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吃水不用挑 做饭用机械 磨面用动力
改革炊具 办好食堂
浙江山东山西节省大批劳力投入生产
据新华社讯 浙江各地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正在开展炊事技术革新工作,已经创造和推广了大批新式炊事工具。
省工省柴的“万灵灶”,正在全省各县普遍推广。“万灵灶”是慈溪县五洞闸公社美化食堂首先创造出来的。这个食堂使用“万灵灶”后,炊事员由七人减少到三人,每天烧三餐饭只要三个半小时左右,而过去用土灶烧一餐饭就要三个小时。现在全省已有七千七百多个食堂用“万灵灶”煮饭和烧菜,很多集体畜牧场也建造了“万灵灶”,使炊事员、饲养员的工效成倍提高,节省出大批劳力投入农业生产。金华专区制造和推广了大量的切菜机、刨片机、刨丝机等新式炊事工具,全专区已有三百多个食堂实现了炊具简易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工效普遍提高五倍以上。
金华、宁波、嘉兴等专区许多山区半山区公社的食堂,还利用毛竹自制土自来水,炊事员再不用一天到晚去河边井边挑水了。丽水县信孝公社一百多个食堂在普遍使用毛竹架设的土自来水管后,就节约了一百多个取水的人力。很多食堂还在土自来水中装设过滤缸,吃用清洁的过滤水。
各地食堂以炊事技术革新为内容,开展劳动竞赛,使食堂办得更好,社员更加满意。一些原来自己烧饭的社员,最近也纷纷参加食堂。安吉县各公社推广一百多座“万灵灶”、大批切菜机和五百多处土自来水后,食堂工作有了显著改进,参加食堂的社员迅速增加到占社员总户数的92.6%,许多生产队百分之百社员参加食堂吃饭。目前全省在食堂吃饭的社员已占社员总户数90%以上。
据新华社讯 山东省掀起群众性的炊事工具改革运动。菏泽、济南、淄博、烟台、临沂等专区、市已改革、创造和推广炊具十五万多件。进度较快的烟台专区,一万九千多个食堂中已有三千五百多个实现了主要炊事用具改良化和半机械化。
山东各地都贯彻“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的原则,改革炊事工具。城阳公社小寨生产队有电源,就把磨淀粉的石磨、剁地瓜机等改成用电力带动。海阳县机电动力少,就把旧石磨改造成绞关磨,工效也提高两倍多。在安装自来水中,有的地区有管材,就采用半土半洋;有的地区没有管材,就用白铁管、竹管等代替。临沂地区吃煎饼,就把旧熬子改成转盘熬子、工效提高三、四倍,还大大节约了柴草;烟台地区吃窝窝,就抓紧改革和面机、窝窝机和蒸笼等。
大量改革和推广使用炊事工具,已经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梁山县共创制仿造各种工具十九种四千二百四十三件,每天可节约劳动日三万多个。威海市羊亭公社全面推广绞关磨以后,一人一畜每天磨面由六十斤提高到二百斤,每天可节约二百一十个人工和一百八十个畜工。临沂市茶山公社白沙埠第一生产队的食堂有五百九十六人吃饭,原来六十五名炊事员起早带晚地干,饭菜供应还不及时,经过改革石磨、切菜机、蒸笼、转盘熬子、七星灶等工具后,只需二十五名炊事员就能做到饭菜及时,粗粮细作,使社员吃热吃好。
据新华社讯 山西省各地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改革炊事工具取得很大成绩。晋东南专区一万五千多个农村公共食堂中,已有四千五百多个食堂的炊事工作实现了土机械化。晋北专区有20%到30%的食堂,已经基本实现了碾磨动力化。晋中专区各县市有40%的食堂开始用机械磨面。各地最近还创制和推广了合面机、压面机、削面机、切菜机、绞肉机、拌馅机等一百多种新炊具。还有不少食堂安装了土自来水。
山西省各地创制和推广的各种炊事工具一般都符合制造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质量好,效率高,作用大的要求。它们不仅减轻了炊事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饭菜质量,使公共食堂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因此节省出大批劳力参加农业生产。例如,晋北专区在实现粮食加工碾磨化以来,已节省了二百二十八万个人工和二百多万个畜工;晋东南专区通过炊事工具改革也从食堂中腾出了六千多个人力参加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附图片)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人民公社黄军营生产大队食堂用自制的切菜机,两个人一小时就能完成从前三个人一天的切菜工作。 李晞、力加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牛文清创造手压抽水机 一人一分钟抽水二百斤
