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煤矿工人谈“矿灯”
“矿灯”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新片。它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前煤矿工人在英、日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把头这三大敌人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工人们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坚强如钢、团结一致地向反动派进行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艰苦过程。影片以路子、顺子等为代表,表现了青年一代矿工在党的亲切教导下,经受住了生活和斗争的考验,终于成为坚强的阶级战士的成长过程;体现了党和群众的水乳交融关系和工人阶级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高贵品质。京西矿区的干部和工人们看了这部片子后,组织了座谈。下面发表的是座谈的一部分纪录。  ——编 者
贯穿着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李长顺(京西矿务局党委书记):
“矿灯”这部电影拍摄出来了,使我们很高兴。这是解放后几年来广大矿工和不少煤矿工作者的愿望。影片是成功的,表现阶级斗争很鲜明,对旧社会和帝国主义的丑恶揭露得很尖锐,党对工人的领导也体现出来了。
我曾经向编剧林艺同志建议:揭露旧社会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越尖锐越好,这是深刻的阶级教育,许多住在城市里的人是不知道这种生活的。在旧社会门头沟煤矿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凄苦,那时候人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下井去当煤矿工人,一般都是破产农民。像影片里反映的人被狗吃,就很尖锐地说明了这种社会本质。因此,如果在影片里,用几个镜头表现一下现在煤矿工人的新生活,新旧对比,也还是有必要的。
李 文(城子煤矿):
影片反映了党对工人的领导,斗争性很强。既体现了党和工人的血肉关系,也表现了煤矿工人在旧社会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艰苦斗争,基本上达到了原来拍这部电影的目的,通过新旧社会的事实对比,来教育青年工人,也能使老工人抚今思昔更加热爱现在的新生活、新社会。
影片前半段描写出的工人的凄惨生活,和工人阶级的心连心、穷帮穷的团结力量,确实很感动人,这里特别突出了里外工的团结。
片子的结构也比较紧凑,音乐配得也不错,特别是主题歌,很能道出当时工人渴望解放的心情来。有的地方处理也是不坏的:比如第一次矿上出事,抬出砸死的矿工,和英国老板坐在四人抬的软轿上,镜头虽然是一晃而过,但是个尖锐的对比,很说明问题。
对几个小节,有点意见:共产党员傅东山见白鸟那场戏,表现得还不够坚强有力,气魄不足。另外王老头被两个白面客从锅伙里捞到河滩上喂狗一场,因为前面没有交代,看不清那两个家伙是白面客、还是工人。如果旁白点一句,就会更清楚些。
宋恩荣(京西矿务局局长):
“矿灯”这部片子给人很好的印象。从始至终贯穿着阶级斗争民族斗争,表现党的领导很有力,党的政策也明确;矿工们从小到大一辈辈地成长也表现得很好。影片从开始就给人一个悲惨的印象,暴露当时情况就得这样,让人看了对旧社会仇恨。
这个电影剧本的草稿我读过一遍。二豆子被监工骗去说出了“路子平素最听傅大哥的话”,还很合乎情理。二豆子是性情怯懦,马马虎虎过日子的人,对阶级斗争是不清楚的,无意中说出来了,很合乎他的身份。另外影片用重罐(窑内推煤用的车)落道来阻止监工关水闸门,救出矿工们,使狠毒的监工仓皇失措,不但如意算盘未成,还挨了日本警卫队长狠狠的一脚,大快人心。这一场戏,无论在思想上、艺术创造上都很好,既暴露了敌人和汉奸的阴狠,又突出了敌人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和工人弟兄的对敌斗争、舍生救自己弟兄的崇高精神。
看影片,受教育 想从前,比现在
马天山(出席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
电影就像演的自己的过去一样,过去矿工的生活就像这样,不过影片里还没有上罐笼时被矿警打骂的镜头,那时工人下井,矿警拿着根鞭子往罐笼里轰,像赶牲口一样,谁反抗,谁挨揍。几乎没有工人没挨过揍的。住处是房倒屋塌,一个姓高的老头,正睡觉房上掉下块石头,把他砸死了。虱子、跳蚤多得跳起来了。人常说骡马下坑还吃红高粱,可我们煤黑子才吃豆饼。像路子、顺子那样十多岁小孩下井是很多的。
现在呢?我一家过得暖暖和和。工作条件又那样好。现在我们穿得比结婚时还漂亮,我结婚时从头到脚都是向人借的。
这次我又代表我们班出席群英会,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最大光荣和信任。想想过去,比比现在,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还有什么不鼓足干劲,力争今年超额完成产煤任务的呢?
