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机器种水稻 又快又丰收
查哈阳农场水稻产量创最北地区新纪录
本报讯 地处全国最北部的国营查哈阳农场,六千名职工鼓足干劲,充分发挥机械农具的优越效能,从大自然手里夺取时间,使生育期需要一百二十天的水稻在一百一十天的无霜期内成熟而且丰收。今年查哈阳农场种植的十五万亩水稻,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其中有三千四百五十亩水稻,平均亩产八百斤到一千四百斤,创造了全国最北地区大面积水稻高产的新纪录。
查哈阳农场经营土地三十一万五千亩,以水稻生产为主,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水田农场。查哈阳农场配备有大量的机械农具,85%的土地使用机械农具耕种,这是这里水稻生育和时间赛跑能够取胜的重要因素。农场采取机器“旱直播”种水稻的办法,即先播种,后灌水。机器种水稻就像种小麦一样。播种期一到,成群的巨型拖拉机拉着播种机开入田间。每台拖拉机拉上五个到六个播种机,在平坦广阔的稻田上奔驰一个来回,就种好一百五十亩水稻,一天可以种一两千亩。在种完压镇好的稻田上,拖拉机又拉来农场职工创造的筑埂机打田埂。水稻成熟以后,撤水晒田,联合收割机开来收割,边割边打,稻田又成了脱谷场。查哈阳农场平均每五十亩耕地才有一个劳动力,但是,威力强大的农业机器,保证了大量的田间工作量在短时间有效地完成。
播种、筑埂完毕以后,稻田才灌水。查哈阳农场都是采取自流灌溉,既不用人戽也不用抽水机,一亩水田一年用水耗费只要几角钱。渠首的大水闸,截断了嫩江支流,并在渠首附近修建了大型的太平湖,使水多不涝,水少不旱,保证了稻田的供水;各个大闸门控制的水量,共可以灌溉四百五十万亩土地,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查哈阳农场位于大兴安岭的脚下,整个农场形成一个北高南低的缓坡。打开闸门,水顺着坡降的方向,通过渠道流入稻田。渠道上设立了许许多多保证自流灌溉畅通的附加水利工程。有一种叫十字交叉桥,水泥修成的一段渠道,下面开了桥洞,桥洞上下两股流水东西南北交叉通过,互不影响,上流引江水灌溉稻田地,下流排水入江。在查哈阳农场,每块稻田不论地势高低,水深总保持在两寸半到三寸六之间。
查哈阳农场的职工战胜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办法是足智多谋的。水稻种子下地以前,先用温水浸种摧芽,种子下地时芽胚已经萌动,因此水稻在田间的生育期就比原来缩短十天左右。特意加长加宽的渠道,使流水灌入稻田以前,有较多的时间曝晒,提高水温。水稻黄熟时,就开始撤水,保证有较高的地温,促使水稻早熟。水稻成熟以前,工人们昼夜注意气象,有的生产队每隔一小时就测量一次温度。当气温急剧下降的时候,就在低洼的稻田边爖火熏烟,保护水稻不受霜冻危害。(刘英斌、张天孔)


第7版()
专栏:资料

  一望无边的粮仓和牧场
嫩江专区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地域广阔,土质肥沃。全区面积一亿三千万亩,大部分是黑土地,可耕地占三分之一以上,有大面积的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纵穿全区的嫩江,支流密布,湖泊很多,水利资源非常丰富。北部大兴安岭脚下,有一部分丘陵岗地,其余都是平原。常年无霜期一百二十天左右,降雨量约五百毫米。这里适宜农、林、牧、副、渔的发展。以齐齐哈尔为中心,有四条铁路穿过专区境内。
