,平常的或不平常的事变中,而不失掉他的性格。我以为掌握人的性格,是不容易的。因为别个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和演员自身没有,或者具有,也是很少,必须作出多方面的研究,从人物的出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教养等等去观察,才能获得。而更不容易的,是让人物的性格,在自己从未经历的大小事变中去应付一切,而又要做到合情合理的地步。这是需要在各种生活中作更多的研究。演员对人物性格掌握的深不深刻,在剧情的大小事变中,应付得恰不恰当,使观众的感受是大有不同的。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确可以从川剧中,尤其从演员身上,学习许多东西的。


第8版()
专栏:

临别深情(外二章)
茹芸
晨星还没有从天幕上隐去,汽车发动了。
小伙子们都默不作声,深情地凝视着就要告别的新城。
他们想着: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浩瀚的戈壁滩。那时,除了戈壁滩上的幻影而外,谁也没有在这儿瞧见过一所房舍,一个人。
那时,就是他们——一队年轻的地质尖兵,突进了这片亘古以来没有人烟的土地,在荒滩上印下了开拓者的足迹。
那时,小伙子们一手揭开了大地的秘密。一个接着一个排列的储油构造,被发现了。那到处都有露头的油苗,就像火苗一样,燃烧在探宝人的心坎上。
随后,在他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上,开来了不断线的人马。一支支骆驼队,从遥远的地方,一路响着铃声,送来了给养。接着,连绵的汽车队,也浩浩荡荡奔驰而来。
于是,人们眼见着一个新城诞生了。先是出现了很少几个帐篷;接着,它们就连片地像春草一样蔓延起来;接着,出现了一座座活动房子、一幢幢木结构装配式房屋,它们互相紧挨着,排列成街市……。
城市每天都接待着新的居民,街市每天都在延伸着长度,城市在人们爱抚下成长着。入晚,城市上空闪耀着明珠般的灯光。
就在小伙子们描过图的地方,在荒滩裸露的胸膛上,竖起了一座又一座耸入云霄的钻塔。钻机日夜里唱着欢歌。一口接着一口探井,喷出了原油。地下的“油海子”找到了自己的出海口。
城市的诞生史,一页一页从小伙子们的心扉上揭开。
……汽车开动了。小伙子们向着这美丽的新城招着手,作了深情的一瞥。
他们又在晨风中踏上了新的途程。
解冻
春风吹融了昆仑山的冰雪,山谷里的一条冰河解冻了。
从傍山的一个帐篷里,窜出来一个年轻人。
“解冻了!”他大声粗气地喊着,引得群山也随着一声声吼起来。
是啊,他怎能不为这冰河的解冻而狂喜呢。他期待着这个日子,已经有一百多个昼夜了。
他端详着冰河上解冻的水流,想起了他是怎么从遥远的城市来到这河源住下的;想起了他是怎么日复一日地瞧着这河水封冻的;想起了他是怎么在奇寒的昆仑山谷里打发走那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
他想起那漫长的严寒的冬夜,他用自己奔腾的热血,暖着自己的身子;他用骄傲的声音,反复朗诵着自己这个水文站的名字。于是,他夜夜都有一个金色的梦。
现在,他梦见了不止一次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他,审视着解冻的水流,就像他惯常在河边观测流量一样。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就像他的热血就要随着迸流出来,一下子把这冰河消融净尽。
“解冻了!”他又大声粗气地喊着。虽然,除了他之外,在这方圆千里之内,几乎找不到一个人;但是,他像对着万千的人们在宣布:
“解冻了!”
他抬起头,仰望着那头戴银盔、身披铠甲的昆仑山。他相信,这个巨人听见了他向祖国报捷的呼喊。
在水文记录簿子上,他急急地书写着。在每一个字里,倾注着自己的激情。在这簿子上,不仅有了封冻的记录,而且有了解冻的记录。这些资料,他感到比金子还贵重。
他俯视着山脚河水将要流经的地方,在那广漠无垠的处女地上,仿佛出现了一片金色的麦浪,依稀听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滚动,微风还好像传来扑鼻的麦香呢。
心上的喜悦
一面鲜艳的红旗,在戈壁滩上的风沙中飘动。
这一支小小的地质队,有五个年轻的姑娘。其实,要是你从服式上或是从肤色上看,准以为她们是些棒小伙子呢。
她们正唱着动人的歌子。曲调是这么谐和,音色是这么迷人。
从歌声里,你就能推断出她们上午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她们爱用曼妙的歌声,发抒自己心头的喜悦。
面前是一个风蚀山丘。
远远看去,风蚀山丘像座城堡的遗迹。多少世纪以来,戈壁滩上猛烈的风,把一座山丘侵蚀得支离破碎,就像战争中被破坏了的城市——一片断垣残壁。
姑娘们一面吃着干馍馍,一面欣赏着这奇怪的山丘。
“当新的石油城建成以后,这儿就辟成人民公园。
“不,我不赞成!”另一个姑娘抢着说。“公园哪能摆在这儿呢?这儿应该是炼油厂的厂房。”
“这儿方圆不过几里地,厂房不嫌小么?”
“方圆几里地还小吗?做个中等的炼油厂尽够了。”
“你怎么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呢?要知道,一个现代化的炼油厂,就是一座城市!”
于是,大家围着队长蹲下来。队长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石膏和盐的结晶体,在沙砾地上画起来。
姑娘们忘了吃饭,忘了饮水。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为一座新的石油城作起规划来了。经过几番争论,才确定了哪里是工业区,哪里是文化区,哪里是休养区……。
“队长同志,火车站放在哪儿呢?”一个姑娘问。
大家考虑来,考虑去,根据城市规划草图来看,火车站设在这风蚀山丘,正符合城市建设的需要。
休息好了。队长看了看表说:
“姑娘们,工作去!”
女子地质队的红旗,在风沙中、在歌声中,飘动着,飘动着。


