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人民公社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长江人民公社加快了农业机械化速度调查
窦天语 姜显贵 姜韦才 任荣华 施兆祥
江苏省江宁县长江人民公社建社一年,就显示出公社对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有更大的优越性。社员们说:“人民公社给我们添上翅膀啦!”
霞光江水伴机鸣
长江公社有八千九百零四户,三万六千一百五十七人,八万五千四百一十三亩土地,是由十六个高级社合并成立的。解放以前,这里是个有名的“大水缸”、“穷窝窝”。平均每三年便有一次破堤倒圩和两次内涝灾害。地多劳力少,耕种来不及,十亩倒有三亩荒,麦子长得“癞蛤蟆举手高”。从解放到建立初级社,这里的生产条件和经济生活有了不少改变,但是每个劳动力还要负担九亩多地,内涝灾害仍然相当严重。人们要求迅速改变这种情况,强烈地向往实现农业机械化。社员们常说:“那天能用上‘铁龙’打水、‘铁牛’耕田,光喝三天凉水也心甜!”高级社成立后,国家把六台拖拉机交给了规模较大的长江高级社使用,有一部分高级社也买了抽水机,可是,由于农业社范围小、力量薄等等条件的限制,农业机械化前进的步子比较缓慢,十六个社的机器灌溉面积只有一千四百亩,机耕面积也只有三千九百多亩。人民公社诞生后,社员们的这个要求实现了。一年来农业机械化事业正像一只凌空的大鹏展开了巨翅,一日千里地前进着。全公社机灌面积比高级社时扩大了三十四倍,80%的农田实现了机械灌溉,1959年秋耕三万八千五百亩旱田,有一半以上使用了拖拉机耕作。现在,全公社已有拖拉机十二台,抽水机五十五台,大型自动脱粒机一部,收割机两部,播种机十部,各种机犁、机耙十五部,另外还有一艘机帆船和六部机动拖车。人们一踏进这个公社,就可以看到一幅动人的“机械耕作图”:当灿烂的朝霞刚刚染红江面的时候,这片水网交织、阡陌纵横的平原上,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马达声。在二十多处机械排灌站里,抽水机喷吐着银龙般的水柱,把驯服的江水引到田里。拖拉机牵引着闪闪发光的五铧犁、九铧犁,把大块大块乌油油的肥土翻了上来。稻场上,自动脱谷机以每小时脱粒两千五百斤的速度,把堆得像小山样的稻捆吞噬下去……。
添新鞍 买壮马
人民公社在短短时间里办了高级社几年没有办到的事情,这首先是由于公社扩大了公共积累,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供了高级社所不能提供的大量资金。
从1956年秋季到1958年夏季,十六个高级社一共积累了资金三十八万四千元,平均每个社一年积累一万二千元。一万多块钱不算少,但要买大型农业机械,那可就困难了。天界高级社的社员们从1955年就想买部抽水机,一直没钱买。花园高级社买了一部抽水机,却再也没钱买水泵,“有钱买马,无力置鞍”。有什么办法?除了稻子上场后,用这部机器给稻子加工,剩下的日子就不能充分利用。情况较好的只是一个长江农业社。这个社大些,积累也多些。1956年国家把六台拖拉机交给他们使用后,社里自己又添置了一部脱粒机、两部收割机和一部抽水机。其余十五个高级社只有十一个社添了九部抽水机。
公社成立后,组织规模扩大了,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生产就跨上了“千里马”。一年来,全公社总收入比前一年增长了24.4%,积累资金达637,622元。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便伸开了翅膀。有机器的队锦上添花,没机器的队也从无到有。盼望“铁龙”盼了几年没到手的四个大队,欢天喜地抬回了七台抽水机。天界大队一年中积累了三万五千多块钱,一下子就拿出九千元买了一台抽水机,又拨出六千元准备再添置一台。刘庄生产队地势高,解放前大旱缺水时,需要花五角钱买水灌溉一亩地;高级社时,水利条件改变了,但仍要架上三道水车日夜车水。今年有了机器,二百多亩水稻全部得到机械灌溉。
公社也从生产大队提取的公共积累和社办企业的利润中,拿出十四万九千五百元,购置了六台拖拉机,两部抽水机,一艘机帆船,四部机动拖车和一部分大型耕作机械,在耕作、排灌、运输和加工等各个方面,全面增强了机械力量。社员们深切体会到,公社化是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保证。
解“疙瘩”“铁龙”展神威
人民公社克服了高级社小集体的局限性,扩大了活动范围,使农业机械的潜力也大大地得到了发挥。现在,一台抽水机的使用效率抵上了过去五、六台;一台拖拉机一年内干出了过去三年、五年干的活。
说来也真是怪事情。高级社时,一方面是机器少,大家想买买不起;另一方面却是不少现有的机器在“三天打鱼,两天晒
