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生意如春
董善元
十几年前,在我学徒的时候,年年腊月,掌柜的总要在商店的门楣上贴一张梅红纸的横批,大书“生意如春”,红纸的两头还要镶上金边。这时候就是春节前夕了,店里的生意照例会热闹一阵。经过紧张的忙碌以后,在春节里有两三天的休息时间,掌柜的坐在账房里摇头叹气,频频地说:“又亏了”;店员和学徒们提心吊胆地等待着掌柜的说“官话”,说不定谁会被解雇。“生意如春”这四个大字便成了鲜明的讽刺。
北京解放以来,已经过了十个春节了。我一年比一年深刻地体会到“春”的滋味,感到春光耀眼、春风宜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春节,每个春节也有它不同的内容。店员工人们曾经在和资本家进行面对面的五反斗争中度过1952年的春节;在清产核资、欢庆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度过1956年的春节;在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提出革命倡议、展开了商业工作全面大跃进当中度过1958年的春节。春意一年比一年浓,春风一年比一年劲,天桥之花开遍了商业部门,在绚烂多彩的祖国大花园里增加了春色。
今年的春节里,我来到天桥百货商场。虽然是假期,但商场的领导人和小组长们还都在商场里。上午,他们看了一会儿电视,然后又三三两两地在谈论着什么,也许他们正在谈起了去年的今天。
去年春天,报纸上发表了他们的改进商业工作的革命倡议,大胆地突破陈规,提出跃进指标,可是仅仅一年时间,那已经算是陈迹了。比如在倡议时,他们提出每人每天的平均销货金额由八十四元提高到一百三十六元,实际达到了二百一十四元;劳动效率提高还只是一方面,他们出色地执行了闻名全国的九项服务公约,并且在向多面手进军中取得了很大成绩;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年来受到了顾客的书面表扬八千多件,没有一个售货员没有得到过表扬。
天桥商场的倡议,像春风一样迅速地吹遍全国,因为它代表着每个商业职工心里的春天。一年来,全国各地到天桥商场来参观和访问的商业工作者就有二十多万人。他们不仅要学天桥、赶天桥,而且要超过天桥,这也就促进和帮助了天桥商场马不停蹄,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形成了全国商业工作争荣并发的壮丽图景,跟上了工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的步伐。在全国的商业战线上,开展了声势空前的红旗运动,去年一年,全国就先后树起了六百零六面红旗。从批发部门到零售商店,从仓储保管到加工调运,从理发馆到浴池,从旅店到食堂,到处都插上了红旗,并且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红旗街、红旗镇,真是“风展红旗如画”。不久以前,商业部把全国商业先进单位的经验汇集编选成“商业红旗”,李先念副总理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中说:“这些旗帜是马列主义理论同我国商业工作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指导和改进今后的商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六百多面红旗的经验,将同样地像春风一样,吹遍全国的商业部门,掀起春潮一样的新的干劲,汇成一股新的跃进巨流,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旗帜来。
经验,对于再跃进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去年7月,天桥商场的售货员赵维新曾经随同北京市青年代表团访问过苏联。当她参观和访问莫斯科中央百货商店的时候,商店经理热情而且直爽地说:“我们非常欢迎中国同行!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吧,我们尽量满足你的要求。”赵维新如入宝库,收获丰硕,饱载了文明经商的经验归来。她把这些经验概括成一句话:“一直到满足顾客的要求为止”。这句话不正是社会主义商业工作者的共同语言吗?他们不仅在柜台里出色地工作,而且要紧紧地跟上生产,作工农业战线的后勤部,作千百万劳动大军的管家人。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炼钢炉旁,在深翻地里,在脚手架下,在运输线上,在新开发的油田,在福建前线的海岛,都有商业职工在活动、在战斗。无论是严寒酷暑,无论是高山大河,都不能阻碍他们前进。他们的豪语是“把愉快送给顾客,把困难留给自己”。其实,具有了这种充满着共产主义风格、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光和热,一切困难都将被溶化,留下的只有拂面春风,使人感到无边温暖。我在天桥商场的顾客意见簿上就看到过一位顾客写下这样的话:“在您的热情招待下,我买了一包最好的糖。糖的味道会很快消失,只有您,5095号售货员热情的笑和亲切的语言,会留在我的心里。”每当我看到这些表扬时,我就自然地联想到春天!
下午,天桥商场开起了座谈会,各小组长们又一次研究他们今年的跃进规划。他们反复地研究着“三参一改”如何深入一步,多面手如何向前发展,如何提高技术,如何消灭差错……。上游无止境,越跃进越感到不满足,便自然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参加了他们的讨论,并且想到了党的指示:“经济工作一定要愈作愈细致”。是的,天桥的成绩正是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治挂帅,走群众路线而取得的。这是一条战无不胜的经验。谁都知道,今年的工农业战线正在掀起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商业工作正面临着更加光荣艰巨的任务,天桥商场的职工们,怎么能在家里坐得住呢?而且,在家里坐不住的又何止是天桥商场的职工呢?
正是一年春好处,生意如春,前程似锦,在商业战线上,“天桥”之花,必将越开越红。


