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人顶两人
柳笛
山西省壶关县农民李天柱在去年大跃进中,他一鼓作气做了六百一十五个劳动日;今年,他又向全县农民提出了一人做活顶两人的竞赛倡议。(见3月23日人民日报)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政治觉悟的提高,也感到了一股蕴藏在群众之中的无穷的力量。
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李天柱怎么竟能做了六百多个劳动日呢?难道他像传说里的哪吒一样,生着三头六臂?难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昼夜不眠?当然不是。李天柱的秘诀,仍然是那人所共知的“勤奋”二字。李天柱完全是用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一年四季,他起早搭黑,“放下耙耙弄扫帚”,能做什么做什么,碰见什么就做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路不空走”,“时不空过”。“勤”不只是手勤、脚勤,而且是脑勤;不只是日日勤,而且是事事勤。勤能生巧,李天柱干得越来越巧了。
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启发。李天柱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在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的劳动人民身上,一不是等于一,而是等于二,等于三,等于十……。这个道理,一天比一天更清楚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作用一旦得到充分的发挥,它就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革命,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指标提高了,人们的干劲和措施也需要增加。今年的“一”,不能再等于去年的“一”;今天的“一”,不能再等于昨天的“一”。向前发展了的客观规律,要求人们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发挥加倍的力量,才能实现今年更大的跃进。
最近,许多地方都提出:一个工作日顶去年一个半甚至两个以上的工作日;一个人完成的工作量顶去年一个半甚至两个以上的人完成的工作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行动口号。以一当二,是完全可能的。李天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一年能够做六百多个劳动日,如果大家都来想一想,议论议论,然后照李天柱那样去做,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李天柱,超过李天柱!
一人顶两人,要顶得住,就需要力量。力量在哪里?在人的身上,在人的脑筋里。人身上的体力是有限的,但思想上的潜力却无穷无尽。人们都喜欢把脑筋比作一部“机器”,只要这部机器开动起来就可以创造出奇迹。因此,一人顶两人,不能靠加强劳动强度,而要靠这部万能的“机器”。机器擦上滑润的油,才可以转动得快;人的思想也需要经常不断地擦油。这“油”,就是“政治挂帅”。思想长一寸,生产长一丈,每个人都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武装起来,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大闹技术革命,大搞工具改革,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那么,一人当十、十人当百……千百条河川归大海,就会汇成波澜壮阔的声势,把我国的大跃进一浪推一浪,推向新的高潮。
把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一倍,这不止是节约了一些人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我们从这种“效率”中,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第8版()
专栏:风土新志

塞上新歌
莎荫
2月间,在雁门关外旅行了半个月,访问了著名的塞上古城——大同,也跋涉了塞上的山地和平川,我以异常激动的心情记录下塞上人民对于他们亘古未有的美好生活的歌颂。从雁门关到外长城,从吕梁山到平型关,在四十里金沙滩上,在桑干河漫长的两岸,到处响着塞上人民昂扬的歌声——充满胜利者的骄傲,洋溢着无往不胜的信心。
在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发展了四百九十七万亩清水地。桑干河、浑河、洋河、唐河、壶流河五大流域的全面治理工程完成了一大半。于是,像一匹烈性野马似的塞上气候,被最出色的驭手——塞上人驯服了。于是,塞上人便唱起了新歌:
荒山秃岭穿新装,
盐碱滩成米粮仓,
山川水库星罗布,
敢和两湖比风光。
千里沙滩变果园,
树下歇凉水浇田;
远处跑着拖拉机,
四面不见黄土山。
清风过时鱼游水,
满川稻田一塘莲;
游人休夸苏杭好,
如今雁北赛江南。
塞上人民的生活也相应地提高了。那些苦难、辛酸的沉重歌声也就被完全新的、充满自豪的歌声所代替了。
今年阳高滩上春来早,我去访问的时候,已经是“人马遍地是,处处备耕忙”了,人们唱着:
阳高滩是米粮川,
收成一年赛一年,
吃饱又吃好,
人人笑开颜,
不唱歌儿口无味,
唱起歌来满口甜。
在“上了黄花梁,两眼泪汪汪,一片好庄稼,水冲沙压一扫光”的金沙滩上,正响彻着欢乐的歌声:
上了黄花梁,
五谷遍地好风光,
眉开眼又笑,花开喷鼻香。
在吕梁山、恒山和靠近外长城的山区,过去有多少人过着“人起炕光,穿鞋搬家”的生活!他们唱着:
十山九无头,洪水遍地流,
走上荒山梁,风吹泪不干,
回头看家乡,烂窑破衣裳。
荒凉的塞上山区,已经完全变了,特别是大跃进的1958年,人们从山地上取得丰硕的报酬,粮食产量平均每亩达到四、五百斤。人们热爱着这个地区,新歌声此起彼伏:
高粱一片红,黍子遍地黄,
豆子荚儿多,谷子穗儿长,
红蛋蛋的果子面带笑,
绿油油的蔬菜放清香,
水地旱地都丰收,
坡坡洼洼好打粮。
鞭声到处响,
牛群羊群遍山岗。
在党的领导下苦干了十年,摆脱了贫困。如今,塞上人怀着更雄伟的理想,响应了党1959年更大跃进的号召:
长城内外好风光,
积肥备耕一片忙,
男女老少齐上阵,
一个更比一个强。
力争亩产千斤粮,
山区平川红旗扬,
四百万人一股劲,
喜看雁北过长江!