网”。建立高级社的三年中,平均每台抽水机每年只使用四十天。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因之一,是高级社之间在水利上的矛盾解决不了,水系无法统一规划,渠道不能大量开挖,水不能畅其流,抽水机也就不能尽其用。这个矛盾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各社之间插花田的问题。像合并为现在的滨江大队的柏闸、孙庄两个高级社,当时有四、五百亩田犬牙交错在一起。两社都有两部抽水机,都需要开挖渠道。但是,谁来开呢?孙庄要开,一挖就得挖到柏闸的田。柏闸人说:“挖我们的田灌你们的田,那有这等便宜事?”孙庄要拿田去换,又有了问题:他们的土质差些,柏闸的土质好些。以好换孬岂不吃亏?不行!修渠的事就只好不了了之。三年中,两个社只各自片片段段地挖了一千五百米的小渠,一部抽水机打水还吃不饱,剩下的三部就只好“望渠兴叹”,无用武之地。
除了插花田的矛盾之外,高田、低田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疙瘩”。这里高处种旱谷,低处种水稻。天旱时,低处的社引水必须经过高处的社,水从狭浅的小沟里漫溢出来,影响高地旱谷的正常生长。天涝时,低处的社排涝,又要经过高处的社,淹没了高地的旱谷。一个要引水,一个不让引;一个要排水,一个不让排。引不成来排不成,一些机器也就不能利用。1957年内涝时,低处的天界、太平等社摆了三部抽水机排水,因为必须经过高处的长江社,而长江社怕淹,不让排水,结果一部也没有用得上。
人民公社把高处和低处、大的和小的十六个高级社联成了一个统一的大集体,这些缠来缠去的矛盾,就像快刀斩乱麻,彻底地解决了。自然条件相同的高级社并为一个大队后,土地统一使用,插花田的矛盾自然也就没有了。对于有些以原来高级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产大队,公社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帮助他们合理地调换土地,调整了插花田,也使大量开挖渠道成为可能。柏闸、孙庄两个高级社合并为滨江大队后,出动了三百多个劳动力,按照统一的规划,大规模兴修渠道。去冬今春,他们便修好了3000米干渠,5072米主渠和5200多米支渠,超过了过去三年修渠总长度的八倍多,四部抽水机全部用上了。社员说:“人民公社把死机器变活了。”这个大队有三千多亩高田,群众说它是“芦根地,漏勺田,早上车水晚上干”。这些田过去是小旱减产,大旱无收。因为插花田的矛盾,抽水机用不上,社员们气愤地说:
“这不是抱着金蛋子挨大饿嘛!”1959年,遇到了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是头一次经历的大干旱,可是,四部抽水机一齐开动,水日夜不停地灌到田里,结果,一片稻叶子也没有受伤。在插花田的矛盾解决之后,一年来,全公社共修建了十二万立方的大小渠道,各个大队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抽水机再不愁车水无路了。
在大量兴修渠道的同时,公社根据统一的水利规划,又在去冬今春集中四千多个民工,兴修和疏浚了七条河道,新建和整修了七处涵闸,使高田、低田之间的新旧沟、河连接成了一个统一的水系。其中一条正在兴修的靖安河,宽有四十四米,深有六米,计划全长十四华里,现已完成七华里。1959年夏季大雨成涝时,低田的积水一古脑排到了靖安河里;秋季大旱时,靖安河源源不尽的水流又供应了几十部抽水机的需要。历史性的水利矛盾消除得一干二净,高处、低处的抽水机都一往无阻地发挥了它的威力。
矛盾消除,水系统一之后,公社根据水源、地势和排灌的需要,统一建立了二十八个机器排灌站。过去因为渠道小,大部分抽水机只排不灌或灌得很少,现在,用水时就灌,水多了便排,排灌并用,日夜不停,使机器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高级社比较,每台抽水机的全年灌溉面积由1394亩提高到1964亩,综合利用天数由平均一年40天提高到288天。1959年全公社的水稻灌溉面积由1400亩扩大到49000亩,另外还排涝39400亩。
机器成了“多面手”
高级社时,阻碍机械力量充分发挥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就是:当时的农业机械主要集中在一个长江农业社。一个社的活动范围终究还是较小的,这就使机械没有办法综合利用。譬如说,国家交给这个社使用的六台拖拉机,因为他们种的都是旱谷,茬口时间大致一样,收种时间比较集中,拖拉机耕地只能限在二、三十天之内,其余的时间怎样安排?排涝的时候,这个大队的十九部抽水机还有三分之一“挂”不上排水的“号”,更轮不上拖拉机参加排涝。1957年以后,虽然使用拖拉机运输,全年运输量只有三十四吨,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年只使用七十天左右。而滨江、花园等几个社,却有一万三千多亩旱地,眼巴巴地盼望拖拉机耕作盼不到手。