第8版()
专栏:

潜力不大吗?
龚同文
“潜力不大,油水不多,增产节约没有多大文章可做。”——这种论调符合事实吗?还是让事实来回答吧!
武汉重型机床厂,初步估计,采取节约和使用代用品的措施,1959年可以节省金属料一万五千吨到二万吨;武汉机床厂,仅仅采取“割盲肠”(把不必要部件加以精简)这一项措施,即可从一千三百台万能工具磨床中省出同样产品二百二十台的原料和材料来;武汉建筑工程局第四建筑公司,采用矽酸盐预制块代替混凝土构件,可降低成本30%;省公路运输部门,只要把空气节油器、安全滑行、抗爆节油器等项有效措施恢复起来坚持下去,即可节省汽油30%以上。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事实证明,无论生产单位、基建单位或交通运输部门,都是潜力很大,油水不少,增产节约大有文章可做。
为什么有些同志觉得“潜力不大”呢?这是思想方法问题。这些同志只是片面地静止看问题,而不是全面地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他们认为经过1958年大跃进,已经把潜力挖光了。他们没有看到,正是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创造了新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潜力也就更加大了。第一,许多企业的设备能力增加了,产品数量和品种增加了,生产过程也更加完备了。一句话,是家当更大了。家当越大,潜力越大,办法越多,这是不难理解的。第二,许多企业的生产工人和技术力量增加了,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了,许多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基础上实行苦干巧干,就能够解决了。第三,干部和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提高了,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了,特别经过反对保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只要坚决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把冲天干劲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冲破种种困难,创造惊人的奇迹。由少数人冷冷清清去办,一万年都办不到的事,在广大群众的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很快就可以办到。第四,在大跃进的过程中,总是不可免的要打破旧的平衡,出现新的不平衡,总是要克服旧的薄弱环节,又出现新的薄弱环节,不断地克服,不断地出现,克服——出现,再克服——再出现。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按照这条规律来观察和处理生产关键问题,潜力是挖不完的。潜力是越挖越大,油水是越出越多,增产节约的文章是无穷无尽的。
〔原载“湖北日报”〕


第8版()
专栏:

“踏破冰川万年雪”观后
商凉
一部好电影往往能把观众引入化境,使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融注在影片所创造出的氛围中间,忘却了自己是在看电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8年的产品“踏破冰川万年雪”,我认为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国家为了根本解决西北高原工农业的用水问题,去年7、8月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七个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考察祁连山的冰雪资源。影片介绍了其中第七队的活动。这个队包括国家体委的登山运动员。他们的任务是要在二十天内登上拔海六千余公尺的疏勒山顶,作为国庆向党的献礼。
影片为我们画出了两个非常的境界。
第一是一个奇妙罕有的自然境界。大自然用它灵巧万分的手,将祁连山上的积雪,刻成了冰崖、冰川、冰瘤、冰杯、冰蘑菇等多种形象,这是人间少见的,但影片却使它们历历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还让我们看到了深不可测的冰裂缝,人过不去,雪桥衔接了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可容十几人的大冰洞,四壁晶莹光洁,闪射着翡翠的光泽,那才是地道的水晶宫;让我们看到了被称为“天池”的冰湖和俗称“冰凌”的冰钟乳,它们发出淡淡的蓝宝石的光芒……。如果以为只要有照相技术就能得到这一切,那就错了。这里面包含着摄影师的辛勤的登山劳动;而且因为冰滑雪深,天冻气压低,摄影师的工作条件极其严酷,随时有生命的危险,摄取这些镜头是非常不易的。正因为他们克服了种种艰难,才让我们看到了祁连山中的风光。
虽然影片把我们引入一个冰天雪地的水晶世界,但是给你的不是寒冷,而是炽热的感觉,使你心里“愿为祖国贡献一切”的希望烧得更猛烈。这就是影片为观众所创造的第二个境界、一种庄严伟大的精神境界。天气是那么寒冷,在山中露宿,帐篷往往贴着人们的鼻子,不小心擦一下,就会蹭掉一层皮肉。但是比起过雪桥和靠一根绳子悬在空中到陡壁上取“冰样”等惊险活动来,这又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它要求人们具有最大的勇敢和机智,最强的意志和毅力。影片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揭示了登山者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敢于藐视一切艰险,征服所有障碍,攀登绝壁如履平地。虽然暴风雪向他们猛烈地袭来,虽然在空气稀薄的山峰上行进是那么困难,走一步就得喘息一阵;但是他们终于克服了困难,胜利地达到目的地,取得了科学研究资料。影片成功地表现了登山者的活动和他们的内心情绪,使我们清楚地理解到,在这些英雄的中国人们面前,任何困难也要俯首投降。
看完电影,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段往事:八年前,我曾沿祁连山西北麓旅行多次。在汽车里望出去,一边是绵亘不绝的山峰,一边是草原、戈壁。车行几天不见边际。但和我们一起的农民却说,祁连山是个宝山,有金、有玉;而且如果谁能把山上的雪化成水,洗掉土里的碱,粮就能出得比沙还多。不过当时谁也没有进去过,山里的情况还是个谜,人们对它只是有着幻想和希望罢了。如今,国家大规模地勘探了祁连山,发现了比估计多得多的矿藏和相当于五百个十三陵水库的水力资源,揭穿了这个谜;甚至,连攀登疏勒山峰的记录片“踏破冰川万年雪”也问世了!生活跟神话一样迅速前进。古人认为冰冻百丈,马行蹄脱的绝域,在今天,却都成了我们时代的光辉饰物。想着这些事情,看到这部影片,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激动。


第8版()
专栏:

悲歌古巴尼·纪廉穿洋过海,野心不小,穿过海洋,来了个强盗;别人伤心,他却微笑,干枯的手,拿着棒刀。这件事连天上的云也忘不了,我苦闷的心当然没法把它忘掉。树干被砍断,草地被铲光,铁矿和珍珠运到了他乡。穿洋又过海,黑人泪成江,成群押上船,受苦到西方。这件事连天上的云也忘不了,我苦闷的心当然没法把它忘掉。黑人被捉走,强迫做苦工,送到他乡土,开矿掘地洞。鞭子最无情无时不逞凶。黑奴一躺下,呜呼一命终。穿洋又过海,我俩单独走:伴随我的有,同类的哀愁。这件事连天上的云也忘不了,我苦闷的心当然没法把它忘掉。
谜语五则早晨在他的牙齿上,黑夜在他的皮肤上。是谁呀?不是谁呀?
——黑人。她是女的,但一点都不漂亮,她命令你怎样做你就得怎样做。是谁呀?不是谁呀?
——饥饿。(注)他是奴隶们的奴隶,又是主人们的暴君。是谁呀?不是谁呀?
——甘蔗。左手给予的时候大宣传,右手从来不会停止掠夺。是谁呀?不是谁呀?
——施舍。学会了装出笑脸,但却暗暗地痛哭流涕。是谁呀?不是谁呀?
——我。
〔注〕饥饿在西班牙文是阴性名词。
〔编者附记〕昨日本版纪廉诗“绿色的长蜥蜴”题目下“外二首”三字应取消。


