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南山之竹”
王威宣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则子路和孔子谈论学习问题的故事:子路大概有点不想用功读书了,他找到了一个借口,便对孔子说:南山上的竹子,不用去培植它就长得很直,砍伐下来使用,能够把犀牛的皮穿透,这样看来,人何必学习呢?于是,孔子便说服子路:南山上的竹子固然锋利,但如果把它装上羽毛和铁镞做成箭,不是更加锋利了吗?(见“子路初见”第十九)。孔子所打的比喻是很恰当的。这个比喻中所蕴藏的思想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积极作用。
例如教育工作。党是主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来培养、锻炼青年一代的。这就好比在锋利的南山之竹上再装上羽毛和铁镞,相得益彰,无往不利。有些人以为教育就是念书,轻视劳动,也有的以为劳动既然可以改造思想,似乎书本知识就可以少学了。前一种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后一种则是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我们主张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注意这一面或者那一面,就或多或少地犯了像子路那样的毛病。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我们主张一面劳动,一面读书。因为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泉源,所以,通过劳动生产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知识。也只有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在更完善的基础上结合起来,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系统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才会使我们学习得更好,认识得更透彻;理论反过来指导劳动实践。二者正是相辅相成的。
有人说:“土专家没有学多少理论知识,不是同样可以为建设服务吗?”不错,大跃进以来,全国土专家数以万计地涌现。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惊人的作用。他们能够敢想敢干,破除迷信,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丰富经验,并把它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但是,如果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使广大工农群众失去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的话,那末,他们的成绩将会更大。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土专家也还是殷切地希望提高自己的。我们国家也尽力使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农群众更快地、更多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今天,我们的青年学生有了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高尔基说过,他在少年时代“为了读书,情愿挨一顿打”,想到这话,使我们感到今天的青年学生简直是个幸福的化身!
至于同劳动相结合,从实际生产中掌握更多的知识,那更是过去任何一代人都比不上的,不是许多中年人都在羡慕地说很想再过几年学生生活吗?党的英明正确的教育方针,正在一天天开放出更多的灿烂的花朵来!
让我们一面认真学习,一面积极劳动。让“南山之竹”“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射入科学之迷的最里层,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发射出思想的光芒!


