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一定不让小麦倒伏
本报评论员
入春以来,各地猛攻小麦返青关,争取株多穗多的战斗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目前一般麦田每亩都有五十万苗左右,丰产田每亩有七、八十万苗,丰收已经更有希望。春分已到,全国主要麦产区的小麦即将拔节伸长。这是小麦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决定小麦是否倒伏、小穗籽粒多少的重要时期。
构成小麦产量的是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籽粒的重量;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穗数。今年一般麦田的苗数比去年增加了两三倍,穗数就有可能也比去年多两三倍,因此产量也有可能比去年高两三倍。株数增多固然是今年小麦更大丰收的一项可靠的保证;但是,在株多的情况下,也增加了倒伏的可能。经验证明,小麦早期倒伏会使产量损失50%左右;晚期倒伏,也会减产10%到30%。因此,当前争取小麦丰收的斗争,重点应当放到防止小麦倒伏上。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一定不让小麦倒伏。要限制以至消灭密植对于高产的不利因素可能发挥的作用,才能使密植对于高产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作用。
小麦密植以后,株多叶多,互相郁闭,妨碍通风透光,茎秆细弱,就会倒伏,不利于产量的提高。但是,对于这不利的因素,也不能看成绝对的、不变的。也要看到:密植固然有倒伏的可能性,而并没有倒伏的必然性。1958年我国小麦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丰收,涌现出许多大面积亩产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这些高额丰产田每亩都在四十万穗、五十万穗以上,生长良好,大都没有倒伏。许多亩产两三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每亩达到一百万穗左右,麦秆壮,穗头大,籽粒饱,几乎都没有倒伏。另一方面,去年也有一些丰产田,虽然每亩只有二十万到三十万穗,也发生严重倒伏现象,只收二百到三百斤。这些实例说明:小麦倒伏不是单纯地由于密植。小麦倒伏的直接原因是茎秆不够粗壮,麦株上部重量和下部茎秆的支持能力不相适应。去年的高产经验证明:小麦密植对高产的不利因素是可以克制的,小麦倒伏是可以防止的;深翻土地,施足底肥,选用秆硬良种,合理匀播密植,是防止小麦倒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栽培管理,促使麦根深扎、茎秆粗壮,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小麦倒伏。
现在,有些人看到小麦株多苗旺,茎叶繁茂,生长旺盛,担心小麦后期倒伏;这种担心不是毫无根据的。问题在于在担心的同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有些人采取消极的态度,束手束脚,不敢浇水追肥,唯恐小麦徒长倒伏。这实际上是对于争取高产信心不足,也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的表现。必须看到有利因素是主流:今年全国小麦良种面积达到90%;大部麦田深翻一尺左右;亩施底肥一二万斤,甚至更多;采用各种办法匀播密植,播种质量很好。这些正是防止和减轻倒伏的良好的条件。目前一般每亩五十万苗左右,与去年的千斤田比较,也不算太密。只要合理浇水追肥,加强后期管理,完全可以叫小麦不倒。
怎样才算合理浇水、合理追肥呢?显然,不浇水,不追肥是不符合小麦生长的正常要求的,也是不合理的。合理,就是要看天、看地、看庄稼,灵活地掌握水、肥用量和时间。水、肥的供应既要及时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要防止过多、过猛;既要使茎叶健壮,又要不使茎叶过于繁茂。