一九四七年,国家在嫩江专区的北安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通北农场(即现在赵光农场前身),电影“老兵新传”就是描写这个农场创立经过的,当时有十二台拖拉机,第一年开荒播种一万九千八百一十五亩。这只抵得上现在一般机械农场的小生产队的规模。
今年这个专区的农场、牧场,粮食总产量比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三,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百分之五十二;大家畜的头数比一九五八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一,猪增加近两倍,鸡鸭增长两倍,副业收入增长百分之二百二十;工业产值增加两倍。按全专区农场、牧场现有职工六万二千一百四十一人平均计算,今年每人种地七十亩(九处大型农场,平均每人种地二百一十七亩),每人一年生产粮食一万四千三百多斤。每人平均养猪两口半,养羊半只,养家禽五只,养大牲畜一头。每人平均创造副业生产价值一百三十四元。卖给国家的商品粮,平均每人八千二百多斤。一九五八、一九五九两年,平均每人卖给国家二十五斤猪肉、三百五十四斤牛奶、三斤羊毛、三斤半鸡蛋。今年平均每人上缴给国家的利润是四百元。农场兴办第一年平均每亩收小麦五十三斤,只合今年平均每亩产量的四分之一。


第7版()
专栏:

  嫩江专区国营农场作用巨大
生产率高 商品量大 为公社培养大批技术人材
本报讯 黑龙江省嫩江专区由七十四处农场、牧场形成的国营农(牧)场群,已经成为国家在当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造的强大阵地和重要的农产、畜产商品基地。嫩江专区的国营农场群是黑龙江省的国营农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专区农场群的耕地总面积达四百四十多万亩,耕地在二十万亩以上的大型机械谷物农场五处,大型机械畜牧农场四处。我国第一个机械农场——赵光农场(原名通北农场),今年种地三十五万亩,而“九三”荣军农场又比赵光农场大一倍还多,耕地面积达七十六万七千亩。红色草原牧场纵横一万几千平方里,滨州线铁路穿过这个牧场,就设了五个车站。
先后已经有十二年经营历史的嫩江专区国营农场群,以突出的劳动生产率说明了用现代化的机器农具的装备进行农业技术改造的巨大意义。全区农场配备两千标准台拖拉机,五百台大型收割机和脱谷机,一百七十四辆载重汽车,成万件的各种机器农具。这些设备保证了农、牧场职工每人种地七十亩,今年为国家生产了八亿八千八百多万斤粮食,平均亩产二百斤以上。农场职工平均每人一年生产粮食一万四千多斤。而赵光农场平均每人生产三万九千多斤。这个农场的和平分场第三生产队,平均每人生产十万零七百多斤粮食,一个人生产的粮食可以供二百人食用。谷物农场从春播到秋收,绝大部分耕作都已经机械化;畜牧农场的现代化设备,早已经吸引住当地农民的注意力。新生集体农庄靠近“九三”荣军农场,它就是这样组织起来的,成为黑龙江省最早建立的高级社之一。人民公社化以后,农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的形势已经形成,农、牧场进一步成为农业技术改造的“大本营”和技术学校。全专区农、牧场共设有六处专门为公社培养技术人材的学校和训练班,每期就学的农民都在千人以上。全区农村人民公社由农场代为培养成长的技术力量,包括拖拉机手和配种员、畜牧员等,共有两千五百多人。他们都是公社的技术骨干。几年来农场繁殖推广的优良种子,使全区小麦、大豆全部良种化。每年生产季节,大批农民到农场参观、学习各种生产技术。这个专区的农场几年来向外地输送技术人材和管理干部四千七百多人。
