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服务性的工作是崇高的工作
林准
农村集体生活福利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很多人来从事这项工作。现在农村中已经有许多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愉快地走上了这个岗位,担任了炊事员、保育员和其他服务性的工作。社会上对他们的劳动应该怎样认识呢?炊事员、保育员和其他服务人员自己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工作呢?这些工作是崇高,还是“下贱”?是有出息的事还是没出息的事?这是目前极需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认为从事服务性的工作是崇高的,绝不是“下贱”的。我们有许多在公共食堂工作的同志,起早睡晚,苦心钻研,做出各种各样的饭菜,使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卫生,对于老人、小孩、病人、产妇,还精心特意为他们预备适口的饭菜,甚至送饭上门,这难道不是崇高的工作吗?在托儿所、幼儿园工作的同志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和照顾,使孩子们生活得好,教育得好,解除孩子们的爸爸和妈妈的牵累,使他们安心生产,安心工作,这难道不是崇高的工作吗?关心老人的冷暖,体贴老人的心情,使无依无靠的老人舒适愉快地度过他们的晚年,这难道不也是崇高的工作吗?但是,现在社会上仍然有一部分人甚至有些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同志,对这种工作的意义还认识不足,认为这些工作是低人一等的工作。这种想法是受了旧社会的影响。在旧社会里,在剥削者看来,所有的劳动人民,当然也包括那些所谓“侍候人”的人在内,都是“低贱”的,只有他们不劳而获受人侍候的人才算是“高贵”的。这种关系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这种侍候人的工作确实被人看作是低人一等和下贱的。但是人们为了生存,还不得不从事这种工作,因而造成人们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贱视这种工作的心理,是极自然的。在今天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已被彻底摧垮,人和人的关系已经根本改变,社会上已经没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分工,只有劳动的分工,在人民内部来说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人民服务,也可以说都是“侍候人”。我在这个事情上“侍候”了你,你在那个事情上又“侍候”了我,专门受人“侍候”的人是没有的。反过来,不受任何人“侍候”的人也是没有的。这便是新社会中人们之间的新型关系,也是新社会中个人同集体同社会的正常关系。
绝不能把炊事员、保育员和其他服务人员的工作看作无足轻重的小事,它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吃饭、教养孩子、照顾老人,这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都关心的事情,还在一家一户为生活单位的时候,这些工作就不能忽视。我们党向来重视人们的家务劳动,反对轻视家务劳动的不良思想倾向。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以一家一户为生活单位,而是一乡一社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作好这个大家庭的诸如吃饭、穿衣、带孩子等工作就更加重要。因为在一家一户为生活单位的时候,一个家庭的家务劳动作得不好,影响只及于一个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后,任何一个食堂、托儿所和敬老院办得不好,就会影响几十个以至几百个家庭,影响几百人以至上千人的生活。我们都知道,生产和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人们的生活照料好了,他们才能精神饱满地、毫无牵挂地从事生产和劳动。而人们一心一意地从事劳动生产,最终的目的又是为了不断改善生活,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美满。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法则。为了使生产能够不断的发展,社会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分工。有人从事工农业劳动,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他们的劳动无疑地是光荣的。而另一些人,如炊事员、保育员和其他服务人员,他们的劳动虽然不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就会影响前一部分人的劳动,也就是会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怎能说前一部分人的工作就重要、就光荣,而后一部分人的工作就不重要、不光荣呢?要知道,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了哪一部分人的劳动都是不行的。刘少奇同志在河南视察时说过:“管孩子应当比管拖拉机、抽水机更重要。”拖拉机抽水机管不好,这当然不好,会影响人的生产;孩子管不好,做饭做不好,以及其他服务工作作不好,则会影响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影响后一代的成长。这些都说明,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同志,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联系起来,同巩固人民公社的工作联系起来,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联系起来,认真地、积极地把它作好。
有人说:服务性工作很简单,不过是做做饭,哄哄孩子,照顾老人,搞不出什么“名堂”,没有什么前途,只能叫婆婆妈妈去做,青年人不适合做这些工作。这个看法也是错误的。应该弄清楚什么是个人的前途。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整个国家都没有前途,当然也就不会有个人的前途。在新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国家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当然也是大有希望和前途。这里,问题的关键不决定于一个人作什么工作,而是要看他对集体的事业采取什么态度。一个人如果是志趣高尚的人,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总是一贯地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那就不管他作的是什么工作,是炼钢工人的工作或者炊事员的工作,他都会受到党、国家和人民的尊重,而享有一定的荣誉,他的前途就是无限美好的。有些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同志,所以认为服务性工作没有前途,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集体的前途联系起来考虑,而是过多地从个人主义的动机出发。这样来考虑个人的前途问题当然是不对的。