水是小麦的生命的源泉。当土壤含水量少于饱和水量的70%的时候,就会妨碍小麦的生长。拔节时期,小麦茎秆迅速伸长,同时小花分化,新陈代谢作用旺盛,对水分的需要最迫切、最敏感,正是所谓对水分的“临界期”。在这一时期缺少水分,就会使植株矮小、穗小粒少,有些分蘖就会不能拔节,成为无效分蘖。如果水分太多,就会使小麦基部茎节过度伸长,细胞变大,细胞壁变薄,秆软茎弱,容易倒伏。因此,浇水必须适应不同麦田的具体情况。对于地干水缺、麦苗不旺的麦田,需要结合追肥,早浇和大浇拔节水。对于麦苗生长很旺,土壤不很干的麦田,可以适当延迟拔节水,蹲一蹲苗,抑制一下麦苗的生长;也就是说,在初拔节时不浇,等拔节过后再浇。对于情况处于两者之间的麦田,可以把拔节水分两次浇:先小浇一水,保持土壤湿润,不让小麦受旱;待拔节过后,再浇一水。
肥料是小麦增产的主要物质条件,小麦从拔节到抽穗,光合作用最盛,大量干物质要在这个时期积累起来。这个时期如果肥料不足,就会减少结实粒数,穗小粒少。但是,在这时期施用大量氮肥,会使叶片过于宽大,基部光照减少,茎秆容易徒长,细胞壁的木质化也会受到阻碍。而且,由于上部茎叶过于繁茂,加重了基部茎秆的负担,也增加了遭受风吹雨打的面积,都会加大小麦倒伏的可能性。因此,追肥也要适应不同麦田的具体情况。对于苗少苗弱的三类麦田,在小麦拔节前后,应该多施速效性氮肥,不能因为怕引起徒长倒伏而减少施肥量。对于某些麦苗生长很密、发育过旺的麦田,就要看苗补肥,不宜大量施用速效性氮肥。许多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小麦拔节前增施速效性磷肥钾肥,可以促进茎秆细胞壁加厚,促使茎秆强壮,增加小麦抗倒伏能力。根据1958年的一些小麦高产典型材料分析,春季追肥中氮、磷、钾的比例约为1∶1.5∶3、4。这也说明,在这一时期施用大量的磷肥钾肥,配合少量的氮肥,可以达到不倒和高产的目的。钾肥应该尽早施用。过去有些地方施用钾肥的效果不好,大都是因为施用的时间太晚。在小麦拔节抽穗以后,茎秆已经形成的时候,追施钾肥,作用不大。
如果认为只要严格控制这一时期的水、肥用量,就可防止小麦倒伏,那也是不全面的。应该认识到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都是十分复杂的,而倒伏更是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许多因素造成的。因此,要确保小麦不倒伏,还必须全面地观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壮小麦茎秆,巩固根系生长。
许多地区的经验证明:在拔节以前适当耙麦、压麦,可以使麦根和分蘖节与表土密接,加强支持茎秆的能力,还可以抑制主茎生长,使小麦茎节较短较壮,并促进小麦分蘖迅速生长,赶上主茎,抽穗整齐,成熟一致。在小麦还没有拔节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适当采用这个方法。南方雨多,麦田长期渍水,表土稀软,容易松动麦根,发生小麦根部倒伏;因此,应该经常清沟排水,并用沟中泥土培壅麦根。
即使采取了以上一系列的措施,某些高度密植、肥多水足的丰产麦田也还难免茎叶徒长,茎秆细弱。根据去年经验,对这种可能倒伏的麦田也可以及时抢救。最好在小麦将倒未倒以前扎成小把,中间再插一根棍子,让麦株牢牢站住。如果等小麦倒伏以后才扶才扎,往往会造成更大损失。但也不要扎得太早太紧,以免妨碍小麦正常灌浆成熟。
目前小麦正在由返青期进入拔节期,很多地区及时地提出了防止小麦倒伏的问题,这是进一步加强麦田管理的重大问题,也是保证今年小麦大丰收的关键性措施之一。现在时机已迫在眉睫,各社各队应当立即发动群众,从多方面投入防止小麦倒伏的斗争。要大讲防止小麦倒伏确保丰收的重要意义,也要普遍地具体地总结以往防止倒伏的经验,集中更多更好的办法,鼓起更大革命干劲,开展以防止倒伏为中心的小麦田间管理工作。要深入田间,逐段逐块细致检查各种防止倒伏措施的执行情况,缺什么就补什么。要因时因地因苗制宜,想尽千方百计,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战胜倒伏这一害,确保今年小麦更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水勤肥足小麦返青
