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施肥
农业部土地利用局肥料处
1958年,各地高产田创造出许多新的施肥经验,冲破了很多陈规,革新了施肥技术,获得一系列的高产的施肥经验。这里,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有关水稻、冬小麦和棉花高产施肥经验一些不完整的资料,初步整理分析,作一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多施肥多增产
以往认为,肥多会使农作物贪青徒长,引起倒伏,招致减产。因此,一般不敢大量施肥,每亩只施肥一、二千斤,使得粮食和棉花的亩产量长期局限在几十斤、几百斤的水平,并造成了有些所谓“低产”作物(如小麦)。1958年,各地在深耕、密植的基础上,每亩施肥几万斤,创造出许多大面积亩产千斤以上粮食、百斤以上皮棉的丰产事例。农业丰产经验完全打破了有些人认为“肥多要减产”的保守观点,证明了在各项农业技术措施正确的配合下,大量增施肥料,非但不会造成减产,恰恰相反,正是促进农业丰产的一个主要条件。
根据各地的调查资料,1958年水稻、冬小麦、棉花等作物高产田的施肥量大致如下:
水稻:
江苏省早稻亩产一千斤,每亩施肥料(包括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折合猪厩肥)一百担以上;亩产三千斤,施肥二百担左右;亩产五千斤,施肥三百担以上。浙江省早稻亩产二千斤左右,每亩施肥量相当于猪厩肥一百五十担以上。湖北省黄陂县中稻亩产二千一百二十斤,每亩施肥量相当于猪厩肥一百五十担。江苏省高邮县武安乡二十七块中稻高产田调查:亩产一千斤以上,平均亩施肥料(折合猪厩肥)约一百四十二担;亩产二千斤到三千斤,施肥二百二十五担;亩产四千到五千斤,施肥三百三十七担。江苏省松江县东风社十八块单季晚稻高产田调查:亩产一千到一千五百斤,施肥(折合猪厩肥)约一百零九担;亩产一千五百到二千斤,施肥约一百四十二担;亩产二千到三千斤,施肥一百七十五担;亩产三千到四千斤,施肥二百一十担。吉林省永吉、延边等地,亩产一千斤左右,施土粪肥一万斤左右。辽宁省营口、沈阳等地,亩产一千斤以上,施土粪肥一万斤以上。从这些材料看来,水稻亩产一千斤,一般施肥量(相当于猪厩肥)一百担左右或土粪肥一万斤左右;亩产二千斤,施肥一百五十担左右;亩产三千斤,施肥二百担左右;亩产五千斤,施肥三百担以上。
冬小麦:
从各地近百个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施肥资料分析估算,所施用肥料中氮、磷、钾三要素含量的大致情况是:平均亩产一千三百斤,约施用氮七十六斤,磷八十五斤,钾一百六十斤;平均亩产二千三百五十斤,约施用氮一百一十一斤,磷一百一十九斤,钾二百二十五斤;平均亩产三千四百八十斤,约施用氮一百二十七斤,磷一百四十六斤,钾二百五十九斤;平均亩产四千三百五十斤,约施用氮一百六十斤,磷一百八十六斤,钾三百七十七斤。综合这些材料看来,小麦亩产一千斤,约需施用氮四十斤到六十斤、磷四十斤到六十斤、钾八十斤到一百二十斤。各地经验,在各项农业技术正确的配合下,一般每亩施用粗肥二、三万斤,并施用三、五十斤化学肥料,可以获得千斤以上的产量。
棉花:
河南省濮阳县胡村人民公社波头集联队,三百八十亩棉田施用肥料中氮、磷、钾三要素含量大致是:平均亩产皮棉三百斤以上的,施用氮三十四斤、磷二十三斤、钾三十八斤;亩产皮棉五百斤以上的,施用氮五十斤、磷三十一斤、钾五十二斤;亩产皮棉一千一百斤以上的,施用氮九十四斤、磷六十九斤、钾七十九斤。许多丰产田经验证明,在正确的施肥技术和其他农业技术的配合下,每亩施用纯氮四十斤左右,配合相应的磷、钾肥料,可以获得千斤籽棉的产量。例如,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每亩施用厩肥八千斤作基肥,另外追施人粪尿一千斤,马粪一百斤,硫酸铵三十斤,过磷酸钙三十四斤,合计肥料中含氮三十五点三斤,磷三十二点三斤,钾三十四点九斤,获得了亩产一千零六十七斤籽棉的产量。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明显地看出,农作物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是,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愈高,施肥量愈多。因此,要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必须相应地增施肥料。同时,也要采取深耕、合理密植、合理灌溉、选用良种以及合理施肥等等措施,以提高肥效,减少浪费。总之,全面地贯彻“八字宪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
