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英雄比武关键年
贺文霞
创奇迹、显威风
生产战场立大功
群英会上来比武
更大跃进今年中
话说1959年开年方十五天,重庆市人民礼堂热闹非凡,战鼓咚咚响,捷报四处传。只见那楼上楼下,走廊过道,到处擂台高设,斗大的金字耀眼夺目:“是英雄、是好汉,上台来比比看!”全市的钢铁、机械、煤炭、电业……嘿!各路英雄三千人马,拥聚一堂,兵对兵、将对将,工厂与工厂,车间与车间,个人与个人,挑战应战,大字报红红绿绿、密密层层,好不威风,好不气派!真乃英雄见之气壮,敌人闻之丧胆。
会场人多事多,话说一头。单说革新旗手廖世刚,此人是共产党员,敢想敢说敢做,一次提高工效就是上千倍。头一天会刚完,他就跑回工厂车间,只见他急急忙忙,十分紧张。这是为了何事?原来去年此时,他在全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提出惊人的跃进指标,能和他打擂比武的只有几十、百来张大字报,那知事隔一年,景象全非:今天会上,他的跃进规划一贴出,向他应战、挑战的大字报哗啦啦一贴就是几千张,口口声声喊的是“赶上廖世刚!”、“超过廖世刚!”,这叫他怎的不急,怎的不慌!
表过廖世刚回工厂,回书再把新起的英雄事迹说两桩:一个是钢铁英雄马海清、一个是煤矿豪杰王执中。早在去年9月29日,下夜一点,重钢大平炉车间“当当当”响起了出钢钟声,只见金光闪闪,钢水像条火龙,从出钢口直奔盛钢桶。突然有人大喊一声:“不好,漏钢了!”顿时钢花从腰门眼子飞溅出来,眼看大事故就要发生。说时迟、那时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海清,一个箭步,飞奔上前,拿了根钢钎将腰门死死顶住,钢花急雨般打下来,他咬紧牙、直到钢水全部流入盛钢桶。同志们!去年能超额完成一零七零万吨钢,这里面有数不尽的像马海清这样的顽强战斗!说了马海清,再表王执中。共产党员王执中,本是中梁山煤矿救护队长,此人十岁就当矿工,对井下情况了如指掌。那日,中梁山发生瓦斯事故,瓦斯从井口冒出地面有三百多公尺高,井下烟雾弥漫,情况不明,生产马上停顿。若要下井探明情况,要冒很大危险。此时,王执中首先要求下井探险,他说:“井下情况我熟悉,保证完成探井任务。我是党培养出来的,现在党需要的时候,就是牺牲我个人,也是光荣。”他毅然决然下到危险万端的矿井,结果胜利完成了任务,安全归来。正是:坚如钢铁英雄胆,不把生死放心间,千钧一发显本色,火海危崖视等闲。这样浑身是胆、壮志冲天的英雄好汉,比武会上,个个争先。那王执中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马海清更要钢产加番;还有那不断革新的黄荣昌,创造“分步进料法”的炼钢能手张文金、纺织女英雄张利珍……数不完的英雄豪杰,都纷纷跳上擂台,比武艺,显神通。无论新英雄,老模范,个个都是金刚赛罗汉。你说那廖世刚又怎不着急!?又焉能不使出浑身武艺才能和大家并肩前进!?
回书且说廖世刚,那日回厂“搬救兵”,他先找党委,又找工人,再找技术员,想窍门,改措施,苦战通宵。第二天,众家英雄精神抖擞,相约来到。只见那廖世刚在原来的挑战书上,又贴上了一张新的战表:要在今年提出革新建议八百项!众英雄当场议论纷纷,摩拳擦掌,大家正在思量应战之时,突然闪出一条好汉,以全年实现八百项革新建议跃到最前面。来者不是别人,乃长安机器厂工人魏高厚。这个年轻工人,去年此时还无多大名气,今年比武台上竟成了众人的劲“敌”!当廖世刚第一次发出战表,魏高厚就以全年实现革新创造五百项压倒廖世刚,这次又斗志昂扬赶过廖世刚。诸位!实现八百项革新不是简单事呵!这小伙子有把握吗?大家请放心,就在今年1月上旬的十天内,魏高厚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已实现了革新创造七十二项。其中提高工效最高的达到一千六百倍以上。虽然,这天看见廖世刚贴出今年革新建议八百项时,魏高厚也煞费思量:能不能一下赶上去呢?正当犹豫之时,突然同厂的老英雄六级钳工廖治国,一把拉住他的胳膊轻声说道:“一定要争上游,赶上廖世刚!我助你一臂之力,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大家都是为了共产主义!”这老英雄一语道破了这场你追我赶、打擂比武的本质。这些英雄生活在新中国,既无英雄孤掌难鸣之感,又无嫉贤妒能、尔虞我诈之辈。今天有的是亲过骨肉的同志帮助,有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支持。你看那擂台上面,众家英雄互不相让,互不示弱!下得台来,却是你教我这条经验,我帮你改进那项技术。正是:英雄有壮志,何愁不凌云;比武为跃进,不是为个人。
就在这众英雄你追我赶、魏高厚奋战廖世刚之时,擂台上“忽”地又闪出一条好汉,大家举目一看乃嘉陵机器厂的唐远康是也。他向大家提出一项新的比武条件:要在今年帮助十个同志达到自己的水平,要让更多的人朝先进水平共同前进。唐远康,真的说得到,做得到。当天晚上,他就赶回工厂,帮助五个同志实现一项革新,赶上了他的水平。同志你看:这里老英雄打擂比武还来不及说,那边厂里的新英雄又大批出现。今年大家又要争取更大的跃进,这又不知要出现多少英雄豪杰、先进人物。在下这本“英雄比武关键年”实在说不完,只好暂时搁住,如有机会,再续表详端。有诗为证:
乘东风,跨火箭
指标直上破长空
英雄花开千万朵
一年更比一年红
(原载四川日报)