服务性工作是不是简单呢?我们说是又简单又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一个炊事员如果仅仅满足于把饭菜作熟,一个保育员仅仅满足于哄哄孩子,……这是比较容易作到的。但是,如果炊事员不满足于仅仅把饭菜作熟,而且要作得味美适口、富于营养、清洁卫生,使用饭的人感到满意和方便;如果保育员不满足于仅仅哄哄孩子,而且要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就很不简单,需要多动脑筋,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其实,不只服务性工作,任何工作都是一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对自己的工作采取什么态度。如果一个人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它看作自己的终身事业,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发现自己的工作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因而苦心学习和钻研,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对人民的事业作出优异的贡献。在服务性工作方面,就有这样的例子,有许多保育人员已经创造和总结了一整套托儿工作的经验,在她们教养下的孩子,一个个身心健康,性情活泼,很有礼貌。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和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中,就有许多代表是代表的炊事员、保育员和其他服务优秀人员。他(她)们的模范事迹,对我们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教育。所有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同志都应该以他(她)们为榜样,向他(她)们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7版()
专栏:

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
潘梓年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对立物。机械唯物主义是片面的、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唯物主义一旦和辩证法结合而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就获得了“青春永在”的生命力。所以列宁说,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辩证法的核心,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于事物本身内在的两个相互矛盾着而又统一着的对立面的斗争的展开,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事物本身内部,而绝非来自事物本身之外。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而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仍然以对立统一律为它的核心,其表现的形式是,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于上帝——神力,而是由于人的劳动——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人民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首先向群众学习),动员群众——最高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是共产党领导革命、领导建设的基本方法。
列宁所一贯强调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一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占着首要地位,成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参看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第五节),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即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特别是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和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更是发挥事物本身内部的力量来求得事物的高速度发展,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推上新的高峰。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在我国近年来的工农业和科学文化事业大跃进的各个方面已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应当可以说是再没有什么疑义的了。但在实际上,还并不是没有对它抱怀疑态度的人。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人对实际情况还摸得不深不透,同时更重要的,还是由于这些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必须依靠事物本身的力量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这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这些人认为,大办中小企业,大力采用土办法生产,是很大的浪费。他们说,小企业、土办法的生产率太低了,几十、几百乃至几千人的劳动还抵不上一架现代化机器的转动。是的,小企业、土办法的生产率,远不如大企业、洋办法那样高。但当大企业、洋办法还不够多,还不能一下子增多的时候,到底是让许多人力、资源呆在那里呢,还是尽可能地先办一些小企业、想一些土办法,使那些人力、资源马上就能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呢?这两种办法,哪一种是浪费呢?中国人是懂得时间的可贵的;“大禹惜寸阴,众人当惜分阴”,这已是很久以来的名言。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争取时间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多办些中小企业、多想些土法来发展生产,不让任何人力资源投闲置散,不让有一时一刻的光阴白白地流过,这为什么不好呢?