氮、磷、钾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它们的作用各有不同,不能相互代替,缺少那一种,都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育。因此,氮、磷、钾必须合理配合,以适应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过去认为,我国土壤普遍缺乏氮素,长江流域及其南部地区较缺磷,钾素一般不缺,施用磷、钾肥料的增产效果甚差或无效。因此,在施肥措施上,一般只着重增施氮肥,而忽视磷肥和钾肥。1958年各地高产田丰产经验证明,在大量增施氮肥的同时,配合增施磷、钾肥料,对增产有显著效果。例如,湖北省襄阳试验站棉花试验结果:每亩增施纯氮六斤的,增产23.21%;纯磷六斤的,增产6.56%;纯钾六斤的,增产3.65%。综合氮、磷、钾分别施用的增产效果共为33.42%。而氮、磷、钾各六斤配合施用的增产51.37%。配合增施磷、钾肥料较单施氮肥的增产28.16%。这就充分证明,合理配合三要素,尤其是增施磷、钾肥料,可以大大增加作物产量。在高产的情况下,农作物不仅需要大量的氮肥,而且也需要大量的磷肥和钾肥,一般土壤中能供给的磷、钾养分,远不能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因此,在大量增施氮肥的同时,必须注意增施磷、钾肥料。
氮、磷、钾的配合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产量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土壤、不同的作物、不同的产量,要求施肥中氮、磷、钾的配合比例是有所不同的。根据河北省天津专区一些初步的观察材料,水稻亩产五百斤,综合施用氮、磷、钾的比例是3∶1∶2;水稻亩产一千二百斤,综合施用氮、磷、钾的比例是1∶1∶1.5。从各地近百个亩产一千斤以上小麦高产田的施肥资料分析估算,综合施用氮、磷、钾的比例约为1∶1∶2。根据十三个省三万多亩亩产一千斤以上籽棉的高产田施肥资料分析估算,综合氮、磷、钾的施肥比例大致是1∶1∶1。
施足基肥
1958年农业丰产的经验证明,施足基肥是保证作物生育正常健壮,防止倒伏,获得丰产的一个基本环节。一般说,基肥应重于追肥。基肥和追肥的适当比例,因作物而不同。
水稻:
根据1958年全国水稻丰产科学技术交流会议的资料,长江流域,双季早稻生长期短,基肥宜占总施肥量的80%左右,追肥占20%左右;双季晚稻生长前期气温高,肥料分解快,基肥宜占70%—80%,追肥占30%—20%;单季晚稻,生长期长,基肥宜占60%左右,追肥占40%左右。北方及长江流域的中熟品种,基肥宜占总施肥量的70%—80%,追肥占30%—20%。华南地区高温多雨,肥料分解快,双季早稻基肥宜占总施肥量的70%左右,追肥占30%左右;双季晚稻基肥宜占60%左右,追肥占40%左右。
冬小麦:
从近百个亩产千斤以上高产田的施肥资料分析,基肥中所含氮、磷、钾养分占总施肥量的46%—49%,冬前追肥占31%—35%,冬后追肥占18%—20%。其中不少高产田的基肥,特别是磷、钾养分,占50%以上。一般说,基肥宜重于追肥,冬前追肥宜重于冬后追肥。
棉花:
根据十三个省三万多亩亩产一千斤以上籽棉的高产田施肥资料分析,基肥中所含氮、磷、钾养分大致占总施肥量的70%—80%,追肥占30%—20%。
基肥过少,追肥过多,特别是后期追肥过猛,容易促使作物茎叶疯长,贪青迟熟,秸秆软弱,引起倒伏减产。例如,江苏省昆山县蓬阆乡虹桥社有一块中稻,基肥用量仅占总施肥量的37.5%,追肥占62.5%。结果抽穗比同期插栽的中稻推迟一星期,抽穗后就全部倒伏,不实粒高达60%,亩产仅五百斤。另一块中稻,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67.1%,追肥占32.9%。结果稻苗生育正常,穗头多,抽穗整齐,亩产高达四千五百零八斤。河南省偃师县岳滩社第七队小麦种子田,按施肥中含氮量计算,基肥中仅占24.4%,冬肥占16.5%,春肥占59.1%,在抽穗期便大部倒伏,严重影响产量。
