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掌握规律 防治灾害 人定胜天
陕西提早防锈防霜防倒伏,力争小麦亩产千斤
本报西安17日电 陕西省人民为保证今年实现小麦亩产千斤的丰产计划,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动员全党全民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要全力战胜。这是陕西省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精神,全省许多县市及公社,举行了现场会议,进一步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
目前,陕西省各地小麦生长壮实、分蘖多、整齐。全省一类苗基本上过了返青关,二类苗大部分过了返青关。去年秋季小麦播种早、种得好,田间管理工作也深入细致。这些都为今年丰收打下了可靠基础。
陕西省领导机关根据历年自然灾害的规律:前期春旱、有霜冻,后期阴雨可能造成倒伏。1957和1958两年部分地区发生条锈病,小麦减产五亿斤左右。领导部门还研究分析了今年小麦生长和气候的关系:去冬地温较高,开春降雨量多,麦苗返青早,因此适合病虫活动,目前小麦条锈病已经提早发生;今年麦田普遍深翻、密植、水足、粪大、苗稠、倒伏可能性也大;另外,今年晚霜期也可能延长。
针对上述情况,陕西省有关部门认为,目前小麦生长虽好,但必须预计到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为此,要求各地在去冬至今进行的一系列防治工作基础上,继续搞水肥,坚持过好返青、拔节、扬花、灌浆、收打五关和作好防治病、虫、害、倒伏,特别是要抓紧防锈、防霜、防倒伏三个重点。从现在起用半月时间开展防锈战役,把锈病彻底消灭在拔节前。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要作好防霜工作,要求块块麦田有熏烟坑、熏烟塔,社社组织联防,分片包干。防倒伏则要贯彻到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特别是目前要用五、六天时间结合防锈,完成耙耱,结合施肥进行麦锄培土。最近,陕西各地正在举行小麦丰产现场会议,进一步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全省从3月上旬起,已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向条锈病进军的战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生物系等单位组织的千人的科学兵团,3月8日已分别到达渭河沿岸条锈病比较严重地区,向群众传授防治技术。盩厔县去冬小麦条锈病严重,全县组织了十万多人,连续防治了四次,基本上控制了条锈病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彻底消灭条锈病,这个县十多万群众,最近又展开了第五次防治。各地准备了大批土农药,准备在小麦返青后不便用埋土切叶防治时,立即喷撒药粉。有关部门还买了几架飞机,在重点地区用飞机喷撒药粉。
防霜冻的运动也同时普遍展开。各地群众根据过去经验,采用熏烟、灌水、中耕等办法,保持地温,预防霜冻。历年来霜冻比较严重的地区,都采取防霜和熏肥结合的办法,在块块麦田设置熏烟坑或熏烟塔,储备好柴草,得到降温预报,立即普遍升火,造成烟幕。各地人民公社都建立了气象组、霜冻情报网。水利化地区为了防止霜冻,决定在接到警报后,及时进行灌溉。
为了防止小麦前期倒伏,各地采取了下列措施:早浇返青水,晚浇拔节水,轻浇灌浆水,防止小麦陡长;在拔节前增施磷钾肥,促进茎秆粗壮,同时用镇压、锄草培土、促使次生根生长。
各地还对干旱、风、雨等灾害,也都订出了许多措施。 (冯森龄)(附图片)
检修农具准备春耕     苗地


第3版()
专栏:

出发
杨岭
陕西省确定了小麦田间管理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出发到哪里去呢?到“亩产千斤”的高峰上去。怎样对待最困难的情况呢?一方面,继续积极地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一方面,一旦遇到,就动员全党全民,全力战胜。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今年小麦丰收的许多有利条件,也根据历年自然灾害的规律分析了还可能碰到的最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在最困难的情况面前降低亩产千斤的指标,而是因为找到一系列战胜困难的办法而对亩产千斤更增信心。他们根据客观规律确定了防锈、防霜、防倒伏三个重点,又确定了不同时期要集中力量对付哪个重点。对非重点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这样“出发”,必能攀登上大面积高产的高峰。
当我们“出发”的时候,总是以一个地方为起点,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从实际出发”,这就是说,要脚踏实地,从当前的实际走向比当前的实际更高的地方。
“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这就是说,要估计到一切可能碰到的困难,采取可靠的措施避免或者战胜这些困难,把这些困难远远地撇在背后,奋勇前进。
有人却往往忽视“出发”这个动词的意义。说要
“从实际出发”,他就只看到脚尖前边的一点点“实际”;不是迈开大步“出发”,走向更高的实际,而是在眼前的“实际”的狭小的范围内兜起圈子来了。说要“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他就只看到在前途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困难;不是跨上战马“出发”,在同困难搏斗中前进,而是勒缰下马,踟蹰不前。在几年以前,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个时期,不是就有这样的人,听到要“从小农经济出发”就迷失在小农经济的丛林里面而忘记“出发”了吗?而一个人如果就此止步,事物的运动却并不就此停止。其结果,不由原地“出发”向前走去的人,也必不能老是停留在原地;至少,相对地说,必然会向后退却。
当我们“出发”的时候,总是预定要走到一定的目的地。一定要达到目的地,也一定能达到目的地!有了明确的目标,又充满这样的信心,迈起每一步来才会健壮有力。
一定要对于达到目的地的有利条件有足够的估计,并且有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的技艺;也一定要对于中途可能碰到的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并且有战胜这些困难的技艺。这样,信心才不是空洞的,而是真正坚定不可动摇的。因此,当我们“出发”的时候,要全面地了解实际,要大张旗鼓宣传有利条件“以壮行色”,也要设想到可能碰到的最困难的情况。
设想到可能碰到的最困难的情况,这决不是为了吓唬自己。什么是可能碰到的最困难的情况?不可不着边际地瞎想,把随便什么都设想为“假想敌”,弄得“草木皆兵”。在一定条件下,困难有它的最大的限度。我们所说的“最”,是指一定条件下的“最”。
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些什么困难,达到什么程度,根据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致是可以预计的。
主观往往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而只能力求接近客观;对于有些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对于前进道路上可能发生的困难,又往往不能预计得恰恰合乎实际。
在设想可能碰到的困难的时候,原则应当是:既不要估计过分,也不要估计不足;在还没有充分掌握客观规律的情况下,则宁可失之于有些过分,而不可失之于估计不足。——这是为了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第3版()
专栏:

扬子江心红花开
孙振 姜韦才
热闹的船舱
东方才显出一点乳白色的朝霞,我们就从镇江码头登上了去扬中县的轮船。
轮船顺流东去,熙熙攘攘的旅客们,相互攀谈起来。很多人在谈论扬中县今年的麦子长得好,谈到了扬中县人民要争取三麦(即大麦、小麦、元麦)亩产千斤的冲天干劲。我们也参加了交谈。这些旅客中绝大多数是从上海、南京等地回到扬中县去的,他们有的是工人家属,这次回到家乡来参加生产;有的是新建钢铁基地上的职工,因为生产效率不断地提高,他们被抽调出来支援家乡的农业生产;还有的人是专门到扬中来参观的。
在旅客的倡议,一个艺人大声音唱起来:
扬中人民鼓干劲,
麦田管理抓得紧,
要争三麦千斤县,
社会主义放光明。
……。
“扬中红”
种满绿洲
不知不觉到了圌山。这是一座秀丽的大山,矗立在长江边上。旅客们争着说,“快到扬中县了”。
有人向我们介绍说:解放前从外地回扬中县的人,远远见到圌山,总要锁起眉头叹气说,“又到粯粥山了”。原来扬中也是个贫地方,因为经常喝粯子稀饭,所以人们把圌山称为“粯粥山”。可是,现在人们一见到圌山,精神抖擞,“粯粥山”成了“跃进山”。
扬中县在长江中心,是江里的一个大岛,长七十多华里,宽十华里。周围高大的江堤,把浩浩的江水挡在外边。登上了码头,站到江堤上,我们看到了绿油油的麦苗,一片连一片,这是一个秀丽的绿洲。
在扬中,我们访问了六个人民公社,这里种着著名的“扬中红”良种麦,现在苗秆长得粗壮、结实。早晨,我们迎着阳光,向麦田里看去,近处的麦叶上,凝着豆大的露珠,放射着光芒;远处的麦苗,像涂上了一层彩釉,绿得乌亮。
农业技术员杨炳坤,正在已经拔节的麦田里检查麦苗孕穗的情况。他告诉我们说,透过显微镜,已经可以看到麦穗。最大的小麦穗,已经有了十七排麦粒,最大的元麦穗,已经有十三排麦粒。沿着江堤,处处麦苗都长得整齐茁壮,只要继续加工管理,扬中争取三麦亩产千斤是大有希望的。
为千斤麦会师田头
在兴隆人民公社,我们遇见了县委农村工作部长张国源,他开玩笑似地说:“我们提着农村工作部下乡了。”
县委农村工作部的同志们,亲自拉着板车,挑着担子,来到了兴隆人民公社。他们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借锄头、钉耙,动手积肥;到天黑以后,才开始整理自己的床铺。第二天,干部们就分别住到生产队里,参加生产并协助工作。
“带着千斤指标下去,带着千斤产量回来”。这是扬中县委对各机关干部提出的口号。扬中县委在全县建立了三个田头办公室。县委书记经常到各个田头办公室召开老农座谈会,研究三麦生长的情况。县级机关各个部门也都搬下了乡,每一个单位负责帮助一个人民公社的工作。
今比细肥
夏比粮
我们访问了扬中县最南端的幸福公社,这是扬子江心的岛中之岛。
在新升大队一次全体社员红旗竞赛大会上,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在讨论到施肥问题时,都说过去施熏土肥,有些大泥块压伤了麦苗,现在麦头又密又嫩,熏土肥就要搞得更细。大家一琢磨,决定用漏篮过滤熏土,保证不伤一根麦苗。第三生产队队长鲍恒阳,根据大家的讨论,拉开嗓门向第二生产队挑战:“我们用漏篮把熏土筛细,不伤一根苗。”第二生产队的社员一听到这个竞赛倡议,立即群起应战。
这两个生产队相隔一道小港,港南是第二队,港北是第三队,两个生产队在这名叫“穿心港”的两岸,摆下了细工细作的阵势,隔港而战。第二生产队在施熏土肥时,发现用漏篮过滤的熏土,有的泥块嫌大,压了麦苗。队长孙忠林就和老农、技术人员研究,决定用漏篮筛过以后,再用漏筛筛一次。经过两次筛滤,熏土肥细得像白面一样。
一细再细
一针不差
今年扬中县提出了一个有力的口号:“管苗如绣花,一针一线都不差!”
我们穿过西来镇北街,就走进了幸福公社月新大队第十生产队的“卫星门”,在一块乌油油的麦田里,有三个五十上下年岁的妇女,坐着小板橙,弯着腰,在田里薅草。她们手里都拿着一把一尺多长的木柄小锹,在麦苗空档里,用小锹的角口一根一根地把野草挑出来,就像绣花姑娘拿着一支刺锈钢针那样心灵手巧。在苗密的地方,她们便轻轻地理开麦苗,用手拔起野草,功夫细得像在黄豆里拣芝麻。
“这功夫真细致啊!”我们不禁地称赞起来。一位老太笑咪悠悠地对我们说:“一亩田要收一千斤麦子,不下点功夫怎行?”