第8版()
专栏:

沐浴在伊拉克的曙光里
“伊拉克的曙光”摄影师 苏河清 苏中义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伊拉克的曙光”上映了。我们都在关心着伊拉克人民的革命斗争。趁这个机会,让我们向大家介绍这部影片拍摄经过吧!
1958年9月初,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踏上新生的伊拉克共和国自由的土地。
卡塞姆总理在百忙中接见了我们。总理热情地欢迎我们到他的国家拍电影,希望通过影片把伊拉克人民的友情传达给中国人民。卡塞姆总理说:“你们愿意呆多久就呆多久,直到你们工作胜利完成”。
在三个月中,我们走遍了伊拉克全国,访问了北方最大城市摩苏尔、石油基地基尔库克、库尔德民族首府苏来马尼亚,在南方访问了枣椰之城巴士拉、渔米之乡阿马腊,海港法欧等地。无论到那里,伊拉克政府和军队、伊拉克人民都热情地欢迎我们。在巴士拉,由工会、民主妇女联合会、民主青年联会、学生联合会、体育协会等人民团体,为了欢迎我们,举行了二千多人的群众大会。当我们走进会场时,全体起立,掌声和欢呼声连成一片,他们高呼“中国人民万岁”“毛泽东万岁”“卡塞姆万岁”。工会主席代表全市工人和全市人民热烈地欢迎我们访问巴士拉。他说中国人民在我们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和我们站在一起,这是伊拉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伊拉克人民把中国人民看成是自己的兄弟。
在北方库尔德民族地区,我们同样地受到热情的接待。省长卡息利先生为我们的访问举行了丰盛的宴会,并亲自给我们安排了访问计划。我们访问了汽车司机工会、库尔德学联,艺术家协会和裁缝协会,他们向我们表达了库尔德民族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一位在旧政权坐过七年监狱的老裁缝对我们说,努里·赛义德时代,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总也不能一条心,今天卡塞姆把我们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的心连接在一起了。汽车司机工会主席代表全体汽车工人给中国工人写了一封充满真挚友情的信,委托我们转给中国工人兄弟。
我们还很荣幸地访问了陆军十九旅,这支英雄军队在卡塞姆将军直接领导下,最先举起了七月革命的火炬,打断了长期套在伊拉克人民身上的枷锁。十九旅旅长马哈茂德上校像所有伊拉克人那样热情地欢迎我们,他在全旅官兵面前讲了这样的话:“六亿中国人民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和兄弟,我们两国人民和军队共同的职责是反对战争保卫和平。革命前,赛义德告诉你们‘中国是你们的敌人’,那完全是欺骗和污蔑。你们看,今天中国朋友特地到我们十九旅拍电影,他们是多么喜欢你们啊。”
在伊拉克只有短短的九十天,伊拉克人民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些热情的、兄弟般的伊拉克朋友们,忘不了英雄的伊拉克人民!(附图片)
左上图是巴格达一角;右下图是巴格达人民在街头热烈庆祝革命的胜利;
左下图是枣椰——我们爱吃的“伊拉克蜜枣”就是它结的果实。


