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红光公社大放红光
本报成都11日电 位于四川都江堰流域的郫县红光人民公社成立后大放异采,在短短四个多月中就充分显示出公社的优越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踏步向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前进。
今年春耕可以全部实现机械耕作
红光公社是由五十九个农业社合并组成的,有社员六万多人,耕地十一万二千多亩。这片肥沃、平坦的土地,是最理想的机械耕作场地。公社一建立,就向国家购买了四十六台拖拉机(折合一百二十六个标准台),每个管理区都有一个拖拉机队,今年春耕可以全部实行机械耕作。这在过去是办不到的。农业社一般只有百户左右,社小力弱,全年积累不到万元,买不起拖拉机;再则,社小也无力改变犬牙交错的渠道;限于作物轮作,田土最多只能合成二、三十亩大的田块,实行机耕诸多不便。这里是四川省推行机耕的重点,1954年就建立了拖拉机站,但到公社成立前,大部分农业社仍不能实现机耕。红光人民公社成立后,拥有六百多万元的公共积累,有足够力量购买各种农业机械。全社土地根据作物连片、机耕成块,因地制宜地合并为一百亩到二百亩的大块,任拖拉机尽情奔驰。实行机耕不仅节省大量人力、畜力和时间,还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几年来的事实证明,在土质和栽培技术相同的条件下,小麦机耕地比非机耕地增产20%—30%;油菜机耕地增产10%—15%;水稻机耕地增产5%—10%。
全面改革灌溉系统
这个位于都江堰灌区腹心地带的人民公社,全部土地都是自流灌溉。但是,在过去,这样有利的水利条件并未得到合理使用。个体农民经济时代,经常发生争水纠纷。另外,许多沟渠是从一家一户的利益出发,随意乱挖,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因地下水位高,土壤的温度低,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农业社时,这种情况有很大改变,户与户间的纠纷消除了,有些低产的下湿田改成了好田,有些不合理的沟渠改建了。但是,在用水上,乡与乡、社与社之间仍存有不少矛盾。对沟渠的整修和下湿田的改造,也因局限于小范围内进行,不能彻底地解决。到公社成立时,还有约占全社耕地10%的下湿田。红光人民公社的出现,长期存在的用水问题就迎刃而解,全社在方圆三十华里的土地内新建了二十个闸门,根据生产需要放水用水。最近浇灌小春作物时,使每块田土都能按时按量得到用水。与此同时,公社从全局出发,对水系进行全面调整,现有的一万多条支沟、小堰,只要一半就够了。全社不仅将从这些废弃的沟渠中开出一批土地,还将有效地改造下湿田。丰富的水利资源也得到综合利用,全社新建立了七个水电站,加上原有的三个水电站,不需很久的时间即可做到每人平均有电一百度。全社现有的一百五十座水碾,正在改建为水动力站,用水力作动力进行脱粒以及粮食和饲料加工。今年内全社要在耕作、运输、播种、插秧、脱粒、饲料加工、防治虫害等七项主要工具上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大部地区有电灯照明。
大量发展多种经济
红光人民公社由于社大人多,正确地贯彻了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自给生产和商品生产同时并举的生产方针,改变了过去全是稻田,作物单纯,难于发展多种经济的局面。过去这里多种经济发展不够好,很大的原因是社的规模小,资金、土地和人才都有限,抓住粮食生产,其他方面就照顾不到。一般农业社经营多种经济的项目只有四、五种。红光公社成立后,将全社各项技术人员进行排队,分门别类组成了六百多个专业小组,社里抽出大批资金和划出一部分土地,根据平原地区的特点,大搞多种经营。经营项目很快扩大到二十多种,如像养蜂、奶牛、稻田养鱼、家禽家畜等都大量发展起来了,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收入了四十五万元。最近又和商业部门签订了价值一百万元的合同。这样,便迅速改变了过去小社时一直不能解决的“粮多钱少”的问题,保证社员按月发放工资,并逐步有所增加。
过去在农业社时,几乎都没有工业,现在公社已建立了六十五个工厂。虽然建厂都不久,但是厂厂增产、厂厂盈余,工业总产值已达一百多万元。这些社办工厂生产了大量化肥、农药、建筑材料、土钢土铁、以及竹木器具、农产品加工品等。
