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平原县三十万人组成专业队
按照技术规程管理麦田
本报讯 山东省平原县(包括原德县和恩县)八十余万人民正迈着英雄的步伐向新的伟大目标进军——力争全县一百二十二万亩小麦亩产二千斤。现在全县有三十万人投入麦田管理运动。绝大部分麦苗墩墩齐全,棵棵茁壮;一般田每亩分蘖已达七十至一百万株,大面积高产田和卫星田每亩分蘖达一、二百万株。
今年平原县提出小麦力争实现二千斤县,对全县人民是很大的鼓舞。人们提出:拿出二十分的措施,三十分的干劲,来保证二千斤的指标。所谓二十分措施,就是全面贯彻“八字宪法”。全县已实现了河网化和机井化,基本上控制了旱涝灾害,保证了小麦的充足水源。去年全县一百二十多万亩冬小麦的播种不仅比往年提早,而且一般还深翻一尺半左右,每亩施肥五、六万斤,播种量一般三十至五十斤。现在从县到社、队,都以第一书记挂帅,成立了麦田管理指挥机构,各公社组织了麦田管理专业队,自上而下的实行了麦田管理责任制。
由于加强了对麦田管理的领导,有力地推动了麦田管理运动。过去,这里的耕作比较粗放,小麦下种后,没有浇水追肥中耕等习惯;麦田管理指挥部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使群众了解如何保证麦田管理的质量,改变了耕作粗放的习惯。现在有九十二万亩麦田修整成畦田,全县积极扩大自流灌溉,新挖干、支渠等四千多条,保证了全县的河、沟、(水)库、井脉脉相通,这对于畦田浇水和减轻劳动强度,起了很大作用。去冬以来,积肥高潮一个接一个,特别是国务院的积肥指示公布后,全县每天有三十余万人投入积肥造肥竞赛运动。春节前,原计划十天积肥一百亿斤(包括春播作物的肥),由于竞赛运动的普遍高涨,五天完成了任务,质量也好。全县一百二十余万亩小麦普遍浇水二次,追肥二次,其中五十万亩大面积高产田和十六万亩卫星田的浇水、追肥都在三、四次以上(每次施肥量比大田增加50%)。各地追肥都重视技术操作。防寒防冻以来,有四十五万亩麦田加盖了一层有机肥,有三十八万亩麦田进行镇压,十余万亩卫星田设置了防风障,有的还盖了玻璃温室。各公社设立了病虫害预防站,组织了除虫侦察队。全县已准备土、洋农药三百余万斤,建立了气象站。
各地在麦田管理中还开展大协作,有力地推动了麦田管理运动的平衡发展。
(维进)(附图片)
河北安国县东风公社的社员正赶着大车往田间运送肥料。
新华社记者 齐观山摄


第3版()
专栏:

今年定能胜去年
本报记者 古维进
中共山东省平原县委的常委会议已经结束了。今年,平原县种小麦一百二十二万亩,要求亩产二千斤。平原县以往经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但是他们为什么敢于提出这样高的指标呢?
去年,这个县的粮食亩产四百九十九斤,比1957年翻了一番,全县基本上解决了历年来的缺粮问题,但是并不富裕。今年平原县争取小麦大丰收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公社化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合理更有效地统一调动使用;有了去年的丰收,今年争取更大的丰收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干劲,全县人民一心要今年大大地胜过去年。
有哪些条件可以使亩产二千斤的指标成为现实呢?县委书记许志玉对我说,首先是平原县的水利问题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过去这里经常发生旱灾和涝灾,去年的水利建设虽然有了一些成绩,还不能很好的控制灾害,小麦从下种到收获,只有50%的面积浇了一次水。今年全县实现了河网化和机井化,水源充足,绝大部分麦田可以做到自流灌溉。全县一百二十余万亩小麦,一般可以浇水五、六遍。施肥量也大大增加了,去年每亩小麦平均上底肥一千至一千五百斤,追肥也没有全部跟上。今年呢?一般麦田施有机肥料五万斤,熏土十万斤,细菌肥料三斤为底肥;高产田和卫星田,施肥量还要增加一倍以上,计划追肥四、五遍。土地耕深已由去年的四寸加深到今年的一尺五寸左右,一些高产田和卫星田深耕达三至五尺。今年全部良种化,而去年只有20%麦田采用良种,下种量由去年每亩八至十斤提高到三十至五十斤。其他,如工具改革、防治虫害等工作也都比往年做得好。
目前,广大干部和群众正在千方百计地设法搞好麦田管理,从县到社、到队,都以第一书记挂帅,建立了麦田管理指挥机构;各公社普遍实行干部层层下放,做到营营有公社党委,连连有总支委员,排排有干部,从书记到一般干部都当好三员(指挥员、战斗员、技术员)。麦田管理指挥部还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操作规程,使群众了解如何保证麦田管理质量,改变过去耕作粗放的习惯。
随着领导工作的加强,麦田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当小麦进入突击浇水、追肥、防冻的时候,全县有三十万人投入这个工作,在
“鼓足干劲争上游,麦田管理不放松,战胜地冻和天寒,浇水追肥称英雄”的豪迈口号下,人们冒着严寒,日夜战斗在麦田里,使一百二十余万亩小麦在春节以前普遍浇水、追肥各两次,高产田和卫星田浇水追肥三、四次以上。
为了使麦田管理工作经常化,各人民公社普遍建立了专业队,推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实行“四包”(社包耕作区,区包方,队包块,组包亩包畦)“九定”(定人员、定地块、定时间、定数量与质量、定产量指标、定畜力、定水源与工具、定肥料、定奖惩),使方方、块块麦田有人管理,责任分明,任务具体,领导和劳力固定。为了保证把麦田管理好,许多队员们在地里搭起窝棚,吃住不回家,直到小麦收割为止。
去冬以来,全县组织大小检查评比、现场参观达七百多次。检查评比的方法是:“看”(逐级深入检查,进行好坏评比)、“辩”(边看、边议、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行表扬批评)、“学”(学习领导经验,技术措施)、“推”(肯定经验,立即打电话推广)。同时开展查苗子、比措施,查全面管理、比三类苗升级,查追肥、比积肥和造肥,查冬灌、比水利建设与使用相结合,查专人负责、比责任制的贯彻执行,查关心社员生活、比合理安排时间,查劳力安排、比工效,查决心、比干劲的八比八查运动。全县因此普遍掀起了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浪潮,进一步推动了麦田管理运动。刘屯人民公社五营通过四次检查评比,评出艰苦深入、积极肯干的三连长辛洪海等五人为红旗干部,推动了二十七名连排干部带头与社员共同劳动,大大鼓舞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恩城人民公社采取六查六比的办法,找出工作赶不上别人的原因:例如通过查领导亲自挂帅,比与社员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发现全营十个支部书记,二十三个队长,只有一个支部书记与社员一块劳动,其他的干部都忙于事务;通过查水源比水利用具,发现全营二百六十四眼井,只利用了八十四眼,一百五十部水车,只利用了一百零九部,六个水库,一个也未用。查出的这些问题都及时得到解决。


第3版()
专栏:

山西突击整棉田选良种
本报太原24日电 山西省各产棉区展开了棉田播种准备工作。
晋南、晋中、晋东南等产棉区,根据国家需要已决定扩大棉田到四百七十五万亩,争取亩产皮棉一百三十斤以上(比去年提高50%多)。并计划在二百五十万亩大面积高额丰产田上,争取平均亩产皮棉三百斤到五百斤。
为保证完满实现今年棉花生产跃进指标,各地在总结1958年棉花生产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合理规划,一般都挑选土质肥沃有灌溉条件的好地作为今年种植棉花的基地,并在这些土地上大修水利,平整田面,增施肥料,防治病虫。晋南、晋中两个主要产棉区的农民,已及时地把平整好的六十七万多亩土地,进行了灌溉。在一部分水利条件较差的土地上,采取了顶凌耙、石滚压等措施,进行防旱保墒。运城县在下雪后的几天中,把全县八十万亩棉田的一半进行了细致的耙磨。今年棉田施肥,一般平均每亩要求达到二百担,大面积丰产田要求平均每亩达到五百担。现在农民们正为积肥造肥展开突击。晋南专区去年冬季结合深耕,在八十多万亩土地上施入大量的底肥以外,入春以来又积好各种农家肥料十三亿多担,80%的肥料可施入棉田。各地还新建和扩建了六万多座土化肥厂,为棉田播种准备了大批速效肥料。种子粒选、翻晒和发芽试验工作,各地正在进行。晋南地区已备妥各种良种七千三百五十多万斤,平均每亩有种二十斤以上,晋中地区一百多万亩棉田所需二千万斤优良棉种也全部备妥,其中一部分还经过了粒选。
全省兴建的土农药厂有三千二百零八座,已经制造出各种土农药九百零八万斤,开始供应棉区需要。
(武赞庭)


