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总政发出军队参加建设工作纲要
解放军各部干劲十足支援农业生产
新华社25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最近发出军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纲要,号召各部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纲要指出,几年来,军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是巨大的。军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且通过和人民群众一起生产劳动,可以使军队人员密切联系群众,联系生产,增强军队同地方、军队同人民之间的团结;可以使军队人员取得一定的生产知识和许多好的地方工作经验,提高军队人员的劳动观念和共产主义觉悟。
纲要说:军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军队“每年以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参加生产”的决定,可以把其中50%左右的时间,参加地方各项建设事业,其余时间经营内部的工农业生产。军队支援地方的生产劳动,主要是在驻地附近,或者离驻地不远的地方进行,并且应当着重于参加农田水利、工厂和文化教育等基本建设工程。
纲要要求全体官兵积极参加有利于公社发展和巩固的各项工作,教育家属和亲友成为公社的积极分子,并以一定的劳力和技术力量帮助公社进行生产建设。军队所属工厂、修理厂、修理分队及各种技术学校的实习工厂、工艺室和实验研究部门,在绝对保证完成军事生产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承担人民公社或地方工业部门所迫切需要的机器及其配件的生产,派遣技术人员协助人民公社建立工厂和技术修理站,为工厂的建立进行设计和安装工作,并且帮助地方训练技术人材。军队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不影响战备和训练的原则下,应当积极支援地方交通运输事业。空军应尽可能参加民用航空网的测量、勘查和规划工作。通信兵应协助驻地人民公社建设有线电及无线电广播网和通信网。此外,各部队都应参加当地季节性的农业生产劳动及植树造林,帮助公社开展文化教育和卫生工作,以及办好各种集体福利事业。如遇有紧急灾情,必须全力以赴,协助当地人民抢险救灾。在东南沿海地区,部队还应在可能条件下护渔、护航,以保障渔民、船民的安全。
纲要要求各部队必须经常注意协同地方改善和加强民兵工作,贯彻党的全民皆兵的方针,使民兵真正成为生产战线上的突击队和军队良好的后备力量。驻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海岛的部队,特别注意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诚恳谦逊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作好巩固边防、海防的工作,并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纲要最后指出,军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地方党委的统一规划下进行。军队人员必须重视学习地方工作经验。
新华社25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各地官兵最近干劲十足地支援当地人民的农业生产,并且获得很大成绩。这是今年各部队全面贯彻总政治部最近发出的军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纲要的实际行动。
部队的积肥运动已经初战获胜,据春节前的不完全统计,仅十天左右时间内,全军已积肥二十七亿斤,相当于去年全年积肥总数的18%。这个积肥运动是在1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积肥造肥运动的指示以后开始的。全军上下,从将军到士兵,个个踊跃参加,有的掏厕所、挖下水道、清猪圈、马厩,有的收集杂草、落叶、垃圾,有的挖塘泥、海肥,有的背上筐篓四处拾粪,还有大批人马车辆到人民公社参加积肥、运肥。济南地区部队在积肥突击周里积肥五千四百万斤、造菌肥三十七吨。芜湖、蚌埠军分区的官兵经三天的努力,每人积肥一千多斤。福建前线炮兵某部,利用战斗间隙每人积肥达两万斤。许多领导干部在这个运动中,像指挥战斗一样,亲自勘察肥源,带领部队作战。周纯麟少将率领的九十余名官兵,在南京秦淮河,一天挖了三万多斤泥肥。杨得志上将、吴克华中将等都参加了人民公社的积肥活动。许多部队为了使积肥运动经常化,还都作出了全年积肥规划,要求官兵再接再厉,积更多肥料支援人民公社。
