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吉祥如意
梁汝怀
吉祥如意,是过去一句新春见面时的吉利话。它反映着人们的最好的愿望,在一年之始,相互祝福。在今年,它反映了我们当前的满眼春光:我们有最大的吉祥,最大的如意。
东风日盛,西风日衰,社会主义光芒万丈,资本主义日暮途穷,这是多么大的吉祥如意!工业农业大丰产,钢煤粮棉翻一番;人民公社旭日东升,开辟了一条前途无限的康庄大道,这是多么大的吉祥如意!六亿人民提高觉悟,解放思想,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有统一的意志,又有个人的心情舒畅,以飞跃的速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高歌前进,这又是多么大的吉祥如意!* * *
解放以前,每到春节,人们爱贴一张年画:天官赐福。而现在我们这最大的吉祥如意,却不是天官所赐,是六亿人民在党的指引下鼓足干劲,苦干实干巧干得来的,是我们突破了许多困难以后得来的。我们也遇到过一些不尽如意的事,但是我们群策群力,把它们转化为如意。
因为,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是从实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的,是从发展的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是从全部的、联系的而不是从局部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的。我们看到,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这个伟大的事业,代表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它的前途一望无边,光辉夺目。这样宏伟的事业,这样光辉的成就,正是最大的吉祥,是最大的如意。它将要用金光闪烁的字句载入史册。
* * *
自然,我们也并不是盲目乐观主义者。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正在向地球开战。这个敌人是我们过去不大熟悉、甚至很不熟悉的。它虽是在我们脚下,但是却一直把我们压得很苦。在这场长期的战斗中,需要加倍的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多谢去年的大跃进,为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好经验,我们开始摸到了战胜这个敌人、驾驭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一些门路。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它是独立地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和作用着,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但是,我们一经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意识而作用着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次)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驾驭了自然,我们如意的事情一定会越来越多。
* * *
我们也没有忘记,地球上还有另外一小部分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要使最大多数人不称心,不如意。尽管他们现在从表面上看来,在一定的地盘内还能横行霸道,逞快一时,把广大人民践踏在脚下,把成百成千的共产党人投进监狱。可是,他们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而历史潮流永远是无情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最大的不吉祥,最大的不如意属于这批人。毁灭的下场正等着他们。历史上这种例子还少吗?
而我们,在同地球作战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这批吃人者的斗争。
春风得意,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第8版()
专栏: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冰心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他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他吵醒。
大雪纷飞。砭骨的朔风,扬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们心里带着永在的春天,成群结队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去吵醒季候上的春天。
我们在矿山里开出了春天,在火炉里炼出了春天,在盐场上晒出了春天,在水坝上砌起了春天,在纺机上织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铁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汹涌的海洋里捞出了春天,在鲜红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挥舞的笔下写出了春天……
春天揉着眼睛坐起来了,脸上充满了惊讶的微笑:“几万年来,都是我睡足了,飞出冬天的洞穴,用青青的草色,用潺潺的解冻的河流,用万紫千红的香花……来触动你们,唤醒你们。如今一切都翻转了,伟大呵,你们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
春天,驾着呼啸的春风,拿起招展的春幡,高高地飞起了。
哗啦啦的春幡吹卷声中,大地上一切都惊醒了。
昆仑山,连绵不断的万丈高峰,载着峨峨的冰雪,插入青天。热海般的春气围绕着它,温暖着它,它微笑地欠伸了,身上的雪衣抖开了,融化了;亿万粒的冰珠松解成万丈的洪流,大声地欢笑着,跳下高耸的危崖,奔涌而下。它流入黄河,流入长江,流入银网般的大大小小的江河。在那里,早有亿万个等得不耐烦的、包着头或是穿着工作服的男女老幼,揎拳掳袖满面春风地在迎接着,把它带到清浅的水库里、水渠里,带到干渴的无边大地里。
这无边的大地,让几千架的隆隆的翻土机,几亿把上下挥动银光闪烁的锄头,把它从严冬冰冷的紧握下,解放出来了。它敞开黝黑的胸膛,喘息着,等待着它的食粮。
亿万担的肥料:从猪圈里,牛棚里,工厂的锅炉里,人家的屋角里……聚集起来了,一车接着一车,一担连着一担地送来了。大地狼吞虎咽地吃饱了,擦一擦流油的嘴角和脸上的汗珠,站了起来,伸出坚强的双臂来接抱千千万万肥肥胖胖的孩子,把他们紧紧地搂在怀里。
这些是米的孩子,麦的孩子,棉花的孩子……笑笑嚷嚷地挤在这松软深阔的胸膛里,泥土的香气,熏得他们有点发昏,他们不住地彼此摇撼呼唤着叫:“弟兄们,姊妹们,这里面太挤了,让我们出去疏散疏散吧!”
隐隐地他们听到了高空中春幡招展的声音;从千万扇细小的天窗里,他们看到了金雾般的春天的阳光。
他们乐得一跳多高!他们一个劲地往上钻,好容易钻出几尺深的泥土。他们站住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春天的充满了欢乐的香气,悠然地伸开两片嫩绿的翅叶。
俯在他们上面,用爱怜亲切的眼光注视着他们的,有包着花布头巾笑出酒涡来的大姑娘,也有穿着工作服的眉花眼笑的小伙子,也有举着烟袋在指点夸说的老爷爷……
原来他们又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春天在高空中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笑着自言自语地说:“这些把二十年当作一天来过的人,你们在赶时间,时间也在赶你们!……”
春天掮上春幡赶快又走他的云中的路。他是到祖国的哪一座高山,哪一处平原,或是哪一片海洋上去做他的工作,我们也没有工夫去管他了!
横竖我们已经把春天吵醒了!
1959年2月6日