红光公社刚一成立,就投入了紧张的全民炼铁运动和四秋突击工作。全社两万九千多个劳动力就抽调了一万二千多个强劳力上山炼铁和参加社办工业,而农、林、牧、副、渔等各方面的生产用工量也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社大办集体福利事业,又根据劳力强弱,不同的活路,统一调度,全面安排和合理使用,从而使全体社员特别是妇女社员的劳动潜力大大发挥出来,再加大型农业机械的增加和工具的改革,结果胜利完成各项繁重的任务。四秋工作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做得又快又好,保证了农业“八字宪法”的切实贯彻执行。六万多亩小麦和油菜田,有80%深耕一尺五寸至二尺以上。过去这两种作物施底肥很少,甚至不施底肥,这次每亩施底肥五万斤以上,并做到分层施肥。小麦和油菜全部是良种,小麦每亩用种量由过去二十斤左右增加为五十斤左右,油菜每亩由过去的四千窝增加到一万窝。现在小麦和油菜都已施了二道追肥,灌了一道水,苗架生长得特别茁壮。
双季稻增产一倍多
96%的社员增加收入
长期以来有一种论调,硬说像川西平原这样的高产区,再努力只能增产百分之几,不可能翻番。这种说法,现在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了。公社成立前,各高级社就在早稻方面打了一个大胜仗,早稻亩产平均由过去的五百多斤,一跃而达到一千二百斤。9月份红光公社成立,当时晚稻已经栽上。公社立即加强了田间管理,增施肥料,合理灌水,勤治虫害,一鼓作气使三万亩晚稻获得空前丰收,比上一年增产一倍以上。随后,他们抓紧时机,又增种了一季晚秋作物,全社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产一倍半,增产幅度超过了解放以来八年的总和;每人平均有粮三千斤,其中90%都是细粮。加上多种经济和社办工业的飞跃发展,根据最近结算,去年全年各项生产总收入达一千四百六十八万元,比前年增加143%。除去税收和生产费用,纯收入达一千多万元。分配结果,公社积累比小社时增加近十倍,社员收入也普遍提高,96.3%的社员增加收入,平均每人比上年净增十七元,其余社员的收入也没有减少。
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有很大改善
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为进一步改变人民生活打下了巩固基础。公社从去年11月份起,开始实行了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供给制方面,实行了吃饭不要钱,全社二百多个食堂,伙食水平赶上和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另外,该社还本着“大集体、小自由”的原则,结合处理分配收入,分配了一定的实物给社员:每户一百斤粮食,每人四斤猪肉和一元钱的菜蔬,供应社员平时在家做些小吃、小菜。工资部分,从去年11月份起,每个劳动力平均有工资四元,今年1月份又增加为六元。
许多集体福利事业兴办起来了。全社建立了托儿所二百三十个、幼儿园一百零五个、敬老院二个。各个大队还设立有缝纫、洗衣、理发等组织,只收少许的费用。全社还举办有初小六十四所,完全小学六所,小学教育已普及。中学有六所,业余学校有十七所,此外还有医院五所,妇产院七所,保健所七个。社员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全社有两个电影放映队,每个社员每月能看两场电影。公社里设立的业余文工团、广播站以及大队里的俱乐部也经常为社员演出。队队都订有报纸。在住的方面,一个可供万户居住的新型居民点——万人新村,正在勘测,今年3月份就可动工兴建。 (文圭火)


第3版()
专栏:

设备简单原料足 制造容易肥效高 以细代粗增产多
萧县大造土化肥质好量多
本报合肥11日电 安徽省萧县在算任务、算劳力、总结去年大造土化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简单、原料足、技术低、肥效高、人人能造的原则,又掀起了一个大搞土化肥的运动,要在今年为各种农作物准备九亿斤土化肥。
土化肥的肥效高,增产多;并在运输当中能节省大量人力。萧县人民对这些问题体会最深。去年全县造了二亿一千五百多万斤土化肥,如折合成粗肥,就有二百一十五亿斤,如以每天每人积一万斤粗肥计,就需要七千多个劳力大约要积一年,六千个牲畜运输一年。但是有了这些土化肥,不仅不需要这样多的劳力、畜力,而且保证了全县许多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增产近二倍。九店乡光辉人民公社刘德文队,在十二亩飞沙地上种小麦,上了二百车杂肥,二百三十斤土化肥,亩产九百一十七斤。其中有二亩亩产小麦一千四百七十斤。同一地点,同一土质情况下的其他小麦,由于只上了杂肥,未上土化肥,亩产只有一百八十斤。显著的对比,使群众清楚地认识到了土化肥的好处。群众普遍反映说:“土化肥,无价宝,能让庄稼长得好;全民大搞土化肥,生产粮食吃不了。”。