第8版()
专栏:

不是聪明问题
姚人为
“人家聪明嘛,我不行!”这句话常常成为某些人甘居下游,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口头禅。而且每当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总好像在谈论别人似的,毫无愧色;可怪的是听的人也常常不加思索,大有默许之意。
“聪明”是不是问题?它正确体现在哪里?前后读了登在去年第七期“红旗”上的“巧姑娘运动”和12月8日“人民日报”刊出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山西晋城县米山乡宋丑儿自己写的“人家叫我们‘巧姑娘’”这两篇文章,很有一些启示。宋丑儿、王乐平和李春花这三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她们对深翻、密植、浸种、拌种、锄苗、定苗、种菜、授粉;养蜂、接树、养猪、养鸡;打井、开渠、水保水利;剪花、刺绣、裁缝、堆花;捣滚珠、炼钢铁、蹬轧花机等等活计都能插上手。她们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干啥学啥,样样创奇迹,谁也不能不承认她们是聪明的,因此群众都叫她们“巧姑娘”。但是,她们的“聪明”和“巧”,是不是就像有些人迷信的那样是由于“天资”或“天才”所决定的呢?是不是“聪明”成为少数人“天赋”的产物呢?回答都是否定的。由不行到行,关键问题在于:一是打掉自卑感,敢想敢说;二是脚踏实地,苦学苦干。事实不正是这样吗?1956年春天,她们社里发动打井,有人反对说:“祖祖辈辈就没听说过米山能打井种菜,现在这些人哪,真是龙背上取水,瞎胡干。”宋丑儿等三人就商量说:“咱们是党团员,要干前人没干过的新事,给大家摆出个样子看看!”“不信,咱们就走着看!党支部支持我们,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果然,别人不敢作的事,她们都作出来了。她们亲身的体会是:“我们要学就钻,一钻就会,会了就用,用了再钻。”从这里我们可以懂得“聪明”不是别的,而是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紧密结合。从“巧姑娘”运动的展开,全县涌现出了七百多个巧姑娘和五千六百多个女土专家这件事来看,还可以懂得“聪明”根本不是少数人“天赋”的产物。而是人人可学得的。有人说得好:“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那些口口声声强调人家聪明自己不行的人,不是被自卑感的重担压倒爬不起来,便是十足的思想懒汉。
我们的气概应该是:只要是可能作的事,别人不敢办,我们要敢办;别人办不到的,我们要能办到。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希望发表工矿史
各地报刊上登了些工矿史,我们厂工人就抢着看。这些工矿史,让老年工人回忆起旧社会牛马的生活,给青年工人的阶级教育也很深刻。它们说明幸福日子是不容易得来的,激励大家更加鼓足干劲,从事建设。我希望人民日报副刊也多登些工矿史。
中华书局上海印刷厂 张立俊
欢迎简明新闻
我看了1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农业版上登的简明新闻,觉得这种作法很好。这些消息很短小,读起来费不了多少时间,却能让人增长见闻。像24日的“农牧业结合”一则,对我们就很有启发。我们今后发展畜牧业也准备采用消息中介绍的饲料管理办法。
希望人民日报从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和来稿中多选择一些好的材料,多编简明新闻。不但刊登农业生产上的简明新闻,在工业等方面也有简明新闻才好。
四川万县和平农场 郑万全
讨论问题的好文章
1月29日人民日报第七版登载的张光年同志写的“在新事物面前”,是一篇好文章,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作者很尊重新民歌讨论中的各种不同意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了分析,而且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论点。文章又写得通俗生动。我建议在开展问题讨论中,多多发表这样的文章。
江西都昌县计委 李会琅
“人狗之间”读后
读了人民日报2月3日六版上登载的伦敦通讯“人狗之间”,知道在英国的首都,设有数以百计的狗用品店、狗食品公司、狗理发店、狗澡堂。在那里,普通一个男子理发费是三个先令,而狗“理一次发”却高达三十先令。当狗啃着饼干、吞着补药的时候,英国的普通人正在消费着愈来愈多的人造奶油。我们清楚地看到,英国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腐朽到怎样的程度。
我们希望人民日报今后多登载这类报道,让大家更了解所谓自由世界的生活方式是个什么样子。这正是很好的反面教材,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天津百货公司 王惠民
编排要醒目
人民日报2月6日四版登载的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发言消息,把发言者的名字用黑体字排出,看来十分醒目。但是在此以前几天的有关消息中,却都没有这样做。希望人民日报今后在编排上更加细致,多从读者阅读方便考虑。遇到长文章、长消息,作一些插题,或将重要地方用黑体字排。
北京 李 柯
读者来信登得少了
前一个时期,人民日报各版都曾开辟读者来信的专栏,很受欢迎。有些专栏内容丰富,有表扬有批评,有文有图,也比较活泼。可是最近一个时期读者来信专栏却不多见了。希望还能够经常出现。
第一机械工业部 杨 龙


