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好形式
太原中等学校和工厂固定协作 保证学生按计划参加生产劳动
协作形式有三种:一、大工厂在学校建立附属工厂,原料、机器、设备、技术由工厂帮助解决,产品交给大工厂;二、大工厂协助学校自己办工厂,给大工厂加工,设备资金由学校解决;三、小工厂合并到学校里去。
本报太原讯 太原市各中等学校通过厂校协作,坚持学校办工厂,进一步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一年多来,生产了大量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所需用的产品,也使学生的学业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太原市三十个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和有关厂矿协作办起来的学校工厂有六十一个。其中有冶炼、机械、化工、汽车修理和轻工业等工厂。经常在这些工厂里劳动的学生有四千名。这些工厂积极为大工业加工产品,生产了很多市场急需的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太原市市场上的电灯开关、电灯灯头、塑料钮扣等,大部分是从这些学校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学校工厂能坚持正常生产,就保证了学生能按计划定期参加生产劳动。学生在生产中,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记忆,还学到不少生产知识。太原市三中、五中、十二中还把课堂搬到工厂“现场教学”,使原来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的讲课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听了很容易理解。据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最近的一次教学质量调查,初中三年级的一百三十二名参加过工厂生产的学生,学业成绩比劳动前有显著提高。数学、语文、物理三门基础课考试成绩在四分以上的学生,由1958年的40%,上升到74.8%。
学生定期到工厂劳动,一方面经受了集体生产的锻炼,一方面直接受到了老工人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劳动给各个学校带来了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新风尚。
中共太原市委一贯注意对学校办工厂的具体领导,和不断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是各中等学校能把学校工厂坚持办好的重要保证。今年2月,中共太原市委发现了厂校协作是使学校工厂巩固、提高的好形式,就及时总结和推广,并把它列为全市国民经济大协作的内容之一。为了使这种形式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共太原市委还进一步确定了学校工厂的方针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使生产服务于大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指出学校工厂必须通过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由简陋到完善逐步向前发展的道路;批判了一部分工厂怕麻烦,一部分学校求全求大和单纯依赖工厂的思想。中共太原市委在这一工作中,除了抓紧思想工作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工作,曾连续召开两次厂校协作会议,组织了十四个厂矿和二十多个中等学校建立了固定的协作关系。
太原市学校办工厂的实践证明,大工厂对学校固定的、经常的协作和帮助,是学校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把工厂办好的一条主要经验。目前,太原市学校办工厂的形式有三种,最多的是大工厂到学校里去建立附属工厂,原料、机器、设备、技术,由工厂帮助解决,产品交给大工厂;另一种形式是由大工厂协助,学校自己办厂,给大工厂加工,设备、资金自己解决,采取这种形式的主要是中等专业学校和少数条件较好的普通中学,采用最少的一种形式是把一二十人的小工厂合并到学校里去。大工厂对学校固定协作的形式,好处很多。过去学校自办工厂,原料、设备、技术困难,都不好解决,有时就不得不停工,影响原来的劳动计划。学校和大工厂建立了固定的协作关系以后,各大工厂不仅抽出了一部分机器,支援了学校,而且抽出了三百一十四名老工人和优秀的技术工人到学校里去。他们到学校除了传授技术以外,还定期给学生作劳动鉴定,给学生讲自己的经历,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厂校协作以后,学校工厂的产品,还通过大工厂纳入了国家计划,使学生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学校工厂经过厂校协作,装备日益完善,生产走向正常,这就更便于学校主动按照不同年级和不同的知识水平安排教学和劳动,使学生的劳动完全纳入了教学计划。(附图片)
  太原五中物理教员郭雨浓在本校工厂内,利用车床给初二同学讲物理课
本报记者 周树铭摄


第6版()
专栏:

  太原一些工厂派老工人到学校协助办厂
既教技术又传播工人阶级思想
学生们在工人的高贵品质影响下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本报太原讯 山西太原市一些工厂在协助各中等学校办工厂的过程中,把老工人和优秀工人派到学校里去,既帮助学校克服了办厂中的技术困难,又在学生中传播了工人阶级的思想。
太原市各中等学校的六十一个工厂,都是通过厂校协作发展起来的。参加协作的工厂共有十九个。这些工厂在协作过程中,都把教育下一代当作自己的责任,不仅抽出了一部分机器武装了学校工厂,而且把自己工厂里的三百一十四名老工人和优秀工人派进了学校。这些工人技术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比较高,到学校以后,向学生传授技术,既细致,又耐心,学生们因此都能很快掌握各种生产技术。很多学机工的学生只要他们教上两天,就能上车床独立操作。第三中学的汽车修理厂在没有老师傅以前,只能进行汽车的保养工作,山西省汽车制造厂派来了老师傅以后,只半年多的工夫,第三中学的学生不仅学会了汽车的小修、中修技术,而且已经能进行大修。使这个原来不成个摊子的小工厂现在成为太原市汽车修理业中的一支生力军。
