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百亩棉田高产记
中共湖北当阳县委第一书记 赵竹明
编者按:1958年,当阳县委在低产地区建立了“棉花百亩丰产试验区”,获得了高产,平均亩产皮棉八百斤,比1957年的单位产量增加了二十多倍。
种大面积丰产田是一件全新的工作,整个的生产过程也正是新旧思想斗争的过程。但是,这个工作有力地发动了群众,扫清了思想障碍,推广了新技术,取得了丰收,并为1959年争取更大面积棉田高产创造了经验。
1958年是大跃进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许多地方获得了各种作物的丰产经验,出现了不少先进单位和人物。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推广这些经验,对更好地组织今年更大更全面的跃进,保证实现党所提出的粮棉生产指标,将会发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今后,我们将陆续组织这一方面的报道,帮助各地互相了解情况,学习先进经验。
在宜昌地委书记萧持久同志的指导下,去年我们办了一个“棉花百亩丰产试验区”。棉花试验区整整一百亩田,验收结果,平均单产皮棉八百斤,比1957年单产三十三斤增长二十三倍多:其中有十亩单产一千五百斤;最高的三亩中心试验田,单产皮花达二千三百二十斤,创造了我县棉花生产的最高纪录。
棉花试验区位于长板坡人民公社东群生产队(原东群农业社)的石坝子。这里杂草丛生,砖石遍地,是历史上有名的低产地区,历年来棉花单产只一、二十斤。合作化后,最高年产量也只达四十余斤。过去在群众中流传着“祖先留下老石坝,子孙耕种无办法,一年辛苦汗流尽,田里难长好庄稼”的歌谣。可是,1958年大大变样了,增产量陡增二十多倍,群众在丰收面前对石坝子的看法也变了,唱出的是喜悦而豪迈的歌声:“试验区里好收成,棉秆茁壮丈把深,满树棉桃吐白云,亩产皮棉八百斤。骑上骏马乘胜进,明年再放大卫星,面积搞到一千亩,亩产争取三千斤。”
去年棉花试验区的空前丰收,充分地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各级干部建立试验田的指示的正确性,其意义和影响是很深远的。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
新技术在群众中落脚生根
种试验田,培育大面积丰产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去年一年来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
在我们选定“石坝子”当试验区后,就与社里研究制订了规划,亩产皮棉三百斤。这个规划公布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应,有的关心,有的怀疑。不少人说:“规划一张纸,埋在石坝子,莫说每亩千把斤(指籽花),百斤也难靠住气。”特别是一些“观潮派”更是冷言冷语,中农陈环银说:“干部吃的笔杆饭,庄稼活路可不行。”另外,在投资上也有人认为多了,怕连本钱也捞不回来。但是多数党团员、干部、积极分子相信党提出来办的事不会有错,有党的领导,就能办得到。于是一方面依靠他们积极开始行动,平整土地,削高填凹,辟坟破界,使试验区面貌大为改观,并且赶制了百余万斤混合肥料;另一方面与怀疑派、保守派开展了大争大辩。算了措施账、投资与收益对比账,从而在人们思想上初步划清了是非。
紧接着规划和辩论,就开始了耕田、播种。这里又有很多工作要冲破群众的老习惯。例如,深耕要求六至八寸,有些人不通,先说犁不到那么深,书记处几个同志就自己动手耕了一块田,深七至八寸,让大家看。可是他们又说耕这么深牛拉不起,于是我们又教给大家改用双牛拉,这样才坚持达到了深耕要求。密植要求1×1.6尺,有些人认为密了不会长桃子,主张起码搞2×1.6尺的。直到棉苗长到分叶时,老农艾天顺还劝社干部在两行中间扯一行去,他说:
“要得棉桃结,叶子不挨叶。”我们以规划为武器,以深耕密植的高产事实,驳倒了“不能深耕论”和“密植不能增产论”。