第8版()
专栏:

诗情画意祝新春
——看伊文思先生纪录我国风光的一组新片
顾工
看了伊文思先生拍摄的一组短片:“冬”“早春”“春节”,我很喜欢。喜欢什么呢?你看,这部片子是外国人拍的,可是里面有好多画面,却很像中国的国画。比如在风雪中套马的人啦,在母羊身边绕着的小羊羔啦,在雾蒙蒙的湖面上飘着的船只啦,一枝花苞、一丛青竹的特写啦,……一看到这些,就会使人联想起我国的水墨画。另外还有好多画面,会使人联想到许许多多中国的民歌。比如牧场上的马群、太湖上的挖泥船、水库工地上翻飞的铁铲、春节时的土戏台……这些不都像一首首很有我们民族风格的小诗吗?这部片子,既有中国的画意,又有中国的诗情,再配上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铮铮的琵琶,悠扬的胡琴,更加浓了我们人民艺术的色调。这很不容易啊!可以看出,伊文思先生是认真地观摩过我们的画;研读过我们的诗;学习过我们的戏的。要不然内蒙古的冬天,他怎能拍得这样生气勃勃?要不然太湖的风光,他怎能拍得这样美妙动人?要不然江南农村中的春节,他怎能拍得这样欢腾热烈?……
不拿自己的一套,硬往另一个国家的人民的头上套;并且汲取另一个国家人民的智慧结晶,融进自己的艺术作品里,这真正是创作中的国际主义精神。
伊文思先生的这一组作品,充分表露出他对中国人民真挚的友情,深刻的关切。不然他不会冒着零下四十度的寒冷,跑到内蒙古的牧场上去;不然他不会赶到水库工地上,去摄下那样火热的镜头;不然他不会走进普通农民的灶间,去看农妇们怎样煎鱼,怎样做年饭;不然他不会对吹糖人的手艺,对孩子们点响的爆竹,对台子上工人和小姑娘的表演,都那么有兴趣地注视……。他在匆忙地来去中,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勤劳、勇敢、乐观。在那踢雪前进的马蹄声中,他展望出中国人民的飞跃;在春耕的土地上,他已经听到大跃进的鼓点;在节日孩子们的笑声中、闹声中,他更体会出中国人民的幸福——这种幸福不只是表现在衣帽上,装扮上,而是充溢在每个人的表情里,每个人的心灵中。于是才产生了“早春”这一组动人的短片。
1958年是中国人民翻江倒海的一年,是中国人民创造千万奇迹的一年,是中国人民把一份份陈旧的日历抛向脑后的一年。过完了这样的一年,再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人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愿望:要是能把我们的人民公社拍上多好!要是能把我们的全民炼钢拍上多好!要是能把我们的粮食卫星拍上多好!要是能把无数新的发明拍上多好!要是能把……是的,伊文思先生在这组短片里,还只是记录了我们1958年的大跃进正待举步的时刻;但是我相信,伊文思先生再来中国时,一定会满足我们的这些愿望。那时,在他拍摄的新片里,一定会记下中国人民更豪迈的阔步,更昂扬的歌声。


