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人人动脑筋 创造新工具
云南水利工地展开高工效竞赛
本报讯 云南各水利工地掀起了以争取高工效为中心的竞赛热潮。百余万各族民工斗志昂扬,智慧百出。目前已完成两亿多土石方工程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工程量,但是,用在水利方面的劳动力只相当于去年的三分之一。
云南虽然在去年增加灌溉面积八百三十四万亩,超过解放前几千年建设总量的一倍,仍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先旱后涝的威胁。继续大战水利仍是各族农民的迫切要求,但是今年要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上水利工地的劳动力不可能有去年那么多。因此,各水利工地的民工发起了力争工效更高,质量更好,完工更早的革命友谊竞赛。首先在全省范围内提出挑战的是玉溪县东风水库,这是一个蓄水一亿二千万方的大型水库工程,原计划需要一万多民工,而他们只上阵了五千人,由于实干、苦干、巧干,按进度完成了预计的工程量。他们向全省提出挑战后,立即得到了全省十三个专区、自治州、市六百多个大、中型水库工地的热烈响应。在竞赛浪潮的推动下,这个水库全体民工进一步鼓足更大的干劲,突击五昼夜,修通了包括牛、马车、矿车轨道等六条道路,增加了一百多辆牛、马车,九十多辆矿车,还装起一架大飞车,五架小飞兜,使平均每人每日压实土方达到四方,比挑战前提高了一倍。
与此同时,县与县、工地与工地以及工地内部工种与工种之间也展开了竞赛。昭通专区连续组织了三次高工效竞赛高潮,各族人民以争取更大跃进的革命热情,和不怕任何艰苦的英雄气概,战斗在冰天雪地和悬岩绝壁上。该专区彝良县白杨水库一千六百多民工在海拔二千多公尺的高山上工作,为了达到高工效,全区各水利工地抽出了19%到20%的劳动力办起两千三百多个工厂,制造和改良了近九万件工具。目前,已有一百二十五个大、中及较大小型水库工地平均工效达到六方以上。全区平均工效已达三点九九方,其中巧家、威信、盐津等县平均工效都已突破六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县提出人人动脑筋,个个思想大解放,开展一人抵一百人的高工效运动向全州挑战后,昌宁县立即开展一人抵二百人到五百人的运动来学腾冲,超腾冲。龙陵县的水利工地在竞赛中全部实行木轨道运土,自动卸土,每天就由上土一千二百方增加到三千九百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格河水库在红旗竞赛中,大闹工具改革,现已实现运输车子化,取土排桩化,运土溜槽化,上土卸土自动化,夯压畜力石碾化,消灭了人背、人挑、人顶等现象,平均工效达五方。
在竞赛中,各地创造的许多高工效的经验和办法,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并不断地有了新的发展。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白庙水库创造了一次取石三万多方的经验,石屏县三岔河民工学了后,加以发展,创造了深眼大爆破的经验,取石量大大超过了保山县白庙水库。建水县龙潭水库民工学了后,又进一步创造出大、中、小炮相结合的爆破法,取石量又超过了石屏县三岔河。许多地区为了及时推广先进工具和创造适合工地用的工具,普遍推广了工地大办工厂的经验,若干水利工地还建立了炼钢厂,一般的工具都用自己炼出的粗钢来制造,并在很多工具上安上了滚珠和滑轮,大大提高了工效。
各地在竞赛中,都十分重视工程质量和工地安全,把保证质量和安全生产列为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工地还组织了检查验收小组,切实保证工程质量。(陈渭庚)


第5版()
专栏:

云南水利建设的新高潮
云南省副省长 张冲
云南省的水利建设已形成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各族人民正以冲天革命干劲来达到工效更高、质量更好、完工更早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大、中型工程二十八件,小型工程二万件,土石方两亿多公方,占全年土石方计划的五分之二。除少数常年施工的工程外,3月底将能胜利地完成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
