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密切结合生产 灵活安排时间
青岛地方建筑材料公司职工业余教育办得很出色
本报讯 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在领导职工业余文化教育中,采取教学形式和生产形式相结合;教学内容和生产需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仅提高了职工文化技术水平,还有力地推动了生产。
原来,这个公司职工的文化水平很低,三千六百六十三名职工,文盲和半文盲占92%。现在,这种状况已经改变,除个别新吸收的职工外,全公司没有一个文盲。目前,这个公司已设立了扫盲巩固班、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大学班和专科班,参加学习的职工有二千四百九十一名,占青壮年应入学数的97.5%,使整个公司出现了学习文化的新高潮。
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的生产非常分散,生产的季节性很大,淡季停工、旺季突击,生产组织不固定,一种生产过程,往往就有五种类型的班次。根据生产上的这些特点,职工业余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时间,采取了统一规定和灵活安排相结合的办法。公司党总支统一规定每周以六小时作为职工的文化教育时间。在教学形式上,采取了集中上课和分散上课相结合、上课和辅导相结合的办法。集中授课是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采用的,由教师按年级把学员集中起来上课,然后再由小先生分组进行辅导。在部分厂、车间生产紧张时,采取了跟班教学的办法,工人什么时间下班,教师就什么时候教;冬闲停工期间,大部分工人返回农村,这时又采用了“停工炕头学”的办法。具体作法是,在停工以前,教师首先把停工期间的学习和作业布置给学员,然后把同村和附近村庄的职工组成学习组,每组选出组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学员为小先生;各组利用五天赶集的日子,互相交流学习情况和督促学习进度;学员用通信办法把学习情况汇报给公司,公司也有计划派出教师分赴农村,用“家庭走访”的办法来对学员的学习进行检查督促。这种办法不仅可以使工人冬季停工期间的学习得到保证,而且大大加强了工人与领导、学员与教师的密切联系。因为实行了这些办法,这个公司从1953年开办职工业余教育以来,从来没有停办或中断现象,而且学员的出勤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同时,这个公司的职工业余文化教育,还紧密结合了生产,配合了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例如,在推广“五三烧窑法”经验时,有些老工人由于不了解这种经验,推广工作中遇到了阻力。这时,教师们就把识字课本中的“空气”一课提到这时教,帮助工人迅速接受了这一经验。去年这个公司在加工首都建筑用的花岗石时,由于职工们不懂数学,不能精确掌握石料规格,这时,教师们就综合了代数、几何和一般数学的计算体积方法及制图基础等知识,编写出教材,采取边教边做的办法,进行教学。结果,生产工人就迅速掌握了计算方法,保证了生产质量。另外,教师们还编写出有关人民公社优越性等课文八十余件,来插穿教学。从去年以来,这个公司业余学校的教师先后编写出这样的教材十多种,有力地配合了生产和政治运动。
去年一年,由于工人提高了文化水平,而提出的生产技术改革和改进工具的建议,就有一千一百多件。刚摘掉文盲帽子的工人王信远,去年还创造了高温装窑的“高温棚”,把温度由八十五到九十度降到三十二到三十六度,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工人学了文化以后,现在都能写大字报、领料单、生产计划,也可以用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进生产工具,改革技术操作。目前,这个公司已决定在原有业余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向职工讲授政治、技术和文化理论知识,以适应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毕万兆)(附图片)
沈阳黎明机械厂开展以生产为中心的业余教育,使职工通过业余学习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右图:十一车间根据在车间开展技术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的东西直接服务于生产。这是有十四年划线经验的技术工人李根荣(中)正在和工人们一起编写划线工艺学。
新华社记者 于肇摄
五三车间热处理专业班的学生在上完理论课之后,就到卧式电炉旁边上实际操作课。工人教师徐文彬(中穿白衣者)一面操作一面给大家讲解。
于肇 孙毅夫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办好职工业余教育
祖年
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领导职工业余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内容和生产需要相结合,教学形式和生产形式相结合。这样做,不仅使办学形式多样灵活,而且使职工业余教育真正以服务生产为主进行教学。这个公司的经验再一次证明,越是要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越是要积极开展职工业余教育。职工业余教育的坚持进行,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可以有力地推动生产更大跃进。
1958年在工厂、矿山的生产大跃进中,开展了技术革命,也带来了文化革命,使去年一年的职工业余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从厂矿领导到工人,都深深地体会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是密切而不可分的。广大工人同志形容两者的关系说,生产任务翻又翻,没有文化真作难,机械化、自动化,没有文化不能化。可见工人同志对学习要求是多么迫切。他们学习文化是为了提高政治和搞好生产,目的性非常明确。工人同志们所以把学习文化看得那样重要,学习文化的要求又是那样迫切,就因为在工厂、矿山里,要掌握机器,操作自如,革新技术,完成生产任务,就要有文化科学知识。即使一些小型厂矿或是手工劳动的地方,要开展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同样也需要有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发展职工业余教育,确实是当前适应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工厂、矿山中进行职工业余教育,是有一些新问题需要解决的。如在生产紧张的情况下,集中上课是不适宜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而坚持职工业余教育呢?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在领导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中,看到了生产和教学的矛盾,他们认识到在工厂矿山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而办好职工业余教育,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所以在办职工业余教育时,他们就根据以服务生产为主,教学服从生产的原则,采取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集中上课,生产紧张或生产组织临时变更时,就跟班教学,从而达到教学形式结合生产形式;另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的需要,如加工建筑花岗石时,教师们就综合了代数、几何和一般数学的计算体积方法及制图基础等知识,编写出教材,进行教学,结果工人迅速掌握了计算方法,保证了生产质量。他们就是这样坚持了职工业余教育达六年之久,不仅使生产和教学密切结合,而且把职工业余学校办的很出色,大大地提高了职工文化技术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生产。
青岛市地方建筑材料公司办好职工业余教育的经验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工厂、矿山办职工业余教育时参考。我们希望各工厂矿山能够根据以生产为主,教学服从生产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把职工业余教育办好,推进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从工人阶级中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实现工农分子知识化的伟大理想。