在播种方法上,我们采取了制钵育苗和麦行条播两种形式。对制营养钵原来就有些人不乐意,偏偏在移栽时遭到了寒潮袭击,移栽后月余不下雨,加上对育苗移栽缺乏经验,栽的浅,不保墒,发生了严重板结,禾苗一度枯黄,长得不如条播的好。此时保守思想就又抬了头,有人埋怨说:“提起营养钵,花工一大拖,是否能增产,还是无把握”。在这严重关头,我们又依靠广大群众,并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开展了“一人一担水,救活移栽苗”运动,经过三天组织二千余人次的连续战斗,战胜了干旱,胜利地度过了这一难关。由于营养钵有充分的养料,棉苗很快就全部转了青,早晚不同,日夜变样。在事实面前,曾一度抬头的“失败论”终于烟消云散了。
这种反复的思想斗争,直至棉花现蕾时才缓和下来。试验区的棉花长得特别茁壮齐整,犹如一片绿色海洋,并且比一般田早二十天现蕾。此时,一贯保守的人,也心服口服了,承认我们以前没有一桩事情是搞“瞎”了的。社员们的心更像被磁铁吸住一般,无时无刻不想到田里去看一看,一到田里干起来了就不忍释手,越干越有劲。有五十多个男女社员要求固定在试验区里搞生产,把试验区当成自己的
“私有田”。后来棉花丰收了,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青年们乐得蹦蹦跳跳。游天秀、王家凤等三十几个棉花姑娘恳求说:“把棉花试验区一辈子都放在这里吧!”说出了广大社员心里要说的话。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三亩中心试验田,凡是要采用的新技术,都先从这块田作起,证明是成功的,就推广到整个试验区,以至全县。这三亩中心试验田历年收成少,也不是出棉地。当时我们本着大胆试验、摸索前进的精神,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棉花生长始终跑在其他田的前头。
我们搞试验田后,很多群众也跟着搞起来了,有民兵的、青年的、姑娘的、红领巾的、老婆婆的、老头子的,各取了各的名字,并提出
“赶县委、超县委”的口号,把试验区当成了战场。胡启昆、胡启文、李可秀三个少年,经过数次要求,在县委试验田对面搞起了一块四分地的试验田。起初他们不会种,就请了团支部书记朱家远同志担任指导员,并且和我们比着干,我们干什么,他们也干什么,很少离了一回的。看了下肥,他们还闹着要多下点。经过与大人们同样的苦干,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志愿,验收结果,四分田足足收了三百二十斤皮棉,被人们称赞为“棉花试验区里的小英雄”。大家都动手搞起来后,老年人也憋不住气了,老汉曹道生约了曹道洪等五个老汉也搞了一块
“老黄忠”试验田。但办起来后,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是比较慢的,到了整枝打杈时,他们凭老经验没有打,可是过不了几天,别的田里亮堂堂的,通风透风,青枝绿叶,自己田里又枯又黄。这下他们慌起来了,但又不好意思问是怎么个打法,就不分青红皂白,跑到田里猛打猛折,不到半天工夫,棉花有的成了“光秆司令”,有的却更形枯萎。这时他们深深地感到光凭自己的老经验是吃不开了,才急忙向人家请教,学技术。自此以后也就学着人家干起来了,现在也获得了丰收。
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和由领导到群众的大搞试验田,有力地发动了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群众对实施各项新技术的认识,为推广新的技术措施扫清了思想障碍;同时,每一个新技术措施的试验成功又对群众起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及时连续地抓技术措施
在技术措施上,除了作好土地平整、肥料准备、开辟水源等基本建设外,我们主要是坚决、及时、连续地抓好了以下六个关键问题:
一、狠抓深、密、肥
深:在麦收后用双铧犁深耕六——八寸,深的达一点二尺,一般耕三道耙四道,部分田耕了八道。
密:密植一般在四千株左右,也有少数在四千株以下和达到六千株的,行距一点四——一点六尺,株距零点八——一点一尺。从实践结果来看,以四千株左右为宜。
肥: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是以底肥为主,追肥次之。底肥是以含有机质迟效性肥料为主,并混合适量的磷肥,分层施足。在割麦后铺施了混合肥和栏肥五百担,深耕翻入土内,接着在新土上面施了饼肥四百斤和混合肥四百担,进行四寸左右的浅翻深耙。田整平后,移栽时再以颗粒肥和饼三百斤,打壋施肥。这样,使得棉株根系的发育可以层层获得营养,不致脱肥、冲肥。
二、精细处理种子,适当早播
