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充分发挥地方工业作用
大力支援农业技术改造
扬州地方工业—支援农业的新军
本报讯 江苏省扬州专区的中小型工业,在支援农业中,充分发挥了地方军的作用。
扬州专区的地方工业,从去年8月份以来,在积极支援农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飞跃的发展。钢铁、机械、电力、化工、食品、纺织等行业全面开花,中小工厂遍布城乡,成了苏北平原上的一支新的支援农业的地方军。全区工厂由二百五十三个发展到二千八百七十个,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占80%以上。机械工厂由原来的十六个增加到四十六个,机床设备从一百六十七台增加到二千台,每一个县至少有一个三百人以上的机械厂,社社、队队都有小型农具厂和修配组。电力工业装机容量发展到二万二千九百二十三瓩,发电量1959年比1958年增长105%,农业电力排灌线路有五百公里。化学工业从无到有,新建四十多个化工厂和车间,其中50%的厂生产“洋”化肥和“洋”农药。
中共扬州地委根据农业生产“八字宪法”的要求和农时季节的特点,首先针对全区农田灌溉占用劳力过多的情况,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争取尽快实现排灌系统的电气化、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全区以扬州市为中心,在方圆四百六十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新建了五十四个电力灌溉站,形成了一个电杆如林、电线成网的电力灌溉系统,连同机械、风力灌溉,合计占全区灌溉面积的50%以上。机电灌溉的发展,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年虽然遇到三十年来罕有的特大干旱,绝大多数地区仍然获得全面丰收。江都县今年已有80%的地区实现了机电灌溉,机电灌溉地区的产量比非机电灌溉地区普遍增产八成以上。面貌改变得特别显著的是太兴、太州两县,这两个县因为旱谷面积大,年年需要调进粮食,今年发展了机电灌溉,进一步扩大了水田面积,粮食产量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产16%,做到粮食自给有余,摘掉了低产地区的帽子。
在大搞机械、电力排灌的同时,又全面支持农具改革运动。全区中小型机械、农具工厂采取了改良农具和新式机器同时并举、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既修旧,又制新;既改良,又提高;既在工厂生产,又搞流动服务;既提供产品,又传授技术。各级农具厂今年新制大中小型农具四百七十多万件,提供的改良农具和新式农具一百多万件。这些农具与旧式农具相比,工效一般提高一倍到五倍。单脱粒机和收割器两项,在已经推广的地区,就节省劳动日二百多万个。
为了帮助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全区采取大厂分小厂、集中改分散和适当增加新设备的办法,增加了三百四十七个粮食加工厂,以适应生产发展后的加工需要。现在口粮和饲料加工,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农民日间下地耕作,晚上回家推磨、舂米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这个专区正在掀起“比谁为农业生产服务好”、“比谁在支援农业中的贡献大”的竞赛热潮,进一步支援农业技术改造。(附图片)
扬州专区机械农具厂分布简图


第6版()
专栏:

我们先来造农民不曾要,我们先来造;农民一声要,立刻就送到。
(江都农具厂工人)


第6版()
专栏:

从此割稻不弯腰收割器,真灵巧,锋快好像理发刀;多谢哥哥新创造,从此割稻不弯腰。


第6版()
专栏:

十五年前小牧童城里飞来一条龙,直向稻田把水送;降龙英雄就是我,十五年前小牧童。
(电厂工人)


第6版()
专栏:

龙王不来我就来太阳升起百花开,旱田也能把秧栽;莫愁地高水又浅,龙王不来我就来。
(抽水机工人)


第6版()
专栏:

好兄弟
恽顺生
一天清早,黄桥镇南街的胜利桥下驶来了一条木船,船上装着一部柴油抽水机。放船来的公社社员一上岸就急急忙忙走进了黄桥水利机械厂,请求厂里的工人老大哥帮他们修理这部柴油机。
农村里忙着闹跃进,可是工厂里干的更欢!黄桥水利机械厂的工人们正突击赶制着一百八十台抽水机配件的任务,工作非常紧张,早就没工夫干修理活了。这台柴油机运到时,人们确实有点不敢接受这项修理活,但是,不接受这项修理活,分界公社的秧田就灌不了水!厂长谢辉同志果断地告诉农民兄弟:“一定最快地修好这部机器”。
晚上,谢辉同志亲自上船检查了机器咬喷油嘴的原因,消除了水垢。
修理这部机器的最后一关是配装油泵出油阀组。当时,市场上买不到这种配件,黄桥水利机械厂也仅有一套这种油泵阀,是留给全厂六十马力发动机备用的,如果卖给分界公社抽水机用了,万一发动机出了毛病,全厂就得停止生产。但是分界公社的秧苗已经受到严重的干旱,要是秧插不下去,就关系着几万人的生活。考虑结果,还是决定把自己厂里唯一备用的一套出油阀给分界公社的抽水机装上了。
机器立刻又转动起来了,送机器来修理的分界公社社员周开龙感动地说:“你们工人老大哥真是大公无私的好兄弟。”


第6版()
专栏:

畜力收割机的诞生
周哲生
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江都县张纲公社霍庄生产队社员周志珍,兴致勃勃地赶回家里,把县委当天下午要在霍庄举行畜力收割机表演的消息,告诉了她的八十三岁母亲孙老太。孙老太听到摇了摇头说:“从古到今都是用镰刀割稻,机器又没有手,怎么割法?”
下午三点钟,畜力收割机开始表演了,社员们像看庙会似地老早就在这块田的四周密密地围了起来。孙老太也被门外的热闹声吸引了,要孙女儿把她搀扶到田头。人们闪出路让孙老太到最前面去。老人家睁大着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机器飞快地收割稻子,咧着张瘪嘴直是笑。“真稀奇!老牛把机子拖过去,稻子就成把的倒下来,比人割的还整齐。”孙老太向身旁的人说:“这么灵巧的宝贝早有的话,我也少吃几十年的苦,你们真有福气啊!”
这部畜力收割机,是江都县农具改革试验工厂试制的。
江都县农具改革试验工厂只有十一个工人,都是来自农村的巧铁匠巧木匠。去年7月刚办厂的时候,他们只有两盘红炉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可是巧人手下出巧活,没有新工具,就利用旧的,制造土的,自己武装自己。铁器制件打眼需要钻床,没有,大家在废铁堆里找出个方牙罗丝,拼拼凑凑,装成一部摇眼扳钻。就这样,一年多来他们创造、仿制、改制了新农具六十多种,二百件,其中畜力收割机、无桩绞关都是工效高,花钱少,既简单,又实用的新式农具。这些新农具,今年已经有十多种在全国或全省定型推广。
这样一个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的工厂,要造这许多新农具,遇到的困难是不少的。光是试制畜力收割机时,就有人算过账,他们前后一共过了一百零六道难关。
领导畜力收割机试制工作的是老铁工俞明顺。
俞明顺是厂里有名的硬汉,碰到困难从来不回头。这次制造畜力收割机,又闯过了无数次难关。最后一关怎样才能使长方形背部的护刀器露出刀口来。这是一个棘手的活。有的人说:“这种洋货到底不是机械农具厂干的,我们没翻砂设备,也没有车床,单凭手工,磨烂了双手也搞不出来!”俞明顺自己也很着急,他也和大家一样,从出娘胎就没有看过这玩意。不过他没有灰心,他对大家说:“我们都是种田的出身,过去每逢庄稼收割时,心里有股又甜又苦的滋味,甜的是有了收成,苦的是成天弓着腰收割,腰酸腿痛,挨上个把月苦才把粮食收割清。现在我们多出力,能把收割机搞出来,千年镰刀一旦抛,农民收割不弯腰,这该多好啊!我们遇到的一百零五道难关都突破了,难道这最后一道关真过不去吗?我们一定要把收割机制成。”
经他这么一说,大伙的劲头又上来了,又进行了许多试验,第一百零六道难关终于又闯过了,畜力收割机也就诞生了。这种收割机全部是铁木结构,构造简单,只需一条牛拉,两个人操作,每天割稻二十五亩到三十亩,工效大大提高。最近江苏省召开的农具改革现场会上,它受到了群众赞赏,成为全国推广的先进农具之一。


第6版()
专栏:

积极主动 支援农业
中共扬州地委书记处书记 杨易林
扬州专区位于江苏省中部,盛产粮、棉、油料和多种经济作物,是全省著名的粮仓之一。大跃进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全区的地方工业,也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和壮大了自己。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新建和扩建了两千八百七十个中小型工厂,基本上建成了机械、农具制造修配网,土化肥、农药制造网,口粮、饲料加工网。全区50%以上的农田采用电力灌溉,深耕、播种、收割、脱粒、运输、积肥等工作部分地采用了机械,口粮和饲料加工基本上用机械操作,大量地节省了农村劳动力,并且为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坚决为农业生产服务
扬州专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近一百个城镇之内只有二百五十三个工厂,其中70%是季节性的油米加工厂,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大跃进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农业需要大量的抽水机,需要工业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农具制造和机械修配的困难,而我们却连简单的修配也不能解决。这些情况,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方工业必须紧紧跟上农业生产的步伐前进,坚定不移地贯彻为农业服务的方针。
对于地方工业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们的部分工厂领导干部中是有过不同的看法的。有的人片面地追求产值和利润,忽视地方工业为农业生产服务。农村抗旱十分紧张的时候,他们不生产戽水工具,却去生产产值较高的家具。扬州农业机械厂,在地方工业要不要为农业服务的问题上,就一直摇摆不定,光招牌就换过五次,但是每一次都证明,当它的生产和农业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有了发展;甩开为农业服务的时候,就有了困难。经过几起几落的事实教育,他们终于看清了地方工业应当紧紧跟上农业,为农业生产服务。
既生产 又修配
一年多来,我们全区的地方工业,总的来说发展是很快的。但是,在县与县之间、公社与公社之间工业发展的速度却很不平衡。有不少人认为,要加快地方工业的发展速度,支持农业生产,就得马上办起大型工厂,生产大批机械农具。在他们看来,小型工厂,修修配配,没有出息;改革农具,土里土气,起不了大作用。有人认为地方工业技术水平低,只能修修配配,办不出大事来。如果照这些人的意见办事,结果只能是大厂办不起,小厂不去办,即使办了也办不好。我们坚决地批判了这些错误意见。
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地方工业多快好省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工业方面,既要充分发挥现有中小型工业的作用,又要抓住一切有利条件,不断地、积极地发展和提高,使它们能逐步担当起愈来愈多、愈来愈高的任务。在安排生产方面,既要保证中小型农具的供应,又要积极改进提高现有的农具,同时还要积极制造新式的机械农具,这才是一条最切合实际的正确道路。江都县大办县、社、队农具工厂,保证了中小型农具的供应,又将铁木业合作社提高为通用机械厂,修配柴油机,制造畜力收割机;同时又专门办了一个农具试验工厂,一年当中就试制了六十多种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成为全县试制、研究、推广新式农具的基地。这样,就充分挖掘了中小工厂的潜力,把各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迅速地组织成一支强大的支援农业的地方军。
赶到季节前面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如何做到既能赶在农时季节前面,又能保证质量?这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我们向工业部门提出了“提前一个季度完成支援农业生产任务”,要求支援农业的产品一定要“包质量、包数量、包时间、包修理”。但是,有些工厂的领导干部虽然口头上接受了这个要求,而在具体工作中却常常强调客观困难。有人说“提前生产会打乱计划”,“提前生产就会积压资金,积压原材料”;又有人说“要保证时间就不能保证质量”。这种种思想,曾经妨碍了我们及时有效的支援农业。去年推广脱粒机,有些厂怕生产出来卖不掉,到大、元麦已经登场的时候才勉强动手生产,等到制造出来,已经成了“马后炮”,这些脱粒机只好放在仓库里睡觉。这些事实说明了如果不提前安排生产,不但不能达到支援农业的目的,而且也会打乱工厂的计划,积压资金,影响质量。
要做到及时支援农业生产,需要经常组织工厂干部深入农村,调查农具需要的情况,广泛征求农民对各种农具的意见,这是改进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必须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派工人下乡向农民传授使用工具的技术和修理工具;需要教育工业、商业、财政、交通等部门树立强烈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观点,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通力协作,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保证原材料和产品的及时运输,保证工业产品及时送到农民手里。农业是有季节性的,只有根据农时季节特点,围绕农业生产的需要,全面安排,抓住重点,分批突击,保证供应,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6版()
专栏:

扬州剪纸
作者 张永寿
左上 畜力收割机
左下 车式喷雾器
右上 2115型柴油机
右下 播种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