第3版()
专栏:

山东棉区大力准备春播
本报济南24日电 山东著名的产棉区高唐、夏津、临清、高密等四个县、市,正在大力进行棉花春播的准备工作。
去年这几个县、市的棉花都获得了空前丰收,临清市亩产皮棉一百五十五斤,高唐县亩产皮棉一百五十斤,夏津县一百三十斤,高密县一百斤。今年这几个县、市种棉都在五、六十万亩以上,高唐、夏津两县的增产指标都是平均亩产皮棉一千斤,临清市计划比去年增产一倍多,高密县也计划比去年增产将近一倍。现在,“雨水”已过,大地回春,这几个县市已经紧张地投入了播种准备工作。临清市组织了十五万人的棉花专业大军,培训了五万名合格的技术员,所有棉田已全部深翻一尺以上,其中三十五万亩平均每亩施底肥三十四万斤,计划在播种前每亩施足十万斤底肥。为了保墒,全市组织了七千五百犋牲口,将棉田普遍耙耢了三遍。去冬今春共灌棉田四十五万亩,计划“惊蛰”前全部灌一次水。棉种已备好二千七百万斤,工具、农药也作了准备。此外,全市已划好棉花丰产方二千五百多个,并结合划方,整好了大地畦田。
夏津县除了完成深翻等播种准备工作外,开始棉花育苗。高密县现在已积造有机土肥料一百十四亿斤,备妥各种土化肥三千八百多万斤,化肥一百八十万斤;为了适时播种,县气象站及各公社新建的十六个气象站,一千多个“观天小组”,注意气候、地温的变化。高唐县在力争实现“千斤皮棉县”的口号下,播种准备工作正在热烈进行。


第3版()
专栏:

浙江棉田将扩大一倍
据新华社讯 浙江棉区积极进行植棉备耕工作。除了大规模的积肥和兴修水利以外,训练技术力量、防治虫害和准备良种等活动也已普遍展开。
今年浙江省棉花种植面积将比去年增加一倍左右,不仅在宁波、嘉兴专区的老棉区里扩展种棉面积,还在温州、金华专区开辟了新棉区。现在,这些新棉区的人民公社,已划出了种棉花的良地。老棉区发扬了共产主义的互助精神,抽调出具有丰富种棉经验的技术骨干,到新棉区去做辅导工作。省农业厅也向新棉区派出了两个工作组。
为了提高种棉技术,省农业厅在去年年底就开办了四百八十多人的植棉技术训练班,随后,各县也开办了训练班或学习班。棉花主要产地慈溪县目前已训练了一千四百六十人。
老棉区对防治虫害十分重视,在播种棉花前就积极进行红铃虫的防治工作。慈溪县清理了棉仓三万一千多间,消灭了红铃虫三万多斤,摘掉烂铃三十七万多斤,还浸冻各种贮晒用具十一万件。从老棉区运往金华、温州等新棉区去的一千八百万斤棉种,绝大部分都经过消毒。
浙江省今年准备普遍选播优良品种岱字棉,并已开始对棉种进行粒选工作。今年各人民公社都准备采用营养钵育苗。慈溪、余姚、平湖、金华等县已准备了各种营养钵制造器,慈溪县有一种制钵器每分钟能造营养钵八十只,比原来用手工做提高效率十倍。


第3版()
专栏:

往年谷雨才下种,今年灯节摘棉花。河北石家庄市蕳良人民公社,去年秋后有一块地的棉花没有开好,社员们就地搭起暖室,经过一冬的培育,现在棉花开的特别好,有的并重新开花结蕾。
新华社记者 盛果摄


第3版()
专栏:编后

力争超过一亿担
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在十大倡议中提出,今年全国棉花生产任务为一亿担皮棉,并且要力争超过!
现在春暖冰消,栽种棉花季节即将来到。棉花是技术性很强的作物,抓紧每一道生产环节,对完成今年的跃进指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应该抓好春播这一关。搞好春播有两个主要环节:一个是适时播种,不误节令;另一个是提高播种质量(特别是施足底肥),力求精益求精。
各棉产地区党政领导部门,应当充分运用去年大跃进中的经验,对春播准备工作组织一次检查,发现哪里准备工作薄弱,就加强哪里的领导,一定在棉花播种前,使社社、队队的准备工作做到“万事俱备”。
今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将要扩大,一些过去没有种棉花的地区也要种棉。新棉区缺乏种棉经验,技术力量也不足,这是发展中的新问题。浙江老棉区抽调有丰富植棉经验的技术骨干到新棉区去做辅导工作,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第3版()
专栏:

云南开始播种棉花
本报讯 云南省广大地区已经开始棉花播种。到1月底止,据德宏、思茅、丽江、楚雄、玉溪等九个专区(自治州)的不完全统计,共种下棉花八万一千五百八十一亩。
今年,云南省计划种植棉花一百万亩,比去年扩大一倍,总产量计划达到六十万担。由于各地动手较早,播种质量一般较好,棉田经过深翻,平均每亩有肥料一万斤以上,并普遍消灭过一次越冬虫害。由于兴修水利的结果,80%的棉田可以达到每亩有水四百方以上。
这次播种中,各地一般都坚持了全省棉花技术操作规程,做到肥多、土细、适当密植。为了尽可能做到良种化,籽种都进行了粒选、熏蒸和药物拌种。元江县为了坚持贯彻各项技术措施,特意训练了五百六十六个技术员。有的地区在播种后,跟着就成立了棉田管理专业队,做到种一亩管一亩,保证全苗壮苗。季节较晚的祥云、临沧等地,目前也正积极整地,准备播种。


第3版()
专栏:

复兴乡棉花大面积高产经验
本报记者 茀君 文斌
安徽巢县复兴乡去年种植的二万一千九百多亩棉花,获得了亩产皮棉六百一十斤的大丰收,比1957年平均亩产量增长七点九七倍。其中有一百三十九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一千六百斤。
复兴乡去年植棉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革命。首先实行了合理密植,每亩的棵数一般由过去的二千棵增加到五千棵左右,最多的达到七千棵。什么时候打顶心?过去是“立过秋,把头揪”。但是人们却对这种千年不变的老规矩发生了怀疑,他们根据几年来植棉的经验,发现秋天的棉桃比夏天长的又大又多,还容易坐桃。他们分析,这主要是由于本地秋天的气候比较正常,温度一般在摄氏二十度到三十度之间,适宜于开花结果。而且秋天的花铃和棉桃又都生长在棉棵的上部,光照好,又透风,所以秋桃成活率高。因此,他们认为,“立过秋,把头揪”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推迟到“白露”打顶心,这样既保夏桃,又大抓秋桃,让棉棵充分生长。由于推迟打顶心 去年每棵棉棵都增加了四个到五个棉桃。据跃进大队用二百棵棉棵做试验,原来平均每棵有二十九个棉桃,因为推迟打顶心,平均每棵增加到七十一个棉桃,秋桃的数量超过了夏桃的数量。全乡计算因此增产30%以上。
棉棵要不要打边心(摘掉台枝的尖端)呢?过去是不打边心的,结果棉棵中间的枝叶过密,容易脱花烂桃。复兴乡去年打破陈规,普遍打了边心,在棉棵下面,使果枝留短些,愈向上愈留长些。这样做的好处是,去掉多余的枝叶,使棉棵中间和下部容易通风和透光,便于棉花生长,而且可以增加秋桃成活率。
密植以后如何保证通风透光?这是个大问题。乡党委在试验田反复研究,采用了破布条扎吊果枝的办法(这样可以使果枝倾斜向上生长)。同时还采用了推棵并垅,分株见阳的办法,使棉棵中间和下部充分得到光照。
为了防止花铃脱落,复兴乡采用了人工授粉的办法。社员们每天上午用毛笔进行人工传粉,使花铃结桃率比原来提高16%。为了防止落桃烂桃,复兴乡用毛笔蘸涂萘乙酸的办法,使棉桃脱落率比过去减少6%到25%左右。棉桃上水分过多,也是易烂易落的原因,社员们就用石灰包在纱布里面,像妇女扑粉似的在棉桃上轻轻扑打,以吸收水分,防止落桃烂桃。为了防止疯长,采取了勤施少施肥的办法。去年棉田除有充足的基肥,一般都上肥十二次到十五次左右。在防风防虫害方面,也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
复兴乡在大闹棉田技术革命中,特别强调把各种先进植棉技术贯彻到群众中去,要求人人懂技术。全乡成立了四个植棉技术传授站,根据棉花生长情况,做什么讲授什么。在二十二所农业中学、红专学校和八十三所业余民校内普遍开设植棉技术课。村旁路边摆着实物标本和植棉技术图解,有人随时进行讲解。为便于群众学习技术,还把整套的植棉知识,用图画的形式画在墙上,配上文字说明。现在全乡农民已有70%到80%的人基本上懂得了植棉技术,有些人已成为植棉专家。
为了保证实现今年亩产皮棉一千斤,复兴乡的干部和群众已经订出各项具体措施:(1)全部采用岱字棉良种,在清明前播种完毕;
(2)一般田要做到深耕一尺,比去年加深三寸,丰产田深耕二尺以上;(3)每亩植棉五千棵,要求有70%的棉田用营养钵移栽;(4)每亩棉田施肥三千到四千担,比去年增加50%左右,锄草八遍;(5)保证棉田不旱;(6)改良工具,提高工效;(7)自建土农药厂;(8)设专职干部专门研究推广植棉新技术;实行包产到队、任务到组、措施到田、责任到人。
目前,这个县正在为种棉作种种准备工作。