种子处理首先经过粒选和三、五天晒种,溴化钾十五天熏蒸,赛力散拌种半月密封,防止病虫害。在播种前用八十度温水浸种催芽。这些对保证棉苗健壮和增强抵抗灾害能力都有显著功效。
适当早播和适时播种,对于棉花丰收有直接影响。我们播种早在春分,迟在立夏,最低温度为摄氏十一度,最高为二十一度。据观察,早播的棉苗前期易受气候和病虫袭击,但后期抵抗能力强;现蕾吐絮要早于立夏播种的一个月,每株伏桃平均五十个左右,约多于立夏播种的十五个,产量要高于迟播的30%左右。
三、狠抓田间管理
1、开沟作厢:为了防止内渍,便于操作,全部开成厢宽六——八尺,围沟宽一尺、深八寸,中沟宽八寸、深六寸的宽厢深沟,基本上实现了园田化。
2、追肥:一律穴施,少吃多餐,方法是五追四补。五追:一是移栽后用水粪二十担点浇,促使钵土分裂,与田土融和;二是棉苗转青后用五十斤硫酸铵进行提苗;三是用腐熟豆饼五十斤,混合过磷酸钙三十斤,挖壋二寸深施肥,然后中耕培土掩盖,供给盛花期养料;四是用水粪二十担混合硫酸铵十五斤,在开花初期追肥,补给盛花期养料;五是追桃肥,每亩硫酸铵二十斤、水粪二十担。四补:一是苗期看田看苗用化肥十到二十斤提小苗赶大苗;二是从开花到收花,每隔三、五天用3%的比例进行叶面追施磷肥;三是从现蕾到收花循环往复喷射萘乙酸钠;四是挖补追肥,求得株株发育平衡,促使平衡增产。从棉花生长发育情况来看,抓住提苗、盛花期前、盛花期、结桃中期追肥,就能满足棉花几个主要发育时期对肥料的需要;通过几补的办法,促使生长平衡,保蕾、保桃,增结秋桃,使棉桃更加饱满。
3、中耕与培土:中耕时掌握由浅入深,由深到浅和逐步培土加高的原则,留出离棉株二、三寸的保护带,作到没有板结、杂草,并要深锄秋草。试验区普遍中耕七次,一直延续到吐絮。延续中耕,能争取一部分秋桃。
4、整枝打杈:密植后普遍株高棵大,叶茂、盘密、桃多,因此,及时作好整枝打杈,对增产就尤显重要。在这方面要突出作好脱裤腿、摸赘芽、摘旁尖、剪空枝、去老叶等项工作。
5、晚打顶心:打顶心问题与促进棉花生长,争取秋桃,提高产量,有很大的直接关系。我们是分别不同情况进行的,如肥厚的晚打或不打,肥薄的早打或迟些打,叶色深绿的晚打,叶面发黄的早些打。在“秋分”开的花,因温度(摄氏二十二度左右)适宜,能同样受精、同样成熟,还可收到棉花。据观察,晚打二十天的棉株,每株桃子要比早打顶心的多十个左右。由此可见,根据生长情况,晚打或不打顶心是有好处的。
四、坚决彻底地灭虫治病
为了彻底地消灭病虫害,确保增产,在播种前就用“一六零五”把试验区周围所有易于藏虫的花草树木杀治了一遍,从苗期到蕾铃期连续用“一六零五”、“一零五九”或“二二三”乳剂,彻底消灭了芽虫、红蜘蛛、盲椿象、叶跳虫、红铃虫,以及最凶恶的斜纹夜盗蛾等六大虫害。直至拔棉秆为止,共防虫十七次,治病四次,少数田防虫达二十三次。
五、加强后期管理
怎样延长棉花生长时期,使棉田通风透光、防止落铃落蕾烂桃,是增产的重大关键。因此早在7、8月间雨水过多、棉株生长旺盛,赘芽很多的时候,就及时地进行了摸芽,防止疯枝生长造成田间荫蔽的危害。8月以后果枝增多,我们在田里用竹竿搭起了架子,进行了推株并行工作,狠狠地防治了后期病虫,不断地进行了叶面追肥,使棉苗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生长期比一般田延长了二十天左右,增结了秋桃。
六、营养钵育苗
用营养钵育苗,经验证明有很大优越性。与播的苗相比,具有株高、叶大、桃多、分量重、抵抗灾害力强的特点。在同样的条件下,钵育的苗八十个棉桃能收一斤籽花,而条播的却是一百至一百一十个才有一斤。社员们说:
“条播不用说,产量差一着;明年全用钵,千亩不嫌多。”
有把握争取今年更高产
在一年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有不少的教训。我们体会较深的主要经验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狠狠抓住深、肥、密、壮四关,抓好全面综合技术措施,抓好田间管理,一环套一环,环环套紧;在思想指导上,要抓早、抓好、抓到底,不收花就不松手。
主要的问题是:深耕还不突出,底肥不够足,氮、磷、钾配合不够恰当,未全部采用营养钵,有少数田播得较晚,加上水灾的袭击,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减收。我们相信,只要很好地堵塞这些漏洞,继续钻研,采用新技术,棉花一定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争取更高的产量是有充分把握的。


第3版()
专栏:

依靠肥帅带动各项工作
上海县七一公社积肥结合治虫灭螺修水利
