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重钢超产三千多吨好钢材
职工斗志昂扬力争二月份跃进更大
新华社重庆1日电 重庆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和小型轧钢厂的职工出色地打响今年生产的第一炮,1月份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为国家多轧制了三千一百九十三吨质量很好的钢材,比去年12月份增长8.5%。
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钢材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这两个轧钢厂的职工今年一开头就在总结去年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干劲投入“催钢成材”的紧张战斗。大型轧钢厂的工人们掀起了包产量、质量、检修和安全生产的“四包”竞赛热潮。厂里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也到车间同职工一起劳动。煤气炉的工人大力推行了烧低温厚煤层的先进操作经验,从而解决了煤气和蒸气不足的问题。轧钢工人也做到了勤检查、细操作,一处有困难,大家都支援。因此这个厂1月份做到了旬旬超额。
小型轧钢厂的职工今年1月份每班都成立了技术革命研究小组,总结和推广了低温轧制、快速换辊、趁热打直等技术操作经验,并且创造了两次高产纪录,因而保证超额完成了1月份生产任务。
目前这两个厂的工人正在积极讨论和安排2月份的计划,争取生产更大跃进。


第3版()
专栏:

江西建设“小洋群”钢铁基地
一月份建起小高炉一千六百多座,小转炉二百三十多座
据新华社南京31日电 江西省奋战在钢铁战线上的五十多万职工群众,干劲冲天,意气昂扬,在今年头一个月中,就获得了生产、基建双丰收。生产方面,据27日统计,钢铁产量共达一万七千多吨,其中铁的质量,大部分是合乎标准的灰口铁和白口铁;基建方面,全省七十五个小型钢铁基地已经新建起三到十三立方公尺的高炉一千六百二十四座,○点五到一点二吨的炼钢转炉二百三十多个。许多基地装备了鼓风机、矿石粉碎机、发电机以及热风装置等,还自制了大批土洋交通运输工具,开始跨上了“小洋群”的骏马。
江西省领导部门从进入冬季以来,就为今年钢铁生产的更大跃进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对小土群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巩固和提高工作,普遍实行了“五定”。另一方面,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发动职工制订了生产计划,改进了劳动管理。
经过上述措施后,广大职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力争上游的竞赛。赣南行政区有四万多名职工不畏严寒,日夜在深山野谷和河滩上轮番淘铁砂、挖煤,为基地储备了两万多吨原料和燃料。各地职工在竞赛中还普遍注意了革新工具,革新技术。吉安专区永新县禾川钢铁厂的工人,把每炉日产量由一千多斤跃增到五千多斤,并且保证了质量。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全省许多钢铁厂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吉安专区各钢铁厂的成本一般降低了20%到50%。


第3版()
专栏:编后

祝捷
几天来,我们接连发表了很多地区和企业提前完成1月份计划的消息,还有更多的地区和企业提前超额完成了计划,没有在报纸上登出来。面对着这样蓬蓬勃勃的兴旺景象,有谁能不激动、不为之欢呼雀跃呢?
北京琉璃河水泥厂的职工同志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跃进口号:“开门红、日日红、旬旬红、红到河底。”他们实现了这个口号,1月份提前四天完成了计划。我们愿琉璃河水泥厂和全国所有的企业,不仅开门红、日日红,而且月月红,一年红到底。作为报纸的编辑工作者,我们更愿意,并且盼望着:月月报捷,月月祝捷,报到底,祝到底!