第6版()
专栏:

昆明部队协助人民灭病
据新华社昆明23日电 解放军昆明地区部队医务工作者,协助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灭病除害,四个多月内在十一个乡镇中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受到当地各族人民赞扬。


第6版()
专栏:

补师资的不足 给学生实践机会
吉林师大协助新建学校教学
据吉林日报消息 吉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积极协助地方新建学校和厂矿企业职工业余学校的教学工作。半年以来,除了政治教育、教育、历史各系参加文化革命活动,协助地方兴建了上千所各类学校以外,各系普遍与新建学校、厂矿企业、机关建立了协作关系,协助他们进行教学工作。仅就不完全统计,总共有教师四十四人、学生三百一十七人分别在八十七个单位兼任教学工作。新学期开学后,对在外单位的兼课工作做了适当调整,但现在仍有教师三十三人、学生一百六十四人分别在二十三个单位兼课。根据某些任课单位反映,效果还比较好。这不仅为各单位解决部分师资问题,同时也给部分学生提供了教育实践的机会。有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还编写了适合学员情况的教材或教学大纲,为各单位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
政治系曾有五十多名学生在长春市的党校、工人业余学校、机关干部学校等四十二个单位的二十九个讲课点担任教学工作。他们一方面从事教学工作,同时也通过与工人接触,向工人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系在九台县建立了教育实验区,成立了各类学校,这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系的教学都有着重要意义。数学系在兼课的同时,还从生产单位找出许多有意义的科学研究题目,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半年以来,吉林师大还支援或帮助外校培养许多师资,其中支援高等学校师资有四十一名,中等学校有十七名。接受外校进修教师二十八名,旁听生三十六名。


第6版()
专栏:

集体福利事业加强 卫生工作得到发展
农村开始建成医药卫生保健网
新华社23日电 我国各地人民公社在党的领导下,加强了公社内部的医疗卫生工作。一个以公社为中心的医药卫生保健网开始建成。
我国广大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后,随着集体福利事业的加强,卫生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发展。许多原来县办的农村医院下放给公社。公社党委也将当地医药卫生力量组织起来,统一调配,合理分布,在公社建立了公社医院,大队、中队设分医院、卫生所。许多公社由党委书记、社长、生产队长兼任医院院长。据截至1958年底统计,我国乡村医院数已达三万九千一百三十四所,乡村产院十三万多所,在这些医院、产院中的专业医药卫生人员共有五十二万余人。此外,还有许多医疗保健所和成千上万的不脱产或半脱产的保健员、接生员,构成了以人民公社为中心的医药卫生保健网,根本改变了我国农村过去有的地方极端缺乏医务人员和医疗点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
公社卫生网的建立,给农民看病带来了很大便利,使卫生工作能够进一步配合生产、为生产服务。湖南省衡阳专区宁远县去年建立了十五所公社卫生院,基本上做到每个社队有医有药,治疗一般疾病可以不出村。为了送医送药上门,许多公社医院、卫生所实行了巡回医疗制度,每天除了固定门诊外,还携带保健箱辛勤地深入到农民家中巡回治病,受到了群众的热烈赞扬。由于农村医疗网的发展和公社的适当照顾,群众对医疗费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了。
目前,各地公社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都对炊事员、保健员、保育员、接生员大力进行培训,教给他们有关的卫生常识,通过他们管理好集体卫生工作,这对保证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和推动群众讲卫生也有很大影响。许多炊事员经过学习后,做到保持炊具、食具、灶台、饭厅的经常清洁,进厨房带上口罩、穿工作服,炊事员自己也注意了勤换衣、常剪指甲等个人卫生。同时,公社还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等的卫生指导。山西省长治市屯留镇卫星人民公社组织医务人员采取“每人分一灶、每人分一点”的办法,实行分片包干,以点带面,帮助食堂改进卫生工作,使全社九十四个食堂基本上都成为一、二类食堂,对保证农民们的健康有很大作用。
除四害、讲卫生是做好集体预防疾病的基本措施。今年,各地公社密切配合农业生产,展开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下,医务人员担负起公社中除四害、讲卫生的技术指导工作,他们带动群众配合积肥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污物、铲除蚊蝇孳生场所、烟熏过冬蚊蝇等。仅据北京、江苏、浙江等十二省市的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以来共灭鼠四千多万只,灭雀二千四百多万只,成绩很大。(附图片)
青海高原上的灯塔人民公社有了保健站。图为藏族保健员在给社员们看病。
张冠嵘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解放军运动大会五月四日举行
将有九千人参加,部分竞赛项目提前开始
新华社23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体育运动大会定5月4日在北京开幕。部分项目将提前在武汉、南京、平凉、无锡、开封等地比赛。武汉赛区的比赛已在3月22日开始。
解放军第二届体育运动大会规模宏大,参加竞赛的运动员预计将有九千多名。比赛项目有射击、军事实用项目、武装泅渡接力、水上摩托、航海多项运动、跳伞、举重、摔跤、赛马、体操、技巧、无线电、球类、棋类等共四十四项。大会期间,还将举行飞行特技、滑翔特技、大型团体操等项目的表演。
22日上午十时,手球、击剑、射箭、棋类等六个项目的竞赛会在武汉市人民体育场开始。参加竞赛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运动员和各界人民群众三万多人。


第6版()
专栏:

发掘丰富的民族音乐宝藏
民族音乐研究所深入调查搜集取得很大成绩
新华社23日讯 民族音乐研究所在搜集、整理、研究我国民族音乐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
这个研究所在成立以来的五年中,搜集到的古代、近代的各种民族乐器有一千五百件之多。他们还搜集了数百部流散在民间的木刻或手抄的珍贵的古代乐谱,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已经译成现代乐谱,包括几乎失传的古琴曲七十多首。从这些乐谱中,他们已摸索到三十多种古人记谱的方法。此外,他们还收集了有曲调的民歌两万多首;搜集了许多罕见的、甚至是孤本的有关音乐的书刊、图谱、画片;出版了包括专著、论文集、教本、调查报告、乐谱、图片等民族音乐研究资料一百多种。这些,不仅为编写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为音乐家们继承祖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料以发展现代音乐创作,创造了条件。
这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经常背着录音机、摄影机,深入到深山古刹、农村原野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发掘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宝藏。五年中,他们共进行了三十多次音乐调查、采访活动,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作了全面的细致的音乐调查。许多珍贵的古代乐曲、乐器和优美的民间歌曲,就是通过这些广泛深入的调查采访而获得的;许多认为久已失传了的乐谱和记谱法,也是这样重新发掘出来的。如在西安附近,他们发现迄今尚保留着的一种古代大型鼓乐队所用的乐谱,跟十二世纪词人姜白石所用的乐谱几乎完全相同;在山西五台山寺院,他们发现那里乐队所用的乐谱,跟十一世纪张炎记载下来的一种记谱法相同。这些发现,帮助音乐史学家顺利地解决了某些古代乐谱的翻译问题,使六世纪的七弦琴名曲“幽兰”、七世纪名曲“广陵散”、十二世纪词人姜白石的词曲,以及其他许多古代器乐曲、戏曲等,都得以恢复它们的艺术魅力。
去年,这个研究所还对现代民间音乐生活作了重点调查,出版了有曲谱的“大跃进民歌专辑”等。


第6版()
专栏:

“潘杨和”
——晏头村潘杨两姓由“怨”到“和”的故事
高松 杨森 杨义 莎荫
3月间,我们在外长城内的塞上地区,访问了一个古老的村庄——大同市晏头村。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生动的从“潘杨怨”到“潘杨和”的故事。这个故事无情地挖掉了千年来封建统治者播散在人民中间的不和的种子,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人民公社化后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风尚。
晏头村二百零几户人家,潘、杨两姓占了80%。根据当地群众传说,他们都是九百年以前从雁门关内迁来的移民。潘家是宋代潘仁美的后裔,杨家是杨家将的后代。晏头村西南方向三十里的群峰重叠的大山,就是当年潘仁美按兵不发致使杨业被困而殉难的两狼山,现在这里还保留着当时碰死杨业的李陵碑。南面一望无际的树木丛生的平川,就是民间相传杨家将与番兵大战的古战场——四十里金沙滩。
根据演义故事,潘杨两家结下“血海深仇”,但这是九百年前的事了。谁能料想到,这件演义故事却给塞上一个小小村庄,播下了不和的种子。
过了九个世纪
潘、杨两家的斗争,经过了漫长的九百多年,直到解放以前,还在晏头村持续着,而且成了地主阶级用来制造劳动人民间裂痕、维持封建统治的手段。
有一年,晏头请了一台好戏,当权的潘家地主就点了一个杨家将被杀得落花流水的“金沙滩”。这个戏立刻引起了杨姓人家的反感,杨姓地主见有机可乘,便组织杨家人马,立逼剧团在当天下午演出“告御状”,潘家出面阻挡,结果,造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打群架事件,直打得头破血流,难分胜负,于是,又跑到县衙门里去打官司。昏庸的县官,当然无法判个谁是谁非,就胡里胡涂地宣告禁止晏头村上演“金沙滩”和“告御状”,从此有关潘、杨斗争的戏,在这里变成了禁戏。
以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为中心的晏头村的两大宗族的斗争,在以后变得越来越尖锐了。日寇侵华期间,大约是1942年,晏头村的村政权被地主杨思贤夺去了,大批壮丁费、鸦片捐、白麻等都装进了腰包。当时,姓潘的地主看得眼红了,以地主潘金元为首,组织了潘姓的人,联名在伪大同法院告了状,和杨思贤聚集的一簇人打了半年官司。潘家有钱,最后把杨家告倒了,把村政权夺到了手。晏头村的潘、杨两姓就这样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操纵下,旧仇加新恨,仇恨越结越深。全村八十多家姓潘的和八十多家姓杨的见面不说话,儿女不结亲,甚至小孩也不在一起玩耍。于是“潘杨怨”的故事,在方圆百里之内,几乎无人不知。
宗派斗争的平息
晏头村两大姓之间长期的宗派斗争,直到解放以后才逐渐地平息。
1947年晏头村解放,1949年便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村里的贫农团成立了,那些深受地主、富农压榨剥削的贫雇农,在党的教育下觉醒了。半辈子扛长工的潘英、潘日祥第一次打破当家本姓的界线,和杨应山、杨玉才等贫雇农站在一起,向村里最大的地主潘辅洪展开了斗争。这次土地改革运动先后进行了三个多月,虽然斗倒了两个姓潘的地主,一户姓潘的富农和两户姓杨的富农。但是,由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被封建的家族观念束缚着,因而,就使得土地改革没有斗透。从此以后,晏头村虽然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斗殴,但潘、杨两姓之间小规模的明争暗斗还在继续着。姓潘的不许姓杨的从自己地里、院里走;姓杨的捏造事实,联名诬告姓潘的。这类事件,还是屡见不鲜。
根据晏头的具体情况,党支部在1955年发动群众开展打封建运动。由于农民已经受了党的九年教育,对于潘、杨两姓地主制造劳动人民内部不和的手段也看清了,因而把在1949年漏网和混过关的四大潘姓地主、一个杨姓地主和一户杨姓富农拉到光天化日之下了。地主潘印堂的侄子揭发了他叔父利用潘、杨历史矛盾分裂劳动人民的阴谋,彻底挖掉了制造两姓不和的暗礁,使全村潘、杨两家的人受了一次最生动的阶级教育。在这次斗争中,晏头村潘、杨两姓的合作有了新的进展。就在这一年,全村统一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诞生了。在一个农业社里,大家同舟共济,大大地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潘、杨两姓能够赤诚相见,以心相许,真正地从思想上消除裂痕,还是在公社化以后。