在积肥的同时,帮助群众兴修水利的活动也是热火朝天。驻吉林省某部三千余名官兵,冒着风雪严寒在永吉县官地水库工地,和千余名民兵一起加紧施工。驻上海的九千多名官兵,从1月上旬开赴水利工地以后,已修好上海郊区的一批海堤,疏通了河流,还建成许多小水库。驻四川省某部的八百多名官兵,今年春节是在璧山县上游水库工地上过的。驻陕西的部队还抽出人力开赴延安,开凿了一条长达百里的“延惠渠”,把延河的水调上山。武汉地区、青岛地区的驻军都抽调大批官兵开往工地支援水利建设。
在这期间,各部队非常重视帮助人民公社办工厂,训练技术人员。各部队的工厂和修理所最近也都抽出时间为公社准备春耕春播的农具。南京地区部队某部军械修理所最近两个月,为人民公社做了二百五十个义务劳动日,制出滚珠轴承垫圈一千个、鼓风机五十四台,车床部件、冲床模子等三百四十多件。武汉地区部队某汽车修理所最近用废料装配了一部“铁勇牌”拖拉机送给驻地人民公社,作为春耕的礼物。各地的装甲兵和通信兵等技术兵种,也都在大力帮助公社训练拖拉机手、汽车驾驶员、电工、焊工和各种技术人员。有些医院和卫生营还帮助公社开办了卫生学校和保健员训练班。(附图片)
拖拉机卸下炮,挂上犁。福建前线某炮兵部队在战斗空隙帮助驻地人民公社深耕,受到社员们的热情欢迎。 新华社记者 相 知摄
上图:厦门前线部队利用战斗和训练的空隙大搞积肥。图为某部战士挑运鱼塘里的淤泥。 新华社记者 侯民杰摄
右图:解放军驻云南某部用部队的运输车辆帮助附近的矿山运送物资。 杨泽西摄(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闭幕
大会号召多快好省完成铁路修建任务
新华社25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历时九天,今天闭幕。大会号召铁道兵全军在今年的铁路建设战线上,为实现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而奋斗。
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和中央负责同志接见了全体代表。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上将、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分别到会讲了话,勉励大家在铁路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铁道兵部队今年担任的铁路建设任务比去年更加艰巨和繁重,为了保证完成今年的工程任务,会议认为,除了继续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外,必须以快速施工为纲,全面地贯彻多快好省并保证安全的方针。会议提出了在组织指挥施工方面的各项要求。
会议认为,实现今年更大跃进的关键之一在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会议强调指出,今年开展技术革命的基本任务是:以改善技术装备,改善劳动工具,改进操作方法,其中又以隧道、高大桥梁快速施工及安全施工为中心,大搞小型机具,同时加紧机械制造和积极提高现有机械的效率,使各项工程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一步,减轻笨重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多快好省地完成修理任务。为了把技术革命推向新的高潮,目前要狠狠地抓推广工作。会议与有关专业部门研究、鉴定后,决定向各部队推广有关隧道、桥梁、线路土石方、机械作业等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二百三十五件。会议要求各部队采取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办法,迅速检查和鉴定去年涌现的大量发明创造,凡是可以采用和推广的,要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土洋并举的原则,大力予以推广。
会议从本月17日开幕以来,共有五十四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另有许多代表作了书面发言,他们广泛地汇报了去年在铁路建设和各项工作大跃进中取得的巨大成绩和丰富经验,表达了力争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更大跃进计划的决心。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大会闭幕式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向铁道兵全体官兵提出的包括多快好省完成铁路修建任务、开展技术革命和一专多能运动、开展文化学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学习、开展五好运动等五项内容的倡议书。铁道兵政治委员崔田民中将代表铁道兵领导机关向五十八个先进单位和二十三个文化连发了奖旗,并向出席会议的全体积极分子代表发了纪念品。


第6版()
专栏:

战场上的英雄 劳动中的模范
——记回乡后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
本报记者 陈健