他们会说,办些中小企业、想些土办法,当然可以,但要说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办法而且是好办法,未免太寒伧了,这些东西实在太落后了,而社会主义是要在最高的技术基础之上才能建设得起来呢。这话说来好听,实则是只说不做的空话。是的,社会主义是需要有最高的科学技术的,我们的目标也正是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和现代化的科学文化。但是,“百尺高楼从地起”,那些现代化的东西不能从天而降,而要用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有许多兄弟国家,特别是苏联老大哥,有很高很高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而且已经帮助了我们很多。但是,人助自助者,人助是重要的,自助更为重要。中小企业、土办法,正是我们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在目前力所能及的自助法,而且也正是从地起高楼的办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有一些中小企业经过努力能够担负起大企业的一部分生产任务,已有一些土办法正在向着洋办法发展。如果只要中小企业不再要大企业,只要土办法不再要洋办法,那就是自甘落后。我们是要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是要使目前还远不够多的“大”和“洋”能够在遍地开花的“中”“小”“土”的支援之下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使“中”“小”“土”在“大”和“洋”的指导之下又快又好地发展起来。一句话,并举是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排斥,是针对着落后的现实,是脚踏实地促使落后向先进发展。这是要发挥事物本身的力量来使它得到发展这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
有人看到我们去年的大跃进是从农业开始,就问:建设社会主义是依靠工人阶级还是依靠农民?我们说,当然依靠工人阶级,但也要依靠农民。更恰当地说,我们要依靠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工农联盟。列宁说,在东方“必须看到农民是主要的群众”。毛泽东说:“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这是紧紧地抓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的理论思想。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很大,经济文化还都很落后,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说要多快好省地摆脱这种落后状态。要能多快好省,首先就要面对现实,肯定这种落后的客观存在,寻找出切合这种客观存在的办法,把它本身现有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始终把农民问题当做主要问题来对待;就要重视中小型企业,重视土办法,把它们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和我们在武装斗争时期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一样。重视农业,并不是要停留在农业国的原有地位上,而是要使整个国家向着工业化发展。这是完全符合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符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的。


第7版()
专栏:

现代的理想材料——合成材料
郑平
为了高速度的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方面总离不开两项基本要求——材料和能源。社会主义建设对材料的要求,不单是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要求质量高,能同时满足广大工农业生产建设和尖端技术发展的要求。合成材料,就是满足这种要求的最理想的材料。
所谓合成材料,通常是指那些有机化学工业的合成产品,例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染料、合成液体燃料等等,它们不仅代替和节约了大量我们熟知的原材料如金属、玻璃、木材等等,而且越来越多地满足了和满足着生产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材料的新的性能的要求,这些新的性能要求,单靠那些“老”的材料是无法解决的。合成材料的范围很广,这里着重的谈一谈高分子材料,也可以说是合成的结构材料。
要列举高分子材料所有的用途,是列举不完的,从遨游太空的火箭到每个人的身边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没有这些东西,绝大部分现代技术是不可能有的,生活将变得晦暗无光。
火箭和喷气技术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尖端的顶峰,就在这些方面,塑料有极大的重要性。在极高速度飞行的条件下,火箭的表面和空气摩擦可以瞬息间达到太阳表面的温度,在这样高温下,任何金属都将气化,只有某些增强塑料可以经受得住这种考验。再拿航空飞行来说,也需要很多合成材料。苏联图—104喷气客机上,有一万多个零件是高分子材料做成的。有些部件,没有高分子材料就不能制造,例如,飞机上雷达天线的罩子就只能用对电磁波“透明”的增强塑料,别的材料是不行的。其他一些新技术,例如雷达和电视,要是没有诸如聚四氟乙烯、聚乙烯等电绝缘和解电性能极好的材料,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电气和机械工业方面,合成材料也大有作为。电气工业方面,高分子材料主要被用作绝缘材料。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机硅化合物,它们非但绝缘性能好,而且耐热,用硅漆、硅橡胶等作绝缘材料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可以在摄氏二百度左右的高温下连续使用,这就大大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功率。根据估算建设一千万瓩的发电设备,若是采用有机硅作绝缘材料的话,就可以节省钢七十万吨,铜十五万吨和硅钢片二十万吨。除了有机硅化合物,氯乙烯塑料、苯乙烯塑料、聚乙烯塑料、环氧树脂、丁基橡胶等在电气绝缘方面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动力方面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采用塑料作为新的结构材料,不仅可以减轻机器和设备的重量,而且因为可以采用压制或压铸等成型方法来制造零件,因此,和金属相比,制造快、成本也低,许多塑料制品在制造水力透平、轧钢机、运输带等方面,被广泛用来制造零件,在某些负荷很重的机器如轧钢机和大海轮的主轴轴承,用塑料来做比用金属来做要经久耐用得多。在机器工业方面,除了直接采用塑料做部件外,也不应该忽视它们在保护机器方面的作用。在制造包装机器的复盖膜罩和直接涂在机件上的防锈涂层,同样用了不少高分子材料。这里还不应该把合成橡胶忘掉,没有橡胶,机械化、电气化和现代交通运输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就可以清楚,制造一辆卡车,大约就要用四分之一吨的橡胶。天然橡胶,总是不够用,而且性能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大量生产合成橡胶来补其不足。合成橡胶还可以借改变其化学结构来达到人们预期的性能,例如一种合成的丁腈橡胶,能够耐油,天然橡胶就没有这种本领。