第8版()
专栏:

张大虎
鲍雨
采矿厂里运输一组工人张大虎,年龄在四十左右,个儿长得很高,站着就像一座山,两个宽肩膀,就好像铁打的一样。自从进厂以后,由于他挑得多,担得重,很快就使人佩服了。
在这次红旗竞赛中,大虎一担挑了百来斤陶坭,从矿区走到陶器厂工区,约有两里多路,这样连续挑了五担,他一直是领先的。后来二组有个小伙子名叫小牛的,以更多的数字超过了他,而且张大虎一直掉在小牛后边。
工人同志们都纷纷谈论起来:
“大虎赛输了,不是别的原因,大概是今儿他吃饭吃得太多了!”
“大老虎赛不过小牛,真有点说不过去。”
厂里的党委刘书记在晚间休息的时候,亲自到工人宿舍来找张大虎。大虎把一双脚正浸在一盆温水里,他一看见刘书记来,慌忙地把脚拭了一下,站起来迎接。
“有人说你今天竞赛输给小牛是吃得过多了,”刘书记坐下说:
“是不是这个原因啊?”
大虎给刘书记倒了一杯茶,笑了笑,说:“不是因为吃得太多,那是……”
“你坐下谈吧!”
“说起来话长,”大虎坐下来说:
“我十六岁就在窑上当杂工,从河埠把松枝挑到窑岭上,一担能挑百来斤。那时做工一点保障都没有,老板见生意好的时候,就要我们多做,生意清淡的时候,就一脚把我们踢在一旁。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我每天一早带了饭包就往山里奔。饿的时候,把饭包打开,饭团冻成冰球,把冰球敲碎了,送到嘴里化开冻,再咽下肚去。一天夜晚,冒着风雪挑了一担茅柴回家,脚上穿的山袜,结了一层厚冰,冻牢在脚上,扯都扯不开。老母亲用温水往我脚上浇,浇了一会,才把山袜轻轻地脱下来,原来两只脚冻得又红又肿,十个脚趾上的趾甲都跟着山袜脱下来了!本来应该好好歇几天的,可是老板又要我去挑松枝了。为了吃饭,我不能不去挑。就打那时起我的脚上的筋络受了伤,每逢天快阴的时候就发痛了,……”
“我懂了!”刘书记说:“今天竞赛赛输了就是这原因,你该好好歇几天。”
“在大跃进里,各个陶器厂都等着要坭,刘书记,我怎么能歇呢?”
“无论怎么说,你得歇几天!”刘书记说着走出门去。
张大虎一连歇了两天,到第三天,再也耐不住了,他偷偷地走向矿区去,可是走到半路,顶头遇到刘书记。
“你到哪里去?”刘书记拦住他:“目前给你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歇?”
“刘书记,你就让我去少挑一些吧!”
“少挑也不行,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不用肩挑。”
“不用肩挑!”
从那天起,张大虎的脑子里就老是在想着不用肩挑的办法:不用肩挑,就得用车子,可是山上要铺成轨道,车子才能行啊,这路轨从哪里来呢?他找几个朋友商量,大家都感到路轨难办。
报上登出陶器厂用陶代钢、陶土做成机器的消息以后,张大虎想:
“陶土能做机器,一定也能做路轨啊!”接着他就向刘书记提出用陶土造路轨的建议。刘书记高兴地支持了这个建议。
陶轨很快就在陶器厂里做成功了。
太阳照在龙山上,五颜六色的陶坭发着绚烂的光彩。采矿工人们在用力地敲着、挖着山上的宝藏;运输工人们在把陶坭运到工场去,在他们的脚下,铺展着好多条漫长的陶轨道,陶轨坚实得就像铁轨一样,铁轮子的四平车,满载着陶坭,在上面飞奔。
在许多运输工人当中,有个高大的汉子,他戴着柳条帽,颈上围着毛巾,站在四平车的边沿上,在陶轨上疾驰着。他就是张大虎。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希望看到更多的农业短片
朱江
最近我有机会在桂林看到了一个极好的短片——湖北万斤亩;只花两分钱,受到的教益却不少。
这个片子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动员群众大搞高产试验田,战胜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它正确地反映了湖北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得的巨大成绩。看完以后,我不断地想:如果这个片子能够很快地在全国农村中放映,让几亿农民都看到它,这对于推动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大跃进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真的,现在广大农民正迫切要求看到这种反映大跃进事迹的片子。但是,我们在农村所能看到的多数不是这样的片子。以1958年来说,在我居住的乡村,一共看到了五次电影。每次的影片大多是两三年前的长篇故事片,如“白毛女”、“天仙配”等等。农民很喜爱这些片子,但也还希望能多看到一些能及时指导生产斗争的新闻短片。像三个月前县里电影队来放了两部新闻短片,一个是苏联的动画片,一个是大办工业新闻片。前者生动有趣,后者描写的是大家刚干过的事,看来特别感到亲切。
因此我想,如果我们的制片公司能多快好省地制造出反映当前各个战线的新闻短片来,又增强我们的放映队伍,迅速配合当前各个运动,在广大农村放映影片,如插秧前映出“湖北万斤亩”,等映出以后,立即组织群众漫谈讨论,如是,一部影片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普遍映出,就等于召开了一个几亿人民参加的现场会议,那该多么好呵!