第3版()
专栏:

1958年冬小麦丰产经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1958年我国冬小麦获得空前大丰收,亩产一千斤以上的约七十六万亩,三千斤以上的约三百余亩。现根据基点的实地调查和全国各地近百个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的资料,从土、密、肥、水、种等五方面初步总结如下:

以往在少肥和浅耕的基础上观察到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二十厘米以内的表土层,认为小麦是浅耕作物,可以不深耕。但是,1958年的丰产经验打破了这一陈腐观念。根据各地高产试验田的资料,平均深耕约一尺。这比以往一般大田加深一倍左右,并且在综合栽培条件的共同影响下,随着耕层的加深,产量还有递增的趋势。
深耕的增产效果依地力基础和施肥情况而定,地力基础好或施肥多,增产效果就大。因此深耕深翻必须与增施肥料相结合。深耕后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力均大为增强,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解放了原来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矿物质养分。深耕破坏了表土层下坚硬的犁底层,为小麦根部生长创造了宽裕的空间,扩大了根系的吸收面。因此,土壤中,下层的小麦根系发育显著加强。根据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湖北谷城的调查,高产试验田的小麦根系,在二十到五十厘米深土层中须根相当发达,一直到一百八十厘米处仍可看到微细的根群。这样强大的根系,大大提高了小麦抗旱抗风性能,给防止倒伏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深耕一般是分层进行。浅层的熟土又犁又翻,深层的生土只犁不翻,除土壤质地的层次分布有特殊情况必须掺混调和外,不要把底下的生土翻上来。深耕必须结合分层施肥,根据不同土壤层次,施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肥料。一般是下层施肥较少,上中层施肥较多;粗肥混合施在各层,细肥多施在上中层,每层均须做到充分混合,使土、肥、水融为一体。这样可以加速生土熟化过程,改造土壤结构,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根据1958年的经验和当前的生产条件,1959年大面积丰产田的深耕标准,以一尺上下为宜。

1958年许多亩产三千斤以上的高产试验田,每亩都有一百万穗以上。在这样高的密植情况下,依然穗大、粒多、粒重,并没有发生倒伏,打破了已往认为密植会使“穗小粒少,秆软易倒”的片面结论和“小麦每亩超过五十万穗就要倒伏”的“极限”。
密植并进一步明确了增加播种量,依靠主穗和部分年前分蘖,是增加穗数,加大穗子,保证增产的基本途径。1958年许多高产试验田的播种量比一般大田增多一倍左右。在其他栽培条件的综合影响下,产量与播种量为正比例,如亩产一千斤以上的麦田,平均播种量为十九点五斤,二千斤以上的二十三斤,三千斤以上的为二十七点九斤。
增加播种量必须匀播,并适当保持通风透光。一般采用窄行条播和加宽播幅。根据三十七块窄行条播的高产试验田的资料看来,产量愈高,要求行距愈小。这与近年来各地试验对比的结果是一致的。加宽播幅也是密植的主要方式。一般播幅与幅距相等或稍宽,约为4—6寸。1958年高产田中播幅最宽的是一点二尺(3寸幅距)。
1959年北方冬麦区大面积丰产田每亩播种量三十到四十斤,南方稻麦两熟区每亩播种量二十到三十五斤。中原及北方冬麦区原有耧播习惯,可把耧距缩改到三到五寸。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七点五到十五厘米条播机。南方冬麦区的早茬田也可以改用窄行条播。