高分子材料在建筑工程和化学工业方面应用的前途,也非常远大。一种用玻璃丝增强的聚脂塑料,可以代替钢筋,它的抗张强度不比同样粗的钢筋差,但是它的重量只有钢筋的四五分之一。成分和上述钢筋代用品相仿的增强塑料,可以做成透明的瓦,用它们来做大建筑物的顶棚那是好极了。最近发展得很快的还有各种泡沫塑料,它们比重只有水的十分之一,甚至1%,但仍保有很好的承重力。用这些价廉物美的材料来隔热隔音,极其理想。许多水利工程中要建造水坝,为了防止水的渗漏,以往造水坝中总要用大量铜来做止水片,现在这些止水片可以用价钱低廉的聚乙烯来制造,节约昂贵的铜料。输送石油最经济的办法是敷设油管,但是若是用钢铁来做输油管的话,用量非常惊人。现在这种输油管可以成功地用一种聚苯乙烯和丁腈橡胶的所谓“高分子合金”来制造。有人甚至预言,这种“合金”可以制造钢轨,那该能节约多少万吨钢材啊!在化工设备中应用高分子材料,也正在蓬勃发展,许多塑料在耐化学品浸蚀方面比金属材料更优越。因此,许多贮存化工原料的罐、槽以及输送的管道等都可以用塑料来建造。一吨石棉酚醛塑料能够抵五六吨铅用,用聚氯乙烯与聚乙烯做输送液体的管子,是用途很多的。一种用玻璃布增强的糠醇塑料,既耐酸又耐碱,真是制造化工设备的好材料。还有化工中用得很多的滤布,不少是用合成纤维组成的。
高分子材料在农业生产方面应用,也有很大的可能性。用聚乙烯的薄膜蒙在木架上来建造温室,将比用玻璃轻便经济得多,甚至整片谷物田用聚乙烯薄膜蒙罩起来,防止水分蒸发,抵抗干旱威胁,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在这方面有一种新兴的塑料可能出来与聚乙烯一争长短,那就是聚甲醛。聚甲醛在原料丰富和制造容易方面不比聚乙烯差,在耐用方面或许比聚乙烯更好。
从上面简单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要把我国的工业和技术提高到世界先进行列,没有强大的合成材料工业是不行的。世界上工业先进的国家,合成材料工业都是很发达的。但详细考察一下他们的技术路线,大都是以矿物作为基础的,有的主要靠煤,有的主要靠石油和天然气,也有两者兼重。这些以矿物原料为基础的路线,对我国说来也是重要的,特别是我们要好好重视煤的综合利用。问题是有些矿藏如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储量虽也十分丰富,但是要大量开发尚需时日,如果单纯等待这些矿藏的开发,将会延迟我们建设合成材料工业的时日。由于我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因此,我们在建设合成材料工业方面,可以打破认为用农产品作原料不经济的陈腐观点,创造一条独特的农业化学“土”路线。要证明这条路线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够了。据估算,假如用二千万亩土地种红薯,每亩产一万斤,全部用来制造酒精并作为塑料和合成橡胶原料的话,就可以制成一百五十万吨橡胶和三百五十万吨塑料。这个数量大大超过目前美国的年产量。由此可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只要鼓足干劲,采取“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完全有可能以高速度在短时间内把我国的合成材料工业体系建设起来的。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怎样认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广州哲学会和广东经济学会,最近在广州市联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讨论了关于我国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认识问题。在座谈会上就“过渡”的起点问题展开了集中的争论。争论者持的基本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起点,应该在建成社会主义之后,一种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就开始过渡。
持第一种观点者的论据是: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不同质的两个阶段,过渡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在内的全面的质变,只有在新质占统治地位时,才能发生新质的飞跃,因此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在社会主义建成之后;共产主义的萌芽和共产主义质的规定性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认为有共产主义因素即过渡,那就是认为量变即过渡。二、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条件成熟,这些条件就是“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第二节中提出的六个条件,而这六条和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大致相同,因此过渡是在建成社会主义之后。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力求增加共产主义因素,只是为了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缩短将来过渡的时间,向共产主义过渡作为战略任务要到社会主义建成后才能提出来。
持第二种观点的又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同时即可开始过渡,理由是:一、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就可向共产主义过渡;二、由于世界共产主义已进入崭新的时代,国际局势对我们特别有利,有可能利用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建成前就开始过渡;三、我们已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人民公社;四、六中全会决议中规定的六个条件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比之社会主义建成的条件还容易实现些。第二种意见认为这一过渡开始的标志就是由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过渡。第三种意见认为人民公社的实现,即标志着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开始。但绝大部分与会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除了上述这些看法以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如果把“过渡”理解为由量变到质变的整个过程,那么主张在社会主义建成前就开始过渡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作为一定时期的革命战略任务来说,向共产主义过渡要到社会主义建成后才能提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