第3版()
专栏:

发展七万部风车
吉林决定广泛使用风力灌溉和加工
据新华社长春1日电 吉林省最近在白城地区召开风动力应用经验交流现场会议,决定今年全省要发展七万部风车。
白城专区是吉林省西北部的一个地广人稀、风沙干旱的地区。1956年,他们为了变风灾为风利,着手研究试制和大力推广风车,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六百九十一台各种类型风车分布全区各地。
会议通过现场参观,认为利用风力好处很多,可以节省劳力、畜力;风车作为动力应用还可以节省燃料、钢材。洮安县洮东乡用一台“五五”型风车提水,一昼夜就灌田十五亩。同样的时间,用两人两马提水,只灌了九亩。去年白城地区用风车灌溉面积达五万八千九百亩,节省了大批劳力和畜力,增产了很多粮食。运用风力进行农产品加工,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一倍到十九倍。风力发电效果也很好。洮安县“八一”号风力发电机在四级风时就可以正常发电。
会议认为目前在推广风车中必须本着以生产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土法为主,土洋结合的原则进行。在使用上应以解决灌溉为主,同时结合农付产品加工、发电。


第3版()
专栏:

广州造纸厂起步起得好措施抓得早
力争年产十万吨纸
新华社广州31日电 我国最大的新闻纸厂——广州造纸厂已经提前在27日完成了1月份的国家生产计划。全厂职工正在千方百计提高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保证实现今年纸张产量突破十万吨的大跃进计划。
广州造纸厂的设计能力是年产五万吨新闻纸。去年大跃进中,职工们干劲一直很大,在劳动力紧张等情况下,超额完成了生产纸张六万五千吨的跃进计划,质量、总产值等方面的指标也都完满地完成。
今年元旦以来,他们鼓起比去年更大的劲头,决心再提高现有设备的能力,在保证质量的原则下,比去年增产纸张三万五千吨到四万吨,突破十万吨。
各个车间的职工,在1月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运动。第一抄纸车间的抄纸机,每台的生产能力按设计是日产二十五吨,去年已提高到四十八吨,职工们决心今年再提高20%,并且研究出四十多项措施。如提高抄纸机的生产能力,首先要提高车速,但马达的能力不能再发挥,工人们就苦心钻研,把马达的总轴被动皮带轮换成小的,加快了马达的转动。随后,他们又利用废料和代用材料,制造了一些辅助设备,想法增加了纸浆干燥能力,全面保证了抄纸机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纸张的质量。


第3版()
专栏:

车水马龙忙春节
分秒必争 斤两不压
翻开日历,离春节只有几天了。这些天,北京市运输公司的职工正在夜以继日抢运春节物资,为的是让首都人民热热闹闹、高高兴兴欢度大跃进中的第一个春节。
火车站上,只要来的是过节物品和日用百货,什么时候到货,什么时候汽车、马车、三轮车就一齐突击搬运。为了不让车站的货台有一点积压,运输公司的商务调度部门,每到一车货,紧跟着就催促物资部门就地分配;货主不担货,就主动送上门去;没有仓库,还替他们找好临时堆栈。能多腾出一个装卸货位,就能多甩一个车皮。为这事,运输公司还组织了成套人马,到多少货、用多少工具,到什么货、用什么工具,各有不同的“作战方案”。最近,每天都要出动七、八百辆汽车、马车和近千辆的三轮货车,把上万吨的过节物品和日用百货分送到仓库、商店和用户手里。
十冬腊月盼冷天
尽管副食品零星分散,运输起来比较麻烦,运输工人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按时完成了任务。不久前,周口店的二百万斤柿子就该起运了,只因为天气比较暖和,柿子稀软,不便装车。能有个大冷天该多好呢!汽车司机左盼右盼,天气总是和他们开玩笑。“腊八”这一天,冷天总算盼到了。北京的气温突然下降到零下十四、五度,柿子冻了。这一下可乐坏了汽车司机,起早贪黑和时间展开了争夺战。手冻僵了,停下车来,呵呵手,趁着这股子热气,又赶它几十里;脚发麻了,跳下车来活动活动再走。凭着这种冲天的干劲,他们顶着星星出去,带着月亮回来;把成吨的煤炭分添到每家每户的炉子里;把上万斤的棉花絮在大人小孩的衣服里;运输工人用他们自己的寒冷,换得了千家万户的温暖。
一星一点当思来处不易
糖果糕点就更难对付,有的怕冷,有的怕热,有的怕挤,有的怕压。红脸蛋的苹果真像刚出生的娇儿,一点冷也受不得。为了不让苹果在路上着凉,司机们只能抽装卸的时候吃饭,有时一天只能摸上一顿热饭。运水果要跑得快一点,可是装运散包的糕点又得稳步慢行,既不敢碰着,也不敢颠着,一碰一颠就要蹭掉一层皮。
最难伺候的“客人”要数毛猪了。只要它们一上车,车就不敢停下来,更不敢露天过夜。停下车来猪就拼命往网外奔,冷天过夜准得冻死。为了让这些“客人”平安到达目的地,司机同志采取一车两人、轮流驾驶的办法,饿了就嚼点“干粮”充饥,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
大家过初一 咱们过十五
逢年过节,运输部门就倍加繁忙,“三十”晚上不能回家吃一顿团圆饺子,这已成了司机的习惯了。为了千千万万的旅客,运输公司的全体职工一致表示春节期间不休假,司机开车去了,干部下到车站,又当售票员,又当服务员。他们说:咱们不回家,能让成千上万的人都回家团聚,便是天大的乐事。九龙山汽车场何硕俊副场长曾和我开玩笑地说:年年如此,大家过“初一”,咱们过“十五”。长途汽车公司第一车队司机吴树文同志,为了不耽搁春节出车,把自己的婚期往后推迟了几个月。没有向领导开过口,而早就打算春节假日结婚的人,何止吴树文一人呢?
千方百计为您忙
这几天,长途汽车公司客货运总站的同志正在开展一个献计献策的运动,看谁能想出最好的主意,为旅客服务得周到。
一张张的决心书向党委递来,一张张的大字报贴满了车站的墙壁。
为了动员机关、企业、工厂、学校的职工学生,把假期穿插错开,免得大家挤在一起走,车辆转不过来,站长亲自出马,挨门穿户调查旅客的流量、流向、流时,以便集中售票,分批疏运。汽车站的窗口昼夜敞着,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到票,不必站队等很长时间。
他们想,春节回家的客人携老扶幼,还带着一大堆行李,要是来车站上车,大冷天该多不方便。要把车子开到旅客较集中的地点,既免了旅客的麻烦,还能节省一点小搬运费。
大跃进、大建设,家乡大变了样。客人下车要是摸黑走,会不会迷了路?调度室的同志为这事研究了每条路线的发车到车时间,为的是要让旅客早到一会,便于寻路问道,也好早点看看家乡的新面貌。
客人回家过节不要带点“年货”吗?又有人想出了好主意:在客车的屁股上带个挂车,专办零担运输,定受旅客欢迎。
×     ×     ×
亲爱的读者,当您读到这篇片片断断的通讯时,也许您已经登上回乡的路程;也许您阁家欢乐正在谈说大跃进中的小故事;也许您正在从零售店里刚刚买到新鲜的果品蔬菜……每当这时,您能不从内心里感激那些为我们日夜辛苦的运输工人吗!   (连祥)


第3版()
专栏:

一心为乘客
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
我们公司为了让全市人民欢天喜地过春节,全体乘务员,保修工和干部正紧张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
今年春节期间,预计公共汽车的乘客人数,每天将有一百五十万人左右,比一般假日增长25%。为了迅速输送乘客,缩短乘客的候车时间,我们将大力组织机关车、出动教练车、赶制拖车,并对现有车辆加强保养,以保证全部车辆在春节期间投入运输。这样就可以比一般假日多出车15%左右。同时我们还准备根据客流动向,改进调度方法,充分发挥车辆的运输效率。
根据春节期间乘客的需要和现有的运力条件,在车辆使用上,将根据先郊区后市区,先重点后一般的精神,平衡运力,统一安排。放假的前一日,增加通往石景山、南苑、通县、长辛店等郊区路线上的车辆,保证迅速输送乘客回家过节,假满的前一天,保证把乘客安全顺利地送到工作岗位。夏历初一到初四,则增加市中心和通往故宫、北海、颐和园等一些游览区路线上的车辆,加开区间车、快车、直达车。同时,在各大站和集散点还设立指挥部,统一调配指挥车辆,根据客流变化、灵活调度,尽量缩短乘客的候车时间。
春节前后通往永定门火车站的路线,因为上下火车的乘客增多,也准备根据火车到达和开出时间,相应的增加车次,让搭乘火车的旅客准时到达车站,让回京团聚的人们深夜有车可乘。此外,春节期间,在市区一些主要路线的营业时间将适当延长,以解决人们探亲会友、晚会归来的交通问题。
乘务人员们提出了“一心为乘客、春节不下马”的口号,进一步掀起安全服务运动。保证做到:安全驾驶、服务周到,态度和蔼,使乘客感到心情愉快。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很多新的乘务人员正在熟习本路线地理环境,加速学习宣传用语、快速售票等各种业务知识,互相交流经验,保证春节期间不出差错。
全公司各级干部,也都将参加站台服务,以保证春节运输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3版()
专栏:

从以勘探为主进到勘探和生产并重
柴达木揭开新的一页
本报大柴旦1日电 十八万健儿在祖国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大显身手,使得地质勘探、地方工业和农业在短期内获得了全面的丰收,1959年,盆地工作将由长期以勘探为主进入勘探和生产并重的新阶段。
以找石油为中心的地质勘探在1958年中获得空前丰收:在四大石油探区找到了两个高产大油田,三个高产大气田,并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证实了八个油田具有工业价值。在几个储油构造上探明的一小部分面积,就获得了很大的可采储量。在冷湖和油砂山探区的几个构造上探明的储量,每平方公里含油比克拉玛依的还多。勘探人员说,到处撒网,终于把“大鱼”网住了。今后的工作就是集中力量猛攻已经找到的大油田,争取在最短期间探明其面积和储量。
在柴达木的边沿,去年有三千多名专业地质人员同各厂矿农牧场的群众结合,深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找宝,共找到了四十多个矿种,二百二十多个矿床和矿点。许多从来没有人迹的地方,现在已经插上矿点标志的小旗了。其中大矿床有十二个,品位都很高,既有工业生产上的主要原料,又有燃料和辅助原料。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柴达木的资源是又多、又富、又全,符合工业生产要求的条件。
地方工业的花朵初开,一年中建起了六十多座厂矿,总产值相当于国家投资的三十多倍。产品如铅锌矿、硼砂、钾肥、石棉、水晶等质量很好。这些厂矿都是本着勤俭办企业的精神和“土法上马、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原则办起来的。如锡铁山铅锌矿,去年年初还只是二十多个人在拣拾勘探人员挖出来的矿石,年底就发展成一千六百人的采矿队,一年中为国家开采了十万吨矿石。地方工业从无到有,开始改变了柴达木盆地物资“有进无出”的局面,柴达木开始以它的部分宝藏供应外地。
农垦事业也紧紧跟上。十七个农场去年播种了二十六万多亩,生产粮食九千万斤,在去春盆地原有人口的数字上自给有余。盆地东沿的赛什克农场,创造了1958年全国小麦高产最高纪录。盆地最大的德令哈农场有一万四千亩小麦平均亩产一千斤以上,获得了“柴达木粮仓”的光荣称号。柴达木的农垦事业只有五年历史,这里可垦荒地很多,日照长,自然肥丰富,雪水和地下泉水也充足,农垦事业大有可为。
1958年是柴达木盆地几年发展最快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约有十万人从二十多个省来到这里,使盆地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开发和建设祖国这块处女地为荣。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正在柴达木这张白纸上画着最新最美的图。
今年,盆地的勘探规模将更加扩大,原油将有更多的生产,炼油厂、钢铁厂、铅锌冶炼厂、硼砂厂、化肥厂和许多中小型厂矿将使盆地更加美丽,农牧业也将大大发展。柴达木这个名符其实的聚宝盆,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大量献宝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杨立本)


第3版()
专栏:

奇异的运河
这是柴达木察尔汗钾肥厂在察尔汗盐湖上开的一条运河。运河里的水全部是浓厚的盐水。
本报记者 杨立本摄


第3版()
专栏:

盆地歌声指天天破踩地地塌大手挥一下戈壁开鲜花
——大柴旦街头诗工人气势吞山狱千里眼睛穿地壳要教井架遍沙滩原油漫过昆仑山
——茫崖街头诗地质鎯头敲破山钻机要把地球穿英雄生就千里眼喝令昆仑把宝献
——地质普查大队


第3版()
专栏:

聚宝盆里鲜花开
本报记者 杨立本 李景瑞 邢克忠
说柴达木盆地是祖国的“聚宝盆”,是再恰当也没有了。这块大致等于英国本土面积的地区,虽然只查勘了一部分,富饶的宝藏却已露出来了。几年来,从全国各地前来十几万好儿女,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边勘探、边开发,盆地已经初开建设之花,聚宝盆开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献宝了。
冷湖——油湖
柴达木北部横亘着终年积雪的当金山。山下有一块方圆几百公里的戈壁滩,井架耸立,车辆来往,这就是著名的冷湖探区。“冷湖”,这是地质人员起的名字。因为他们在这儿发现一个小湖,加上气候冷,把这一带地方叫“冷湖”。如今,这里的人们都自豪地说:冷湖成了油湖了。
从冷湖基地向南走二十公里,有一抹起伏的山岗。这是冷湖五号构造。在山坡上,人工筑堤挡成了一连串的油湖。从去年9月第四号井喷油起,连续有六口探井喷出大量原油,日喷量都在二百吨以上,最多的达八百吨。原油多得无处存放,就在凹地汇集成湖。连水鸭还飞到“湖”里找东西吃哩!现在,五号构造地区已经成为一座有三千居民的新城。这里集中了十几个最优秀的钻井队,展开了冷湖“大会战”,要在最短期间探明这个大油田的面积和储量。喷油的探井都成了生产井。满装原油的油罐车,不断地从这里驶出。这个探区的一座炼油厂,就是用五号构造的原油提炼的。它除了保证这个探区的煤油、汽油自给外,还供给其他探区一部分。
在柴达木,像冷湖这样的大油田已发现了好几个。油砂山探区的狮子沟构造上,有一口探井喷出的原油有四层楼高。油泉子探区有一口井五小时喷出的原油,要一百二十五辆解放牌卡车才运完。难怪这里的石油工人都说,柴达木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油海”。
戈壁滩上气化城
天然气是柴达木的一宝。柴达木已经发现三个大气田。人们都说马海是戈壁滩上的气化城。来到这里,最先引人注意的是遍地如网的小钢管。天然气就从这些管子输送到几百座帐篷和土房里,供给人们取暖、煮饭、烧水、炼钢铁用。
马海是一个石油勘探基地。但在马海构造打井,首先钻出来的不是原油而是天然气。当这口井钻到气层时,喷气的声音如群兽齐吼,在方圆七、八公里内都听到。钻工们奋战了好几天才把这个气田驯服,装上输气管,让天然气为勘探服务。
天然气在这里已经广泛地利用到各方面。勘探需要的动力是用天然气发电的。汽车司机用天然气开车。焊工首创我国用天然气代替乙炔焊割金属。人们还开展了群众性的用天然气制造碳黑。
尽管马海勘探大队的生产和生活都用上了天然气,但每天消耗量还只有这口井日产量的三十分之一。一条大型的输气管正在设计。不久,这里的天然气将输送到大柴旦去,让柴达木的首府也成为一座气化城。
马海气田,还是三个气田中的最小的,另外两个都比它大三、四倍呢。
名扬全国的铅锌矿
去年春天,柴达木运出了第一批矿石——锡铁山的铅锌矿。当标着“柴达木矿石”的列车浩浩荡荡经过西北、华北去东北时,一路上就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从此,柴达木的铅锌矿就在全国出了名,许多地方都要求订供应合同。
锡铁山的铅锌矿石,一小块就得用两只手才能捧起来。这里,紧扭在一起的三条山就是三条主矿带,开矿就是挖山。储量很丰,伴生的金属矿还有十几种。