本报讯 一种抽水量大、构造简单、操作轻便的“手压万能抽水机”,在河南睢县河集公社汤庄大队制造成功。这种抽水机给公社食堂、粉坊、牛舍、猪羊场等自流用水及农田灌溉提供了新的装备。为了推广这一简易抽水工具,中共开封地委和睢县县委在汤庄大队召开了现场会议。
这种抽水机,是河集公社汤庄大队木工厂工人牛文清等集体创造的。牛文清是个青年工人,技术水平并不很高,但是他发挥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全厂工人一起,经过八次试验,终于创造成功。这种抽水机只用一人操作,每分钟可抽水二百斤,二十分钟就可满足一个二百人吃饭的食堂用水。不仅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力,而且减轻了体力劳动。这种抽水机除食堂用水可以自流外,还可用来灌田,群众称赞地说:“抽水机,是个宝,手一按,水就到,吃水灌田多方便,从此再不把水挑。”
手压万能抽水机构造简单,共分水柜、唧筒、连杆活塞、磕头虫、进水管、活门、水龙头等七个部分。制造时,只用几根竹竿,两节水车筒子,一个大水桶和少量的木料,价值约二十元。
目前,全县已制造手压万能抽水机二千三百多部,90%以上的食堂、牛舍、猪羊场、粉坊等,都已作到用水自流。据初步统计,全县共可节省劳力一万三千多人。
说明:手压万能抽水机共分七个部分:
一、水柜:作储水之用。底部正中开一个口,连接唧筒;旁侧可另开一口或多口,连接出水管,通往各用水场所。
二、唧筒:利用解放式水车铁皮管子三至四尺,上口与水柜底部开口紧密连接,要避免漏水漏气;下口与进水管(竹管)连接。
三、连杆活塞:装在唧筒内,上与“磕头虫”(杠杆)连接。
四、“磕头虫”下端与压把连接。压把和磕头虫横杆中间均有活动轴。
五、进水管:是用竹管作的,一端通往井内,另一端与唧筒连接。每节竹管连接处,需用橡皮缠紧,以防漏水漏气。
六、活门:上活门装在唧筒上口,中活门装在唧筒与进水管连接处,下活门装在进水管下口。其主要作用,是封闭管路防止回水。并能调节管内大气压力和分段承受水的压力,以提高流速和抽水扬程。
七、水龙头:安在出水管末端。使用时,手压压把,使磕头虫上下活动,以带动连杆活塞上下活动,唧筒内空气排出后,水即压入唧筒;活塞下压时,中活门和下活门同时封闭,上活门启开,水即进入水柜。水柜储的水,通过出水管流到各用水场所,扭动水龙头,水即流出。(附图片)
  手压万能抽水机


第4版()
专栏:

  建闸筑堤 挖塘修渠 拦蓄洪水
株洲人民控制湘水倒灌
力争九万多亩“大水田”明年全部保收
本报讯 湖南株洲市人民为治服湘江江水倒灌为害,大兴水利。这个工程规模巨大,要在湘江、渌水沿岸修一百二十公里的长堤,建大小水闸一百零三座,小型水库及塘、坝、渠道等四千处。
株洲市郊历年来最大的水患是湘水倒灌。湘江南北纵贯株洲境内有九十公里,它的支流——渌水,横贯于江东。两条大水吞纳着全境数以百计的大小河港,构成株洲市郊密如蛛网的水系。可是,由于各条河港下游地势低洼,每年4月以后湘江水涨,江水即倒流回港,泛滥于沿河两岸,附近的农田就被淹没,水退后才能补种。这种田当地称为“大水田”。每年湘江几涨几落,沿湘江、渌水两岸的“大水田”也几次被淹,多到每年淹五、六次,少也有三、四次,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解放后,党领导群众向水灾展开了斗争,在沿港一带筑了一部分防洪堤,建立了水情预报制度,同时还修了一些山塘、水库蓄水,因此这一带的“大水田”年年还有收成。但由于过去互助组、农业社力量单薄,无法彻底根治水害,沿江的“大水田”还留下有九万多亩,约占全郊区田亩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每年仍只能种一季稻谷,好年成也只有五成收;而且因为三番五次的重插补种,多用的人工、种子、肥料更是难以计算,成为株洲市郊农业社生产继续跃进的一个障碍。