第8版()
专栏:

学文化(木刻) 贾森林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以少胜多
薛养玉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丽人行”,在舞台美术的创造上是别具风格的。也许我看的话剧太少,像“丽人行”中陈设那么简洁明了,却又那么富有特征,确乎还是头一次。就拿王仲原的家来说,按一般的处理,像这么个伪银行经理的家,一定非装饰得富丽堂皇,叫人眼花撩乱不可。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桌、椅、书架、收音机几样东西,然而我们还是感到它是一个应有尽有的阔绰的屋子。这就是因为舞台上的陈设,不是些可有可无的物件,而是经过了艺术家们的匠心设计和选择。它们有着生动鲜明的概括性,启发了观众的联想力。特别富有特征的是那个书架。当观众第一次看到王仲原的家时(第三场),首先看到那个整齐地摆满了厚厚的精装书的书架,其中又显眼地少了一本书。就是这个书架,在人物间展开的冲突上,起了不小的作用,说明了王仲原并不是真的要看这些书(“鲁迅全集”等);在以后,王仲原变节投敌了,我们又第二次看到了这个家室(第十三场),陈设并未多添什么,只是这个曾在第三场中惹人注意的书架,放的已是王仲原的情妇俞芳子(汉奸)的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高跟鞋。不用絮絮叨叨,仅一个书架的变化,就已经表明王仲原堕落的程度。
“丽人行”的舞台美术上的这种独创性,使我想到有些戏的布景,实在太繁琐、太铺张了。他们似乎恨不得把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无遗漏地搬上舞台,有的庞杂得使观众的眼睛不够用,为了弄清环境,而不能使人很快地把全神贯注到剧中人的活动上。
我的意思,并不是一般地反对多用布景和道具,而是觉得舞台上的一切装置,那怕很小的一点东西,都应该严格地服从剧情的需要,精于选择,典型地突出某个具体环境中应该有的某种物件特质来。要“以少胜多”。


第8版()
专栏:

多拍英雄人物的影片
舒璋
最近,我们学校党委组织全院同学看了一场“永远忠于党”。这部影片描写的是四川革命残废军人的生活情况。我们好些同学被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他们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感动得流泪了。回来以后,我们就开了个座谈会,有着说不完的感想。
我们这些可爱的革命残废军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顽强地生活着,想尽一切办法为党工作。他们用“残而不废”的口号鞭策自己,要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革命的事业。中国也有许多“保尔·柯察金”,而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就是他们这些人。全部影片都充满了这样一些使人激动的场面。我们从这些革命英雄身上受到了更深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我还希望把“不朽的向秀丽”和“在烈火中永生”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也能拍成片子,来教育我们青年一代。


第8版()
专栏:

1965年的一分钟
最近一期苏联“少年技术家”杂志上刊载了一篇题为“1965年的一分钟”的小统计。它写道,一分钟,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只要数六十个数字,一分钟就过去了,但是从苏联全国范围看来,每一分钟的价值又是多么惊人,这就是为什么工人在劳动中不肯轻易放过每一分钟的原因。
1965年当七年计划完成时,苏联每一分钟将要生产:
电力——九十九万度,石油——四百五十七吨,铁——一百三十三吨,钢材——一百三十三吨,钢——一百七十三吨,铁矿砂——四百六十五吨,煤气——二十八万六千立方公尺,煤——一千一百六十吨,汽车——四十秒钟一辆。
(宇文)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钨的故事
义生
我国古代就很讲究使用钢刀,但是过去只有少数工匠知道制造优质钢刀的秘密,而且他们的手艺绝不外传,仅仅传授给自己的儿孙。经过了无数的岁月,这种制造好钢刀的秘密才被发现。其中秘密之一,就是钢刀内含有稀有金属钨。
1781年有人在研究一种名叫“白钨”的矿物时,发现一种新元素,当时还误认为是一种锡矿物,后用酸类分解这种矿物时,才确定是一种钨元素。
钨在被发现一百年之后,才获得工业上的广泛应用。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里,发现了钨对钢的性质有良好影响,但钨钢的广泛生产却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事情。1900年第一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新发明的高速钢。以后,采钨工业才得到急剧的发展。
钨是一种奇特的金属,它是比较坚硬,同时又是最难熔的金属。
1865年俄国在皮尔米的莫托维利赫工厂头一次炼出钨钢来,发现用钨钢制成的钻炮孔刀具质量极佳。从此冶金学家们便努力研究用钨钢来做工具,后来创造出了极好的高速钨车刀。
由于钨车刀出现,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内,就使金属切削速度增加了二百倍,每分钟从十公尺增加至二千公尺以上,可以说是机器制造业中的一次革命。
但高速钨车刀现在已不算最锋利的了。以碳化钨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合金,像金刚石一样的坚硬,用硬质合金做成车刀,又使得切削速度创造了更新的纪录。
现在钨产量的90%都用于制钢。一切高速钢和几乎全部的极硬钢都是用钨制造的。其次用于制造合金及电气工业。另外,各个工业技术部门还应用钨的一些化合物。
钨的熔点为3,400℃。在这种温度下几乎绝大部分金属都已成为蒸汽,很少金属还能保持液体状态。使钨熔化所需要温度,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
钨不仅有很高的强度,还具有罕见的可塑性:重一公斤的钨锭可以抽成四百公里长的细丝。电灯泡内的钨丝,是人们最熟习的。我国自来都以产钨著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采钨工业必将有一个新的跃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