云南的自然特点是降雨不及时。5月份地温最高,最适于作物成长。但这个时候,恰恰是半年多不下雨,河水断流、塘坝枯竭的时日。全年一千公厘左右的雨量,70%以上都集中在7、8、9月。由于云南山高坡陡,因而洪水来得猛,去得快,水不容易蓄住,头年抓不住水,第二年就抓不住粮。去年云南省虽然兴修了大中型工程二百多件,小型工程四十多万件,灌溉面积达一千五百万亩,战胜了干旱,保证了大丰收,但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如果遇到像1958年的干旱情况,水田每亩需水七百至八百公方,特别干旱和种双季稻的地区,要一千公方;水浇地也需要有四百至五百公方以上。全省以二千五百万亩水田、二千万亩水浇地计算,约需水量三百亿公方。解放前云南只有十来亿公方水,解放几年来增加六十多亿,今年再修七十多亿,也还不到所需水量的一半。如此看来,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水利建设是我省发展农业的基本关键,必须坚韧不拔地进行到底,直到根本改变干旱面貌为止。因此,省委确定:在最近几年内,必须把水利建设列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措施之一。省委根据中央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并根据几年来的治水经验,特别是去年的水利建设经验,提出了云南高原地区治水六大结合的原则:以全面规划,综合利用,与逐步施工相结合;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中型为主;永久性、半永久性与临时性相结合,以永久性为主;自流灌溉与提水灌溉相结合,以自流灌溉为主;地上水与地下水相结合,以地上水为主;大春灌溉与小春灌溉相结合,以大春灌溉为主。
云南治水的中心环节在于蓄水,并以永久性的中型蓄水工程为主。如果只修一些灌溉几亩几十亩的小型水利,而不积极兴修一些中型骨干工程(这里所指的中型水利工程,实际上应包括在中央所指的小型工程范围以内),势必年年被旱灾所威胁,而不能保证丰收。在云南中部和北部地区,地形多四山夹一坝,如果在这些山谷盆地筑中型水库蓄水,则对灌溉、防洪,保证农业增产,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南部地势低洼,雨水多长流水,除兴修必要骨干工程外,宜于大力开展小型水利,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蓄水方法,费工少,收效大。吹糠见米,当年受益。去年水利建设,虽则获得了光辉的成绩,但由于动手迟,运动来势猛,劳力过分集中,在某些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年生产。为了使今年农业生产更全面地跃进,在突击积肥为中心的同时,使水利建设更紧密地为当年农业生产服务则是完全必要的。现在全省水利工程所用的劳力已经进行了调整,各项工程也作了适当的安排。去年的扫尾工程和今年的土方少、水方多,能边修边蓄当年得益的工程,坚决在3月底春耕前完工,对今年不受益或者规模较大洪水前很难完工的就列入分期施工。排队的结果,全省土石方比去年减少,但水方却比去年增多。这样,既能在重点工程上集中力量,切实保证进度和质量,又能实际增加当年灌溉,达到省委今年粮食和经济作物高速度增长的要求。其余一部分工程又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时间,使所有工程都能顺利地进展。几年来,特别是去年水利建设的实践证明,有些工程虽然蓄水多,但所需劳力过多,因而影响了当年的生产。现在我们采取一次规划、分年加高的办法,既能考验工程的巩固程度,又能根据实际用水的需要,恰当地处理洪水流量。
人民公社化给水利建设带来了更大更好更全面跃进的局面,并解决了过去最棘手的占地和移民问题,水利工程该修多大就修多大,该修在哪里就修在哪里,充分显示了公社化的优越性。所以今年的工程多半选择了肚大、口小,土方少、水方多、花工少、受益大的地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地形和水利资源。榕峰县修东屯水库蓄水二千一百万公方,仅占地二千多亩。东屯公社不用国家一文钱就迁移了两百多户人家;瑞丽县修大中型工程六件,蓄水九千五百万公方,灌溉十九万亩,计划土石方二百一十五万公方,一方土,四十二公方水。各地水利工程一般都选择了费用省、效用大的有利地形,干得早,干得巧,干得好,土方与水方的比例较去年更合算,去年一方土换五、六方水,今年一方土换十多方水。