河南省沁阳县北孔村的模范生活管理员宋学义,就是十八年前震动中外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件中的壮士之一。
一天,下着大雪,我到北孔村去访问他,他不在家。他的妻子告诉我,村里一位妇女三十年前卖给外乡,昨晚回来和家里人团聚了。宋学义激动得一夜没合眼,天不亮,就去公社给办户口。
宋学义回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还没有吃早饭,他身上堆了一层雪,像个大雪人,布鞋子都湿透了。
处处事事关心群众
在北孔村,宋学义是最忙的一个人。他管理着全村的三个食堂,一个幼儿园,一个养猪场,一个大鱼池,还有浴池,戏院和许多杂七杂八的琐碎事。但是北孔村的食堂是全县第一流的模范食堂,县里在这里召开过现场会议。北孔村的养猪场,是全省的模范养猪场之一,得到省里的奖旗。北孔村的浴池,在全县也是首创。群众的眼力真不差,远在人民公社化初期,就看中办福利事业的能手——宋学义。他们说:“食堂、幼儿园这些事非学义干不行,别人没有学义那么体贴人。”
在北孔村,经常睡的最晚的要数宋学义。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晚上提着油灯,拄着拐杖(在狼牙山跳崖时,摔断了腰,摔坏了眼)在食堂、猪场、幼儿园等地方查看。经常在厨房里和炊事员谈心,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制定第二天的食谱。很晚很晚还等候迟来吃饭的社员。一天晚上,大风雪,赶车老汉冻得缩着脖子回来了,宋学义连忙迎上去,从锅底下的热灰中扒出烧的焦黄焦黄的馍,又从锅里端出热菜热汤:“吃吧,先喝碗汤,喝下去就不冷了。我知道你喜欢吃烧焦的馍。”老汉感动得搓着手,眼里转着泪。说真的,老伴也没有这样温情地对待过他。
当天晚上,我到食堂去吃饭。从饭厅到食堂的小路是用碎砖砌的,很整齐,上边铺了一层细细的沙。虽然下雪,这条路却光滑平整,社员来回盛饭,不会打湿鞋子。炊事员告诉我:“这路是俺们学义亲手搞的。有几个晚上,他提着油灯,扛着铁锨,在这里砌呀,砌呀,像姑娘绣花。”
这村的群众过去没有养猪的习惯,宋学义就亲自盖猪圈,弄饲料,喂猪,成夜地守护着生猪娃的母猪。特别是想出了“放猪”的办法,不用一粒粮食,全场几百头猪,都吃的圆浑浑,像地滚子。那个七十万尾鱼的大鱼池,也是宋学义在十冬腊月的严寒里,第一个下水带领着群众挖的。群众说:“大小事情,学义都带头。”
宋学义的妻子告诉我:春节前几天,他在省里开会没回来,群众一天几次来家里打听。宋学义回来了。是晚上回来的,没有吃晚饭,也没多和妻子说话,提着油灯就去看正在修建的浴池。第二天天没有亮,他就和几个社员一起修锅炉。年二十九、三十,浴池开放了两天两夜,全村几百口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痛痛快快地洗了澡。
“他心眼里只有咱”
1947年7月,宋学义复员回到刚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河南老家。多惨哪!父母没有活到解放,就双双饿死了,妹妹被地主抢走卖掉顶了租子,哥哥被国民党拉丁抓走了,几间草屋已被国民党烧掉,屋里屋外长满了青草。
悲痛交炽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宋学义回家后的第三天,便领着群众展开了暴风雨般的土改斗争。斗倒了村里的地主。
这个村,靠沁河,地凹,十年十涝,年年有灾,是个穷村。解放前,一到冬天,十室九空,人们都外出逃荒。宋学义把村中最穷的几十户贫农组织起来互助生产。可是困难很多;一是牲口少,二是许多群众“揭不起锅盖”。宋学义把自己好几年的津贴积蓄全部拿出来了,买了一头牲口,剩下的零钱分给了群众,政府给他的救济粮,也一碗一碗地分给群众。整整一个冬天和第二年春天,他就和群众一起吃野菜,喝稀粥。
第二年只收了一季麦子,秋庄稼全被淹完。群众卷起铺盖,准备去逃荒。宋学义痛苦地站在村头的大堤上,眼睛望着翻滚的沁河,自言自语地说:“沁河啊!沁河,你还能统治我们多久?”他寻思到天黑,心里突然一亮:挑沟挑水,搞水利。可是,当计划向群众宣布时,各种反对的意见都出来了,反对的焦点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群众马上要吃饭。县里虽然送来了救济粮,数量少。宋学义除公开动员外,还成半夜地挨门挨户劝说,叫他们放大眼光,看到长远利益,现在即便忍饥挨饿搞水利,也是值得的。群众被感动了,放下逃荒的担子,跟着宋学义搞起水利。宋学义知道群众生活很苦,思想不稳定,就每天晚上到农民家了解情况。有天晚上发现梁尚武第二天就要断炊,连忙把家中仅有的两碗面给他送去一碗,说:
“你我明早都有饭吃了,中午的饭再想法”。第二天早晨,他妻子用一碗面煮了半锅野菜粥,叫他吃。他看看,舍不得吃。他的妻子是个有觉悟的女人,总想特别照顾一下宋学义,因为他身体太坏。但宋学义说什么呢?他说:“当群众都在困难的时候,我能多吃一口吗?不能。共产党员在群众中永远不能有特殊享受。”
宋学义对一切工作都带头干,越困难,越带头,搞水利更是如此。他不分昼夜的在工地上挖沟,从不休息,太累了,实在支持不住,就躲到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托托自己的腰——这腰断过了两次,唯恐干部和群众看见不让他挖。他哪里还想到一丝自己的身体呢。怪不得群众这么说:“学义心眼里只有咱”。