今年,中共株洲市委决心要根治这一历史性的水患,市委负责同志亲自沿湘江实地察看,研究全市水系,总结了以往几年来治水的经验,研究了治水方法,制定了今年全面治理的规划,决定在全市的十二条大河港流入湘江、渌水的入口处修建十二座大型水闸,在其他的小港口分别修建三十八座中型水闸和五十三座小型水闸。当湘江、渌水水位低于河港水位时,就开放闸门,河港上游的山洪和垅田渍水,都能通过河港泄入湘江、渌水;湘江、渌水水位与河港水位相平或高于河港水位时,就关闭闸门,挡住江水倒流入港。同时在各个水闸两头,沿湘江、渌水两岸分别修筑建成一百二十公里的长堤,做到与水闸顶面相平。这样就使整个湘江、渌水的河岸增高(比1954年当地最高洪水水位还要高出二米),使湘江在涨水时再也不能漫过河岸,吞没农田。为了拦洪蓄水,保证灌溉,调节湘江涨水时的河港水量,又决定在各河港的上游、中游增修四千处小型水库及塘、坝、渠道等。在修建中,贯彻坝渠并重、堤闸结合、坝成渠通的方针,使这一规模宏伟的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都迅速发挥效益,力争明年九万多亩“大水田”全收,而且可以扩大双季稻面积十五到二十万亩,再不需要三番五次地重插补种了。这样谷种每年就可节省一百万斤,劳动日可以节省四十五到五十万个,往年用来防洪抢险的劳力就可以集中用于积肥和加强田间管理。这样不仅从根本上改变株洲市的水利面貌,而且在改变目前居民点普遍集中于靠山地方的状况,把大堤变成公路,发展交通、综合修水利,建设小型水电站等方面,都将收到很大的效益。
当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了“治港百条,筑堤千里,征服百里湘江,誓夺万担粮棉”的战斗号召以后,全市立刻掀起了一个工农协作的兴修水利高潮。许多工厂抽出技术人员帮助公社勘察设计,支援了大批钢筋、水泥帮助建闸。原来按工程师计算,全部建闸工程需要一万吨水泥,一千多吨钢筋,经过群众献策献计,找出了以三合土代水泥等办法,全部工程只花三千吨水泥、二百吨钢筋就能建成,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全市郊区有十万劳力投入了这一场伟大战斗。


第4版()
专栏:

  围绕水库办综合垦殖场
塘湾公社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本报讯 江西贵溪县塘湾公社以水库为基地,兴办综合性垦殖场获得很大成绩。
塘湾公社去冬兴建了一座灌溉三千多亩农田的水库。这座水库的蓄洪水位以上沿岸是面积达五千多亩的荒山,水库前面是一块一千多亩的荒地。水库可用来养鱼放鸭,荒山可造林,荒地可播种农作物和畜草,这是开展多种经营的有利条件。现在,全场有七十八人;生产项目包括农、林、牧、副、渔多种生产和加工工业;垦殖面积三千多亩。
综合垦殖场建立不到一年,已显示了它的巨大作用。社员们总结它有四大好处:一、壮大了公社经济力量。垦殖场今年的纯收入达到三万元,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年全社社有经济收入的6%。便于公社帮助穷队赶上富队和鼓舞、教育社员热爱公社。二、开发与利用了自然资源。这里过去一片荒山荒地,建起垦殖场之后,荒山上已栽植了一万多株果树、桐子树等经济林;一百多亩荒地已经垦复,引用水库蓄水进行灌溉,播种了小麦、油菜和饲料作物;在饲料地旁建立了一个养猪场,养猪五十多头;利用水库放养了三万尾鱼和二十万尾鱼苗,三千多只鸭;利用水库渠道建立一个动力站,以动力站为中心建起了一个小型工业群:榨油厂、碾米厂、饲料加工厂和造纸厂,除解决了场内粮食和饲料加工外,还为公社、国家加工了农副产品。三、扩大了商品生产,成为公社的商品生产基地。垦殖场今年已向国家出售了大批鲜鱼、鸭、鸭蛋和粮食。四、为公社领导全社生产建立了试验园地。公社要向全社推广的各项先进生产经验、先进工具,都先在垦殖场进行试验。
塘湾公社综合垦殖场的建立,是解放思想、敢说敢干的胜利成果。公社今春提出办场计划时,少数人提出反对,他们说什么“不能搞社办垦殖场。”“既无经验,又无资金器材,要办垦殖场,真是异想天开。”公社党委针对这种思想,组织全社干部、社员开展了辩论。通过辩论统一了思想认识后,公社党委发动群众建场。首先,组织社员、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山取石做屋基,伐木做屋梁,半月之内就盖起了三栋场房。同时又发动木工、铁工为垦殖场赶制了锄、犁、耙等各种生产工具。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从各大队调来了鱼苗、种鸭、种猪。以少量的资金,从外地购进了一批本社不能制造的小型工厂需要的机器。结果,不到一个月,垦殖场就建成了。