山东五千万亩麦苗碧绿茁壮
本报济南20日电 山东省大战小麦返青关的竞赛运动,进入决战阶段。各地成千上万的麦田管理大军,以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向缺水少肥的旱田高地、山岭远坡、落后田苗和进展迟缓的地区大兴引水施肥运动,他们决心在短时期内让全省五千多万亩小麦垄垄株株吃足喝饱,取得小麦返青的全面胜利。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高山挡不住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那些缺水缺肥的地区,拦河筑坝,闸沟挖泉,把水车上高山,引过大沟,灌溉麦地。益都县山区的五里公社二万八千多亩小麦,因为山岭起伏水源缺乏,不能自流灌溉,社员们组成一支二千九百多人的挑水大军,从几里以外运水上山。这个公社的联盟、旭光西管理区,到十一华里之外的西门河挑水,三百多人摆开一条长蛇阵。白天水桶、罐子形成一条水龙,夜晚灯笼火把形成一条火龙。社党委书记、社长是这支队伍的尖兵,他们和社员竞赛着干。这个公社大兴返青肥、水的战斗,已于9日告捷。文登县的铺集公社为了向边远坡地的三类苗进军,大摆运肥阵。第一、二两个生产队开展竞赛,他们都组织车辆,冒雨运肥,把所有三类苗变成丰产苗。
在克服浇水的困难中,各地人民公社还组织了大协作。聊城专区各县、社工业部门大修大造提水工具,首先帮助穷村穷队;已经完成浇水、追肥任务的先进地区,也纷纷抽调水具、运输工具支援后进社、队。因此这个地区后进赶先进的劲头更大。
各级党委为了抢时间、争主动,最近又纷纷调兵遣将加强麦田管理战线。现在全省每天投入浇水追肥的劳力已达一千多万人,每日以追肥二百三十万亩,浇水八十万亩的速度向前挺进。现在全省已有三千五百多万亩小麦施足了返青肥,一千六百多万亩小麦浇透了返青水。寿张、范县等十多个县、市,追肥面积已达70%到90%,浇水面积达60%到80%。许多先进的人民公社,已经举起了普追、普浇、促使三类苗普遍升级的胜利红旗。这些先进地区组成了万人检查评比团,逐块逐垄进行检查,边检查边补课,缺水加水,缺肥补肥,遇虫治虫、棵苗必争。管理高额丰产麦的数百万丰产健将,更加出色。他们一时也不离开阵地,一天检查好几遍,很多丰产田已经达到五水五肥。他们把全省二千三百万亩丰产麦苗管理得像马鬃一样,一般都长到六、七寸高,每株分蘖四、五个,每亩平均一百五十万株左右。这些碧绿遍野的小麦丰产苗,把山东整个大地构成了一幅极目无边的绿色图案。
这些振奋人心的景象,进一步鼓舞了山东全党全民誓夺小麦千斤省的信心。现在进展比较迟缓的地区,把管理麦田的人马,分作浇水、运水、追肥、运肥、锄草等几路大军,快马加鞭追赶先进。那些先进的地区,一方面进行大检查大补课,一方面备物备料,迎接小麦拔节关的新战斗。 (胡雷)(附图片)
肥料足 麦苗好(木刻) 小津(原载新华日报)


第3版()
专栏:

以追肥为中心加强油菜田间管理
多开花 多结荚 多增产
据新华社上海20日电 参加全国油菜生产现场会议的各省市代表,决心开展一个规模巨大的以亩产菜籽三百斤、五百斤、八百斤和一千斤为目标的“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面积、提高产量”的群众运动,力争打胜今年油料生产的第一仗,以便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生产六百万吨食用植物油的任务。
这个现场会议是农业部于3月11日到15日在上海市所属南汇县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东、江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十二个省市代表一百六十多人。
这十二个省市是全国油菜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冬油菜总面积96%。今年这些地区的油菜生长情况,一般都比往年同期好。目前油菜正在普遍抽苔,季节较早的云贵高原到珠江流域一带,部分油菜已进入开花期。