李九德(钻掘工,出席群英会代表):
今天看了电影,让我把过去的事联想起来,对自己是个深刻的教育。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由于党的领导,工人兄弟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得到的,回忆起过去,也就更宝贵得来不易的今天的生活。当我看到路子、石头几个下井去干活,穿的吃的年龄都和我下井时的情况差不多;看到大菊一家几个饿得可怜的小孩,眼睛直盯着吊篮里的饼,不敢取下来吃,路子给分了还不敢吃时,我忍不住边看边哭;尤其是看到王福厚老爹被扔到河滩上叫狗来吃他的一段,更是低头不敢看。不是我脆弱,我们矿工兄弟们过去的悲惨生活,实在叫我痛心,无法不仇恨旧社会。我从十三岁就到门头沟小窑去背煤,有了病也得豁出命去干。所以我一看到电影里把头用皮鞭抽打工人兄弟们,就像痛在我自己身上一样。
在那黑洞洞的日子里,真是像星星盼月亮一样,好容易才盼到了解放。1949年6月,我就来到了开工不久的城子煤矿。干部发给我工资证,还很和气地对我说:“为了保证工人生活,暂时先发实物工资,每天八斤小米,以后还要逐步增加。”我拿起工资证都发了呆,简直不相信自己耳朵。记得第一次我背着一袋小米回家,我妈掏出一把黄橙橙的小米,喜欢得眼泪直往下掉。
打这以后,我们家的生活就和全国工人兄弟一样,有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一家过得又舒适又快活。不说别的,解放前全家六口人两床被子,现在十一口人,每人一套被和褥子还有富裕。过去我连门头沟都出去得很少,现在我已经到过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过去,资本家、把头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人还不如机器,有水还叫工人去干;解放后,矿上领导却一再强调安全设备,工作必须按规程办事。过去资本家不给井下打柱子;现在领导上见谁不打柱子就批评,掌子里有一点事故,首先问人平安不。我记得有一次掌子塌了顶了,领导先问有没有人受伤,然后才问到机器的情况。党一直是这样关心我们、教导我们。如果没有党,哪里又会有今日呢?
十年来,我觉得自己只给人民作了我应作的工作,党却是那样地鼓励我、教导我,给了我极大的荣誉。最近又参加全国群英会。对照过去,想着社会主义祖国的今天和共产主义的未来,我只有努力再努力。
党就像煤矿工人的矿灯,她在黑暗中给了我们温暖和光明,指引我们走上了幸福大道,我们和党永远也离不开。哪怕帝国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诬蔑和造谣,这些铁的事实就要把他们击得粉碎。
张杰生(城子煤矿):
这部片子对新老工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现在片子去掉了原剧本中的前奏和尾声,有些工人同志有意见。今天看完了电影,他们还从井下打电话给我,认为应该表现一点解放后幸福的新生活,这样教育意义会更大。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说明了翻身作了主人的工人阶级对新生活的热爱,对党的感激。希望继续拍摄一部反映在新社会里的煤矿工人的政治地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跃进中生产上的新成就的影片。
另外有两点小意见:一是搜身制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是很凶的,影片没作什么表现。其次片中叫给将死的大菊的爹一碗热汤,是不符合当时情况的,那时井下是没有热汤可喝的,工人喝的都是沟里的脏水。
邓福银(老工人):
电影表现得一点也没错,看到一家家散的散,饿的饿,我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从十一岁上来门矿,走小窑、背小窑,门头沟的窑我都走到了。家里生活却一点没着落。干一年活,还还不清锅伙的账,有一次,我就有三个月不敢出窑口,怕锅伙逮着我。
刚解放,我就在矿上工作,当了班长。那时风锤、电溜子、电杆子都没有,一组二十多人才出半吨煤,现在很多先进工具都有了,还有了水力采煤。一班最高能产煤三百吨。安全也搞得好,十年没出过什么工伤事故。
我家过去四辈子都是睁眼瞎、不识字,现在我家不但吃得饱、穿得好,四个小孩都上了学,一个上高中一,一个上初中三,两个在小学。我自己也入了党。这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要是没有党,真连我这个人也不会有了。我现在得了个半身不遂的病,不能干活,可是按劳保条例,每月还照样拿工资。我吃水的哪能忘了打井的人,所以我身子骨一好些,就要求段长让我下井,不能下井,便做点送工具的活。何况我又是党员,更得尽力为党工作。
像这样的电影,应该给新工人多演几场。让他们受到教育。
王凤芝(老工人家属):
今天电影给了我深刻的教育。现在解放了,我们工人家属再也不会像解放前那样,一到下工的时候,就站在门口望丈夫、儿子回来。见面就先问今天拉的够吃不?挨打了没有?
现在吃的穿的用的哪样没有,孩子们也都上了学,妇女也参加了生产,过去成天挨饿,哪还有什么工作。说什么也忘不了共产党给我们的恩情。对比我们过去的生活,我不能直接参加生产,也要搞好辅助部门的工作。