施用基肥以迟效性的有机肥料为主,并适当配合施用一些速效性肥料,使迟速效兼备。结合深耕分层匀施,使肥土融和,熟化土壤。迟效肥料施在下层,使之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腐熟,缓慢分解,不断供应作物整个生育过程的需要。速效肥料施在上层,可以及时供应作物幼苗的营养需要,使生长健壮。四川成都平原水田分层施肥的经验是:先把一部分泥肥、堆肥、绿肥、厩肥撒在田面,翻入底层;再把其余的基肥撒在犁坯上,进行浅耕;再在耕起来的犁坯上泼人、畜粪尿,然后灌水耙田,栽秧前再施少量粪肥或硫酸铵作面肥。
分层施肥的增产效果是很显著的。例如,江苏省昆山县蓬阆乡虹桥社有两丘密植程度、品种、土质、茬口、基肥数量相同的中稻田,一丘采取了分层施肥的方法,亩产稻谷一千一百八十八斤,比另一丘把全部基肥施在下层不施面肥的亩产稻谷九百斤增产32%。湖北潜江县,在同一块深耕一点八尺的地段上种植棉花,施用同量的肥料,分三层施肥的比不分层施肥的增产71.98%。
分期追肥
1958年农业丰产施肥经验证明,农作物要获得高产,不仅需要施足基肥,尤其要注意作物生育后期的追肥,这是争取水稻和小麦穗长穗大、粒多粒饱,棉花桃多桃大,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环节。追肥应当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肥特点,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适时适量地分期多次追施各种肥料。既要做到肥力不脱,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不断的需要;同时也要避免肥力过分集中,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后果。
水稻:
1958年水稻丰产施肥经验是: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追肥,施穗肥,补粒肥。早中稻追肥要早,以促使秧苗早生早发。湖南省的经验是,一般在插秧后即追施灰粪或化肥。江苏、安徽等地高产田的经验是,在秧苗移栽后一星期左右追肥。以后看苗促进。单季晚稻一般是在分蘖初期开始追肥。江苏省松江县的经验,单季晚稻追肥要掌握:“前轻(分蘖肥)、中重(穗肥)、后补足(粒肥)”的原则,分蘖初期施肥量宜占总施肥量的10%左右,幼穗分化及孕穗期占25%左右,抽穗前后占5%左右。
在水稻幼穗分化期施用穗肥,可以促使穗大粒多,增产效果显著。穗子的雏型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将来一个穗子有多少枝梗和小枝梗,每条枝梗和小枝梗结多少谷粒都决定了。此后只能使谷粒充实,不能再增加粒数。科学研究证明,幼穗分化期是水稻整个生育过程中养分吸收率最高的时期,也就是养分要求最迫切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营养充足与否,对水稻产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穗子的分枝数和花数,促使穗大粒多;同时可以防止部分迟弱分蘖因营养不足而死亡,使有效穗数增加。相反地,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分蘖将会大量死亡,使穗数减少;同时会影响穗枝的分化,减少小穗数和降低小花结实率,使穗小粒少。施用穗肥的时间,一般可以在离正常出穗期前一个月左右施用。穗肥应当施用速效性的磷肥和氮肥。
在水稻出穗前半个月左右,正当雌雄蕊分化期,幼穗和颖花同时发育,需要的养分很多。如果这时营养不足,颖花会大量退化,不实粒增加。所以,在这个时候适当追施速效氮肥,可以助长颖花发育,减少不实粒,增加产量。这次追肥叫做粒肥,即农民所谓壮尾肥。江苏省松江县的经验,单季晚粳稻施用粒肥比不施用的每亩稻谷产量要相差二、三百斤。在水稻扬花灌浆期施用速效磷、钾肥,可以促使谷粒壮大饱满。
过去,水稻施用穗肥和粒肥并不普遍,特别是在早稻和中稻上很少施用。过去一般地认为早稻和中稻生长期短,只要一次施足基肥,早追肥,分蘖停止就已成定局,再追肥会延迟成熟或造成倒伏危险。对于晚稻过去一般也认为幼穗形成后,已无能为力,再追肥不仅作用不大,而且容易使水稻贪青倒伏。1958年各地水稻丰产的经验证明,无论早、中、晚稻,正确地施用穗肥和粒肥,非但不会发生“危险”,而且能够增产。这就打破了过去对施用穗肥和粒肥的陈旧观点。
冬小麦:
1958年各地小麦丰产施肥经验表明,小麦施肥要做到“奠底、攻根、攻苗、攻茬、攻穗、攻籽”的连环促进作用。在施足基肥,施用种肥的基础上,根据苗、株、穗、粒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要分期多次追肥。许多高额丰产田创造了“五肥六水”、“六肥八水”、“九肥十水”的施肥经验,打破了以往认为小麦不能多施肥,肥多会使小麦贪青徒长,引起倒伏的错误观念。
冬季要施用分蘖肥和腊肥(也叫做盘根肥),以促进并巩固冬前分蘖,这是争取小麦高额丰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小麦的冬前分蘖生长发育时间长,有自己独立的根系,根系发育好,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强,生长健壮,大都是有效分蘖。而春季分蘖,由于发育晚,根系弱,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差,容易中途死亡,变成无效分蘖。在麦苗出土一个月左右,当麦苗开始分蘖时,追施速效性肥料作分蘖肥(农民叫做满月肥),可以促使麦苗分蘖旺盛,增加冬前分蘖。在越冬前要施用圈肥、栏粪等有机肥料作腊肥,以增加地温,保护麦苗安全越冬;同时可以供应麦苗所需养分,以巩固冬前分蘖,提高有效分蘖率。
以往对小麦有“秋旺春不旺”的错误说法,说是:“秋苗高一尺,春天露地皮;秋苗二、三寸,春天盖满地”。因此,有些地方的麦田冬前不敢施追肥,怕冬前肥料足,麦子嫩,不抗冻,春天返青弱。1958年河北省安国县卓头社亩产小麦五千一百零三斤的卫星田施肥经验,在冬前施足追肥,促使麦苗生长健壮,多分蘖,每亩达一百三十万株;越冬时施圈肥盖麦,保暖防冻。一般麦苗地上叶子全部冻枯,而卫星田仅冻干三分之二,春季返青早,恢复生机快。返青后,勤追肥、灌水。由于肥足水够,使冬前分蘖保住了一百一十九万株,达分蘖总数的91%。事实证明,在肥足水够和加强田间管理的条件下,冬前分蘖是可以安全越冬的。同时,1958年小麦高产田经验证明,小麦冬前不仅需要追肥,而且冬前追肥还应重于冬后追肥。
春季在小麦返青、拔节、孕穗、灌浆等时期,都需要追肥,应当增施速效性氮、磷、钾肥料。早春,当麦苗返青时,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冬季低温环境,因而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微弱,土壤中养分的分解很少,缺乏速效性的养料。但在这个时候,又正是麦苗生机转旺,麦穗形成的主要时期,幼穗开始分化,需要迅速吸收大量的养料,这时追施返青肥,不但可以巩固冬前分蘖,促进春季分蘖,提高有效分蘖率,使穗数增多,还可以增加小穗和小花数,促使穗大穗长。所以,这一次追肥很重要。这次追肥应以施用速效性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料。小麦拔节、孕穗期,追肥可以提高小穗结实率,减少不孕的小花数,促使穗大粒多。这时期既要施用速效性氮肥,以满足孕穗开花的需要,还要配合施用磷肥和钾肥,促使秸秆粗壮,不易倒伏。小麦开花灌浆时期应适当追施一些速效性肥料,特别是磷肥,以促使麦粒饱壮,增高产量。
以往各地习惯,一般在小麦拔节后就停止施肥管理,认为:“麦子起挺了,上粪也得不上力。”1958年各地小麦丰产经验,打破了这种陈规,证明加强小麦后期施肥管理是争取更大丰收的重要环节。
棉花:
1958年各地棉花丰产施肥的经验是,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采取苗期少施、中期多施、后期适量施的方法;同时,在施肥种类上,采取苗期追肥适当多施磷肥,少施氮肥;当开花期下部棉桃座稳后,分期多施氮肥;结铃期追施氮肥和磷肥作桃肥。这样施肥可以促使棉苗正常发育,控制徒长,早座桃。中期营养充足,后期也不脱肥,能够有效地减少蕾铃脱落,促使棉花桃多、桃大、桃稳。河南省新乡专区的经验是:苗期施肥量占追肥总量的10%左右,现蕾、开花期占60%左右,结铃吐絮期占30%左右。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许多丰产棉田改变前期多施氮肥的习惯,采取前期重施磷肥,轻施氮肥,中期氮磷并重,后期重施氮肥的方法,增产效果显著。
过去的习惯,棉花一般只是在幼苗、现蕾、开花等三个时期施用追肥,也就是说,追肥局限在棉花生长的早期和中期施用,开花期以后,不再施肥。一般认为棉花追肥不能晚于7月中旬,否则会使棉花贪青徒长,延迟成熟。因此,普遍流传着“处暑花、不回家”,“立过秋,万事休”的消极论调。
