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伟大的忘我者
庄农
在一个崇高的人底身上,我们常常看到:人的共产主义的忘我精神,能够发扬到怎样的高度。伟大的向秀丽,已经因此成了人人竞相学习的光辉榜样。
你看啊!为了工厂、全体工人、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她正在同熊熊烈火作拼死的恶斗。
你听啊!混身已燃起了火团的那个人,正在对劝她退出火场的同伴大声地喊:“不要管我,快去找人来救火!”
那个昏倒后被抱起来的人睁开眼了;我们听她在挣扎着说什么:“不要管我,快去抢救金属钠。”
那个昏迷了四天的人醒过来了;你听她说出了第一句话:“金属钠有没有爆炸?工厂有没有受到损失?”
她笑了!她完全忘记了周身烧伤的痛楚,因为她听到了回答:“金属钠没有爆炸!工厂没有受到损失!”
她又在关心地探问什么:罗秀明受伤了吗?伤得怎样?她在托人:去代我问候罗秀明吧,千万不要告诉她我伤得很重,使她难过。
她又同医生们谈论什么?她不愿用那么多的贵重药品,她要为国家尽量节省:让我喝点酒吧,喝点酒也可以止疼。
她又同护理人员谈论什么?她不愿意别人来给她输血:输血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健康?这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
那是谁来探望她了?啊,她的丈夫。你听她在嘱咐他什么:你别为我耽心,工作时别想念我,思想开小差,开车就要出事故。
那又是谁来探望她了?啊,她的妈妈。她为什么把左手藏起来,只把右手给她看。她怕左手伤太重增加老年人的耽心。她伸着右手笑着说:“妈,你看,我都快好了,你老人家不用为我操心。”
她为什么老是要求开响收音机?为了掩盖住她微弱的呻吟,以免增加她周围人的内心痛苦。
她为什么要医生和护士在她的病床前跳舞?为了使守护在她床前的人能够欢度新年之夜,以稍稍减轻一些因了她,他们不能度假这件事在她内心引起的不安。
她在临逝以前,所最关心的是什么?是那个青年团员的医生怎样能快些入党。
她同丈夫诀别的话是什么?“有事多请示党,听党的话,是没有错的。”向秀丽同志用全身所有的力气,说出了最后的话。
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在三十多天内的言行,她用这些光辉的言语和事迹,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金光灿烂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为个人的那个“我”已经完全溶化于集体之中。
伟大的忘我者向秀丽,用“我为人人”的伟大精神,在我们的面前,树立了一个金光灿灿的共产主义者的形象。她把自己的生活原则,凝聚成这样一个晶体般的公式:要时时刻刻地向党,向伟大的集体,向全人类贡献着自己的一切。诗人郭沫若赞扬说:“向秀丽同志,你全身都化成了光”。忘我者正是要把新的“我”化成光,像太阳一样,永远照耀人间。使自己的光,为人类服务。
向秀丽使我们认识到,共产主义者时时刻刻完完全全明白自己的存在,对集体,对人类所负的义务,而又能时时刻刻,完全自然的,一丝不苟的去实现这种义务,这样就必然在一切生活的细微末节中都表现为忘我的行动。
从开始树立明朗的集体主义意识——在思想里插起新我的大旗,到纯乎自然的行动之间有着一个冶炼的过程,人也由此摒弃了杂质,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升入人类道德的新的境界。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们是这样,一切健在的老的共产主义战士们是这样,年轻如向秀丽这样的工人阶级的好儿女们也是这样。
个人主义者,要求把一己之我,扩张到无可复加的地步,把一切别人,都排挤到无可容身的地步,要把别人变为自己借以生长的肥料;而共产主义者,却把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到弥漫于整个宇宙,把所有别人都揽入自己的怀抱,同时使自己这个“我”溶化到一切人的血液中去,同他们结成血肉相连的整体。忘我者的“我”,只是集体肌体上的一个细胞,血管里的一滴血,为了整体的生长和健在,而供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结论未免下得太早