第8版()
专栏:读书札记

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
刘勉之
旧戏上小生的道白,常有学名什么,官名什么,足见在封建社会里学生上学起学名,一旦作了官又有官名。那末,没上学,没作官以前,平常老百姓叫什么呢?戏文上凡是旅店里的服务员,一律都叫作店小二。至于一般人,因为史书上很少纪载老百姓的事情,多年来也只好阙疑了。
求之正史不得,只好读杂书,读了些年杂书,这个疑算是解决了。原来阶级的烙印连老百姓起名字的权利也不曾放过,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平民百姓没有功名的,是既没有学名,也没有官名的。怎么称呼呢?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一个符号。何以见得?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说:
徐诚庵见德清蔡氏家谱有
前辈书小字一行云:元制庶人
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
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此于元史
无征。然证以高皇帝(明太
祖)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
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现在
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
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
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
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
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为五
九,五九四十五也。
俞樾又引申徐诚庵之说,指出明初常遇春的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汤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数目字为名。他又引宋洪迈夷坚志所载宋时杂事,有兴国军民熊二,鄱阳城民刘十二,南城田夫周三,鄱阳小民隗六,符离人从四,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临川人董小七,徽州婺源民张四,黄州市民李十六,仆崔三,鄱阳乡民郑小五,金华孝顺镇农民陈二等等,根据这些例子分析,其一,这些人都是平常百姓,其二,地区包括现在的安徽、浙江、江西、山西、湖北等地,其三,称呼都以排行数字计算,因此,下的结论是“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
其实,宋代平民姓名见于清明集户婚门的很多,如沈亿六秀,徐宗五秀,金百二秀,黎六九秀之类。明太祖的父亲叫五四,名世珍,二哥重六名兴盛,三哥重七名兴祖,明太祖原来也叫重八,名兴宗,见潘柽章国史考异引承休端惠王统宗绳蛰录,可见明太祖一家原来都以数字命名的。至于世珍兴宗这一类学名官名性质的名字,大概都是明太祖爬上统治阶级以后所追起的。
明初安徽地区的平民如此,江苏也是如此。例如张士诚原名九四,黄溥闲中今古录说:“有人告诉朱元璋,张士诚一辈子宠待文人,却上了文人的当。他原名九四,作了王爷后,要起一个官名,有人替他起名士诚。朱元璋说:
‘好啊,这名字不错。’那人说:
‘不然,上大当了’。孟子上有:
‘士,诚小人也。’这句话也可以读作‘士诚,小人也。’骂张士诚是小人,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还不明白,真是可怜。”可见张士诚的名字也是后来起的。
不只是宋、元,明初以及清朝后期的绍兴,甚至到清朝末年以至民国初年,绍兴地方还保留着这个阶级烙印的传统,不信吗?有鲁迅先生的著作为证。他在“社戏”一文中所列举的人名就有八公公,六一公公之类,在另一篇中还有九斤老太呢。
上面讲到宋朝的人名下面有带着秀字的,秀也是宋元以来的民间称呼,是表示身份地位的。明初南京有沈万三秀,是个大财主,让明太祖看中了,被没收家财,还充军到云南。秀之外又有郎,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说:“江阴汤廷尉公余日录云:明初闾里称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则故家右族,颖出之人,郎则微裔末流,群小之辈。称秀则曰某几秀,称郎则曰某几郎,人自分定,不相逾越。”可见从宋到明,官僚贵族子弟称秀,市井平民则只能称郎,是不能乱叫的。沈万三称秀是因为有钱。另一个例子,送坟地给朱元璋的那个刘大秀则是官僚子弟,光绪凤阳县志卷十二:“刘继祖父学老,仕元为总管。”继祖排行第一,所以叫作大秀。
这样,也就懂得戏文里演的民间故事,男人叫作什么郎的道理了。也就难怪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故事,秦小官卖油,就叫作卖油郎的来由了。还有,明清两代社会上有一句话“不郎不秀”,是骂人不成材,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一直到现代,还有些地区保留这句话,却很少人懂得原来的含意了。
从以上一些杂书,可以看出,宋元明以来的平民称呼情况,这类称呼算不算名字呢,不算。也有书可证。明太祖出家时得到过汪刘两家人的帮助。作了皇帝后他封这两家人作官,还送给这两家青年时代的朋友两个名字,明太祖文集卷五赐汪文刘英敕:“今汪姓刘姓者见勤农于乡里,其人尚未立名,特赐之以名曰文,曰英。”汪文刘英的年龄假定和明太祖相去不远,公元1344年约年十七八岁,那末,到洪武初年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名字。其道理是作了一辈子农民。可见他们原来的无论行辈或者合计父母年龄的数字符号都不能算名字,没有上过学,没有作过官,也就一辈子作个无名之人。这两个人因为和皇帝有交情,作了署令史官,作官应该有官名,像个官样子,圣旨赐名,才破例有了名字。
这也就难怪正史上从来不讲这个事情的道理了。不但“元史无征”,什么史也是无征的道理了。