萧县土地的土质都是很差的。一百八十万亩土地中,沙地就有九十八万多亩,占54.8%,需要上足够的好肥料才能多收。根据今年县委制定的生产规划,需要氮肥磷肥钾肥,三者如折合粗肥,共有八十亿担。假如改革了积肥工具,每人每天积肥二百担,那就需要十四万二千人(占全县劳力40%)劳动一年。如按50%的土肥就地积,就地施,50%土肥拉运,这也将需要一万六千头牲畜拉一年,占去全县二万头牲畜的大半。根据这一笔账,要全搞土肥,劳畜力就无法解决。为了保证今年生产指标的实现,解决劳力、畜力缺乏的矛盾,县委决定在大搞积肥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大造土化肥运动,队队建厂,以细代粗,以质胜量大抓硝土肥,氮磷钾混合肥,人造尿等十多种土化肥的生产,计划年产各种土化肥九亿斤,使全县土地每亩平均有五百斤土化肥。这样可以节省三万二千多个劳动力,一千七百多头畜力。
制造土化肥的原料,如煤烟、污水、玉米心、红芋梗、硝土等很容易收集,制法也很简单。如制硝土肥将硝土分次加水进行过淋,淋出的硝水,加热煮几滚,捞出上面的食盐后,即可起出冷却成为硝水肥,每斤相当于一百斤粗粪的肥效。氮磷钾混合肥料制造起来也很简单,用60%硝水,10%骨粉放在锅里煮沸二、三十分钟,再把20%的黄土,10%石膏(可用代用物)加入炒拌即成。造人造尿更方便,只要用玉米心、红芋梗或豆饼,磨成粉,加水放入粪池或缸内,把盖盖紧,每二到三天搅拌一次,经半月,表面变绿色即成,肥效也和尿相似。
县委要求各地认真吸取去年的经验,实行政治挂帅,加强思想教育。各公社、生产队要指定一个副书记专门管理土化肥生产,领导试验,培养典型,组织参观,交流经验;继续大搞群众运动,重建和新建土化肥厂。各公社应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试验厂,创造经验,全面推广;各生产队应建立一个生产厂,做到全民与专业队结合,经常与突击结合。固定专业队伍,专搞土化肥经常生产,坚决执行土洋结合,由土到洋的方针。县委正筹建一个大型土化肥厂,各乡社也要创造条件,准备由土法生产过渡到洋法生产。
现在,一个大造土化肥的运动已在萧县蓬勃展开,据2月4日统计,全县已建土化肥厂一千一百多个,固定劳力一万三千多个,生产出十七种不同种类的土化肥,日产十六万一千三百多斤。同时,恢复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如永堌乡去年有些土化肥厂因为劳力不足,停下来了。最近在大造土化肥运动中,一夜就恢复了六十三个厂。目前,各地群众都以大战钢铁的劲头,投入了这一运动,日夜忙碌恢复和新建土化肥厂,估计月底可建成二到三千个厂,日产量可达三百到五百万斤。 (于明、陈立信)(附图片)
熏肥红大


第3版()
专栏:

各类麦田增产潜力很大
云南十一县建议抓紧小麦后期加工管理
本报昆明11日电 云南省十一个县,最近在富民县举行小春作物加工现场会议。会议向全省各县提出了在立春节令中突击作好小麦后期加工,力争大面积高产的建议。
云南大理、大姚、玉溪、建水、宜良、弥勒、陆良、富民、嵩明、?江、剑川十一个县,在去年10月以争取小春大面积高产为目标展开了革命竞赛。这些县的农民都拿出冲天的干劲,全部提前完成了小麦播种计划。麦田普遍深耕八寸至一尺以上,底肥充足,并且实行了合理密植。在田间管理中,各县又普遍推广了宜良县农民提出的田间管理园田化,和富民县农民提出的劳动组织车间化等先进经验。各县的麦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长得好,打下了今年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基础。
目前,云南南部地区的小麦已开始抽穗,北部地区正在拔节孕穗,这段时间的田间加工管理,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大理、大姚等十一个县的代表上月底参观了富民县的麦田,对小麦成长情况深入观察分析后,认为小麦的增产潜力还很大。目前成长较好的一类苗,大部分已开始抽穗,如果能够很好地施下根外追肥,浇一次“灌浆水”,就能保证穗多穗大,籽粒饱满;注意作好防霜、防倒伏、防虫等工作,可以减少损失,获得更高的产量。二类苗现正在拔节孕穗的盛期,除需要追肥灌水,防止灾害外,当前要注意培育瘦苗,增加分蘖。即将拔节的三类苗当前生长情况虽不及一、二类苗,但增产的潜力也很大,如果抓紧增施一道速效肥料,浇一次水,使苗棵肥壮,增加分蘖,然后再继续追肥润水两次,可以增产三、五成甚至一倍。