钱乙
近来听到一些关于歌曲的评论,特别针对着两首流行的歌曲“丢戒指”(东北民歌)和“小燕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许多评论者认为“丢戒指”表现的是调情、庸俗、低级趣味,涣散人们的意志,与我们新社会的道德精神不符合,是一株毒草,应该拔除;“小燕子”的词虽然没有问题,但无论在曲调上、演唱上、伴奏上都受了黄色歌曲的影响,甚至和黄色歌曲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应该禁止它的传播。
对于在群众中间广泛流行的歌曲进行评论,是件大好事,评论者的出发点也是很好的。但令人感到有些评论未免有些简单化、有些结论未免下得过早。
“丢戒指”和“瞧情郎”、“小拜年”一样,是一种诙谐、有风趣的民歌,这在东北民歌中是很富有特色的。这种风格的民歌各地都有,例如山东的“大实话”,四川的“槐花几时开”,陕北的“跑旱船”等。这类民歌反映生活的方式和创造形象的手法是有它的特点的;这种特点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和学习。(在我们新创作的歌曲中,能够掌握这种风格的就不多。)这类民歌,像其它各类民歌一样,在某一具体作品中,格调有高有低,或精华糟粕并存,进行一些分析、辨别是必要的。但分析也要从实际出发,比如有些评论者认为这类民歌是“不严肃”,“拿少女的纯洁爱情开玩笑”,“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等,就是以颂歌或抒情性的爱情歌曲的标准来衡量的。照这些意见做去,就不能不使得歌曲的风格和样式贫乏而单调
(尽管这不是评论者的初衷)。我想,这对于发扬传统和繁荣创作都是不利的。
有位评论者说,“丢戒指”与我们今天拾金不昧的社会风气有抵触,所以不能唱。这是不公允的。这是我们对待遗产的态度问题。当然,对旧有民歌或其他种类的音乐遗产应该继承哪些,发扬哪些,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新生活究竟能起什么作用,这些是值得探讨的,但无论如何不能以创作歌曲的标准来要求原有的或改编的民歌。否则,我们的音乐节目单上将要划掉很大很大一部分作品,这里不仅包括一些民歌,也包括一些中国五四以来的和西洋古典的作品。很显然,要在古典的浪漫曲中寻找今天的时代精神是难以设想的。那么,怎么办?古典歌曲还要不要呢?为什么要它呢?……
我觉得最值得商榷的,是把不同性质的问题混为一谈,把局部的缺点夸张成为根本性的错误,把艺术上的问题当成政治上的问题。有位评论者说:“在歌曲不够多样的情况下,唱一点稍微坏些的歌曲也是不可以的。”这个“坏”字说得很不明确。如果是指政治上的错误,当然是不可以唱的;如果是指艺术上的缺点,那么,“在歌曲不够多样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唱,或者一面进行艺术上的修改和加工,一面唱。但许多评论者不是抱着两点论的分析问题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缺点夸大,以至一无是处,得出个“是毒草,要拔除”的结论。例如有位评论者发现“小燕子”开始的乐句是引用自某首民歌,而这民歌原来在民间流传中曾配过色情的词,因而就说“小燕子”的形象是歪曲的、不健康的。有些评论者为了证明这两首歌不好,把它们的演唱者在表现上的缺点夸大,甚至把优点也说成是缺点。这样的一些论断是难以使人信服的。
我并不认为这两首歌(以及和它们有同样情况的作品)是优秀的杰作,值得大力推广和到处传播,也不认为它们的演唱是十全十美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细致而深入地研究下去的。但凭着一些比较简单的论断,蘧尔作出结论,说这个不可以唱,那个不可以唱,恐怕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只要听得一点风声,说某个歌“受了批评”,也就不加判断地将它打入冷宫。过去对“九九艳阳天”的讨论中就发生过这种现象。我觉得,这种情况也不是很正常的。