第3版()
专栏:

分层包干 人人负责
广东整社后群众积极性充分发挥
本报讯 广东省七百五十九个人民公社在整顿巩固公社工作中,根据自觉劳动和人人有责相结合的原则,大部分公社已经初步建立了与人民公社性质相适应的层层包干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调动社员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
各地人民公社在推行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都充分发动社员群众开展鸣放辩论,统一思想认识,把生产责任制建立在群众自觉劳动的基础上。在辩论中,大多数社员认为,分工明确,事有专人,物有专管,这不仅便于贯彻和执行公社的生产计划,同时有利于发挥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另外,各公社在经过辩论以后,也认为实行定额管理仍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一,可以作为领导上制订生产计划、劳动计划和分配生产任务的依据;二,作为考核社员劳动态度好坏的依据,加强社员的责任心;三,便于队与队、人与人之间开展劳动竞赛。
广东省各人民公社目前已推行层层包干生产责任制。公社对管理区、管理区对生产队一般是实行包产量、包投资、包措施、包上调产品的“四包”制度;生产队在分别组织劳动力进行生产时,在一定时间内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工地、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的“六定”制度,并在这基础上实行超额奖励和开展劳动竞赛。生产队根据公社的统一计划来安排和包干完成各项农活,其中一些需要小组或个人操作的工作,各公社还采取“定时间、定数量、定质量”的办法,把生产责任包到小组或个人。同时,在根据每个社员的体力、技术、劳动态度所评定的工资等级的基础上,实行按实际工作日计算工资的办法,并根据每人实际完成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由群众进行民主评定奖罚。为了将集体的责任制和个人的责任制结合起来,全省各公社现在普遍推行了定额管理,把生产责任贯彻到个人;另外,还建立了考勤、评比奖励制度,把对社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发放奖励工资、调整工资级别结合起来,做到“按人定勤、超勤奖励、缺勤处罚”。定额管理的具体做法一般是:以一个中等劳动力在各项农活中一天所能完成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为一个定额单位,再根据社员的工资级别,规定各级劳动力每月应完成的定额任务,月终核算,超额的记上红点;大多数公社都把定额管理作为考核社员劳动态度的好坏和发放奖励工资的依据。根据海南区一百零六个公社的统计,目前已实行“六定”管理制度的公社占85%,各项农活已实行定额责任制的占83%,并且建立了考勤、检查、验收、评比奖励制度,以作业组为单位设立考勤簿或卡片,定期评比,实行奖励。
全省各地的人民公社在吸收了原来农业社在劳动管理上一些好的经验,初步建立了与公社的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责任制之后,不仅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而且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生产队、专业队、以至社员责任明确,心中有数,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定额不断被突破。两阳县(原阳江、阳春县)江成公社无论在水利、深翻、积肥、副业等各方面的生产,在建立责任制后,劳动效率全面增长一倍到几倍。儋县那大公社在合理安排劳动力、组织专业队和推行生产责任制后,深翻从每人每天完成三厘地增加到一分半;挖水沟从每人每天六十尺增加到一百尺;积绿肥从每人每天一千斤增加到二千斤;选种、播种等工作效率也成倍地提高。高州县谢鸡公社帅堂管理区实行定额管理后,社员们劳动责任心大大加强。这个管理区的清散村出勤生产的五十六名社员,在连续五天劳动生产中,超过劳动定额被记上红点的便有四十人,完不成定额的只有一人。全管理区出现一片愉快、积极劳动的气氛。社员们写大字报唱道:“实行定额不等闲,社员干劲冲崩山,个个积极无人懒,转眼肥料堆成山。”“自觉劳动不同前,快步如飞似火箭,人人定额都实行,大家超额记红点。”
(黎作骥)


第3版()
专栏:编后

人人当家作主
广东省各地人民公社经过整社工作,使社员们进一步树立了自觉的劳动态度,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我们国家之所以获得如此惊人的跃进,这种自觉的劳动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群众能有自觉的劳动态度,这首先取决于我们国家的性质(这一点国内外反动派是永远不能理解的);但也不能忽视,要做到这一步,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广东各公社层层建立包干责任制,就是体现群众自觉劳动的办法之一。