第8版()
专栏:风土新志

刘家峡——黄河颈上一颗明珠
柳梆
春天踏着潇洒的步伐来到了刘家峡。千里冰封的黄河在一个早上解冻了。碧绿的春水拥抱着晶莹洁白的冰块欢笑着、跳跃着、歌舞而来。夹岸寂静的峭壁层岩间,忽然响起了阵阵春雷的轰鸣。一刹那,砂土烟硝,恍如五色云霞,凌空升起;巨石纷飞,抛向蓝天,就像节日夜晚多彩的礼花开放在天安门前……!
喝令黄河来发电的祖国英雄儿女,正在这里劈山炸石开路,挖凿导流隧洞和筑起与山比高的拦河堤坝。季节的春天和人们心灵上的春天一齐汇集到刘家峡。这片迤逦数十里的峡谷,顿时容光焕发,气象万千。
我站在刚刚用炸药劈开的未来的上坝公路上,抬头望,赤壁万寻,天只一线;俯首瞰,碧潭千刃,水卷漩涡。黄河在这里失去了在它下游那种烟波漂渺,浩荡壮阔的声势;但它却突出地显示它暴烈不驯的性格。凿崖穿石,刀削冈峦,像一个浑身是劲的自然界的大力士!几千年来,人们爱它敬它而又对它惴惴生畏。于是就用神的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想望。从刘家峡上溯四十里的积石山,相传就是“禹贡导河之极地”,从青海上游下放的木筏,来到这里,为了对激流之神表示虔敬,照例要把木筏解体,任其分散顺流东下,过峡后再收集散木,重编新筏。作为我国历史文物遗产和佛教工艺奇迹的炳灵寺石窟,远从西晋泰始初年,就坐落在这寂寂空山,面对着滚滚波涛,呆了一千六百九十多个寒暑。我们伟大的祖先在那么古远的年代,就能够用智慧灵巧的双手在这些崇山峻岭间镂刻出如此“尽镌琢之奇,极金臒之巧”的灿烂的文物,为祖国秀丽的河山增辉;然而,对于暴烈的黄水却一直奈何它不得,更不用说开发它和利用它。直到1952年,几个手舞锤子腰系罗盘的年轻人,秉承着一位巨人的意志,出现在人迹罕及鸟路才通的黄河上游的悬崖陡壁间。真是“慧眼识英雄”啊,他们一下子就看中了刘家峡!按照勘查人员的说法:这是一个河谷峡,落差大,坝高!混凝土工程少,发电容量大,工期快,发电成本低廉的理想的水电站址!经过了历时三年的多方面的勘察和周密的设计,于是,沉默了几千年的刘家峡开始了历史上第一个喧闹的春天。
你看哪!现在河水不再是在咆哮了,而是在欢乐的歌唱。这欢乐也感染着每一个看到刘家峡的明天的人。只要想到这些,人们的心弦就要急剧的跳荡:在太平洋的彼岸,在号称资本主义盟主的国土上,一个和刘家峡规模相仿佛的水电站,工期拖长到七、八年,十来年。而我们的刘家峡,自从去年8月第一把钢钎打进它的胸脯算起吧,只要再过一个春天,河水就会平地升高百多公尺。我们现在翘首仰望的这些山巅,即将变成可以晨昏漫步和席地垂钓的环湖堤岸。而现在的河床深处,将要有一座堂皇瑰丽的地下宫殿。这里的主人将是目前我国最大而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完全出自中国工人阶级之手的水轮发电机。我们现在脚下踏着这块土地就要成为西北电力蜘蛛网的中心,东起兰州,西迄酒泉,周围几百公里以内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从这里辐射出去的光和热。兰州到包头间的万顷农田,将可以随着自己胃口的大小,畅饮着从这里流出去的甘露琼浆。而“炳灵寺前山如削”的记载将不再是正确的了,应该代之以“清波万顷人工湖,耀映庄严诸色相”。可以想见,每当春秋佳日,人们将可以摒除交通的不便,坐着游艇,荡起双桨,来欣赏这公元二百六十五年的雕刻、建筑和彩画的艺术结晶。
刘家峡啊!你不仅要以光辉的一页载入我国水力电站建设的史册,而对于繁荣炳灵寺文物的研究工作,你也会有独特的灿烂的篇章。


第8版()
专栏:

它们能活多久?
你知道鸵鸟、孔雀、长颈鹿、老虎等动物能活多长吗?根据动物学家们的观察,它们一般的寿命是:
鸵 鸟:30——40年
孔 雀:20——24年
天 鹅:80——100年
长颈鹿:25年
老 虎:30年
白 熊:30余年
雁 :50——80年
鹰 :150年
狼 :13——15年
(振东)


