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说“细”
王文涛
事情愈做愈细,这也是一个客观规律。随便举个例子来说吧,例如吃饭穿衣,开始人吃树皮草根,生吞活剥野兽,穿树叶兽皮,后来种庄稼,吃粮食,纺线织布,到如今吃饭也有百种千种的方法,穿衣也有百种千种的方法,而且还要不断吃得更好、穿得更好,这不是愈来愈细了吗?
人类在求得社会进步的斗争中、在向自然进行斗争中也是如此。例如搞生产,开始是钻木取火,后来磨石作斧,结网制犁,再后来出现了机器,一直到现在的电气化、机械化,还要向更进步的方面发展,这不也是愈来愈细吗?
辩证法里有一条: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不断上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我看这也含有事情愈做愈细这个道理。
过去我们进行武装斗争,那时主要是打仗,我们打仗就是愈打愈细,有各种各样的打法,结果打败了反动派。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同自然作战,也是要愈打愈细,不断取得胜利。解放以后的这九年多以来的建设,一年比一年更细,到了去年,我们在工农业生产上来了一个大跃进,这就是愈做愈细的结果。
但是,我们所说的这种细,只是从相对的意义上去讲。要知道粗和细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有粗才有细,有细才有粗。所以一件事情,总是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在开始搞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比较地粗一些,逐步才会细起来。据说养猪有一个方法,就是先给它吃稀的,叫猪长身架,身架长的大大的,以后再给它吃稠的,让肉长在这大架子之中,这样就能喂出又大又肥的猪,看来喂猪人很懂得有粗有细的道理。画图画也是这样,先画轮廓,再画详图。我们搞建设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搞了九年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基本上还是搭架子,虽然我们搭架子时也力求其细一点。到了现在,在一天天取得更丰富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已经有可能、也应该把经济工作做得比过去更细致更深入了。
我们不但要愈做愈细,而且还要发动群众开动脑筋,想出千计万策,能做多细就做多细。搞经济建设工作是很复杂的,彼此互相牵连很多,其中有许多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不甚熟悉的,因此我们就必须钻进去,不怕它复杂,多方面的研究它,分析它,有问题就解决,在粗中求细,细益求细,我们的经验也就会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备,我们的工作也就愈来愈好。


第8版()
专栏:

月下水底掏黄金
李秀芳诗 周令钊画
天河星星亮晶晶,
罱河泥船数不清,
双手破开水底月,
月下水底掏黄金。
(上海县民歌)


第8版()
专栏:

英雄比武气如虹
梅为
晌午时分,北京西郊一条新修的马路上,忽然锣鼓震天,人声鼎沸,从道旁一家大门里唿啦一下涌出来好几百人,抬着一副副巨额标语,一路笑语喧哗、唱歌喊口号,朝东头一个大礼堂走去。
这时候,北风停吹,寒气消退,原是阴霾的天,仿佛也受到了人间这片欢闹的感染,顿时露出笑脸暖意,太阳出来了!
原来,这是冷风机械厂的全体职工,乘着这天是星期休假,又是2月的头一天,特地举行一个“冷风工人2月份比武大会”。只因厂里地方小,眼下各车间还分散在几个大仓库里生产,各科室还在一排排工棚里办公,哪里找得出一个能容纳全部人马集中比武的场所来?只得跑到别人的礼堂去。可是你别看这厂外表狭窄、简陋,生产却挺带劲。去年大跃进,他们毫不落后;今年第一个月,他们更是走在前列。事实上,他们今年第一季度计划的生产品和工作量远比去年第四季度高。为这个,有些职工开初思想还不通呢。好在党总支及时展开了一场全厂服从全国利益的大辩论,全体职工才统一了思想,轰轰烈烈地投进了“四好一巧”运动。你道是哪四好?政治挂帅好,日产计划实现好,胆大心细安全好,关心集体遵守纪律好。哪一巧?动手动脑,干活论巧。可是2月时间短,又夹着一个春节休假,完成任务有些困难。休假自然应该休的,只有在工作中更加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了。那末,比一比吧,看谁干劲更大更巧?
瞧,党总支书记第一个跳上台去。他念了一段口号:“跨二月,任务大,冷风工人却不怕,战到最后一分钟,坚决实行日计划,节前节后出全勤,满堂红旗人人插。”接着问道:“大家同不同意?”底下打雷似的一声喊“同意”,立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掌声未绝,有个满面胡须的汉子不慌不忙地走上台去,慢吞吞地展开一张纸来念道:“我们向三车间挑战”……。台下几个刚来厂里三车间实习的中学生窃窃私议道:“真逗!他是谁呀?”旁边一个徒工回道:“嗨,这是我们二车间张福亭老师傅呗!他领导的突击小组上月安装拖车转盘,提高效率四倍,那真叫出色!昨儿个他上夜班,这会儿才下工呢,有什么逗的?”
张师傅念完挑战书还没走下台来,一车间的老夏走上台去了。台下立时一阵小骚动。谁都知道,这是个风趣横生的人物。他原是钳工,现在是车间副主任。此刻穿着一套中式的蓝棉袄裤,夹着一个大红包,白净的脸皮绷得紧紧的,一本正经地对大伙说:“我们昨天把人家扔掉的废物铁渣捡来,做成了绝缘用的纤维,嘿,这玩意市上可缺货啊!”说着,从红纸包里撮出一团灰蒙蒙软绵绵的东西来,抖了抖,忽然迷细了眼睛,笑嘻嘻地朝台左底下一点头,说道:“春节以后,我怕你们要得胃病了。我们车间要加油,大量生产,大量供应,叫你们来不及消化,尝尝胃病的滋味。”这番话,一语双关,顶俏皮,人们一回味,都笑起来了。
紧接着,一、二、三、四各车间,各科室,党、政、工、团,老师傅、新徒工,钳工、男工、女工,一个挨一个,纷纷上台比武。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你挑战,我应战,我追你,你赶我,谁也不让,谁也不饶,个个是好汉,人人是英雄。这个说:“一月任务超额完,二月生产更有劲。”那个讲:“战胜困难抢时间,干活要靠动脑筋。”
台上不断发出豪言壮语,台下不时响起满座掌声。时间不早了,还接连飞上去要求讲话比武的纸条子,没轮到的跃跃欲试,坐立不安。工会主席一瞧手表,跟总支书记、厂长们一商量,决定大会告一段落,综合大家意见,确定:春节以前不欠债,春节前后不缺勤,春节以后开门红!
比武虽过,余兴未尽,接连着就演出了工人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娱节目。可是好多人没心瞧戏,还议论纷纷,说道:“谁算好汉谁英豪,咱们生产里头见分晓!”