人民公社建立之后,这种情况迅速地得到了改变。公社成立了一个机务站,把六台拖拉机调出长江大队,实行统一管理,使拖拉机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了合理使用。根据各个大队各种作物茬口不同、季节不一的情况,机务站分别先后统一安排了使用计划。耙完了早茬耙晚茬,耕完了旱地耕沤田;耕田的活全干完了,便到圩田去打水。1958年夏耕夏种中,当长江农业社六台拖拉机已经耕完了地并放进库里的时候,邻近的孙庄、柏闸农业社三千多亩旱地却还没有耕。他们人力、牛力都不够。千方百计耕完了地并把种子撒下去了,但季节已迟误了半个多月。1959年夏耕夏种时,情况大大不同了,五部拖拉机开到了这片土地上,三千一百五十亩地不到一个星期就耕完了,而且耕得又深、又匀、又平整。拖拉机由公社统一管理、合理使用以后,除扩大了机耕量外,其他如加工粮食、运输和抽水的工作量也都大为增加。现在,每部拖拉机的全年利用日数,已从七十天提高到三百天,每个标准台的平均工作量由33,720个折实亩提高到46,965个折实亩。群众说:“公社还能改变机器呢!这些‘铁牛’现在都变成‘积极分子’了!”
活动范围扩大后,抽水机也得到了综合利用。全公社五十五部抽水机除了灌水、排水,还趁空闲时间加工粮食、发电和脱粒等。一年来,单为社员加工的口粮就有一千零八十万斤。
修理有厂 操纵有人
缺乏技术人材和无力进行机械修配,也是在高级社时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中伤透脑筋的事。公社成立之后,这个困难也就迎刃而解。
高级社时,除了一个长江农业社自有一部车床和一台钻床可以小修机器零件之外,其他十几个社即使坏了一个螺丝钉,都得到南京、常州、无锡等地去修理。就是长江农业社,由于设备少,工种不全,遇到需要刨、焊、铸等活,也是没有办法。1959年初公社化后,公社建立了一个机械修配厂。除了租用了长江大队的两部机器外,又拿出一万三千多元添购了四台车床、一台搪缸机、一台电机等设备,增加了电焊、氧焊和翻砂等工种。现在,一般零件送去修理,一顿饭时间就能拿货,较大的机件修理,也只要三、五天工夫。因为设备不断扩充,技术不断提高,修理项目也从三百多种增加到八百多种,绝大部分大修项目,都能由自己担负了。
与机械修理问题获得解决的同时,技术人员的队伍也迅速地扩大了。公社先后举办了三期技术训练班,培养了一百八十多名机务人员,并在机械修配厂中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训练了一批车、钳、电、焊工。高级社时,长江农业社曾经培养了九十多名技术人员,因为机器的使用范围小,一年中只有六十多人用于操纵机器,而其他十二个有机器的农业社,却找不到正式机工。现在,除了公社培训新手以外,各大队之间又展开了技术上的协作,由长江大队调出三十多名机务人员,支援缺乏技术人员的大队。新手加上老手,现在全公社已有二百四十四名机务人员,十六个大队平均每个队都有十名到十五名机务人员。
“两解决”“一推进”
一年来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结果,基本上解决了历史上没能解决的易涝、易旱和劳动力紧张这两个大问题,大大推进了农副业的增产速度。机械灌溉力量的显著增加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把这个有名的“大水缸”彻底打翻了。1959年夏、秋之间,这里先后经历了相当于1956年的涝灾和百年未有的大旱灾,仍然保住了秋熟作物的丰收。而1956年大涝时,这里有八千亩庄稼颗粒无收,两万九千亩庄稼减产四成;1958年夏季有二十天没下雨,就有三万亩水稻减产二成以上。同时,在机耕、机灌量扩大之后,1959年共节省了九十四万七千五百多个劳动日,转用于加强田间管理、增积肥料和发展副业生产等方面。1959年水稻、旱谷的耘耥、除草,一般由过去一、二遍增加到三、四遍,用于田间管理的劳动力,平均每亩由过去五个工增加到十一个工。1957年夏收夏种时,因为缺工来不及脱粒,十六个高级社共霉烂了粮食约一百六十多万斤,播种季节还延迟了十多天。1959年不但整个夏收脱粒和播种比1958年提早了十天以上,还抽出四千人大搞积肥,使一万二千多亩晚稻的追肥量比去年增加了80%。另外又抽出七百多人投入了副业生产。所有这些,都直接促进了农副业生产的更大跃进。1959年继夏季“三麦”特大丰收之后,秋熟作物又是一片喜人的好长势,估计可比1958年增产二成。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五千七百多万斤,平均亩产七百多斤,比1958年增加14%。副业收入也将增加18.6%。在这个基础上,全公社平均每个社员的全年收入将从1958年的七十四元增长到九十五元。
亲身体验到人民公社优越性和农业机械化好处的社员们,对进一步办好人民公社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充满了更大的信心和力量。他们已初步制订了今后三年的发展规划。1962年,全年总收入将比1959年增加123.7%,在这个基础上,要增加拖拉机二十台,大型脱粒机二十部,使三万二千亩洲地从耕种到脱粒全部实行机械化。在圩区,除了发展机械化,还要建立十八个电力排灌站,使四万五千亩水田全部利用电力灌溉,做到在任何旱涝灾害的情况下都确保丰收。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机械运输,使机械运输量由现在的一万六千吨增加到五万吨。他们坚信,有党的英明领导,有人民公社的优越制度,这个规划一定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变成现实。


第7版()
专栏:

是“超越”还是适应?