第3版()
专栏:

条锈病——小麦的大敌
西北农学院教授 孙万祥 仇元 副教授 李建义
编者按 去冬气温较暖,今春雨早量大,加之小麦施肥多,灌水足,这些条件均适于锈病发生。目前,华北地区和陕西等省已经发现锈病。为帮助各地加强锈病防治工作,特发表以下文章供参考。
小麦条锈病就是“黄疸病”,又叫黄锈病。这是陕西省小麦生产上最大的敌人,解放前经常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解放后由于推广了碧蚂一号及6028号等优良抗锈品种,曾经有效的控制了它的为害。但当抗锈能力较强的碧蚂一号逐渐丧失其抗锈特性后,1957年和1958年条锈病又连续发生。陕西省党政领导部门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最近号召向条锈病展开第二次战役,彻底消灭条锈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环套一环的贯彻下去,一定会取得胜利。
掌握锈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小麦锈病有三种:条锈病(又称黄锈病)、叶锈病(又称褐锈病)、秆锈病(又称黑锈病),一般笼统地都称为黄疸。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上,但叶鞘、茎及颖也都能发生;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上;秆锈病主要发生在秆上。小麦锈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尤以条锈病对冬小麦为害最严重。锈病是一种寄生性的传染病。掌握传染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和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便可以彻底地消灭它。这在人类向瘟疫作斗争中已经有了不少的辉煌成就。
条锈病的发生发展是小麦和锈病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斗争过程。条锈病发生的迟早和严重程度是决定于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没有感病的寄主或病菌,病害当然不会发生;没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纵然有病菌和感病寄主也是不会发病的。环境条件是可以使寄主和病原矛盾的双方发生变化的。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流传布的侵染性病害。小麦生病后在叶片等处所生的泡状的小黄点,叫做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的黄粉即是锈菌的种子,称为夏孢子。夏孢子很小,可以被风吹向各处甚至很远的地方。落在感病的麦叶上,如果有饱和的大气湿度或叶面有水膜或水滴,它就可以发芽,由气孔侵入叶子内部,吸取小麦的水分而生长发育。在适宜的侵染发育温度下(九至十六度),经过八至十二天,便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再行随风传布,并侵染其他植株。一个夏孢子堆一次约可产生二千个夏孢子,并连续产生若干次;一个夏孢子侵入后可以产生成百的夏孢子堆,可知条锈病菌繁殖很快而且孢子量很大。所以环境条件适宜时,它在短期内可以成为严重的流行病。正因其如此,所以必须治早治少治了。但是如果温度不适宜,病菌的生长发育缓慢,病害的潜育期便会延长些。如果天气干旱,叶面没有水分,夏孢子不能发芽,当然也就不能侵染。一般系在多雨、有露、有雾和土壤湿度大时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施肥、灌溉、播种期不当容易受病
环境条件不仅影响条锈病菌的侵染和发育,同时也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它的抗病性。例如湿度过大,小麦徒长时愈易受病。又如肥料对小麦抗病性的影响颇大,氮磷钾三要素配合不当,在氮肥过量的情况下,也增进了小麦感病性,发病较重;而磷钾肥充足时,可提高小麦对条锈病的抵抗性,发病较轻。因此施肥与灌溉都可影响锈病的流行程度。
