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关于基础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几点体会
中共清华大学公共教研组总支书记 李卓宝
一、基础课不但不能取消而且必须加强
自从清华大学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基础理论课(即数学、物理、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公共必修课,简称基础课)教学工作中那种脱离实际、脱离专业要求、盲目追求抽象理论的缺点,暴露得更加明显了。人们迫切要求基础课能尽快的纠正这些缺点,赶上需要。但是怎样使基础课联系实际、结合专业呢?这个问题是曾经有过争论的。
经过争论,我们对基础课在培养红色工程师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物理课为例,它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系统理论,为学习专业准备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对整个物质世界有一个全面统一的了解,因此在物理课中讲授物质现象及其运动的各种规律,就不能孤立地去讲,必须要讲清它们在自然规律中的地位、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物理学中声、光、热、力、电、分子物理、原子物理等几个部分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不去研究这些联系,只是孤立的去讲每一个章节,将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基本规律的透彻理解。这样一个任务,技术基础课显然是分担不了的。又如把化学课取消掉,只在专业课需要化学知识时再补充上去,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片断零碎的,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如果学生只分别知道炭和锗的性质、用途,而不知道在门得列夫周期律的系统理论基础上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不可能产生煤灰里有炭就可能有锗的预见,从而在煤灰里提炼出锗来。事实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要讲好某一个专题,或某一个片断,是十分困难的,其结果往往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知识质量。
基础课要为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但这并不是专业课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必须要使学生在广泛的深刻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的专业知识,只看见今天,不看见明天,就不能使学生适应今天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形势。科学技术部门的新发现、新创造,应该在基础课中迅速得到反映,使基础理论能够促进专业采用新技术,促进生产不断发展。例如超声波与放射性同位素,在不久以前还是近代物理学中的问题,但在最近已开始在各种不同的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取消或削弱基础课,是与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师不相适应的。此外,这样做也不符合通过基础课培养同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要求。
应该承认,如果基础课不克服脱离实际的缺点,积极进行改革,要使它起上述作用是不可能的。但是,取消、拆散或削弱基础课的做法更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工作,使基础课沿着联系实际、结合工程专业,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方向改进,以发挥它在培养红色工程师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在联系实际结合工程专业,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原则指导下积极改进基础课
基础课教师肯定了联系实际、结合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专业)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方向以后,并不等于说问题就解决了。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结合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可以以“应用为纲”来一番大改革,即打破过去的理论系统,根据专业需要,另编系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结合专业只能是举几个例子,否则就会违反了原来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降低理论水平。我们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是片面的。
基础课的基本任务是讲授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与规律,过去课程中的理论系统大体上反映了客观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不宜轻易根据人们应用它们时的顺序或作用大小去变动它。而且由于它是讲述最基本的自然现象与规律,因此就必然带有普遍性,在各种工程技术科学中一般都会直接或间接碰到。随便去削减基础课的内容,和随便改变它本身的系统,都是不妥当的。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理论本身的削弱。
基础课还应该根据各系不同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讲述。曾有同志把有目的、有重点的讲述,理解为基础课专业化,即如把普通化学改为“电工材料化学”等,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因为基础课是讲述自然界一般的规律,它大体上对各系都是合适的。把基础课专业化,就是忽略了它的普遍性。当然,只看到普遍性而看不见特殊性也是不恰当的。我们说有目的、有重点的讲述,主要也是指针对各系不同的要求,结合各系的专业,把理论讲得更深入透彻,而不是去代替专业课。与这个问题相联系,也曾经有同志认为,为了使基础课更好配合各系需要进行教学,应该把基础课教研组拆散,把教基础课的教师分到各系去。我们认为教不同专业的教师,在结合专业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别性,但是因为他们所讲授的,却都是同一门基础理论课,因此他们的共同性也就更大。这样一些教研组在研究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上都将起着很重大的作用。不过,为了大家深入学习专业,把教师在教研组内分成小组,到各系去参加生产、科研,并共同研究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讲述,则是完全必要的。因此,那种认为教研组可以拆散的意见,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恰当。事实上,教师分成小组,深入各系以后,整个基础课教研组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特别是目前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都不高,离独立解决问题的要求还很远,这就要求教研组的领导除了组织大家学习专业以外,还要及时帮助大家总结概括共同的经验,组织大家对各种不同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基础理论的教学水平与科学水平。
由于联系了实际,结合了专业,各个教学环节都有了新的创造。我们认为基础课的教学仍然应该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是在适当的时候,辅以结合生产实际的现场教学、结合专业的实验、习题课上进行讨论,效果却是很好的。如材料力学教师,过去讲课比较抽象,同学也感到难以理解和运用。这次讲完复合抗力的基本理论以后,进行了现场课,把学生带到车间里去,指导同学运用学到的理论对车床主轴进行支承简化受力分析,最后画出构件的内力图,提出增加强度、刚度的方案。使学生了解怎样从工程实际中简化出力学问题和如何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也培养了同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现场课有比较大的局限性,花的时间多,不容易满足全面训练,因为实际问题多半是比较复杂的,不易做到循序渐进,而各教学环节都有其各自的作用,因此不能完全代替讲课和习题课,只能组织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有目的的进行。物理教研组过去做偏振光原理实验时,只让学生用糖量计去测量糖溶液的浓度,结果学生学专业以后,需要用光弹性来测量坝的应力分布,不会用偏振光原理来解释这个现象,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这学期物理教研组的教师们结合专业改进了这个实验,使实验内容密切与光弹性相结合。像这样的改革实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了解,达到了以实验检验理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给学生以基本物理训练的目的,而且丰富了物理实验的内容,帮助同学初步懂得如何应用这个原理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受到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当然过去有不少原有的物理实验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简化了实践中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物理概念,掌握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能轻易地改动。
三、基础课教师在学好本门业务的同时必须深入各系虚心做工程实际与专业的小学生
如何使基础课教师迅速掌握生产与专业知识是个首先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也曾经有过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基础课教师,主要是搞理论的,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让他们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只要翻翻专业书,和专业课教师谈谈,找几个工程实际的例子就可以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工业大学里的基础课教师应该选择一种专业,像学生一样,进行补课,务使若干年后,达到工程师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彻底掌握专业课的需要与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过去教学工作中严重脱离实际脱离专业的问题,首先要求基础课教师老老实实当生产实际与专业的小学生,放下架子,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向一切懂得工程技术知识的人们学习,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切实体会与真正掌握专业的需要与要求。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就必须和学生一样,从一年级学起,这样的要求是不必要的,而且这样一个学习方法,显然是少慢差费的。因为基础课教师是其本门科学的专家,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是熟悉工程知识、掌握一些工程技术,能够从事研究工程实际中基础理论问题的基础理论专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贯彻,给基础课教师广泛而深入的参加各系的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创设了极有利的条件,使他们有可能在实践中多快好省地掌握工程技术知识与技能,从而深刻体会专业课的需要。如有一位教土木系的化学教师,过去对土木系有什么化学问题了解得很抽象,后来他参加了造粘土水泥的劳动,就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粘土水泥含有什么成分、粘土成分和分子结构对水泥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粘土经过煤窑燃烧变成水泥又有什么样的化学变化;水泥制成后,颜色性能不一样等等化学上的问题,这又是什么原因?……等等许多化学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光靠翻翻书,请专业教师介绍介绍是很难了解得到的。教师参加并熟悉了生产以后,教师的理论知识才真正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们亲身参加到生产中去认真钻研。基础课教师参加各系的科学研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快的熟悉专业,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物理教师参加机械系程序控制机床某一方面工作的研究,就面临着要在反馈系统中解决光栅的应用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也就有力地推动了他们提高自己的光学水平。
教师参加了各系的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就可以很快地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但这还不够,还应让教师系统地学习一些主要的专业理论,特别是技术基础课,它不但是基础课的后续课程,而且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部分。各教研组根据这一原则可选择自己相关的课程进行进修是有好处的,虽然,这种学习一时也可能看不见功效,但是我们相信从长远来看,好处会是很大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又为基础课教师组织了业余专业进修班,组织他们学习必要的专业课,进行有关的参观、实验、实习等活动。
基础课教师必须要掌握好本门业务,达到一定的要求,否则即使是学习了工程实际知识,了解了专业的需要,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对各种不同程度的教师,必须要有不同的安排,务使他们每个人都能从原有的基础出发,以最快速度把自己培养成为熟悉工程知识,掌握一定工程技术,能够从事研究工程实际中基础理论问题的基础理论专家。
四、建立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
基础课结合了专业不但使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质量提高了,而且对专业课也逐渐发生了影响。有这样一个例子,教水利系的物理教师过去做电磁感应原理的实验,就是简单的测一个线圈的磁场,学生做完以后很快就忘了,也不知道怎样用。这次物理教师到系里去发现水利系测水流速度的仪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于是回教研组以后,经过改进,排出了一个流速仪的实验,使同学结合专业更深入的掌握这个原理和测磁场的方法。与此同时,又帮助水利系改进了这个仪器。后来同学又在专业课中,进一步在物理教师改进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做出了一个简便准确的流速仪,提高了水利系这个实验的水平。至于在基础课中增加有关尖端科学的内容,则更能促进专业课水平的提高。这些例子,有力的说明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我们深信,在党的教育方针照耀下,加强这方面的合作,将会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赶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第6版()
专栏:

党团干部兼任教师 结合实际系统讲授
华东师大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
新华社上海10日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这学期采取由党和共青团的干部兼任政治课教师,课程内容实行系统理论讲授和当前形势与任务教育并重的办法,加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全校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空气空前浓厚。
华东师大这学期共开设“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等三门政治理论课,另外规定每周有三小时对全校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三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全校统一规定为每周六小时,其中三小时上课,三小时自学和讨论。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三年级学生学政治经济学,四年级学生学哲学。师资方面,改变了过去全部由专职政治教师任教和政治教师不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情况,将部分政治教师下放到系,所有政治教师尽可能兼任一部分系的党和团的工作,使政治课教学更好地联系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校内主要政治工作干部,如党委书记和委员、各系的党总支书记和部分委员,以及学校共青团组织的主要负责干部,兼任了政治课教师。学校还准备有计划地聘请中共上海市委和区委的负责人,以及富有斗争经验的老工人、老农民参加学校政治课的讲授。全校政治教师共同组成马列主义教研室,由党委书记任教研室主任,在党委领导下,统一负责全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本学期兼任政治教师的党和团的干部,主要是分别讲授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课,系统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教学计划规定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晚上,是马列主义教研室政治教师集体备课时间,由党委书记主持召开备课讨论会。集体备课会主要是讨论讲授重点、要求,以及一些理论性问题和分析学生中的主要思想倾向。通过这样的备课讨论,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的阐述,又不脱离当前实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课第一单元(学习六中全会决议)中国内外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部分,是由党委副书记陈准堤主讲。他根据全校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引用大量事实说明“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道理,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学生们普遍反映,听课后把平日读报中许多模糊零碎的现象串连起来,条理清楚了,对国内外形势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学校还对政治课程的某些部分采取先由教师作启发报告,学生自学、讨论,最后再由教师结合讨论情况进行系统讲授并作总结的方法。学生们在讨论中情绪十分热烈。
这学期政治课实行新的教学方法以来,师生一致认为效果很好。学生们感到既学到了理论,又解决了实际思想问题,懂得运用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实际。因而学习空气空前浓厚。很多学生把学好政治理论列为自己红专规划的第一条。