去年年初,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派了二十多人来拾取勘探时挖出来的矿石。他们发现这里的矿石太好开采了,就请求批准正式成立生产队,在不破坏主矿体和不影响今后大规模开采的原则下采矿。这个生产队由小到大,白手起家,现在已经发展到一千六百人,一年开采了十万吨矿石,还用土法炼出了铅和锌。
这座宝山大量向社会主义献宝的日子快到了。一座包括采矿、选矿和冶炼的联合工厂已开始兴建。锡铁山的人们爱对外来的人讲这样一句话:请注意,再来时不要认不出这个地方!
湖上工厂
也许你没有听过湖上建工厂的事。柴达木就有好几座这样奇妙的工厂。察尔汗钾肥厂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这座钾肥厂建筑在柴达木中心的察尔汗盐湖上。原来,湖水含盐极多,湖面结成了一层又厚又结实的盐盖,一平方公尺盐盖承受住重力四十二吨半,比一般土质的抗压能力还强一倍。在湖面建房子、开汽车是用不着担心的。这个厂去年8月兴建,现在已有四百座账篷、活动房屋和盐块盖的房子,有五千名男女工人。几个月以前,这里还荒芜人烟,今天,俨然形成一座湖上城市了。
工人们在湖上把盐盖撬开,挖取光卤石矿在水中振荡,使其中的钾盐悬浮在水中。把水澄清,取出沉淀物压滤、晾干,便是含氯化钾55%以上的钾肥。目前工人们还用土法生产,准备逐步改用机械生产,今年争取生产二十万吨钾肥。
工人们还在逐步扩建永久性的厂房——用砖和木材做房柱房架,把盐盖凿成方块砌墙。他们铺了一条轻便铁轨运送盐块,还开了一条八公里长的水道运矿石——把盐盖撬开,捞净一公尺半深的盐渣,盐水就冒出来形成一条寒冬不冻的“运河”。外来的人,看着这里蓬蓬勃勃的发展景象,看着男女工人在歌唱中生产,看着木船在运河中往来送矿石,斗车载着盐块隆隆驶过,真想不到是置身湖上,挖下去一公尺深就是盐水。
柴达木粮仓
如果有人认为柴达木只有丰富的矿藏而不适宜于发展农业,那就是不了解柴达木。柴达木已经办起十七个农场,德令哈农场就是著名的“柴达木粮仓”。
德令哈农场是柴达木开垦最早、播种面积最大的农场。去年共播种七万多亩,春小麦有一亩产到五千七百四十三斤的,青稞有一亩四千九百七十四斤的,油菜籽有一亩二千一百六十一斤的。不仅有高产“卫星”,还有大面积丰产。全场的一万四千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一千斤。这里还种出了西红柿、黄瓜和甜瓜。
柴达木的生产单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全面开发,多种经营。德令哈农场也不例外。1954年3月,第一批垦荒人员从西宁出发,边修路边前进,五百多公里走了二十多天。他们在居住和供应都很困难的第一年,就垦荒二万多亩。以后,垦区逐渐扩大,土壤逐年改良,粮食产量也逐年上升。现在,人们一走进农场,就看到公路纵横,水渠如网,牛羊成群。还有工厂和邮电、贸易、银行等机构。她已经初具综合性生产城市的雏形。
盆地伸出热情的臂膀
聚宝盆里的宝藏数不完,鲜花何止这几支?几年来的勘察工作,使得柴达木由单纯的勘探迈进到边勘探边开发的新阶段。许多大型的厂矿企业正在着手兴建。为了改变柴达木的面貌,十几万先行者已经在这里播下了种子。他们的汗珠撒在散发着油香的戈壁滩里,撒在昆仑山的雪峰上。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还需要更多的英雄加入这个英雄的行列。有志开发柴达木的祖国好儿女们,到盆地来吧!昆仑山在向你们点头,柴达木向你们伸开了臂膀,她将热情地拥抱你们。(附图片)
谁说冷湖没有油?请到此处来一游;日喷原油八百吨,聚成油湖清悠悠。
邢克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