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初探潮头
铁衣
目下全国大跃进的形势若何?答曰:势如春潮涌,波澜步步高。1959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个更大的生产高潮,是无疑的了。
举眼看农村,潮头历历在目:
群众高额增产的信心十足。一有去年的丰收作证;二有八字宪法作保(这是农业丰产经验之大成)。农业大军的全体将士们,人人思想解放,干劲十足。“能够高产!”亿众同声,毫无疑议。
群众的生产热情高,干劲大。一则政治挂了帅,社会主义的觉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大大高涨了;二则生产增加了,生活改善了,今年有更大的奔头,干劲怎的不大!积肥运动中出现的千军万马的气势,正是一个兆头。党的关于贯彻实现四大指标的响亮号召,干部的更加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思想教育同物质奖励更好的结合,正如釜底添薪,使群众的热气更高,积极性更旺。
然而,信心、热情、干劲等等,只是一个方面,能不能有更大的丰收,还有一个力量够不够的问题。
人民公社的巩固和提高,农业产业军的组织更加强有力了。从来说:“得人者昌”,“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最基本的方面。但是还不足,还需要有更多的办法,更多的措施,以便把农村广大的劳动力调度使用得更好,发挥更大的潜力。
作事都是一拥齐上,可以壮声势,长志气,增干劲,这是好的,但如果调配不灵,安排不当,就会浪费人力。因此,除了集中突击使用人力而外,还要善于分散安排各项劳动。在更大的跃进中,最宝贵的是人力,需要精打细算。
调度得当,能够以一当百、当千。不信看积肥运动,各地不是已经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了吗?组织专业队,搞定额,合理部署分配人力,挖掘人力上的潜力,这正是努力解决着这方面的问题。
在发挥劳动效率上,更重要的是改革工具。在全面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以前,千军万马大搞工具改革,见效最快也最大,而且这也是人人最容易动手作的事。这就是所说的巧干。试看积肥运肥中,人们正在动手解决工具,在山区里还有“土飞机”、“山区汽车”出现。大家一齐动手,几亿人就会等于几百亿人。问题岂不也就解决了吗?
人人都应当有一股气。气,就是“热气腾腾”,是信心,干劲,是思想觉悟;力,就是办法,措施,工具,有物质的东西作基础。气越足,力越大;力越大,气越旺。相辅相成,无往不胜。而我们农村目前正是双管齐下、齐头并进着的。
乘潮头举首四盼,真乃好一片光明灿烂的景象也!


第4版()
专栏:观众的话

困难只向英雄低头
方芷
今年的春天是跃进一年以后争取更大跃进的起点,是充满了希望的季节。在这样的日子里,看到“白手起家”这部反映新人新事、描写人们的冲天干劲的影片,是莫大的鼓舞,也是有力的鞭策。
“白手起家”是讲述本溪合金厂怎样克勤克俭地办起来的。这个厂最初只有一把杓子,两口锅,三个模子,四个工人,连厂房都是向别人借的;但是他们刻苦奋斗,终于使它成长壮大起来。现在它已出产了二百七十多种合金,除了供给全国许多厂矿企业外,有些产品,甚至运销国外。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本溪合金厂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有着相当复杂的矛盾斗争——不仅是需要克服物质条件方面的困难,而且还需要冲破陈旧思想的阻挠!在党的领导支持下,在共产党员苏新军的带动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改建了炉子,炼出了质量很好的钢。影片生动地反映了一场尖锐的新旧思想的斗争,并且满怀热情地歌颂了新事物的成长,歌颂了新的力量的胜利。在任何新事物面前,总会有一些人摇头晃脑地说东道西,犹豫怀疑。不过陈旧的力量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住新的东西的生长,它们最终总会冒出头来,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使陈腐的东西萎缩消失在它们宏伟磅礴的气势里。当影片上出现那第一炉滚滚沸腾的铁水时,当工人们重新提起厂长说过的那一句老话:“你们这个炉子要是能炼出钢水来,我就把它喝了”时,我们感染到他们那无比欢愉的情绪,同时也更清楚地认识了这个道理。
本溪合金厂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由小到大地成长起来,是那一群干劲冲天、壮志凌云的英雄们的功绩。“白手起家”虽然是一部纪录性很强的影片,但是它却没有放松对人物的描写,并且是从多方面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因此这些英雄人物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能忘记黄洪义,这个年青的小伙子,为了不使厂房着火,他抱起一个燃烧的汽油桶冲了出去,结果满身被烧伤了。但是他没有气馁,病愈以后,仍然苦学苦练,成了一个熟练的先进工人,成了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而且有了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我们不能忘掉苏新军,他现在是这个合金厂的厂长。在困难的日子里,他曾给工人们讲贺龙元帅一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他们打气;他曾经带着工人自己磨耐火砖修建炉子;他曾经毫无保留地教工人们学技术,并且和他们一道细心研究如何改进工作方法,炼出好钢。我们也不能忘记张富信、王怀顺等等先进工人,……正是这些不怕难不怕苦的人们,用他们万能的双手,使得山河改变了面貌,使得困难望风披靡!
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总是会不断出现的;然而,我们敢于向它挑战,敢于朝它攻击。困难在“白手起家”的英雄面前低了头,困难也将在所有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前低下头!