小麦生长各阶段和地上各部分都可被条锈病菌侵染,因此有时在小麦出土后半月即可在田间找到条锈病。在陕西省关中地区播种愈早的小麦,则受病的时间愈长、面积愈大、受侵染的次数愈多,发病亦愈重。1958年12月初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时一般在10月中旬以前播种的麦田均已发病,并有传病中心;而10月中旬以后播种的,则极少发病。
秋苗受病后,一方面由于锈菌的掠夺和对小麦生理的干扰以及小麦对病菌的反应,导致养料尤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另一方面由于叶面产生许多孢子堆,表皮破裂,失去对水分蒸发的控制机能,同时光合作用的面积减小,营养物质合成量少,因而病苗耐寒耐旱力较差,所以病叶尤其是重病叶片经冬天都枯死。由于锈菌是纯寄生性的,病叶枯死后病菌亦不能继续生长繁殖而迅速随之死亡。因此,冬季严寒可以杀死大量病菌,减少了越冬菌源。相反的,如果冬季温暖,则造成病菌越冬有利条件。正因为条锈病菌是纯寄生性的和气流传布的,所以设计了埋土切叶的防治办法和应用硫酸铵等杀伤病叶与病原菌以消灭传病中心的方法。
今年气温雨量适于锈病发生
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估计一下今年条锈病可能发生的情况。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去秋小麦一般播种较早,播种前后温度较低,而严冬来得却迟,秋冬又是雨多露重。这都是利于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条件,加以去秋早播冬麦区平凉长武一带大量发生菌源,便造成了1958年秋苗较为普遍而严重的发病情况。如岐山有百亩早播麦田,于去年12月9日调查时,发病株率已达80%—100%,这种严重情况是解放以来历年所未有的。
更可注意的是去冬气候较暖和今春雨早量大。这是有利于条锈病菌越冬的,而且可能进行不断的侵染。今后温度逐渐升高,更有利于锈菌侵入和生长;加以春雨早而量大,所以今年条锈病比去年要发生得早,流行为害的可能性也更大。在某些地区已发现新鲜破裂的夏孢子堆,因此如不大力进行防治,则今年条锈病的为害可能比1957年、1958年严重。抓紧返青关彻底消灭
条锈病菌是在受病轻微未枯死的叶片或侵染而未表现症状的叶子里越冬,成为春季传染根源。春来转暖,麦苗返青拔节时,潜藏的病菌亦开始活动,生长繁殖再行传染。条锈病菌虽然是气流传布,孢子可随风吹至遥远的地区,但附近植株受传染的机会总是比较多。所以随着病菌逐代繁殖,由单病叶片发展为传病中心,再逐渐扩大而及全田普遍发生。春季随着温度上升,潜育期愈短,病菌繁殖越快,故4、5月间多雨,常可爆发流行,叶面布满黄粉,病叶易于卷缩枯死,因而灌浆不足,麦粒瘪缩或不饱满。春暖雨早,发病愈早,小麦受损失亦愈大。如果在孕穗期严重流行,可能成为“锁口疸”,即穗子抽不出来,致颗粒无收。因此必须贯彻治早治少治了的精神,抓紧小麦返青关,彻底消灭条锈病。不然,病菌过了关,以后防治不但费工费药,植株深密,操作困难,而小麦已因病受亏减产,这是无法弥补的。
条锈病菌适于荫凉气候,不耐高温,因此在平原地带是不能活过夏季的。但在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夏季温度较低,条锈病菌是可以在这些地区寄生越夏的。春季在平川地区条锈病菌的夏孢子随风逐渐向高原或高山地区传布,在春麦或野生春苗上寄生为害,繁殖越夏。秋后又随风由高原高山地区逐步传布到平原的冬麦区,侵染秋季麦苗,并在冬麦区越冬。如此周而复始,完成其越冬越夏的侵染循环。根据陕西省条锈病菌的越冬越夏规律,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1)如果能打断条锈病菌越冬越夏锁链,即可彻底消灭条锈病。(2)条锈病在关中流行,主要是由当地秋苗上的病菌越冬后逐渐繁殖累积扩大蔓延而来的。因此,如果彻底消灭了秋苗上的病菌或彻底消灭了早春越冬后的菌源,便可有效的制止条锈病的流行。这就更可以说明为什么强调严守冬前关,和必须把条锈病菌消灭在小麦返青关的理由了。         (原载陕西日报)