今年我省水利建设任务大,时间短,劳力少,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回忆对比,算细账,发动群众,普遍地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比进度、比质量的高工效友谊竞赛运动。民工们这样地歌唱:“喜鹊枝头叫喳喳,多挂水库不挂家,齐心合力加油干,戴上红花才回家。”为了使工程赶在春耕前完工,及时发挥效益,又能让更多劳力投入春耕,还坚持了政治挂帅,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反复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自深入工地搞高工效“试验田”,树立典型,及时推广。不断的进行检查评比,运用现场会、表演会、庆功、表扬、颁奖等办法,做到人人争上游、事事插红旗。中共巧家县委的领导同志深入红旗水库培养高工效“试验田”,经过改进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力,发动群众,改良工具,革新技术,平均工效由原来每人每天一方土提高到六方。县委及时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很快使其他水库的工效也超过了六方。在技术革新、改良工具、推广先进工具中,我们又着重抓住了几种高工效工具,如滚珠轴承化的活底、木轨、铁轨矿车、沟槽、爆破、牛犁取土、漏斗码头上土、牛拉石滚碾压等都因地制宜地狠狠加以推广。使取、装、运、卸、压几个环节,环环扣紧,流水作业,互相促进,共同达到了高工效。实践证明,只要认真改革工具,充分利用畜力,改进操作方法,实干和巧干结合,工效就能几倍几十倍地提高。
在工地上要认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保证物资供应,关心民工生活,保证民工吃饱、睡好,注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样,就能做到兵精粮足,人强马壮,心情舒畅,工效不断上升。不少工地民工反映,“工地真好,让我们一心只想竞赛。”这就是我们水利工地上民工们的声音。让我们拿出更大的干劲,使云南的水利建设高潮更高吧!


第5版()
专栏:

安排生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共楚雄地委第一书记 王文玉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在整顿人民公社的群众运动中,掀起了一个新的跃进高潮。全州积肥造肥、小春作物的加工和深翻土地等工作都比去年做得好。有的县冬季积肥比1958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全州大兴水利的结果,蓄水量比去年同时期增加了将近一倍。公社化后的全州各族人民正以冲天的劲头来实现党中央的号召,争取今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
在这个新的跃进高潮面前,人民公社值得注意的方面很多,其中安排生产则是最中心的问题。最近,自治州各县都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发动大家认真总结1958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总结得越深越透,大家的信心就越大,劲头就越足。在总结经验当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人民公社应当怎样充分运用自己的优越性,来安排今年的生产。四级干部会议以后,我们在楚雄县的前进人民公社里工作了几天,帮助他们进行了安排。
前进人民公社去年的粮食产量是四千二百多万斤,平均每人合一千四百斤。今年,他们先后做过两次生产安排。第一次安排的结果,全社只能增产三成。学习了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后,他们又发动社员认真总结了去年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第二次的生产安排,粮食增产指标从原来的三成提高到一倍。而且,全社还可以节省20%以上的劳动力,因而劳动力显得更宽裕了,社员们都感到增产更可靠了。通过这两次生产安排的对比,可以看出:充分运用公社化的优越性,充分运用去年的经验教训,是安排好今年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前进人民公社在安排生产时,解决了下述三个问题:
第一、公社化以后,首先是有条件使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能够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前进公社在统一领导下,把全社的田地作了排队分类,保证水利条件好的基本农田获得大面积丰产;同时更合理地安排了其他的土地,从而使各种土地适应于各种土地的不同特点,发挥这些土地的更大作用。社员们反映这样安排是“把劲头使在关节上”。他们把一万五千亩好田划定为基本农田,固定劳动力,一人管五亩,施细肥,用良种,深耕细薅,合理密植,每亩计划产粮两千斤。两万亩一般农田,争取亩产一千斤。把一万亩山田山地种玉米。这些山田里的水是有限量的,用来种稻谷没有保证,可是用来种玉米就很好,每亩产两千斤是很有把握的。这样安排的结果,充分地运用了水,合理地安排了作物,合理地部署了劳动力,而且在时间上把某些过分集中的农活也适当地错开了,不但增产更有把握,而且可以节省出两千多个劳动力。
第二、在保证完成粮食增产任务的前提下,前进公社还注意全面安排多种经营,使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公社化以后,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这就要求公社必须进行多种经营,必须使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结合进行。而且公社的成立,也为多种经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例如养猪,在安排生产时,抽出了一千多亩适宜于种植饲料作物的田地种饲料作物,全社今年养猪八万头,其中有肥猪一万五千头,可以保证完成国家分配的任务和社员肉食的需要。养猪的收入,几乎够全社社员一年的工资开支。此外,猪粪压田,工省质高,一挑抵十挑。明年全社就可以做到一亩田上两头猪的猪肥,基本农田的肥料全部用猪粪,可以节省三十多万个积肥的劳动日。由此可见,多种经营是既符合国家的需要,也符合公社本身的需要的。
第三、要完成比去年更为艰巨的增产任务,就要合理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前进公社通过总结去年经验,深切地体会到要把干劲使在最要紧的地方。他们除了把农田排队分类以外,还在水利、肥料以及其他各项措施上都考虑了劳动力的问题。例如修水利,原来公社计划在山区修两个水坝,费工大而受益少,田地重新安排以后,水利也从新的情况出发,集中力量修一条大沟,不但节省了一半左右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多灌溉二千多亩良田。
为了更好地提高劳动效率,他们还突出地抓住劳动组织和改良工具,做到一当十,十当百,不浪费一个劳动力。他们采取了专业队与突击队相结合的办法,并采取了建立各种农活的责任制等一系列的措施。劳动组织改善了,劳动效率提高了。全社的劳动效率一般提高了30%以上。
前进人民公社充分发动群众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以后,新的生产规划制订出来了,社员们对这个新的规划都欢欣鼓舞,满怀信心,有的说:“这下子劲可有地方使了!”有的说:“只要我们能够把公社的优越性都运用起来,就能保证今年大丰产”。


第5版()
专栏:

让人们吃到更多的咖啡
本报讯 云南省正在形成为我国生产咖啡的新基地。现在,全省已经定植咖啡树四万多亩,大多数咖啡园已经开花结豆。
这些咖啡园分布在云南西南和南部边疆上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临沧专区等地。在这些地区内,有大片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土壤肥沃,雨量丰富,又是静风环境,适宜咖啡生长,各地育苗的出芽率达到80%至90%,定植成活率一般是85%,最高的达到100%。咖啡苗种下后生长很好,一般定植后第二年即开花结豆。产量也很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作物试验场的两年生咖啡树,平均每树结干豆零点三四市斤,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热带作物试验场的四年生幼树,平均每株产干豆零点六八六市斤,最高的每株产干豆九点四市斤。至于老咖啡树的产量就更高,瑞丽县顺哈寨的傣族农民有一株十四岁的老咖啡树,1957年产了干豆二十市斤,该县户瓦寨傣族农民种的一株十七岁的老咖啡树,1957年产了干豆十四市斤。