第8版()
专栏:

父子竞赛抢卸车
季景鱼 季素田
铁路职工们在11月26日到12月1日的几天运输大战中,热烈地展开了竞赛,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例。11月26日那天,洛阳地区铁路职工在大卸大排的奋战中,有四十三车待卸的机煤,是当天的关键车。洛阳车站助理站长季素田和他的父亲季景鱼(洛阳机务段燃料厂厂长),为了抢卸这批煤车,用诗歌挑战、应战。这两首诗歌表达了铁路职工们战胜困难大搞冬季运输的英雄气概,和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竞赛热潮。父子挑战应战,也是一段佳话。
儿子的挑战诗父是英雄儿好汉,今晚咱们比比看,抢卸机煤四十三(车),保证排空在此关。送重取空一盘棋,分秒不差保及时;儿盼父亲来应战,双双跃进插红旗!
父亲的应战诗忽听我儿战表下,老父差点笑掉牙,高唱凯歌把战应,岂怕你这小娃娃。年迈力壮赛黄忠,保卸机煤保排空,只要你把车送到,四十分钟全卸下;卸后要你把表看,尝尝老姜辣不辣。


第8版()
专栏:

撕下一页日历的时候
苏少壬
随手撕下一张日历,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是,这一撕也意味着又送走了二十四小时的时间,这却是极不简单的!仅仅是二十四小时的时间,祖国的面貌又起了怎样巨大的变化!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又跃进了多少里程!劳动者又创造了多少奇迹!几万吨钢又流出了熔炉,几千万斤的粮食又运进了国家仓库,多少架机器、飞机、汽车离开了生产的车间……而我们,每一个人,当一天过去了,有没有检查一下自己:“我今天做了什么?”“我当了时间的主人,还是做了时间的奴隶?”
上海国棉九厂的织布能手倪海宝,为了把换梭的时间从二点七秒缩短到一点八秒,仅仅是为了争取零点九秒的时间,她都费尽心血,想方设法创造了一套高速换梭法。而一分钟在哈尔滨拣信能手李荣的手上,她为国家和人民拣了一百七十六封信。一分钟,在某些人看来是不值得计较的。他们在闲扯中不知浪费了多少一分钟呢!但在真正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标兵看来,一分钟却极不简单,一分钟能做出许多事情,甚至就是多争取了一分钟,决定了生产竞赛中的胜利。对着这样英雄的奇迹,我们还不会充分利用时间、支配时间的人,怎么不会感到惭愧,而求再深刻地理解一下时间的意义呢!
世界上最重要的财富是人,而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用什么计算呢?时间。可见时间对我们人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今天,当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是钢,就是粮,就是一切。是抓紧时间分秒必争,还是浪费时间得过且过,是多快好省,还是少慢差费,这是革命与不革命,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两个立场、两条道路的问题。
我们应该学习走在时间前面的英雄标兵,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时间,生命不能儿戏,时间也不能虚掷。我们要叫每一分钟时间都听从我们支配,替我们作出巨大的成绩。党正号召我们抓紧最后一个月,全面完成年计划。“抓紧最后一个月”,也正是时间问题。时间在前进,我们要赶过它去!