这些工人不仅是学生在劳动中的技术老师,而且是工人阶级思想的传播人。第十二中学里的刘来福和贾璠两位老师傅,都是三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他们那种不叫苦、不表功、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对全校学生影响极深,学生们都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第十二中学原来有的班组织性纪律性较差,当这些班的学生看到山西机床厂派来的十二名技术工人一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迟到早退的现象,很受感动,老师们及时抓住这个事例进行纪律教育,使学生们很快扭转了过去经常迟到、缺课的现象。第七中学的学生,由于在劳动中看到老师傅们,遇到发生什么事情,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因此也逐渐形成一种“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好风气,不少原来功课好的学生,还自动检查了过去帮助同学不够,今后要积极帮助同学共同进步。
这些工人由于有强烈的主人翁感,所以无论在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都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劳动中谁要是随便丢掉一副手套,一个螺丝钉,或在劳动中不遵守操作规程,他们就抓紧机会向学生进行爱护国家财产和遵守劳动纪律的教育。有一回,第十三中学初中三年级的一个班在分配劳动以后,一部分学生不好好学习,周继先老师傅就把这部分学生召集起来,从生产一盘棋讲起,一直讲到他四十年前在天津资本家工厂里当徒弟挨打受气学不到技术的情况,使这部分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为了使学生受到更多的教育,各个学校在生产劳动中,还经常举行老师傅和学生的谈心会和生活会。每一阶段劳动完了以后,也要组织学生和老师傅开一次鉴定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老师傅对自己的意见,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生们在这些工人的影响和教导下,精神面貌变化很大。过去学生只是从书本上抽象地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和高尚,现在他们真正具体地体会到了;过去不少学生缺乏工农感情,穿上了工作服就羞得不敢出校门,现在反觉得这是一种光荣。过去作文本上很少有歌颂劳动人民的文章,现在这种文章大批的出现在作文本上;过去学生中经常发生的迟到、早退、吵架、上课说话等等坏习惯,现在也大大减少了。(附图片)
太原七中塑料厂的老工人史忠耆,在给参加过一段生产劳动的同学做鉴定 本报记者 周树铭摄
太原五中工厂做的安全变压器,正在做最后检验,装配好后,即可供应市场需要
本报记者 周树铭摄


第6版()
专栏:地方报纸动态

  为了明年开门红
1960年转眼就要到来。各地报纸在大力宣传全面提前完成今年计划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在争取明年开门红的问题上。12月中旬以来,各地报纸逐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宣传。
许多报纸就这个问题发表社论,阐明了做好明年第一季度生产准备工作的重大意义。黑龙江日报、沈阳日报等都提出,工业生产是连续性的,今天的生产不是从今天才开始,而是从昨天、前天就开始了。抓紧当前生产,同时准备将来,这是工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明年的生产要继续跃进,步步高升,这就更需要在今年为明年做好准备,使明年一开始就来个开门红,从而为全年的跃进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完成今年的生产计划同明年第一季度的生产准备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项工作。
谈到明年生产准备工作的内容,各地报纸一致强调必须首先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天津日报的社论说,生产不断跃进需要思想不断革命。在各项生产准备工作中,首要的是做好思想准备。新湖南报指出,各项准备工作都要靠人去做,靠人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好,所以首要的关键在于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继续反透右倾、鼓足干劲。沈阳日报具体批判了影响明年第一季度生产准备工作的种种右倾保守思想和畏难情绪,认为在这个工作中也如在其他工作中一样,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两种方法的斗争。江西日报一面反对了那些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单位的自满情绪,一面反对了那些工作比较差的单位的消极等待情绪,要求他们立即振作起来,迅速赶上前去。
各地报纸还论述了组织方面的准备工作和物质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新湖南报指出,要做到明年开门红,必须坚决改变“前松后紧”的旧常规,组织均衡生产,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这就需要组织群众总结今年生产中的先进经验,特别是总结贯彻执行八中全会精神以来生产逐旬上升的经验。关于物质技术方面的准备,不少报纸认为必须紧紧抓住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这一重要环节,同时大挖物资潜力。