塘湾公社综合垦殖场建起后,在发展生产中开展了坚持服从国家计划和不与生产大队争利的原则,贯彻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例如,垦殖场经营的水库、荒山、草地,全部都是社有的或是生产大队无力经营的。又如,在扩大生产项目中,根据国家市场需要和资源情况,发展了渔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扩大了商品生产。


第4版()
专栏:

  内蒙古黄河总干渠动工
完工后可灌农田一千八百万亩
新华社呼和浩特26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总干渠冬季施工进入高潮。在长达六十八公里的工地上,各族民工冒着零下十七八度的严寒,向坚冰冻土展开了斗争。到12月上旬,他们已开挖土方四百六十二万立方米,完成原定任务的61%。
根据往年冬季施工经验,总干渠工地的民工们创造了冻块垫路、翻土保温、侧面保温、泥水保温等十几种先进施工方法。这些方法在各工段得到因地制宜的采用。他们还就地取材,创造推广了?芁抬冻块、三角架抬筐等工具,战胜泥水和冻土带来的困难,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和箩筐。许多工段在人民公社的大力支援下,解决了改革冻土工具、制做破冻工具的材料供应等问题。目前,工具改革和高工效运动还在工地上继续展开。
黄河总干渠共长三百五十公里,全部开挖成功后,可灌溉西起三盛公东至包头以东的农田一千八百万亩。这些灌区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地区。


第4版()
专栏:

  只要大胆干炊具改革并不难
  ——记屯长县刘家坪食堂实现土机械化的经过
  谢过成 连治水
山西屯长县城关镇人民公社刘家坪管理区公共食堂,是一个有三百六十五人吃饭的大食堂,但是只有六个人做饭(包括管理人员),而且他们做得快,饭菜花样多、味道香。因而这个食堂在晋东南地区、在全省很有名声。公社、县、专区,在这里召开过好几次现场会议。
为什么刘家坪食堂六名炊事员,能作出三百多人的饭呢?原来是这个食堂大闹炊具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一年半的过程中,先后创制和仿制成功了脚踏吹风机、手摇切菜机、手搅压面机、土自来水管、圪瘩模、窝窝模、顶针磨、顶针碾、餄餎床、粉碎食盐磨等十种十二件炊事工具,只用了一百四十多元钱,就使食堂实现了土机械化。食堂因此减去了六个炊事员、十二个粮食加工员、六头碾面牲口。今年全年可节省人工四千八百三十九个、畜工两千五百个。
脚踏吹风机制成了
食堂成立不久,发生了一个使人头疼的难题。三百几十个人吃饭,三口大铁锅,一天三顿饭就得三个强劳力拉风箱。就这样,还是十顿有九顿不能按时开饭。社员对不能按时吃饭很有意见,炊事员嚷嚷受罪又受气。管理区党组织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召开了支部会、管理委员会和群众会,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门径:改革炊具。首先把村里的木匠、石工和心灵手巧的女炊事员罗群英、史巧花等七人组成了一个改革炊具研究组。但是,这伙人对制造机器都不摸底。有人说:“制造机器是工程师才能干的事。”还有的说:“咱这老粗连机器都见的少,要能造出机器,就好比公鸡下蛋,太稀罕了。”党支部书记徐保林听到这些反映后,向大家反复说明了敢想敢干就能成功的道理,并提出了“大胆想大胆干,闯过改革炊具关”的行动口号。研究小组的人增强了信心,干劲十足。有的人白天出外访问师友,有的黑夜苦思苦想。没有几天,罗群英按风车的原理,想出了制造吹风机的办法。党支部立即派人帮她绘图并动手做。经过罗群英、刘贵珍、阎电明等七个人三番五次的试验,终于制造成功了手摇吹风机。但是使用时还是有缺点:出力大,风力小。于是大家又按脚踏弹花车的原理,改手摇为脚踏。这样,不仅风力大,而且在操作上非常省劲。每做一顿饭只用一个人脚踏半个钟头左右,就能把饭做熟了。
脚踏吹风机制造成功的消息传出后,不仅轰动了刘家坪,而且把方圆几十里的村庄都轰动了。每天人来客往,不是参观吹风机,便是召开现场会,参观的人都赞不绝口。
  人人献计改炊具
脚踏吹风机制造成功后,不仅鼓舞了创造吹风机的罗群英、刘贵珍等人,而且用事实教育了原来不相信老农能够造出机器的人。于是一个人人献计、个个改灶具的运动形成了。经过集体献计,只用一个昼夜,就创制成功了切菜机。在具体试验中,因为菜斗浅,刀又是齐刃,所以切起来糟踏菜,而且只能切片,不能切丝。大家又进行了仔细研究,最后把菜斗加大,并分别做了切片、切小块、切丝的三个不同刀片,从此手摇切菜机正式出世了。切菜机比人工切菜提高工效九倍。这架切菜机连工带本只花了四元钱。