1951年,北孔村已经根除了水患,群众开始统治沁河,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已经由宋学义回来那年的八十斤,提高到六百多斤。宋学义一直是这个村的生产领导者。
得到群众信任是最大快慰
宋学义和他的四位战友,在狼牙山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已经被亿万人所歌颂。现在,他在一个小村里忠心耿耿地做一名生活管理员,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完美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在宋学义的生活辞典里,找不到个人名誉、个人地位、个人得失,个人享受等肮脏字眼。回家八年之久,全县包括党组织,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他只带着他的组织关系,说明他是共产党员。回村后的十几年来,从没有脱离过生产,他生活待遇也一直没有超过一个普通的农民,现在也没有超过一个普通的社员。他生活最大的快慰是为党工作,得到群众的信任,认为这是党和群众给他的“最高的奖赏。”


第6版()
专栏:编后

不夸荣誉 热爱工作
十八年前,宋学义同志在狼牙山上创造了英雄的业迹,成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现在,宋学义同志又在沁河河边担任人民公社的生活管理员,为提高大家的生活福利而辛勤地工作着。
“狼牙山五壮士”,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誉,但是,宋学义同志从来不为获得这种荣誉而骄傲。当他从军队里退伍还乡时,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时光里,宋学义同志关心的是怎样将群众发动起来,改变穷困的面貌,他从来不向群众夸耀自己的光荣历史,以至家乡的人只知道他是一个一般的复员军人,并不知道他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英雄人物。这种谦逊的行为,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生活管理员,这是多么平凡的工作,但是宋学义同志却对这件工作感到了最大的兴趣。从食堂、浴室到幼儿园,从戏院、鱼池到养猪场,件件事他都关心,并且力求把每件事情做好。在建筑上,没有一砖一瓦,就很难有什么高楼大厦,在革命工作上,没有这些具体的工作,也就很难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同志,应当好好学习宋学义同志的这种脚踏实地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第6版()
专栏:

罗军足球队同北京队踢平
据新华社25日讯 罗马尼亚人民军“军队中央之家”足球队25日下午在北京冒雪同北京足球队举行了来中国访问的最后一场友谊比赛,结果又以二比二踢成平局。北京队在上半场曾以一比零领先。
今天,先农坛体育场的比赛场地虽然因为下雪有些松软,但是两国多次获得全国冠军称号的足球队的友谊比赛,仍然进行得很紧张。
北京队今天得分的两个球,都是由奔跑迅速的右边锋陈家亮攻入的。在上半场比赛进行到第二十一分钟时,陈家亮在对方球门前看准了左内锋方纫秋的“传中”球,顺势用头将球顶入对方球门,结果以一比零领先。
接着,客队也发动了一连串的攻势,但他们每次射球时,都被北京队的后卫挡出或被守门员张俊秀用快速的“鱼跃”扑球动作把球接在怀中。
下半场比赛更趋激烈,双方射门次数都比上半场增多了(北京队上半场射八次,下半场十六次;客队上半场十二次,下半场十五次)。比赛刚进行了四分钟,客队就把比分扳成一平。
接着,北京队积极反攻。在比赛进行到第二十分钟时,北京队在对方禁区获得罚“间接任意球”的机会,右边锋陈家亮又在对方球门前把接到的来球轻拨入网。在第三十五分钟时,客队也利用发“角球”的机会,由右前卫叶内依用头顶入一球,形成了二比二的平局。


第6版()
专栏:

阎班长抢救三条小生命
新华社记者 姜文品
山东省即墨县鳌山街村四岁的小桂花,跟着妈妈来到姥姥家。一天,她和十岁的小姨和另一个小朋友一块儿在村头大水库旁边玩耍。小桂花在家就喜欢玩水。一看大水库盛了满满的水,就欢喜地奔过去,一不小心,扑通栽入水中。桂花的小朋友赶上去拉她,没站稳脚也溜进深水。小姨吓得咧着大嘴哭叫,赶去抢救时自己又滑了下去。
三个孩子眼看就没命啦。赶巧,解放军汽车连的班长阎清明来洗衣服。他看到三个孩子落了水,没顾得脱衣服,更忘了自己不会浮水,“嗵”的一声跳进水库,不露头了,咕咚咕咚喝了三、四口水。他在水里摸着先救上了桂花的小姨,接着又将桂花的小朋友托出水面。这时,他喝水太多,有些慌,但心里还明白。他想:宁肯豁上自己的生命,也要把最后一个小孩救出来。被淹得半死的小桂花,忽而捞到一个人头,就紧扒在阎班长的身上。阎班长急中生智,扒开她的小手,抓住她的小腿,又喝了几口水,把小桂花拥上岸。可是,阎班长这时再也爬不出来了。
正在场园翻草的刘大伯,听到孩子呼救,提着竹耙赶来,见水面露着一只人手,伸过耙去搭救。在绝望中的阎班长觉着手里触到一物,抓着刘大伯的竹耙,这个救人的人也得救了。