第3版()
专栏:小常识

小麦锈病防治法
条锈病:在有越冬菌源的地区,目前条锈病主要发生在早播麦田里。这些地区必须在小麦返青后,采取积极措施,将越冬病菌消灭干净。消灭的方法是在返青后的十五到二十天以内,对发病麦田进行普查普治,发现传病中心,就用埋土切叶的方法先把病叶消灭掉,然后把传病中心以内和以外二市尺处的麦叶,全部摘净,以消灭潜伏菌源。发现单片病叶的时候,也应该在埋切病叶的同时,把一市尺周围的麦叶摘净。防治后的地方都应当插上标记,以便日后检查和肃清。
从小麦返青后二十天起,病菌孢子堆出现较多,可在插有标记或发现有病叶的地方,先喷3%硫铵水或一比一的生尿水。在向有病叶的地方喷药以后,还要用零点五度的石灰硫黄合剂向病叶周围五——十市尺处喷射。如有氟化钠时,也可用三百倍的氟化钠水溶液喷射。各项喷药处理每隔五天进行一次,共防治三到四次。在有蓖麻叶的地方,可用蓖麻叶熬煮叶汁和石硫合剂的混合喷射。在小麦拔节以后,对迟播麦田也要开始检查防治。
在小麦孕穗期到抽穗期,如发现病蘖率达到千分之一时,就应该用各种保护性药剂进行全面的喷射。
叶锈病:在冬麦返青以后,应在早播或冬季曾经发生过的地块进行普遍检查,对病株率已达千分之一的麦田要立即喷射各种保护药剂,每隔十天喷一次,共喷二次,以后至打苞期再连续喷二次药,每次间隔十天。一般麦田返青以后不需要喷药,但需要定期检查,在打苞期以前如发现病株率达到千分之一时,就需要喷药保护。
秆锈病:在秆锈病流行地区,如抽穗前后即开始发病,或在此时开始有大量孢子出现,就有大量发生可能。一般情况在抽穗前后,以秆计算发病率达到1%时,即需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每隔七——十天喷药一次,共喷三——四次。
(农业部供稿)


第3版()
专栏:

千方百计防治小麦倒伏
四川部分倒伏小麦经过抢救恢复正常
本报成都16日电 四川广大农民,千方百计防治小麦倒伏。
四川省今年种植的二千三百万亩小麦,长得特别好,已普遍进入孕穗、抽穗阶段。由于前一个时期田间管理没有作好合理施肥,部分麦苗发生陡长现象,秆高叶多,形成上重下轻,一遇风雨,就有倒伏危险。目前,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种多样的防止倒伏工作。较普遍的办法有:(1)培土壅土固根。(2)在田间插树枝,增加小麦苗稼的依靠物。(3)剪麦叶,以减轻麦苗上部负重,增加通风透光机会。(4)施用各种壮秆肥料,控制氮肥施用。(5)部分高产卫星田,用竹子搭架,或在麦地当风地带设置挡风障碍物。(6)晴天早晨或雨后,用竹竿赶掉叶上的露水、雨珠。
为了作好防止倒伏工作,把大面积高产运动坚持到底,各地党委都积极领导群众开展了短期突击运动。中共绵阳、温江、内江、南充等地区地委,都发出防止小麦倒伏,加强后期管理的指示。许多公社组成临时防伏检查小组。三台县城郊区组织了六千七百多人的防伏大军,通过施草木灰、搭架子、赶露水等办法,使原来可能倒伏的一千五百多亩小麦恢复正常,脱离危险。
与此同时,各地对已经倒伏的个别麦田,也及时组织人力,进行扶正工作。       (孙跃冬)(附图片)
四川安岳县龙台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冒雨给麦苗剪倒垂顶叶,保护麦苗通风透光。 新华社记者 张齐才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