四川各地把查肥源作为土壤普查的重要内容
本报讯 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以积肥为中心,紧紧结合治虫、灭螺和兴修水利,做到一举数得,不仅积攒了大量肥料,并使各项工作都顺利进展。
这个公社种植棉、稻以外,盛产蔬菜,上海市民吃的蔬菜三分之一由这里供应,水利灌溉排涝运输要求特别紧迫,因此今年水利任务很重。同时,植物病虫害和血吸虫的寄主钉螺都需要在今冬扑灭,而目前各项工作又要保证更大跃进,劳动力相当紧张,该公社党委研究全面情况之后,认为以积肥为主和上述各项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是完全可以的,就与公社有关部门商量,决定积肥挂帅,带动其余,从现有的二万七千个农业劳动力中抽出一万多劳动力来合理安排,分成四路大军进行。
这四路大军雄姿焕发,各显神通。第一路数千名大军每天在近百条河浜疏浚河道,同时又挖出大量的土肥,送到田里。第二路大军,上千名社员拿着锄头,在宅前宅后、坟墓上、路旁、田间除杂草,捣毁蚜虫、螟虫、红铃虫等各种害虫的老家,同时又把杂草作为堆肥。他们还在棉花仓库里大扫除,在田里拔掉稻根,消灭红铃虫、螟虫。另一路大军,在四十条尚有钉螺的河浜,抽干河水,把大量河泥挖上来,河旁周围又铲土三、四寸,使钉螺无处藏身,同时又把铲下来的杂草也作成堆肥,把河底的泥作为土肥。
这个以积肥为中心的结合治虫、灭螺、兴修水利等工作开展以后,一举数得,四面开花。现在每天积肥成百万担,到1月28日止,就积肥九百八十万担,完成积肥数近50%。在兴修水利方面,最近有二十多条大小河浜疏浚完毕。在消灭钉螺方面,该公社原来有三分之一地区是血吸虫病流行区,经过这次大搞积肥结合灭螺,可以预计血吸虫病可以在近期彻底根除。在治虫方面,已有五千多亩土地上的杂草铲除尽,现在除草工作还在进一步开展,这将对今年保护植物、减少虫害起更大的作用。(王洪仙)
据新华社讯 四川各地从去年12月开始的土壤普查工作,由于同冬季积肥造肥运动紧密联系进行,积肥和土壤普查都得到很好的效果。
这次土壤普查,有成千上万的农民技术员参加。他们都把查肥源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蓬安县的普查队最近一个月中就在几十个地方找出了九种矿物肥和有机肥,其中泥炭储量达五千多万担,磷矿石也不少,各种矿肥足够全县大量发展土化肥生产之用。宜宾专区结合土壤普查,到去年年底发现了大宗矿肥、植物肥二十七种,其中磷矿遍及七个县,泥炭遍及六个县。目前,全区正利用这些肥源大量积肥造肥,很多公社办起了土化肥厂,生产了大量土化肥。
各地的土壤普查工作,十分注意先从种植小春作物的田地开始,在查土壤的同时,进行查苗、查需肥。这种“三查”的办法大大推动了“看土积肥”和“看土施肥”。阆中县查出有五万多亩耕地偏酸,急需磷钾肥料,全县立即掀起赶造磷钾肥运动,及时施到地里,另外还生产了大量石灰,改造部分酸性过重的地。有些地方在土壤普查队中专设“生产检查组”,找漏洞,提建议,为小春高产田建立“田间档案”。南充专区有的地方发现有部分碱性过重的地小麦生长不好,经过急施氮肥,三天便改变了小苗的生长情况。
不少公社根据土壤和自然条件,及时进行了大春水稻等作物的土地规划工作,提出施肥计划。这也进一步加强了积肥运动的计划性。
各地参加普查队的农民技术员们,把积肥的政治鼓动工作看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他们现身说法,边查土壤,边向社员讲授有关肥料和土壤问题的知识,边传授技术。过去,各地都有一些农民怕多施肥庄稼倒伏,听了宣传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积造肥料积极性大为提高。


第3版()
专栏:

甘肃大积农家肥大造土化肥
兰州市的省市级机关干部冒雪出动积肥
本报兰州3日电 甘肃省采用农家肥、土化肥一齐上马的办法,积肥速度已经大大加快。到1月27日统计,全省积肥总数已占今年需肥总量的69%,和去年平均每亩农田施肥量相比,今年每亩农田已增加了两倍以上。目前,各地的积肥大军正乘胜前进。
在积肥运动中,各地除发动群众人人动手积肥以外,还积极加强了积肥专业队伍。平凉专区从水利工程上抽调了十六万多个劳力投入了积肥运动;张掖专区积肥的劳力由原来占总劳力的20%增加到35%,有的县达到50%;定西专区组织了五十万人参加积肥专业队伍。因此,全省的积肥大军已由过去的几十万人猛增到一百二十七万人。各地还大力推广了熏、烧、换、扫、铲、拾、填、沤、压、种、造、挖等十二种积肥方法,广开积肥门路,加快积肥进度。宁县展开了群众性的千塔万塔熏肥运动,在长达二百五十华里的平原上,大塔小塔成群,青烟成云。