第6版()
专栏:

湘西地区普遍建立妇产院
用新法接生的三万多婴儿个个身体健康
本报讯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公社化以后,在深山苗寨、土家族寨等高寒山寨普遍建立了妇产院。在这些妇产院进行新法接生的产妇,已有80%以上。新法接生的三万四千多个婴儿,个个身体健壮。
解放前的湘西,婴儿得破伤风的很多,死亡率曾高达50%。“只见娘怀胎,不见崽走路”,正是当时悲惨的写照。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确保各民族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在农村建立了五百一十二个新法接生站,广泛地开展了新法接生好处多的宣传教育,几年来新法接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婴儿的死亡率已大大减少。
人民公社化后,为了使产妇得到更好的生育条件,各公社共建立了七百六十多个妇产院,设立产床二千七百六十五张,四千二百多名接生员,日夜为产妇辛勤的忙碌着。
各民族产妇在产院里,不但休息得好,而且获得了良好的营养,凤凰县东风公社老田冲苗区产妇院的产妇们,在产期中每天都能吃上由接生员煮好的糯米稀饭和甜酒。在产妇院里,产妇们什么也不用操心,热菜热饭送到床边,婴儿的服侍、尿片的洗刷都由接生员做。产妇们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到比娘家还亲,比自家还温暖。  (孟繁勤)


第6版()
专栏:

打破迷信和男子一样挖渠积肥犁田
云南各民族妇女踊跃参加生产
本报昆明10日电 “高潮到来新事多,犁田姐姐笑呵呵,过路人儿不识宝,错把姑娘叫大哥”。
这是人们称赞云南各族妇女在大跃进中,冲破种种迷信思想,积极大胆参加各种劳动生产的一首民歌。目前全省各族妇女已有90%以上参加了田间劳动和工厂劳动,农村妇女的出勤率跃进到95%以上,在完成各项任务中发挥了巨大的力量。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去年修水利的民工中,各族妇女就占了71%。对去年怒江粮食翻六倍的高额丰产起了很大的作用,打破了过去认为妇女不能修水库的迷信。在抗旱斗争中,各处妇女挖了成千上万个“三八”妇女沟、妇女坝、夫妻井、姊妹井等,和全民一道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威胁。妇女们去年完成了大春需肥量的90%,目前又投入了争取1959年农业更大跃进的积肥造肥运动。历史上从来没有积肥习惯的傣族、彝族、哈尼族等许多妇女过去不仅自己怕脏不积肥,也不准参加积肥的丈夫进房门,现在都带头淘厕所、挖沟泥、挑大粪。在这些民族中,还流传着“妇女挖田,天旱三年”、“妇女犁田牛会哭”等迷信思想,一些汉族地区也有“妇女犁田,男人不光彩”的说法。现在这种情况都改变了,全省出现了几十万个妇女犁田能手,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在工业战线上,全省上百万妇女都参加了大战钢、铁、铜及各项新的工业建设,到处建立了“刘胡兰”、“花木兰”炼钢炉、“姊妹炼铁炉”和“十大姐炼铜炉”,办起了数万个由妇女操作的工厂。
在党的教育及总路线的鼓舞下,各族妇女通过劳动实践,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处都是争上游的热潮,仅曲靖、昭通两个专区,在大跃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妇女就有十万多人。全省约有几十万打炮眼、爆破、操纵飞兜、制造与使用手推车的妇女能手。


第6版()
专栏:

找出林木速生丰产的捷径
全国林业科学技术会议提出重点研究任务
新华社10日讯 3月5日结束的全国林业科学技术会议,号召全国林业科学工作者围绕林木速生丰产的目标,大力开展研究工作,改进林木生产技术。会议确定:1959年中,将在全国范围内对九十一种用材和经济树种的新林和幼林,进行速生丰产的培育试验,其中六十一种树种的速生丰产指标、措施,已进行了讨论和规定。会议要求全国林业研究单位都把这一工作列为重点任务。
会议着重讨论了人造木材、林业化学、森林保护、林业机械化等重点研究项目,确定了这些项目今年的具体任务;并根据“全国一盘棋”的精神,结合各地条件、情况,对1959年的林业科学研究计划进行了平衡和安排。
会议指出,开展林木速生丰产科学研究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在时间上、数量上充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对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迫切需要。过去,人们认为林业生产一般必需三、五十年,甚至百多年才有收获,而且是一种较粗放经营的事业。根据解放以来许多地区林木丰产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只要抓住深翻、施肥、合理密植、加强抚育、注意水土保持、及时防治病虫害、选用良种壮苗等几项丰产关键,一些速生树种是完全可能在十至十五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内成材,每亩蓄积量一般可达三十至五十立方公尺。如贵州锦屏建丰社十八年杉,每亩蓄积量达四十八点五立方公尺;湖南会同县吉朗人民公社八年杉,每亩蓄积量也达十九点一立方公尺。又如南方有些地区的油茶壮龄林亩产超过一百五十斤;北方有些地区的核桃单株产量也达到一百斤以上,都比过去同类林木的平均产量翻十几番到几十番。这些事实为林木速生丰产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方向。
会议认为今后林业科学研究的任务,不仅在于找出林木速生丰产的途径和措施,还必须找出达到这一目的的多、快、好、省的办法。为此,必须一方面针对不同树种和地区条件,采取一切可能的丰产措施进行试验,探讨林木速生丰产在一定条件下的可能限度;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各项技术措施的比较、观察和探索新的最经济的最有效的办法。木材生产的布局,应以就地培育、就地使用为原则,并以平原地区和缺材地区为首先发展的对象。
会议确定今后木材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一、如何合理使用木材和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提高出材率,进行防腐、干燥和木材性质的研究,以提高木材质量,延长木材使用年限;二、利用废材废料发展人造木材;三、寻找木材代用品,首先是综合利用竹材。会议指出,为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成效要尽快把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践;既应重视研究工作,也应重视推广工作。
会议一再强调党的领导是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最根本的保证。
这次会议是由林业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各省林业科学技术工作领导干部和科学工作者代表;还有部分人民公社林业科学工作者代表和林业劳动模范。


第6版()
专栏:

在罗昌秀家里
本报记者 周祖佑 王焕斗
正当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时节,我们访问了四川省宜宾县活着的白毛女罗昌秀。她现在是宜宾县风仪人民公社社员,全县的先进生产者。她的丈夫文树荣是公社生产队长。
走进她家,我们看到罗昌秀和她的婆婆围坐在火炉边。罗昌秀正给新生的孩子喂着奶,婆婆在做鞋。罗昌秀原来雪白的头发正在转青,她的脸庞也开始丰满和红润起来。她亲切地给我们让坐,拿出收获的花生和甘蔗,招待我们。一会儿,文树荣回来了,他一边愉快地逗弄孩子,一边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谈起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从1957年结婚后,经常在一起出工、一起休息,夜晚,夫妻俩还一起学习文化。去年他们一共做了三千多个工分,是公社的“两个全劳动力”。罗昌秀在劳动当中,从不知道疲倦,去年,虽然多次到县城开会和治病,但是,她仍然作了一千二百多个工分,比一般妇女干活还多。去年10月,社员们日夜为钢铁厂运输物资,因为罗昌秀怀了孕,运输任务一来,大家都瞒着她不让她知道,但是,集合时,罗昌秀却背着背篼赶来了。去年秋收时,罗昌秀发现地里还有玉米和黄豆没收干净。她马上叫丈夫和她一起在地里收拾了两天,拾来两、三百斤黄豆和许多玉米。她说:“都是公社的东西,不该抛撒了。”由于她劳动积极,春节时,她得到五十元奖金,两个人领得了双薪。文树荣指指房里的新帐、新被、新衣、新鞋说:“这都是近两年添制的。原来就缺少一个孩子,可现在……”谈到这里,文树荣眉开眼笑地拍拍儿子。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我们不约而同地都对这问题感到兴趣。文树荣回答说:“我们叫他‘关怀’!”文大娘连忙插嘴说:“都是共产党的关怀,人民政府的关怀。要不,莫说生孩子,我们昌秀都早死在深山老林里了。我们就给孩子取名叫‘关怀’”。这时,我们环顾屋子四周,大门上,一幅鲜艳的红色对联:想从前,荒山野林饱受饥寒苦;看如今,丰衣足食幸福生活甜。是的,想想过去,比比现在,人们不能不为这位曾经历尽人间辛酸的贫农女儿感到幸福。
一个阴雨的日子,罗昌秀亲自引我们爬上断头山,攀藤附葛,万分艰难地在山腰找到一个岩洞。这就是罗昌秀曾经度过十七年苦难生涯的岩洞。去年大跃进以来,断头山上办起了工厂,曾有人主张把岩洞毁掉,罗昌秀自己要求把它留下来。是的,让它永远保留下去吧!它会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从狭窄的洞门爬进去,里面只有四、五尺见方的一隙空地,蹲在地上,不小心会撞着洞顶。洞里残留着干枯的野草,和一堆堆野果核,一股阴森潮湿的冷气,令人感到透骨的寒意。罗昌秀告诉我们说,她被地主恶霸逼得上断头山时,还是个十六岁的孩子。年年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在山上一直吃着大脚菇、野果、丝栗子、草根……,有时连这些东西也找不到,她就忍受着难熬的饥饿。无论白天夜晚,她都住宿在草丛中、山洞里或崖壁下。山高林密,风暴雨大,常常遇到毒蛇、狼豹。后来她的头发也逐渐变白,她曾经有几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一想到年老的母亲和六岁的弟弟,想到一家的冤仇,她决心勇敢的活下去,斗争下去。
罗昌秀悲痛地向我们回述了这些往事以后,激动地说:我真没想到,我终归盼来了今天这样的生活。她要我们帮她带个信,向毛主席问好。(附图片)
罗昌秀和她的儿子。
罗昌秀(右一人)在和社员们一起在山上植树造林。
罗昌秀在婆婆和其它女社员的帮助下,学会了做家务活。
罗昌秀在跟丈夫文树荣学认字。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6版()
专栏:

永远告别以艇为家的生活
珠江区大批水上居民在陆上定居
新华社广州9日电 广州市珠江区大批水上居民迁移陆上定居,结束了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以水为乡、以艇为家的生活。据最近统计,已经有五千多户水上居民先后迁居陆上,剩下的五千多户今年内也将全部迁居完毕。
协助水上居民上陆定居的工作,早在1956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珠江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珠江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水上运输区,水上人民逐步迁移到陆上居住。”广州市党政领导机关和各有关部门,对这项关系水上人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很是重视。两年来,市人民委员会先后拨出了专款六十多万元,作为协助水上居民迁居的建设费用。有关部门并先后拨款在陆上建设了三所水上居民新村和一批水上居民宿舍。
近来,随着各项生产建设大跃进,水上居民已经基本上就业,具备了大规模迁居陆上的条件。同时,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也要求较快地协助水上居民迁居。因此,中共广州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领导这项工作。市房屋管理部门除了在调整房子时优先照顾水上居民以外,并开始再建一批水上居民住宅,其中包括六幢三层楼房。水上居民职工较多的广州海运局、等单位,也都采取增加职工宿舍和优先照顾水上居民职工等办法,协助水上居民中的职工家属移居陆上。
水上居民都把移居陆上看成一件大喜事,他们同声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亲切关怀。(附图片)
迁到陆上的水上居民在政府拨款办的工厂里工作。
 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摄


第6版()
专栏:

珠江水上人家上岸来
新华社记者 陈信贤
近来,广州市的水上人家相继迁移到陆上定居,过去排列在珠江岸边作为水上居民“住宅”的小艇,正在一天天地减少。
多少年来就盼望到陆地定居的水上人民,曾经用“世世水为乡,年年艇作家;浮沉波浪里,生活海天涯。”的诗句,反映他们千百年漂流生活的情景和要求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可是,在旧社会对水上人民的传统歧视下,他们这个合理的愿望只是世世代代的幻想,永远不能变成现实。在旧社会里,统治阶级曾经规定过:不准和陆上人家通婚,不准在陆上做买卖,更不用说到陆上定居的事了。在芳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凄惨的故事:一对水上人家夫妻,因为两个孩子先后掉进江里淹死了,他们就带着剩下的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和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迁到陆上,偷偷地在一处偏僻的河边搭了一间茅屋,想在那里住下来。这事被当地一个恶霸发现了,立即强迫他们在三天内交足三年地租,否则便要他们把女儿作抵偿。这对夫妻被迫准备迁到别处去的时候,又被恶霸发觉,恶霸的爪牙把这对夫妻打晕了后,把他们未满周岁的孩子抛到江里去,并把女儿抢走。这对夫妇醒来发现他们心爱的孩子都没有了,便双双投水自尽。
可是,水上居民在旧社会里的凄惨生活,已经永逝不返了。现在,珠江沿岸荔湾、二沙头、科甲、东朗等地,都建起了渔民新村、船民新村、居民新村和居民宿舍,给水上人民安排下舒适的住宅。还有许多水上人家搬到了陆上街道住宅区和职工宿舍区。在沙面,这个从前曾是帝国主义霸占的“租界”区里,现在也搬进了一些水上人家。而在解放前,有的水上妇女虽在沙面江边划了一辈子小艇,却从未敢上岸看看。迁居沙面的水上人家多是铁路职工家属,由于他们一向住在水上,以艇为家,没有床板、蚊帐,也没有桌椅。铁路工会照顾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买了床板、蚊帐。有的邻居怕他们不习惯陆上生活,还热情地帮助他们料理家务。
在二沙头渔民新村里,坐落着六排整齐的平房。每座屋内都有一厅一房,或者一厅两小房,有厨房、浴室。这些房屋的主人把地板、玻璃窗擦得亮晶晶的,许多人家还在粉白的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住宅周围有供销社、食堂、托儿所,还有渔船维修厂、麻缆厂、鱼具加工场等。许多男女渔民在场里忙着编麻缆、修补渔船工具,到处呈现着一片欢乐景象。
荔湾水上居民宿舍建在荔湾公园旁边,在两排并列着的三层楼房中间,还有一片花圃。这里每一层楼都有厨房、浴室和厕所。当记者到这里来访问的时候,被一位老大娘热情地招呼到她家里去。这位老大娘兴奋地告诉我说,她现在和儿子、媳妇、孙儿们都住在一起了,而在过去,她们一家人却分在三处:她带着两个大一点的孙儿在黄沙河上摆渡,媳妇在荔湾里划“洋板”,儿子又在另一处码头干活。现在一家团聚的生活,使老大娘感到无限的幸福。
水上居民移居陆上,不仅使他们居住安定,而且也便于他们参加国家的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现在,这些水上人民中有许多已经参加了国营工厂、企业工作,更多的妇女则到街道办的工厂里参加生产。至于各个渔民新村、街道民办的工厂、工场,那就更多了。迁到陆上的水上居民,过去没有参加生产的,现在已经全部就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