嫩江专区的国营农场群被称为国家的商品基地或“活仓库”,是因为它们生产的商品量大,商品率高,而且绝对服从国家的需要,同时又使国家获得大量的利润。全区农场耕地占这个专区的耕地13%多一点,而今年交售给国家的商品粮,却占全专区20%以上。大谷物农场,每生产一百斤粮食,就有七十六斤是商品粮。农场出售的商品都是价值较高的小麦、大豆、猪肉、牛奶、羊毛和鸡蛋。“九三”荣军农场今年出售给国家的小麦就有七千万斤,比一个普通县全县农民卖给国家的小麦还多。农、牧场近两年在大量留种繁殖的情况下,出售给国家一百五十万斤猪肉、两千二百万斤牛奶、十八万斤羊毛、二十万斤鸡蛋。
嫩江专区的国营农场群今年场场盈利,共计可以使国家获得利润两千四百多万元。作为国家商品基地的农、牧场,首先是按国家需要经营生产。今年各农场都种了大麦,按市价,种一亩大麦要比小麦少收入六元到七元,可是国家要求保证啤酒的生产原料,赵光农场就种了两万二千五百亩大麦,“九三”荣军农场种了三万六千亩。以副食品生产为主的雅尔塞农场,今年夏菜丰收,当各公社的蔬菜大量拥入市场,国家又指令雅尔塞农场妥善保管夏菜,减少出场量,等蔬菜上市量减少时,再大批调出,平衡市场供应。 (李万义)(附图片)
南方果树在北方落户成家——这是嫩江专区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丰收的葡萄
丁凤岭摄


第7版()
专栏:

  红色草原大牧场
  ——记黑龙江省的一座现代化的畜牧基地
  李绍华
一夜工夫,火车沿着滨州线从内蒙古驶进了松嫩平原。从车窗向外眺望,是一片一望无边的草原。数不清的牛群、马群、羊群正缓缓向草原走去。列车进入红色草原牧场的场地了。
牧场太大了,单是场内就包括滨州线的五个火车站,全场占地三百万亩,有二十个分场。饲养的牲口有七千一百头奶牛,七千一百匹马,一万二千六百多只细毛羊,八千二百口猪,还有大量的黄牛、鸡、鸭。一年光是牛奶就生产一千五百万斤。红色草原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国营牧场之一。
良种畜群的繁殖基地
在萨尔图火车站下车到总场部,再坐吉普车走二十分钟就到了银浪羊场。一排排的羊舍里,满是肥胖可爱的绵羊,身上的毛又密又厚,用手一摸,就像抓到了最厚的毛毡。羊毛又细又长,是上等毛哔叽的纺织原料。牧场的绵羊是苏联美利奴羊和高加索羊同当地羊杂交改良的新品种,产毛多,繁殖率高。一只当地绵羊一年不过产毛二、三斤,牧场的改良羊平均产毛九斤多。有十二年养羊经验的饲养员崔万成,他饲养的五十七只种公羊,平均每只羊一年产毛二十七斤三两,其中311号种公羊,养的像一只小牛犊似的,今年剪毛四十二斤。一羊一胎两羔通常是少见的现象。可是在银浪羊场,今年有九十只母羊,试行注射了妊娠马血清,产了一百八十个羊羔。还有的羊一胎三羔、四羔。38315号母羊,一胎产了五个母羊羔。
穿过羊场来到马厩,就看到一匹匹高大的骏马。长的肉满膘肥,四条腿像四根桩子,大蹄子有小铁锅那样大小,扬起头来,一般身量的人伸手摸不到马的脑袋。这是用苏联挽马和阿尔登种马与本地良种马杂交育成的新马种。马的挽力大的惊人,绳套要特别加粗才行,因为一匹马能拉好几千斤重的车。可是这些马的性情却特别温和,叫站就站,叫走就走,从不使性子。
现代化的设备
在青贮饲料地和割草场上,自动割草机、自动搂草机飞驶而过,只见刀光闪闪,丰美的饲草,就被割倒齐整地排在地上。一台机器工作效率之高,一百个人也赶不上。饲料的加工处理更是有趣。在饲料加工调制车间,有磨面的立磨,粉碎粮谷、草类和块根的万能粉碎机,锤式粉碎机,块根粉碎机,豆饼粉碎机等。只要马达一响,不论什么样的饲料,就被粉碎了。喂牛的饲料,还要经过加温、加水,混入酵母,七、八小时以后,饲料就发出水果似的香味。牛吃这种饲料,从来没有过消化不良的现象,而且产奶量比过去提高了。粉碎好的饲料有的先送进酒厂,经过发酵、出酒,再用酒糟喂猪。