十一个县的代表根据现场检查研究出的这些情况,认为必须抓紧时机,鼓起更大的劲头,乘胜追击,在立春节令中狠狠抓住小麦的后期加工管理。现场会议分析了目前干部和群众中的思想状况后,提出了要做好小麦的后期加工管理,必须解除两个思想障碍。一个是某些干部存在着自满情绪,认为今年麦田翻的深、种的密、施肥多,现在苗棵又长得好,闭起眼睛也能增产了。另一个是有的干部和群众认为,小麦成长已成定局,田间管理起不了多大作用。会议认为这些思想都应该予以批判。
(黄昌禄)


第3版()
专栏:

耕作园田化是增产的综合措施
园田化是“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大增产措施全面贯彻的集中表现。1958年,河北省在农业生产上较普遍地推行了这一综合措施,全部实现园田化各项标准的土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一年来推行的结果,证明园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全省1958年粮食、棉花、油料的产量都比1957年增长了一倍左右,并且各个地区,各种作物都出现了高产纪录。
河北省推行耕作园田化,是在以水利、积肥为中心的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水利建设的大发展,使全省几千万亩原来的旱地增加了水利设备和水源;积肥运动的大发展,使全省每亩平均施肥数量由以往的两三千斤,骤增到一万多斤;同时不少地区大搞深翻土地,由过去耕深三、四寸增加到一尺以上,有许多多年不动的土地也翻了身。这些生产条件的改变,对农业耕作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水源,加强灌溉管理?特别是许多旱地高低不平,无垅无畦如何进行灌溉?已有灌溉排水工程的土地如何充分发挥水利资源的增产作用?这些肥料如何分配施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增产效果?土壤深翻后如何进行平整耕作?在生产条件改变后,其他耕作管理措施如何与之相适应等等。这些新问题的提出,迫切要求在耕作技术上也来一个大跃进、大革命。而实现耕作园田化正是解决这一系列新问题的综合措施。因之,它更加丰富了生产高潮的内容,并使生产高潮一浪接一浪地持续发展下去。
园田化的十项标准
为了使耕作园田化这一概念更加具体化,河北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总结了园田化的十项标准:
1、靠人不靠天,旱涝双保险。即搞好水利,作到渠成网、井成排、井渠相通、沟渠相连、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2、规划耕作区,种植区域化。即因地种植,把各种作物都种在最适宜的土地上。
3、土地大翻身,瘠地变肥田。一般地深翻一尺以上,丰产田深翻二尺以上,丘陵山区推行等高撩壕,低洼地区整修台地畦田,不良土壤要进行改良。
4、整地平如镜,实现畦田化。为了便于排灌,保持水肥,必须都作成畦田,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且起高垫低、平整地面,使地平如镜、埂直如线。
5、多施底肥、分期追肥,保证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肥分的需要。
6、作物品种优种化,并且进行精细的种子处理。
7、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土地地力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穗数(铃数、果数);并且采取适当的种植方式,保证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
8、科学地掌握浇水、追肥技术,按苗按棵进行管理,使块块整齐、株株健壮,消灭弱苗瘦苗。
9、实现“双无”(病、虫),力争“三无”(病、虫、杂草)。
10、精收细打,颗粒还家。
这十项园田化的标准,把农业增产措施全面地系统地综合起来,从而把1958年的农业生产高潮以更高的规格持续地推动开展起来。全省在大搞水肥土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平地整畦运动,约有一千多万亩秋田作物实现了畦田化。良种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各种作物经过群众评定的良种达到80%以上。密度均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夏播作物密度一般较往年增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高产卫星田实行了高度密植。大搞田间管理,防除病虫害。全省有水利条件的作物普遍浇一至三次水,80%以上的作物追了肥,普遍中耕四、五次以上。有半数以上的社基本上实现了“四无”。在种麦期间,推行耕作园田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从整地播种开始就按照园田化标准耕作的麦田占全省麦田总面积的60%,为1959年小麦更大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搞园田化要破除迷信