各地根据农家肥、土化肥两条腿走路的积肥办法,大办土化肥厂,制造土化肥。到1月底止,全省已建立了十八万多个土化肥厂,生产了各种土化肥一百九十多亿斤。
为了把已积好的各种肥料及时运到田里,各地还掀起了以改革运输工具为中心的工具改革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结合运肥已制造了运输车辆十七万多辆。
(姚秉鉴)
本报讯 甘肃省和兰州市的党政军的领导人和广大的机关干部,1月31日下午在兰州市带头动手积肥造肥,支援农业生产。
这天,兰州市瑞雪飘飘,下午三时,省市级的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和广大居民群众,冒着严寒,一齐动手积肥。
在小西湖挖涝池的一千多人是由省委书记处书记霍维德和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中将带领的。副省长张鹏图和市委书记王潮带着部分市级机关干部在广武门居民住宅中挖茅坑;并把肥料送到城外的人民公社。省委书记处书记焦善民和市委书记李维时出现在大沙坪化肥厂,参加制造土化肥。兰州军区政委冼恒汉,副省长马青年、黄罗斌,市委书记李屺阳和市长孙剑峨等都分别参加了挖厩肥大队,清垃圾大队,拾粪和沤肥大队。参加这次积肥造肥的还有省、市级各部、所、局长、各大专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
各级党委书记挂帅和首先带头动手的行动,大大地鼓舞了广大的居民群众。很多居民都自动拿起工具加入积肥造肥队伍。
到2月2日以后,省、市级机关、部队、学校等的积肥造肥运动即转入经常性的阶段。
这次兰州市展开的大规模积肥造肥运动,是按中共甘肃省委常委会最近的决定进行的。据了解,甘肃省大部分专区、州、县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也在31日下午分别在各地带头参加积肥造肥运动。(柳梆)


第3版()
专栏:

今年生产定能超过去年
内江专区总结大跃进经验,干部群众信心高干劲足
本报成都3日电 四川内江专区当前的农村形势好得很,群众政治热情空前饱满,生产干劲冲天,一个轰轰烈烈的比去年更大的生产高潮正在形成。这是中共四川省内江地委书记刘海泉新近深入农村和农民广泛接触回来后对记者说的。
刘海泉同志这次曾走遍了五个县,重点访问了有代表性的十个公社,除召集了十五次大小座谈会外,还和许多社员和基层干部进行了个别谈心。他说,他所走过的地区,不论是交通沿线或是边沿山区,群众都是喜气洋洋、没有愁眉苦脸的。个个都很热情,讲成绩,谈体会,提意见,有啥讲啥,毫无拘束。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广大社员对1958年大跃进的评价很高,谈起来眉飞色舞。他们说,1958年大跃进,一年要当七、八年;1958年样样是新事,又紧张、又惬意。大家一致认为1958年不简单:做了许多工作,搞了许多运动,创造了许多奇迹,破除了许多迷信,培养了许多人材,积累了许多经验。全区粮食增产95%,棉花增产125%,甘蔗增产65%,基本上实现了年初提出的亩产千斤粮、百斤棉、万斤蔗的口号。他们说,要不是大跃进,做梦也不敢想增产这么多。人们觉 得今年一定要比去年更加热火朝天 地搞生产才“有味”才“过瘾”。
刘海泉说,社员们特别津津乐道的是人民公社。虽然公社都成立不久,但在生产和生活上初步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已深入人心。他们从去年大办钢铁和四秋突击工作中得出的结论是,有了人民公社就不怕活路多,劳力紧;只要肯干,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提起入了公社吃饭不要钱,按月拿工资,人人喜笑颜开,听说有些人在领到第一次工资时激动得流出眼泪。全区大多数社员的生活水平已赶上和超过富裕中农。生活的改善大大推动了群众的生产热情,他们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是“一焦百不愁”。百不愁是说吃、穿、用百事都不用愁了;一焦是焦心如何把生产搞得更好。乐至县中田人民公社的干部,为了照顾社员有足够的睡眠,规定六点钟起床,电站五点半发电。群众提意见说,发电太晚了,要求提前发电,早吃饭早出工。劳动已成了群众自觉性的行动。这位地委书记说,我们沿途常常在深夜还遇到社员在积肥、运肥,没有干部带领,社里也没有规定,他们是为了及时消灭三类苗自动加班加点的。
