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个数目字 傅达
在莫斯科高尔基博物馆里看到一个统计数字。1896年,当高尔基住在尼士尼诺甫戈洛德城时,他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这么多的文章:
小说和特写 41
文 章 10
文学评论 3
杂 文 207
共 计 261篇
笔多么勤!为报纸写作的兴趣多么大!还有,杂文写得多么多!
在我国,鲁迅、瞿秋白、韬奋、郭沫若等许多作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写得多,同报纸的联系密切,除了写小说、戏剧等大部头作品以外,他们也常常奋笔写短文章,写杂文,就当前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发言,进行每日每时的战斗。他们使自己的文学工作和报纸紧紧结合起来,和读者群众有亲密的经常性的联系。他们通过报纸,经常和群众见面,使自己的主张、意见和感情经常展示在群众之前,和读者谈心,和群众保持着思想上的交流。
在鲁迅所写的杂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关心的事物的范围是何等广阔,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又是何等密切。他是多么关心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多么热情地执着地为他们而战斗啊!在敌对阶级的压迫下,革命作家还想尽一切办法加强自己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作家和群众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客观的障碍足以阻挡这种联系。党的报纸比过去千百倍地增加着发行数量,它广泛地密切地联系着广大劳动人民,发挥着每日每时的宣传教育作用。作家们为报纸写作的志趣,自然也会比过去更加增强。当前的形势向作家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笔走龙蛇的机会。古人说要写“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东西,革命的作家们就是要把人人心中所有的东西变成自己笔下所有的东西,要运用杂文这一武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并对一切腐朽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
现实生活、国际形势,促使战斗者除了写重型的著作而外还要运用轻武器,在可能的条件下参加日常的战斗。他们应该有从事长篇巨著的壮志雄心,但是参加日常的战斗,通过报纸和人民保持息息相关的亲密的联系也是这种壮志雄心的一种表现。
需要高尔基、鲁迅那样的笔!要更多些!更勤一些!


第8版()
专栏:

寄给远方的朋友们
王主玉
亲爱的朋友,我在风厉云寒的乌苏里江畔,寄给你们一叶春天的信笺。
阳春3月,在秀丽的江南,已是蜂蝶翩舞、万紫千红的季节了;就是黄河两岸,也是柳叶舒青、百花吐蕾的时候了。可是,在祖国东北的一角——北大荒,却是鸟飞不下,冰雪盖地;柞树林还披着银色的罩衫,江河群山还满身冬装……然而就在这寒冷的土地上,却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我们来北大荒已整整一年了。一年前,密山铁道兵农垦局的解放牌卡车,正像奔流的长河,载着来自边陲、海岛和前沿坑道的转业官兵们。
那时,正是异常寒冷的时候,大雪飘飘,气温在零下十七度。但迎向我们的,却是北大荒人火一样的热情。沿途欢迎我们的接待站,簇拥着男女老少,举着红旗,挥舞花束,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我们仿佛回到了阔别的故乡,恨不得跳下车去,和欢迎的人群拥抱握手,纵情谈笑。但汽车的轮子在飞速地旋转,眼前的景象一闪而过;北风带路,雪花作伴,马达伴着豪迈的歌声,我们又奔向远方……。
一年前的今天,我们新的生活开始了。我们这北大荒的新主人,以战斗的姿态,迅速地安排了生活:厨房不够,就埋锅造饭;天冷,去砍柴烧炕;房屋缺少,就支起帐篷……我们到农场的第二天,还没有掸去旅途的尘土,就要求下田劳动。生产队长、曾经走过雪山草地的老场长,费了许多唇舌,也没有劝住大家,不少人跑向河畔、山坡,去拾粪砍柴,去巡视我们这新的家乡。嗬,这是多好的地方呵!大片的黑土,大片的树林;河川纵横,山高入云。富饶的家乡,富饶的北大荒!
现在,我们来北大荒一年了。一年来,我们用战士的手,用举过红旗的手,用拚过刺刀的手,用抡过铁锤的手,用拿过锄头的手,用结满老茧的手,在千里荒园上把黑土翻过来,揭去了北大荒的铠甲,种出了金色的粮食;在完达山上,在参天的原始森林里,采伐了三百万立方木材;在昨天野兽穿行、荆棘遍地的荒原上,修建了两条横贯垦区的铁路;在风天雪地的阻拦下,在零下三十度的奇寒里,平地上架起长虹,锁住蛟龙——我们修筑了大小十几个人工湖;在昨天的战壕边、碉堡旁,在被战争摧毁的废墟上,我们搬来了“火焰山”,烧得铁水奔流,……啊,我们的热汗滋润着北大荒,我们在大地上描龙绣凤!同志们都说,我们修理地球,地球也“修理”我们:我们把地球修理得斑烂多采;地球把我们“修理”得身心健康。
朋友们,这一切,是我们在祖国跃进的激流里,在我们共产主义的合唱队里,献出的一个小小的音符!而你们,战斗在海疆,守卫在马丁炉旁,穿行在戈壁滩上,劳动在丰产田里,奔驰在帕米尔高原,忙碌在三门峡工地……比我们有更大的战绩,更多的喜报,更高的凯歌,向祖国报捷,向毛主席献礼!
跃进的战鼓催促着春天的到临。今年北大荒的春天,也似乎来得早了。天气虽然寒冷,但在人们心里却早已是春暖花开了。就是在夜里,你也可以听见炼钢炉边的歌声,以及拖拉机粗犷的喉咙,伴着那工厂汽笛的尖叫,划破了草原的夜空。这声音不正是一支迎春曲调么?
春天来到了北大荒,北大荒的生活真是丰富多采!我们远方的朋友,如果你们能够来看看北大荒的刚健风貌,你们一定会爱上北大荒的。