第8版()
专栏:

春联选干劲冲天建祖国,红旗如画舞东风。幸福无边放声为人民公社高唱,前程似锦立志作共产主义新人。红旗飘扬祖国建设日千里,和平万岁世界人民心一条。


第8版()
专栏:

评剧为什么叫评剧?
 胡沙
春节期间,要演出很多评剧节目如“苦菜花”、“包公三勘蝴蝶梦”等;北方观众,长期以来,也都熟悉和喜好评剧这个剧种。然而评剧为什么叫做评剧?恐怕还有许多人弄不清楚。
评剧为什么叫评剧呢?说起来话长。评剧是近几十年才从河北省冀东地区发展起来的。评剧的创始者们如果活着,今天也只有八九十岁。这些创始者多半是农民,由于生活贫苦,只得在农闲时到各村或集镇打莲花落谋生。这种莲花落形式在冀东很发达,许多村子差不多都有莲花落艺人。在1891年(光绪十七年)左右,东北的蹦蹦艺术,现在叫做“二人转”的,顺着铁道线传到了冀东。蹦蹦艺术用一旦一丑,且歌且舞的形式在冀东的客店和广场表演。这种艺术形式比莲花落更活泼,音乐更优美,所以冀东的莲花落艺人们爱上了这种形式,并很快的把它学过来了。蹦蹦可以成本大套地表演许多故事,如“西厢记”、“王二姐思夫”等,就更加受到冀东人民的喜爱。这种艺术形式很快的从冀东的乡村和小镇发展到了工业城市唐山,并从打地摊迁到茶园演出。这种艺术形式同唐山的矿工机械工人很有缘份,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正因为这些艺人从前是唱莲花落和唱蹦蹦的,所以群众就把这种艺术形式叫做“落子”或“蹦蹦”。这个名字一直被叫了许多年。不过这都是他的小名,他还有一个大名呢,这个大名就是“评剧”。
从蹦蹦艺术形式到评剧艺术形式是一个很大的变革,领导这个变革的是评剧创始人农民出身的剧作家成兆才和著名的评剧演员月明珠。时间约在五十年前。这个变革是由许多原因所引起的。比方原来蹦蹦形式以歌舞为主,一个故事如“王二姐思夫”,要唱好几百句,时间不过二十分钟,顶多半个钟头,演员感到非常吃力。在广场演出时间短,问题不大,到了茶园的小台上,一演就是五六个钟头,尽是一旦一丑的唱故事,总得有十多个才行,演起来既吃力,也单调。蹦蹦艺术当时只有打击乐器和唢呐伴奏,没有弦乐器,艺人们也觉得不足。再加上反动派禁止“蹦蹦”在唐山演出,给它加上了许多假仁义道德的罪名。所以这一关还相当不好过。
于是成兆才老先生就大力的编写新戏,如“花为媒”、“王少安赶船”、“马寡妇开店”等,使蹦蹦从歌舞形式变成了戏曲形式。有说有唱,一个人演一个角色。音乐上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弦乐器,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腔调,揉到蹦蹦唱腔中去,使蹦蹦从曲牌音乐变成了板头音乐,也就是戏曲音乐。河北梆子习惯于唱假声,所以高腔多。蹦蹦艺人们采用真声来唱,也就是“平腔”。成兆才为这种新创的艺术形式取了一个新鲜的大名,叫做“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于是用这个名子又恢复了在唐山的演出。
后来,又碰上国民党反动派把北京改称北平,京戏随着改称平剧。这两个“平剧”就有些不好分。于是,我们的前辈就在自己的“平”字旁边,加了一个言字,并且解释这个剧种有“评古论今”的含意。这种解释也不是无来由的,因为当时他们除了演些古装戏如“井台认母”、“回杯记”之外,还演出时装戏如“杨三姐告状”、“锯碗丁”等。“评古论今”这个含意很好,到今天还能给我们以启发。
这就是评剧为什么叫做评剧的来历。