支部书记的鼓励
创造成功了吹风机和切菜机以后,这伙闯将们的干劲更大了,他们又绘出压面机的图型。
开始,他们仿照饭铺里用的铁压面机以木代铁进行创造。但是就没有想到,木料只能做架,不能做磙,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制成后不能使用。当时,有些人灰心丧气了,认为这下可丢了人。党支部书记徐保林发现这种情况后,特别去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他们深受感动,决心要把压面机仿制成功。他们说:“木磙不行我们可以到翻砂厂做个铁磙。”他们的话没有白说,铁磙铸造成功了。压面机经过使用,由原来六个劳力每人赶十二个钟头的面,压面机只用三个人做五个钟头就能把三百六十多人的面条赶出来,比人工赶面提高工效四倍多,而且还赶得均匀,吃着顺口。当刘贵珍、阎电明、霍兰香、崔安根等人,看到自己仿造的压面机大显威风时,他们说:“仿制成压面机,我们只是出了点力,要说功劳,就得数党支书,他对我们起到了催生婆的作用。”
水担放进展览馆
专门负责挑水的霍吉珍,眼看到食堂里吹风、切菜、赶面都用上了机器,他也就在挑水问题上打开了主意。他挑起水桶,就想用机器代替人挑。后来他把自己的想法反映给党支部,党支部根据他的意见,又发动炊具改革组的同志们献计划策,决心改变历来人挑水的重劳动。在党支部的指导下,大家又研究出了以木槽流水法代替人挑水。很快几丈长的木水槽安起来了,把水从井里打上来,倒在槽内,水就通过木槽流到食堂的水缸里。现在用一个半劳力半天工夫,就能解决全食堂的用水问题,比原来人挑水提高工效一倍多。
但是,就这样还没有满足大家的要求。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在靠食堂的西边新打了眼水井,井旁安了一个合乎卫生条件的水混水池,池内插上了胶皮管,打水用的辘轳安上了滚珠,这样比木槽流水法又进了一步。水离食堂近了,水管用上了胶带,辘轳安上了滚珠,因而搅着轻快,水能直接流到每个锅里,每天一个劳力一个钟头,就能搅一百几十担水,足够一天使用,比原来的木槽流水法更卫生,更省劲。
改制粮食加工机器
食堂的主要劳动都用机器代替后,党支部又发动群众研究改制粮食加工机器。但是研究来研究去,没想出个好的解决办法。后来听到本县的西关、华寨等村改制成功了顶针碾、磨,便及时组织人去参观。他们看了实际表演,问了改制经过,最后还绘下了图样。在制造前还专门发动群众提出了四百多条合理化建议。党支部根据参观学来的本领结合群众献出的妙计,又领导群众开始了新的制造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终于在一座大楼里安起了顶针碾磨。楼上是顶针磨带着自动箩,楼下是顶针碾上加滚珠。这两件工具,因为比其它地方进了一步,所以使用起来效率更高,用两个劳力和两头畜力劳动一天,顶针磨能磨一千五百斤玉米,顶针碾能碾两千五百斤谷子。比其它地方的改良碾磨提高效率一倍,比原来的老式碾磨提高效率十三倍多。由于顶针磨和顶针碾是同时制造成功的,社员们都叫它两是“双生姊妹”。
新的战斗开始了
刘家坪公共食堂,灶具实现了土机械化,食堂越办越好,越办越巩固。
最近,他们又有了新的打算,计划在1960年的第一季度,完成水打碾、水打磨、洗菜机、包饺子机、打饭机,真正做到一个炊事员能做一百三十口人的饭。


第4版()
专栏:

  让抽水机发挥更大威力
  ——浙江嘉兴县提高机械排灌效率的经验
  朱学亿
浙江嘉兴县农田机械排灌事业,在成立公社一年来,获得了飞跃发展。全县抽水机灌溉能力平均每马力已达一百六十六亩,比解放前每马力灌田十六亩增加九倍多,比去年每马力灌田一百零三亩提高了61%,比浙江全省平均每马力灌田九十多亩提高了60%以上,成为全省大面积机械排灌效率最高纪录。由于机械排灌效率提高,今年全县排灌面积比1958年扩大了四十六万亩。到目前为止,嘉兴全县农田的机械排灌面积已经达到一百二十三万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87.3%,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排灌机械化。
一年来,嘉兴县在提高抽水机利用率方面,主要有如下三点经验:
第一,党委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嘉兴县委有一个书记专门领导农田机械排灌工作,各公社党委和生产队的党支部也实行专人专管,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条强有力的战线。为了提高工效,在全县范围内从上到下层层建立排灌试验田,大搞标兵机埠,经常以现场参观为学校、标兵机埠作教材的办法,展开站与站、埠与埠、人与人之间的学、赶、超、帮高工效红旗竞赛。全县出现了平均每马力灌田四百亩以上的有四个机埠,三百亩以上的有二十一个机埠。
抽水机是现代化的大型的生产工具,只有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效能。高级社时由于范围小,土地比较分散,抽水机又都各自分散使用,限制了抽水机效能的发挥。嘉兴县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等优越条件,以公社为单位建立了抽水机管理站,把生产队所有的抽水机,根据自愿互利、等价交换和有利生产的原则,组织在一起,并采取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调配、统一修理保护、统一机件配货、统一革新试验等经营管理的办法。按田块大小、作物、需水时间和需水量,调整灌区和安排机器。这样就克服了队与队之间抽水机数量上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并克服了机器受经济范围限制的矛盾。同时,因为公社机械管理站有专职干部和技工,可以加强对抽水机手和放水员的思想教育,及时进行技术辅导,又便于交流和推广技术革新中的好经验。据统计,抽水机管理站使用的抽水机,平均每马力灌田面积,一般比由生产队各自分散使用高一倍以上。
第二,在不增加机械设备的前提下,大闹技术革新,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机械效能的主要措施。在技术革新运动中,中心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出水量,同时也包括机器安全运转、降低成本等方面。嘉兴县委在运动中,大搞群众运动,立标兵、抓先进,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今年春天,县委专门总结和推广了地方国营嘉兴抽水机站去年创造的每马力灌田二百零四亩的先进经验,并号召全县各抽水机站、各公社大挖设备潜力,大闹以提高出水量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力争不添设备扩大排灌面积,很快就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人人闹革新、个个搞创造的浪潮,机器设备潜力越挖越大。地方国营嘉兴抽水机站职工,在党支部领导下,大胆创造,采取减少弯管,改装渠首等办法,创造了用十二马力机器拖十四寸水泵的“小机拖大泵”的经验,效率成倍提高。车栅公社高桥北机埠职工,用七瓩电动机,经过缩短管路等措施,减轻了马力负荷,拖了十二寸和十寸离心水泵各一台的“一机带双泵”的经验,出水效能提高二倍多。嘉兴县先后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小机拖大泵”、“一机拖双泵”、“水泵落舱、降低扬程”等增加出水量的先进措施二百八十八项,增加的出水量可以多灌溉农田二十多万亩。如以平均每马力灌田一百亩计算,等于增加了二千多马力的抽水机。
第三,大修排灌渠道,做好用水管理工作。排灌渠道化是与排灌机械化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充分发挥机械灌溉效率的基础。嘉兴县针对过去以人、畜力车水用的渠道不成系统、不符合机械排灌使用的新情况,利用公社化后土地连片的有利条件,在春耕前夕,大规模地进行了排灌渠道的基本建设工作,用了三十多万个人工,修理了比较完整的灌溉渠道,长达一千二百公里,受益农田达四十二万多亩,保证了农田灌溉通畅无阻。现在全县干、支、毛级渠道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全县还大力推广了计划用水和轮灌制度,普遍以抽水机站为单位建立了用水管理委员会,配有专职放水员,制定了用水公约。这对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扩大灌溉面积很有好处。(附图片)
  图为河北宁晋县城关公社正用低压蒸汽水车浇麦地
新华社记者 王旭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