第8版()
专栏:

奶头树
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有一种树,当地居民叫它为“奶头树”。只要用刀子稍微割开树干,立刻流出一股浓稠的白色浆液。这种浆液的味道非常像牛奶。不过,因为它的余味有点苦,被人们认为有毒而不当作食物。
植物学家把这种浆液作了化学分析,照它的化学成份来说,确定很可以当作牛奶。要是掺水冲稀浆液,用火煮沸,去掉苦味,则将成为一种有益的食物。每棵树“挤一次奶”可得二到四公升乳汁。
(金纯编译)


第8版()
专栏:

你知道儿童演员的生活吗?
沪生
孩子们都喜欢看中国儿童剧院的演出。有一个小朋友想和儿童剧院的演员交朋友,在一次联欢会上,他找到了自己所喜爱的演员,一见面他却怔住了;原来在舞台上那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却是一个女演员扮演的,看来她已经有二十七、八岁,快跟自己的妈妈差不多大了。
儿童剧院女同志演男孩子的可多哩,有的二十多岁了还演学龄前托儿所的娃娃。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生活,但是在一、二十年后要把儿童们的形象真实地表现在舞台上,那可不容易。尤其是儿童观众,他们最认真,也最爱“挑毛病”,演得要是有点不像,他们在剧场里就会大声嚷起来:“假的!那是女的演的!”儿童剧院的演员要会演、会唱、会舞,因为这些都是童话剧、神话剧中所必需的。儿童剧,古今中外的都有,演员必须有各方面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要是遇到在童话剧中演小兔、小鸟、小狗那些动物,就更麻烦了。演员们必须常到动物园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在铁笼子外面站一、两个小时,观察小动物在受惊、饥饿、饱食……等情况下的表情和变化,观察大、小动物是怎样互相抚爱、帮助等等。为了细心观察,有的演员甚至买一只兔子或别的动物回来养。这都是为在舞台上创造小动物角色准备素材。排“小白兔”的时候,为了使演员感受大森林的气氛,儿童剧院的演员和乐队好几十人乘车到离北京市区三十多里香山的树林里排戏。
有人问儿童剧院演孩子的演员为什么不让孩子来担任,而要成人来演?这是因为:舞台上的戏是连续进行的,需要很大精力和业务能力,(这不像电影中的小演员,他们是片断拍摄的,导演可用各种诱导拍下所需要的表情,不好还可以重拍)。儿童剧中古今中外的都有,演员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创造各个时代不同性格的少年儿童形象。虽然少年演员演孩子有些优越条件,但他们的知识和理解水平有限,要担负起一个职业演员的重担是很困难的。如果真是那样做的话,那儿童剧院的演员每隔四、五年就要换一批,因为少年演员总是要长大的,这对培养演员和提高儿童剧的演出质量都不利。很多成人演孩子比少年演员演孩子还要演得好。
成人演孩子若要演得像,除了演员要熟习儿童生活,摸透儿童心理,对声音的音色和音量有高度控制能力,形体动作要下苦功练以外,从化装、服装、角色的挑选等方面也可以弥补,如成年角色的挑选,在剧中演父母的演员若高些、胖些,就可使演儿童的演员相对地显得小了;又如舞台大些,剧中的桌子、椅子等道具放大些,也可以使演员相对显小。有人以为小孩子单纯,所以演儿童很容易,不像演成人那样复杂,这可是个误解。儿童剧的演员,有他自己独特的艰苦创作过程。做一个优秀的儿童剧演员是困难的,但却非常光荣,因为他们身负着教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责。(附图片)
这两张照片是一个人,你相信吗?
〔中国儿童剧院演员连德枝(21岁)和她扮演的“飞向星星世界”里七岁的小圆圆〕


第8版()
专栏:

气象观测 郝常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