以往在浅耕、稀植的条件下栽培小麦,得出“肥多会徒长贪青,引起倒伏”的现象,不敢多施肥料。一般认为我国土壤不缺磷、钾,施用磷、钾肥无效。氮、磷、钾肥的配合比例约为1∶0.5∶0.5。1958年群众的小面积高产试验田上采用了超过过去十几倍乃至数十倍的施肥量。根据较详细记载施肥情况的七十六块高产试验田的资料推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也相应提高。综合氮、磷、钾的施肥比例约为1∶1∶2。其中磷、钾比重大为提高。从每亩生产一百斤小麦所施的肥料数量看来,约需氮五斤,磷五斤,钾十斤。如依含氮量折算,约需质量中等的粗肥二千五百斤。
在施肥技术上必须做到氮、磷、钾三要素的合理配合,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再根据苗、株、穗、粒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要,分期追施各种肥料。施足底肥是保证丰产、防止倒伏的重要环节。据近百个高产试验田的材料统计,底肥占总施肥量的46%,冬前追肥占34%,冬后追肥占20%。其中不少高产田的底肥量占50%以上。深耕深翻为增施肥料准备了条件,主要采用分层施肥,均匀混合,以创造深厚的肥沃土层。
追肥要以冬肥、春肥为主,后期追肥为辅。一般高产试验田把施足底肥、增施种肥和加强冬前施肥管理以保证麦株地上部和根系在冬前健壮生长,作为来年获得穗多、穗大、粒多、粒饱的一个关键性措施。
冬前返青、拔节以迄打苞期结合灌水分期追施速效性氮、磷、钾肥,着重在前期分二、三次施用。如后期追氮过多容易引起倒伏,宜加避免。1958年不少高产试验田为了防止倒伏在春季追施草木灰,但多数施得较晚,应予改进。至于早春追施磷肥,则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有待提倡。

根据北方和中原冬麦区的群众丰产经验和试验资料,一般在播前、冻前、返青、拔节、孕穗至抽穗、灌浆等期浇水为适宜。具体施行要看麦苗、墒情和天气情况而定。有经验的农民十分重视浇足底墒水再行播种,因为这是全苗壮苗的基础。深耕深翻后土层比较疏松,必须浇一次底墒水使土壤落实,以免日后土层下陷,折断麦根,也便利以后的灌溉管理。早春浇水是关键,这一时期适当浇水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长、粒数,减少不孕穗数,增产作用很大。但这时正值麦株迅速起挺、拔节,在大量增施氮肥的情况下,如果浇水时期和水量掌握不当,很容易引起徒长倒伏。针对这些情况,为了控制小麦生长发育,有些地区提出
“头水早,二水晚”的口号,即适当提早浇返青水,延迟浇拔节水,使麦苗在拔节期长得蹲实些,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拔节水失之过晚,也会增加无效分蘖,因此必须根据麦株生长的情况调节用水,使既能避免倒伏,又能丰产。灌浆成熟期间如果水分不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秕粒而减产,一般农民都很重视浇这一水,如果浇后天久不下雨或有干旱热风来袭(中原冬麦区在5月下旬常有干风为害),适时再浇一次混浆水或弥缝水,对于饱满子粒还是有效的。农谚:“麦长一线,多打一半”,此时浇水,可收“麦长一线”的效果。如河南偃师新新社1958年在成熟前八、九天增浇一次弥缝水,千粒重比较不浇的重一点八克。

1958年高额丰产田所采用的都是一些老品种,改良种虽然占多数,但地方种也有一些。这充分证明只要应用先进的丰产栽培技术,现有任何品种的生产力都有可能成倍地增产,打破了已往过于低估品种生产力和适应性,认为现有良种只有亩产六、七百斤的生产力,而农家种不到五百斤就要倒伏的错误观念。
1958年各地高产试验田所选用的品种多系秆强、抗倒伏、抗逆力强的丰产品种。就三十六块亩产三千斤以上的麦田所采用的品种来看,“碧蚂1号”和“南大2419”各占了十三块。此外还有用“中农28”、“辉县红”的。后两个品种植株均不高,茎秆强韧,对防止倒伏十分有利。“平原50”穗大、粒数多。“南大2419”穗大、粒大。这些品种分蘖力适中,茎秆也好,通过合理密植,比较容易控制其有效分蘖数,在高额丰产条件下都是有利的因素。根据高产试验田的品种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表现,秆矮、秆壮、耐肥、抗病、大穗、长穗、多花、大粒等是今后选育丰产品种的主要目标。
1958年冬小麦的高额丰产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密植为中心,深耕为基础,肥水是前提,品种配得当,管理紧跟上,病虫消灭光,全面保丰产”的一套综合的丰产栽培技术,但还需要在今后不断地予以充实和提高。
(原载农业科学通讯第四期)(附图片)
河北静海红旗公社把肥料运送到田里去。
杨国汉摄(河北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