第8版()
专栏:

贺新凉
祁连山人工造雨
杨纪珂
白雪寒峰积。望祁连冰川闪烁,铁山重叠。自古玉门关上路,难觅春风踪迹。但碛石愁堆戈壁。安得鲸喷泉万股,化黄沙千里平芜碧。新地貌,看今日。
红旗挥送冲霄翼。散长空干冰点点,冻云凝集。洒遍新翻阡陌土,闻报珍珠露滴。幸福事而今年月。绿水漫萦关塞曲,倩东风度入江南色。公社里,歌随笛。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漫谈程派
马少波
记得去年今日,郭老在公祭砚秋同志的时候,曾这样说过:“程砚秋同志的一生,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一生!”
一语论定,确切极了。在砚秋同志的一生中,真不曾虚度年华,他不仅在政治上一直保持了高洁的情操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终于在党的培养下,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革命的道路;而且作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勤恳终生,创造性地发展了京剧旦角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优美的艺术风格,为人民的艺术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砚秋同志是以表演悲剧著称的。他的演出剧目,的确悲剧居多。这与他在解放前所处的黑暗社会和他对于社会黑暗现象所采取的深恶痛绝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残酷压迫的旧社会中,一个正直的艺术家,听到看到的以至亲身遭遇的种种痛苦因而产生的抗议和愿望,总是想通过艺术形象把它直接或曲折的倾诉于世的,于是,在他演出的剧目中,不能不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是程派悲剧中最根本的素质,他绝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鲜明地表现出艺术家的政治倾向。砚秋同志嫉恶如仇、坚强不屈的品格,决定了他的艺术中健康的基调,他所演的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清歌一曲,往往使人热泪沾襟。当年马叙伦先生看了他的演出,就曾写下这样动人的诗句:
何必当年无定河,
且听一曲眼前歌。
坐中掩面人多少,
检我青袍泪独多!
热泪沾襟,会使人悲观绝望么?不,不会是那样,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通过艺术形象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判明善恶,扣人心弦,意味深长地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引导和鼓舞人们对邪恶事物进行斗争,给人以坚强的毅力和美好的愿望,这就构成了程派艺术丰富的人民性和鲜明的战斗的风格。当然,砚秋同志的喜剧也是好的,如“花舫缘”、“女儿心”、“红拂传”、“赚文娟”等。可能是由于他在旧社会中不平之甚,忧郁之深,在他的剧目中,喜剧显得特别少。
程派唱腔不但优美动听,而且富有感人的力量。人们喜爱程腔,多少年来风靡南北,真是到了迷人的程度。
程腔的特点,是柔中含刚,由于剧本中积极的思想倾向和赋予剧中主人公的坚强性格,砚秋同志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感情,十分严格地从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真实性出发,确切掌握历史条件和人物生活环境的特点,刻苦钻研,因而他的唱腔,听来幽咽婉转,曲折低回声中,蕴涵一种刚劲清新锋芒逼人的力量,深深地打动人心,这是程腔最可贵的特色。可惜砚秋同志在中年即开始发胖,晚年丰采更不似早年,因而在一些青年观众中几乎形成一种错觉,以为程派艺术,只是程腔而已,这是大误。其实砚秋同志的艺术,不但在唱腔方面有优异的成就,而且在创造人物形象方面,像表情、动作身段以至水袖工夫都达到了精确完美炉火纯青的境界。