云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栽种咖啡已有四十多年历史,早在1914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的傣族农民即开始种植咖啡。1927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的少数民族也种了咖啡。现在,瑞丽县和潞西县的若干傣族村寨中,还有不少二十年以上的老咖啡树,但过去少数民族人民只零星地种植在房前屋后或宅旁花园中,到解放时,主要咖啡产地德宏地区一共只有五千株左右咖啡树,产量极微。云南比较大面积的种植咖啡是从1956年开始的,国家先后在边疆建立了三十一个国营农场和三个热带作物试验场,栽培咖啡和进行试验研究工作。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党委和人民政府也大力帮助和扶持傣族农民种植咖啡。目前已定植的四万多亩咖啡园,约有一半是群众栽培的。仅自治州一地,1958年即生产了干咖啡四万市斤。(附图片)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的傣族妇女在咖啡园里摘咖啡


第5版()
专栏:

千里高原甘蔗大丰收
积极调运食糖支援全国
本报讯 云南高原五十多万亩甘蔗,获得空前大丰收,今年第一次大量调运食糖支援全国。
目前正是收割甘蔗的季节,北起金沙江,南迄红河的千里高原上,处处甘蔗如林,糖香四溢。四个机械化的糖厂,二百三十多座小型机制糖厂以及数千个土榨糖机,同时运转。根据各地已收割的情况,平均每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去年增产30%左右,再加以去年甘蔗种植面积比1957年扩大了73%,全省除留种外,今年产糖量比去年产糖量增加了一倍,为云南历史上产糖最多的年份。
云南高原,属于亚热带气候,而且夏季雨量充沛,并无大风威胁,适合种植甘蔗,而且产量很高。全省一百三十一个县、市中,有九十一个出产甘蔗。去年元江农场有十三亩甘蔗,平均亩产三万六千零五十二市斤,创全国最高纪录。今年,这个农场(现已并入红河人民公社)有二点一三亩甘蔗,现在平均长到五点三公尺高,连叶子高达七公尺,约相当于一座普通楼房的高度。最粗的直径达五点六公分,有一个茶杯粗。平均每株重十市斤,最重的有十五市斤。远远望去,真像一片茂盛的森林。经收割小部分后测算,每亩产量可达五万斤以上。
云南各族人民栽培甘蔗已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解放前,种植面积很小,全省只有十万亩左右,制糖都用土法,只能生产红糖,每年还需从四川等省运进白糖。近几年来,云南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和扶持蔗糖生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同时,国家投资在主要甘蔗产区兴建了四座机械化的制糖厂,生产白糖,并帮助群众大量设置小型机械糖厂及改良土榨。今年,除白糖可以自给外,还可运出大量红糖支援外省。春节前后,已运出了两万吨红糖。
(黄昌禄)(附图片)
元江县红河人民公社的一块甘蔗地,预计每亩可产五万斤。
张华国摄


第5版()
专栏:

横断山纪行
本报驻云南记者
生产高潮在云南的横断山地带开始了,我们从横断山脉西北部的怒山开始了长途旅行。这里的山顶已积雪皑皑北风呼啸。不管天气多么寒冷,却挡不着人们跃进的雄心,几万个傈僳族人和怒族人为了今年在生产战线上取得比1958年更大的胜利,冒着风雪在山上挖黄连、积肥料、修水利、筑公路。
在拔海四千公尺的一个水利和筑路工地上,几千个傈僳族和怒族民工在山坡上安营下寨。他们正在修筑一条越过怒山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云南内地联结起来的公路。在修公路的同时,开凿了一条水渠,引怒山上的雪水到山腰去灌溉碧江县的几千亩田地。当工程进行到山顶时,正是大雪纷飞的日子,民工们为了使雪水早日流进田地,为了使汽车早日通到边疆,各队展开了竞赛,看谁在“雪山突击战”中夺得红旗。
沿怒江河谷南下,也不知翻过多少大山,便到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保山县。这里完全是另一景象,有谁能想到在大山上还大雪纷飞,山下的坝子里又已经开始播种棉花呢?这里的汉族、傣族和崩龙族正在突击种棉。为了改变历年来耕作粗放的习惯,他们要求达到:田平土细,保证小苗出的齐,实行了全部棉田两犁两耙。他们组织了一千三百多头牛来进行深耕细耙,到1月29日棉田已经耙完。保山县委会的负责人说,为了保证国家用棉,他们今年种棉七万多亩,比去年增加将近一倍,播种也比去年早了一个月。