第8版()
专栏:文化街头

把书籍送上前线
秦犁
我不大注意阅读科学技术书籍。可是,近来我在有关科学技术书籍的发行和利用方面,倒也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有些地方的新华书店,积极地和一些工厂、矿山、勘探队和农村人民公社进行联系,建立书亭、门市部和流动售书站;有些图书馆也大开方便之门,主动地为工农业生产部门提供科学技术资料,送书上门。
送书下乡、送书上门,这是书店、图书馆热心为生产、为工农群众服务的一种好精神,是大可以提倡的一种好办法。革命战争时期,后方的人民一切为了支援前线;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应该是一切为了生产。
书籍躺在书店和图书馆里,不去利用它,它是没有用的东西;把它们送到工农业生产战线上去,它就变成了促进生产的力量。送书上前线,这是文化部门为工农业生产战线添粮助弹的工作,是为群众大闹技术革命出谋献策的工作。生产者正在动脑筋、找窍门的时候,忽然来了一批科学技术书,就像是战士的枪里增加了弹药,就像老虎添了双翼。它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送书上前线,这无疑是图书发行工作和图书馆工作的一大进步。但还需要在送书上前线的时候,深入了解前线的需要,了解生产者的需要。前方需要,后方供应,前呼后应,这不是可以更有利于战斗吗?
自然,送书上前线,是文化部门的义务;可是把书籍的知识充分利用到生产上去,总还是生产者的责任。但愿生产战线上的人不辜负这些文化部门的一片好心,打开知识的宝库,为生产大跃进增添更大的力量。


第8版()
专栏:

天目山下忙春耕
蒋风
当我来到浙江天目山人民公社的时候,天目山顶峰上还残留着没有融尽的残雪;溪边的柳树也还未冒出嫩芽;呼啸的风吹来,仍使人们感到寒意,可是,人们的心里却早已是春天了。
天不亮,田野里就沸腾起来了。公社里的时钟敲了四下,出工的铜锣就到处唱起来了。男女社员嘻嘻哈哈的挑着粪担,背着锄头走向田间。谁都要为今年的小麦亩产千斤,油菜五百斤起个早,要为今年农业生产更大的跃进起个早。横溪生产队的社员们,为了争取在这一场你追我赶的友谊竞赛中占个先,他们开会一商量,又把出工时间提早了一个小时。当他们迎着弥漫春晨的浓雾归来早餐的时候,已经完成从前三分之一劳动日的工作量了。
田野上,随处可以看到惊天动地的劳动场面;青年小伙子们以最大的干劲来迎接这个有决定性意义的春天。哪里有小伙子在劳动,哪里就是一片春光。如在夹塘水库工地上,由于客观条件的困难,还来不及彻底的进行技术革新,消灭肩膀挑,可是任务又很紧,青年小伙子就表现了高度的英雄气概,大家抢着挑重担;里村青年农民冯来兴感到用扁担挑不过瘾,索性丢了扁担用门杠挑,一挑就是四百三十斤,飞也似的奔忙在工地上,从他那矫健的脚步上,就会使人感受到青年人独有的青春的活力。
在樟村的积肥大军中,一眼望去,还有不少老年人和青年人一样意气风发。他们的队伍中,有一位银发的老人,他是井里村的吕金格老伯伯,今年六十七岁了。队里一向照顾他,认为他年纪大了,要他在家里好好地休息,安闲地欢度他幸福的晚年。可是,春天更大跃进的波涛冲激着他的心,使他感到闲不住,每天都要挤到青年人的队伍里,和小伙子们一起挥动着锄头。有一天在出工前被生产队长拉住,劝他回家休息,他回答得很干脆:“大家都在大跃进,叫我怎么坐得住呢!”
老年人坐不住,小孩子更加坐不住了。春天了,多诱人的季节呀!当然,孩子们也不是为了在春天玩个痛快,而是和大人们一样欢跃在春天的田野里。小女孩们受到石门小姑娘厉水红去年春天创造一天插秧六万丛的奇迹的鼓舞,今年也都跃跃欲试,想在今年紧张的春耕生产中一试身手。朝水伯伯的孩子令孙,今年才八岁,从春节以后,每天清早背了锄头,跟在爸爸后面,下田削麦。有人逗他:“小鬼,你来作什么?”,他回答得干脆:“别人坐飞机,我能骑蜗牛吗?”