许多报纸一面反映各企业着手进行明年生产准备工作的情况,一面着重介绍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经验。陕西日报报道了宝鸡工程机械制造厂早在9月底就对完成今年生产任务和做好明年生产准备作了统一安排,组织了两套人马,互相比赛,互相促进。结果两方面都取得胜利,今年的生产计划已提前六十二天完成,明年的准备工作到11月20日也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70%。这个事实有力地解答了在全面完成今年计划的同时,能不能做好明年第一季度生产准备工作的问题。
新湖南报、上海解放日报、新闻日报、天津日报、长江日报等都报道了一些企业发动群众讨论明年第一季度计划并为实现明年继续跃进大闹技术革新的做法。例如天津第一机床厂发动全厂职工讨论生产计划草案,在讨论中职工们针对第一季度主要产品大量增产的关键,提出了三千六百多项技术革新建议;并且边提建议边争取实现,在短短一星期内,属于车间和科室范围的建议就实现了60%以上,全厂性的一百一十多项重大关键措施,经过十多天的突击,也已实现了40%左右。又如上海石油机械配件厂充分发动群众把今年行之有效的技术革新项目排队推广,并针对生产关键大闹技术革新,保证在生产人员减少的条件下,使明年第一季度的生产水平步步高升。这些报道为如何进行明年的生产准备工作具体地指明了方向。
有些报纸介绍了某一方面准备工作切实可行的经验。例如,云南日报报道昆明冶金机械厂为了满足明年生产上的迫切需要,采取土洋结合方针,自制各种土的、半土半洋的和洋的生产设备;浙江日报报道了诸暨、江山等县工业部门根据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原则,积极准备明年初的工业原料,而且十分注意野生植物的利用。
在报道工业部门做好明年生产准备工作的同时,青岛日报还提出了商业部门争取明年开门红的问题,并发表了社论,要求商业部门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物资的供应、调运和生产安排工作,工业生产的安排和原材料供应工作,以及新年和春节的物资准备工作。


第6版()
专栏:

  坚持得好!
  郭洁
任何一件革命工作,都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坚持下去?所谓坚持,就词意来说,是坚定地持续下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这样的情况:要倡导一项新的事物,或者贯彻某项重要措施,坚持得好,结果必然是胜利;坚持得不好,结果必然是中途而废。
学校兴办工厂,学生参加劳动,这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一场革命。哪里坚持得好,哪里的政治生活就空前活跃,教学工作就生气勃勃,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就焕然一新。反之,哪里坚持得不好,哪里的变化就不大,进步就不快。
学校办工厂是去年教育革命的产物。不少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在去年的实践中就已经证实,它是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好形式。今年,很多学校坚持了这一方针,并使之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太原市各中等学校的可贵的成就,就是一个例子。
今天本报发表了太原市中等学校办工厂的新闻,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但是更值得注意的,还是中共太原市委对新事物满腔热情和坚韧不拔的坚持精神。他们从去年以来,就一直坚持学校办工厂的做法,并且及时地帮助各学校克服了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把原来厂校之间的临时“挂钩”联系,发展成为固定的、经常的协作制度,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各学校的工厂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简陋到完善,逐步地发展起来。他们充当了教育革命运动中新事物的促进派。
一件新的工作,一种新的制度,能不能坚持下去的根本关键,是能不能政治挂帅。是促进派?还是保守派?只有在新的工作、新的制度面前才能受到最具体的考验。因为新事物刚出现的时候,总是不完善的,也总是人们所不习惯的,必然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就动摇起来,甚至否定了方针的正确性;有些人却坚决地支持新事物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与不坚持,归根到底,是新旧思想在新事物面前的反映。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在于及时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毫不动摇地支持和扶植新事物的迅速成长。在这一点上,太原市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十分深刻的。今年太原市整顿学校工厂和组织厂校之间开展协作的时候,就曾遇到过不少困难。诸如工厂的原料缺乏、设备不足、产品找不到销路、技术力量薄弱……等等。于是就有一部分人的思想动摇起来了,他们左推右挡,对新事物忧心忡忡。说什么“学校办工厂会影响教学质量”,“工厂和学校协作没有油水,反会给工厂增添不少麻烦”等等。中共太原市委及时批判了这些错误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了正确的方针路线,并把从实际斗争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加以总结,找出了方向和办法,鼓足了信心,克服了困难。把厂校之间的协作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大协作中;把学校工厂的生产纳入了国民经济的计划;把学生的劳动纳入了教学计划。不难看出:能不能政治挂帅,是一切促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分水岭。
中共太原市委领导各中等学校坚持了厂校协作,坚持了学校办厂,最后坚持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一句话:他们做得对!坚持得好!