耕作园田化的推行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产物,推行园田化的结果又进一步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以高度的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园田化在大面积上推行,是我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广大地区改变落后的粗放的耕作技术的一项革命措施。在推行之初,很自然地要遇到一些保守思想的阻力。如有的认为人力、物力条件达不到;有的认为过去没有基础,得慢慢来;有的觉得只能在小面积上搞;不能在大面积上搞;有的对园田化要求的各项标准抱怀疑,怕密植减产、怕多肥疯秧,顾虑多管理无效、白搭工等等。因之,大力推行园田化必须和这些各形各色的保守思想作斗争。
但是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地拥护耕作园田化,这是运动的主流。各级领导抓住了运动的主流,广泛地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以及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帮助基础差的地区,用先进的思想和成功的经验克服了保守思想,从而使园田化的推行成为群众性的运动。
推行园田化取得丰收的成就,说明在大面积实现园田化是完全可能的。有些地区把推行园田化和大面积丰产田结合起来搞成丰产方、丰产路、丰产洼等。成安县搞了一百个棉花丰产方,二十条棉花丰产路,共十五万亩。亩产皮棉达到三百多斤,树立起棉花大面积高额丰产典型,活生生地证明了在大面积上实现精耕细作是可以达到高产的。
由于精耕细作所引起的作物生长变化和产量增加,树立了许多新的科学论断。比如过去认为白马牙玉米密植最多二千五百株左右,多了就空棵。而1958年有的密植到每亩七、八千株,由于水肥充足,管理及时,没有空棵。过去认为棉花种在肥地或施肥过多,就要长疯、晚熟、不结桃、落铃。但是去年棉花在多水多肥条件下,由于管理及时精细,同样获得大丰收。这些事实使人们改变了过去消极地适应自然,控制作物生长发育的观点,树立起积极地改造自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观点。
园田化是生产力解放的结果
实行精耕细作的园田化,无疑要比一般浅耕粗作的耕作方法多用人力、肥料和种苗。过去种一般粮食作物,每亩用工十个左右,棉花用工十五个到二十个。而从1958年若干高产卫星田的用工典型调查来看,小麦亩产一千三百斤的,用工二十三点七五个;谷子亩产一万一千一百八十一点九斤的,用工八十九点一五个;棉花亩产籽棉二千二百三十二斤的,用工一百六十六点一个。这些高产田比一般田用工都要多几倍,而产量则多收十几倍到几十倍。虽然在大面积上实行精耕细作比高产卫星田每亩用工量要少一些,但是比一般田总要成倍地增加工本投资。因此,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大面积地推行园田化是不可能的。园田化本是老农多年的创造,但过去由于小农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因而才只能限于在小面积上应用而不能在大面积上推广。
1958年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推行了园田化,就是由于高级合作化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的解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劳动潜力的发挥,一方面是大搞工具改革。在发挥劳动潜力方面,突出的是:大搞“四化”“两院”,把妇女劳力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生产;改善劳动组织,组织社会主义大协作,加强劳动管理,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和管理民主化等,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1958年的工具改革运动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的作用。全省不完全统计,创造和改制的各种工具共一千一百四十九万件,这些工具大大促进了耕作园田化的推行。