会议认为,上述情况,是力争油菜籽更大丰收的有利条件,但是,要把更大丰收争取到手,还需要作艰巨的努力。
会议研究了油菜增产的关键。大家认为,当前油菜抽苔、开花时期,正是决定分枝数、结荚数、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油菜从抽苔开始,它的生长极为迅速,主苔、分枝、花蕾都同时出现,这时急需多次供应它们充分的肥料,特别要多施抽苔肥,在开花期,还要多次连续施花肥。使它开花多、花花受精结荚,结荚满尖到顶,籽粒充实饱满,这样才能达到增产目的。为此,会议认为,各地应该抓紧时机,立即开展一个以追肥为中心的田间管理运动,过好抽苔、开花关。
会议认为,适时收割,颗粒还家,是保证丰产丰收的关键。现在,大部地区距离油菜收获只有八十天左右。各地应及早准备工具,在油菜有七、八成呈现枇杷黄时就应该收获,迟了就会造成损失。今年收获时还应注意选种,把健壮的粒重的油菜籽留作种子。
会议要求各地保持油菜播种面积,不要随意翻耕沤青或是当作蔬菜吃掉;对暂时生长较差的油菜,必须以积极精神,加强管理,采取多种措施使它迅速升级,力争种一亩收一亩。
会议期间,各地代表广泛地交流了油菜生产的先进经验,并在南汇、浦东、上海等县进行了现场参观和学习。代表们对上海市郊区种植油菜的先进方法和目前油菜生长特别健壮的情况,都十分赞扬。
会议结束前,四川忠县、新都,湖北麻城、松滋,贵州金沙,江苏兴化,湖南溆浦,浙江瑞安,上海市南汇、浦东等十县的代表向全国各地提出了开展油菜大面积的三百斤、五百斤、八百斤和一千斤的丰产竞赛倡议。(附图片)
四川隆昌县新生公社的社员趁油菜盛花期,突击追肥,保证油菜结实饱满不倒伏。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黄陆衡摄


第3版()
专栏:

南汇县油菜丰产经验
怎样使油菜达到分枝多、结荚结籽多、籽粒个个饱满?上海市南汇县在这方面总结出了成功的经验——过好抽苔、开花、收获三大关。
1958年,全国油菜平均产量只有七十三斤,而南汇县平均亩产达到二百五十二点八五斤,最高产量七百四十三斤,是全国油菜高产的一面旗帜。南汇县的具体经验有下面几点。
在胜利油菜抽苔时,它的主花序不断生长,分枝丛生,出现花蕾。这时需要大量施肥促进它的生长发育。肥料充足,主花序就粗壮,分枝多,花蕾多。油菜属于蔬菜类型,所需肥料以氮肥为主。
去年南汇县三万亩油菜田,在抽苔时每亩平均施人粪二十担左右。周浦公社姚桥大队二亩三类苗油菜,抽苔时每亩施二十担人粪、肥田粉十斤,平均每亩产量三百七十二斤,结果比全社大面积产量高23%。
在摘心前后再施一次临花肥,可促使油菜分枝粗壮、多结荚。油菜在将要开花时,若叶子呈淡绿色时,表明肥料不足,就要在摘心前施重肥;若油菜叶子呈浓绿色时,这时肥料比较充足,可以在摘心以后施肥或适当减少施肥量。
增施花肥可以适当减少阴荚,增加产量。阴荚就是开花后结的不实之荚。据调查,每株油菜阴荚率一般达到20%到30%。油菜后期生长营养不足是造成阴荚的原因之一。周浦公社有两块油菜田,其中一块未施花肥的,阴荚率比施过花肥的一块多10%。
使油菜分枝多、多结荚的另一措施是适时摘心。南汇县农民一向就重视摘心,他们说:“不摘心,一根峰(即只有一根主花序),摘了心,四面峰(即分枝多)。”
关于摘心的时间和做法,根据他们的经验,掌握这样几个原则:肥料足的晚一点摘,肥料少的早一些摘,密度大的晚一点摘,密度小的早一点摘。在具体掌握上,一般在油菜花盘开始伸长的时候,即花蕾将要开花的时候摘心,把花盘摘去半寸左右。
适时收获,是保证丰产丰收的最后一关。油菜是无限花序,由下而上逐渐开花结荚,花期甚长,果荚成熟时间不一,不及时收获,早熟荚就要开口落粒,损失很大。南汇县农民一般掌握油菜已有三分之二的植株呈枇杷色时,即行收获。
油菜收获方式采取连根拔,这样可以使还储藏一部分养分的根起继续供应油菜植株完成后熟的作用。为了使油菜籽颗粒还家,应在早晚收获,防止日晒裂荚。在捆扎时,地上铺被单等物,以便收集落粒。
今年,上海市南汇县吸取去年的油菜生产经验,一开头就抓紧了“深耕、密植、育壮秧、阔埨高畦”等增产措施,胜利地过好了前期“育秧、移栽、防冻”三关;他们目前又正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技术措施、搞好田间管理,力争亩产超千斤。
本报记者 王洪义