  郑史
“人民公社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这篇调查报告,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的形势下,原来的高级社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需要调整和革新;而一经建立了人民公社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组织形式,它就马上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人民公社展开了农业生产的翅膀,正是鹏程万里,前途无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还不够完善,因而同生产力的发展又相矛盾;矛盾发生了,又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解决了,互相为对方的不断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这篇报告用大量生动的丰富的事实,证明了这种辩证关系,从而证明了人民公社乃是客观必然性的产物。
我国的一小撮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恶意地攻击人民公社运动,说什么人民公社“超越了生产力水平”,“现在农村生产力还很低,一没有拖拉机,二没有化学肥料,三没有电气化……这怎么能说人民公社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呢?”长江人民公社的事实,有力地回答了这派胡说。
生产力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一个是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另一个是使用生产工具的人。生产工具不可能自动进行生产,必须由人来操纵,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列宁才说人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如果把生产力单纯地归结为生产工具(例如拖拉机),并以此来责难人民公社,这是根本不懂得政治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见物不见人”,看不见五亿多农民在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有着何等高度的觉悟性和创造性。
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情况罢。
长江公社成立以前,各高级社已经买了不少拖拉机、抽水机等新式农业机器。这表明几年来生产工具已经大有增加了。但因社小资金少,“有钱买马,无力置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即使买到了整套的新式农具,又有插花田、高田、低田等难以解开的“疙瘩”,水系无法统一规划,渠道不能大量开挖,抽水机用不上;有拖拉机的社,因为活动范围小,不能充分发挥拖拉机的作用,而没有拖拉机的社,地多劳力少,耕种还有困难。可见高级社尽管比初级社有了很多优越性,但仍然存在物不能尽其用,地不能尽其力的情况。要更快地发展和利用农业机械,就必须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正像事情在后来的演变那样,从高级农业社走向人民公社。
再从劳动力的组织情况来看。长江公社的几个生产单位,在高级社时,虽然劳动力的组织比初级社时强得多了,但还不能根本解决地多人少的矛盾;所以光是农活就忙不过来,“十六个社全年缺工在一百一十万个左右”;现有的人力,也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叫做人不能尽其才。何况大跃进又来了,要求深耕细作,要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要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还要举办一些工业,实现技术革命……所有这些,又都直接间接地冲击着农村的劳动力。怎么办呢?要设法解放妇女劳动力,要合理地使用原有人材,要培养新的人材,要实行协作,等等。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归根结底是高级农业合作社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了,必须“更上一层楼”,改进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农民也就动手革新和调整了,人民公社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才像旭日东升一样冒出在地平线上。毛主席和党中央及时地发现了这一新生事物,大力支持,推而广之,形成了伟大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正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应运而生”的产物,又何来“早了”、“超越了”、“不适合呀”之说?真是奇谈怪论。
人民公社是我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曾经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从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孕育了新的生产力,而这种新的生产力,要求有一种与它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人民公社。我们只是根据客观发展的要求及时地调整了应当调整的生产关系,并把这一任务的实现贯彻到底。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革命论者的态度。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对人民公社,除了说明他们对新生事物和伟大的群众运动采取了资产阶级老爷式的态度,还能说明什么呢?


第7版()
专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语录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当它所给以充分发展余地的那一切生产力还没有展开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所借以存在的那些物质条件还没有在旧社会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新生产关系是这样一种主要的和有决定性的力量,它真正决定生产力进一步的而且是强大的发展,没有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注定要萎靡下去,如像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情形一样。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适应于这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在建立起来以后,还是处在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能是固定不变的。为着适应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随时需要进行调整,随之,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随时需要革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不断地产生而又克服,克服而又产生,这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辩证法的过程。
周恩来:“伟大的十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