第8版()
专栏:

看了“堂·吉呵德”以后
秦犁
看了苏联影片“堂·吉呵德”,我们惊异于创造了这位西班牙贵族形象的契尔卡索夫的天才表演,好像堂·吉呵德直接从书本上走下来跳上银幕了。
在契尔卡索夫的身上,我们简直看不出他过去演过的一些角色的影子,如果我们不是事先知道了是他饰演主角的话,我们怎能相信这就是演过“伊凡雷帝”、“彼得大帝”中皇子阿列克塞和“天才发明家”中的波波夫的契尔卡索夫呢?他多么熟练地表现了这些鲜明的性格!看了这样的演出,能不说是一种享受吗?
饰演堂·吉呵德的忠实的同伴——班沙的演员也创造了一个富有魅力的角色,他让我们想起了“红花还得绿叶衬”这一句话来。
我也联想到我们剧院里的一些演出,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虽然剧目换过了,剧中人的身份也变了,然而我们在看戏时总还能看到演员从前演过的一些角色的影子,特别是剧中的一些配角,好像在这个戏和那个戏里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性格是雷同的,风度是雷同的,给观众的印象是淡的。
这说明演员掌握角色的能力还要提高,而剧作家如何创造人物和导演是否关心次要角色恐怕也有很大关系。今天的观众所想看的总是要满台的好戏,像过去光讲究看名角儿的人恐怕越来越少了。
自然,一下子就要让我们所有的演员都达到像契尔卡索夫这样的大师的水平,也是不实际的。但是我们的要求也不算苛刻,我们要求舞台上出现的大大小小的角色都有一种吸引观众的力量,让我们不要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以往角色的影子。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人工造石油
川流
人造石油在我国石油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计算,仅从对煤的综合利用着手,每年就可以从全国生产的煤中拿到几千万吨石油。
石油怎么能被人造出来呢?这得先看看石油是什么东西组成的。说来也平常,不过是碳和氢,这两种东西地球上到处都是。可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碳和氢都能结合在一起,结合后的产物也不见得都是石油。
石油中的碳和氢有它们自己的特定关系。在每一个石油的分子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彼此各用一只手拉着,像一根长长的链条。每一个碳原子又各自抓住两个氢原子,链条两端的碳原子还各自抓住三个氢原子,这样一来,氢原子的数目总是碳原子的两倍再加二。
不过,并不是有了这种组合关系便是石油了,还得看链条的长短。
链条太短,比如只有四个以下的碳原子拉在一起时,便成为气体,而不是油,通常叫作天然气。沼气就是最普遍的一种,它只有一个碳原子,孤独地抓住了四个氢原子,两旁别无碳原子可抓。链条太长,比如有十七个以上的碳原子拉在一起时,便成为固体,石蜡就是这类物质。
只有链条不太长也不太短,碳原子的数目在五至十六之间时,这种碳和氢的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才是液体。在这些液体物质中,性能也不是一样的,链条较短的是体轻的汽油,价值较高。如果链条较长则是灯油、柴油等较重的油。
现在我们知道,要得到石油,就需要有足够的氢与碳化合,同时碳原子之间形成的链条也不能太短或太长。
我们可以把那些含氢不足的碳氢化合物甚至是完全没有氢的含碳物质拿来加进氢气,满足碳原子的要求。比如把煤气(一氧化碳)拿来和氢化合,让氢取代了氧的位置,碳也重新组合得到各种碳氢化合物。
满足了碳原子的含氢需要,这时就要解决链条的长短问题。太短的,应该强迫它们组合在一起,例如将天然气合成石油。太长的,便强迫它们裂开,如将石油的残渣、煤焦油等分裂成石油。
这样一来,能造石油的原料就多了,天然气、煤气、煤焦油都可以造石油,油页岩中干馏出来的油更不用说了,甚至能将煤粉和氢直接化合得到造石油的原料。最近我国工人在植物油泥、松脂、松渣中都炼出了石油,因为这些物质中都含有许多碳和氢。地球上含碳氢的物质多着哩,看来人造石油大有前途。
怎样能使氢和碳结合呢?又怎样把链条加长或缩短呢?这需要施加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有时候还要加入一些物质促进变化的进行,这类物质就叫催化剂。
这些手续并没有什么神秘,我国郑州、长沙等地都已经在简单的设备下得到了足够的温度和压力,使植物油泥、松脂等裂解,造出了石油。


第8版()
专栏:

苦力之歌 (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作品)
苏联 楚伊柯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