第3版()
专栏:

小麦高产田灌水问题的探讨
渭惠渠灌溉试验站
今年,陕西渭惠渠灌溉区各社队种植的小麦高产田,占播种面积20%左右。为了力争超额实现计划指标,一般每亩施土粪五万至四十万斤;土地深翻了一尺至五尺;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实行了高度密播。由于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栽培技术措施,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小麦高产田需要怎样的土壤水分状况,生长期灌水几次,什么时候灌溉,每次多少水量等。
现在,我们根据近数月所观测的数据及往年试验的小麦需水规律,参考一些丰产田用水经验,对不同计划产量高产田的灌水制度进行初步的分析与安排。
栽培措施对耗水量的影响
灌区小麦高产田的播种量较过去多了约四至七倍,施肥量增加五至四十倍,翻地加深了五至八倍,以及播种、施肥、灌水、田间管理方法的改进,无疑这些措施将直接影响田间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的变化。
密植。作物的株数和叶面相应增加,必然对于土壤水分有新的要求。从观测的资料证明:播量大、密度高者,耗水量多,播量少、密度低者,耗水量则少;可是耗水量不像播种量成倍或加番的增加。从1958年到1959年小麦需水量试验:播量翻一番,耗水量仅增长30%;播量从三十斤增到一百二十斤,而耗水量仅增长约65%。倘若小麦生长后期的耗水量仍是这样的规律,那么,这个观测的结果就可以作为推求密植对田间耗水量的参考数据。
高肥。田间施入大量肥料后,提高了土壤溶液和作物叶液浓度,据观测一些小麦高产田的含盐量达0.295%,影响了作物对水分的吸收。要保证作物良好发育就需要加大土壤水分,以促进肥料溶解、输送和供给作物吸用,调节作物生长环境。这样,作物本身对水分的消耗就要增多,同时增强了田间扩散蒸发量,因而相应的扩大了田间总耗水量。许多劳动模范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肥地庄稼显旱,肥地要较瘦地灌水勤”的经验,也就是这个原因。
深翻地。土地经过深翻,耕层加深了,作物根系活动范围扩大了,以及施入大量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沃度和保水能力,形成土壤松软,地墟孔隙大,灌水量必须增加,才能使土壤既绵软又密实,为根系发育创造条件,保证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此外,小麦高产田由于加强了管理,栽培技术细致了,势必干扰土壤水分的变化。如采用地下灌水,细耕细作后,对减少田间水分的消耗量有良好作用;但实行麦棉间作,小水勤灌后,很可能加大耗水量。
当然,各项栽培措施对土壤水分绝不是单纯的消或长的关系,像深翻、密植及高肥,肯定是联因互补的作用。上述测验的结果说明,必须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以充分发挥“水、肥、土、种、密”对增产的作用。
耗水量的推算
田间耗水量是制定灌水制度的基本资料。在目前对高产田的田间耗水量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仅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作如下推求:
1.从播种密度和土壤湿度方面推算。小麦的密度,据有关单位试验每亩播量在四十到一百斤都是合宜的。渭惠灌区高产田的实际播量一般有三十、六十及一百二十斤,计划达到每亩有效株一百万穗、一百五十万穗和二百万穗。这较往年播量十五斤、有效株五十万穗时,分别增加了一到三倍。在过去小麦生长期总耗水量为每亩二百七十五立方米的基础上,按上节测得田间耗水量随植株密度而增加的比例,可以推求出不同密植条件下增加的田间耗水量如附表。(见文尾)
土壤湿度消长对于耗水量的影响。据试验结果,在作物生长期计划层土壤水分平均提高5%,总耗水量约增加10%。就是说,小麦高产田的土壤适宜湿度从过去占孔隙率50%提高为60%,耗水量就应该增加20%。当小麦生长适宜土壤湿度为50%时,田间总耗水量为每亩二百七十五立方米,由于土壤湿度的提高,田间耗水量得每亩增加五十五立方米。