第6版()
专栏:

  厂校协作是怎样开展起来的
  中共太原市委文教部
学校办工厂是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产物。是在教育大革命中进行两条道路斗争的结果。
去年勤工俭学的号角在全国响起之后,太原市中等学校的学生和部分教师,经过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学习,提高了觉悟,迅速地卷入了这一革命的洪流。他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出现在工地、车间、商店和街道;有的挖运土方,有的擦洗机床,有的售货,有的卖报,……他们决心在最艰苦的劳动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经过一段持续地劳动之后,果然,有很多人在劳动中得到了改造,思想感情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如此,成批的学生和教师经常在劳动场所的出现,也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的风气。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剥削阶级的传统观念,开始被“万般皆可贵,劳动最为高”的认识所代替。
在勤工俭学的这一阶段,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生产劳动,教育青年一代不要因为念书而脱离实际,不要因为念书而摆起了知识分子的架子。同时,通过劳动实践,说明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是像资产阶级的教育那样,把学生引导到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道路上去。我们用实际行动,宣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无产阶级教育与资产阶级教育的根本区别。
在勤工俭学时期,坚持资产阶级教育观的人,有的公开反对,有的旁敲侧击,说什么学生参加劳动“打乱了学校秩序”“影响了教育质量”等等。面对这些错误论调,我们一方面在师生中开展了两条道路的辩论,同时,坚决地按照党的方针进行了勤工俭学活动。使广大师生通过劳动,不仅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体质,而且从轻视劳动转变为热爱劳动,把生产劳动从一种重负变为一种快乐。在广大师生提高了认识之后,资产阶级教育观点就被孤立了起来,他们的阵地也随之大大缩小了。
采取上述形式进行勤工俭学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结合教学方面,却也发生了许多不便。一般说,劳动场所距离学校较远,劳动时间和学习时间的矛盾较多,教师跟班辅导也有一定困难。这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以教育为主的前提下,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劳动较为合适?市委在总结了勤工俭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精神,及时地提出了学校办工厂和农场的指示,学校大办工厂的运动,就像巨浪一样地掀了起来,从而把勤工俭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仅在去年7月份一个月内,中等学校就办起了大批工厂,那时真是工厂林立,气象万千。所有这些工厂又都表现了规模不大、土法上马、品种繁多、速度很快、效果很好、花钱很少的小、土、多、快、好、省的特点。
学校办工厂之所以能够高速度地发展起来,主要是由于党的总路线和教育方针深入人心,使广大师生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敢想敢干,发挥了冲天的干劲的结果。同时,学校办工厂,也是使生产劳动和教学和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还由于这些工厂的产品又都直接服务于社会需要,这就使学校办的工厂不仅能够巩固,而且能够逐步地向前发展。
学校大办工厂之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师生进一步认识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人,在新的形势面前,公开反对的人虽然越来越少了,但是叫嚣之声并未敛迹,只是换上了另一种曲牌,他们认为要办工厂就办大的,要办工厂就办现代化的。看来是一个两种方法的斗争,但实质上还是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我们针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保护了群众的积极性,保护了新生事物的成长。