刘海泉说,各地的小春作物都长得很好,小麦每亩有四十万到五十万穗。连一些老农也说,只要加强后期管理,今年的产量打两个滚没问题。社员们对今年的生产,信心百倍。他们认为去年积下了经验,今年又有了公社,物质也有充足的准备,不翻他两番就不算跃进。许多公社在讨论制定今年的生产规划时,社员提出的增产指标,比干部预计的高。值得重视的是,各地整社中,群众提出的成千成万条意见,没有人批评去年某项工作冒进了,相反的有不少意见是针对着某些干部的右倾保守和自满松劲情绪提的。
这位地委负责人说,应该看到一般干部今年的干劲比去年更大,经验更加丰富,工作做得更加踏实。但是,也应该看到有少数干部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松劲现象,从而领导落后于群众,思想赶不上形势发展。他们突出的表现是对1959年更大的跃进畏缩不前。据地委书记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去年大跃进的成绩估计不足,总结不够;对今年的有利条件看得不清。因此,他认为针对这些问题,解决少数干部思想上的右倾保守,鼓足更大的干劲,力争上游,已成为实现1959年生产任务的关键。他谈到各地党委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并已收到很大成效。
最近内江专区各县普遍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会上都是用大部分时间帮助干部总结成绩和经验,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结合总结,又对目前农村形势和公社化后的有利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事实证明,认真地深入地总结1958年大跃进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统一干部思想,提高认识的有效办法。许多干部通过生动活泼的总结,把过去的经验系统化、条理化,感到有了本钱,信心立即增强了。他们把丰富的经验简要地归纳为“抓得紧,抓得早,搞运动,勤检查,多评比,同劳动”等几条,今后只要继续发扬这些经验,就能产生无比的力量。他们越分析当前的有利条件,也就越蔑视横在面前的困难——消极畏难的情绪一扫而空。
最近,地委发出开展积肥运动的紧急号召时,全专区干部根据过去的一条经验:“先干起来,再解决具体问题”,很快就出动了一百万人的积肥大军,大积农家肥,大造土化肥。其他小春田间管理、工具改革等工作,也被带动起来。
(刘宗棠 范眭)(附图片)
浙江省桐乡县洲泉人民公社展开捻河泥积肥运动。这是女社员正在进行捻河泥的友谊竞赛。新华社记者 伊心恬摄


第3版()
专栏:

迎新春
杨岭
今日立春。
在我们的国土上,再一次出现了一幅春暖花开,全面跃进的新景象。群众运动的热气早压倒了残冬的冷风;人民公社的朝阳更添加了早春的明媚。生活在这样的春光里,又逢到立春的日子,怎不令人加倍地欢呼跳跃!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
这是宋人张南轩的诗:“立春偶成”。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在
“岁晚”,也就是说在“腊月”末。今年的立春也来得早,在春节前四天。在我们眼前,不仅是“生意满”,而是生气勃勃;东风吹起的,不仅是“绿差差”,而是波涛万里。
把全世界历史设想作一帆风顺和按部就班地前进,不会有时候向前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今年的春天,在1958年空前胜利的基础上,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巨大的跳跃”的时代。