桂花的姥姥和妈妈赶来了。村上的父老也赶来了。人们望着躺在地上呕吐浊水的阎班长和三个被他救活的孩子,都流出了感激的眼泪。父老们拥到连部给阎班长请功。桂花的妈妈说,阎班长给桂花留下这条命,让桂花拜阎班长为干爹。阎班长羞的怎么也不肯答应。他说,“这是我应做的事。”


第6版()
专栏:

祖国优秀儿女热情参加建设
四川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生产成就巨大
本报讯 四川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三百多名残废军人,在全民大跃进的鼓舞下,战胜生理上的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生产技术,积极学习艺术、文化,立志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这三百名残废军人近半年来自动建立了棕丝编织、竹器、电讯、刺绣、农业、文艺创作等十八个生产和学习组织,还组织了两个课余演出队。这些生产和学习组织都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健康条件、兴趣和志愿组织起来的。现在他们已经织成几千件精致的棕丝制品、毛衣、刺绣和各种竹器;试制成功十六种野生纤维产品;饲养了大批家畜家禽;还安装和修理了近三十个收音机和三百多部手摇三轮车。两个课余演出队也分别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四川省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观众达九十五万多人,受到观众们热烈的欢迎和赞扬。
在学习各种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中,这些曾在战场上流血负伤的英雄战士,表现了无比坚韧的毅力。在纤维厂工作的是十二个两腿残缺的休养员。他们每天扶着拐杖,坐着手摇三轮车,几乎跑遍一、二十里内的河沿和田野,到处寻找原料。缺乏化学方面的知识,就边看书边实验,每天从清晨五时一直忙碌到深夜,终于用蓖麻、苦竹等制成十六种野生纤维产品。休养员们写过这样一首诗:“荣军意志坚又坚,无脚踏破地平川;双目失明读书报,无手推倒太行山。”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仅修配、电讯两个组,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作出工具改革和创造发明十五件。电讯组的十几个休养员最初只学会安装简单的矿石机,经过半年来的钻研,现在已安装了五灯收音机三十部。最近,他们又订出新计划,要试制半导体发电器和半导体收音机等新产品。
为了直接支援农业大跃进,休养员们还积极参加附近农村抢收抢种和积肥运动。去年,他们帮助当地收割麦子、菜子、水稻等共三百五十多亩;还给当地公社积肥六十五万多斤。
最近,这个教养院新开办了一所政治文化技术学校,分设了农艺、畜牧、工艺、文化等五个系和电讯、化工等研究组,准备大力开展文艺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使休养员迅速成为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材,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6版()
专栏:

他们永远是无畏的战士
——记四川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的休养员
本报记者 周祖佑
在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生活的日子里,我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在向我说明:崇高的理想和顽强的意志,会使人的生命发出多么壮丽的光辉。
也许你不注意那林荫路上奔驰而来的自行车。但是,骑车的人,双手早已因负伤而截去。楼窗里传出一阵嘹亮的音乐,你能想到那是双目失明的战士,正在弹奏自己新编作的歌颂祖国的乐曲?几乎每一间寝室,就是一所工厂或工作房。在休养员们的床上和桌上,堆满各种原料和工具。这里,失去双腿和一只手臂的重残废,也能熟练地编出各种竹器。即使全身瘫痪、成年累月躺卧床褥的人,还用两只略能活动的手,无休无歇地编织精致的棕丝提包。在提包上,有的人精心设计着天安门的图案,有的编织上展翅高飞的和平鸽。一个名叫葛大义的休养员,还用红色棕丝织成这样一行字:“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那一根根纤细的棕丝,渗透着多么深厚的情意!有个飘着微雨的傍晚,我看到一个在广场学习走路的人,原来他是一个全身瘫痪的休养员。一年前,他还躺在床上。但是,他每天风雨无阻地坚持锻炼,现在,终于能不要一切帮助地单独行走。夜晚,他因为浑身疼痛而抑制不住痛苦的呻吟,但是,他从不间断锻炼的日程。我紧紧抓住他的手,问他在学会走路后有什么希望。他沉重而费力地回答说:工作、工作、我要工作!这不是简单的话语,这是他全部生命的呼喊!