砚秋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是经过了十分艰难曲折的道路的。砚秋同志幼年贫苦,学戏很早,最初跟荣蝶仙学过花旦、刀马旦;后来因条件关系改学青衣,青衣开蒙师是名旦陈孝云。从此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但是十几岁“倒仓”之后,嗓音未能全变,但也没有全倒,出现了一种“立音”,即所谓“脑后音”,内行叫作“鬼音”的。这种音能高能低、能伸能屈,但是不合乎当年青衣唱工的规格。老一辈认为这种嗓音唱青衣是没有前途的。后来,他拜王瑶卿为师,连王先生最初也为之惋惜,认为“鬼音没饭了”;可是王瑶卿毕竟是杰出的京戏教育家,他很爱惜砚秋同志,给予他很大的启发,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别开蹊径,这种嗓音如果模仿别人随俗当令就“没饭”,要“闯”就“有饭”。砚秋同志受到这种激励和鼓舞,更加发奋用功,在瑶卿先生的热心帮助之下,钻研创造,逐渐独创了自己的唱法,这就是以后脍炙人口幽咽婉转的程腔的开始。
砚秋同志是正确继承传统勇于创造革新的一员猛将。他力争上游,决不墨守成规,既尊重传统,打好根基,又以极大努力在传统基础上发挥独创精神,发展传统,特别是当自己的天赋条件不太好的时候,更加激励奋发,他认为作为京戏演员,嗓子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必须从歌唱、表演、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有了嗓子,还须善于运用。讲究唱法,必须根据条件创造革新,唱腔要作到美妙动听;但动听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深刻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感染观众,因而吐字要准确清晰,节奏鲜明,旋律丰富,感情充实,决不可有腔无字或者有字无腔。歌唱和表演必须形成有机的整体。不然的话,好嗓子也是枉费。砚秋同志的见解是正确的,岂止砚秋同志,像王瑶卿、言菊朋、周信芳、荀慧生……诸先生嗓音条件并不很好,不都是采取这样科学的态度才形成一家,独创了自己的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吗?
优秀的艺术必然受到人民的喜爱和尊重,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必然是前途无限的。今后如何继承和发扬程派艺术,在于继承者首先明确砚秋同志艺术发展的道路和规律,端正学习和创造的态度,切实掌握他的创造方法和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条件进一步发扬光大。砚秋同志生前是最反对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的。事实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必须认真地学习、继承,而又必须正确的大胆的加以创造和发展。我们回顾往事:谭鑫培之对程长庚,杨小楼之对俞菊笙,梅、程、尚、荀之对梅巧玲、余紫云、时小福、王瑶卿,甚至梅、程、尚、荀之间,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共同性,但又有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共同性和差异性,就是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也完全可以说明“百花齐放”的精神实质。
际此新春,为砚秋同志扫墓归来,有感录此。我们坚信程派艺术和其他各种各行优秀的艺术流派,都会“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而且必然是再结果,再开花,再结果的。年年岁岁看繁英,前辈的艺术将永远不朽!


第8版()
专栏:

宣传画 郭文堉 周光玠作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马(三题)
刘后贻
马 颂
人们常常用“一马当先”来赞美先进工作者,而将全国人民的跃进叫作“万马奔腾”。的确,除了马以外,我们很难找到其他更合适的动物来象征我们的大跃进了。
马的整个身体构造完全适宜于那种“所向无空阔”的奔腾活动。它的身材高大,身体结实而丰满,蕴蓄着充沛的精力。身躯挺直,腰围椭圆,就像一颗流线型的炮弹。四只脚轻捷而又细长,飞驰起来,就像箭脱了弦似的。再配上细而尖的耳朵,大又亮的眼睛,柔嫩的鬣毛和丝丝飘拂的马尾,它便成了美与力的化身。
马不只是形象优美而已,它还具有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它又是那么善良,从不欺侮弱小的动物;那么合群,热爱着集体的生活;那么驯顺,接受人对它的驾驭。
马一直是人类亲密而又忠实的朋友。从遥远的古代,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它就开始跟随着人类一起去劳动和战斗了。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实在是立了一分“汗马功劳”的。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人造行星时代,然而我们仍然需要马为我们服务。和飞机、火车、汽车一道,马仍然是我们的重要运输工具。在苏联,经过良种繁育和训练出来的马,有的每一次能够拉十多吨重,有的每一分钟可以跑一公里远。虽然比起机械动力来相差很多,但是土洋并举,两条腿走路,马仍然是帮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分重要力量。
马马虎虎
为什么说粗心大意要用“马马虎虎”的形容词,现在恐怕无从考证。大约是:比方小孩画马,由于粗心或者技术不纯熟,画出来,又像马,又像老虎,所以就叫马马虎虎了。
至于在认识上,即使是小孩,也不会“指虎为马”的。而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两者在演化的道路上,却更是走上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马是吃草的,老虎是吃肉的,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和这种食性是完全适应的。
由于在辽阔无际的草原奔跑觅食以及逃避被其它猛兽侵害,马的身体发展得很高大,腰围椭圆,脚细长有力,具有单趾的蹄。而老虎则是以扑杀别的动物为生,总是隐蔽在山林或密草丛中,身体矮壮,腰围浑圆,具有锋利的爪子。
马的腿长了,颈也不能不长,不然,它就很难吃到地上的草。同时,颈长了,抬起头来,可以看得更远。加上它的眼睛生在脸的两边,眼睛光轴间的角有一百多度,可以看得很广很远。而老虎却相反,颈很短,这对它扑食别的动物更方便些。老虎的眼睛生在脸的正前方,眼睛光轴间的角只有十几度,所以看东西看得很准。
马的门齿会切草,犬齿没有(雌)或者很小(雄);而老虎的门齿则不很发达,犬齿却尖利得像一把刀。马的颊齿齿冠很高;齿面有弯弯曲曲的沟槽,既耐磨,又经久。老虎的颊齿则很尖利,好像三尖的小凿刀似的,这对于它食肉显然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植物消化是比较困难的,马的肠子弯而且长;肉类消化是比较容易的,老虎的肠子就比较短了。
不仅身体构造不同,它们的生活习性也是各异的。马是爱好和平,喜欢群居的;而老虎则侵略成性,而且是很孤立的。
从森林到草原
现代的马形象优美,奔驰起来所向无前,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自古如斯”的。
感谢古生物学家们几百年来的努力,特别是俄国古生物学家科瓦列夫斯基的研究,马的演化史在所有动物中是被研究得最详尽、最彻底、最系统的了。
早在五千万年以前,在原始灌木林中,生活着一种“始马”。它们只有小猎狗那么大,身体弯曲,前肢四趾,后肢三趾;它的臼齿又低又小,上面的折皱也很简单。这一切对它的生活环境是很适应的。它可以在灌木林中潮湿而柔软的泥土上跳跃自如,吃着灌木柔嫩多汁的树叶,而无需太多的咀嚼。
这样经过了三四千万年,森林地带逐渐消失,地球上开始形成了辽阔无际的草原地带,而与此相适应的是一种三趾马。
三趾马是一个广泛的名词,它代表着一种从始马到现代马的过渡类型(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就是现代马的直系祖先)。它的大小相当于一头小毛驴。它的每只脚都有三个趾头。当它在坚硬的草原上奔驰的时候,它的体重主要落在中趾上,而当它在湖沼地带散步的时候,它的两个侧趾又可以张开,构成宽大的脚掌,使它不致滑倒,或者陷身泥淖。它们开始吃干草和坚硬的禾本科植物,牙齿也就逐渐强大、结实,同时齿冠增高,齿面也有了折皱了。
现代马的出现,还不过一百万年。它们已经完全是一种草原性动物。它们的身体更加高大,脚变得更细长,趾也只剩下一个中趾,而且获得特殊的发展,因而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了。它们完全吃草原上带沙土的草类,牙齿更加壮大、结实,齿冠更高,齿面的折皱更加显著。
马的演化史也就是从森林到草原的生活过程。身材由小到大,腿由短到长,脚趾由一般到特殊,而牙齿由低级到高级地变化着。


第8版()
专栏:

积肥造肥为丰收 河北蔚县民间剪纸厂 王万金 宗有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