第8版()
专栏:

夜读 (木刻) 李少言


第8版()
专栏:

天目山谣
水库高山顶上一面镜,山神公公大吃惊:自从盘古开天地,哪有湖水积山顶?
(临安 俞冠球)
晒煞湾变千斤湾山里山,湾里湾,湾湾陇陇高田畈,种种一山湾收收一箩担,人人都说“晒煞湾”。山里山,湾里湾,湾湾陇陇把水拦,种种一山湾,收收稻谷堆成山,“晒煞湾”变千斤湾。
(临安 王政文)
春耕图家无闲人,铁锁管门;遍地是牛,遍地是人。?喝夹笑声,不闻布谷声;大地春眠醒,秧已一片青。
(孝丰)
前畈后畈种田忙前畈后畈种田忙,姑娘赤脚来相帮,一株株,一行行,赶上前面种田郎。
(临安)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造林也要密植
栗元周
报载淮南、唐山等地正在趁大好春光大造矿柱林,这正说明了培育林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生产木材、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提高木材产量是经营森林的重要任务。提高木材产量的条件,一是单位面积株数多;二是林木的生长量大。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应该推行适当密植造林。
密植的树木,由于单位面积内株数多,在幼年阶段树木与树木的枝桠就能很快地靠拢,形成葱郁的林冠复盖着地面。在林冠下,光线暗弱,土壤湿润,杂草也因此减少,甚至完全绝迹了,这就给林木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林地滋生杂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因为它的枝叶遮蔽树苗所需的阳光、根系夺取树苗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使树苗生长不良。
密植的树木在整个成长期间,树木和树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每棵树占的空间有限,树木枝桠向四周发展就有困难,只有向上发展的可能,所以能促进树干长得又高又直。在密植的林子里,由于林冠下的树枝得不到阳光,失去了制造养分的作用,也就逐渐枯萎雕落,不能形成大的枝桠,所以树木的干形也就圆正饱满,很少节疤。与此相反,稀植的森林都生长得比较低矮,树干上端尖细,下端粗大,节疤又多,就难以成为栋梁之材。
密植造林有好处,但这并不是说愈密愈好,没有一个限度。栽的过密了,不仅浪费种苗、劳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达不到增产的要求。因为树木要有一定的营养面积(空间和林地),才能使它的根系从土壤中不断地得到水分和矿物质养料;才能让叶子和幼嫩枝条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日光来大量制造养分,以满足林木本身生长的需要。如果栽植的过于密集,虽然林地的水分、矿物质等养分,可借人力加以补充,但是林木的树冠小、叶子少,在接受阳光,制造碳水化合物方面,还是受到限制。当树木所需要的养分,一旦缺乏的时候,生长就立即迟缓下来。所以在造林的时候,要适当密植,既不能太稀,也不能过密。
一般是生长较慢的树木应比生长较快的树木栽密些,在寒冷地区和高山、陡坡、土质瘠薄的地方应比温暖地区和低山缓坡、土壤肥厚的地方密一些。从林种来说,防护林和薪炭林要比用材林栽得更密些,特种经济林如油茶、油桐等,要求枝叶旺盛,多开花、多结果,就不能过密。播种造林成活率较低,幼林生长较慢的,应当密一些。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地确定密度,才有可能培育出最理想的森林。


第8版()
专栏:西洋景

汽车世界 方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