就自然现象来说也并不是年年作简单的循环——似乎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老地方。可是,天文工作者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太阳正在“分秒必争”地用高速度飞奔不停;自然,它也就带着整个太阳系,包括我们的地球在内,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人们往往觉得年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老一套”,现在又来准备春耕是“周而复始”。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生产力永远在不停地发展。过去的一年,当我们的太阳和地球在无尽的宇宙空间向前飞奔的时候,我们中国农民和农村工作者也在时代的前线快马加鞭。这一年,我们跑了多么远,创造了多少新鲜的事物!立春的日子又来到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像推磨一样又转了一圈,而是在康庄大道上又迈开大步进了一程。新春到来的时候,又有不知道多少新鲜的事物摆在我们面前。
去年准备春耕的时候,我们预定的指标是:全国全年生产粮食三千九百二十亿斤,比1957年增长5.9%;棉花三千五百万担,比1957年增长6.7%。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大大突破了这些指标。鼓足干劲大加措施的结果,在中国的田野上出现了新奇的景象。单位面积高额产量像满天星星大放光芒。大片大片的高额产量像大江大河奔流而来。解放了的思想带来了大丰收,大丰收又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一浪推一浪,波涛汹涌。“秋后算账”的结果是:粮食总产量——七千五百亿斤,比前年翻一番还加一百亿斤;皮棉总产量——六千七百万担,比前年翻一番还加一百四十万担。……历史的长河在滚滚不断地向前奔流。我们的党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线。有了1958年的“巨大的跳跃”的经验,党就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新的宏伟的目标:1959年,粮食产量要增加到一万零五百亿斤左右;棉花产量要增加到一亿担左右。同时,别的许多作物还要全面跃进,农林牧副渔要全线大革命,社办工业还要发展。今年准备春耕的时候,我们面对着的就是这样的任务:更大更好更全面地跃进!
去年准备春耕的时候,我们的农村里还是规模比较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年,中国农民已经成为更高更大更强壮的巨人,组成了人民公社。目前,公社正在进一步整顿、巩固、提高,正在大办县联社。这些巨人正在初试锋芒,必然要发挥更强大的力量。
仍然是准备春耕,可是,有多少新的有利条件正待我们充分运用,要比往年更多做许多工作。从思想上的准备到物质上的准备,都要求我们拿出更大的干劲,更大的力量。
仍然是大跃进;可是,又是新的大跃进。在新的实践、新的斗争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经验、新的问题。多么需要用更敏锐的眼光注视着我们面前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啊!
新春到了,新芽正在萌动。列宁说过,共产主义者要能够听得见草根在地下发芽的声音。他还说:“我们应当仔细地来研究新事物的幼芽,极仔细地对待它们,尽力帮助它们成长,并‘殷勤照顾’这些柔弱的幼芽。”(“伟大的创举”)至少,在新芽钻出地面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它们。去年有许多很好的经验,在这些好经验的根上,也在发出一些新的更茁壮的苗芽,也应该重视、爱护。种试验田的经验,在江苏省一些地方已经发展成为“试验田带动基本田,基本田带动大田”。开现场会议的经验,在山西省一些地方已经发展成为“流动现场促进会”。积肥工作中,质量已成了更加重要的问题。工具改革工作中,推广已有的发明创造已成了更加重要的问题。深耕的深度,密植的密度,都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需要注意。各项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新的情况下也会有新的经验和问题。
“春到人间草木知”。也只有密切关心新芽的人,才会更锐敏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春天的欢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