第4版()
专栏:

生活的晨光
白原
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毛泽东
三年又过去……。
冬天的阳光照着村边一大片密密的白杨。在两边的高山下面,从西到东,一百五十多户人家排列在一截公路的两旁。这就是原来的那个“穷棒子社”所在的遵化县西四十里铺村,现在是建明人民公社的一个自然村。去年实行公社化以后,这里成了公社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公社领导的中心。村子当中新建了一座公社的历史展览馆。在展览馆的对面,一排公社招待所的漂亮的房间隔着一块宽敞的院场照着明晃晃的阳光,专门接待外地的干部和到这里来参观的客人。
刚刚刮过了一天一夜的大风,河塘上还盖着厚厚的冰块,土地还冻得嘣嘣响。可是村里的春耕准备工作,开始得比去年还早。人们一群群地拿着镐和锨,动手刨开那一大堆一大堆更早就积好的粪堆。那些过去只有三条驴腿的社员们,把他们在去年生产大跃进以后买回来的拖拉机开动起来。穿过村子的拖拉机轰隆隆地响着,后面拖着一辆大挂车,车上装满了粪肥一车车往地里送。把粪送到地里的拖拉机一转眼又从地里开回来,爬上村边堆满粪肥的那个土坡上。在那里等待它的社员们刨的刨、掀的掀,一下子把拖拉机后面的挂车装满,然后,一只手扶着镐锨的把手,一只手插在腰间,就像我们曾经看见过的那些熟练的老工人那样。当拖拉机从他们面前开走的时候,看看他们的那般神气,就是说:“事情就应该是这样。”拖拉机一会从村东头开出去,一会从村西头开回来,一天到晚,隔一会又在村子里轰隆隆地响……。
夜晚,村里的电灯亮了。人们围着炉火,谈论着生活的奇迹和辉煌的理想。这时候,村子里的发电机一阵阵的响着,就像是为一首美丽的生活的歌曲在打着节拍一样。
公社的社委会设在村子的西头。我们所熟悉的王国藩被选当了公社的社长。这是一个高瘦高瘦的中年人,突出的颧骨,深深的眼睛,看得出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的斗争当中养成了一副顽强的性格,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就是他,和几个老共产党员一起,六年前领导二十三户贫农搞合作化,现在又和他们一起在搞公社化,整天忙个不停。
村子里整天人来人往。年青的姑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一列一列的大车从早到晚往山上拉来一车车的木柴。看来他们一直还在到山上去“取”。六年以前,他们“从山上取来”许多的骡子、毛驴、牛、羊、猪、大车,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东西,到现在一直还没有取完。王国藩说,成立公社以后,只要每个人上山去砍二百斤木柴,就能买一辆载重汽车。除了无穷无尽的木柴,深山里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核桃、栗子、苹果、梨,而且不久以前才知道,山里面还埋藏有铁矿。
在公社的集体饭堂里,分别设立了老人饭厅,青年饭厅,孕妇饭厅。因为大家都在家里过春节,现在饭堂不开火了。在医院的门诊室里,一位母亲抱着个胖小孩来看病。医生问她:“怎么啦?”她说:“怎么也不怎么,就是夜里不好好睡,白天不好好吃,不知怎么净闹腾。”医生和母亲哄了半天,让他张开口来看了看扁桃腺……无论什么时候,生活总是这样使人操劳而又甜蜜。敬老院里,每一间房间都贴满了过春节的五颜六色的年画。那些年迈的老人手上拿着长烟管,泡了一壶茶坐在炕桌边。他们静默地坐着,脸上的表情看来那样严峻又那样平静,就像是一只远航的海上的航船刚刚碇泊在生命的港湾,一面回想着那些坎坷的人生的路程,一面观赏着那一片繁嚣的生活,在他们的生命的晚霞当中辉耀着一片生活的晨光。
就在那一片生活的晨光下面,西四十里铺村的人们在村边的一片空场上修建了一长列用石头砌起的新房,在另一片空场上堆着还没有来得及入仓的十几万斤的花生。
羊群在山坡上放牧;静默的猪群在自己的幽居里躺着静养……。
从外面出完了工回来的圈里的驴群,正把嘴伸到食槽里尽情地咀嚼。在驴群里,有一只灰白色的七岁口的毛驴,这就是六年前二十三户贫农搞合作化的时候按驴股只有三条驴腿的那一只毛驴。现在算起来,那时候它只有一岁多,就是这么一只幼小的毛驴,也不完全属于那二十三户老贫农。可是这一个“见证者”看到了人们怎样由合作化走到了公社化,看到了在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一片什么样的景象:正像这里的人们所说的一样,“过去驴腿只三条,如今拖拉机到处跑。”去年一个生产大跃进,原来的“穷棒子社”就买了一部拖拉机,实行公社化以后,拖拉机又增加成了三部。大概是因为社员们特别宠爱的原故,那一只灰白色的毛驴长得又肥又壮,披着一身光润的皮毛。“再也不让它离开这里了,”原来的那二十三户贫农中的一位社员对人们说,
“就让它和我们在一起过一辈子……”是的,让它向那些不相信的人们作证吧,看看从那二十三户老贫农开始走出来的生活的道路是多么的光辉灿烂!
穿过村子的拖拉机,又在轰隆隆地响着。从村子的东头走出去,沿着公路走十多里地到了一个接官厅村。在接官厅村西北边二、三里地的一道深深的山沟里,去年大跃进的时候社员们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大水库。在水库的大坝跟前立了一块纪念碑,人们给它起的名字就叫接官厅水库。从纪念碑的旁边沿着山根爬上一个陡坡,站在大坝上举目四望,在高耸的群山当中拦蓄着一片山水,用它可以灌溉二万多亩田地。去年到这里来修水库的人,前后一共有好几万。水库里原来就有许多鱼,公社成立以后,又把一万多条鱼秧放到里面去繁殖。现在水库里的水还冻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壳,因为怕鱼群会被冰壳闷死,在这里看管水库的社员从冰面上凿开好几个很大的冰洞。站在大坝上,忽然听见有什么声音在水底下嚎着,那声音是那样沈毅而又那样巨大,以致周围的群山都一起随着它轰响起来。是不是神话里所说的水妖在水底下呻吟?当然不是。去年曾经亲自目睹过的人们一定会想起来,那是大跃进的千军万马留下来的巨大的回声。那巨大的回声不仅在这里,也在工厂,在田间,在每一个大跃进的脚步踏过的地方留存下来,而且在新的途程上响起更巨大的回声……。