第8版()
专栏:

夜作皮带轮
湖南衡阳第二机械厂工人 阎金海
小龙刚车好皮带轮的底箱,已是夜里十一点钟了,他迅速把车板用力地拔出来,放在一边。他膝盖微微发痛了。他站起来运动了几下,又踱了一会,倦意全没有了。
浇注的人下班个多钟头,出砂的正忙个不赢,一股股热气冲着,一个东西翻出来了。
小龙回过头,端详着刚车出来的生货。他笑了,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幸福感。从早晨到现在,虽然两个皮带轮还没有完成,但这一个不就快成了吗?这是他几个月辛勤劳动的结晶呀!下午时候,有几个老师傅从他身边经过时,都不住地夸奖他:“这小伙子真不错,才几天,就能做多样的产品了。”他听到这些话时,心里总是热,脸上浮现着愉快的笑容;然而,他总是低着头,一声不响地做着事。
他休息片刻,又蹲下去,顺手拿起圆规和一小块玻璃片,准备画图,可是忽然又把它放下了,浮着笑容的脸孔,一下子锁紧了眉头。他站起来,狠狠地跺着脚,自言自语地埋怨道:“唉!为什么不问一句呢?”原来他们做的皮带轮,一直是四根筋的。今天下午主任对他说:“四根筋的完成了,接着做五根筋的。”当时他正忙得气呼呼的,只啊啊应了声,也没有问问方法。这下做起来,真是“临时抱佛脚”,来不及了。他怀着一线希望到了办公室,里面只有一个纪录员在誊作业计划,可是,他也是个外行。小龙焦急地站着,思索着:找师傅吗?不行,很晚了他一定睡了,应该让他好好休息,“算了吧……”小龙心里有点打退堂鼓了。但他一想到自己是个团员,就觉得不应该这样。而且车间主任一再说明:“当前的关键就是皮带轮赶不上需要,如果不加一把劲跃上去,就会影响机床的出厂。”多么急迫的任务呀!他搬弄着圆规唠叨着:“五根筋,五根筋,这个‘五’倒把我难住了!”他用力抓了下头发,他这一抓,到抓出门道来了。他猛的想起五角星,他喜欢画它。虽然起初画不好,但后来学了几何作图,用这样方法就画得十分准确。他默想着:先确定五点,再连接起来,是不是就对头了呢?他又回忆着画四根筋的方法,也是得先找出四点,那么画五根筋大概也是这样吧?
他又在纸上作了几次实验,结果和他想的完全一样,这一下,他简直要跳起来了。他赶忙蹲下来,低着头,弯着腰,紧张的战斗又开始了。
当他完成任务走出车间时,扑面一股冷风吹来,但他并不感到冷。他心里热烘烘的、甜蜜蜜的。他想:凡事只要巧干苦干,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


第8版()
专栏:

你知道吗?
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铁路的轨距(铁轨间的距离)是四呎八点五吋(一四七点八三公分)呢?原来古罗马战车的轮距就是这样宽。公元前五十五年,罗马帝国柴塞尔的军队侵入不列颠,他们的战车为居住在不列颠的居尔特人所仿制,因此,几百年来,英国的路上辗开了一四七点八三公分的“轨迹”,为了适应这一“轨迹”所以后来的小马车也作了这么宽。罗马战车车辙的宽度,一直沿用到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熙)


第8版()
专栏:

回来呀,非洲!①
(献给非洲战士们的战歌)
〔巴基斯坦〕费兹·艾·费兹回来呀,我听到了你的狂欢的鼓声,回来呀,我的兴奋的热血正在沸腾。
回来呀,非洲!回来呀,我已经从地下抬起了我的头,回来呀,我已经扯碎那无可奈何的网 罗。回来呀,我已经从痛苦的掌握里挣脱,回来呀,我已经撕去眼上忧愁的薄膜。
回来呀,非洲!我的手铐断了,它的链环成了我的铁锤,我带着的枷也打碎了,铸成了我的盾
牌,在洞窟里,闪耀着枪兵的狼一样的眼
睛,把黑夜的黑暗染红了,那敌人们的鲜血。
回来呀,非洲!全世界搏动了,合着我的脚步,非洲呀!河流都在跳舞了,森林也都在歌唱,我就是非洲,我仿效着你高贵的形象,我的步伐正是你的狮子一样的步伐,
回来呀,非洲!
跨着狮子一样的步伐回来,
回来呀,非洲!
(1956年6月作)
①这是非洲的自由战士们的口号。作者原注(附图片)
非洲人的觉醒(雕塑) 张友明


第8版()
专栏:

肥料小史
杨旻
我国使用肥料,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盛行。那时主要的肥料是人、畜的粪便。“周礼”一书中提到:红黄色的硬土用牛粪,淡红色的土用羊粪,一泡即散的土用麋粪,粘滞的土用猪粪,盐土用獾粪……从这里可以看出:周代所用粪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已有了因地施肥的知识的萌芽。“礼记”月令中则有“季夏之月,利以杀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就是利用绿肥的开始,不过只限于利用自然生长的野草,但这时竟能看出绿肥的肥田(粪田畴)和改良土壤(美土疆)的两种功效,实在是难得的。
到了汉代,便用到了骨肥、小便和缫蛹汁等。对于肥料的制造和配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这在汜胜之书中记载很详。
堆肥的利用,最早见于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所用的方法和现在的几乎完全一样。绿肥则进一步利用到了绿豆、小豆、胡麻等栽培作物。并且还发现了豆类作物是绿肥中的上品,以及绿肥能保持田中原有肥分、防止流失的作用。
宋元以后,麻枯、菜枯等商品肥料和作为间接肥料的石灰,都先后被利用起来。用醱酵法促使枯粕分解腐熟的技术,已很完美。此外,污泥、苔草和蚌蛤灰等,也广泛被搜集利用。甚至于家庭日用所遗下的磨糠、谷壳、蔬菜的残根碎叶、洗涤衣服杂物的余水等,人们也不肯轻易放过。农圃之家,大多都在厕旁厨下设有深池,储藏这些废物,待充分腐熟后应用。这时人们对于肥料,已将它分为草粪、火粪、泥粪等许多种类。对于肥料的制造,则有踏粪法、蒸粪法、酿粪法、煮粪法……之分。在肥料的施用上,有所谓“接力”和“垫底”等概念。
事实证明:我国古代所用的肥料,无论是肥效或制法、施法,大部分是合乎科学道理的。然而也有一些有趣而有用的事例,秘密还没有完全揭穿:
例如:“齐民要术”一书说用“坏墙垣”施于蔬菜,肥效很佳。“坏墙垣”就是陈旧的墙土,我国农村很多,随着新住宅的兴建,这旧的墙垣就可以大量利用。不过为什么它有显著的肥效呢?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旧墙土长期休闲,里面生有大量非共生性固氮菌、蓝绿藻和硝化细菌的原故。和共生性固氮菌一样,非共生性固氮菌、蓝绿藻也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它成为氮化物。硝化细菌则能在墙土中积聚硝酸盐。这两种产物都是很好的氮肥,并且墙土施用以后,固氮菌、蓝绿藻和硝化菌还可以在土壤中继续造肥。
此外,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有利用羽毛、头发等动物质作肥料的记载。现在有些养花的人也往往喜欢在盆壤中加进一些毛发之类的东西。这主要是利用毛发在腐烂时所形成的一种氨基酸。这种酸不仅是一种非常贵重的医药,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不过毛发等动物质很难腐烂,农政全书说:“毛羽和燖汤积之久,则溃腐,如欲速溃,置韭菜一握其中,明日烂尽矣。”这也是值得研究利用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