从大团结到大跃进
1958年,晏头村参加了大同市郊东风人民公社。人们不仅一起劳动,一起收获,而且“一个锅里搅饭吃”了。所有构成潘、杨两姓之间仇恨的基础被挖掉之后,左右潘、杨两姓人们的思想影响,便随之而失去了控制的效能。于是,一个崭新的团结、亲切的关系形成了。潘、杨两姓之间交朋友、结亲家,成为晏头村新的社会风尚。我们在晏头村访问时间虽短,却听到了许多“潘杨和”的故事。
潘贤和杨南是房前房后的邻居。两人都很年轻,但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仇恨”一直支配着这两个年轻人,使他们成了1955年打封建以后留下的唯一的一对冤家了。就在1957年,杨南的妹妹因为走了潘贤的院子,还遭到一次痛打。1957年冬天,晏头村开展了全民大整风,杨南揭发了潘贤私卖谷草的行为,当时潘贤极为不满,认为杨南是报复。以后经过社员批评,党支部书记几次谈话,才感到自己不对,心里觉得有点抱歉。公社化以后,这两个年轻人在一个工地上打井,才慢慢接近起来。互相说了心里话,和解了。以后劳动时,杨南看见潘贤累了,就赶紧去替换,潘贤看到杨南劳动时间长了,就让他休息自己干,这样,一对冤家变成了一对亲密的战友。
村里还有两个姑娘,一个叫杨英仙,一个叫潘女旦,两人同岁,小时候还在一个学校念过书。可是,因为老一辈们互不来往,也阻碍了这两个姑娘的接近。去年实现了公社化,村里大跃进的锣鼓敲得震天响,两个姑娘都想找一个工作、劳动的伙伴。两个人互相选中了,于是就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心,拧成一股劲。夏锄时,共同向社员们提出竞赛,上了地,一个锄到头,就帮助另一个,形影不离,活像亲姐妹。去年浇地时,洪水大,封不了口,两个姑娘就双双跳进水中堵口。女旦找对象还要和英仙商量。今年2月,潘女旦结婚,杨英仙帮潘女旦穿戴好,一直送到村外才回来。两个姑娘成了晏头村妇女团结跃进的榜样,“向杨英仙和潘女旦学习”的口号,成了全村妇女努力的目标。
潘、杨两家的年轻人和好了,老年人也大变了。潘贵两口在1957年去世了,留下一个男孩无人抚养,杨恒山老汉的女人便收养起来,看得比自己的亲生子还亲,吃、喝、穿、戴先让给孩子。村里人们说:“潘长仁(收养子名)成了杨恒山的老疙瘩(爱称)了!”我们访问晏头的第二天晚上,还看见两个老汉在暮色苍茫中下棋,问了一下,知道一个叫潘殿英,一个叫杨北,我们又问:“你们是老棋友吧?”他们互相看了看,哈哈大笑了。
潘、杨两姓的和解,给晏头村生产带来了一个新局面,1958年,全村七百多人拧成一股劲,大兴水利,使祖祖辈辈种旱田的晏头,第一次出现了二百亩水田。大战肥料和田间管理,保证了大丰收。去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五十多万斤,每人平均粮食七百一十斤以上,总产量比1957年增加了十三万多斤,亩产量比1957年提高了36%,结束了千年的低产史。今年以来,晏头村社员们正以更大干劲实现党的更大跃进的号召,他们决心在春耕结束之前的三个月中,完成四百亩地的园田化工程,完成二千亩基本农田亩施肥十万斤的指标,力争今年亩产千斤粮。晏头社员们用这样的诗句歌颂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放光芒,
千年积怨一扫光,
潘杨团结大跃进,
一年要比一年强。”
(原载山西日报)


第6版()
专栏:

帐篷学校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上,出现了一所帐篷学校——甘南畜牧兽医学校。这所学校是在畜牧业生产大发展的情况下成立的。
甘南畜牧兽医学校设立在德乌鲁市跃进人民公社的冬卡那草原上,学生绝大多数是跃进人民公社的藏族男女青年社员。学校的教员由公社和各县调来的畜牧兽医工作干部担任。教学使用的医药设备,大都利用原来的兽医设备。目前学校设有政治、文化、牲畜疫病预防和检疫三门课程。学校在业务课方面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学生们边学边用。公社牧场就是他们的实习场所。他们既是学生,又是牧民。
马毓兴摄(新华社稿)
上左图:在冬卡那草原上,出现了一所帐篷学校——甘南畜牧兽医学校。
上右图:边学边用。学生们在作牛肺疫检疫。
在帐篷教室里上课。
边学习,边生产,在生产中学习。这是学生们为跃进人民公社放牧牲畜。
牧民的女儿上了畜牧兽医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