学校办的工厂,经过整顿之后有了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原材料供应不足,缺乏设备,技术力量不足等,以致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市委研究了这些问题之后,在今年2月全市协作会议上,提出了学校办工厂必须在结合教学的前提下,服务于大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方针,同时指出了厂校协作,工厂在学校设置车间,是既利于教学又利于生产,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良好形式。这一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赞成和拥护,随即有二十个中学和三十多个厂矿建立了协作关系。但是,在贯彻执行市委的指示中又碰到了新的问题,即:学校要求协作厂首先帮助自己装备一个小厂或车间,以便更好地把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而工厂却又急于要求学校支援大量的劳力和文化教员,对于学校建立小厂或车间的要求抱着“缺少技术力量,完不成生产任务”的顾虑。可以想见,双方的要求和顾虑都是合理的,问题在于从那里着手解决。我们根据市委的指示,首先使厂校双方挂起钩来,做为建厂的准备阶段。学校首先派遣大批学生到协作厂按照厂里的计划进行劳动。其中有的在机床上操作,有的当杂工,有的帮助职工学习文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批有文化的青年劳动者有许多人初步掌握了较为复杂的技术,为工厂在学校附设车间培养了一定的技术力量,原来存在于厂校协作中的矛盾,也就通过这种办法获得解决。紧接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十多个工厂在十多个中学中建立了机械加工、化学等生产车间。在这些车间中,有的从铸造开始,经过加工,完成了部件的制造,有的直接制成了化学产品,而成品质量也都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事实证明,这些车间建立以后,它既是协作厂的卫星厂,承担一些零星的生产任务,使协作厂可以抽出主要力量从事主要的生产,更重要的是使协作厂能在不增人的情况下达到增产的要求;同时,它又成为学校的实习工厂,学校在协作厂解决原料供应和技术指导的前提下,就近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这就便于根据教学计划妥善地安排教学和生产的时间,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工厂成为理工科教学的现场,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厂校协作做到了双方有利,双方满意。很多人高兴地把厂校协作的整个过程诙谐地叫做:厂校挂钩是“恋爱”厂办车间是“结婚”,制做的附件和成品是“婴儿”。
回顾从勤工俭学经过大办工厂到厂校协作的发展道路,主要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的贯彻做为全党全民的任务,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宣传教育,取得了各方面的赞成和支持,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场大革命,在进行这一革命过程中,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不管采取什么论调,但其实质都是无产阶级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两条道路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我们一方面从理论上系统地批判了各种错误观点,同时,放手地发动群众,采取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积极地开展了生产劳动的活动,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了起来,提高了教育质量,用事实粉碎了资产阶级的诽谤,所有这些胜利,都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取得的。事实证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这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6版()
专栏:

  在劳动中成长
  ——太原市学校办工厂中的几个小故事
  本报记者 冯东书 郭洁
从怀疑到赞扬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有一个电器缝纫机修造厂,有人把它叫做“四很”工厂。意思是厂很小,作用很大,设备很简陋,产品很好。外地来的采购人员,看到那么好的产品是从这个简陋的学校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十分惊奇。
有一天,厂里来了一位河南登封县芦店炼铁厂的采购员。他想买三台七十马力的启动器,经过太原市机械局的介绍找到了这里。他走进车间一看,车间里的工人大部分是年轻的学生,很多工具,像鎯头、扳子等等,一看就知道都是他们自己用废铁块、铁条制造的。这时他犹豫起来了:“就凭这些小鬼,这么个摊子,就要生产电器设备,行吗?”既然厂方答应了,他只得耐心的等下去。
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工厂的年轻主人有那么大的本事:他们虽然都是些年轻学生,但是干起活来,却像真正的工人一样,个个意气风发,干得那么认真,那么有条不紊。厂里没有缠线包的设备,学生就在师傅指导下,利用木头架子把线包缠好;厂里没有压力机,学生就用两块三角铁作成铁夹子,代替了压力机;矽钢片既贵又缺,他们就到大工厂去拣破烂,用人家裁剩下来的边边、角角。他们不仅把启动器生产出来了,而且产品非常出色,当这位采购员接到他盼望已久的东西的时候,同时还得到了一份国家检验合格证书,更出乎他意料的是每台启动器的价格比他原来估计的还便宜五十元。看着这一切,他意味深长地对厂长说:“现在的学生,可真是好样的!”
“人家是谁?”