1958年的经验,推翻了这个陈规,证明了棉花生长后期适当追肥,不但不会发生疯长,而且对争取多结秋桃,增加铃重,减少后期蕾铃脱落,会有显著的作用。例如,湖南省石门县新厂社,施用桃肥与不施用桃肥对比的结果,施后三十五天调查,每亩平均总成铃数要增多一万八千五百四十三个。河南省获嘉县冯庄调查,同块土地、同样栽培管理,每亩施用三十斤硫酸铵作桃肥的比不施用的增产籽棉八十二斤。棉花后期生育时间长,从开花、结铃到吐絮,为时达两个多月,这一期间棉花还需要大量养分的供应。如果这时营养不足,棉花的生育就会受到限制,棉铃不是脱落,便是发育不良,因而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过去在棉花开花后就停止施肥,往往造成后期营养不足,棉株黄弱,上部空长果枝不成桃。所以,在棉花结铃吐絮期间适当追肥,以满足棉花后期生育的需要,可以促进生育旺盛,使伏桃长得大,秋桃结得又多又大。这是促进棉花增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7版()
专栏:科学知识

肥料——作物的粮食
鲁峰
同其他物体一样,植物体也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自然界共有一百种元素,在植物体中已发现的就有七十种之多。其中有些元素是植物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些则是在植物吸收必需元素时“鱼目混珠”般混进植物体的。植物体中含量最多的是碳,占全部干物重的45%。其次是氧,占42%。第三是氢,占6.5%。第四是氮,占1.5%。其他磷、钾、钙、镁等灰分元素(因存在于植物体燃烧后剩余的灰中而得名)共占5%。植物对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等元素需量较多,所以称为大量元素。对硼、铜、锌、锰、钼、钴等元素需量很少,所以称为微量元素。对铀、镭、钍、锕等元素需量极少,所以称为超微量元素。植物对这些元素的需要量虽然差别很大,但它们像机器中的大机件、小零件和螺丝钉一样,对整个机器来说都是重要的。它们各有各的特殊功能,为植物所不可缺少,而且不可代替。这就是植物营养中必须遵守的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律。
植物所需的各种元素中,除了碳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氧和氢来自水分以外,其他元素都来自土壤。这些元素,特别是植物需量较多的氮、磷、钾都需要用施肥的办法来满足。
先说氮。氮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物质,蛋白质中含有16%—18%的氮。恩格斯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自然辩证法256页)。构成植物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材料就是蛋白质。细胞核在细胞的生活和分裂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细胞核的核酸中就含有氮。所以,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氮就没有生命。不仅如此,氮还是植物叶绿素的建造材料,一分子的叶绿素中就含有四个氮原子。而叶绿素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工厂,没有它,有机物便不能形成。所以,氮素充足,植物就枝叶茂盛,叶色葱绿,光合作用强,制造的有机物多,结果产量也是高的。反之,就叶色发黄,植株矮小,光合作用降低,制造的有机物少,结果产量也必然是低的。但是氮素过多或是施用不当,也会引起植物的疯长和组织过于幼嫩,易使植物发生倒伏、遭受病虫侵害和延迟成熟。
再说磷。磷是构成核蛋白和磷脂的重要物质,在淀粉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植物的籽实中特别富有磷脂,磷对种子的成熟有重要作用。磷不足时,植物出叶迟,呈现红色、紫色或青铜色,有时形成褐色的斑点,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开花迟,籽实成熟不好,发芽力减低等等。