红色草原牧场一年产羊毛八万七千多斤,堆在一起赶得上一座小山,不知要多少剪毛姑娘忙碌多久。可是在剪毛季节走进剪毛室里看看,这简直和理发馆一样,一列木台子上有十二个位子,位子上是一个个等待剪毛的羊。十二把电剪刀唰唰地响着,云絮似的羊毛,顺着电剪刀的移动,滚滚而下。电剪剪毛每个人平均一天剪羊二十五只,最快的一天剪羊五十一只;比人工剪毛提高效率五点五倍。再往牛场里去,牛舍里烟囱鳞次栉比,每个牛舍旁还有一个小塔。这原来是通风的气眼和青贮饲料塔。牛舍里一片雪白,大窗户透进来充足的光线。有的牛正在钢盔那么大的铁碗里喝水。牛嘴在铁碗里一压,开关打开,水哗哗地流了出来;牛喝够了,一抬嘴,开关自动关上,一滴水也流不出来。到牧场上一看,几百条牛在广阔的草原上吃草,放牧员却轻闲地坐在一辆带棚的车上摆弄胡琴,他们既不怕牛会跑散,夏天也不怕牛闯进玉米地里糟踏农田。原来这里采用了新的放牧法。放牧员坐的小车上,装有一个蓄电瓶,联着一根围绕牧场的铁丝。牛要向牧场外边走,放牧员一按电钮,电流就把牛打的乖乖地回来。这种放牧法,使牛不会到处乱吃草,提高草原的利用率,而且省人工。以前,一百头牛要两个人放牧,现在五百头牛只用三个放牧员就可以了。
红色草原牧场的奶牛,大都是国内有名的滨州良种奶牛,产奶多,奶质好,一头牛一天产奶七十斤、八十斤;有的产奶一百来斤。
兢兢业业的饲养员们
十二年前,解放战争还在进行,一个国营牧场就在今天叫星火牛场的这里诞生了。它是红色草原牧场的起点。当时,它只占地一千一百多亩,全场牧畜加在一起只有一千三百多头,还赶不上今天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的牧畜多。虽然当时牧场的规模是那样小,但是建场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牧场。牧场上草质丰美,平均每亩草地一年产草一百六十斤到二百四十斤;羊草中含蛋白质4.4%,一斤这样的羊草的营养价值相当于零点四二斤的中等燕麦。可是,牧场迅速发达的主要原因,还是这里人们的干劲和坚强的事业心。红骥马场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今年喂养一百匹小马驹,成活率达到98%。有三匹小马生下来不会吃奶,青年饲养员董保福和女饲养员孙淑清两人,一个搂着小马的脖子,一个搿开嘴喂奶。因为怕小马驹一次吃的太多撑坏了,又怕小马驹吃不饱,他们就每隔四十分钟给小马喂一次温和的马奶。一看到小马发抖,他们就赶快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马驹披上。星火牛场饲养员王德成的事迹也同样动人。他在牛犊队工作。出生七天后的牛犊都送到这里饲养成长。从1957年以来,王德成饲养了一千五百多头牛犊,只有一头夭折。他把体质不同的小牛分开,一头头地掌握喂奶量。闹病的小牛,他照顾得更加细心。他养的牛犊平均每天增加体重一点六斤,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指标。
十二年前的一个小牧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场基地之一了。最近三年来,牧场向广东、西藏、北京、上海输送的种畜就有五千多头。除了牛奶、羊毛,牧场今年还给国家生产了五万六千多斤猪肉,六万斤鸡蛋,两万二千斤鸡肉;新生的牛犊今年有两千五百多头,马驹一千一百多匹,羊羔五千六百只,仔猪一万多头。牧场以机械化农具为主,共计耕种了三十三万亩粮食和饲料作物,水塘里一年生产几十万斤鲜鱼。牧场也还能熬制土碱、土硝,加工厂、食品厂样样俱全。在这个牧场里如果举行宴会,除了花椒、胡椒、海盐要买,全部用自己的产品就可以做出丰富的酒席来。(附图片)
  红色草原牧场的马群 本报记者 胡伟摄
  苗地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