故事发生在太原市第七中学的塑料工厂里。
高一班在成型工段劳动的三个小组,正在开展着热火朝天的红旗竞赛。一天,离下班还剩半个钟头,成型三组的学生高瑞鹏生产电灯开关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个。看来,到下班闯过一千六百的大关是十拿十稳了。他又想起接班时,竞赛对手吴崇朴、曹秋香对他说话的那种神气:“我们今天是一千五百,废品可一个也没有。”现在,他心里乐滋滋地盘算着:下班见了面,管保叫他们哑了嘴。不料,压力机上的电炉丝突然断了,生产顿时停下来。迟不断,早不断,偏偏断在这个节骨眼上,急得小高用手直拍电炉。巧得很,竟把炉丝接上了,电炉又重新放出了红光。他高兴的几乎跳起来,挽起袖子就想开机器。可是和他一起工作的老师傅郭伍和却不往机器里加料,反而拿起改锥来对小高说:“炉丝碰到一块,一会儿还会断的,干脆换个新的吧!”换一条炉丝至少要半个钟头,换完新丝就该下班了。自己达不到一千六百个,反倒给下一班准备了好条件。小高满脸不高兴地嘟喃着“郭师傅咱给人家修电炉,下一班又该超产了。现在趁炉丝接上咱先干一会,炉丝留待下班再换吧!”
郭伍和是太原塑料厂派到学校协作办工厂的老工人,平时,他很注意学生思想的进步。今天听了小高的话,他就给小高开导说:“小鬼,你想错了。人家是谁?都是自己的同志怎么成了人家?咱们整个生产就和一盘棋一样,只顾‘卒’走,不顾全盘,整个计划怎么能完成呢?好事自己干,难事让别人,得了红旗也不光彩啊!”一席话说得小高面红耳赤,赶忙帮师傅修起电炉来。
下班了,小高心里却平静不下来。郭师傅的话老在他脑子里转,这些话像一面镜子,勾起了他许许多多的回忆:自己一下班总是一推就走,工具、产品、原料什么都推给师傅去整理,不也是把困难让给别人吗?自己是班里的几何代表,却总是不愿多花费点精力去帮助同学提高几何水平,不也是只顾自己吗……。他慢慢体会到自己缺乏师傅身上最好的东西。他觉察到他“要向师傅学习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师傅身上的共产主义高贵品质。为了永远记住这一天所得到的教育,他把这件事写在了日记里。
手套的故事
一副手套的故事,在太原第七中学流传着。事情是这样的:学生曹慧玲听说要到学校塑料厂成型工段去当工人,心里就嘀咕起来:往常总是说要向工人阶级学习,这回子到工厂劳动,天天和工人们在一起,该学个甚呀?于是她给自己订了个不太明确的学习计划:在工厂里一定要勤扫地,勤打水,要样样都勤,和师傅们要搞好关系,看看在师傅们身上到底什么是工人阶级思想。
进厂最初两天,她觉得老师傅都挺好,但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感觉,可是自从发生了手套的故事以后,她的感觉就变了。有一天,她正在拧钢模上的螺丝,一不小心刚好把滚烫的螺丝捏在手套的破窟窿眼上,烫的她几乎哭了出来,这事被旁边的李德民师傅看见了,就赶忙叫她把手套脱下来,把自己手上的好手套换给了她,她过意不去,可是师傅非叫她戴上不可。下了班,李师傅不声不响地把副破手套戴走了。曹慧玲想一定是李师傅给换新的去了,那就等着明天戴新手套吧。可是,第二天上班时,她在李师傅手中接过手套一看,脸色刷的一下通红了,心里只是“扑通扑通”跳,手是怎么也插不进手套里去了。原来还是那副破手套,不过在破的地方增加了几个一针大一针小的补钉,一看就知道是李师傅亲自补的。她想:自己是个徒弟,而且是个女学生,却要男师傅来补手套,多难为情。她越想越感到师傅们身上都有一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高尚风格。她这样想着,原来的那一套“学习计划”,不知什么时候就给忘掉了。但是真正地学习却开始了,她给师傅倒水比过去更勤,抢着不让师傅扫地的时候也更多,师傅们的手套坏了,也尽量争着拿来补,事情虽然还是那些事情,干这些事的思想感情却不同了,过去是为了搞好关系,现在她从内心里感到她应该像师傅们那样,作一个能牺牲自己关心别人的真正高尚的人。(附图片)
太原十七中电器工厂的老工人李国珍,夸奖初二学生罗曦舫做的“起动补偿器”质量合格
本报记者 周树铭摄


返回顶部