钾在植物体中的作用也不小,它对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转化和贮藏有密切的关系。钾缺乏时光合作用降低。钾还可以促进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使作物生长健壮、茎叶坚韧,增强抗倒伏及抗病虫害的能力。所以在高度密植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钾肥的施用。
硫在蛋白质中的含量虽较氮少,但也是构成蛋白质所不可缺少的成分。镁也是构成叶绿色的元素,而且它存在于幼嫩细胞的原生质中,在细胞的物质代谢里有重要作用。铁虽不是构成叶绿色的元素,但在叶绿素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缺少了它,叶绿素同样不能形成。钙对醣类和含氮物质的代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钙还可以和植物体内某些有机酸(它是细胞代谢的产物),形成不溶性的盐类,免除了这些有机酸对植物的毒害。
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的作用,好像维生素对于动物和人类一样,需要量虽然很少,但缺了它们也会阻碍正常地生长和发育,使植物产生一些不良的症状。例如硼,它对植物输导系统(植物运输水分、养分及有机物的干线)的功能、花的受精和结实,以及根的发育,都有深刻的影响。其他铜、锌、锰、钼、钴等微量元素,也都是植物的正常发育所不可少的。
各种元素对植物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并不是互不相干的。据植物生理学家的研究,若某种化学元素的离子在植物体中过多的积累(同其他元素的离子相对而言),就会发生“离子的毒害作用”。如果相对地增加其他离子的比例,就会因为“离子间的拮抗作用”而消除这种现象。另外,在有足够量的钾存在时,植物对氮素的利用率显著提高。所以说,各种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各种肥料配合使用的原因。
合理施肥可以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钙、镁、硫、铁及其他需要量较多的元素,在一般的土壤里所含有的都足够保证作物的需要,而且一般农家肥料中也含有。所以在施肥方面不大提到它们。氮、磷、钾三元素作物需量较多,仅靠土壤中的含量不能保证作物的需要,所以在施肥中它们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常称它们为肥料三要素。微量元素按其在土壤中的含量来说,那是足够作物需要的;但它们常处在不溶解的状态下,不能为作物利用,所以也常感不足。在施肥时也不能不注意到。
肥料的种类非常多,来源非常广泛。农村中的各种有机肥料,如人粪尿、各种家畜圈粪、堆肥以及绿肥等,数量很大,是肥料中的主力军。农家肥料含的营养元素较为完全,氮磷钾都有。这种肥料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被某些细菌改造成为腐植质,促使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改善土壤温度和通气状况,提高土壤肥力。结合深耕,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并使肥土相溶,是加速生土活化的有效方法。这是我国农民在1958年农业大跃进中的伟大创造。所以,施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
固氮菌和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的含氮量;磷细菌可以使土壤中无效磷转变为有效磷。培养这些细菌制成菌剂作为肥料使用,就是细菌肥料。
有些肥料,如过磷酸钙和微量元素,直接施入土壤以后,容易同土壤中其他物质起化学的固定作用,而成为不溶解的状态,不能被植物吸收,大大降低了肥效。所以常把过磷酸钙和有机肥料混合制成颗粒肥料。有人把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熔炼在玻璃里,制成玻璃肥料。颗粒肥料和玻璃肥料都减少了和土壤的接触面,降低了化学固定作用,延长了供肥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