从观测的资料说明,作物密植条件与土壤湿度提高,对田间耗水量同时起作用的。就是说,这两项措施分别推求的耗水量之和,可以认为是田间总耗水量。这样,三种密度高产田每亩田间总耗水量则是:一百万穗的四百四十四点七立方米(275立方米+114.7立方米+55立方米);一百五十万穗的五百六十七点七立方米(275立方米+237.7立方米+55立方米);二百万穗的六百九十六点一立方米(275立方米+366.1立方米+55立方米)。
2.从小麦叶面与科间蒸发方面推算:作物的田间总耗水量主要为叶面蒸发和科间蒸发量的总和。试验测得小麦每亩有效株五十万穗时,生长期的总耗水量为每亩二百七十五立方米,其中叶面蒸发占70%,耗水量即一百九十二点五立方米;科间蒸发占30%,耗水量即每亩八十二点五立方米。而灌区高产田一般计划每亩有效株为一百万穗、一百五十万穗及二百万穗,这较过去五十万穗增加了一、二和三倍,作物种植稠密,叶面相应扩大了,科间相应缩小了。据此,按叶面与科间蒸发间的比例,叶面蒸发量在每亩一百九十二点五方米基础上增加一至三倍,其水量推算为每亩三百八十五立方米、五百七十七点五立方米、七百七十立方米;科间蒸发量在八十二点五立方米基础上减少到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耗水量为每亩四十一点三立方米、二十七点五立方米、二十点六立方米。这样推算的三种密度高产田的小麦叶面与科间蒸发量分别之和:一百万穗=四百二十六点三立方米,一百五十万穗=六百零五立方米,二百万穗=七百九十点六立方米。
这两种方法推算的三种密植田的总耗水量范围为四百四十四点七——四百二十六点三立方米、五百六十七点七——六百零五立方米、六百九十六点一——七百九十点六立方米。而实际灌水量不会有这么大,因为灌区在小麦生长期平均降水量每亩约二百五十立方米。在地下水高的灌区,作物还要吸用地下水量。同时,高产田的耕作管理细致,实行了园田化,能够大量节约水分的无益消耗和提高保水能力。测验证明,仅采用地下灌水方法就可较地面灌水节约水量约20%。倘若总耗水量中除去降雨及灌水方面节约的水量,各级高产田需要人工引水灌入田间的水量约为二百三十五点八——二百二十一点零立方米、三百三十四点二——三百六十四立方米和四百三十六点九——五百一十二点五立方米。
以上推算的耗水量,远远大于当地已往小麦田间总耗水量,也大于小麦生长期的水面蒸发量,大体与水稻的需水量相近。是否会有这么大呢?现与外地一些小麦高产田的耗水量作比较:据河南水利科学研究所调查,1958年辉县南田庄亩产量四千五百三十五斤多小麦高产田的总耗水量为三百九十一立方米;又如河南西平县城关镇亩产量七千二百零一斤及七千三百二十斤小麦高产田的总耗水量为四百三十九及四百四十四立方米;看来与推算的亩产五千斤的耗水量四百五十五点七到四百二十六点三立方米很相近似。这样大的定额灌溉是否经济呢?若在各项栽培技术密切配合下,实现了计划产量指标,总耗水量虽较过去仅增加一点六、二和二点五倍,获得的作物产量却较往年提高十、二十和五十倍的效果,大大的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以上耗水量是以几项主要措施的相关作用推算的,与各地具体田块的情况一定会有出入在没有实际耗水量的情况下,仅供各地制定小麦卫星田灌水制度的参考。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包括灌水时期、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要保持作物生长期有适宜的土壤湿度,供给生长发育需求的水分,则依赖正确的灌溉制度进行调节与供水。
二百万穗高产田从播种到返青间需灌水两次,其它两种高产田需灌水一次。查灌区各地高产田冬季实际灌水也是一到二次左右。还有灌水三到四次的,这是结合施肥进行小水量喷洒的,但也有一次水未灌过的,其麦苗生长细弱、发育不良。至于返青到收获期间的灌水制度,因为各地高产田的措施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还得从实践中作适当鉴验。
按小麦生理特性及该区自然条件在各阶段适时灌水,对生长发育及增产有什么作用呢?