第8版()
专栏:读书札记

明代的火器
刘勉之
火药从中国传到欧洲、东南亚、日本和世界各地。到十五世纪,中国又从安南(今越南)、葡萄牙、日本等国输入各种用火药制成的火器。
明代最早的火器是从安南传来的,叫作神机枪、炮。
神机枪、炮用熟铜或生、熟赤铜相间铸造。也有用铁的,最好的是建铁,其次是西铁。大小不等,大的用车发,次和小的用架用桩用托,是当时行军的要器。明成祖非常重视这个新武器,特别组织了一支特种部队,叫神机营,并设监枪太监,是京军三大营之一。
永乐十年(公元1412)下令从开平到怀来、宣府、万全、兴和等山顶,都安放五个炮架,二十年又增设了山西大同、天城、阳和、朔州等地以御敌(明史兵志)。
第一个帮助明成祖制造神机枪的是安南人黎澄(沈德符野获编)。
佛郎机即今葡萄牙。公元1517年葡萄牙商船到广东通商,白沙巡检何儒买了他们的炮,就叫这种炮作佛郎机。用铜制造,长五、六尺,大的重一千多斤,小的重一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部有长孔,藏子铳五个,装火药在腹中,射程达到一百多丈。
公元1519年宁王宸濠反,福建莆田乡官林俊得到消息,连夜派人用锡作了佛郎机的模型和火药配方,送给统帅王守仁,送到的时候,王守仁已经把宸濠俘掳了,没有用上。(王守仁阳明集要文华集三庚辰书佛郎机遗事。)到公元1529年才正式制造,叫作大将军,发给各边镇用于防守(明史兵志)。
倭寇侵扰中国,又从日本传入鸟嘴铳。唐顺之记其形制说:
佛郎机、子母炮、快枪、鸟嘴铳都是嘉靖时的新武器,鸟嘴铳最后出,也最厉害。铳以铜、铁为管,用木杆装管。中贮铅弹,所击人马洞穿。其点放之法,用手握铳,点燃药线。管背安雌雄两臬(瞄准器),用眼睛对臬,用臬对准所要射击的目标,对准了才发射,要打敌人的眉毛鼻子,没有一失。快于神机枪,准于快枪,是火器中的最好的东西(荆川外集卷二条陈蓟镇练兵事宜)。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鸟铳的制造方法很详细,说鸟雀在三十步内被铳击,羽肉皆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百步以外,铳力微弱,便不行了。
到明末,又传入红夷炮,长两丈多,重的到三千斤,能够打穿城墙,声闻数十里。天启元年(公元1621)兵部建议,招寓居澳门,精于火炮的西洋人罗如望、阳玛诺、龙华民来内地制造铳炮。制成后命名为大将军,并派官祭炮。1630年又派龙华民、毕方济到澳门买炮和招募炮手,西洋人陆若汉、公沙的西劳带领西洋人多名带铳炮应募,参加宁远、涿州等战役(明史兵志,黄伯禄正教奉褒页十四、十五)。
现在陈列在北京故宫午门左右阙门的几尊古老的大炮,就是明清战争的遗物。


第8版()
专栏:

金发公主(木偶电影剧照)
捷克斯洛伐克 赫·泰尔洛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