1957年我们曾来过怒江边一个棉作试验站,在这里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棉花,但他们还在研究这亚热带地区到底什么时候种棉花合适。根据这几年来的试验证明,提早在冬季种第一季棉花是保证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因为保山地区雨季来的早,雨量多。春季播种棉花,在结桃吐絮时正值雨季,棉桃损失很多。今年他们提前播种一个月,结桃吐絮就可躲过雨季,确保丰收。还可提早收割,多收一次再生棉。
从保山到大理,虽然只有两天路程,但又是一番景色了。苍山上正大雪纷飞,苍山脚下洱海边的桃花和樱花却在盛开。
居住在这样美好地方的白族人民,今年的干劲更大。在头一个月里,他们旗开得胜,超额完成了钢、铁、铜和轻工业的生产任务,还用土办法成批地制造小型轧钢机。
云岭余脉里的铜矿很多,白族与其他民族的工人,使用各种土机械在山箐里采选矿石,山间马蹄声碎,一队队马帮和牛车从隐藏在云雾中的山间驿道上把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到炼铜厂。巍山彝族自治县公郎铜矿和永平县厂街铜矿实现了车子化,矿石的运输工效提高了两倍,铜的日产量提高了一倍多,整个大理白族自治州只有二十天就完成了1月份的任务。这一个月生产的铜等于去年产量的一半多,质量也比去年提高了。
在洱海边的白族人民的城市和农村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之一是有丰富的轻工业品和化学工业品,自治州工业副局长告诉我们:去年自治州的甘蔗增产了一倍多。现在正是榨糖的季节,在剑川、鹤庆等县的平原里,人民公社办了三百多个榨糖、酿酒、制酒精、造纸、作肥料的综合工厂。甘蔗综合利用的结果,糖、酒精、纸就都有了。
从洱海沿红河而下,来到了哀牢山中的元江坝。我们翻越怒山时,身上穿着皮大衣,到这里以后,上午只穿一件衬衫。谁能感到这是冬天呢?香蕉园里结满了新鲜的香蕉,血红的攀枝花正在盛开。我们访问红河人民公社时,还看到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块试验田里,稻谷已经成熟,而公社里正忙着栽插早稻;有的棉花正在吐絮。其它田里,人们却在播种。红河人民公社副主任李洪元说:“植物在我们这里是不受季节限制的,一年四季可以种,一年四季可以收。”
这样的自然环境,真是得天独厚。不过,它也给人带来了繁忙,红河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段毓华说:“我们冬天真忙,收甘蔗、榨糖、栽早稻、种棉花、积肥……几套锣鼓一齐响。往年,顾得这样顾不得那样,甘蔗收到3月份开了花才收完,早稻要过了春节才动手栽,棉花只零星地种点。劳动力紧,顾不上啊!今年才齐头并进,遍地开花!”我们问他:“劳动力从哪里来?”段书记说:“从公社来。我们公社有六种民族,傣族、汉族等住坝子,人少田地多;哈尼、彝、卜拉、山苏等民族住附近山上,劳动力强,田地少。现在大家互相帮助,办起食堂和托儿所。各民族的妇女都出来干男人的活,劳动力就多了。不成立人民公社,今年根本顾不过来!”
当我们沿着红河,走过了这块富饶的坝子,蔗林深处,露出一排排的烟囱。古老的牛拉木榨,群众创造的水力榨糖机,现代化的大糖厂同时在忙碌地压榨甘蔗。虽然全公社今年甘蔗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但2月上旬即可榨完;公社计划新植四千五百亩棉花,已栽下大半,田野里到处是粪坑,送肥的牛车往来如织;在平如镜面的水田里,傣族妇女忙着插秧。我们走到小燕村附近的一块田边,看见一群傣族妇女在田里拉着绳子栽秧,我们问这个生产队的队长封世鸿:“这样栽法进度会比往年慢吧?”
“不慢!往年过了春节才栽秧,今年到春节就栽完啦!”
“往年为什么要等春节过后才栽秧呢?”
“一来是劳动力忙不过来,二来是我们傣族老习惯,老人都说:不过春节栽秧不得吃。去年,我们几个干部商量:得吃不得吃,试它几亩吧。我们的试验田在春节前五天栽了秧,加上深耕密植多施肥,一亩田两季共收了四千斤谷子,其它的田平均一亩两季才收一千六百斤。这样一来,大家都相信啦,今年都要求早栽。现在栽的田都仿我们去年的试验田那样。”
“今年你们准备产多少斤?”
“平均一亩两千斤,七百亩高产田争取三千到五千斤,我们队里的干部、青年和妇女都种了亩产万斤指标的试验田。”(附图片)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在雪山下修水利
傣族妇女正在插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