第4版()
专栏:文化街头

欢迎版画上街
秦犁
经过王府井大街南口,看到画廊前围满了人,走近一看原来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这里新辟了一个“版画壁报”。
这里面有很多是彩色的版画原作,其中以木刻居多,最有意思的是除了有木刻家李桦、古元等人的新作以外,还有北京的工人、干部的业余创作,怪不得人们围在那里不忍离去呢!
版画上街头,这是我们木刻运动的一个好传统。过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民主运动中,木刻工作者和学生们都曾运用过这个简便的武器为当时的斗争服务。老解放区的木刻与群众更有密切的联系,每逢过年过节时,艺术家们还刻印一些新年画之类的版画以满足群众的需要,群众都十分称赞、喜爱,因此版画艺术在广大群众中有了较深的影响。
当然在解放之后,由于印刷条件优越了,版画的出版也方便了,也有了自己的刊物“版画”,应当说版画和群众的关系更密切了,但是版画上街头这种方式曾经中断过一个时期,近年来,又恢复了。例如在反对英法侵略埃及和支援中东人民反对美英侵略的斗争中街头上就及时出现了许多木刻传单和木刻宣传画。
现在有了这个固定的园地,版画经常可以在街头和群众见面了,画家们尽可以把作品直接献给群众,让群众来评价。我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第4版()
专栏:杂志架上

上海歌声嘹亮
由原来上海“广播歌选”与“创作歌选”合并的“上海歌声”创刊号出版了,它以新的面貌参加了音乐刊物的战斗行列。
“上海歌声”,名副其实,充满着响彻上海的嘹亮的歌声,内容多种多样。有新创作的歌曲,民歌改编和外国歌曲;有短论,有音乐讲座,歌曲讨论,新书评介以及音乐活动报道。歌曲的题材是广泛的,从歌唱1959年、中苏友谊到炼钢、农业生产、办食堂等等;而题材也比较多样,除了群众歌曲外,有新民歌的合唱(“天上没有玉皇”)、表演唱(“农业大新闻”)、女声小合唱、男声小合唱等等。看得出来编者是特地为广大读者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准备了这些内容。文学部分的特色,是短小而接触面宽。你看,既有贺绿汀同志关于群众歌曲创作的评论,又有工人李根宝、革命残废军人汤重稀谈创作经验和经过。
现在,全国各地的音乐刊物已有二、三十种。这是音乐工作向前发展的标志之一。但是,从广大读者的角度说来,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刊物的面貌上,许多刊物是近似的。因此,选择的余地不多。如何使音乐刊物更有自己的特色,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在这方面,“上海歌声”已经有了它自己的风格。但是,也可以更进一步。比如,是否需要长篇连载的歌曲作法讲座呢?这种内容在以前的“群众音乐”和现在的“江苏音乐”、“长江歌声”都登载类似的文稿。在文字的内容上,还可以更多的反映一些有思想倾向的问题,歌曲讨论也还可以更深一些。这样,就能够更深刻地反映和实际推动音乐工作前进。
 (樱)


第4版()
专栏:

人寿年丰 (门画)
 林慕汉
(广东人民出版社供稿)


第4版()
专栏:

爱社如家,热爱劳动
 尹式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