但是1958年推行园田化还是初步的,从范围上看还不广泛,从标准上看也未达到较高的规格。这仍然是精耕细作和劳力不足的矛盾。我们相信,在实现人民公社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改善劳动管理,用更大的力量进行工具改革,必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高标准的园田化,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按照河北省各地的计划,今年春天要在三千五百多万亩麦田,一千九百多万亩春播作物的大面积高产田里,推行耕作园田化。这些地区正在为耕作园田化进行种种准备工作。


第3版()
专栏:

土化肥——硝酸钾的制取和使用
乔生辉
硝酸钾就是火硝,也有叫土硝的,是配黑色火药的原料,也是一种很好的化学肥料。它是一种白色的结晶体,很容易潮解。硝酸钾在我国的产量很丰富,如河北省中部保定、蠡县、沧县,山西省晋中一带及河南等省产量都很大;西北、东北及华南也都能生产。
硝酸钾的分子式是KNO3,精制品含氮素14%左右,含氧化钾45%左右。其中的氮素及钾都是速效性的。硝酸钾极易溶解于水,一百斤水能溶解三十二斤。施入土壤后,作物能很快吸收,肥效很好。
硝酸钾的原料是硝土、厕所土、老墙土等,农村厕所旁或比较阴湿的地方都可以收集到。硝土中主要含有硝酸钾及氯化钠(食盐),成因是动物粪尿及其它落叶、杂草、动植物尸体等含氮物质,经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成氨,流失于土壤中,经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再由土壤的毛细管作用积结到土壤表层而形成。老墙土中的硝酸钾与硝土的成因相仿,不过主要是由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再经土壤毛细管的作用形成。一般硝土中约含0.7%左右的硝酸钾,其次是氯化钠、氯化镁等。
硝酸钾的制法,首先将硝土用水浸提。必要时硝土中可加一些草木灰,补充钾素。硝土中的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镁等就大部溶解于水中,然后将浸提液熬煮浓缩。利用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镁在冷、热水中溶解的多少不同,就能将硝酸钾分离出来。氯化钠、氯化镁在热水冷水中溶解的量是差不多的,例如氯化钠在摄氏二十度的一百斤水中能溶解三十六斤,在一百度的一百斤水中能溶解三十九斤;而硝酸钾在二十度的一百斤水中能溶解三十二斤,在一百度的一百斤水中能溶二百四十七斤。浸提液在熬煮过程中,氯化钠等杂质就不断结晶析出,而硝酸钾却大量的溶解在沸腾的水中。当浸提液熬煮到一定程度,把氯化钠等杂质捞出,将熬煮液倒入缸中进行冷却。由于硝酸钾在冷水中溶解的很少,待水冷却后,结晶出来的东西就是硝酸钾。最后晾干,就得出硝酸钾粗制品。一般粗制品含氮素10%左右,氧化钾25%到30%。将粗制品用水溶解,重新结晶,就能得出精制品。精制品一般含氮素14%左右,氧化钾45%左右。不过作为肥料,粗制品就可以施用,不需精制。
硝酸钾的制造、施用注意事项:
一、采取硝土一定要在雨季之前,最好是在春季。因为硝酸钾是极易溶于水的,在雨季就被雨水淋洗到土壤下层,所得的硝土不含硝酸钾或含量极少。
二、硝酸钾是速效肥料,不宜作为基肥,应作为追肥。
三、硝酸钾中含氮少而含钾多,应施于需钾多的作物如马铃薯、甘薯、烟草等。
四、硝酸钾不宜和农家肥如人粪尿、厩肥等混合施用,这样会使硝酸钾中的速效氮被微生物固定,使肥效迟缓。但与硫酸铵、硝酸铵、过磷酸钙可以混合施用,互不影响。
五、当硝酸钾结晶取出后,剩下来的带褐色的溶液就是卤水。卤水亦可作为肥料,在华北农村中施用的也不少,群众认为效果很好。其中含有速效氮及可溶性钾,一般卤水中含速效氮2%到4%,氧化钾3%左右,可在砂壤土、水浇地、地下水位低的地区施用。


第3版()
专栏:

在大地上描龙绣凤
在北方,不久就要开始春耕了。今年是农业生产更大跃进的一年,你看,河北安国东风人民公社的社员为棉花丰产田作了多么周到的准备工作:那地,一平如水;那埂,挺直如线。水渠横穿而过,可以保证灌溉适量适时。地面上不断地增加着一个个土堆,原来是已经开始送粪了。生产工作越来越作得细致,不愁大地今年不拿出更加丰硕的产品! 本报记者 齐观山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