第8版()
专栏:

花布赞
陕西 田天诗
缪印 堂 画莫非霓虹现眼前?五彩缤纷耀目眩。若问春天何所在?布面百花齐争艳。印染工人真不凡,巧夺天工色不变。剪裁花布缝衣衫,姑娘身上是春天。(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无题有感
锺怀
失败对人是一种考验——考验你面对着挫折和牺牲,是意志消沉还是意志更加坚定。
胜利也是一种考验——考验你在一片赞美和喝彩声中,是昏昏然飘飘然,还是更加谦虚和谨慎。
胜利中的困难,又是一种考验——考验你能不能分清主流和支流,区别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敢不敢战胜一时的困难,赢得更大的胜利。
冷,有各种各样。
同热情结合、相辅相成的是冷静。
只冷不热、与热绝缘的是冷淡、冷漠、冷眼旁观、冷言冷语。
当有人向你强调要冷的时候,请先弄清在他的字典里冷的含义。
当有人向你强调要热的时候,请先考察一下他自己过去是不是热过,现在还有没有热气。


第8版()
专栏:

良好的血浆代用品
——介绍右旋糖?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 陈文杰
输血疗法在现代医学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实践的经验证明,在某些情况下,不必输入全血,仅仅输入血浆或质量好的血浆代用品,也能获得圆满的效果。同时血浆干燥后,可以长时间保存,运输方便,应用前不需要进行血型配合的检查,因而很适合急救使用。但是血浆在制备上需要大量的人血,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在供应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正因为这样,血浆代用品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和上海信谊药厂在有关部门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对血浆代用品的各项研究工作,并且生产出了一种较好的血浆代用品——右旋糖?。
右旋糖?是一种胶体性血浆代用品。6%的右旋糖?生理盐水溶液的胶体渗透压与血浆近似,所以由静脉输入后可以比较长时间的停留在血管中,借以维持血量,以达到预防或治疗休克的目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曾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国产右旋糖?无热元、毒性及抗元性;输入后对血液有形成分及骨髓无刺激及抑制作用,对凝血过程无影响。从狗的股动脉放出大量的血液后,血压降到零,呼吸停止。这时,如输入右旋糖?,血压就可以慢慢恢复到放血前的水平,并且由严重的休克状态中挽救回来。
我们在十余个烧伤病人身上应用了右旋糖?。病人包括成人和小孩,烧伤面积自12%—66%不等,经用右旋糖?(仅很小一部分用了血浆或全血)后,无一例发生休克。例如,一个工人身体烧伤面积达66%,烧伤后四十八小时,自静脉内输入右旋糖?、血浆、盐水及葡萄糖溶液等,病人未发生休克,晚期亦未发生营养障碍。一般讲二度烧伤达66%的病人,休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此病例,输用了右旋糖?,节省了大量血浆。在外伤性、出血性休克中,我们也应用了右旋糖?。观察中证明,虽在持续性出血情况下,输入右旋糖?亦可获得一时的血压上升,使能及时准备手术。
我们应用右旋糖?病例,无一例发生反应,部分曾经进行了出血凝血等检查,亦未见改变。
总之,动物实验及临床使用结果,证明国产右旋糖?的疗效是良好的,没有副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休克,并且价格比血浆便宜得多。


第8版()
专栏:

浙江美术学院中学部
四年级学生集体创作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