冬灌:冬季小麦主要发育根系、生长分蘖,在土地深翻及高肥下,田间耗水量增加,进行冬灌对分蘖和根系增多,发粗长壮,作用十分显著。同时,冬灌达到蓄水保墒,疏松土壤保温防冻,保护幼小分蘖不致冻伤,促进幼苗健旺生长。
返青拔节水:该期小麦生长新茎秆、植株迅速发育,形成小穗孕育小花,是需肥需水的关键时期;加之天长日暖,所以田间耗水量较前期大为提高。倘若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有效分蘖,使穗子减小。要保证一定有效分蘖数和植株健旺,穗子大、小穗稠、小花多,一定要水肥齐追,肥施饱、早浇灌、水给足。
抽穗开花水:这时植株虽定型而发育进入抽穗和开花授粉阶段,由于高产田株密秆大叶多,再加上气温高、日照长,田间耗水量达小麦生长期最高峰。若土壤湿度降低,对开花授粉不利,稍有忽视则会造成不实小穗增多,招致减产。这时要加肥,更要适时灌水,确保小麦穗穗不空籼,籼籼都结实。在5月中旬小麦开花期就需灌两次水,根系活动层土壤水分才能保持适宜范围。而据历史情况,该期灌水处理不当,最易形成倒伏。因此在保证高产田具有适宜水分条件下,除从灌水方法与栽培技术上严格控制外,必要时可将灌水时期适当移前或错后,以避免一切不利影响。
灌浆成熟水:小麦开花期后,主要为籽实升浆和种籽成熟,对水分和肥料的要求较前期减少,一般易忽略适当灌水,但土壤湿度过低,易影响籽粒饱满程度。因此为了使小麦穗子大、粉升足,粒粒饱,还要按地墒情况补充灌溉。
总之:在管理高产田过程中,还要根据天雨多少、地墒大小、麦苗生长强弱、适时掌握供水。同时灌水一定要和施肥、耕作配合,看苗需水给水,需肥给肥。灌水技术
灌溉制度确定了,还得运用合理的灌水方法,才能完满的实现灌水制度。
由于高度密植、分层施肥,已往沿用的地面畦灌方法已不适用。它既不能充分合理的供水,使根系活动层保持均匀的土壤水分;在复青期以后就很难进行灌水。所以各地采用了地下灌水方法,也有结合喷灌的。这两种新的灌水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将是今后灌水方法提高与发展的方向。据观测证明:地下灌水有节省水量,能够保证根群活动层一定水分条件,减少地面蒸发,不破坏土壤结构等优点,但灌水技术较难掌握;喷灌的优点是:可以调节田间小气候及保持地表层理想的湿度,但存在深层土壤不能达到足够水分的缺点。据此看来,单用一种方法灌水,都是不十分理想的,只有按不同密植程度,将各种灌水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合理灌溉。从调查中看出,每亩有效穗在百万以下的高产田,实行地面园田化,采用小畦或沟浸灌结合地下或喷灌;每亩有效穗在百万以上的高产田,应以地下与喷灌方法为主,在返青前可适当结合地面小畦灌。这样,就能达到底墒不足地下灌,表层缺水小畦灌,田间干燥喷洒灌,需要多少水补多少,保证小麦根系活动层的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适宜状况。
适时适量灌水,除采用合理的灌水方法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灌水技术。
适时灌水,目前以测定土壤和作物叶子含水率较为准确。但需要一定设备,在社社队队普遍采用尚有困难,为了测知其相近的结果,也可以简便的方法进行测验,如目测土壤水分,手搓叶片和观察作物生长形状以断定需水与否。第一、目测土壤水分,据在粉砂粘壤土地上测得,当在根系活动层挖取的土壤,其颜色灰白,用手可搓成团,手松后经动荡能够破裂者,即土壤水分不足,需要灌水;其颜色稍黑,用手稍握就呈团,再将土团从三尺高处自由落地可破裂,并搓成条易折断者,即土壤水分适宜、可以缓灌;若颜色黑,土团或搓成条能任意变形者,即土壤水分充足。第二,手搓叶片:在当天中午采取植株中部数个叶片,即刻用手指搓碎,当搓压时,叶液较少,但手指松开后液汁将被碎叶片吸完,就表示水分少,需要灌水;倘若叶液容易压出,手指松后,碎叶片十分湿润,表示水分适宜;倘若搓压时叶液较多,手指松后碎叶片不能吸完叶汁,表示水分较充分。第三、从作物形状观察,天气晴朗,午后在田间看出作物叶子颜色浓绿带光,生长显慢,叶片边绿略内卷,叶肉软而厚,说明水分缺欠,就应灌溉;当看出叶子正常,尖端稍弯,颜色碧绿,无卷缩现象,生长健旺,说明水分适宜;当明显看出叶片宽而下弯,颜色浅绿,叶肉脆,生长健旺,说明水分充足。
以上三种方法结合使用,就能较确切的测出需水程度,掌握适时灌水。
适量灌水,与不同地形、田块大小、地面坡度、作物栽培及灌水方法关系密切,因此,在实际用水中就地制宜,就势改水,以掌握适时均匀浇灌。
水是农业增产“八字宪法”中重要一项,因此,采用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技术,结合“看天、看地、看庄稼”,做到适时适量灌水,并与其他措施密切配合,才能获得高额产量。(附图表)
不同密度条件下推求的田间耗水量(附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