这里的每个休养员,都知道保尔的光辉名字。其实,他们自己的意志,就正像保尔一样的坚韧和顽强。有个二十五岁的特等残废军人周全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冻伤而截掉了四肢。那时,他才十六岁。他曾经痛哭、绝望。党组织教育他,给他介绍保尔和吴运铎的书。这样,他重新鼓起独立生活的决心和勇气。伤口没好,他就把汤匙插在手臂的绷带上,自己喝汤,吃饭。要工作,不会写字怎么成?他请人把笔绑在手臂上,后来又改用两只断臂夹着笔杆,练习写字。第一次他只是写了六、七个字,两手疼痛难忍,他不得不把笔扔掉。但他并不因此灰心,仍然坚持不停的练习。经过六七年的苦练,现在,他写得和健康人一样地流利和有力。大跃进以来,他用断臂写标语、写诗歌,还开始练习绘画。看着他生气勃勃的面容,听着他爽朗愉快的笑语,人们很难想像他竟是失去四肢的残废者。他还满怀信心地谈起他准备成为一个书法家和画家的学习计划。他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在许多战士的床前,我常常看见一缸金鱼,或几枝鲜花。他们对今天的生活都怀着如此深挚的激情,我访问过全身瘫痪的特等残废军人杨成贵。这个只有两手和头颈还能活动的共青团员,正躺在床上绣一幅黄缎锦屏。他的四周,几乎布满图画、盆景和花束。他正在锦屏上绣一株苍翠的松树,一座娇艳的牡丹和几只和平鸽。这幅锦屏,即使熟练工人也要绣二百多天,杨成贵却决心在国庆节前绣好,献给毛主席。还是刚瘫痪时,杨成贵浑身涂着石膏,就开始学习文化,学习织毛衣,最后,他就选择了刺绣。他用彩色的丝线,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部绣在美丽的图案里。但是,这个热爱生活的战士,过去却受过多少生活的磨难!他的父母兄妹,都被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反动派逼死,他也被卖作了奴隶。1949年,他参加了解放军。这个饱经忧患的孤儿,在战斗中立过两次功。残废了他也不愿放下手中的武器。他初学绣花时,还怕别人嘲笑,悄悄藏在被窝里,他给我看了他几年来的刺绣品。在那第一幅绣成的枕套上,还依稀辨得出点点针痕和手指刺破遗下的血渍。只是一片花瓣,拆拆绣绣,他就曾花费过十来天功夫。经过多少苦学苦钻的日夜,他才终于学会刺绣和绘画的基本技巧。像这样懂得生活的人,他永远也不会退出建设祖国的战斗。
“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永远和祖国心连心,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灵魂,党就是抚育我们成长的母亲。”这是特等残废军人刘渝生写的著名诗句。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这诗句所描写的战士们和党息息相关的血肉联系。有位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范友德。从十二年前负伤瘫痪,一直躺在病床上。但是,他很少想到自己,一直千方百计地为党工作。他帮助同志们解决思想问题,他为同志们做鞋、缝衣,他还不间断地钻研科学和文化,学会阅读报刊杂志,学会安装收音机。他把自己的三千元积蓄和生产资助金也全部送给家乡的农业社和投入炼钢生产。这位老战士不愿谈自己做过的工作,却向我叙述起他过去的生活。他十五岁参加革命前,已经孤苦伶仃在街头流落了整整五年。在党的抚育下,他从一个不知事的小鬼,成长为久经考验的连队副指导员。他满怀深情地回忆这些往事后,纯朴地说:“现在,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们的一切,都和党分不开。党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党教导我们如何生活和斗争。今天,祖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正是党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虽然残废了,同样应该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让我们永远记忆着这些英雄的话语,让我们永远学习这些永不残废的人的光辉榜样!在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要永远像这些无畏的战士一样勇敢和坚强!(附图片)
左图: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的休养员在收蔬菜。
右图: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草鞋组的休养员在打草鞋。
陈 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