第8版()
专栏:

再喜雪
郭沫若
雪积盈野,花开满树。望美景之无垠,乐丰年其有望。再赋喜雪,以抒未竟之怀。
彤彤春雪望无涯,
习习东风焕物华。
赤县翻成银世界,
青山齐放白梅花。
丰年鱼梦天同乐,
公社人歌日不斜。
海外归来双燕子,
呢喃迷却旧时家。
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8版()
专栏:

架飞泉
湖北安陆 张道宏诗 周令钊画
劈开悬岩凿开川,
东西山上架飞泉,
流水哗哗空中走,
好似织女弹丝弦。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滇南紫胶
 周远宽
我随着中国科学院生物考察队在严冬时节来到了云南西双版纳。当祖国的北方正是“万里雪飘”的时候,滇南边疆却是一片明媚春光。西双版纳冬季的晴空就像北京爽朗的秋天一样,只是在这里不见秋风落叶,但见一丛丛的芭蕉林和铁刀木在暖风中摇曳,一阵阵玫瑰花香沁人欲醉……在这里生长着热带、亚热带特有的植物:香叶天竹葵、咖啡、樟脑树……在这里还生长着驰名于世界的云南特产——紫胶。
紫胶是紫胶虫寄生在一些树上吸食树汁并从泌胶腺孔内分泌出来的一种紫黄色的胶体。所以也有人叫它虫胶,云南农民称作“紫梗”;古代史志上称“紫銒”;现代又有人在胶类区别上列入“硬胶类”,但一般通称
“紫胶”。
紫胶具有高度的绝缘性、良好的粘着性(能把金属与非金属牢固地接焊在一起)、防盐防湿性、耐高温性和易溶解于酒精等许多特殊性能。所以它是许多工业品的原料,在配制塑料、涂料时也都不能缺少紫胶。我们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考察中,知道傣族妇女用紫胶加酸类野果染棉布,永不褪色。
我国紫胶产地有台湾、云南、福建及西藏部分地区,现在已经开始生产的只有云南。在云南境内,产胶区占全省三分之一强。有德宏、思茅、西双版纳、宁沧、红河自治州等三十多个县市。一般说来,这些地区的海拔高度为四百六十——一千八百六十公尺,一年内雨旱季明显(雨季6——10月,旱季11月——次年5月);冬季微有轻霜或无霜;年平均气温在17°以上,不是太热或太冷;雨量在八百——一千三百毫米之间。生长在这些地区的大青树、三叶豆、秧青树、泡火纯树、牛肋巴树等,是紫胶虫的比较好的寄生树。
胶虫在云南一年内有两个世代的生活史。第一代(夏世代)从5、6月开始到9、10月结束,第二代
(冬世代)从9、10月的卵孵化出幼虫开始成长到次年5、6月止,如此循环下去。胶虫在夏天和冬天都无明显的休眠状态。幼胶虫涌散(出壳)后,密密麻麻地爬到新枝条上成群结队地固定在树枝上,并用口器刺入树枝表面,吸食水分、养分。固定后则不再移动。七、八天以后即开始泌胶,胶量逐日增多。它身体周围被这层胶体(紫胶)保护着,每一平方公分胶壳内有幼虫三百到五百个。夏天烈日晒不着,暴雨也淋不着它;秋天的风吹不着它;冬天的轻霜寒流也冷冻不着它,所以胶量总是逐日增多。冬天较寒冷的早晨或傍晚,胶块上仍有健康活虫的标志——白蜡丝。只是冬季成长速度比夏季成长速度慢一些而已。
掌握了紫胶虫的这些生活习性,为了使它能生产更多的紫胶,便可以更好地进行人工放养。发展紫胶生产,投资小、费工少、收益大(加工后的漂白胶每公斤值七、八元),而且不与粮棉争地,劳力安排与其他农业生产也没有冲突,是亚热带地区农村最好的副业生产。


第8版()
专栏:

踏雪寻肥 (摄影)
陕西武功 赵润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