第8版()
专栏:

桃花坞的木版年画
尤玉淇
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同为我国历史久远的著名民间美术。
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从历史上讲起来,还得远溯宋元的雕版印刷,但那时候的雕版印刷,还是仅用于书本上的绣像画而已。待明代之后才形成一种独特的年画风格,当时称之谓姑苏版年画。到了清朝乾隆、嘉庆时行销更广,从此姑苏版年画的名声就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广大农民衷心喜爱的东西了。
桃花坞的年画完全是用木版套印,与杨柳青年画那种先用木刻印出轮廓,再用人工填色的方法不同。虽然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运用比较简陋的手工方法进行生产,在色彩上仅只用红、黄、绿、蓝和黑五种颜色,但却达到了绚烂强烈的效果。而且构图饱满,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趣味,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很惹人喜爱。
年画的制作过程可分画稿、木刻、印刷三个顺序。当画师画好稿子之后,就交给刻工。木刻的方法是把稿子反贴在木板上然后用木兀草把纸砂薄,使画纹从反面清楚地透出来,然后用斜刀刻出线条,再用圆刀或平刀铲去空白,就这样刻成各种阴阳纹不同的一套版子。于是就由印刷工人逐步套印成为色彩美丽的年画。
关于桃花坞年画的品种是很多的,现在姑且分为三大类来介绍:第一类是迷信一类的东西,如门神、灶神、花神以及许多辟邪人物(如百无禁忌的姜太公);第二类是含有吉利性的装饰画片,如“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洒金钱”、“岁朝图”以及一部分有关农事方面的“春牛图”、“丰牧图”等图片;第三类是故事戏文的画片,这类画的范围非常宽广,有古有今,风俗时事,有单张,有连续,例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玄妙观庙会”等等。桃花坞年画的内容,在过去时代是符合当时农民对生活提出许多的坦率要求的,如“鸡镇王宅”、“蚕猫逼鼠”,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家庭卫生的要求和保护生产的愿望。
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对桃花坞年画的喜爱,所以当时产生了一种专门以此为生的推销商。他们推销的方法很有趣:每年从农历十月份起,到第二年养蚕之前为止,乘这个农民比较闲暇的时期,历遍各处村镇,进行推销。销卖时在小茶馆、小饭馆或者街头巷尾将画张贴起来,然后用“唱春”的调子,介绍每一张画的内容、故事,他们说唱得生动有趣,每到一地便能吸引大批农民。后来,新的胶版、铜版和石印的印刷方法流行了,所谓“月份牌”之类的新画片,夺去了桃花坞年画的市场,使许多年画作坊逐渐歇业改行,营业一落千丈,木刻艺人继续工作的也寥寥无几了。
直到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关怀这一项文化遗产,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他们从原有的旧版子中,挑选出思想内容健康的四十六幅,继续印刷销售。1952年还编印过一套“桃花坞木刻年画选集”。包括二百多种旧的年画。另方面还刻了一些新内容的年画。从此,桃花坞年画开始了它的新的春天。


第8版()
专栏:

春节短曲
 田奇扎红灯,放鞭炮,家家门楣“公社好”;姑娘演的“夺红旗”,娃娃演的“掏小鸟”;老汉对坐谈丰收,笑得满头白发摇……。独有咱们老社长,修罢犁耙修马套,别人劝他歇一歇,他说的话道理高:“公社每月两天假,平常日子早歇好。老人该歇年纪老,娃娃该歇年纪小,小伙姑娘爱红火,春节不闹啥时闹?我的心,歇不下,二次犁地要动手早!”别人劝他他不听,老伴来了一把拉上往家跑。热腾腾,是水饺,新崭崭,是黑袄;换上新衣年纪青,吃饱脸上红光罩。老伴守住他不走,引上孙孙要上街道。这一下呀这一下,嗳呀呀,我们的社长逃不了!


第8版()
专栏:

山东潍坊市民间年画
施邦华设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